教育培训 > 宋江在招安前已声明,不愿意的可领钱放回家,为什么感觉没有人回家?

宋江在招安前已声明,不愿意的可领钱放回家,为什么感觉没有人回家?

2020-11-22 09:31阅读(59)

宋江在招安前已声明,不愿意的可领钱放回家,为什么感觉没有人回家?:水浒传是人人都喜欢看的历史名著,可以说,水浒粉丝绝不低于三国粉丝了。网友们看历史小说

1

水浒传是人人都喜欢看的历史名著,可以说,水浒粉丝绝不低于三国粉丝了。

网友们看历史小说,只是喜欢它的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迹,被故事情节所吸引。而另一部分人则是文学研究者了,他们才是名著的忠粉。

水浒里一O八将在招安时,宋江确实说了,不愿受招的发钱回家。可是这并非没有人反对,只是反对的乎声太小了。

第一个反对的恐怕是林教头了。在小说中,梁山捉了高俅,林教头提刀就要砍了高俅,怎赖势孤力薄,被人孢住,为此林教头气的吐血,一病不起。宋江受招安时,林冲还在大病中。第二个反对的可能唯鲁智僧了,他是林冲的铁兄弟。但因林冲大病不在场,鲁智僧是忠厚人,就没有发言了。第三个可能是武二郎了,他本身多次受官府大害,一生又杀人无数。第四可能是孙二娘夫妻,他们又是武二郎的忠实朋友。第五是阮氏三兄弟,这几位本就一介平民,只不过因生辰纲被吴用勾引而逃到梁山。

名著必定是名人所著,水浒的作者,施耐庵是元末才子,他是刘伯温的老同窗学友。刘伯温受朱元璋招安封了大官,曾多次说服施耐庵出山,怎赖施耐庵不为所动。朱元璋极为恼怒,某日,一部手抄本的《水浒传》在皇宫传的沸沸扬扬,被朱元璋看到了,如是大怒,下令抓了施先生入狱,也因感他是个才子,才手下留情没下杀手。

施耐庵孤苦怜丁的在狱中受活罪,只有弟子罗贯中送些饭菜渡日。长期的暗无天日,施耐庵病了,而且病的不轻,他下半身瘫痪了。某日,刘伯温来看他,他厚着老脸求老同学救他,但刘伯温只有一句话,\"你是怎么进来的,就怎么出去\"。

其实,传入宫中的《水浒传》只有前半部,施耐庵仅仅只写到一O八将齐聚梁上就结束了。后半部是刘伯温提示,施耐庵口述,罗贯忠写的。水浒英雄要被招安,是新朝皇帝的意思。在作者生命受迫时。不得不编下后半节来换取自由。

施耐庵出狱了,只留下小半条命,而弟子罗贯中呢,被安排继续写书,《三国演义》就是他的大作。

2

宋江确定招安之后,向梁山的全体小喽啰们说过,不愿入朝的,可以领钱回家。确实有人领钱回家,数量不少,5000余人。

当下辞去的,也有三五千人,宋江皆赏钱物,赍发去了;愿随去充军者,作数报官。

以此来看,梁山上108个头领,是皆入朝招安,而剩下的军马人员则去了三五千人。

这一次就走了三五千人,不是小数。若放在别的州县,也是一股很可观的军事力量。

为何给人一种没人回家的错觉呢?

  • 一、头领尽在

梁山的主角是一百单八将。而这些人即便有个别不愿接受招安的,也因为“义气为重,生死不离”的兄弟感情,割舍不下众人,只愿同舟共济,同生共死。

这108个头领齐齐整整,即便招安之后,曾有人想借机分化打散,被众人一起回绝。方才有了后来的征辽。

每一位头领都遂了宋江的心愿,一起接受了招安,不再是草寇。整体性,一致性,这两种印象完全覆盖了关于小兵小将下山的分裂性。

如此一来,众人对梁山人马,方才觉得依旧铁板一块,没有人脱离组织。

  • 二、兵多将广

梁山之上兵马众多,可达十万之众。(曾在问答,专门分析过梁山兵马人数,此处不再赘述)十万之众走了5千,二十分之一的比例,可以算是很小了。

梁山的兵源分了好几种,有兼并的草寇,有投靠的百姓,有俘虏的武装,还有抓获的官军等。而这些缤纷的兵源,充实了梁山的兵马人数的同时,又让梁山的战术素养得到提升。

梁山人马,并非仅仅的庄稼汉子,也不是普通的打劫土匪。再加上有林冲、徐宁这样的教头来训练,梁山的战斗力绝对是数一数二的。

军队质量上过硬,便没人去追究那些数量上缺失的一丢丢。

  • 三、无往不利

梁山招安,接受朝廷派遣,四处用命,勇往直前。但是几次大战,大获全胜。辽国也好,匪寇也罢,全都败在了梁山宋江之手。

人们重视的是捷报频传,往往忽略了之前曾经离开了5000人。

还有一点,受到招安之后,梁山虽然几次征伐都凯旋而归,可是付出的代价也是惨痛的,动辄就是上千人马的阵亡。而这种阵亡,同化了招安时,下梁山的人数,方才没有对下梁山人数有特别的注意。

为何下山?

虽然梁山的“孩儿们”都是小角色,甚至没有名字,可他们同样代表的是真正的农民。在梁山上,所有人亲如一家,不分彼此,为何招安后,就有五千人愿意割舍下这段来之不易的“大义”呢?

  • 一、紧箍咒

绝大多数人,皆是逍遥日子过惯了,无拘无束,喝酒吃肉。可是一旦入朝,军纪严明,许多人不愿接受这种“紧箍咒”。

当了军人,就不能如梁山一般,懒散、喝酒、吆喝等等,要严于律己,这一点,对于一些梁山匪寇,那是接受不了的。所以他们选择下山,自谋生路,依旧去过闲散的太平日子了。

  • 二、刽子手

梁山征辽前,朝廷分赏酒肉,结果缺斤短两。一个军校与分酒肉的小官打了起来,并打了小官。军校后来被宋江处死。

朝廷昏暗,百姓疾苦。进了朝廷,就是与虎谋皮,与狼为伍。有些梁山的军士,不愿与昏官有接触。他们也害怕时间久了,自己会变成自己最讨厌的那种人,成为百姓的刽子手。

所以他们选择离开。

结语

梁山人马,不论整体力量,还是单兵素质,在北宋徽宗时,都是数得着的。一经招安,五千人下山,复为良民还好,若是扯起大旗,整出一个“小梁山”,那宋江可就累了。四处平寇,最后平了自己家人。

也许,这是宋江本为自己留的一条后路。

对于这三五千人,书中再无任何交代,至于他们的去向究竟为何?谁也不知。

个人以为,他们回家种地的可能性不大,毕竟在梁山潇洒挥霍的日子过习惯了,未必再愿意吃苦呢。

更说不得,作者施耐庵就是五千人分之一的后人。

3

宋宣和四年(1122年),宿太尉代表朝庭到梁山招安,除一百零八位好汉之外,其余军校有自愿来落草的,也有随众上山,军官失?,有掳掠来的,宋江发出号令,不愿一同随行的,约三五千人,皆赏钱物路费回家,愿随行的,作数报官,一百零人是招安对象,要回家也难,大多家破人亡,就算家世显赫的柴进,是残唐五代,后周主柴荣的子孙,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赐有铁卷丹书,可高唐州的家业照样给当地的豪強恶霸抢夺一空,从"聚义厅"改为"忠义堂"算起,直至招安,大约二十三年左右,极力反对招安的林冲,鲁智深,武松和多数人一样,都无家可归。

4

谢谢邀請,梁山好汉之所以没人拿钱离开,不外乎以下三种情况,第一:与宋江思想一致的人,如庐俊义、吴用、宋清、杨志等,他们都和宋江一样,是官迷,希望有朝一曰,通过招安,脱下贼衣,换上官袍,飞黃騰達,光宗耀祖,说实话,这部分人都是天真的理想主义者,他们的政治智商几乎为零,他们也不想想,即便招安以后,皇帝不杀他们,蔡京高球之流也不会放过他們的,就算梁山108将都在,一但离开粱山入朝为官,他们也是玩不过蔡京高球一伙的。第二:重情情义的人,如李逵、鲁智深、武松、阮氏兄弟等。他们反对招安,但不反对宋江大哥,大哥决定的事情,他们即使反对也不会背叛他们的宋江大哥的。这部分人的结局,也足以证明,当初他们不选择离开,只是看重梁山兄弟的感情,而不是为了入朝为官的。第三部分,也是梁山最大的一部分人,从梁山聚义到宋江招安,过了大概十五年的大秤分金小秤分银,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的奢华生活,对梁山产生严重的依赖,由于他们都是有案在身,本领又不很大,可以说离开梁山就无处安身的一部分人,所以他们即便反对招安,也没有退路,只能随大众而已。另外还有一个个例,他就是一个矛盾体,他即不象宋江一样可以无条件招安,也不象鲁智深、武松等明确反对招安,他就是豹子头林冲,既想招安再次进入体制内,还想杀掉高球以报家仇,他也就是个另类吧。

5

豆子来回答。回家的军校是有的,但头领一个未走。《水浒传》 第八十二回\"梁山泊分金大买市 宋公明全伙受招安”中写道:

“我等一百八人,早晚朝京面圣,莫负天子洪恩。汝等军校,也有自来落草的,也有随众上山的,亦有军官失陷的,亦有掳掠来的。今次我等受了招安,俱赴朝廷。你等如愿去的,作数上名进发;如不愿的,就这里报名相辞。我自赍发你等下山,任从生理。” ……号令一下,三军各自去商议。当下辞去的,也有三五千人。宋江皆赏钱物,赍发去了。愿随去充军者,作数报官。

之所以题主感觉没有人回家,是因为108位头领一个未走。而三五千人的回家队伍,在梁山最少几万人的人马中,也实在不算什么。

为何头领一个未走?

梁山108位头领中,上山前有大概如下职业:朝廷官员、地方豪强、绿林好汉、江湖混混。在我看来,虽然他们中有人口口声声反对诏安,但是诏安真的来了,他们也只会服从。我们分别来看:

朝廷官员

这其中既有关胜、呼延灼这类降将,也有林冲、朱仝、徐宁这类被逼上梁山的。降将自不必说,诏安是他们入伙的重要理由。你想啊,败于梁山之手,如不归降,要么被梁山缴首示众,要么回朝廷接受问责,下场肯定都是凄凄惨惨。可若归降梁山后,朝廷再来诏安,自己朝廷官员的身份恢复,还能免于问责,何乐而不为?

逼上梁山的头领,一个逼字就能说明他们的上山并不情愿。本来嘛,官当的好好的,谁愿上山做匪?除了林冲。林冲与高俅有不同戴天之仇,按理说绝不愿与高俅同殿称臣,但林冲为何没走?

大家想想,林冲走了,能干嘛去?另立山头对抗朝廷?恐怕是找死。就此归隐田园,务农为生?以林教头的心高气傲定不会如此。投靠四大寇中的其他三位?变数太多,谁知道他们是否接纳自己?是否排挤自己?若日后遇上宋江带兵讨伐,何以自处?所以,当得知宋江力主诏安,林冲就知道自己只有跟随这一条路可走,所以他才会如此愤怒。

地方豪强

这里面的代表人物是卢俊义、柴进、李应、李俊、穆弘等人。这里面又分两类,一种是卢俊义、李应这种大财主,他们自然是愿意诏安的,做贼本来就是阴差阳错。李俊、穆弘这种地方一霸,心里的小心思就多了。他们进可以跟随诏安入朝为官,退可以重入江湖呼风唤雨。所以先跟随诏安进京,如果顺利能博一个荣华富贵,不顺利自然可以拍拍屁股走人。看看李俊在征方腊后的选择,就是如此。

地方豪强里比较另类的是柴进。柴大官人作为前朝皇室后裔,入朝为官的话,身份是比较尴尬的。而且看看柴进未上梁山时的做派,千金散去,只为结交天下豪杰,未必没有自己的小心思。但自从失陷高唐州后,柴进的根基算是没了,如今只是梁山的附庸,重回江湖也难再现昔日的辉煌。而且此番入伙,等于暴露了自己的小心思,难免日后被官府穿小鞋。所以我认为柴进跟随诏安,可能是一种心灰意冷的无奈之举罢了。

绿林好汉

这是反对诏安的主力军,代表人物有公孙胜、三阮、李逵、刘唐、武松、鲁智深等。他们反对诏安,一是看透了朝廷官员腐败的本质,不愿与其为伍;二是在梁山生活快活,喝酒吃肉,打打架杀杀人,为何要去朝廷受那鸟气?但是他们为何不走呢?

1.宋江用“义气”道德绑架。看看宋江说的,

“我等一百八人,上应天星,生死一处。今者天子宽恩降诏,赦罪招安,大小众人,尽皆释其所犯。我等一百八人,早晚朝京面圣,莫负天子洪恩。”

话都说到这份儿上了,上有天命,下有义气,你好意思走?

2.其实他们面临的问题与林冲一样,不受诏安,能去哪呢?让三阮回家打鱼?有了梁山的经历,很难再安于普通的农家生活。大家啸聚一处占山为王?几个人很难有大气候,还是被剿灭的命运。日后万一宋江带兵来伐,何以自处?所以只能先跟着去,实在受不了再说其他,这是他们很现实的选择。

事实证明,征方腊后,这些人里的幸存者大都心灰意冷,没有跟宋江回朝廷领赏。

江湖混混

这些人要么是开黑店的,要么是赌徒,要么是闲汉,平时生活的并不顺心,上了梁山才享受到了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快乐生活,现在有机会让他们去朝廷做官,怎会拒绝?难道他们更想回到以前的混混生活?

总结

所以,我们从林冲、柴进、鲁智深、武松等人进退两难的现实,就可以发现宋江的诏安政策似乎并没错。不受诏安,能怎么样呢?还真以为能打下大宋江山吗?至于诏安后梁山好汉们为何落得凄惨下场,这倒与宋江的决策失误有关,有时间再和大家慢慢聊。

6

《庆余年》开篇,大臣梅执礼投靠太子,被庆帝发现后,梅执礼告老还乡,庆帝答应了,但是又安排了一场劫匪截杀,梅大人大约终究没有回到家乡。


庆帝如此,难道宋江就不会吗。


梁山接受招安,宋老大说的愿意招安的报名,不愿意招安的发放银两回家,这话是对士兵们说的,当时也走了五千多人,梁山头领,或者有点地位的大约没几个走的。


尤其是一百零八人,一个不少。


一百零八人有的不愿意招安,为啥不走?


他们知道宋老大的话只是对梁山的普通兵丁或者不重要的服务人员说的,不包括他们。


他们既然是梁山的核心人员,就得与梁山共进退,宋老大说说客气话,如果真当真,就真的傻了。


别高估宋江的品行,别低估宋江的腹黑。


如果这些核心人员有走的,宋老大不说啥,难免在半路上遇上拿着两把板斧的李逵,大喝一声:我哥哥待你如此只好,你竟然背叛,让后抡起斧子一斧两段。


即使能逃过黑厮的板斧,能逃得过吴加亮先生的算计吗。


吴先生虽然名曰吴用,但是真的有用,论起腹黑程度来不次于宋江。


另外作为108和一些小头目,其实也没必要走。


他们本是山贼,是被围剿的命运,投靠朝廷,不但可以洗白还能混到体制内,这是他们来梁山前一辈子没敢想的事情。


梁山的人都是被逼无奈无路可走时才落草为寇的。


如今有个洗白的机会,大家何乐而不为呢?


有的人其实也借机改变了命运,比如安道全,以前只是个建康城里的一个医生,虽然衣食无忧但是地位不高,在梁山招安后,宋徽宗把他留在身边,成了御医。


地位获得质的飞跃。


所以梁山的核心人物和一些小头目,大概率是没有拿钱走人的,毕竟他们未来可期,拿钱走的都是一些不重要的兵丁,有的即使不自己走,大约梁山都会对他们好言劝退。


这就像公司并购,总要把原来公司的老弱病残等不良资产剥离开去。


=========================

文:薛白袍

7

答:一般这些人都是不想回家的,因为、社会已经不接纳他们了,还会遭到秋后算账,况且他们已经无家可归了。所以他们对宋江也有侥幸心理,也许宋江真的带他们去做官了,去碰碰运气也好。

8

梁山好汉多是迫不得已才落草为寇,既然都是迫不得已,除了随大流其实他们几乎没有可选的路了。

走投无路,无家可回

虽说可以拿了赏钱回家,但他们大多身背命案或是背了常理不容的黑料才来落草,其实已经是无家可归的地步了。梁山虽为盗寇,但却总归是一群志同道合,或是都有黑料不得不互相认可,相互帮助独立于社会而存在的一个理想团体,也是他们几乎唯一可依赖的家了。

美好期许,一点希望

既然落草都是迫不得已,可能招安也是他们唯一能够洗白身份的一条路子了,毕竟会有后代,没人想自己的子孙世世为盗寇,孤立于社会之外,被主流社会所不容。即使招安是坑,当是带给他们的那一点点希望和美好期许已经足够有吸引力了,知道是坑也不得不试。

总之,无路可走的时候,别人指了一条路,不论艰难险阻也只能试一试,随大流已经是唯一能找到安全感的路。

9

这才叫好汉,宋江领导能力强,聚在一起的都可以连命给宋江,还有谁愿意离开他呢?

10

这个问题其实可以放过来思考,就是当初这些人为啥“舍弃”一家老小,“积极”的上梁山,这里面其实有很多种原因,下面简单分析一下。

1、《水浒装》虽然塑造了一干梁山好汉“造反”,但是他的核心思想却是“招安”

这其实就是水浒传的核心思想,大家是被“逼迫”去造反的,而不是主动去造反的。

这种说法有什么作用?

作用就是说,现在的朝廷里面有“奸臣”,我等“忠臣”,被迫上梁上,是为了和这些奸臣对抗,并不是和朝廷对抗。

这就很明显了,我等上梁上,本来就是等“朝廷给我们一个机会”,这个机会不就是“招安”么?

所以招安来了,除了少数(武松鲁智深这些)下定决心当“土匪”外,其他的人其实都准备为朝廷出力,争取等到朝廷的承认,建立万世功名才是这些英雌的用武之地,而不是领点“补助金”,回家养老。

2、水浒里面大部分都是“有罪”之人,一旦领钱回家,必定被朝廷追杀

简单来说,水浒里面的人,基本可以分三个部分。

一种是罪大恶极,对朝廷也恨透了的人。

二类是有点小罪,甚至没有罪,对朝廷态度属于中间派,只是看梁上发展壮大,觉得投靠梁山有利于自己的发展。

三类是朝廷里面的人,被奸臣迫害的受不了啦,他们投靠梁山其实是来“谈合作”的,换句话说,这叫“曲线救国”,比如呼延灼这种人,他其实早就看出来,宋江有“招安”的意思。

而他打入梁山内部,将来“里应外合”,把梁山给招安了,算是“大功一件”,你们看看呼延灼的家庭背景,以及他的结局就知道了,在了平定辽国、田虎、王庆、方腊之后,武将里面,似乎只有他一个得到了朝廷的“重用”。

而水浒里面,其实有太多这样想“曲线救国”的人。

所以一旦招安。这些人必定会积极响应,而中间派其实就是“墙头草”,自然也想着,以后立功,能“拜将封侯”啥的,而不愿被“招安”,其实就那么几个人,他们这个时候要是离开梁山,估计天下之大,难有他们的容身之地,毕竟行走江湖,不是靠拳头就可以的。

总结:

看完上面的分析,其实作者的根本意图,就是写“招安”,而梁山的结局,其实从一开始就是在“谋划”,怎样让自己被“招安”,而不是大力发展自己的“草寇生意”。

在封建社会,你如果不接受“招安”,私自组建“武装集团”,这就是“谋逆之罪”,“谋逆”是诛九族的大罪,何况这是“宋朝”,宋朝其实最“讨厌”这些民间的武装力量。

所以你没有选择,只能接受招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