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崇祯接手的是一个平稳的政权,他可能成为明君吗?:假设性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不过根据崇祯的生平经历来看,即便他生在平稳时期,也很难当一个明君。因为他的
假设性问题没有标准答案。
不过根据崇祯的生平经历来看,即便他生在平稳时期,也很难当一个明君。因为他的性子不仅急,还多疑,不够厚黑。古今中外的大帝无一不是脸厚心黑的人,崇祯在这方面偏偏就差点意思。而且最要命的是,他还没担当,经常推卸责任。这种性格缺陷就使得他很难成为明君。
我们可以把崇祯和康熙做个对比。
康熙性子也急,他决定撤三藩前,朝内以索额图、图海为首的大多数大臣都反对,因为大家知道,三藩手中都握有重兵,早已是尾大不掉之势。而且康熙没有制定一个比较完整详细的撤藩计划和善后待遇就撤藩,一旦三藩举兵反叛,必然会引起大动荡。当时只有兵部尚书明珠、户部尚书米思翰、刑部尚书莫洛等少数几个人坚决支持康熙撤藩。
此时,反对撤藩的人不一定是奸臣,主张撤藩的也不一定是忠臣。
而在这种大背景下,康熙居然立排众议,直接下令把三藩撤藩了。
撤藩令下达后,果不其然,三藩起兵,天下震动。短短数月时间,全国就有八省倒戈。
出现这种情况,康熙也很尴尬。玩政治,不超过四十五岁,终归还是幼稚。后来出来给他擦屁股的还是像图海这群当初反对康熙撤藩的大臣。但康熙没有后悔,此时的他,成长了,作为一个有基本素质的帝王,他没有杀掉提议撤藩的明珠、米思翰等人。他非常有担当的承担了责任。挽回了人心士气。
就凭这一点,清朝就不会完。
再看崇祯。
崇祯继位时,他没权力吗?不,他有!他仅凭一纸诏书就可以想杀谁就杀谁。末代皇帝能有崇祯这么大权力的还真不多。
明朝真的就没救了吗?不,崇祯接手的是一个很正常的政权:干臣,精兵,强将,哪一种都不缺。赋税体系也是正常的。
然而,就是这样一手虽又内忧外患,但并不算无可挽回的牌面,竟然让崇祯打糊了。
他为什么打糊?
原因前面说了,他的性子太急,又多疑,脸皮薄,还杀人不得其法。
比如说杀杨镐,真的很不应该。
万历四十七年,杨镐指挥明军在萨尔浒大战中惨败,按理说,杀他立威也没什么。但考虑到萨尔浒之战的复杂性,杨镐也只是背锅的,所以明神宗、光宗、熹宗,都没杀他。
然而等到了八年后,崇祯雷厉风行,却下令杀了杨镐。
什么啊这是?现在杀他有啥意义?他都下野多少年了,杀人立威也不是这样立的啊。
崇祯这个时候,应该请杨镐出山,问问他对辽东军事的看法。兼听则明,问一问杨镐所见到的情况,知道他是怎么输的,这可比杀他有意义多了。
然而,崇祯居然莫名其妙的就把给杀了。跟闹着玩似的。
这种杀人不得其法的案例还有很多。比如毛文龙和袁崇焕。
袁崇焕莫名其妙杀了毛文龙,对此,崇祯采取了默认的态度。毛文龙是持有尚方剑的一路大军统帅,这是能随便就杀的人吗?面对这样严重破坏管理体制的行为,崇祯居然认了。而事情到这还没算完。等到了袁崇焕出事,崇祯居然又将这事拿出来追究袁崇焕的责任。
后来这种闹着玩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说陈新甲奉崇祯的命令与皇太极议和。在与清谈判议和条件时,不知道是有心还是无意,陈新甲泄漏了清兵提交的议和条件,被社会知晓了。然后崇祯矢口否认,杀了陈新甲。
陈新甲死的冤透了。有他最榜样,最后谁还愿意为崇祯卖命?最后大顺灭亡明朝,一点也不奇怪。
总的来说。崇祯在历史上给人的印象,是个有了权力,却越用越糟糕,越用越混乱。而且杀人还不得其法,越杀越乱的人。
他临死前甩锅,说“君非亡国之君,臣尽亡国之臣”。毫无任何道理。不客气的说,他不但不是明君,还是个昏君。
而且最可怕的是,他居然还是一个特别勤奋的昏君。明朝就是毁在了他手上。
按照明朝这权力设计,崇祯就算是个傻子,也不会成为亡国昏君,但也不可能成为治世明君。
历朝历代都有几个明君贤相。记住,明君和贤相一定是一起出。即便是汉武帝这种人,也有个令他敬重的公孙弘。甚至,韩安国和张汤这两个潜在的丞相人选,也不差。
这就是调性。都明君了,还怎么会用秦桧这种小人。即便有小人,小人也得跟着明君的脾性,变成贤臣。
但是,明朝又有几个明君?又有几对明君贤相?
朱元璋是开国之君,怎么也得算明君。但,这个明君却最奇葩,把所谓的贤相功臣都给干死了。
接下来的朱棣呢?仔细扒朱棣的黑历史,会发现这个人就是一个变态。靖难之后,朱棣把建文帝时期的旧臣杀了个遍。权妃案,牵连后宫宫女近三千人,全部处剐刑。就是这么个人,明君都是史书造出来的,实际上做人都十分不堪。
朱棣之后呢?朱棣之后,直到崇祯,大明皇帝跟满朝大臣之间关系就没好过。所以,历朝历代都有明君贤相的好搭档,但大明朝几乎找不到。不是皇帝杖打朝臣,就是朝臣抬棺死谏,你往死里打我、我往死里骂你。
明君贤相的对子,出不来。你也就别指望大明朝能出什么明君了。史书是文官集团写的,把文官集团得罪个遍,大明皇帝还能有啥好人设?皇帝都是流氓,自然也就没有伯夷叔齐的忠臣了。所以,大明朝处处都是皇帝和大臣的权力斗争,很难找到经典合作的案例。
问题出在了哪里?
老朱家的基因不好吗?朝堂的风气太差吗?但,不好和太差,也不能持续两百多年吧?
问题就出在了权力制度的顶层设计上。
朱元璋一代,就是狡兔死、走狗烹。所以,皇帝和大臣之间,是实力对等的猜忌。于是,取消宰相、皇权专制。但是,有宰相的时候,是皇帝与宰相之间搞斗争;没宰相的时候,则是皇帝与群臣之间搞斗争。
以前历代,宰相还能充当个润滑剂,甚至还能背黑锅。皇帝一直英明,坏蛋总是宰相。但是,大明朝就没这个故事了,皇帝直接面对满朝文武。所以,但凡有事儿,那就是大臣集体干皇帝,中间连个秦桧和李林甫都出不来。
那皇帝怎么干?从朱棣开始,就在皇帝和大臣之间加入了一支太监势力。这伙人帮着皇帝跟大臣战斗。
皇帝、太监和大臣,这三方在斗地主。但,这个地主可不是皇帝,而是大臣。大臣当地主,皇帝和太监联合起来斗大臣。为什么不是皇帝当地主?谁手中有牌,谁才能当地主。这三方势力中,大臣的实力最强,所以大臣肯定是地主。皇帝呢?把太监和锦衣卫去掉,皇帝就是一个象征符号而已。太监呢?把皇帝去掉,太监们分分钟就得被整死。
这就是大明朝的权力游戏。
所以,皇帝与大臣之间的关系就不能好,君臣之间无法形成有效的信任。
那么,如果崇祯在万历以前登基,会不会成为明君?
答案是肯定不会。
崇祯是个什么性格?认死理,但不负责。他认得这个死理,就是大臣要忠于我这个皇帝。最起码的一点就是你不能骗我。袁崇焕说五年平辽,五年到了,你平了吗?你当没当汉奸,我不知道,但你肯定骗我了。然后,那就弄死你没商量。
宰相肚子能撑船,掌握大权一定要有肚量。原因就是下面的事情千丝万缕,大面上做好了就行了,你别认死理、盯着细节不放。人无完人,你也别想着能用到什么真君子,能做事就可以了。但,崇祯就是不允许,非要认死理。
认死理也可以,你怎么要求别人的,那你也怎么要求自己啊。而崇祯的一向态度就是不负责,你可以干活,干好了、没啥赏赐;但干坏了,黑锅你背。大明后期两个政治抉择,一个是与满清议和,不打了,然后专注内政。但是,干这事的人,死得死、罪得罪,最后就没人干了。一个是与李自成议和,也不打了,然后封李自成一个诸侯。但是,干这事的人也没啥好下场。到最后,崇祯就是想迁都,跑到南方搞割据都做不成。
原因是什么?原因就是没人给他干活了。给你干活,但你不负责、不扛事,到最后就是干得多、死得快,那谁还干活。
所以,即便是平稳的治世,崇祯这个皇帝也不会跟大臣和睦相处。
首先是权力设计就不允许,谁当皇帝,都得联合太监跟大臣斗个你死我活,这是大明皇帝宿命。
第二是崇祯的性格也不允许,什么大臣,他也不可能看顺眼,君臣之间就是不信任,这是崇祯皇帝的宿命。
那么,崇祯能把大明搞灭亡吗?
大明灭亡的因素很多。偌大的帝国,根本就不是一个皇帝能给折腾亡的。昏君和奸臣,只是我们的一种思维定势。出了坏事,肯定要找个坏人背锅。国家亡了,背锅的坏人要么是昏君,要么是奸臣。但真实世界根本就没有这么简单。实际上,大厦将倾,没有一个人是无辜的,但也没有一个人能扛起所有责任。
所以,平稳治世,崇祯不会把大明折腾亡国,但崇祯也不会成为明君。
记得中国队5比0惨败给泰国队之后,范志毅曾经说过,现在连赵鹏,这样的都在踢中卫,他踢的了吗?他没有这个能力,你知道吗?
其实这句话用在崇祯皇帝身上,再贴切不过了,崇祯皇帝想力挽狂澜,他有这个能力吗?他没有!
赵鹏,这名球员原本在广州恒大队赚大钱,但是自打被范志毅直接点名diss之后,人家的状态是越踢越好,他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往下降,中超不行,去中甲,中甲还不行,去中乙,好不容易才在中乙站稳了脚跟。
崇祯皇帝也差不多,在中国形形色色的皇帝中,他不是超一流的,也不是中甲的存在,充其量就是个中乙水平。我宁愿相信天启皇帝有能力力挽狂澜,也不认为崇祯皇帝能够在和平时期当个好皇帝。
崇祯皇帝存在严重的性格缺陷,性子过急,又特别的好面子,结果就造了这个中国历史上最像明君的昏君!
崇祯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甩锅皇帝之一,他完全没有大话西游中唐僧那种背黑锅我来,送死你去的觉悟,他非但要把黑锅甩给你,还要让你去送死。
崇祯想当好皇帝,特别爱惜羽毛,他要树立一个类似于尧舜这样明君的flag,所以他的名誉是不允许有半点的污点的。
再加上由于他一上台就轻松地收拾了9000岁魏忠贤所统帅的阉党,让他的自信心爆棚,让崇祯皇帝产生了自己上天入地无所不能,人见人爱,花见花开,帅的掉渣的错觉。
所有政策的失误,战场的失利,在他的眼里这都不是他的责任,就算他的决策出现了失误,也是被手下的人蒙蔽的!正是基于这种思想,崇祯疯狂甩锅,最著名的就是兵部尚书陈新甲被杀事件。
崇祯年间建虏和流贼肆虐,明帝国两头开打,财政吃不消,于是崇祯皇帝好不容易英明决断了一回,打算和建虏讲和,集中力量解决国内的流寇,这件事由兵部尚书陈新甲负责。
可以说这个事件的经过,还是朝着崇祯皇帝预想的方向在发展,可是偏偏就在临门一脚的时候出了问题,崇祯皇帝的命运也真够背的。
陈新甲家的仆人,错误的将与满清的和谈条件当成了邸报,公诸于众。于是乎,大明朝的公知们纷纷跳了出来,谴责朝廷这种与敌人媾和的举动,有人隐隐约约将矛头指向了崇祯皇帝。这可真是公知误国。
我没有,我不是,别瞎说!崇祯皇帝连忙来了一个男人都懂得否认三连。作为一个立志要成为尧舜的人,怎么能够和宋高宗赵构一样,和强敌媾和呢?
崇祯皇帝连忙装作一副不知情的样子,让陈新甲出来背锅。为了撇清自己的责任,最终堂堂兵部尚书陈新甲继背了黑锅又丢了小命。
陈新甲的死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是崇祯皇帝在甩锅,这让大臣们非常的心寒,谁还愿意为这样的皇帝卖命?
这些大臣们至此都抱定了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决心,反正就算国家忘了这些高级官僚,只要双腿一弯,山呼万岁,还是照样能够高官得坐骏马得骑,照样能够人无人六的活着,哪管你大明朝的死活。
崇祯皇帝也可能是中国古代性子最急的皇帝,他希望今天一觉睡醒,大明帝国的所有问题都在睡梦中迎刃而解,可是哪有这么好的事情?
一个出色的政治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因为一项政策,从落实到产生正向结果,需要时间来沉淀。可崇祯的急躁情绪,往往让他看不到这项政策产生结果,就对自己的选择产生了怀疑。
崇祯皇帝的个性就是用人必疑,疑人必杀,这使得很多政策都无法产生效果就不得不夭折,明朝政府又得从头开始寻求解决问题之道,反反复复这样的折腾,使得国力不断的下降,最终形势恶化到不可收拾。
所以由于崇祯皇帝存在严重的性格缺陷,就算他生活在一个和平年代里,他也有可能把整个国家带进沟里。
他没有耐心,不愿意花时间去等待,只会使国家陷入不断的折腾中,他爱惜自己的羽毛,爱惜自己的声誉,这原本是好事,但是他爱惜羽毛,爱惜声誉的方式错了。
他拒不承认错误来代替虚怀若谷,他用甩锅来替代兼听则明,这只会让他和臣子们离心离德。最后那些大臣们摸清了他的脾气之后,都只会尸位素餐,混吃等死,哪管身后洪水滔天。
所以我认为宁可要一个爱做木匠活的天启哥哥,也不要一个刚愎自用,死要面子活受罪的崇祯弟弟。
谢谢问题,君者万众之尊,豁达胸怀,策略超群,集贤纳士,德高众望,爱民如子,他未具备?
智慧心策顺,仁义座位稳。
善厚安天下,近良致太平。
盼群友指导!
崇祯,不懂帝王之术。心性残忍刻薄,给他个盛世,也能像杨广同学一样败光成乱世!
一个连亲生女儿都砍杀(为他可悲的面子,怕让义军睡了)的暴君,极端自私暴虐,绝对无法用恩义激励文武为朝廷效力。
一个有人才不会使用,动辄扣锅杀害他们,只知甩责任没担当的瞎君,必然失败!
一个连财税都打理不来的呆君,只能坐吃山空,穷途末路!
明末洪承畴、孙传庭、卢向升……多少英才俊杰,忠勇之士如曹文诏、祖宽丶虎大威、陈永福、左光先等,都被崇祯废了,实在烂泥上墙??一样,给他再多也白搭!
不会,首先就崇祯皇帝的心胸眼界决定了他的格局。
假设崇祯皇帝接手的是一个四平八稳经济繁荣的政权,他可能只是个好皇帝,不会是个明君。
为何说崇祯皇帝做不了明君呢?什么帝王又称之为明君呢?
就拿明太祖朱元璋来说,他是明朝的开国皇帝,又是大明朝有名的明君、圣君,历史给予他很高的赞誉。朱元璋的能干体现在了他决断果敢、具备战略头脑、懂得平衡各方面势力、善于沟通、勇于承担责任不诿过、有大的格局。
而这些崇祯皇帝都没有,虽然他在上任后解决了宦官魏忠贤,削弱了其党羽的势力。就这点看似崇祯皇帝是个厉害的角色,可恰恰暴露了他执政能力弱点,不懂得牵制平衡各方势力,把魏忠贤弄死了,还牵连上了不少朝廷的中流砥柱,这对崇祯政权是断崖式的毁灭,最后搞得东林党一家独大,贪污腐败严重。
而且崇祯皇帝做事优柔寡断,首尾两端、对臣子猜忌心很重、一旦有事首先把责任扔给臣下、不顾大局只争一时长短。
在崇祯皇帝当政期间重文臣,轻武将,他最大的问题是性格上的偏激,生性多疑且反复无常,前一秒和你商量朝政大事,下一秒就翻脸不认人直接把责任推给你然后砍死你,就是这种不负责任的甩锅杀人,不停的恶性循环,甚至到最后到了无将可派可用的地步。这点她再临死时侯还把明朝的灭亡归罪于文臣头上:
“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致逆贼直逼京师,然皆诸臣误朕也。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虽然崇祯皇帝是个看似有气节,既勤俭又勤奋的皇帝,可是,这些对于处在皇帝的位置上的人来说,有点小家子气。
最近在网络上出现了不少“明粉”,也出现了不少“明黑”。“明粉”们会把明朝捧上天,对于清朝则是各种打击、嫌弃。“明黑”们则对明朝是各种嫌弃、抹黑,对清朝则相对推崇。崇祯皇帝在“明粉”和“明黑”眼中,也呈现了两极分化的评价。
“明粉”们认为崇祯皇帝做到了“君王死社稷”,创造了可歌可泣的篇章,保证了明朝君王的气节。有人认为,明朝灭亡的责任不在崇祯,明朝实际上亡于万历,甚至亡于张居正。也有人认为明朝灭亡的原因是客观原因,而不是内部原因。“明黑”们认为,崇祯皇帝要为明朝灭亡负直接责任。崇祯皇帝是一个非常一般的皇帝,甚至是比较差劲的皇帝。
我本人既不是“明粉”,也不是“明黑”。我们公正地来看一下,如果崇祯皇帝接手的是一个平稳的政权,那么他会成为一代明君吗。我觉得即使崇祯皇帝接手的一个平稳的政权,他也不能成为一代明君。
明君指的是英明的君主。奠定基业、统一天下的开国君主,比如刘邦、刘秀、赵匡胤等。开创盛世或者治世,守成有功的君主,比如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唐太宗李世民,宋太宗赵光义。那些中兴之主、有一定作为的君主,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称之为明君,比如孝文帝、汉宣帝刘询等。相对来说,西汉的明君比例算是比较大的,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先后出现了六任明君。其余朝代出现的明君则相对比较有限。总的说来,皇帝想成为一代明君并不容易。
古代的明君,基本上都在各自的时代做出了属于自己的历史贡献。皇帝想成为一代明君,不仅需要一定历史机遇,更需要一定才能,要么使得国家基业进一步发展,要么是能够力挽狂澜扭转危局。纵观整个古代史,明君的比例并不高,想成为明君,有一定难度。崇祯皇帝想成为明君也有一定难度。
明朝一共十六位皇帝。有人说明朝是一个三无朝代,其中一个就是无名君。也有人说明朝皇帝竟是“奇葩”。现实情况肯定不是这样。也有人说明朝皇帝个个有能力,明宪宗、明武宗、明世宗、明神宗都是明君。真实情况也不是这样。明朝皇帝中,我们可以大概分一下类。明太祖、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明代宗、明孝宗是明君。明惠帝、明宪宗、明英宗、明穆宗算是平庸皇帝。明武宗、明世宗、明神宗、明光宗、明熹宗、明思宗的档次较低。明朝皇帝的整体成色,在古代社会中并不算突出。崇祯皇帝在明朝皇帝中也只能排在靠后的位置,崇祯帝距离明君还有一定差距。
就拿明朝公认的明君来说,想成为明君并不容易。明仁宗在位时间较短,却开创了“仁宣之治”,奠定了明朝此后的基本框架。明宣宗使得明朝的国力达到了顶峰。明代宗挽救大明于危难之间。明孝宗开创了明朝中期的治世。崇祯皇帝很难和这些皇帝相媲美。我觉得崇祯的能力和政绩在明朝皇帝中排名也比较靠后。政绩方面,崇祯皇帝没有保住大明江山。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做为掌握实权的崇祯帝葬送了大明江山,都不能说能力有多强。
能力方面,崇祯皇帝在明朝皇帝中并不出色。我觉得明朝所有皇帝中,崇祯帝的能力可能也就是比明光宗、明熹宗强。明武宗、明神宗、明世宗的能力要远远超过崇祯皇帝,他们成不了明君,不是能力不行而是态度不行。这几个皇帝没有将精力用在当皇帝上,否则他们有成为明君的能力。他们在位期间,多多少少做出一些政绩,也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时代”,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大臣们的作用。
崇祯帝即位之时,并不能说明朝已经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崇祯皇帝即位之初,农民起义并没有形成燎原之势。即使李自成进入北京之前,明朝也有机会翻盘。当年李自成曾经提出了退兵的条件,但是崇祯皇帝没能把握住。最终崇祯皇帝只能成为亡国之君。
之所以不少人觉得崇祯皇帝是一个不错的皇帝,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方面崇祯皇帝上台之后,便解决大宦官魏忠贤;另一方面就是崇祯皇帝是一个非常靠谱的皇帝,他勤政、节俭,堪称是道德楷模。从道德上说来,崇祯确实是一个模范皇帝。崇祯可以称为是明朝最勤政的皇帝之一,可以用“宵衣旰食,夕惕朝乾”形容。史称其:
“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中从无宴乐之事”。
崇祯皇帝不近女色,所穿之衣服也都是破旧的衣服,周皇后也带头节俭。崇祯皇帝在位期间多次下罪己诏。崇祯皇帝也算比较爱戴百姓,上吊之时还心念百姓与江山社稷。史称:
“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这样一位皇帝确实值得尊重,也是明朝皇帝非常靠谱的一位,绝对的道德楷模。崇祯是一个道德楷模,却未必适合当皇帝,更未必是明君。崇祯帝没有成为明君的能力,也没有成为明君的性格。
明熹宗去世之后,确实将一个烂摊子留给了崇祯帝。为了解决这个烂摊子,崇祯皇帝也确实采取一些措施。政治上,打击魏忠贤,清算阉党。崇祯皇帝非常勤政,也非常廉政。为了扭转不利局面曾经六下罪己诏。军事上对内镇压农民起义,对外坚决抵御后金(清朝)的进攻。经济上,积极增加财政收入。这些政策看来非常不错,实际效果却有限,甚至起到了反作用。
政治上打击魏忠贤一党,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清明了朝政。此后,崇祯却出现了用人不当,用人猜疑等问题。崇祯六下罪己诏,却没有任何实际效果,仅留存于形式而已。崇祯帝的制度改革,比如裁撤驿站,不仅没有减轻财政负担,反而“裁出”了李自成。军事上镇压农民起义军不力,农民起义越演越烈。积极对付后金,却杀死了辽东主帅袁崇焕,导致祖大寿等将领投降,辽东战场仅剩宁远一城。积极增加财政收入,却采用最傻的加税方式,称之为“三饷加派”。“三饷加派”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财政危机,却使得更多老百姓加入义军。
种种迹象都表明崇祯皇帝的内外政策出现了问题,并没有切中时弊,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而加重了问题,产生了新问题。崇祯在抱怨前辈们将国家搞坏的同时,自己也使得国家更加糜烂。归根结底,是崇祯皇帝的能力不行,没有力挽狂澜的才能,空有一腔救国之志。
影响崇祯成为明君的因素除了能力之外,更重要的因素在于崇祯的性格。崇祯性格最大的缺点可以总结为八个字:“刚愎多疑、刻薄寡恩”。由于崇祯皇帝的性格缺陷使得他一步步将自己逼进了死胡同,也将明朝带上了绝路。
崇祯皇帝登基之后,便想办法解决了魏忠贤,并将魏忠贤一党全部铲除。崇祯皇帝掌握大权之后,并没有使得朝政为之一振,朝堂之上的恐怖气氛并没有得到多少缓和。崇祯帝的手段和残忍与魏忠贤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崇祯皇帝猜忌多疑,而且又不愿意承担责任,手下大臣成了崇祯皇帝的替罪羊。崇祯帝在位的17年间,崇祯皇帝换了50多个内阁大学士,对待手下大臣动辄被怒斥、杀死、砍头、凌迟处死。
崇祯皇帝在位期间曾经杀死了不少大臣,有的大臣成为崇祯的替罪羊,有的成为崇祯皇帝猜忌的对象。崇祯皇帝想和皇太极议和,结果事情败露之后,崇祯皇帝杀死了陈新甲做为替罪羊。崇祯推卸责任,滥杀大臣的行为冷了不少大臣的心理。崇祯皇帝猜忌多疑的最大表现是将袁崇焕凌迟处死。崇祯皇帝杀死了的大臣何止陈新甲和袁崇焕。
崇祯皇帝对待大臣们的苛刻、多疑、残杀,使得大臣们逐渐与自己离心离德。大臣们纷纷选择“闭嘴”、“不合作”等方式自保。崇祯皇帝的任何措施,大臣们都以消极的方式对待。崇祯皇帝为了筹集100万两军费,发起捐款运动,大臣们要么一毛不拔,要么纷纷哭穷。结果崇祯皇帝根本没有筹集多少军费。明朝灭亡之后,李自成从大臣们手中弄出了7000万两白银。满朝文武大臣此时已经抛弃了崇祯皇帝。
当李自成提出议和的时候,开出的筹码非常合理。但是大臣们不愿意和崇祯皇帝合作,更怕万一议和不成,成为下一个陈新甲。大臣们没有支持议和,崇祯自己又不愿意担责,所以失去了一次最佳时机。崇祯皇帝南迁到南京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是大臣们还是不同意南迁,崇祯也不愿意承担南迁的骂名,最终南迁之事也只能作罢。
由于崇祯皇帝的刚愎多疑、刻薄寡恩,最终将大臣们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崇祯一朝君臣关系是整个明朝最差的一朝。天启一朝,文官集团对朝政多有不满,但是基本上将矛头指向宦官,需要皇帝从中平衡。崇祯一朝,大臣们直接将矛头指向皇帝,造成了君臣离心离德。崇祯一朝离心离德,崇祯皇帝本身的能力又有限。所以我们虽然看到了“宵衣旰食,夕惕朝乾”的崇祯帝,国家的形势却一天天坏下去。崇祯皇帝最终成为明朝的亡国之君。
有人说“崇祯皇帝非亡国之君,而当亡国之运”。以崇祯皇帝的态度,他确实不该当亡国之君。但是从崇祯皇帝的所作所为和性格来看,明朝亡国又是必然。
明君?
朱由检是一个既庸且昏的帝王,别说让他接手一个平稳的明朝了,哪怕让接手一个盛世,他也能弄得一塌糊涂。
为什么这么说呢?
这就是朱由检的个人能力和性格所决定的一个必然结果,既非守成之君,更非几百年一遇的开拓之主。
我们先说说朱由检这个人在性格上的弱点。
明朝有三个皇帝拥有和君王之道背道而驰的性格劣势,也就是缺乏主见,即朱允炆、朱祁镇和朱由检。
一个帝王一旦缺乏主见的话,那么他就势必无法形成自己的判断力,也就无法辨明究竟谁对谁错,更不知道究竟应该怎么去做。
除了没有主见之外,朱由检在性格上还有一个更为致命的缺陷,那就是生性多疑。
明君有“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即便是“用人亦疑”,但也始终能够驾驭得住他所猜忌的那个人。
可是,朱由检呢?
他是疑人不用,用人就疑,然后疑谁就杀谁。
1630年,袁崇焕死得不明不白。
1638年,孙承宗被困高阳城,随后以身殉国。
1642年,洪承畴被俘而降。
1643年,孙传庭阵亡。
洪承畴降了且不说他,袁崇焕、孙承宗、孙传庭等人总没有降吧?
也许会有人说袁崇焕此人也未见得有多干净,被朱由检处死了也是罪有应得,可事到临头真能那样做?
小孩才会这么想,成年人肯定首先得考虑能不能这么做。
治世用文,乱世用武,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铁律,朱由检但凡想明白了这一点,他就不会选择那样的时机治袁崇焕的罪。
哪怕是孙承宗和孙传庭这样的人,临死之前也都遭到过朱由检的怀疑,孙承宗被迫辞官,孙传庭被下狱。
谁在前线打了胜仗立了功,想要赏赐?没有,不仅没有,还可能会被朱由检和他那帮“股肱之臣”构陷。
谁要是打了败仗,想要戴罪立功或者求放过?那更不可能了,保不齐就得丢了性命。
这样一个帝王,为他卖命捞不到一丁点好处就算了,还时时刻刻提心吊胆,谁还愿意为他卖命?
朱由检的这个没有主见并且生性多疑的性格缺陷,是他失败的关键原因之一,也还是手下将领一个接一个降清的原因。
总之就是一句话,给朱由检卖命太不值当,所以干脆就不给他卖命了。
既然不给朱由检卖命了,那就只有两条路,要么降清或者跟李自成混,要么就是自己揭竿逐鹿。
我们再说说朱由检这个人的能力。
朱由检有没有能力呢?在我看来,朱由检这个人只有两个能力,一个是破坏力,另一个就是勤奋。
很多人说明末的锅推到魏忠贤或者东林党的头上,这不能说错,但也不是绝对正确。
实际上明末的锅就该朱由检背,他对明末的局势至少得负80%以上的责任,也是最有力的一个破坏力。
因为用谁不用谁,杀谁不杀谁,其实都是朱由检说了算。
东林党能够一家独大,能够不把朱由检放在眼里,也是朱由检自己给了他们那么大的权力。
这锅朱由检不背,谁背?
朱由检的存在除了破坏老朱家的根基之外,几乎没有产生任何正面的作用。
他根本就不会所谓的帝王之道,帝王之道的一个关键就在于如何识人用人,可惜朱由检完全不会。
谁是人才?他看不出来,他就一根筋地认为读书人厉害,武夫就该接受他和士大夫的暴打。
谁是人才他都不看不出来,那就更加谈不上能够把合适的人才放到合适的位置上去了。
治世用文,乱世用武?
朱由检可不管这个,你武夫再怎么了不起,还不是被士大夫压得死死的?所以他就要以文驭武。
明朝是奉行以文驭武,可是时代已经变了,朱由检已经来到了三百年之大变局的风口。
他如果还不知道变通的话,那他就注定会被毁灭。
失国之于朱由检而言,可以说是应当应分。
只是可怜了那些为之奋斗却只能引颈就戮之人,还有那些可怜巴巴的老百姓,遇上谁不好,偏偏遇上了朱由检。
不过,朱由检也不是完全的没有优点,至少他还有一个勤政的优点。
只可惜,他的方式方法和方向都已经彻彻底底地错了,他再怎么勤政又有什么用?也就是给他自己一点心里安慰罢了。
朱由检后来跑去煤山自尽之时,在衣襟上留了一句话,说是因为“诸臣误朕”,才“致逆贼直逼京师”。
他之所以能够这么厚颜无耻地甩锅,其实就是因为他有了“勤政”的名声,让人以为他已经尽力了。
可是,他却不知道他所做的一切不是在尽力力挽狂澜,而是在狂澜之上尽力推一把,让狂澜倒得更快。
朱由检此人的能力和性格,让他明朝的哪一个阶段当皇帝,最后都只会坏事。
不可能!崇祯不具备成为明君的资质。
崇祯幼年受到打压,性格偏激,本是做为一名王爷来培养,不懂帝王之术在于平衡。一上台就搬倒魏忠贤,致使东林党做大,朝政失衡,在东林党人的左右下,崇祯只能一步步的走向煤山……
崇祯急于求成,喜欢限期破敌,丢一成而杀一将,多少忠臣良将因此陨落。胜败乃兵家常事,有时候战略撤退是为了诱敌深入,崇祯倒好,一杀了事。
崇祯在位十七年,首辅换了五十位,平均一年两三位首辅,再有能力的首辅,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也做不出成绩来。
崇祯没有识人之明,尽管当时人才辈出。袁崇焕忽悠不了天启,也忽悠不了魏忠贤,但是却把崇祯忽悠的一愣一愣的。说什么五年平辽,要崇祯放权给袁崇焕。结果没有能够平辽,却把金军平到北京城下。袁崇焕还把关宁铁骑军阀化,从此关宁军听调不听编。袁崇焕妄图总缆大明所有兵权,害死卢象升、满桂、毛文龙等良将,大明良将被袁崇焕消灭一半,另一半由崇祯自已消灭。
在崇祯的努力下,大明如何不亡?即便崇祯接手的是一个平稳的政权,即便崇祯勤俭节约,不好女色,以崇祯的能力,断无成为明君之可能,搞不好平稳的政权也会被他败掉。
对于崇祯帝来说,绝对算的上一个悲情的皇帝,历史上最特殊的亡国之君,非亡国之君却有亡国之运。如果历史可以重来,崇祯帝拥有一个平稳的政权的话,答案是肯定的:崇祯帝绝对会成为一个明君,如果正德、嘉靖、万历、天启这几位大佬能够像崇祯帝一样,明朝又岂会灭亡。
俗话说“大厦将倾,独木难支”,靠着崇祯帝的勤奋,是没有办法拯救大明朝腐败的王朝,虽然崇祯帝有力挽狂澜的勇气和自信。但是,大明朝已经是千疮百孔,积重难返,外加天灾人祸,内忧外患的严重威胁。对于崇祯帝现也只能是掩卷叹息而已。而崇祯帝失败的原因,我们大概可以总结以下几点。
一、明朝的吏治腐败:吏治腐败的开端或者激化的时代,应该是从万历开始。虽然张居正的改革对于明朝的吏治腐败,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也不过,仅仅使明朝获得了一时喘机,随着改革政策的否定和推翻,吏治的腐败程度更加变本加厉。
二、崇祯前的几任皇帝都是均是昏庸无能之辈,到崇祯时已是英雄末路、积重难返。
三、明后期多次对西南用兵,招抚、叛乱、再招抚;对于国库开支造成巨大的压力,浪费也是巨大的。
四、中国历朝历代改朝末期造反的原因,无非是没有办法生存,所以才造反。而这无外乎天灾人祸。但是很不幸,崇祯年间是一样都没有少,先涝后旱,而且是连年大旱,国库又无钱救济,外加管理贪腐,仅有的救济到了地方也所剩无几,起义在所难免。据明史载“崇祯元年,陕西旱灾。崇祯二年,陕西旱灾,崇祯三年,陕西旱灾,崇祯四年,陕西旱灾…………”。
五、外患碰上了一个硬茬,努儿哈赤,皇太极两位杰出的军事家,都让崇祯给遇上了。结果对手太过强大,他们就像身着主角光环一般,崇祯帝对此实在没辙。
六、崇祯帝对于朝内大臣的能力,已经到了无法相信的程度,面对一次一次的失败,心情急迫。直接导致不断地撤换大臣,但是欲速而不达,反而产生了更坏的局面。既然谈不上信任,所以崇祯帝就给人的印象是刻薄寡恩之人,大臣离心严重。
所以说,明朝的灭亡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崇祯帝的个人原因也仅仅占据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崇祯时期,后金战斗力已经是非明朝军队所能抗衡,明军从开始的主导战争,到后来的固守,由此也可以看出后金的战斗力的提升程度。面对李自成等起义军的过程中,更是一波三折,眼见起义军要被平定时,北方战时就会再次打响,导致起义军逃过一劫,随后又死灰复燃。
而朝臣党争在这种情况下,愈演愈烈,战乱和起义的任何一件事情,都成了打击对手的手段。凡是对立派支持的一律反对,凡是我派的决议一律支持,没有对与错、没有道理可言。对手的失败就是最大的胜利。这种情况下,抵御外敌和平定内部隐患,也只能是说说而已。
在这种情况下,大臣更换频繁也就可以理解了。崇祯帝靠下边的臣子,靠不住,而只能依靠自己勤政来挽回,所以也造成了,崇祯在明朝后期比较“另类”一个存在,据历史的相关记载,说崇祯帝每天大概休息时间约四个小时,而且黄袍里面的衣服都是补丁,这对于帝王来说,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吧。
所以我觉得,如果给与崇祯帝一个安稳的政治环境,崇祯帝绝对是一个明君,就算是在明朝中期,能够出现一个入崇祯帝一样“勤勉”的帝王,明朝也不至于到灭亡的程度。但是正德、嘉靖、万历、天启留下的烂摊子,就算是换成汉武帝、唐太宗、康熙帝,他们也是一样无法改变这个结局。
图片源自网路,侵必删!
更多精彩历史人物故事,更多历史趣事,请关注@小蜗窥文史 。
一天中什么时候运动减肥效果好抓 小孩能不能练哑铃多大的孩子适合 小孩嘴唇起皮怎么办怎样才能预防 孩子的罗圈腿是怎么形成的三大因 孩子早恋怎么办如何有效疏导孩子 医生婆婆称自己专业孩子的事必须 儿子成人礼送什么礼物好呢给你孩 有孩子的夫妻千万不要离婚对于孩 小孩千万别让老人带的说法正确吗 自卑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怎么改善 怎么让孩子开口说话 这几个方法 怎么让孩子吃饭 教你如何让孩子 怎么管教不听话的孩子 家长首先 顽皮的孩子怎么管教的 这些方法 叛逆期的孩子怎么管教 引导孩子 孩子性格软弱怎么办 懦弱的性格 孩子性格偏激怎么办 孩子性格偏 孩子性格固执怎么办 家长们不妨 爱惹事的孩子怎么管教 不妨试试 养育优秀的孩子具备特征,家长要 高考数学难出新天际,可有的孩子 “做胎教”和“不做胎教”的孩子 花费十几万只考了302分 妈妈觉得 甘肃作弊考生留下来的疑团,是怎 一举夺魁!高三学生离校时,校领 高考钉子户:26次参加高考,今年 D2809次列车因泥石流脱线!此类 “女儿16岁,学校宿舍里分娩了” 扭曲邪门的内容,频频出现在教科 川渝地区几所大学实力很牛!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