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对农村“白事”攀比愈演愈烈花费惊人,你怎么看?

对农村“白事”攀比愈演愈烈花费惊人,你怎么看?

2020-11-19 16:31阅读(59)

对农村“白事”攀比愈演愈烈花费惊人,你怎么看?与各地朋友交流,聊起农村白事费用,有外地朋友直呼死不起。说死个人,只是殡葬就要近十万!我当时就震惊了。真

1

按照农村人说法,人一生最重要的三件事:出生,结婚,死亡。所以,这三件事的发生,对农村人来说,都是大事。

但再重视,也不能攀比摆阔,铺张浪费吧?何况有些农民家庭,并不富裕,之所以这样,就怕不这样做外人会笑话。所以砸锅卖铁也要大操大办。

个人觉得这种做法不可取。孝敬老人,还是要在厚养上下功夫。

山东地区,受孔孟儒家思想影响,“白事”规矩很多。从我最熟悉的胶东我的家乡来看,礼节的东西绝对不能乱,这是祖辈传下来的规矩。但下葬这天,饭菜以吃饱为主,并没发现有太夸张的现象。

胶东农村规矩,“红事叫,白事到”。人一“倒头”,根本不需要自家人张罗,本家叔伯弟兄妯娌,很快就到了。帮着布置灵床,做上供的光头饽饽,通知主事,通知各处的亲戚朋友。一般一个村有个主事的安排,谁去报信通知亲戚,谁去打坟,谁去联系什么,各种的安排,井然有序。

在我老家农村,二十几年前最简单的“白事”饭菜,就是来帮忙的本家妯娌们,用大铁锅熬一大锅白菜豆腐炖粉条,再焖一大锅的米饭啥的,能吃饱饭就行了。

但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白事”吃的饭菜,也渐渐多了花样。由炖大锅菜,变成了炒大锅菜。菜的品种也由一个变为8个(8人一桌)。

只是,本家叔伯兄弟妯娌们一齐动手帮忙干活的习俗没变。烧火的,摆碗筷的,挖菜的,端盘子的,添茶倒水添饭的……都是本家人。

这是支在外面的大灶,灶底木柴燃得正旺,农村厨师在掌勺炒菜花。因殡葬回来较晚,下午2点才开始开火炒菜上桌。

切好的葱姜蒜和香菜,也装在大盆里。

炒好一大盆菜花,农民厨师快速端过一大盆芹菜来。旁边桌上,是拍好的一盆黄瓜,待会儿用蒜泥加猪头肉凉拌。

旁边,有人围观炒菜,交流几句。

本家媳妇们在帮忙把大锅菜分盘。胶东农村规矩大,哪怕吃最简单的菜,也得盛放好,一桌一桌都坐好才开始吃。

看,就是这样简单的餐桌,简单的凳子。餐具也很简陋,但酒杯、茶壶、茶杯、烟、酒、饮料、餐巾纸一样不缺。

以菜为主,没有太贵的菜肴。炒青菜,炒青椒,炒玉瓜,炒菜花,白菜炖豆腐,炒豆芽,凉拌黄瓜,唯一一个荤菜,是炒鸡块。

一桌八人,吃这样一餐饭,在我们这边农村“白事”里,属于中等标准。胶东农村最重视的丧事比较重要的日子,一个是“五七”,再一个是“烧三周年”,要摆祭,扎库扎马,大操大办程度,不亚于婚宴。

个人感觉,主家新丧,这样简单节俭的吃饭方式,既是对死者的尊重,也是对主家悲痛心情的体谅,同时也符合我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人死不能复生,攀比之风要不得,还是量力而行比较好。您说呢?

2

现在农村\"白事\"攀比之风,可谓是愈演愈烈了,在我的老家,真的是已经到了让人心惊肉跳的地步。热菜、凉菜加起来要达到十个八菜,而且还竟然必须要有甲鱼、牛蛙之类,确实是不敢想象、以至不可思议。毕竟现在的农村,还没有实现普遍的富裕。

这股攀比之风源于何时和何种原因,已经无从考试或者无关紧要,但我觉得和以为,很有必要给这种攀比之风刹刹车和降降温,毕竟这已经是很多农民难以承担之重。如果让其继续这样猛刮下去,恐怕最后会把一些家庭的房屋上的瓦片,都给吹到大海里去了。

人来一趟世上不容易,在告别这个世界的时候,稍微隆重和热闹一点,其实也不算是太过分,对生者和逝者,都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抑或安慰。但应该有一个度,不要把当事人压迫得喘不过气来。否则,倘若逝者在天有知,恐怕也不会同意和认可。

生时尽孝,也许比这种攀比,更有人情味和幸福感。

3

在豫东地区办白事是三天,都是帮忙的和自家人才在家吃饭、第三天出殡朋友基本上都是吊唁过后都走了,感觉花费也不是很厉害!真正花钱是过三周年六周年:头天晚上开始有演出而且是两台对着来,第二天正事亲戚朋友全都过来了!2016年年底朋友给他奶奶过三年,开席86桌,16个菜、抽芙蓉王!个人感觉浪费严重,菜剩下有三分之二!

4

其实不光是“白事”,近些年在农村“红白喜事”的花费都是越演越烈,归根到底最重要的原因是——虚荣心作怪

农村的豪华盛宴

说实话,我有时候回农村老家参加一些红白酒宴,最后看着那一大桌子没吃完、每人打包的菜都挺心疼的。近些年农村的白事攀比愈演愈烈、花费惊人,这都是虚荣心在作怪。看着别人家的白事摆了多少酒席,上了多少道菜,自己要是比别人家的少,那岂不是很没面子?

要说人的虚荣心一直都存在,那么为什么近几年才出现白事攀比愈演愈烈的情况呢?其实这从一个方面也反应出农村人的经济水平比以前好了,以前大家都很穷,那有什么钱去大摆筵席?而这些年,农名工进城务工攒了一些钱,再加上农村人的圈子小,只要有少数几家在白事上铺张浪费,其他人也都是看在眼里,自然攀比起来。

要说农村人这些年好不容易攒了些钱,着实没有必要在白事上盲目攀比,随意花销熟话说的好,子欲养而亲不待,要表示孝心还是有时间多陪陪父母

今日新农人——大黑牛

5

豫北地区,烟要抽好的10元以上,每天酒肉不断,还要请一些吹鼓手乐队,火化完了再用好的棺木埋。这些都是做给活人看的,(那些左邻右舍)如果家里有兄弟或者姐妹,花费不能少,少了街坊四邻会说你吝啬。其实父母活着的时候,多陪陪父母或者假期带着父母去旅游看看,也比人死后风光大葬要好的多。有的家庭人活着时候那里都没去过,吃也舍不得吃。辛苦操劳一生,做子女的空留遗憾。

6

小干部大村长浅谈薄见

我们村应镇政府工作部署,刚刚成立了“村红白喜事理事会”,村书记任会长,村主任任副会长,成员由村里经常问事的“大总理”担任。成立初衷就是引导村民节俭新风尚,对老人“薄葬厚养”。



农村红白喜事大操大办、攀比跟风成为了一种常态,之所以有这种状况,我想应该多方面分析:

第一、老百姓手里有钱了。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对农村政策的倾斜,农村人的日子越来越富裕,早已经从填饱肚子发展为吃出品质吃出健康。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手里有钱就不怕花钱,就可以想着法的花钱,也就会出现农村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的情况。



第二、攀比心理作祟。农村社会是一个相对集中、相对封闭的小圈子,不像城里人员流动性大,这往往会导致出现攀比心理。你家有事十个菜招待朋友,我下次就要十五个菜:你家有事用十块一包的烟,我下次就要二十块;你家准备了好酒,我家也不甘落后。长此以往,层层加码,有了面子却苦了里子。



第三、农村花费“愈演愈烈”看怎么比。如果和前几年比,确实是花费不断加大。但是,农村物价相对较低,可能三百五百做出的菜就比城里一千多的酒席更实惠。

对于农村红白喜事大操大办,你怎么看?

7

这个分地区,我们邢台威县是这样的。所有参加帮忙的人,一律没有酒菜饭!每人每个差就一盒烟!三天出殡。三天之中!就是家属被安排一日三餐。出殡当天亲戚有饭。但是没酒没菜!这样下来一场事下来几千元就够!算棺材一万差不多!习俗非常好!为我家乡好风俗点赞吧!!!!!!

8

这个是陋习,都是攀比之风引起的。有钱人家做了,没钱的人家硬着头皮也要做,否则就会引起闲话,有的人家刚刚日子有点起色由此又变的贫穷潦倒。为了刹住大操大办之风,村里推举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对红白喜事的操办制定了具体的标准,由红白理事会监督执行,还挺管用的。现一般白事下来都不超一万元,村民都说好。

9

活着不孝死了狼哭烂叫,攀的是虚荣比的的是面子。有这些铺张浪费的钱,还不如活着时候多孝敬孝敬。死了,你花再多的钱。死者不也没享受到。

本人感觉活着多享受,死了就不在给活着的人添乱越简单越好。

10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必然,白事操办也是事实。千百年来,丧葬一直备受重视,大家都希望逝者能风光的安葬,很多时候很多人会将其当作儿女孝敬的\"尺码\"。

近年来,丧葬形式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对于\"攀比愈演愈烈花费惊人\",我的看法是:

在哪里都是比较讲究礼义规程,“花费惊人”

\"盖棺定论\",丧事人来人往,众口皆碑,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逝者生前或后人为人处世的行径。于是,不论身处城市还是农村,都不会对丧事操之过急,简简单单。其实,城市人丧事要比农村场隆重,花费更高。单就宴席,开支就是农村人的几倍。

农村人的丧葬,以我们当地来说,一般丧期五天,民间的老规矩繁冗,丧葬祭品也不是上\"档次\",逝者棺材和衣物不足万元,其他丧事花费2万左右。超过四五万的只是非富或有公职者。普通百姓也就两万封顶了。很质疑\"农村丧事攀比愈烈\"的说法。也不是说所有农村的白事操办“攀比愈烈”

农村操办丧事也许有他们的\"难言之隐\"

风俗习惯的养成。人生在世,努力的活过,也曾使子孙后代有了繁衍生息的希望。对于逝者总是要祭奠一番,由此而形成了丧葬文化。若有逝者也不得不拘囿其中,渐渐的当作一种风俗习惯。并且地方越少,越容易,越沿承。

现在提倡移风易俗,从简而办,只是收效甚微,如没有硬性手段,可能需要几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就是因为仅限于几个村的习俗,用不了几年便可以形成,然后被大家公认了,\"照本宣科\",觉得已是\"古老\"的习俗,不能改变,只能传承。

\"彰显\"孝道的一种方式。丧事礼仪需要整个家族成员的共同参与,更少不了至亲的\"捧场\"。通常是由村里德高望重之人,担任总管一职。然后由\"任命\"副总管、书礼、端盘、烧水、迎(陪)客等等人选,\"组阁\"成临时的\"丧礼执事会\",确保每个人分工明确,全程负责丧葬所有事务。

丧事之所以隆重,也由此而开始,所有族人从四面八方赶回来,亲朋好友也如约而至。自人去世到下葬,五天(有的是七天),忙里忙外,追忆逝者,缅怀恩情,同时事主为感谢乡邻亲友,天天有酒席。出殡前一天还要大摆宴席,以示答谢。不然,怎么会有\"亡人不动口,一天八斗\"的说法。其实,就是说人去世后丧事的场面。缺少了这种\"场面\",就是\"不孝\",会招致众人的讥笑。

\"补偿\"\"孝心\"的\"潜规则\"。相互攀比操办丧事,其实就是\"薄养厚葬\",也有后人觉得愧疚老人,想以此作为\"补偿\"。对于这一点,也有两种类型:

其一,明知有错,错上加错。这类人,平日里置父母于不顾,有的还遗弃老人。老人们的老年生活百般煎熬,胡乱的弄口饭吃,不饿就行;有病便拖,拖不起再说。待老人百年之后,他们的子女并不是良心发作,而是怕落下不孝的名声,掩人耳目,掏钱叫个哭丧的就是例证。

其二,自己讨生活,欠父母多。现在的农村,有一个反常现象,那就是\"空心村\"。人都哪去了,一少部分住进了城市,绝大多数出门打工挣钱了。也就出现了\"空巢老人\"、\"留守老人\",他们理解儿女的难处,自己将就着生活。一旦老人故世了,作儿女的觉得愧欠父母的太多,只好将心思用在丧事上以作补偿。


农村的丧事从某种意义上说,农人提神认为也有善义表达的一面。毕竟人来世一遭,总不能悄然无声的入土为安;丧礼繁琐,仅凭一个家庭也未必可以圆满完成,除非特别有钱。基本上是一家办丧事,全村在忙活。至于说花费大,这只是看到了\"出\",那\"进\"的份子钱也船涨水高。只要是自办酒席的丧事,大多数还是收支平衡的。说起攀比,只是个别现象,并非全部都这样。人们觉得心安理得便是最高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