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如果崇祯接手的是一个平稳的政权,他可能成为明君吗?

如果崇祯接手的是一个平稳的政权,他可能成为明君吗?

2020-11-20 22:01阅读(59)

如果崇祯接手的是一个平稳的政权,他可能成为明君吗?:假设性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不过根据崇祯的生平经历来看,即便他生在平稳时期,也很难当一个明君。因为他的

1

假设性问题没有标准答案。

不过根据崇祯的生平经历来看,即便他生在平稳时期,也很难当一个明君。因为他的性子不仅急,还多疑,不够厚黑。古今中外的大帝无一不是脸厚心黑的人,崇祯在这方面偏偏就差点意思。而且最要命的是,他还没担当,经常推卸责任。这种性格缺陷就使得他很难成为明君。

我们可以把崇祯和康熙做个对比。

康熙性子也急,他决定撤三藩前,朝内以索额图、图海为首的大多数大臣都反对,因为大家知道,三藩手中都握有重兵,早已是尾大不掉之势。而且康熙没有制定一个比较完整详细的撤藩计划和善后待遇就撤藩,一旦三藩举兵反叛,必然会引起大动荡。当时只有兵部尚书明珠、户部尚书米思翰、刑部尚书莫洛等少数几个人坚决支持康熙撤藩。

此时,反对撤藩的人不一定是奸臣,主张撤藩的也不一定是忠臣。

而在这种大背景下,康熙居然立排众议,直接下令把三藩撤藩了。

撤藩令下达后,果不其然,三藩起兵,天下震动。短短数月时间,全国就有八省倒戈。

出现这种情况,康熙也很尴尬。玩政治,不超过四十五岁,终归还是幼稚。后来出来给他擦屁股的还是像图海这群当初反对康熙撤藩的大臣。但康熙没有后悔,此时的他,成长了,作为一个有基本素质的帝王,他没有杀掉提议撤藩的明珠、米思翰等人。他非常有担当的承担了责任。挽回了人心士气。

就凭这一点,清朝就不会完。

再看崇祯。

崇祯继位时,他没权力吗?不,他有!他仅凭一纸诏书就可以想杀谁就杀谁。末代皇帝能有崇祯这么大权力的还真不多。

明朝真的就没救了吗?不,崇祯接手的是一个很正常的政权:干臣,精兵,强将,哪一种都不缺。赋税体系也是正常的。

然而,就是这样一手虽又内忧外患,但并不算无可挽回的牌面,竟然让崇祯打糊了。

他为什么打糊?

原因前面说了,他的性子太急,又多疑,脸皮薄,还杀人不得其法。



比如说杀杨镐,真的很不应该。

万历四十七年,杨镐指挥明军在萨尔浒大战中惨败,按理说,杀他立威也没什么。但考虑到萨尔浒之战的复杂性,杨镐也只是背锅的,所以明神宗、光宗、熹宗,都没杀他。

然而等到了八年后,崇祯雷厉风行,却下令杀了杨镐。

什么啊这是?现在杀他有啥意义?他都下野多少年了,杀人立威也不是这样立的啊。

崇祯这个时候,应该请杨镐出山,问问他对辽东军事的看法。兼听则明,问一问杨镐所见到的情况,知道他是怎么输的,这可比杀他有意义多了。

然而,崇祯居然莫名其妙的就把给杀了。跟闹着玩似的。

这种杀人不得其法的案例还有很多。比如毛文龙和袁崇焕。

袁崇焕莫名其妙杀了毛文龙,对此,崇祯采取了默认的态度。毛文龙是持有尚方剑的一路大军统帅,这是能随便就杀的人吗?面对这样严重破坏管理体制的行为,崇祯居然认了。而事情到这还没算完。等到了袁崇焕出事,崇祯居然又将这事拿出来追究袁崇焕的责任。

后来这种闹着玩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说陈新甲奉崇祯的命令与皇太极议和。在与清谈判议和条件时,不知道是有心还是无意,陈新甲泄漏了清兵提交的议和条件,被社会知晓了。然后崇祯矢口否认,杀了陈新甲。

陈新甲死的冤透了。有他最榜样,最后谁还愿意为崇祯卖命?最后大顺灭亡明朝,一点也不奇怪。

总的来说。崇祯在历史上给人的印象,是个有了权力,却越用越糟糕,越用越混乱。而且杀人还不得其法,越杀越乱的人。

他临死前甩锅,说“君非亡国之君,臣尽亡国之臣”。毫无任何道理。不客气的说,他不但不是明君,还是个昏君。

而且最可怕的是,他居然还是一个特别勤奋的昏君。明朝就是毁在了他手上。

2

按照明朝这权力设计,崇祯就算是个傻子,也不会成为亡国昏君,但也不可能成为治世明君。

历朝历代都有几个明君贤相。记住,明君和贤相一定是一起出。即便是汉武帝这种人,也有个令他敬重的公孙弘。甚至,韩安国和张汤这两个潜在的丞相人选,也不差。



这就是调性。都明君了,还怎么会用秦桧这种小人。即便有小人,小人也得跟着明君的脾性,变成贤臣。

但是,明朝又有几个明君?又有几对明君贤相?

朱元璋是开国之君,怎么也得算明君。但,这个明君却最奇葩,把所谓的贤相功臣都给干死了。



接下来的朱棣呢?仔细扒朱棣的黑历史,会发现这个人就是一个变态。靖难之后,朱棣把建文帝时期的旧臣杀了个遍。权妃案,牵连后宫宫女近三千人,全部处剐刑。就是这么个人,明君都是史书造出来的,实际上做人都十分不堪。

朱棣之后呢?朱棣之后,直到崇祯,大明皇帝跟满朝大臣之间关系就没好过。所以,历朝历代都有明君贤相的好搭档,但大明朝几乎找不到。不是皇帝杖打朝臣,就是朝臣抬棺死谏,你往死里打我、我往死里骂你。



明君贤相的对子,出不来。你也就别指望大明朝能出什么明君了。史书是文官集团写的,把文官集团得罪个遍,大明皇帝还能有啥好人设?皇帝都是流氓,自然也就没有伯夷叔齐的忠臣了。所以,大明朝处处都是皇帝和大臣的权力斗争,很难找到经典合作的案例。

问题出在了哪里?

老朱家的基因不好吗?朝堂的风气太差吗?但,不好和太差,也不能持续两百多年吧?

问题就出在了权力制度的顶层设计上。

朱元璋一代,就是狡兔死、走狗烹。所以,皇帝和大臣之间,是实力对等的猜忌。于是,取消宰相、皇权专制。但是,有宰相的时候,是皇帝与宰相之间搞斗争;没宰相的时候,则是皇帝与群臣之间搞斗争。

以前历代,宰相还能充当个润滑剂,甚至还能背黑锅。皇帝一直英明,坏蛋总是宰相。但是,大明朝就没这个故事了,皇帝直接面对满朝文武。所以,但凡有事儿,那就是大臣集体干皇帝,中间连个秦桧和李林甫都出不来。

那皇帝怎么干?从朱棣开始,就在皇帝和大臣之间加入了一支太监势力。这伙人帮着皇帝跟大臣战斗。



皇帝、太监和大臣,这三方在斗地主。但,这个地主可不是皇帝,而是大臣。大臣当地主,皇帝和太监联合起来斗大臣。为什么不是皇帝当地主?谁手中有牌,谁才能当地主。这三方势力中,大臣的实力最强,所以大臣肯定是地主。皇帝呢?把太监和锦衣卫去掉,皇帝就是一个象征符号而已。太监呢?把皇帝去掉,太监们分分钟就得被整死。

这就是大明朝的权力游戏。

所以,皇帝与大臣之间的关系就不能好,君臣之间无法形成有效的信任。

那么,如果崇祯在万历以前登基,会不会成为明君?

答案是肯定不会。



崇祯是个什么性格?认死理,但不负责。他认得这个死理,就是大臣要忠于我这个皇帝。最起码的一点就是你不能骗我。袁崇焕说五年平辽,五年到了,你平了吗?你当没当汉奸,我不知道,但你肯定骗我了。然后,那就弄死你没商量。

宰相肚子能撑船,掌握大权一定要有肚量。原因就是下面的事情千丝万缕,大面上做好了就行了,你别认死理、盯着细节不放。人无完人,你也别想着能用到什么真君子,能做事就可以了。但,崇祯就是不允许,非要认死理。



认死理也可以,你怎么要求别人的,那你也怎么要求自己啊。而崇祯的一向态度就是不负责,你可以干活,干好了、没啥赏赐;但干坏了,黑锅你背。大明后期两个政治抉择,一个是与满清议和,不打了,然后专注内政。但是,干这事的人,死得死、罪得罪,最后就没人干了。一个是与李自成议和,也不打了,然后封李自成一个诸侯。但是,干这事的人也没啥好下场。到最后,崇祯就是想迁都,跑到南方搞割据都做不成。

原因是什么?原因就是没人给他干活了。给你干活,但你不负责、不扛事,到最后就是干得多、死得快,那谁还干活。

所以,即便是平稳的治世,崇祯这个皇帝也不会跟大臣和睦相处。

首先是权力设计就不允许,谁当皇帝,都得联合太监跟大臣斗个你死我活,这是大明皇帝宿命。

第二是崇祯的性格也不允许,什么大臣,他也不可能看顺眼,君臣之间就是不信任,这是崇祯皇帝的宿命。

那么,崇祯能把大明搞灭亡吗?

大明灭亡的因素很多。偌大的帝国,根本就不是一个皇帝能给折腾亡的。昏君和奸臣,只是我们的一种思维定势。出了坏事,肯定要找个坏人背锅。国家亡了,背锅的坏人要么是昏君,要么是奸臣。但真实世界根本就没有这么简单。实际上,大厦将倾,没有一个人是无辜的,但也没有一个人能扛起所有责任。

所以,平稳治世,崇祯不会把大明折腾亡国,但崇祯也不会成为明君。

3

记得中国队5比0惨败给泰国队之后,范志毅曾经说过,现在连赵鹏,这样的都在踢中卫,他踢的了吗?他没有这个能力,你知道吗?

其实这句话用在崇祯皇帝身上,再贴切不过了,崇祯皇帝想力挽狂澜,他有这个能力吗?他没有!

赵鹏,这名球员原本在广州恒大队赚大钱,但是自打被范志毅直接点名diss之后,人家的状态是越踢越好,他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往下降,中超不行,去中甲,中甲还不行,去中乙,好不容易才在中乙站稳了脚跟。

崇祯皇帝也差不多,在中国形形色色的皇帝中,他不是超一流的,也不是中甲的存在,充其量就是个中乙水平。我宁愿相信天启皇帝有能力力挽狂澜,也不认为崇祯皇帝能够在和平时期当个好皇帝。

崇祯皇帝存在严重的性格缺陷,性子过急,又特别的好面子,结果就造了这个中国历史上最像明君的昏君!

崇祯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甩锅皇帝之一,他完全没有大话西游中唐僧那种背黑锅我来,送死你去的觉悟,他非但要把黑锅甩给你,还要让你去送死。

崇祯想当好皇帝,特别爱惜羽毛,他要树立一个类似于尧舜这样明君的flag,所以他的名誉是不允许有半点的污点的。

再加上由于他一上台就轻松地收拾了9000岁魏忠贤所统帅的阉党,让他的自信心爆棚,让崇祯皇帝产生了自己上天入地无所不能,人见人爱,花见花开,帅的掉渣的错觉。

所有政策的失误,战场的失利,在他的眼里这都不是他的责任,就算他的决策出现了失误,也是被手下的人蒙蔽的!正是基于这种思想,崇祯疯狂甩锅,最著名的就是兵部尚书陈新甲被杀事件。

崇祯年间建虏和流贼肆虐,明帝国两头开打,财政吃不消,于是崇祯皇帝好不容易英明决断了一回,打算和建虏讲和,集中力量解决国内的流寇,这件事由兵部尚书陈新甲负责。

可以说这个事件的经过,还是朝着崇祯皇帝预想的方向在发展,可是偏偏就在临门一脚的时候出了问题,崇祯皇帝的命运也真够背的。

陈新甲家的仆人,错误的将与满清的和谈条件当成了邸报,公诸于众。于是乎,大明朝的公知们纷纷跳了出来,谴责朝廷这种与敌人媾和的举动,有人隐隐约约将矛头指向了崇祯皇帝。这可真是公知误国。

我没有,我不是,别瞎说!崇祯皇帝连忙来了一个男人都懂得否认三连。作为一个立志要成为尧舜的人,怎么能够和宋高宗赵构一样,和强敌媾和呢?

崇祯皇帝连忙装作一副不知情的样子,让陈新甲出来背锅。为了撇清自己的责任,最终堂堂兵部尚书陈新甲继背了黑锅又丢了小命。

陈新甲的死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是崇祯皇帝在甩锅,这让大臣们非常的心寒,谁还愿意为这样的皇帝卖命?

这些大臣们至此都抱定了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决心,反正就算国家忘了这些高级官僚,只要双腿一弯,山呼万岁,还是照样能够高官得坐骏马得骑,照样能够人无人六的活着,哪管你大明朝的死活。

崇祯皇帝也可能是中国古代性子最急的皇帝,他希望今天一觉睡醒,大明帝国的所有问题都在睡梦中迎刃而解,可是哪有这么好的事情?

一个出色的政治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因为一项政策,从落实到产生正向结果,需要时间来沉淀。可崇祯的急躁情绪,往往让他看不到这项政策产生结果,就对自己的选择产生了怀疑。

崇祯皇帝的个性就是用人必疑,疑人必杀,这使得很多政策都无法产生效果就不得不夭折,明朝政府又得从头开始寻求解决问题之道,反反复复这样的折腾,使得国力不断的下降,最终形势恶化到不可收拾。

所以由于崇祯皇帝存在严重的性格缺陷,就算他生活在一个和平年代里,他也有可能把整个国家带进沟里。

他没有耐心,不愿意花时间去等待,只会使国家陷入不断的折腾中,他爱惜自己的羽毛,爱惜自己的声誉,这原本是好事,但是他爱惜羽毛,爱惜声誉的方式错了。

他拒不承认错误来代替虚怀若谷,他用甩锅来替代兼听则明,这只会让他和臣子们离心离德。最后那些大臣们摸清了他的脾气之后,都只会尸位素餐,混吃等死,哪管身后洪水滔天。

所以我认为宁可要一个爱做木匠活的天启哥哥,也不要一个刚愎自用,死要面子活受罪的崇祯弟弟。

4

谢谢问题,君者万众之尊,豁达胸怀,策略超群,集贤纳士,德高众望,爱民如子,他未具备?

智慧心策顺,仁义座位稳。

善厚安天下,近良致太平。

盼群友指导!

5

崇祯,不懂帝王之术。心性残忍刻薄,给他个盛世,也能像杨广同学一样败光成乱世!

一个连亲生女儿都砍杀(为他可悲的面子,怕让义军睡了)的暴君,极端自私暴虐,绝对无法用恩义激励文武为朝廷效力。

一个有人才不会使用,动辄扣锅杀害他们,只知甩责任没担当的瞎君,必然失败!

一个连财税都打理不来的呆君,只能坐吃山空,穷途末路!

明末洪承畴、孙传庭、卢向升……多少英才俊杰,忠勇之士如曹文诏、祖宽丶虎大威、陈永福、左光先等,都被崇祯废了,实在烂泥上墙??一样,给他再多也白搭!

6

不会,首先就崇祯皇帝的心胸眼界决定了他的格局。

假设崇祯皇帝接手的是一个四平八稳经济繁荣的政权,他可能只是个好皇帝,不会是个明君。

为何说崇祯皇帝做不了明君呢?什么帝王又称之为明君呢?

就拿明太祖朱元璋来说,他是明朝的开国皇帝,又是大明朝有名的明君、圣君,历史给予他很高的赞誉。朱元璋的能干体现在了他决断果敢、具备战略头脑、懂得平衡各方面势力、善于沟通、勇于承担责任不诿过、有大的格局。

而这些崇祯皇帝都没有,虽然他在上任后解决了宦官魏忠贤,削弱了其党羽的势力。就这点看似崇祯皇帝是个厉害的角色,可恰恰暴露了他执政能力弱点,不懂得牵制平衡各方势力,把魏忠贤弄死了,还牵连上了不少朝廷的中流砥柱,这对崇祯政权是断崖式的毁灭,最后搞得东林党一家独大,贪污腐败严重。

而且崇祯皇帝做事优柔寡断,首尾两端、对臣子猜忌心很重、一旦有事首先把责任扔给臣下、不顾大局只争一时长短。

在崇祯皇帝当政期间重文臣,轻武将,他最大的问题是性格上的偏激,生性多疑且反复无常,前一秒和你商量朝政大事,下一秒就翻脸不认人直接把责任推给你然后砍死你,就是这种不负责任的甩锅杀人,不停的恶性循环,甚至到最后到了无将可派可用的地步。这点她再临死时侯还把明朝的灭亡归罪于文臣头上:

“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致逆贼直逼京师,然皆诸臣误朕也。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虽然崇祯皇帝是个看似有气节,既勤俭又勤奋的皇帝,可是,这些对于处在皇帝的位置上的人来说,有点小家子气。

7

最近在网络上出现了不少“明粉”,也出现了不少“明黑”。“明粉”们会把明朝捧上天,对于清朝则是各种打击、嫌弃。“明黑”们则对明朝是各种嫌弃、抹黑,对清朝则相对推崇。崇祯皇帝在“明粉”和“明黑”眼中,也呈现了两极分化的评价。

“明粉”们认为崇祯皇帝做到了“君王死社稷”,创造了可歌可泣的篇章,保证了明朝君王的气节。有人认为,明朝灭亡的责任不在崇祯,明朝实际上亡于万历,甚至亡于张居正。也有人认为明朝灭亡的原因是客观原因,而不是内部原因。“明黑”们认为,崇祯皇帝要为明朝灭亡负直接责任。崇祯皇帝是一个非常一般的皇帝,甚至是比较差劲的皇帝。

我本人既不是“明粉”,也不是“明黑”。我们公正地来看一下,如果崇祯皇帝接手的是一个平稳的政权,那么他会成为一代明君吗。我觉得即使崇祯皇帝接手的一个平稳的政权,他也不能成为一代明君。

明君指的是英明的君主。奠定基业、统一天下的开国君主,比如刘邦、刘秀、赵匡胤等。开创盛世或者治世,守成有功的君主,比如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唐太宗李世民,宋太宗赵光义。那些中兴之主、有一定作为的君主,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称之为明君,比如孝文帝、汉宣帝刘询等。相对来说,西汉的明君比例算是比较大的,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先后出现了六任明君。其余朝代出现的明君则相对比较有限。总的说来,皇帝想成为一代明君并不容易。

古代的明君,基本上都在各自的时代做出了属于自己的历史贡献。皇帝想成为一代明君,不仅需要一定历史机遇,更需要一定才能,要么使得国家基业进一步发展,要么是能够力挽狂澜扭转危局。纵观整个古代史,明君的比例并不高,想成为明君,有一定难度。崇祯皇帝想成为明君也有一定难度。

明朝一共十六位皇帝。有人说明朝是一个三无朝代,其中一个就是无名君。也有人说明朝皇帝竟是“奇葩”。现实情况肯定不是这样。也有人说明朝皇帝个个有能力,明宪宗、明武宗、明世宗、明神宗都是明君。真实情况也不是这样。明朝皇帝中,我们可以大概分一下类。明太祖、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明代宗、明孝宗是明君。明惠帝、明宪宗、明英宗、明穆宗算是平庸皇帝。明武宗、明世宗、明神宗、明光宗、明熹宗、明思宗的档次较低。明朝皇帝的整体成色,在古代社会中并不算突出。崇祯皇帝在明朝皇帝中也只能排在靠后的位置,崇祯帝距离明君还有一定差距。

就拿明朝公认的明君来说,想成为明君并不容易。明仁宗在位时间较短,却开创了“仁宣之治”,奠定了明朝此后的基本框架。明宣宗使得明朝的国力达到了顶峰。明代宗挽救大明于危难之间。明孝宗开创了明朝中期的治世。崇祯皇帝很难和这些皇帝相媲美。我觉得崇祯的能力和政绩在明朝皇帝中排名也比较靠后。政绩方面,崇祯皇帝没有保住大明江山。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做为掌握实权的崇祯帝葬送了大明江山,都不能说能力有多强。

能力方面,崇祯皇帝在明朝皇帝中并不出色。我觉得明朝所有皇帝中,崇祯帝的能力可能也就是比明光宗、明熹宗强。明武宗、明神宗、明世宗的能力要远远超过崇祯皇帝,他们成不了明君,不是能力不行而是态度不行。这几个皇帝没有将精力用在当皇帝上,否则他们有成为明君的能力。他们在位期间,多多少少做出一些政绩,也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时代”,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大臣们的作用。

崇祯帝即位之时,并不能说明朝已经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崇祯皇帝即位之初,农民起义并没有形成燎原之势。即使李自成进入北京之前,明朝也有机会翻盘。当年李自成曾经提出了退兵的条件,但是崇祯皇帝没能把握住。最终崇祯皇帝只能成为亡国之君。

之所以不少人觉得崇祯皇帝是一个不错的皇帝,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方面崇祯皇帝上台之后,便解决大宦官魏忠贤;另一方面就是崇祯皇帝是一个非常靠谱的皇帝,他勤政、节俭,堪称是道德楷模。从道德上说来,崇祯确实是一个模范皇帝。崇祯可以称为是明朝最勤政的皇帝之一,可以用“宵衣旰食,夕惕朝乾”形容。史称其:

“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中从无宴乐之事”。

崇祯皇帝不近女色,所穿之衣服也都是破旧的衣服,周皇后也带头节俭。崇祯皇帝在位期间多次下罪己诏。崇祯皇帝也算比较爱戴百姓,上吊之时还心念百姓与江山社稷。史称:

“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这样一位皇帝确实值得尊重,也是明朝皇帝非常靠谱的一位,绝对的道德楷模。崇祯是一个道德楷模,却未必适合当皇帝,更未必是明君。崇祯帝没有成为明君的能力,也没有成为明君的性格。

明熹宗去世之后,确实将一个烂摊子留给了崇祯帝。为了解决这个烂摊子,崇祯皇帝也确实采取一些措施。政治上,打击魏忠贤,清算阉党。崇祯皇帝非常勤政,也非常廉政。为了扭转不利局面曾经六下罪己诏。军事上对内镇压农民起义,对外坚决抵御后金(清朝)的进攻。经济上,积极增加财政收入。这些政策看来非常不错,实际效果却有限,甚至起到了反作用。

政治上打击魏忠贤一党,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清明了朝政。此后,崇祯却出现了用人不当,用人猜疑等问题。崇祯六下罪己诏,却没有任何实际效果,仅留存于形式而已。崇祯帝的制度改革,比如裁撤驿站,不仅没有减轻财政负担,反而“裁出”了李自成。军事上镇压农民起义军不力,农民起义越演越烈。积极对付后金,却杀死了辽东主帅袁崇焕,导致祖大寿等将领投降,辽东战场仅剩宁远一城。积极增加财政收入,却采用最傻的加税方式,称之为“三饷加派”。“三饷加派”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财政危机,却使得更多老百姓加入义军。

种种迹象都表明崇祯皇帝的内外政策出现了问题,并没有切中时弊,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而加重了问题,产生了新问题。崇祯在抱怨前辈们将国家搞坏的同时,自己也使得国家更加糜烂。归根结底,是崇祯皇帝的能力不行,没有力挽狂澜的才能,空有一腔救国之志。

影响崇祯成为明君的因素除了能力之外,更重要的因素在于崇祯的性格。崇祯性格最大的缺点可以总结为八个字:“刚愎多疑、刻薄寡恩”。由于崇祯皇帝的性格缺陷使得他一步步将自己逼进了死胡同,也将明朝带上了绝路。

崇祯皇帝登基之后,便想办法解决了魏忠贤,并将魏忠贤一党全部铲除。崇祯皇帝掌握大权之后,并没有使得朝政为之一振,朝堂之上的恐怖气氛并没有得到多少缓和。崇祯帝的手段和残忍与魏忠贤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崇祯皇帝猜忌多疑,而且又不愿意承担责任,手下大臣成了崇祯皇帝的替罪羊。崇祯帝在位的17年间,崇祯皇帝换了50多个内阁大学士,对待手下大臣动辄被怒斥、杀死、砍头、凌迟处死。

崇祯皇帝在位期间曾经杀死了不少大臣,有的大臣成为崇祯的替罪羊,有的成为崇祯皇帝猜忌的对象。崇祯皇帝想和皇太极议和,结果事情败露之后,崇祯皇帝杀死了陈新甲做为替罪羊。崇祯推卸责任,滥杀大臣的行为冷了不少大臣的心理。崇祯皇帝猜忌多疑的最大表现是将袁崇焕凌迟处死。崇祯皇帝杀死了的大臣何止陈新甲和袁崇焕。

崇祯皇帝对待大臣们的苛刻、多疑、残杀,使得大臣们逐渐与自己离心离德。大臣们纷纷选择“闭嘴”、“不合作”等方式自保。崇祯皇帝的任何措施,大臣们都以消极的方式对待。崇祯皇帝为了筹集100万两军费,发起捐款运动,大臣们要么一毛不拔,要么纷纷哭穷。结果崇祯皇帝根本没有筹集多少军费。明朝灭亡之后,李自成从大臣们手中弄出了7000万两白银。满朝文武大臣此时已经抛弃了崇祯皇帝。

当李自成提出议和的时候,开出的筹码非常合理。但是大臣们不愿意和崇祯皇帝合作,更怕万一议和不成,成为下一个陈新甲。大臣们没有支持议和,崇祯自己又不愿意担责,所以失去了一次最佳时机。崇祯皇帝南迁到南京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是大臣们还是不同意南迁,崇祯也不愿意承担南迁的骂名,最终南迁之事也只能作罢。

由于崇祯皇帝的刚愎多疑、刻薄寡恩,最终将大臣们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崇祯一朝君臣关系是整个明朝最差的一朝。天启一朝,文官集团对朝政多有不满,但是基本上将矛头指向宦官,需要皇帝从中平衡。崇祯一朝,大臣们直接将矛头指向皇帝,造成了君臣离心离德。崇祯一朝离心离德,崇祯皇帝本身的能力又有限。所以我们虽然看到了“宵衣旰食,夕惕朝乾”的崇祯帝,国家的形势却一天天坏下去。崇祯皇帝最终成为明朝的亡国之君。

有人说“崇祯皇帝非亡国之君,而当亡国之运”。以崇祯皇帝的态度,他确实不该当亡国之君。但是从崇祯皇帝的所作所为和性格来看,明朝亡国又是必然。

8

明君?

朱由检是一个既庸且昏的帝王,别说让他接手一个平稳的明朝了,哪怕让接手一个盛世,他也能弄得一塌糊涂。

为什么这么说呢?

这就是朱由检的个人能力和性格所决定的一个必然结果,既非守成之君,更非几百年一遇的开拓之主。

我们先说说朱由检这个人在性格上的弱点。

明朝有三个皇帝拥有和君王之道背道而驰的性格劣势,也就是缺乏主见,即朱允炆、朱祁镇和朱由检。

一个帝王一旦缺乏主见的话,那么他就势必无法形成自己的判断力,也就无法辨明究竟谁对谁错,更不知道究竟应该怎么去做。

除了没有主见之外,朱由检在性格上还有一个更为致命的缺陷,那就是生性多疑。

明君有“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即便是“用人亦疑”,但也始终能够驾驭得住他所猜忌的那个人。

可是,朱由检呢?

他是疑人不用,用人就疑,然后疑谁就杀谁。

1630年,袁崇焕死得不明不白。

1638年,孙承宗被困高阳城,随后以身殉国。

1642年,洪承畴被俘而降。

1643年,孙传庭阵亡。

洪承畴降了且不说他,袁崇焕、孙承宗、孙传庭等人总没有降吧?

也许会有人说袁崇焕此人也未见得有多干净,被朱由检处死了也是罪有应得,可事到临头真能那样做?

小孩才会这么想,成年人肯定首先得考虑能不能这么做。

治世用文,乱世用武,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铁律,朱由检但凡想明白了这一点,他就不会选择那样的时机治袁崇焕的罪。

哪怕是孙承宗和孙传庭这样的人,临死之前也都遭到过朱由检的怀疑,孙承宗被迫辞官,孙传庭被下狱。

谁在前线打了胜仗立了功,想要赏赐?没有,不仅没有,还可能会被朱由检和他那帮“股肱之臣”构陷。

谁要是打了败仗,想要戴罪立功或者求放过?那更不可能了,保不齐就得丢了性命。

这样一个帝王,为他卖命捞不到一丁点好处就算了,还时时刻刻提心吊胆,谁还愿意为他卖命?

朱由检的这个没有主见并且生性多疑的性格缺陷,是他失败的关键原因之一,也还是手下将领一个接一个降清的原因。

总之就是一句话,给朱由检卖命太不值当,所以干脆就不给他卖命了。

既然不给朱由检卖命了,那就只有两条路,要么降清或者跟李自成混,要么就是自己揭竿逐鹿。

我们再说说朱由检这个人的能力。

朱由检有没有能力呢?在我看来,朱由检这个人只有两个能力,一个是破坏力,另一个就是勤奋。

很多人说明末的锅推到魏忠贤或者东林党的头上,这不能说错,但也不是绝对正确。

实际上明末的锅就该朱由检背,他对明末的局势至少得负80%以上的责任,也是最有力的一个破坏力。

因为用谁不用谁,杀谁不杀谁,其实都是朱由检说了算。

东林党能够一家独大,能够不把朱由检放在眼里,也是朱由检自己给了他们那么大的权力。

这锅朱由检不背,谁背?

朱由检的存在除了破坏老朱家的根基之外,几乎没有产生任何正面的作用。

他根本就不会所谓的帝王之道,帝王之道的一个关键就在于如何识人用人,可惜朱由检完全不会。

谁是人才?他看不出来,他就一根筋地认为读书人厉害,武夫就该接受他和士大夫的暴打。

谁是人才他都不看不出来,那就更加谈不上能够把合适的人才放到合适的位置上去了。

治世用文,乱世用武?

朱由检可不管这个,你武夫再怎么了不起,还不是被士大夫压得死死的?所以他就要以文驭武。

明朝是奉行以文驭武,可是时代已经变了,朱由检已经来到了三百年之大变局的风口。

他如果还不知道变通的话,那他就注定会被毁灭。

失国之于朱由检而言,可以说是应当应分。

只是可怜了那些为之奋斗却只能引颈就戮之人,还有那些可怜巴巴的老百姓,遇上谁不好,偏偏遇上了朱由检。

不过,朱由检也不是完全的没有优点,至少他还有一个勤政的优点。

只可惜,他的方式方法和方向都已经彻彻底底地错了,他再怎么勤政又有什么用?也就是给他自己一点心里安慰罢了。

朱由检后来跑去煤山自尽之时,在衣襟上留了一句话,说是因为“诸臣误朕”,才“致逆贼直逼京师”。

他之所以能够这么厚颜无耻地甩锅,其实就是因为他有了“勤政”的名声,让人以为他已经尽力了。

可是,他却不知道他所做的一切不是在尽力力挽狂澜,而是在狂澜之上尽力推一把,让狂澜倒得更快。

朱由检此人的能力和性格,让他明朝的哪一个阶段当皇帝,最后都只会坏事。

9

不可能!崇祯不具备成为明君的资质。

崇祯幼年受到打压,性格偏激,本是做为一名王爷来培养,不懂帝王之术在于平衡。一上台就搬倒魏忠贤,致使东林党做大,朝政失衡,在东林党人的左右下,崇祯只能一步步的走向煤山……

崇祯急于求成,喜欢限期破敌,丢一成而杀一将,多少忠臣良将因此陨落。胜败乃兵家常事,有时候战略撤退是为了诱敌深入,崇祯倒好,一杀了事。

崇祯在位十七年,首辅换了五十位,平均一年两三位首辅,再有能力的首辅,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也做不出成绩来。

崇祯没有识人之明,尽管当时人才辈出。袁崇焕忽悠不了天启,也忽悠不了魏忠贤,但是却把崇祯忽悠的一愣一愣的。说什么五年平辽,要崇祯放权给袁崇焕。结果没有能够平辽,却把金军平到北京城下。袁崇焕还把关宁铁骑军阀化,从此关宁军听调不听编。袁崇焕妄图总缆大明所有兵权,害死卢象升、满桂、毛文龙等良将,大明良将被袁崇焕消灭一半,另一半由崇祯自已消灭。

在崇祯的努力下,大明如何不亡?即便崇祯接手的是一个平稳的政权,即便崇祯勤俭节约,不好女色,以崇祯的能力,断无成为明君之可能,搞不好平稳的政权也会被他败掉。

10

对于崇祯帝来说,绝对算的上一个悲情的皇帝,历史上最特殊的亡国之君,非亡国之君却有亡国之运。如果历史可以重来,崇祯帝拥有一个平稳的政权的话,答案是肯定的:崇祯帝绝对会成为一个明君,如果正德、嘉靖、万历、天启这几位大佬能够像崇祯帝一样,明朝又岂会灭亡。

俗话说“大厦将倾,独木难支”,靠着崇祯帝的勤奋,是没有办法拯救大明朝腐败的王朝,虽然崇祯帝有力挽狂澜的勇气和自信。但是,大明朝已经是千疮百孔,积重难返,外加天灾人祸,内忧外患的严重威胁。对于崇祯帝现也只能是掩卷叹息而已。而崇祯帝失败的原因,我们大概可以总结以下几点。

一、明朝的吏治腐败:吏治腐败的开端或者激化的时代,应该是从万历开始。虽然张居正的改革对于明朝的吏治腐败,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也不过,仅仅使明朝获得了一时喘机,随着改革政策的否定和推翻,吏治的腐败程度更加变本加厉。

二、崇祯前的几任皇帝都是均是昏庸无能之辈,到崇祯时已是英雄末路、积重难返。

三、明后期多次对西南用兵,招抚、叛乱、再招抚;对于国库开支造成巨大的压力,浪费也是巨大的。

四、中国历朝历代改朝末期造反的原因,无非是没有办法生存,所以才造反。而这无外乎天灾人祸。但是很不幸,崇祯年间是一样都没有少,先涝后旱,而且是连年大旱,国库又无钱救济,外加管理贪腐,仅有的救济到了地方也所剩无几,起义在所难免。据明史载“崇祯元年,陕西旱灾。崇祯二年,陕西旱灾,崇祯三年,陕西旱灾,崇祯四年,陕西旱灾…………”。

五、外患碰上了一个硬茬,努儿哈赤,皇太极两位杰出的军事家,都让崇祯给遇上了。结果对手太过强大,他们就像身着主角光环一般,崇祯帝对此实在没辙。

六、崇祯帝对于朝内大臣的能力,已经到了无法相信的程度,面对一次一次的失败,心情急迫。直接导致不断地撤换大臣,但是欲速而不达,反而产生了更坏的局面。既然谈不上信任,所以崇祯帝就给人的印象是刻薄寡恩之人,大臣离心严重。

所以说,明朝的灭亡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崇祯帝的个人原因也仅仅占据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崇祯时期,后金战斗力已经是非明朝军队所能抗衡,明军从开始的主导战争,到后来的固守,由此也可以看出后金的战斗力的提升程度。面对李自成等起义军的过程中,更是一波三折,眼见起义军要被平定时,北方战时就会再次打响,导致起义军逃过一劫,随后又死灰复燃。

而朝臣党争在这种情况下,愈演愈烈,战乱和起义的任何一件事情,都成了打击对手的手段。凡是对立派支持的一律反对,凡是我派的决议一律支持,没有对与错、没有道理可言。对手的失败就是最大的胜利。这种情况下,抵御外敌和平定内部隐患,也只能是说说而已。

在这种情况下,大臣更换频繁也就可以理解了。崇祯帝靠下边的臣子,靠不住,而只能依靠自己勤政来挽回,所以也造成了,崇祯在明朝后期比较“另类”一个存在,据历史的相关记载,说崇祯帝每天大概休息时间约四个小时,而且黄袍里面的衣服都是补丁,这对于帝王来说,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吧。

所以我觉得,如果给与崇祯帝一个安稳的政治环境,崇祯帝绝对是一个明君,就算是在明朝中期,能够出现一个入崇祯帝一样“勤勉”的帝王,明朝也不至于到灭亡的程度。但是正德、嘉靖、万历、天启留下的烂摊子,就算是换成汉武帝、唐太宗、康熙帝,他们也是一样无法改变这个结局。


图片源自网路,侵必删!

更多精彩历史人物故事,更多历史趣事,请关注@小蜗窥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