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历史上发生过哪些令人拍案叫绝的计谋?

历史上发生过哪些令人拍案叫绝的计谋?

2020-11-20 15:01阅读(59)

历史上发生过哪些令人拍案叫绝的计谋?:说到历史上最令人拍案叫绝的计谋,当然没有能比得上空城计的了。我们知道历史上诸葛亮使用过空城计,可是,诸葛亮那是在

1

说到历史上最令人拍案叫绝的计谋,当然没有能比得上空城计的了。

我们知道历史上诸葛亮使用过空城计,可是,诸葛亮那是在小说中用的。在现实当中,根本不存在的。

现实当中,真正的用过空城计的人是毛泽东。

下面我们就说一下,看看当年毛泽东是如何用的空城计。

解放战争时期,党中央所在地正是在革命圣地延安。国民党将领胡宗南一直都是对这里虎视眈眈。

可以说抗日战争刚刚结束,胡宗南就收到蒋介石的命令,让他带领大部队开始要秘密进军延安了。

在他们看来这样只要偷袭了延安,他们就可以给中共造成巨大的打击。

本来胡宗南以为自己偷袭延安这件事,他做的保密工作是十分的到位的。在他看来,打延安的中共党员一个措手不及,肯定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他并不知道在他还没发兵之前,毛泽东就知道了这个消息。

当毛泽东知道这个消息之后,他就开始妥善安排一切事情了。他要摆一个空城给胡宗南,让他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失落。

在这期间,毛泽东一直监视着胡宗南的动态,了解他们的行军速度。另外,延安城里的所有重要物资和人员,也都安全的撤离了。

最后到了胡宗南的大军,快要到延安城的时候,毛泽东才在最后一波人员当中撤离。

胡宗南满怀期待而来,但是,来到了之后,他才察觉到有点不对劲。为何没有遇到强有力的阻击呢?

这还不算,很快他们就进入到了延安城。

到了延安城胡宗南才得知,自己竟然是得到了一个空城。

他到了毛泽东住的地方查看了一番,据说当时毛泽东故意给他留下一个杯子,这个杯子上还存有余温。

这说明毛泽东等人,刚刚走了不久。

也就是说,他的一举一动,等于都是被人家所知晓的。

另外,毛泽东还给胡宗南留下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的是胡宗南占领延安其势如骑虎,上也上上不去,下也下不来。只能把几十万大军空空的消耗在延安这个空城之上。

后来果然如毛泽东所料,胡宗南这一支部队是国民党中最没有用的一支,因为东北战场上的战役打响,他们参与不来,淮海战役打响他们参与不了......。

这就是他们占领延安空城所付出的代价,关键是最后胡宗南的几十万大军,被彭德怀的西北野战军,牵着鼻子走了几个月,并且被彭德怀所打败。、

所以,毛泽东在延安城用的这个空城计,就是最令人拍案叫绝的一个计策。他不费一兵一卒,就让胡宗南的几十万大军空空的消耗在了延安这个空城之内。

2

这是一个鲜为人知的惊险故事,故事里蕴含着大智慧和令人拍案叫绝的计谋。请看一代伟人如何化险为夷——

那是1947年的夏天,毛主席率领的中央纵队在黄河边遭遇敌人七个旅的追击,被“置之死地”,比较安全的选择是渡过黄河,但是毛主席考虑到过黄河对群众心理的消极影响,放弃了这种选择。可是,不过黄河又处在随时随地都有可能被敌人追及的危险情境之中。

敌人的子弹从战士们身边飞过,有两名战士中弹倒地,几百人的目光追踪着毛主席的脚步,期盼着从中找到希望和信心。毛主席神色凝重,他轻轻喃了一声:“给我一支烟。”开始思考了。他在堤下的一块大青石上坐下来,脸色阴沉,双眉紧蹙,神色肃穆严峻。他强烈要求抽烟,官兵们费尽周折,找到了烟和火柴,为他点上烟,他一支又一支地吸得那么深沉,那么很,烟灰一个劲地延伸,然后折断,然后跌落……

蓦地,他站起身,把烟头儿奋力掼在地下,用脚踩去。嘴里迸出一声:“不过黄河!”

他用讥讽的目光朝敌人射击的山头瞟一眼,“放心跟我走,老子不怕邪!”从容地走上黄河岔的堤岸。不紧不慢,顺着堤向西北方向走去。

起初,还有两颗子弹落在毛主席脚下近两米的地方,随后,奇迹出现了:身后身侧那些山头,枪炮忽然停息——敌人的停了,我们的也停了。大地像哑了一样寂静!

河水没有停,毛主席率领的队伍没有停。河水在身边流,毛主席在堤上走,永远不紧不慢,永远是旁若无人。

敌人的七个旅不敢相信眼前发生的一切,他们目瞪口呆,恍若梦中,就那么眼睁睁地看着毛主席在堤岸上走了300米,翻过一个小土岗不见了。

这时候,敌人才如梦初醒,枪炮声又猛烈地响起来,却没有一个敌人追过上来。

这像是天方夜谭,像是神话故事,但是,这确实是毛主席创造的“神话”。

为什么毛主席大摇大摆、旁若无人地“走”呢?他对任弼时说:“过河,不打死也被淹死。只有走。溃逃吗?你只要跑,就是找死,你跑得过枪子?”

壮哉,一代伟人!

3

说到历史上最令人拍案叫绝的计谋,我觉得没有人比得上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毛泽东用过的空城计。

我们都知道解放战争时期,党中央到达河北西柏坡之后,驻守在京津地区的傅作义,他一支对西柏坡虎视眈眈。

当蒋介石希望傅作义带领部队,去东北作战的时候。他就果断的提出来了,自己要去打西柏坡。

因为他觉得现在的西柏坡是一个空城,打这里比较容易。在一个就是,他放心不下自己的京津地区。

在傅作义看来,只要拿下西柏坡,他立刻就能掉头回到京津去防守故土。

蒋介石一看傅作义根本不想去东北,那就让他去打西柏坡吧。就这样傅作义带领着他的大军,向党中央的所在的进发了。

当然了傅作义进军的消息,被毛泽东提前知晓了。

说实话那时候解放军能打仗的都派出去打仗去了,西柏坡真的是一座空城,若是傅作义真的来了,后果不堪设想。

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不得不用一个计策,把傅作义给吓走了。

这个计策就是空城计。

那么,毛泽东是如何用的这个空城计的呢?

就是通过一篇发表在报纸上的文章,毛泽东连夜写出来的这个文章,刊登到了报纸上,当这个报纸被傅作义看了之后,他竟然是大吃一惊。

因为毛泽东在报纸上刊登的东西,都是关于他军队详细情况的数据,比如说他们带领多少人,进军到哪里了,一天推进的速度是多少,此次出军的目的是什么?

更加重要的是,毛泽东还说自己就等着傅作义来呢,保准他来了就不让他回去。傅作义看到这里心里就开始打鼓了,这个西柏坡还要不要去。

更加要命的一句话,还在后面就是毛泽东所说的,趁着傅作义偷袭西柏坡的时机,我们驻守在京津地区的部队,要攻打京津地区。

正是这一句话切中了傅作义的要害,傅作义只能灰溜溜的来,灰溜溜地去。

最终毛泽东就这样不费一兵一卒,仅靠一篇文章,就退了傅作义的几十万大军,不得不说毛泽东的这个计策,就是最令人拍案叫绝的。

4

在中国历史上,四渡赤水无疑是令人拍案叫绝的计谋。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8万多人开始离开江西瑞金,向湘西地区转移。

博古,李德的打算是和红二,红六军团会合,但是敌人集结了数十万大军,在途中布置了数道封锁线。

湘江战役打响后,敌人利用兵力优势,以逸待劳,让红军损失惨重。

如果继续按照之前的计划行军,将会陷入敌人的重重包围中。

形势变得非常危急,可是博古,李德执意按照计划,和红二,红六军团会合。

这个决定遭到了众人的反对,毛主席提出到贵州地区,利用地形打游击,摆脱敌人的追击。

毛主席的提议得到了大多数人支持,红军占领贵州重镇遵义后,召开了一次会议,会议批评了博古,李德的逃跑主义。

重新选出了三人军事小组,由毛主席直接指挥。

毛主席在云,贵,川三省地区,利用军阀的派系矛盾,来回穿梭。

不仅迷惑了敌人,也让红军占据了主动出击的优势,三十六计让毛主席运用的出神入化。

1935年2月,红军再次占领遵义,杀了一个回马枪,让贵州军阀一头雾水。

为了彻底摆脱敌人的追击,毛主席派一部分人佯装主力部队,向贵阳方向挺进。

大部队则向金沙江方向,准备渡江北上。

敌人果然上当,急忙调集主力部队向贵阳靠拢,金沙江则成为防备空虚的地方。

红军主力安全渡过金沙江,敌人的追击部队才缓缓而来。

四渡赤水是毛主席3万人,打乱了敌人数十万大军的部署,真乃神来之笔,不得不让人拍案叫绝。

—End—


原创

作者:冷月钩沉

编辑:冰封记忆

本文首发问答,转载请注明出处!

5

在苏北新四军与国军韩德勤部展开的黄桥战役中,粟裕面对数倍于己的敌军,兵出险招,反其道而行,最终以少胜多,以弱克强,大获全胜,此战粟裕的用兵之道令人大开眼界。

1940年,新四军成立苏北指挥部,陈毅粟裕分别任正副指挥,下辖三个纵队,兵力7千余人,为了站稳脚跟,他们把黄桥地区发展成为抗日根据地。

但此举引起了国民党江苏省主席、第三战区副司令韩德勤的心惊,将新四军视为心腹大患的他三令五申要求新四军撤出黄桥。

但此时的苏北新四军,已难有容身之地,退无可退,为了生存下去,陈毅粟裕想尽办法,他们与当地武装势力李明扬、李长江、陈泰运“二李一陈”极力交好,让他们吃到甜头,使之不与新四军为敌,但对韩德勤步步紧逼,新四军也只能针锋相对,寸土不让。

韩德勤自持兵多粮足,装备精良,见新四军不为所动,便决定武力相向,他调集了3万人马,兵分三路大举进犯黄桥。兵力配置为,中路是韩德勤嫡系部队89军和独立第6旅共1.5万人,左路由5个地方保安旅组成,右路是“二李一陈”的部队。

而苏北新四军的三个纵队只有7千人马,战斗部队不过5千余人,与敌相比兵力处于绝对的劣势。而且周围的兄弟部队此时也都自顾不暇,难以形成有效支援,因此苏北新四军已处于众寡悬殊,三面被围的困境中,形势危急万分。

敌人大兵压境,决战不可避免,而新四军在退无可退的情况下,这一仗必须打赢。面对极为不利的局势,作为战役指挥者粟裕此时展示了他过人的指挥艺术。

他审时度势,认为韩德勤的三路大军中,右路“二李一陈”与我军交好,只是出工不出力,而左路的几支地方保安旅武装,各霸一方,他们热衷的是敲诈勒索,设卡收税,为了保存实力,他们也不会死打硬拼。

所以粟裕决定,集中兵力专打中路的韩德勤嫡系部队,并出险招,用奇兵,以优势兵力先打战斗力较强的独立第6旅。粟裕让兵力较少,实力较弱的陶勇三纵队负责守卫敌人重点进攻的黄桥,而把强悍的叶飞一纵队、王必成二纵队在城外设伏,准备围歼独立独6旅。

鉴于守黄桥的兵力严重不足,粟裕又做出惊人之举,在西、南两面只派后勤人员、伙夫担任警戒,北门只放一个班,而将三纵队的所有兵力,全部集中在89军将要攻击的东门。韩德勤做梦也没想到,粟裕在黄桥给他摆了一个空城计。

最先到达的89军,在军长李守维的指挥下向黄桥东门发起了猛烈的进攻,三纵官兵众志成城,拼死抵抗,双方的战斗进行的异常紧张激烈,黄桥的守卫一度陷入危机,陶勇甚至亲自赤膊操刀上阵冲杀,带领官兵誓死坚守。

姗姗来迟的独立第6旅的中将旅长翁达正打着自己的小算盘,他梦想着在新四军和89军两败俱伤时再收渔翁之利。但他没想到的是,在距黄桥五六里时,突然被埋伏的新四军第一、第二纵队以优势兵力,将其截成几段分割包围。经过激烈战斗,独立第6旅全军覆没,翁达举枪自尽。

消灭了独立第6旅后,王必成二纵队直插89军后方,切断其退路,而叶飞一纵队迂回包抄,随后新四军对89军发起总攻,陶勇把包括炊事员在内的所有三纵队官兵都组织起来,从城内杀出,与一、二纵队三路夹击敌人。

昨天还气焰嚣张的89军,做梦也没想到,眼见到即将到手的胜利却转瞬之间风云突变,四面楚歌。稍作抵抗后,89军便无力支持,不久就溃不成军,官兵们四处奔逃,军长李守维见回天无术,也丢下部队逃窜,惊乱之中失足落水,溺死在河中。

新四军猛打猛冲,走投无路的89军官兵纷纷缴械投降,最后大部分被歼灭。左路的几支保安旅,眼见89军、独立第6旅被歼,根本无心恋战,各自慌忙争先撤退,逃回老巢。

粟裕传令部队,乘胜追击,继续扩大战果,新四军顺势攻克海安、东台,并与八路军五纵队在东台的白驹镇胜利会师。

韩德勤见前线主力几乎全军覆没,急忙率残部逃回老巢兴化,“二李一陈”的部队也趁机撤退,黄桥战役胜利结束。

此战,新四军在粟裕的神奇指挥下,取得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战果,共歼灭韩德勤部1.1万余人,其中俘虏了3800余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和军用物资,为苏北抗日根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打开了华中抗战的新局面。

黄桥之战充分展示了粟裕的指挥天分,他以令人拍案叫绝的计谋,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却能各个击破,围歼敌人,用奇兵,建奇功,打出了一场令人神往的“神仙”仗。

历史微点与您共同学习,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6

答:历史上发生过的奇谋巧计无数,但我总觉得用计最奇、最精、最妙、最绝的,当数毛主席指挥的四渡赤水。

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在所著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中提到:四渡赤水是长征史上最光彩神奇的篇章。

1960年5月,二战名将蒙哥马利来中国拜会了他毕生最崇拜的偶像毛主席,他问主席:您老人家最得意之作是哪一场战斗?

主席不加思索地说:四渡赤水。

关于四渡赤水,中学历史课本上有过介绍;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也多有描述,但若只是简单地停留在热闹的表面,肯定领会不到这一神来之作的精妙所在。

且说,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被迫于1934年10月撤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了大规模的战略转移。由于博古“左”倾教条主义的领导者实行逃跑主义,中央红军处处受制,处处被动,湘江边的一场血战,人数从八万多人锐减到只有三万多人。而红军的实际指挥德国顾问李德还打算一条道走到黑,继续按原计划向湘西前进,希望在与红2、6军团的会合后可以扭转局势。

如果任由李德这样胡闹下去,这三万多红军势必覆灭在40多万敌人的围堵之中。

关键时刻,毛主席力主摆脱敌人主力,大军掉头进入贵州。

这样,红军入敌不意,一举攻克了黔北重镇遵义城。

具有转折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在遵义召开后,毛主席重新执掌了军事指挥权,从而导演出了以红一方面军三万人应对敌人周浑元、吴奇伟两部8个师,湘军3个师,滇军3个旅,川军12个旅,桂军3个师,黔军3个师共四十多万人的精彩大戏,在川黔滇边境来回驰骋,纵横决荡。

说到底,这是一场毛主席与蒋介石两人间的军事对话。通过这场军事对话,我们可以看出他们两人之间的胆略、智慧和战略谋划水平差距有多大。

蒋介石听说红军进占了遵义城,立刻坐不住了,迅速集结了150余个团进逼遵义地区。

对于红军来说,这时的遵义,属于“死地”,必须尽快撤离,不能坐以待斃。

湘西既已被堵死,往哪儿走呢?

主席在地图上划出一道弧线:北渡长江,直出川南。

走这条路线的目的,是到川南与活动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4方面军会合,开创川西革命根据地。

但是,红军在土城遭遇到了川军的强有力阻击。

先前的情报出错,红军原先以为土城的敌军只有两个旅四个团,实际上敌军兵力达到了四个旅九个团。

强攻土城不下,毛主席当机立断,西渡赤水河,向古蔺以南地区前进,寻机北渡长江。

这是一渡赤水。

敌人窥出了红军的意图,一面分路追截,一面沿长江两岸加强布防。

毛主席指挥红军来了个神龙摆尾,二渡赤水河,重回贵州。

这样,负责追截的敌人被远远地甩开三天了路程,而负责沿江防守的敌人又空忙了一场。

最惨的是遵义的黔军,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红军会再次重回遵义。

眼见红军如神兵天降般出现,黔军方寸大乱,兵败如山倒。

红军此次回师,一举歼灭了黔军吴奇伟两个师八个团,得到了充足的补给,士气大振。

主席在过娄山关时,挥笔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忆秦娥·娄山关》。

得知遵义又被红军占领,蒋介石久久回不过神来,他百思不得其解:红军重回遵义这个“死地”意欲何为?

他把遵义之败定为“国军追击以来的奇耻大辱”,恼羞成怒地指挥大部队向遵义杀来。

毛主席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他挥军第三渡过赤水河,再次进入川南。

一渡赤水河之前,红军的作战意图就是渡江入川南,经过了三次渡河,这战机又回来了。

蒋介石如梦初醒,叫苦不迭,两只手掌轮番拍打自己的光头:娘希匹,娘希匹,我怎么就那么傻,调兵去围攻遵义干嘛?

蒋介石亡羊补牢,守川南!守川南!他手忙脚乱地指挥军队向川南集结。

而当国军大军再次追至川南,毛主席突然折而向东,第四次渡过赤水河,兵锋直掠贵阳。

蒋介石本人就在贵阳督战,听说红军长途奔袭,向贵阳杀来,登时吓傻了。

他哭丧着脸,一面令守城部队死守飞机场,随时准备逃跑;一面严令云南军阀火速前来救援。

蒋介石调云南军阀前来救援贵阳,正好中了毛主席调虎离山之计。

正如《四渡赤水出奇兵》里面唱的:“调虎离山袭金沙,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当守在金沙江的滇军赶往贵阳,红军已绕过贵阳,巧渡金沙江,将敌军40万追兵全部甩在金沙江南岸。

7

历史上有很多会使计谋的人才,在三国时期可谓是高手如云。能把三十六计中的计谋运用得恰到好处的,令人拍案叫绝的实例也很多,比如,诸葛亮用“将计就计”的计谋来破除周瑜的“美人计”的那三个“锦囊妙计”,也可以说算得上是绝妙的“连环计”,周密而巧妙的运用得令人拍案叫绝,弄得周瑜得了个“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的“好”名声,气的吐血。

虽然说这个故事人尽皆知,但四门贴告示,总还是有不识字的。我来捡个漏,把这个故事的过程简单地向还不知道过程的各位介绍一下;

话说三国刘备窘迫时借荆州栖息,经过一番苦心经营,渐渐站稳了脚跟,东吴见刘备有了起色,便来索要荆州了。花费了大量心血的刘备是不舍得归还这唯一的落脚地,每次都找理由来推脱,搪塞。最后又用借条式的一纸空文让鲁肃无功而返,令东吴大都督周瑜很是气恼。

说人要是背起时来喝凉水也噎人,这不,事业不顺心的刘备又死了老婆,消息传到东吴,周瑜一下就来了主意,想用“美人计”来“请君入瓮”。就串通了主公孙权和鲁肃,想把刘备赚到东吴困住作为交换荆州的条件。于是孙权假意说愿意将妹妹孙尚香许配给刘备为妻,着吕范去荆州刘备处说媒。

吕范来到荆州时,刘备同孔明正在堂上说话解闷,闻报说吕范求见,孔明便对刘备说,“要荆州的又来了,周瑜可能又在使用什么计谋,不过吕范说什么你先都答应下来,待商量后再做定夺,我先回避一下”。于是诸葛亮就躲到了帐后。

吕范见过刘备,先表示了慰问,然后就从时局谈到正题,最后说明来意是吴候为了表示联蜀抗曹的诚意,愿将小妹许配刘备为妻,特来作媒撮合。不过吴国太最喜爱这个小女儿,不忍她远嫁,所以想让皇叔去东吴完婚。见吕范说的头头是道,刘备也不好推辞,就应承了下来。说同军师商量过后再作回复。

到了晚上,刘备和诸葛亮商量如何处理此事时,显得忧心重重,诸葛亮便劝他不必耽心,尽管放心前去联姻,说他周郎虽然计谋高明,但亮自有安排,保证让他既能娶到媳妇,又保证让荆州万无一失,于是,就让孙乾和吕范先回去见孙权,商量结婚事宜,好择日让皇叔就婚东吴。

再说诸葛亮呢对周瑜的计谋是心知肚明,所以就也就来它个“将计就计”,令赵云带五百兵士随刘备赴东吴,同时送给赵云三个锦囊,嘱咐他到时拆开,再依计行事。待到了东吴南徐时,赵云拆开第一个锦囊,就按锦囊中所说的,令五百军士披红挂绿地去集上购买结婚用品,和宴请宾客的猪羊肉和其它一应杂物,其实就是去打广告,也就是要把吴国小公主结婚的消息传遍全国。让人知道招的女婿是刘皇叔。然后再备厚礼让刘备去拜见孙策和周瑜的老丈人乔国佬乔玄,目的是要利用他把这暗箱操作的事挑到明面上来,那样东吴就不好公开对刘备下手了,如果真的杀了刘备,那公主就成了望门寡喽。吴国太是一定不会干的。果然,吴国太在乔国佬的催促下向孙权问明了真相,大骂了孙权,一个大男人要不回荆州,不该以他妹妹的名义施“美人计”,就算这样夺回了荆州也会为天下人耻笑。骂的孙权满脸羞愧,就这样在吴国太的干预下公主和刘备几经周折后举行了婚礼。后来在乔国佬的提醒下恐刘备遭到不测,又让他们搬到宫中来住。

周喻没办法,就又生一计,想利用人有贪图享乐的心理,造温柔乡用来消磨他的志向,让刘备乐在其中。于是在锦衣玉食,花木玩物,金玉锦绣,要有尽有。在歌女乐师陪伴的温柔乡中,刘备渐渐沉迷酒色,困在其中。赵云看在眼里,急在心头,等捱到了阳历年终,赵云便打开第二个锦囊,看过后就急葱葱地来到刘备面前,说早上孔明传来消息,曹军50万精兵杀奔荆州而来,望刘备早回荆州主持军务,刘备虽内心焦急,但又舍不下孙夫人,日日面带忧虑,孙夫人感觉到刘备脸色不对,待问明原因后,表示愿追随刘备回荆州。二人商量以祭祖为名离开吴境回到荆州。

到了元旦这天,刘备夫妇给吴国太拜了年,刘备提出说先祖在涿郡,想到江边祭拜祖先,吴国太认为这是尽人子之孝,就同意了,刘备一行就私自来到江边,当然,吴兵侍卫也戒备森严,难以脱身。这时赵云撕开了第三道锦囊,将内情告之刘备,刘备就跪在孙夫人的面前,把孙权和周瑜利用她的真相全部告知,孙夫人听闻真相后大怒,大骂孙权及周瑜,又喝退了护卫戒备的吴兵,在赵云的接替护卫下来到江边,那里早有二十条快船在等候,诸葛亮在船上恭侯着刘备和孙夫人上船,再后来几经周折,弃舟换马又登船,在关羽的接应下,终于回到了荆州。




8

且看毛主席如何巧用“笔杆子”加“枪杆子”破敌军

1948年10月,蒋介石、傅作义密谋“穿心战术”,偷袭石家庄,威胁五大书记会聚的西柏坡党中央。

当时西柏坡我方兵力空虚,东北野战军主力在辽西,华北野战军主力集中在数百里外的平绥线上,而傅作义的快速机械化部队只需五天就能到达,一旦国民党计谋得逞,后果将不堪设想。

且看毛主席如何导演“空城计”,笔杆子与枪杆子相结合,让危在旦夕的西柏坡化险为夷?

10月23日,傅作义召开秘密军事会议进行军事部署,决定分成偷袭与策应两个梯队,由第94军军长郑挺锋任偷袭部队指挥,策应梯队则在平汉线保定南北地区伺机出动。各部计划27日在保定集结,分三路进攻。

而24日早上,党中央就收到来自北平情报人员和地下党发来的关于这次偷袭计划的急电,毛主席等党中央领导立刻进行紧张部署,制定了“台前幕后、紧密配合”的破敌战略。

主席首先进行必要的疏散,同时安排周围的阻击和防守。然后,毛主席运用报纸进行宣传,对蒋介石和傅作义展开强有力的舆论攻势。

从10月25日至31日,新华社连续播发由主席亲自组织或撰写的4篇重要退敌文章。

25日,在《蒋傅匪军妄图偷袭石家庄》中,主席直接披露了敌人的偷袭路线、作战部署和目的企图,将蒋傅的阴谋昭告天下。

26日,在《华北各首长号召保石沿线人民准备迎击匪军进扰》中,主席直接点名国民党将领郑挺锋等人,并表明“只要大家事先有充分准备,就有办法避开其破坏,诱敌深入,聚而歼之。”

29日,《蒋傅军已进至保定以南之方顺桥》

31日,《评蒋傅军梦想偷袭石家庄》,文章直指傅作义的软肋,同时,将傅作义偷袭计划的来龙去脉、军事部署说得一清二楚,仿佛掌控其于股掌之间。

国民党军早已军心动摇,再加上我军利用缴获电台发去干扰敌方判断的错误情报,且增援部队确已赶到,傅作义担心重演罗厉戎三军被歼的悲剧,急令偷袭部队撤退。

这次蒋介石和傅作义密谋的偷袭阴谋彻底泡汤。

9

老不看三国,少不看西游,啥意思?三国计谋多,西游调皮多,历史名人卧龙:诸葛亮就是用计的领军者,大行家。

1:空城计:吓退司马懿

2:预伏锦囊计:诸葛亮死后,杨仪则用此计魏延被马岱斩杀

3:草船借箭:成功避开周瑜的借刀杀人

4:七擒孟获:欲擒故纵,收获人心

既生瑜何生亮的缔造者:周瑜

1:苦肉计: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假投曹操赢赤壁之战

2:美人计:引刘备留吴,导致赔了夫人又折兵

10

苏秦临死前使的苦肉计,堪称历史上苦肉计的绝唱。

苏秦在齐国为臣时,被齐国其他大臣所嫉妒,派刺客刺杀了他。苏秦重伤不治,齐王派人抓刺客没捉到。苏秦便向齐王建议到,等他一死,齐王就把他的尸体车裂,宣布他是勾结燕国的间谍。这样一来,那个刺客自然以为自己立了大功,会主动出来领功的。

齐王照着苏秦说的那样做了,果然引出了那个刺客(而杀苏秦者果自出),齐王马上诛杀这个刺客为苏秦报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