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明朝后期领土大缩水,对于边疆无法控制,而清朝为什么却能守住了不少边疆,丢地更少?是因为科技的进步吗?

明朝后期领土大缩水,对于边疆无法控制,而清朝为什么却能守住了不少边疆,丢地更少?是因为科技的进步吗?

2020-11-21 08:01阅读(59)

明朝后期领土大缩水,对于边疆无法控制,而清朝为什么却能守住了不少边疆,丢地更少?是因为科技的进步吗?:我是萨沙,我来回答。要说多少次才行。其实清末中国

1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要说多少次才行。

其实清末中国领土同样有很大的缩水。

第一,西藏丢了。

英国人已经攻入西藏,占领了拉萨。

虽然英国签协议承认中国的宗主权,但实际上西藏已经被英国扶持独立。


第二,台湾丢了。

甲午战争后,台湾被割让给日本。其实本来连辽东半岛都割让了出去,但因为俄国人眼红搅局,最终以高价赎回。


第三,外蒙古丢了。

清末外蒙古已经被沙俄控制,实际上已经独立。



第四,内蒙古丢了大半。

当年内蒙古很多地区,已经实际上独立,当地蒙古王爷只是形式上归属中国。

只是因为稍后苏联当政,对外蒙古喇嘛和王爷进行大规模破坏和杀戮,连哲布尊丹巴活佛都被毒死,才吓得这伙内蒙古王爷不敢归属苏联。


第五,西北差一点丢了

西北回乱,对汉人和满人进行血腥大屠杀。

如果不是左宗棠果断率领大军前去镇压,别说甘肃、青海不保,连陕西也未必保得住。

这是敏感历史,不多说了。


第六,新疆也差一点丢了

当时新疆已经被阿古柏完全占领,依靠左宗棠带着三湘健儿抬棺出征,借钱打仗。

最终,历经千辛万苦,才将新疆收复。



第七,东北没丢完全感谢汉人的大移民。

清末时期,俄军曾经完全占领东北三省,差一点就吞掉。

为什么没有吞掉呢?要感谢清末汉人对东北的大移民,导致东北地广人稀的局面被打破。

俄军占领东北以后,发现这里已经有大量汉人移民,而沙俄的移民人数太少,无法消化东北。

如果没有汉人移民,东北还是想西伯利亚和远东那样一公里一个人,早就被沙俄占领了。

所以,当时满清也丢失了大量土地,更别说国内到处都是租界、洋人控制铁路、港口、军营了。

2

明朝后期领土大缩水,而清朝末年能够守住大部分的国土,这个现象,确实非常古怪,特别是对科技发展史比较陌生的人来说,总感觉有些蹊跷。

其实,清朝能够守住不少边疆,原因有很多,确实与科技进步有关,当年洋务运动主要就是提倡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

而恰恰是先进实用的科技,成为了加强地方管理的有效工具,也为开发和治理边疆提供了便捷的通讯设施

科技进步成为巩固边疆的有力武器,也是保持清朝领土基本完整的“神器”。

光绪二十四年维新变法时,为提高办事效率,清政府正式下令:

嗣后明降谕旨,均著由电报局。

这是清政府第一次使用电报传达圣旨。从此,各省督抚接到电报后就可遵照办理,不必等待公文,事实上电报与公文具有同等效用。

因此通讯技术的进步,也是清朝能够守住边疆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

事实上,清朝末年科技最大的一个发展可能就是通信技术的进步。

明代的通讯主要是通过马匹的方式来传播。国家实力削弱之后,就很难对边疆进行有效控制。

举一个例子,明朝末年,由于财政吃紧,又因各地发生农民起义,税收收入逐年减少,明朝政府为了减少开支,居然削减很多用来维持通讯的驿站。

当年李自成就是驿站的驿卒,因为朝廷要削减驿站的工作人员,最终导致李自成失业。

所以,明朝后期对边疆的控制力大大减弱,这是与当时的通讯技术落后直接相关的,而且维持落后的驿站通讯,成本高,效率低。

直到1880年,清朝大部分地区还在使用明朝的驿站通讯方式。

我们再来看一下清朝光绪年间的通讯情况,1880年之后,清朝的通讯技术进步是很大的,由于电报技术的快速发展,在1881年的时候,李鸿章就在天津开设了电报业务。

后来左宗棠统一新疆之后,到1895年的时候,就已经修建了一条从乌鲁木齐到兰州,再到北京的一条通信线路,电报通讯只要几分钟就可以从新疆直接传到朝廷六部衙门。

《清会典》记载:总理衙门曾经规定,凡因紧急公事,皇帝下达谕旨或督抚上奏都可使用电报。

所以说清朝末年对地方上的控制,电报的作用很大,事实上,朝廷对边疆的控制力不是在减弱,而是在加强。

甚至于清朝末年对地方的控制力,还要比清朝前期更加强大,这才是维持国家有效治理边疆的一个最重要的现代化力量。

因为在清朝前期,对边疆的统治力量是很薄弱的。因为电报的出现,清朝对边疆的控制力反而增强了。

清朝要面对强大的海洋国家的入侵,所以也必须要对内陆省份加强控制,才能够有立足之地。

当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的时候,慈禧太后就是向西部逃跑,最后到达了西安。她在西安主要就是通过电报来传达皇帝的圣旨的。

所以说,清朝对边疆的控制力还是非常强大的。

清朝末年能够守住“不少边疆”,当然还有其它的因素也在发挥作用

比如,清朝通过与蒙古族的联姻,来加强蒙满之间的密切关系。通过蒙旗制度来强化朝廷对边疆的有效管理。

因此在清代末年,清政府还是能够有效管理边疆地区的。在此期间,还基本上保证了领土的完整性,也就是说朝廷对地方的控制成本越来越低。

想当年,明朝还是用马匹来传播信息的社会,马匹传播信息的能力,是无法比拟电报的。毕竟清朝在科学技术上已经有所发展,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方式也有了不小的进步。

清朝后期,朝廷能够基本上守住边疆地区,确实与科技的进步有很大的关系,当然传统的治理边疆的办法,也发挥了很多作用。

3

导入语:领土和人口,是形成一个国家的基本条件。

领土广袤,人口众多,则国家兴旺强盛,领土大幅度缩水,人口锐减,则国家离开衰败就不远了。

中国,一直都是一个领土和人口大国。因而,我们创造了无数的盛世。

比如我们引以为傲的汉唐文明。强大的汉唐,东南到大海,北到大漠,西到西域,一时风头无两。以致今天都引以为傲。

而我们对领土的热爱,也是有目共睹的。


我们曾经骄傲地喊出:“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把我们神圣的领土,扩张到遥远的西域。也曾悲壮的喊出:“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用我们的血肉之躯,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当然,有的时候,我们也不太爱惜自己的领土。比如,“量中华之物力,结列强之欢心”的清朝晚期。比如送钱送地送东西送女人的“大宋”,当然,还有我们硬气的“大明”。

明朝的“甩土地”

大明王朝从立国的公元1368年开始,到公元1644年全国统一的明政权崩溃为止,总共经历276年。在这两百多年里,大明王朝经历从无到有,从建立到强盛,到灭亡的漫长的过程。

而在这两百多年中,大明王朝领土最多的,是在永乐时期。这时候的大明王朝,南到交趾南海,北到明长城,东到东北,西到哈密。是一个幅员辽阔,万邦来朝的大国。

然而,从此之后,大明王朝就开始走“甩土地”之路了。

我们一起来盘点一下大明王朝总共“甩”了多少土地!

1、交趾(越南北部)

自古以来,交趾一直是中华的领土,直到五代十国时期,交趾趁着内陆混战连绵,趁机独立。

明朝永乐年间,1407年,明朝宣布成立交趾等处承宣布政司,将越南北部重新纳入掌控。20年后,1427年,明宣宗宣布放弃交趾承宣布政司。虽然后来明世宗时期重新设置,但只是徒有虚名。交趾,被实际上放弃了。

2、西域

自张骞通西域以来,西域大部分时间在中原王朝的掌控之下。特别是强悍的汉唐文明,西域被彻底的掌控。


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1年,因为哈密王阻止西域使臣前往明朝,明太祖派刘真、宋晟征伐哈密王。明军攻破哈密。1406年,明朝在哈密设立卫所。管理西域。

1473年,东察合台汗国攻占哈密,明朝对西域的统治名存实亡。1529年,明朝最后放弃哈密。西域,被明朝放弃了。

3、河套

1367年,明太祖朱元璋命令徐达,常遇春率领大军大举北伐。1368年占领大都,明朝乘胜击败王保保,并光复河套地区。

自此之后,明朝与蒙古在河套地区展开激烈的争夺战。明朝逐步放弃河套地区。1544年,河套地区被明朝彻底放弃。

4、东北

明朝建立之后,对北元政权展开穷追猛打。在东北地区,明朝主要是实行招抚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策略。先后招降了故北元辽阳行省平章刘益、北元东北王纳哈出等势力。在东北建立奴儿干都司、辽东都指挥司等等机构,管辖东北。

后来,奴儿干都司逐步遭到放弃。明朝逐渐倾向利用当地的首领统治当地人民的羁縻政策,从而导致女真族做大并最终统一东北。

奴儿干都司

1616年,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明朝彻底失去东北北部地区。

5、澳门和台湾

葡萄牙侵略者一直企图在中国大陆建立一个定居点。在海战中败给明朝之后,退而求其次,1553年,以货物被浸湿,要求上岸晒货物为名,贿赂当时的明朝官员,盘踞澳门。逐渐取得在澳门的统治权。

台湾自古是中国的领土。南宋时期,就开始对台湾的管辖。元明时期,都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台湾。

但是在1624年,明军在驱逐荷兰出澎湖后,并未乘胜追击,而是允许荷兰盘踞台湾南部。后来,荷兰以此为基地,占据整个台湾岛。直到1661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当然,澳门与台湾比较特殊。

澳门从未脱离明朝中央政府的控制。明朝时广东地方政府仍然能够对澳门进行强力管辖。而台湾1661年被收回时,尽管统一的明朝中央政府早在1644年已经灭亡。但是台湾的郑成功的政权依然承认明朝的统治,扶植“桂王”政权。可以说明朝抛弃了台湾,后来又收复了台湾。

清朝初期对边疆的控制

与之相比,清朝初年对边疆的控制就要好多了。我们来看看几个地方。

1、东北

有人说,这是满清的“嫁妆”。这虽然有点过分。但是也不是全无道理。毕竟东北是满清的“根”。而且,满清对东北的控制,可要比奴儿干都司强多了。

清朝在东北驻军十数万,并设立盛京将军、吉林将军与黑龙江将军,主管当地的军政大权。而且这些将军一般都是满洲贵族,在清王朝位高权重。非明王朝的设置奴儿干都司,遥控当地首领可比。

2、蒙古

在整个明代,蒙古都是一个巨大的边患。蒙古贵族经常南下袭扰,给明朝带来巨大祸患。

元人北归,屡谋兴复。永乐迁都北平,三面近塞,正统以后,敌患日多。故终明之世,边防甚重。——《明史.兵志三》

而在清朝初年,清采取与蒙古联姻的政策,对蒙古一手拉拢,一手打压。始终将蒙古牢牢掌控在自己手里。

清朝五大“将军辖区”

3、西域

明朝初年,还在哈密地区设立卫所,管理西域。明朝中后期,仅仅通过分封当地首领的方式,表面上维持对西域的统治。对西域的控制,聊胜于无。

清朝对于西域的控制则是实实在在的。

清朝在打败噶尔丹之后,在新疆设置伊犁将军,乌鲁木齐都统、总理回疆事务大臣等职位,并派八旗兵和绿营兵等进驻新疆,还在新疆恢复屯田制。镇压少数民族的叛乱,维持对新疆的控制。

在左宗棠收复新疆之后,清政府适时的在新疆实行全面的郡县制,并于1884年在设立新疆省。大大加强对新疆的管理。

“授刘锦棠为甘肃新疆巡抚,仍以钦差大臣督办新疆事宜”

\"以甘肃布政使魏光涛为甘肃新疆布政使\"——《清德宗实录》

4、西南

明朝在西南的统治,除了沐英镇守云南外,大体还是实行“土司制度”,即任用当地的地方首领进行管理。这样,明朝对西南地方的控制实际上并不强。明朝的西南地区经常发生反叛事件。给明朝造成巨大的财政负担。

土司制度已经成为中央政府加强对西南地方管理的绊脚石。于是,在明朝后期,逐渐在当地任用朝廷指派的“流官”进行管理。这就是所谓的“改土归流”的政策。

清朝则是在西南地方彻底实行“改土归流”的政策。使得西南地区跟全国其他地区一样。彻底纳入中央政权的直接管辖之中。

明朝,虽然表面上幅员辽阔,疆域万里,实际上,到了中后期,实际控制的仅仅是汉地十八省,甚至连汉地都受到东西方殖民者的侵略。而清朝初年,对边疆的统治大大加强了。

清朝能更好的控制边疆地区的原因

那么,清朝为什么能更好的控制边疆地区呢?

主要有四大原因:

一、控制蒙古

自秦汉以来,北方蒙古高原地区的游牧民族,一直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特别是在明代和清朝初年,蒙古势力经常南下,对明清政权造成严重的威胁。是是威胁包括东北和新疆在内的整个北方的最重要的因素。

清朝对蒙古实行严密的控制。

1.联姻

清朝初年,多次与蒙古联姻。借助蒙古的力量,不仅使得清军实力大增,更是使得蒙古地区得以稳定。一箭双雕。

这种联姻的政策,盛于清朝前期,但是一直贯穿整个清朝。比如顺治的生母孝庄皇太后就是蒙古族人。满族的公主,也多次下嫁给蒙古的王公贵族。

2、军事征服

清朝初年,多次对蒙古用兵。

早在努尔哈赤时期,后金就已经对蒙古用兵。皇太极时期,清朝已经基本控制了漠南蒙古。在清兵入关之后,特别是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清军多次对蒙古用兵。甚至追亡逐北,进入西藏追歼噶尔丹残部。

经过清朝的不断用兵,蒙古的反叛势力得以肃清。

3、画地为牢

为了彻底约束蒙古的军事实力,清朝在蒙古地区实行盟旗制度。把蒙古划分为各个盟、旗。限制蒙古人的自由活动。从而有力的对蒙古的人口实行控制。

4、减丁策略

这是清朝对蒙古最狠的一条策略。

清朝蒙古族人

就是在蒙古地区大力宣扬喇叭教。而且规定兄弟多人的,必须有一些人入教。以此控制蒙古人口数量。

满清利用喇嘛教以统治蒙古人民,凡有兄弟八人者,七人须当喇嘛;兄弟五人者,四人须当喇嘛;仅有一人可为娶妻生子的平民。——《冯玉祥自传》

这样,使得原本人丁兴旺的蒙古地区,人口迅速下降,从1000多万人迅速下降到清末的不足50万。

清朝通过对蒙古的控制,使得蒙古高原地区和新疆地区被纳入中央王朝的管理。北方地区的稳定得到有力的保障。

二、政教分离,统一行政

清朝在统一后的蒙古、新疆、西南地区。无不实行严格的政教分离的政策。严禁宗教势力涉及政治。

清朝在各个地方任命世俗官员管理宗教事务,严禁宗教头目参与政治。提高世俗官员的政治地位。

无论何项回子当阿浑者,只准念习经典,不准干预公事。其阿浑子弟有当差及充当伯克者,亦不准再兼阿浑。——《清高宗实录》

在西南地区,清朝则严格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废除当地首领的许多特权。提升流官的地位。

即使是在西藏地区,清朝也设置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三、最重要原因——派驻军队

与明朝大多实行羁縻政策不同,清朝除了派驻官员,对边疆实行直接管理之外,还在边疆驻扎大量的军队。


清朝在内地实行与明朝基本相同的行省制度。而在关外地区,则设立五个将军辖区。即黑龙江将军、吉林将军、盛京将军、乌里雅苏台将军和伊犁将军。掌握关外个辖区的军政大权。而且清朝还在内地设立将军,分管辖区内的军事大权。

而清军的主力八旗兵和绿营兵等,则分散驻扎在全国各地。每个将军辖区内都有数量不等的八旗兵和绿营兵驻扎。即使是在西藏的拉萨,也有清军驻扎。这样,方便清朝随时调动大军,镇压叛乱,抵抗侵略。

四、根本原因——清政府重视

与明朝政府专注于内政或者修炼丹药不同,清朝初期对于稳定边疆,开疆拓土非常重视。特别是康熙皇帝。他多次亲征噶尔丹,把新疆重新纳入中央王朝的管控之中,他镇压三藩之乱,在西南实行“改土归流”,他再一次统一了台湾。他派兵击退了沙俄的入侵。

即使是挥金如土,把“康乾盛世”带入坟墓的乾隆皇帝,也多次派兵围剿边疆的敌对势力,维护边疆的稳定。比如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


结束语:清朝初期能够很好的守住边疆,加强对边疆的管控,得益于清朝能很好的管控蒙古,对边疆的政策得当。更是得益于清朝初期政府对边疆的重视。并非得益于科技的进步。论科技水平,明朝时期与清朝初年的差距不大。

可惜,百年之功,毁于一旦。鸦片战争之后,清朝政府屈膝投降,卖国求荣,使得几代先祖的努力的成果,损失大半。更是使得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社会,遭受了一百多年的耻辱!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图片原作者

参考资料:《清史稿》

《清高宗实录》

《明史》

《冯玉祥自传》

《清德宗实录》

4


在宋元明清四个王朝中,元朝和清朝的疆域面积相对广袤,而宋朝和明朝的土地面积相对较小,到了南宋,已经是偏安一隅了,而大明后期崇祯时,比起前人面积也是小了不少。

很多人有疑问,看起来清朝更容易守住边疆,丢地更少,这是为何?是因为科技的进步吗?

其实,清朝丢地也不少,不过清朝有些事情做得不错



一、清朝丢地真的少吗?

清朝在康熙老爷子的时候,确实大,面积达到了1300万平方公里。但进入十九世纪后,清朝羸弱不堪,还是丢了不少大片土地。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6年间,俄国乘人之危,割走了1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甲午战争后,签订马关条约,又丢了T湾给日本。

而在新疆区域,要不是左宗棠抬棺出征,大概率是要全丢的。

不过,从地图看来,大明朝确实好像丢得更多,毕竟,最鼎盛的永乐帝时,面积也有1千万平方公里左右,只是后期越来越少,东北、西南、西部等丢的区域比较多一些。

二、清朝的边界相对维护好,有两大原因。



1、大清把北方广大的土地控制的还算可以。

大明的疆域,主要损失在女真和蒙古这里。

大清入关后,北方的骚扰只有蒙古了,而大清把蒙古给收服了,于是,大清的北边除了俄国,基本没有大的影响了。因此,大清的北方边境早年间相对稳定。

2、另外,大清对于疆域还是比较重视,北方的少数民族就是这样,地盘占得多,认为财富应该更多。

因此,大清对于疆域非常注重,特别是康熙、雍正和乾隆时更加重视。

大清后面想重视,但能力确实跟不上,不得已割了不少土地出去。即使如此,清朝廷还在艰难之时,同意了左宗棠收服新疆。要知道,当时的李鸿章,后来的谭嗣同等人极力主张舍弃新疆、西藏等地。如果听了李鸿章和谭嗣同的,而否定了左宗棠的,那么,如今的我国,面积可能和明朝晚期差不多了。

一句话,大明鼎盛时期,疆域不小,但后期维护的不好。大清鼎盛时疆域很大,虽然割地赔款,但大清灭亡时,面积还在1千万平方公里左右。

大清疆域的维持,和大清的科技无关


(康熙剧照)

大清有科技吗?错过了第一次工业大革命,又错过了第二次工业大革命,科技从何而来?

明朝时期,都有火枪火铳了,而大清立国用的什么?是弯刀和弓箭。而且这种配置维持了很多年。

当1840年发生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时候,英国把大清揍的满地找牙,但人家才来了多少人?一万多人,只战死六七十个。而大清近20万人应战,伤亡两万多个。这就是武器的落后,无需质疑,武器是有代差的。

在守卫边关方面,清朝丝毫不战优势。只能说,大清守卫边关的目标感更强,更庆幸大清有左宗棠这样的人才。

如果大清真的是科技发达,工业发达,国力强盛,那么英法联军如何进北京,八国联军又如何进北京,北边的领土怎么会被俄国侵吞?T湾又怎么会被割走?



综合来讲,明朝中晚期国力虚弱,北边的鞑靼、女真侵蚀了明朝的版图,而南方也因为国力虚弱无法守护,最终少了不少土地。

相对而言,大清疆域维护不错,这和大清的科技能力没有关系,和大清解决了北边的烦恼,以及比较注重疆域有关系。

5

清朝超出此前历代王朝的方面在于:

不仅拥有庞大的疆域,也能通过各种制度才维系和强化统治,这种政治智慧是前朝所没有的。

清朝版图的巅峰情况,请参考上面这张地图。与此前的中原王朝相比,清朝的国土面积是最为庞大的,甚至超过了元朝(元朝不等于蒙古帝国)。

这些广袤的疆土都是凭借着军事征伐而不断拓展的。关于这一点,其实像是汉、唐、元等朝代,情况也都是如此。

因此,清朝真正值得称道的地方,并不只在于扩张,还在于如何维持的问题。

这也是清朝与其他中原王朝有别的地方。汉唐虽然也能开疆拓土,但这些新打下来的地盘是很难长期守住的,缺少疆域的稳定性,而清朝恰恰是凭借了出色的统治技术,强化了疆域的稳定性。

例如,从制度构架的角度来看,清朝就可以说是别具匠心。

对于不同的边疆,清朝总是能因地制宜地设计出相应的机构:在朝廷的层面,清朝单独划出理藩院来总体负责边疆事物;在地方的层面,清朝在蒙古和青海等地施行盟旗制,在天山北路施行以伊犁将军为核心的军府制,天山南路设有驻扎大臣和伯克制度,在西藏地区则有驻藏大臣制。

除此以外,清朝的统治可以说是深入到了边疆社会的方方面面,所以才能够塑造多元化的边疆法律体系。

例如,在清朝朝廷的层面的边疆法律是《理藩院则例》,在地方层面还有《蒙古律例》、《回部则例》、《禁约青海十二事》、《苗疆善后事宜》、《钦定西藏章程》等等。试问,此前的王朝有这样细致的法律体系吗?

总而言之,清朝设计出的制度是相对成功的,所以也就拥有了比此前王朝更为稳定的疆域格局。

6

其实封建王朝末期,随着国力下降、土地兼并、财政危机、政治腐败、军备废弛等问题的频发,任何一个封建王朝出现领土缩水都是很正常的。

但是,明朝领土的缩水可不是从后期才开始的。早在宣德年间,明朝在东北的所谓羁縻机构奴儿干都司就撂挑子不干了,明朝势力最多伸展到辽东。正德年间,明朝在西域地区的唯一据点哈密卫也撂挑子了,明军全面退出西域。更别提咱伟大的英宗皇帝,在大明立国还不到100年的时候,就被瓦剌一网打尽,最后首都都差点让人家给端了。

可以说,明朝自立国以来,除了太祖成祖两朝驱逐蒙古势力还算有点效果以外,后面这二百来年的主旋律就是全面收缩,领土自然一缩再缩。

而清朝则有所不同,清前期四面出击,开疆拓土,不仅没失地,反而成就了中国历史上实控面积最大的疆域,并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除此之外,清廷还因地制宜,对边疆地区实行不同的管理制度,且行之有效。单论这一点,就不知道比收缩到底的明朝强到哪里去了。

当然到了晚清,随着西方列强入侵,清朝的确损失了一些土地,比如俄国在东北和西北侵占了我国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还有香港对英国的侵占,日本对台湾和澎湖的侵占,以及列强在我国各地划定的大量租界。但总的来看,直到清朝灭亡之前,中国仍然是拥有独立主权的,而且土地的丧失比明朝要少很多。

这是为什么呢?

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列强已经不执着于土地的占领了,它们看中的是中国作为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的巨大潜力。所以,它们希望获得的是更多的利权,比如关税协定权、铁路修建和使用权、投资建厂权、贸易优先权等等。所以直到清朝灭亡前,除了大量租界的出现,列强并没有对中国的土地进行过于疯狂的占领和瓜分,更多则是采取扶持代理人的方式。

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晚清中国已经开启了近代化,并非不堪一击,列强对瓜分土地一事还是很忌惮的。

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清朝开始推行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自强求富。三十年搞下来,清朝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轻重工业基础,军队的近代化成绩尤其显著,拥有了新式陆军和海军。在此期间,清朝还收回了新疆,粉碎了法国对西南和台湾的进攻。20世纪初,清朝又搞了新政,近代化开始深入到政治领域,随后推行预备立宪。截至清朝灭亡前,清廷已经基本转型为现代君主立宪制政府。由此可见,清朝的近代化步伐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并不算慢,甚至可以说是穷追猛赶,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所以,列强其实是很难对这么一个快速走向近代化的庞然大物下手的,就连列强自己都承认“瓜分一事,实为下策”,还不如多获得些利权,大家一起好好发财。

7

明朝丢的边境领土多,清朝后期其实丢失得更多,只不过双方的起点不同,或者说前期开疆拓土的规模不同。另外,就是某些地区“清朝没丢疆土”是一种时空错觉。

明朝崇祯年与版图最大的永乐年相比,关外的东北基本都丢了,长城以北包括朵颜三卫、河套都丢了,嘉峪关外的哈密、吐鲁番和敦煌丢了,还有交趾和缅甸也都丢了。



清朝宣统年与版图最大的乾隆年相比,外东北都丢了,东三省的半个控制权丢给了日本和俄国,巴尔喀什湖一带都丢了,西藏几乎快要丢了(英国已经入侵并控制了西藏地方政府),外蒙古岌岌可危。也就是说,1911年清政府实际控制的区域,几乎快要缩小到明朝后期版图了,连祖宗基业的东北都无法掌控。



由此可见,丢失领土的原因,明朝和清朝其实并没有太大区别:都是中央管理能力越来越弱,外敌越来越强,甚至连年入侵,朝廷对边疆的控制力名存实亡。

但是,清朝却是瘦死的骆驼,死之前长得很大。因为清朝前期扩张时间长,从顺治年间一直到持续到了乾隆年间,领土版图增加得很大,所以尽管丢了不少,但最终版图要比明朝好看得多。



还有一点需要强调,清朝丢失的版图,民国和我共和国找回来不少。所以给人一种错觉,像西藏、东三省等几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在清朝似乎没有丢,但事实却非如此。

同样道理,明朝丢失的版图,后来清朝给找回来不少。但从来没有人,将这些与20世纪东三省、西藏主权被重新找回来相提并论。所以,明朝就没有出现清朝这种“没丢某些疆土”的错觉了。

8

明朝初期朱元璋派徐达北阀,一举收复漠南地区,北元残部只能退收漠北地区。向西派蓝玉攻破哈密,并设立了治所。朱棣上台后也是不停的对外征战,向南征服了从宋朝开始脱离中原版图的越南,并设立交趾治所进行有效控制。经过明初两位文治武功都很出色的帝王的开拓,明初的领土东至库叶岛,东北到外兴安岭,南至越南,西至哈密的一千多万平方公里领土。但明初的朱元璋和朱棣两位皇帝对周边的少数民族实行的是放养,这对明朝中后期少数民族政权蚕食明领土埋下了隐患。

明朝领土丢失是从明宣宗开始的,宣宗时期西北的土鲁蕃开始蚕食哈密地区,并最终占领了哈密,宣宗并没有出兵收复,而是把西北的治所内迁至嘉峪关,使得西北大片领土丢失。北方瓦刺的兴起不断骚扰明朝边境,明朝政府退回至长城,依靠长城防守瓦刺,明朝战马基地丢失,这以后的明朝只能依靠步兵对抗北方游牧民族。在南方,宣宗放弃了越南,使得统治了一千多年的越南彻底从中华分离了出去。

明朝后期东北女真部落兴起,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部落,建立了金国,东北地区被金国占领,明后期领土进一步缩水,领土面积只剩下十三省,五百多万平方公里。

明朝后期蒙古开始分裂为林丹汉部和漠南漠北蒙古,林丹汗部与明朝结盟,满清通过联姻把漠南蒙古拉入自己的阵营,并通过拉拢册封等手段把漠北蒙古也纳入势力范围。清入关后康熙帝几次远征西部葛尔丹,击败葛尔丹后收复了新疆。康熙帝还通过中央政府册封活佛的方式把西藏纳入版图。

综上所述,明朝初期的开疆拓土使明朝领土面积达到了一千多万平方公里,但对少数民族管辖区的管理松散,实控面积只有五六百万平方公里。明宣宗时期面对少数民族的蚕食选择放弃,使得明朝丢失了西北,越南等大片国土。明末努尔哈赤统一女真部落后建立金国,明朝又失去了东北地区。清朝入关建国前后,通过联姻册封等手段把蒙古彻底划入势力范围,并通过册封活佛把西藏纳入版图,康熙帝击败葛尔丹又收复了新疆,清朝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拉拢打压使得蒙古、西藏、新疆被牢牢的锁定在中华版图之内。

9

首先值得肯定的是,清朝前期开疆拓土,对中国版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满族是半渔猎半游牧民族,既有游牧民族的特点,也带有渔猎民族的优势。康熙大帝对开疆拓土的执念,直接间接地让中国领土至少翻了一倍。

晚清虽然割地赔款,但基本保住了中国的版图,外蒙古是民国时期丢失的。

台湾省的丢失主要责任在慈禧,她肩负国家责任,却骄奢淫逸,罔顾世界潮流。

清朝被沙俄割让的三片领土是因为地广人稀,清朝禁止迁入人口导致的。沙俄十分狡猾,《瑷珲条约》(1858年)和《中俄北京条约》(1860年)的签订时间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1856年~1860年),属于趁火打劫,而且当初只是说租借。而甲午战争之后,中国国防的脆弱暴露无遗,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开始。1900年,沙俄野心已现,再一次趁火打劫制造了“江东六十四屯惨案”,屠尽了外东北的满人和汉人,彻底占领了外东北。

清末慈禧放开了东北限令,允许平民迁入,而适逢山东自然灾害,由此引发了浩浩荡荡的闯关东。这一重要移民事件保住了中国东北三省

反观明朝,汉人久居江南和岭南湿热之地,体质容易下降,汉人政权往往攻击性和攻击力都不强。而从南边往北边打,难度上也大得多。冷兵器时代,打仗最关键的是骑兵,而农民养马非常吃力,养出来的品质也不好。所以内蒙古地区就是关键。这样也就不难理解,为何明朝打北边那么得吃力,打了半个朝代。

东北全境自万历年间收入明朝版图就不稳固,建州女真蠢蠢欲动。而从元朝继承过来的西藏的丢失是因为没有足够强的控制。明朝在西藏的存在主要是册封,到1630年之后,和硕特蒙古就逐渐控制了青海和西藏。明朝已无力干预。新疆大部基本未受明朝控制,大明曾控制过哈密卫、吐鲁番。但也册封为主,对哈密曾反复争夺,到1520年左右基本放弃。

10

清朝出于稳定江山的考虑,严格限制科技发展,因此鸦片战争之前满清的科学水平不但落后事件,与大明朝也难以比拟。满清控制边疆,靠的是政治制度


为什么明朝皇帝后期无法控制如新疆东部,漠北和东北地区?原因在于明朝皇帝无法有效的去管理这些地区,明军驻扎期间,他们很老实,一旦明朝军力缩减,这些地方就鞭长莫及,同时大明也不能像在内地一样去征税征兵,从边疆得到利润,这也决定了明朝对边界的经营注定是付出性质的,难以维持。


满清在蒙古新疆设置将军,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其实就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同时,满清皇帝还有明朝皇帝难以达到的民族契合度,因为清朝的统治阶级本就是少数民族之一的满人,这使得满清皇帝亲和力满分,他不仅是满汉的皇帝,也是西藏的名誉活佛,蒙古的大可汗等,由此得来的枢纽地位可比武力占领,要有效很多。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