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主父偃为什么被诛九族?如何评价他的功过?

主父偃为什么被诛九族?如何评价他的功过?

2020-11-22 01:01阅读(59)

主父偃为什么被诛九族?如何评价他的功过?:主父偃是汉武帝时期的一位宠臣。武帝当政时期,主要有两项工作:第一件事是对匈奴开战,拔掉悬在大汉王朝头上的这把

1

主父偃是汉武帝时期的一位宠臣。武帝当政时期,主要有两项工作:第一件事是对匈奴开战,拔掉悬在大汉王朝头上的这把利剑;另一件就是加强中央集权。

在对匈奴用兵这件事上,汉武帝重用卫青、霍去病这些著名将领,成效显著。而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汉武帝重用了主父偃。主父偃主要做了三件事,深得汉武帝宠信。

最著名的一件就是——“推恩令”。在武帝初期,各个诸侯国的实力和特权已经严重威胁到了中央权利的发挥。于是,主父偃向武帝献策:现在各个诸侯国土地肥沃,兵强马壮,在和平时期,骄奢淫逸。到了战乱时期,又会相互勾结,对抗中央,所以,他们的实力必须得到削弱。可以让诸侯王把他们的封地分更给自己所有的儿子们,现在只是长子得到继承权而其他儿子无尺寸之地,这样与仁孝之道向悖。

推恩令的实施,一举削弱了诸侯国的势力,解决了汉武帝十分头疼的问题,主父偃深得器重,一年内连续升迁四次,由郎中令一路升到中大夫。

削完了诸侯国,主父偃又把眼光瞄向了郡国的豪强和游侠。他向汉武帝建议,把聚财三十万金的豪强和以武力抗击朝廷的游侠全部迁到茂陵居住,统一管理,以免出现暴乱。

第三件事就是“迁边固民”。当卫青击败白羊王和楼烦王之后,河套地区如何固守成了难题。主父偃建议,向河套地区移民,并且在那里修筑边城,以民养兵,以兵护民。这一策略和明朝的熊廷弼为对抗辽东女真提出的“修边并堡”、“实内固外”的策略有异曲同工之妙。

主父偃官居高位,深得武帝信任,原本可以封侯拜相,安度余生。可是,没过多久,就被汉武帝诛灭九族,是在可惜!

在《史记》里,司马迁说主父偃当政时,朝中大臣莫不赞誉又加,而当他身获加诛,朝臣又口诛笔伐,悲之!

主父偃被抓,源于一件嫁女事件。汉武帝的母亲王太后想把自己的外孙女嫁个诸侯王,找个好人家。手下有一个宦官叫徐甲,早年在齐国呆过,向太后提出可以促成齐王和她的外孙女的姻缘,王太后很欣慰,命令徐甲尽快办成此事。原本很机密的一件事被主父偃知道了,他想把女儿也要嫁给齐王,让徐甲做一个顺水人情,徐甲没多想,一口答应了。

徐畏出发了,到了齐国,向齐王的母亲纪太后说明来意,没想到纪太后勃然大怒,一口回绝。因为他正在做一件事情,想把自己年幼的表妹嫁给齐王,齐王不喜欢,纪太后就让自己的女儿,也就是齐王的姐姐去办一件事,让她把宫女和齐王隔开,心想如果没有宫女在身边,齐王自然喜欢她表妹。没成想,出了大事,齐王和他姐姐好上了,简直违背常理啊!

纪太后为此非常王恼火,正巧徐甲来提亲,他把徐甲骂了个狗血喷头——你是个什么东西,早年在齐国是最穷的,走投无路,净身去做了宦官,有何资格来和我说话!

事情搞砸了,徐甲向王太后复命说,齐王很喜欢这当亲事,臣唯恐齐王有燕王一样的爱好。(燕王和他女儿有违背常伦之事,被主父偃告发,畏罪自杀。)

此事作罢,主父偃认为齐王看不起他。这辈子,他最害怕的就是别人看不起他。自己早年学习纵横之术,在齐国处处收到排挤,无处安身,游历到了燕国、赵国、中山国,仍然得不到重用,一打听,原来,当今皇帝改变爱好了——独尊儒术。

于是,主父偃从头开始学习《诗》、《书》、《礼》、《易》、《春秋》以及百家学说,苦学十年,西出函谷关,投靠卫子夫的弟弟卫青,希望卫青引荐。

左等右等,眼看盘缠用的差不多了,就是不见汉武帝召见,主父偃不想再等了,直接向汉武帝上书,奏章上写的啥不重要,重要的是,这封奏章一递上去,汉武帝立马召见了他。

既然齐王得罪了他,他能搬倒刘氏宗亲吗?主父偃上书汉武帝:齐地乃富庶之地,每天的贸易税收就有24万两之多,如此重要的地方如果不是您的亲兄弟当一把手,那可是损失大了(齐王自刘肥开始,至武帝时期,是武帝的远房堂弟)。我又听说齐王和他姐姐有染,如此败坏大汉名声的事情必须彻查。

汉武帝命令主父偃为齐国国相调查此事。主父偃先抓了齐王周围的人,严刑逼供,让他们都供出齐王的事情。齐王听说后,非常害怕,深信自己将是燕王一样的结局,畏罪自杀。这样一来,主父偃就成了害死齐王的第一责任人。齐王死后,因其无后,封地被夺。

而赵王刘彭祖听说这件事情后,第一个站出来告发主父偃贪污受贿上千金,他之所以提出“推恩令”是因为他收到了诸侯国世子们送去的钱财。

赵王之所以告发主父偃,是因为自己也有同样的事情发生(乱伦),主父偃早年流亡赵国,倍受冷落,如今燕王、齐王已死,接下来会不会是我赵王?

汉武帝逮捕了主父偃交给廷尉审理。这是大臣纷纷上奏,说主父偃收受贿赂,不行贿,就会遭到主父偃的打击报复。

正如主父偃所说:“我颠肺流离四十载,穷困是父母不认,兄弟反目,宾客离去,如今发达了,来日无多,我就是要倒行逆施,生不能食五鼎,死了也要五鼎烹。”

年轻时的世态炎凉,给他的刺激太大,他要把自己当年受到的冷落加倍的奉还出去。例如他刚到齐国,第一件事情就是把当年嘲笑他的宾客召集到一块,扔下五百金让他们去抢,抢完了对他们说:“当年嘲笑我的人,如今离城千里去迎接我,如今我赠予你们五百金,从此以后,谁也不要踏进我主父偃的家门,从此割金断义。”

主父偃奋斗两次,终获成功。他是一个有才华的人,但是他人际关系处理的太差,无论走到哪里处处树敌,即使他所做的事业对武帝有莫大的好处,但是,也会遭到别人的弹劾,把事情引向不利的一面。

主父偃被捕后,武帝本不想杀他。这是御史大夫,兼丞相公孙弘站出来说:“不杀主父偃,难以平众怒,朝臣以为,陛下利用主父偃收其封地,夺其爵位,打击宗亲子弟。”

听此一言,汉武帝诛杀主父偃九族。

2

主父偃为了心中的梦想,饱经沧桑40年余,偿尽心酸,一朝大智《推恩令》出,突然草根变大亨,屌丝变巨贾,从此得意忘形,私己欲、罪同僚、惊皇族,最终被汉武帝灭族。正应了一句西方谚语:“上帝想要一个人灭亡,必先令其疯狂。

人物背景:主父偃,齐国临淄(今山东临淄)人,出身贫寒﹐少时主修纵横之道,后学《易》﹑《春秋》、百家之言,一生痴迷权贵。

主父偃是如何走向疯狂之路的

主父偃出生于寒门之家,从小学习苏秦、张仪的纵横之道,并不适合当时儒家的主流文化,因此在齐一直难有作为。为此他又转学儒家的《易》、《春秋》等诸子百家学说,发展并不理想,反而备受齐地儒士排斥,生活难以为继。

无奈之下,主父偃打算效仿先贤孔子的故事,周游列国。然而,当他经过北方的燕、赵、中山等国时,因为一无家世,二无钱财,所以多遭冷遇白眼。为此,他又将目光放到了国都长安,并于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以宾客身份投到卫青府上。经交谈,卫青也很佩服主父偃的才能,因此屡次向汉武帝推荐,但是汉武帝却没有当回事。时日稍长,主父偃更感生活窘迫,且宾客又非常讨厌他,深感难以立足,因此他针对朝廷存在的弊端,给汉武帝上书进言,也是打算次日离开前的最后一搏。上书共讲九件事,一为劝谏用兵匈奴,八为律法制度。

不得不说,主父偃这个人很不会做人,在家乡时别人排斥他,游历时别人不待见他,在卫府时宾客讨厌他。

虽然主父偃非常不会做人,但是汉武帝看了他的上书后,却是大感兴趣,当晚便诏见了主父偃。一番交谈后,汉武帝竟生出相见恨晚之意。此后主父偃又多次上书汉武帝,因此更加受到汉武帝重用,一年之内从谒者、中郎,再到中大夫,被破格连迁四次,进而成为了汉武帝身边的大红人。

此事,无形中打破了人们对于做人与成功的普遍认识。

《史记》:朝呈暮见。

其实,当时的主父偃已做好次日清早离开的准备,若再晚半日也许主父偃已经离开了长安。或许历史上就不会出现为世人称道的《推恩令》,但是同样也不会出现被诛族的悲惨遭遇吧。正如古语所言:“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

从此,50余岁(汉书记载他曾游历40余载,所以此时至少已有50余岁)的主父偃踏上了仕途的康庄大道。原本朝中没有一个官员喜欢他,但是当他成为汉武帝身边的红人后,这些官员纷至沓来,贺礼不断、奉承不绝。因此,老年发迹的主父偃渐渐迷失在了官场的漩涡之中难以自拔,行事嚣张跋扈、忘乎所以。

主父偃是如何踏进灭亡之墓的

汉朝时,朝廷实行的是百官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制,丞相则是皇上身边的第一大助手。但是,这个第一大助手可能会存在专权的隐患。为了进一步巩固皇上的专制权力,因此汉武帝时期,在朝堂上决策国事以丞相的意见为主,同时他又在宫中另行设立内朝,决策国事时则以汉武帝为主。而当时主父偃的身份则是内朝汉武帝身边的专职顾问,对于整个国家的军政皆有极强的影响力。

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主父偃提出了“削藩”的《推恩令》,一举解决了汉武帝头痛许久的诸侯王国问题。

期间,汉武帝为了《推恩令》的顺利实施,委派主父偃监督各诸侯国以及朝中大臣的反映。不几日,主父偃将燕王所做的不法之事奏报汉武帝,汉武帝大怒,燕王害怕之下自杀身亡。接着,主父偃又举报了一批官员的不法行为,皆被汉武帝依法处置。事后,朝廷官员都很害怕他查到自己头上,因此争相重金贿赂,主父偃一时风光无限。可见,这些官员的屁股之下并不干净,或许历史上的多数官员尽皆如此吧。

对此,孔车(也就是唯一为其收尸之人)提醒主父偃,你这样太过了,小心出问题。但是主父偃却疯狂道:“生不五鼎食,死则五鼎烹耳。”意为就算付出再大的代价,也要活的轰轰烈烈。

期间,齐王刘次昌的封地是汉武帝时最大的诸侯国。当有人向汉武帝奏报齐王刘次昌做出了有违人伦大道的行为,汉武帝当即任主父偃为齐国相,命他前去查明此事。其实,在此之前,主父偃想将女儿许配给齐王,结果被齐王果断拒绝,因此双方结怨。元朔二年(前127),当齐王得知主父偃已被汉武帝任命为齐国相时,心知其人睚眦必报,自己本身又有许多的不检点行为,因此恐惧之下选择自尽而死。但是他在自杀前却给主父偃埋下了一颗致命的“炸弹”,写了一封遗书给赵王,声称自己是被主父偃逼死的。

接着,赵王又带着这封遗书前去汉武帝面前告御状,举报主父偃受收贿赂、逼死齐王,欲令皇上和诸亲族之间产生仇隙,其心歹毒。接着,汉武汉便命廷尉将其押解回京进行审讯。

《史记》记载:主父偃当路,诸公皆誉之,及名败身诛,士争言其恶。悲夫!

正所谓:墙倒众人推。这下,主父偃不会做人的弊端开始爆发。各诸侯国、朝廷官员纷纷弹劾主父偃,要求朝廷严惩酷吏。这时,汉武帝难以决断,便问丞相公孙弘应该怎样惩处为好,其实是在为处置主父偃找个借口,毕竟是自己重用之人,这一问明显就是多余的。当时,公孙弘回了一句:“陛下不杀主父偃,不足以平息诸侯之火,不足以给天下一个交待。”这下汉武帝放心了,为给天下人一个交待,就只好牺牲主父偃了。很快,主父偃及族人皆被诛杀。

《汉书·主父偃传》记载:“齐王自杀无后,国除为郡,入汉,偃本首恶,非诛偃无以谢天下。乃遂族偃。”

或许这些只是主父偃死的表面现象,其实当他拥立卫子夫为皇后之时,便已埋下了生命的隐患。从当初卫青举荐主父偃的事情上就可看出,汉武帝并不想卫氏势力继续膨胀,而主父偃的所作所为却是在推动卫氏势力的膨胀。或许,正应了那句俗语:“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此时主父偃的光和热已经燃尽,正好用最后的生命为平息诸侯王的怒火做出最后的一点贡献吧。

但是令人惊疑的是,所诛族人中却并不包括其父母和兄弟姐妹。为何呢?

主父偃是如何避免父母被杀的

主父偃刚到齐国之时,便将父母、兄弟、姐妹、宗族、好友等亲人召集一起进行酒宴,宴上他拿出500金,对着大家说:“虽然你们曾经是我的亲人,但是你们一直没有把我当成亲人,而我也同样没有拿你们当亲人,这500金权当还清当初亲情,从此互不相欠,恩断义绝,再无瓜葛。天地为证,百姓为证。”

可以说,从这一刻起,主父偃已然同父母、兄弟、姐妹、宗族、好友等亲人划清了界线,而汉武帝所诛其族,也不过是主父偃自己家中的妻子儿女、家人等。

虽然主父姓氏罕见,但是如今的北京、上海、山东临沂、山东罗庄、平邑、厦门、辽宁沈阳等地均有分布。

或许,当主父偃豪言:“生不五鼎食,死则五鼎烹耳。”之时,便已经预料到了日后下场,所以才有了500金断情绝恩之举。

主父偃的功过后人评

主父偃对当时的汉帝国有三大百年之功:

  1. 推恩令。彻底消除了开国以来无法解决的诸侯王坐大祸乱政的隐患问题,其主要是将大诸侯的封地由历来的长子继承,分解分封到其所有子孙共同继承,这样一直分封继承下去,只需数年后,不动一兵一卒,原来强大的各诸侯王封地便会逐渐瓦解消失。

  2. 茂陵移民。将天下豪强一同迁往茂陵之地,既消除了豪强祸乱地方的隐患,又充实了京师的人口实力,更有利于维护京师的安全,从此天下唯有皇家独大。可谓:“内实京师,外销奸猾,强干弱枝。”

  3. 修筑朔方城。相当于建了一个对付匈奴的前沿根据地和咽喉要塞,无论是屯军屯田,还是中转作战,极大地减少了作战转运的成本,可谓对匈奴作战的“百年大计”。

这些,应为主父偃一生之功,而嚣张跋扈、任意胡则为其过吧。

虽然主父偃以顽强的毅力和执着的梦想,经过40余载的穷困奋斗,最终实现了人生的逆袭,但是当他达到人生最辉煌的阶段时,却没能刹住驶往欲壑难填的富贵车轮,结果落了个身死族灭的可悲下场。

图片来源网络

3

简单来说,主父偃没被诛杀九族,那时候最多就诛三族,主父偃被杀的原因是太嚣张且被汉武帝卖了。

汉武帝被作为千古一帝,跟秦始皇并列,他的一项重要成就就是巧妙地解决了封国问题,而主父偃,正是汉武帝的参谋,他就是汉武帝手中一把专门对付诸侯的锋利大砍刀。

主父偃出身贫寒,早年学长短纵横之术。但这东西在战火纷飞的战国时代吃香,在实行无为而治的汉初却遭到了雪藏,主父偃苦学多年,却仍一事无成。

转眼他就到了中年,听说当今天子汉武帝重视儒术,就跑去改学《周易》、《春秋》这些儒家经典。可能是觉得多学多用,他同时也学习其他学派的思想,因此遭到了儒生的排挤,在齐地混不下去了,于是北上云游燕、赵、中山等诸侯王国,但都未受到礼遇。

郁郁不得志的主父偃为了碰碰运气,决定前往都城长安。元光元年(前134年),主父偃抵达长安。

主父偃觉得自己一介平民,直接上书怕是很难获得皇帝召见,就打算先去拜见一位大人物,他拜见的大人物就是汉武帝的小舅子大将军卫青。

卫青接见了主父偃,并对他的才华表示赞许,多次向汉武帝引荐,但都无结果。

失望不已的主父偃决定再试最后一把,他直接上书汉武帝,结果汉武帝真的看了他的奏疏,当天就召见他。一番交谈后,汉武帝很是满意,将主父偃提拔为郎中。

当官后,主父偃做了不少事,其中最重要的一件是建议实行推恩令,推恩令的内容很简单,广布恩泽,凡是诸侯子孙,都可以分得诸侯一块地盘。那个年代,哪个诸侯王还没几个儿子?这样慢慢分下去,诸侯势力越来越弱,自然无力与中央抗衡,汉景帝动用军队武力都没办成的事,就这么被汉武帝用一道诏令就解决了。

当然,推恩令只是削弱了诸侯王的实力,要想增强中央的实力,慢慢等待诸侯王自然死亡,再把封地分给他们的儿子们是不够的,周期太长了,需要一个推手与推恩令互补,时不时地找个借口废掉一些诸侯,将他们的土地收归中央。

主父偃,很自然地契合了这个角色。

或许是因为早年经历,主父偃形成了睚眦必报的性格,加上他之前在齐地、燕地多次碰壁,他觉得得要点补偿。

得势后的主父偃开始收钱,还是毫无顾忌地收,有人劝他适可而止,主交偃直接怼了回去:“臣结发游学四十余年,身不得遂,亲不以为子,昆弟不收,我厄日久矣。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则五鼎亨耳!吾日暮途远,故倒行暴施之。

简单说就是穷日子我过了四十几年,爹妈不理我,兄弟不鸟我,真正的英雄,活着的时候不能享受五鼎食肉的高规格待遇,死也要死在煮肉的大鼎中。我老了,离家乡又很远,我要用暴行来报复他们。“

在《史记·伍子胥列传》中有一句\"吾日暮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是伍子胥说的,不知主父偃是不是要向他学习。

主父偃的确是说到做到,在尊立卫子夫等重大问题上站对队后,他迎来了一年四次升迁的辉煌,同时也迫不及待地展开他的报复行动,以往得罪过他的人,全都加以罪名,收监治罪。

因为之前的碰壁,主父偃迁怒于当地的诸侯王,在接下来的数年间,他凭着自己了不得的文章口才,像一把开了锋的刀,对着那些诸侯王可劲地砍,而汉武帝出于自己的目的,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还推波助澜。

第一个倒霉的是燕王刘定国,说起来刘定国也是无恶不作之徒,主父偃搞他是证据确凿、名正言顺。

刘定国臭名昭著,他先是霸占了父亲的小妾,生下一个儿子;接着又把弟弟的老婆抢了,占为己有;甚至还与三个女儿通奸,简直禽兽不如。

后来刘定国想杀肥如令郢人,郢人跟刘定国鱼死网破,跑去告发刘定国的罪行,却被刘定国先行灭口,不过郢人的弟弟也去告发了,正好撞在主父偃手里。

主父偃迅速向最高领导请示,汉武帝召开公卿大会讨论,主父偃极力建议处死刘定国,汉武帝同意了,刘定国最后自杀而死,燕国废除。

第二个被砍掉的是齐王刘次昌。他是刘邦长子刘肥的孙子,算起来,也是汉武帝的远房堂兄弟,但不好意思,汉武帝盯上了你那富裕的齐地,既然你没有献地的觉悟,而且自己还不检点,那就去见太祖高皇帝吧。

刘次昌的感情生活可谓非常混乱,他的王后竟是他妈纪太后的妹妹,也就是他的阿姨!而从刘次昌对王后的态度来看,他显然不喜欢这位阿姨,估计是老太太硬塞给他的。

刘次昌不喜欢王后,纪太后急了,让长女也就是刘次昌的姐姐整顿刘次昌的后宫,阻止其他女人接近刘次昌,以期让刘次昌回心转意,结果刘次昌竟然跟姐姐好上了!

接下来,汉武帝的母亲王太后想把自己的女儿(汉武帝同母异父的姐姐,王太后是二婚)嫁给诸侯王,宦官徐甲是齐国人,就说齐王怎么怎么好,于是王太后就派徐甲去齐国说这门亲事。

主父偃是齐人,他也想让自己的女儿嫁进齐王宫,也托徐甲一起说。徐甲对纪太后说了,纪太后自然是不爽,皇太后惹不起,主父偃她还惹不起吗,就在徐甲面前大骂主父偃高攀。

徐甲回去后以刘定国的例子劝王太后,王太后于是打消了嫁女的念头,主父偃则瞬间开启报复模式,告发刘次昌乱伦,汉武帝任命他为齐相查证。结果当然是板上钉钉的,刘次昌畏罪自杀,无后,齐国废除。

主父偃两次出手,搞的都是乱伦的诸侯王,这下可吓坏了刘彭祖,因为他赵王的太子刘丹就是跟姐妹乱伦的,照主父偃这节奏,下一个就是他们家啊。

于是趁着主父偃还在齐国、远离长安的功夫,刘彭祖赶紧跑去跟汉武帝报告,举报主父偃贪污、谋害齐王。

其实汉武帝心里清楚得很,主父偃受贿也不是一天两天了,汉武帝能不知道?只不过汉武帝这时候需要能吏,廉洁的事先放一放。不过齐王在主父偃查案期间自尽,的确要给个说法,不然那一群感受到威胁的诸侯王联合发难,对汉武帝也是一大麻烦,毕竟此时削藩还不彻底。

汉武帝于是下令把主父偃收监,原本汉武帝的意思是过一段时间就把他放出来,有人求情就更好,顺着台阶下。然而,主父偃的人缘实在太差,跟谁都不对付,在公孙弘的带头主张下,所有人都落井下石,主张处死主父偃。

汉武帝无奈,只得杀了主父偃。可怜主父偃生前门客数千,死后却无一人为他收尸,只有洨人孔车埋葬他,令人唏嘘。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主父偃的评价是:”主父偃当路,诸公皆誉之,及名败身诛,士争言其恶。悲夫!

对比主父偃曾经的话语,半生蹉跎、受尽白眼,这种结果他可能早就料到了吧。

4

主父偃是齐地临菑(今山东临淄)人,他虽然出身贫寒但是却得到了汉武帝的破格重用,最后官至中大夫之职。他一生最大的功绩莫过于向汉武帝进言实行“推恩令”,巩固了汉帝国的中央皇权。

汉高祖刘邦认为秦朝之灭亡的原因在于秦没有分封同姓为王,导致中央失去屏障。为了确保刘氏江山的稳固,刘邦在开国初期大肆分封同姓为王。然后这种做法很明显是错误的,如此大肆分封的结果就是诸侯国的势力大增,并且严重威胁到了中央朝廷。

自文、景两代起,如何限制和削弱诸侯国的势力一直都是朝廷所面临的巨大难题。

汉文帝在位时,贾谊有鉴于淮南王刘安、济北王刘兴居的叛乱,提出了“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汉文帝虽在一定程度上采用了贾谊的建议,但是没有完全解决问题。

汉景帝即位以后,采纳了晁错的建议进行削藩,但是却直接导致了诸侯国中的实力派强力反弹,最终爆发了“七国之乱”。汉景帝虽然迅速平定了叛乱,并且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来削弱诸侯国的实力,但是问题仍然未能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汉武帝初年,一些大的诸侯国依旧拥城数十、辖地千里,且这些诸侯国骄奢淫逸,不听从中央的号令,对朝廷产生了严重的威胁,而“推恩令”正是在这个背景下诞生的。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主父偃上书汉武帝,他建议令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为列侯。这样,名义上施恩,实则是将各个诸侯国进行肢解以此削弱诸侯王的势力。这个建议既迎合了汉武帝巩固皇权的需要,同时也避免了诸侯起兵反抗的可能,因此很快便被汉武帝所采纳。

主父偃的计策顺利解决了汉武帝所面临的难题,因此他也得到了汉武帝的宠幸。一个人一旦得势便容易得意忘形,主父偃也不例外。除此之外,他自身还有一个致命缺点——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在这种情况下,爬得越高就意味着随时有可能会摔得越惨。

汉武帝时期齐国的诸侯王齐厉王与自己的姐姐乱伦,主父偃想要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对方,但是结果吃了闭门羹。主父偃便由此记恨上了齐厉王,他向汉武帝建言说齐国早在七国之乱的时候就有谋反的意思,现在又搞姐弟乱伦,这里头得好好查查才行。于是乎汉武帝派他到齐国为相,齐厉王知道这位武帝跟前的大红人肯定会公报私仇,最后居然自个儿服毒自杀了。

这案子还没有水落石出当事人却死了,之前就与主父偃不对付的赵王借机落井下石向武帝进言称主父偃谋害齐王同时还存在受贿的问题。汉武帝随即将主父偃下狱,就这样这位朝廷中的大红人一下子沦为了阶下囚。

主父偃喜欢揭发别人的隐私,因此得势的时候朝中的大臣们都向他行贿攀关系以求自保,据说贿赂他的金钱达数千金之多。正所谓“墙倒众人推”,在他落难之后御史大夫的公孙弘劝说汉武帝诛杀主父偃,而其他大臣们也巴不得他早点死纷纷落井下石,最终主父偃被族诛。

他的死与其说是命运不公,倒不如说是他的性格使然!


如果您认同丹妹的回答不要忘记点赞并关注哦

5

这是两个问题,一个是主父偃为什么会死,而且死的这么惨;另一个是如何评价他的生平。这两个问题其实可以放在一起说。

主父偃这个人,其实是抱着死于非命的心来当官的,从他入仕那一天起,就知道自己将来不会有好下场。但是,他自己一定不会想到,最后不仅自己死了,而且还被族诛。

下面,我们来梳理一下主父偃这个人在史书中塑造的形象,从而分析他为什么会死,为什么会死的这么惨,以及怎么看。

一、主父偃的学术困境

主父偃是纵横家、法家,在汉代儒家逐渐兴起的整体氛围里,他的这一套纵横家术没有用武之地。为了入仕,他在年纪很大的情况下转而学习春秋等儒术,最终才得以入仕。

熟悉西汉历史的人一定会发现,这个学术历程,和公孙弘几乎一模一样

可公孙弘就成了丞相,而主父偃却被族诛,而且是公孙弘建议杀主父偃的。这不是很有趣的事情吗?

活跃在汉武帝元光到元狩年间有三个学术人物,命运殊途:

一个是董仲舒,纯儒,没有法家背景,但他没有得到皇帝重用,最高就当过王国相,在中央就是一个中大夫;

一个是主父偃,虽然靠儒学上位,但他的对策、行为,都是纯纵横家、法家的,所以他族诛了;

一个是公孙弘,拥有法家背景,靠儒学上位,但擅长以缘饰儒术,用儒学包装自己的一些法家的行为,最终封侯、当丞相,善终。

所以,主父偃的被族诛,与他的学术背景,以及他利用自己学术背景来谋取仕途的方式,具有密切的关系。

二、主父偃是被谁杀的?

多数观点会认为,公孙弘。

因为,汉武帝本来已经决定不杀他了,但是公孙弘说了一番话后,汉武帝不仅杀了他,还族了他。

公孙弘说了什么?

“齐王自杀无后,国除为郡,入汉,主父偃本首恶,陛下不诛主父偃,无以谢天下。

这句话的点在哪儿?为什么汉武帝因为这句话动了杀心?

我们复盘一下主父偃和齐王自杀这件事:

“赵王恐其为国患,欲上书 言其阴事,为偃居中,不敢发。及为齐相,出关,即使人上书,告言主父偃受诸 侯金,以故诸侯子弟多以得封者。及齐王自杀,上闻大怒,以为主父劫其王令自 杀,乃徵下吏治。主父服受诸侯金,实不劫王令自杀。上欲勿诛。”

简单来说,就是赵王告发主父偃受贿,等到齐王自杀的时候,汉武帝大怒,是要杀主父偃的,但是马上澄清了事实,齐王是自杀,而主父偃只是受贿,与齐王自杀无关,所以才打算留他一命。

这就能看出公孙弘的可怕之处了,他的意思说的隐晦,我把他没说的话补齐,大概是这个意思:

齐王虽然是自杀,但是绝后了,齐国就灭国了,并入了中央。这对中央来说,倒也不是坏事,可是,天下人会怎么看呢?天下人会说,皇帝太狠毒了吧,为了占齐国的土地,不惜派主父偃逼迫自己的亲戚自杀。所以,天下人会在背后骂皇帝你自私无情冷酷。所以,只有杀主父偃,才能告诉天下人:看,皇帝我没想这样,是主父偃的错误。

汉武帝这就很明白了,对主父偃处置的越狠,天下人对越不会恨自己,那么,族诛,当然比单纯杀一个主父偃要更有利。

因此,真正杀主父偃的,是公孙弘,但也是汉武帝。毕竟公孙弘只是建议杀一人,而汉武帝则族诛了。

6

主父偃是汉武帝身边红得发紫的宠臣,曾有过一年被提拔四次的风光,也是最能影响汉武帝决策的人。然而,这个一个大红人,最终却落得个被诛九族的结果。这是怎么回事呢?

(主父偃剧照)

说起这事,就得先说说主父偃的人生轨迹。

主父偃出身贫寒。这也让他发誓要出人头地,改变人生命运。

早年,主父偃主修纵横术。为了学有所成,吃了不少苦用了不少功。他30岁时,终于学有所成。

然而,主父偃在求职时才发现,自己学的这门专业,已经过了气,成了不受待见的大冷门。反倒是成天“之乎者也”的儒生,颇受用人单位欢迎。他一打听,才知道当今天子汉武帝崇尚儒术。

主父偃一咬牙,换专业,改学《周易》和百家之言。

然而他在燕、赵、齐等藩国游学的过程中,尽管刻苦好学,但由于家穷,倍受白眼和排挤。所幸他没有自暴自弃,最终坚持了下来,终于再次学有所成。

迎合时代需求的主父偃,为了能实现梦想,出函谷关,来到长安,并想尽办法认识了汉武帝的小舅子卫青。

当时卫青的姐姐卫子夫是汉武帝宠爱的皇后。卫青又能征善战,是汉武帝最器重的将军。所以主父偃想通过他得到汉武帝的重用。

遗憾的是,卫青虽然向汉武帝举荐过主父偃,但主父偃却一直没有得到召见。

此时的主父偃,已是40多岁的人,还一事无成,一贫如洗。眼看口袋里的钱越来越少,离梦想也越来越远。他一咬牙,决定豁出去了,亲自上书汉武帝。

没想到当天汉武帝便召见了主父偃,在一番交谈后,汉武帝很激动地感慨:“公等皆安在,何相见之晚也!”意思是说,你们这样的人都到哪去了,怎么现在才让我遇见你们呢!

不光如此,还立刻给他封了个郎中的官职。

(汉武帝剧照)

尝到甜头的主父偃,认为上书是他实现梦想的途径。于是隔三差五就上书汉武帝。由于他总能切中时弊,因此很得汉武帝欢心。

他最出名的就是“推恩令”,以此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成功地加强了中央集权。就凭这一条,就让汉武帝认定他是最有价值员工,因此一年对他破格提拔4次,不光成了朝中权重大臣,还是汉武帝身边的红人。

不久前还倍受白眼的主父偃,突然就成了众人争相奉承的权臣。

不过,没用多久,主父偃就膨胀了。

主父偃为人心胸狭隘,又很记仇。

大臣都害怕他会在汉武帝面前说不利于他们的话,所以处处奉承巴结他,还争相向他行贿。

主父偃来者不拒。对于那些不向他行贿的人,他总能抓住小辫子,并向汉武帝揭发他们的罪行。因此,恨他的人不少。

有人看不过眼,劝他还是要适可而止。主父偃却总拿曾经贫穷得不到礼遇说事。

除此外,主父偃还向素日得罪过他的人大肆报复,比如燕王刘定国不曾礼遇他,于是他向汉武帝添油加醋,揭发了刘定国。刘定国害怕问罪,只得自杀。

(公孙弘剧照)

紧接着,齐王刘次昌不肯娶他的女儿,他又怀恨在心。对汉武帝说,齐国国富民强,应当派自己人去管理齐国,才能防患于未然。于是汉武帝便任命他做齐国宰相,去监视齐王。主父偃到了齐国后,便开始捏造刘次昌的罪名,并拘禁刘次昌,严刑逼供。刘次昌经不住折磨,竟吓得自杀身亡。

刘次昌死后,诸侯王们坐立难安。毕竟不光是刘次昌和刘定国有不伦的行为,他们哪一个都不干净。所以,他们很害怕会成为主父偃打击报复的下一个,于是联名向汉武帝上书,说主父偃是杀害刘次昌的凶手,同时他还是个大贪官。

朝中大臣也趁机弹劾主父偃,说他对朝臣多有刁难和威胁,逼迫他们向他大行贿赂。

汉武帝为了不引起朝廷动荡,于是将主父偃下狱查办,以此安抚诸侯王和朝臣们的情绪。

本来汉武帝不打算杀主父偃。但大臣公孙弘却认为,如果不杀主父偃,势必让诸侯认为,陛下是想图谋他们的土地,故意让主父偃残害宗室子弟。

汉武帝认为公孙弘说得很有道理,于是下令斩杀主父偃并诛其九族。

(参考史料:《史记》)

7

从布衣迅速升迁至中大夫,成为汉武帝身边的红人,主父偃本可以安享后半生的荣华富贵,却最终自己作死,把自己的老命葬送。主父偃的一生,经历了几次戏剧性的转折。他在这些风波中飘摇、崛起,最终也葬身于此。

按照主父偃自己的话来说,他的前半生是:一直在游学,可依旧做什么都不成功。父母认为他不是好儿子,兄弟不认他这个同胞,宾客纷纷弃他而去。那种处境艰难的日子,他过了很久。

元光元年(前134),主父偃西进函谷关,前去拜访大将军卫青。当时卫青正为汉武帝对自己的进谏视而不见而苦恼。碰巧来个主父偃这么一个文笔了得的读书人,卫青便很快任用了主父偃。不过汉武帝“忽视”卫青都快习惯了,对主父偃一开始也毫不理睬。最终走投无路的主父偃铤而走险,给汉武帝写了表达个人观点的奏章。

主父偃确实是个颇有才华的人。他上午才上奏,晚上就受到汉武帝召见。高高在上的汉武帝,居然一脸惋惜的对主父偃说:“何相见之晚也。”

正是因为看中了主父偃的才华,汉武帝一年以内,四次提拔主父偃,让主父偃很快从一个平名成为内朝的重臣。

在担任汉武帝的顾问期间,主父偃针对当时诸侯国坐大的情况,为汉武帝提出了“推恩令”这一良策。主父偃想到,可以通过层层分封的方式,削弱各诸侯国的势力,不费一兵一卒就能慢慢消除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

主父偃提出的这一办法,确实是当时处理诸侯国和中央问题的一个好办法,也被汉武帝采纳。配合着对诸侯国和地方的其他政策,汉武帝时,困扰汉朝皇帝几十年的郡国并行制的弊端终于得到了有效解决。提出推恩令,可以说是主父偃在任期间做出的最大贡献。

而主父偃的过错,更多的是他个人的毛病。作为一个先前不顺了四十来年的读书人,主父偃发达以后,颇有一种“暴发户”的气势。我们常说“得饶人处且饶人”,可主父偃不一样,他是睚眦必报。“倒行逆施”这话,最初就是用来形容主父偃的。他发迹以后,对行贿的大臣来者不拒,毫不收敛。而朝中大臣,对这个皇帝身边文笔了得的红人,也是有怒不敢言。

后来主父偃想要把自己的女儿嫁进当时势力较强的齐国的后宫,结果被齐王和齐国纪太后拒绝。于是主父偃便想报复齐王。主父偃给汉武帝列了两条齐王的罪状:一、齐国都城临淄是富庶之地,应该是皇帝亲近的家人的封地,而不该是齐王这个远方亲戚的封地;二、齐国国君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多次有谋反之心,现在齐王还乱伦。所以现在齐国到底是个什么情况,应该好好查一查。

随后汉武帝如了主父偃的意,派主父偃以齐国国相的身份前去查案。主父偃一到齐国就开始兴师动众,获得的每条口供几乎都牵扯到齐王。年轻的齐王看到主父偃这番架势,最后顶不住,服毒自杀。

齐王一事,他不自杀时还安好,一自杀,其他有过乱伦的诸侯王就坐不住了。赵王就选择先发制人。在齐王自杀后,赵王上书汉武帝,说主父偃受贿,还逼死了齐王。

主父偃对自己受贿一事到是供认不讳,但却不认逼死齐王。可齐王又确实是在主父偃开始查案以后自杀的。汉武帝舍不得主父偃这么个有才的大臣,可主父偃又确实难以脱身,便只好先把主父偃关入了大牢。

本来这时候凭着汉武帝对自己的喜爱,主父偃还可以翻身。但让人意外的是,公孙弘这时候跳了出来。他告诉汉武帝,此时要是不杀主父偃,恐怕难以给天下交代。正如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说,主父偃是“及名败身诛,士争言其恶”。看着主父偃此时失势,平时看不惯主父偃的大臣都跟着公孙弘开始踩他。不仅朝臣不乐意主父偃出狱,赵王也在汉武帝那煽风点火。最终,为了平息众怒,平时树敌过多的主父偃被诛了全族。

倚仗自己的才华,主父偃摆脱了早年的困窘,为汉武帝提供了治国良方。可由于深入骨髓的刻薄,他没能和周遭的人打好关系,得饶人处不饶人,最终墙倒众人推,葬身群攻下。

8

主父偃有一句名言,生不五鼎食,死当五鼎烹。类似桓温的“大丈夫不能留芳千古,亦当遗臭万年”的意思,可看出他追求人上人的决心。但命运多蹇,主父偃先学纵横术,后学儒家学说,四处游走以求上进,从赵国到齐国等地,无人赏识,而又与亲朋故友合不来,被人看不起,到处受白眼。


无奈,主父偃来到长安投靠卫青,卫青向汉武帝举荐多次都没有召见,绝望的主父偃豁出去了,(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上书向武帝陈述九事,其中就有一项反对向匈奴用兵。奇迹发生了,奏章上午递进宫,傍晚武帝就召见他,听他对这些事的看法,并说“恨不能早点见到”,从此受到宠信。

主父偃最主要的贡献是向武帝献“推恩令”,认为郡国并行是失策之举,诸侯国承继几代后根深叶茂,尾大难掉成为国家极大隐患,建议破除分封国的嫡长继承制,推恩到不分嫡庶长幼都可分得该国封地,分封国下面再分封,如此时间一长,大国变小国,小国变乡村,同时配以严刑峻法,对诸国进行削地撤国措施。武帝一听大喜,立即采纳推行,困扰汉初几位皇帝的封国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主父偃能言善辩,又得武帝信任,燕国和官员被他检举入罪不在少数,百官怕他敬他,争相向他行贿,他来者不拒一概笑纳,有时还主动索取,有人劝他适度,主父偃说,“我受窝囊气四十多年,今朝得志必须为所欲为。何况大丈夫活着若不能享用五鼎饭,死了也要享受五鼎烹煮”。率性张狂至此,与同僚关系可知。(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太后王娡要嫁外孙女,宦官徐甲向她推荐二十多岁的齐王刘次昌,并担当说媒使者,主父偃得知,便要求徐甲把他的女儿也捎带进去,希望齐王纳她为姬妾,徐甲满口答应,认为易事尔。谁知齐国太后一听拒绝了,两人的女儿都嫁不成,主父偃觉得是奇耻大辱。便对武帝说,齐国富庶,齐王淫乱无道,恐怕会叛乱。武帝便命他为齐国国相前去彻查。


齐王刘次昌果真淫乱,与其姐姐也有奸情,主父偃到齐国,大肆搜捕拷问官员,并要他们把口供指向齐王,审查日久,年轻的齐王害怕,一想不开自杀了。逼死诸侯王!主父偃便被下狱审查。武帝并不想杀他,御史大夫公孙弘说,不杀无以塞天下之口。潜台词是杀一主父偃既结此案,又能让对推恩令不满情绪找个发泄口替罪羊。百官也纷纷落井下石认为该杀,于是主父偃被族诛。

主父偃是有才能的真小人,睚眦必报,卫青收留他,他便上书奏请立卫子夫为皇后,兄弟亲友对他不好,他当齐国相时,亲友来迎接他,他当场拿出五百金分给他们并宣布绝交,收贿索贿得罪百官,终于被杀。

读史鉴今,修心明性,欢迎关注南方鹏共同探讨。

9

主父偃在汉武帝时期是一个重要的角色,因为他提出了推恩令,刘邦时期,吸取了秦朝因为只有郡县制,而没有分封制最后被灭亡的教训(当然这个不是主因),刘邦在大封列侯后,铲除了各个异姓王,就开始分封同姓的诸侯王。

汉文帝时期,就面临着诸侯王势力过大的局面,比如发生了淮南王和济北王造反的事情,贾谊提出了应该再多分封一些诸侯王以达到削弱诸侯王的目的,但是情况没有得到解决。

汉景帝继位之后,汉景帝在晁错的建议下开始削藩,导致了吴楚七国之乱,虽然依靠周亚夫平定了这次七国之乱,但还是没有根本解决问题,诸侯王的势力依然强大。

在汉武帝时期,主父偃就上书,让诸侯可以分封自己的儿子们为列侯,而之前只能由诸侯王的嫡子来继承,这个表面上看,是对诸侯王的恩惠,诸侯王的非嫡子也十分愿意这样做,因为按之前的继承制,他们是没份的。

推恩令相比晁错的直接削藩,显然要缓和得多,也比较让诸侯王得以接受,因为之前的削藩,是被朝廷收走,而推恩令是分给自己的儿子们,正因为如此,诸侯国的封地,分得人多了,就越来越小了。

之前一个诸侯国相当于一个郡,而后面的诸侯国就仅相当于几个县而已,就完全解决了之前因为诸侯国过于强大而威胁到朝廷的局面了,由此可见,主父偃功不可没,那主父偃因何而死呢?

主父偃越来越受汉武帝的器重,他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齐王,但是齐王给拒绝了,主父偃自然也很生气,他就一心想除掉齐王。他对汉武帝说:齐国十分的富有,但是现在的齐王跟您的血缘又很远,如果不是您的亲儿子或者兄弟,不能去当这个齐王的。

主父偃又说现在的齐王有一些私情,如果让我去查,肯定能查出来的,汉武帝就同意了,让主父偃去做齐相,主父偃去了之后,就告诉齐王他知道的一些事情,齐王因为害怕,就自尽身亡了。

赵王也有这方面的问题,他担心主父偃会对付他,他就趁机告主父偃的状,说齐王是主父偃给逼死的,汉武帝也为这个事情恼火,因为这个事情让人觉得朝廷想要收回齐地,才对齐王下手的。

主父偃就被下狱了,汉武帝并不想杀死主父偃,毕竟主父偃是个人才,但是御史大夫公孙弘说:如果不杀主父偃,不能向天下人交待,而主父偃得势的时候,得罪的人太多,没有人肯定为他说好话,而是纷纷落井下石,主父偃最终被族灭。

10

主父偃,汉武帝时期一个大器晚成的纵横家,其一生最大的功绩莫过于将“推恩令”政策进行有效的实施,成功的削弱了诸侯王的权力,强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对维护当时社会的稳定起到了不小作用。然而这样一位有功于社稷的功臣,最后却被汉武帝诛灭九族!主父偃初入仕时,深受汉武帝喜爱,一年中升迁四次,官至中大夫,得到武帝的破格任用,为什么最后落得个诛灭九族的悲惨结局呢?是汉武帝太狠?汉武帝确实狠,不过在主父偃这件事上,还真不能怪武帝狠心。

大器晚成的纵横家

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可能大家会误以为汉武帝时期大名鼎鼎的主父偃也是儒家出身,还真不是!主父偃出身贫寒,然而他学习刻苦,才能卓著,据史料记载:“主父偃者,齐临菑人也。学长短纵横之术。”,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纵横家,然而由于这个身份,也使得他前期的人生相当不顺。在北游燕、赵、中山等诸侯王国时,都未受到礼遇,被当地的儒生所排挤。后来,主父偃结交了大将军卫青,想通过卫青的引荐接近武帝,但未能所愿,无奈之下,他自己写了一道奏折给武帝,也正是这道奏疏,改变了他的人生。奏疏上午递进去,他下午就得到了召见,而这一见,使得汉武帝高兴不已,因为武帝总算遇到“知音”了。而此时的主父偃已年过四旬,终于迎来了他一展才能的机会。

达则忘乎所以,睚眦必报

“推恩令”的有效实施,使得主父偃备受汉武帝的器重,然而人往往得志便猖狂,主父偃则正是这样一个人,在受到皇帝器重后,他逐渐开始膨胀,不仅大肆收受贿赂,而且八方树敌,朝中诸多大臣都与主父偃有着多多少少的恩怨,然而迫于主父偃得宠,一直忍气吞声。

说到“睚眦必报”,大家一般想到的是秦相范睢,然而范睢在这一点上和主父偃比起来,那便真是小巫见大巫了,我们知道主父偃之前仕途不顺,受到北方儒生的排挤,然而得势之后,主父偃对以往得罪过他的人,都加以罪名,纷纷收监治罪,哪怕只是从前对他态度冷淡的人,他也不肯放过,极尽报复,不惜置人于死地。在这一点上,范睢还真比不上。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主父偃是做的相当差的,所以最后被杀,也仅有一名门客为其收尸!

齐王之死成为了诸臣扳倒主父偃的突破口

主父偃得势,加之与人不善,朝中众臣早就想将其扳倒,特别是当时以公孙弘为首的一批人。然而要扳倒武帝的宠臣,则必须有个名正言顺的借口,而当时齐国国军齐厉王之死,正好成全了公孙弘。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当时齐厉王出了一个丑闻,便是和自己的姐姐乱伦,这件事本是齐王母亲纪太后想控制齐王的后宫,不想却弄巧成拙。也就在这时,汉武帝的母亲王太后也想为自己的外孙女找一个好的诸侯王,正好看上了这个齐王,于是武帝便派徐甲去说亲,而主父偃便趁机也想把自己的女儿送到齐王后宫去,于是让徐甲帮忙,徐甲倒是痛快的答应了,可齐王压根看不上主父偃的女儿,所以主父偃的心思没能如愿,由此忌恨齐王,后来便向武帝进言说齐王有谋反之心,于是武帝任主父偃为齐相去监视齐王,这一去,主父偃便开始公报私仇了,对齐王严刑逼供,肆意陷害,齐王吓得自杀而亡。而齐王一死,终于给了公孙弘一个除掉主父偃的良机!由于齐厉王在主父偃的审讯下自杀,在当时各诸侯国反响非常大,诸侯国纷纷动荡,大家都害怕被汉武帝除掉,汉武帝也有所顾忌,怕再生变乱,加上公孙弘上奏说到:“齐王自杀无后,国除为郡,入汉,偃本首恶,非诛偃无以谢天下。”,其他朝臣也基本赞同公孙弘所奏,以致汉武帝终将主父偃灭族,以按各诸侯王之心。

主父偃虽有功,但他的死,也只能说是咎由自取吧!

“品历史人文,悟真理人生。”专注历史文化的探索,我是灵魂的感触!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