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王莽改制,既苦了百姓又对豪族不利,那么到底哪些人得到了实惠?

王莽改制,既苦了百姓又对豪族不利,那么到底哪些人得到了实惠?

2020-11-19 06:33阅读(59)

王莽改制,既苦了百姓又对豪族不利,那么到底哪些人得到了实惠?:利蔽互见,任何时代改革首先出发点是利于当时社会的,在慢慢的实践中才知道服务利入豪门贵族,

1

利蔽互见,任何时代改革首先出发点是利于当时社会的,在慢慢的实践中才知道服务利入豪门贵族,那么这种改制必不长久,所以借鉴历史是社会发展基石。

2

在王莽取得西汉政权后,开始进行所谓“复古”的改革,执意将社会退化到先秦时代,其政策主张总结来说就是四点:

  1. 禁止买卖田宅奴隶,实行“王田制”;
  2. 改革币制,稳定货价;
  3. 实行“五均六筦”。

这三条都是针对当时社会贫富悬殊巨大,百姓穷困而设立的,主要矛头都是对准了地主豪强,可以说是现代社会主义的雏形,要真能实施好的话,王莽之变法功业不下于汉武、商鞅,可惜王莽推行过急,又执着在形神上“复古”,没有一套全面的方案就实行变法,结果把百姓和豪族都得罪了,也造成了自己最后的身败名裂。

从三条政策逐一分析,看看王莽的变法最后到底是瘦了谁?又肥了谁?

首先第一条禁止买卖田宅和奴隶,这是因为汉庭一直没有限制奴隶、田宅有着私自买卖的硬性规定,所以上至诸侯王,下至地方豪强都在巧取豪夺,以各种手段蓄养奴隶,囤积田宅,反而占国家人口大基数的百姓们却无田可种,又交不上税,只能把自己卖做奴隶,国家也因此税收锐减。

王莽规定清理天下土地,称为“王田”,不准买卖,然后以西周之“均田制”方法,将土地划分给百姓耕种,一个家庭中所拥有的土地不过九百亩,超过九百亩的则要把多出的土地分给亲属、乡邻或是其他缺地、少地的家庭,而那些原本没田种的农民,则要“一夫一妇田百亩”的数量获得土地。

在“均田制”刚开始的时候,确实使得“耕者有其田,民有恒产”,又控制住了豪强世族兼并土地的风气,虽然得罪了一大批既得利益者,但至少保证了国家赋税的正常收入,安抚了对政府日益不满的百姓。可是王莽过于急躁要做出成绩,将“王田”的赋税提得太高了,由原先西汉的“三十税一”,一下子提升到“什一而税”,也就是每年农民要向政府交纳亩产量的十分之一,足足比西汉多了三倍。

而且王莽所任用的官员并没有严格执行皇帝的命令,因为他们自身也大多是“土地私有制”的既得利益者,在清理土地时和地方豪强沆瀣一气,隐瞒土地数量,百姓也没有因此而获得够数的土地,即使得到了也多是贫瘠的土地,产量根本不够应付家庭一年的开销。本来在以前还能靠着买卖土地和将自己卖入大户豪门做奴隶来赚钱,可王莽连这条路都封了,所以新法运行后不久,民间因为私自贩卖土地和奴隶而获罪者不可胜数。

其次第二条改革货币,稳定物价,货币是否稳定是一个国家能否正常运行的首要条件,原本在汉武帝时期,因为对匈奴战事过重而多次发布货币,以收拢资金,但也造成了多次严重的通货膨胀,后战事平定,武帝铸造五铢钱,将铸造货币的权力收归国有,严禁民间私自铸钱,并一直运行到了西汉末年,货币的稳定使得西汉局势安稳,百姓信任五铢钱,对政府有信心,物价也较为稳定。

可是王莽一上台,就激进地铸造三种“大钱”,以换取百姓手里的五铢钱,扩充军费,但五铢钱已实行近百年,骤然一变自然使得民间对货币失去了信心,而且“大钱”的价值过大,一枚“大泉钱”就指五十枚五铢钱,更别说“契刀钱”、“错刀钱”两种了,和五铢钱的兑换率都在百倍、千倍以上了。民间没有了小钱,交易都十分麻烦,于是又出现了远古时期以物易物的交易退化。

而在百姓还没适应“大钱”的时候,王莽又开始更改货币,品种还十分繁琐,“宝货钱”分五物六名二十八品,也就是足足二十八种货币面额,用起来更加麻烦,百姓根本无从适应,也没时间去学习如何使用,于是民间又出现了私自铸五铢钱用于交易的情况。结果“宝货钱”还没运行多久,王莽又连续进行了两次货币改制。

第三种为“泉钱”,分大小两种,但立刻就废除了,原因竟是“与古制不符”,第四种为“货布钱”和“货泉钱”,可是鉴于皇帝改制过多,民间普遍对新钱的信心不大,不敢使用,害怕今天用了第二天就又废掉,宁愿以货易货或是冒着杀头的危险去铸五铢钱,也很少有人敢用新朝货币。

王莽从摄政开始到全面推行“货布”、“货泉”,七年的时间就改了四次货币,每改一次就造成通货膨胀一次,货币系统紊乱,手里有钱而没货,有货而没钱,商业荒废、农业萧条,因此而倾家荡产者不在少数。

王莽又以严刑峻法要求使用民间新钱,每年因私铸钱而处死刑者稳居高位,最后连王莽都不得不减轻罚规,规定私铸钱者判入官府为奴,而在犯钱法后被押去长安受审的人,十有八九都死在了押送路上,王莽的币制改制反而成了百姓的催命符。

最后实行“五均六筦”,也就是汉武帝盐铁官营的扩充版,王莽下令在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设立五均官,负责调节、均平物价,控制市场供应,无息或低息贷款,征收杂税等事务,称为“五均”;六筦则是由政府营业盐、铁、酒、铸钱、杂税、赊贷等六项经济事业,和五均配合皆由国营。

王莽这政策是效仿汉武帝盐铁官营的做法,对防止豪强压迫下层百姓、放高利贷、囤积货物有很大的帮助,可是王莽学汉武帝只学到了形,却没学到神,手伸得太大又太长,事无巨细都要过问,都要征税,仅六筦中的杂税一项,除了土地税之外,狩猎、畜牧、织坊、占卜、商业等都算是杂税,都要如实上报来征税。

至于无息或低息贷款一项,更是因为用人不当而形同虚设,官员多从贷款利息中渔利,高息借给百姓又低息还给政府,结果百姓越穷、国库越困,倒是官员的口袋越满了。而且每一筦的执行都有多种科目来惩罚,违反者以死罪论处,最后误踩陷阱的百姓多被处死,官员也倒是层层相护,罚钱了事。

总结:王莽的新法从理论上来说是利国利民的,可惜王莽一味地复古改制,却没从实际上去改变当时的社会贫富环境,朝令夕改,货币改了又改,“王田”修了又修,六筦开了又停,到最后恐怕就连王莽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做什么了。在新政的实行下,百姓的钱少了,国库也没有因此富裕,而大部分没有政治后台的地主豪强们也是伤筋动骨,反倒是那些中间商,也就是官员们赚得是盆满钵满,最后王莽败亡,他们也就换了个老板了。

作者/一贰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3

王莽是一位儒家理想主义者,但是他推行的改制太过,脱离了现实,既不坚定推行到底,而朝令夕改,反复无常,对百姓及豪族的利益都造成了严重的损害,最终逼迫大家都来造反,推翻了由他一手创建的“新朝”。

王莽由于虚荣心重,过于追求形式但又对改制中遇到的困难认识不足,致使许多改制措施半途而废。尤其以币制改革与地名变更最为典型,在改制的十年时间里,王莽先后四次下诏改制币种,平均三年就改币一次。每逢币制改革一次,王莽就实现一次对人民财富的大掠夺,导致社会经济出现了大的混乱,人民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民不聊生,叫苦不迭。

法令的苛酷、剥削的沉重,加上连年的干旱、蝗灾、瘟疫、黄河决口改道等灾害的迭加,而且受灾区域范围大,持续时间长。人民已被逼得没有退路。所谓墙倒众人推,王莽自已的江山在自已的手中玩翻船了。

要说这次改制得实惠的恐怕最大的实惠者应是王莽,其次是这次改制的具体实施者,应是极少数的皇亲国戚及其亲信,正是因为这一小部分得利者通过改制变相的、变本加利的搜刮广大百姓的财富,以及同样伤害和触动了优等豪族的利益,才最终加速了王莽政权的灭亡。

4

周公恐惧流言日,

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

一生真伪复谁知。

他,曾是一个上进有为的青年,虽然家庭中有高干背景,但他并不因此而飞扬跋扈,做一个纨绔子弟。

他,无不良嗜好,伺奉老母和寡嫂,抚养年幼的侄儿,病塌前尽心照顾年老的叔叔,三月也没洗漱,以至于蓬头垢面。

他,博览群书,兴趣爱好广泛;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具有现代意义的人体解剖是在他的主导下进行的;

他,提倡人与人平等,坚决禁止奴隶买卖,因为自己的儿子打死的奴隶,而让儿子偿命;

他,在经济上关注下层百姓,为了做到耕者有其田的目标,禁止土地买卖,按人丁进行田地的再分配,为隋唐时代的均田制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他,为了解决类似今天的社会分配不均,贫富悬殊两极化的问题,进行了货币改革,用不足量的一刀平五千对豪强的财富进行金融上无情的剥夺。

他,重视教育,设立太学。由国家出资,让天下的学子都到太学进行系统的学习,使很多苦寒的学士也能为国效力。

他,在商品流通领域也做了大胆的尝试,为了平抑物价,防止商人囤积居奇,在全国五大商品集散地设立了政府管理机构,物价低时由政府出资收购,物价高时,由政府低价卖出,保证了普通百姓的利益。北宋王安石变法中的《均输法》对其也进行了借鉴。

他就是王莽。

王莽认为古代社会中,人人平等,可是到了后来,互相争夺,遂发生不平等现象。富人有很多土地,穷人则一无所有。男子沦为奴隶,女子沦为婢女。幸而仍保持自由,父子夫妇,终年辛苦耕种,却不能吃饱。为了改善这种不公平和铲除造成这种不公平的罪恶,王莽的新政府成立后,即实施一连串的新社会政策。

王莽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个以实现自己社会理想而努力的帝王。你可以说他失败了,但是不能说他没有理想。如果王莽仅仅是满足自己的权力,私欲而篡位的话,他的王朝不会灭亡,但是他的目的是社会改革,动摇了为他服务的官僚和富人,注定这个梦想要破灭,也注定了王莽的悲剧骂名。

王莽本人是一个大儒,礼贤下士,谦恭卑让,有着良好的文学修养,崇尚上古的仁政,因此,王莽的名望是空前的。王莽的行为举止学习周公,讲究“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日本东洋史前辈内藤湖南说:“当时在学问上,是以古代周公所行的政治为模范。王莽最为致力于学周公,以至于打下篡夺帝位的基础,都是模仿周公。”如果王莽的改革能够成功,他所建立的新朝得以延续,那么对他的评价也许会是另一个样子。王莽是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民选的皇帝。

以下为历史名人对王莽的评价:

王莽作逆,汉祚中缺,天人致诛,六合相灭。

-班固

远惟王莽篡逆之事,近览董卓擅权之际,亿兆悼心,愚智同痛。

-陆机

古人云,专听生奸,独任成乱。犹二世之委赵高,元后之付王莽,呼鹿为马,卒有阎乐望夷之祸,王莽亦终移汉鼎。

-萧衍

蚩尤三冢,宁谓严诛?王莽千剸,非云明罚?

梁徐陵

王莽伪行仁义之道,有始无终;孙皓权施恩惠之风,有初无末。

-李世民

当汉道方休,哀平无罪,王莽乃欲凭戚宠,造符命,胁之以威,动之以神,使人忘汉,终不可得也。

-吕温

昔者王莽尝为徳化矣,不问可否,语必援经;不量人心,动必据古。于是天下烦溃,从而丧之,此不知变之祸也。

-李宗闵

四百年间反复寻,汉家兴替好沾襟,每逢奸诈须挼手,真(一作直)遇英雄始醒心。王莽弄来曾半破,曹公将去便平沈,当时虚受君恩者,谩向青编作鬼林。

-李山甫

权归诸吕牝鸡鸣,殷鉴昭然讵可轻,新室不因崇外戚,水中安敢寄生营。

-周昙

汉髙祖招纳群英,有将将之权而取天下,至于子孙,不知祖宗之谋,而独委霍光,又独委王凤,至于王莽,皆有大祸,西汉遂倾焉。

-范仲淹

谶纬之书,莫知所自起。王莽笃好之,其下遂相与诈造,欺蒙以售其私,而莽又明知其欺而乐用之,以愚黔首,而借以簒汉天下,盖乱臣贼子之言也,而托诸孔子。

-欧阳修

如王莽、司马懿,若使终身居卿大夫之位,必不起簒逆之谋,而终身为才能之臣矣。

-程颐

以愚观之,宋襄公、王莽之流,襄公以诸侯为可以名得,王莽以天下为可以文取也。其得丧小大不同,其不能欺天下则同也。其不鼓不成列,不能损襄公之虐。其抱孺子而泣,不能盖王莽之簒。使莽无成则宋襄,宋襄得志亦一莽也。

-苏轼

若夫后世用《周礼》,王莽败于前,荆公败于后,此非《周礼》不可行,而不善用《周礼》者之过也。

-郑樵

先君有雠而复之者,孝也。夏少康灭浇,以复后相之雠;汉光武诛王莽,以复刘氏中绝之雠是也。

-王十朋

须是自闺门衽席之微,积累到熏蒸洋溢天下,无一民一物不被其化,然后可以行《周官》之法度,不然,则为王莽矣。”[28]又说:“本朝妇人能文,只有李易安与魏夫人。李有诗大略云‘两汉本继绍,新室如赘疣’云云。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中散非汤、武得国,引之以比王莽,如此等语岂女子所能。

-朱熹

《周礼》始用于王莽,大败。再用于王安石,又大败夹漈以为用《周礼》者之过,非周礼之过,是固然矣。然未有用而效者,恐亦未可再以天下轻试。

-黄震

王莽之乱,非为井田也。欺汉家之老母而夺其玺,称制于海内,海内之人愤怒,思剖其心而食之,故因变奋起,使莽不行井田,海内亦乱,莽亦诛死。于井田何有哉?王莽能窃汉之位,而不能使海内之民一日忘汉之徳,力可以服人身,而不可以服人之心,智可以扰人纪,而不可以灭天之道。

-方孝孺

武帝下推恩之令,诸侯王削弱,而王莽又得奋其奸;魏仍汉末之失,宗室踈远,而晋得以窃其国。如王莽之徒,窃人之国,皆引先王之事以文其奸,即庄子所谓儒以诗礼发冢者欤。

-薛瑄

若王莽假之以祸天下,王安石窃之以促国脉,皆《周礼》之罪人也。

-丘浚

西汉倾危之势,不绝如线,光武乃以一旅中兴,盖人未厌文景之徳,王莽不得以革天下之心,邦本固也。

-黄绾

昔汉之时天下之气尝昌矣,王莽者出,借六艺,文奸言,以箝天下之口,以弱天下之气,而汉亡。

-彭辂

用《周礼》误天下者,王莽、刘歆、苏绰、王安石也。

-夏言

王莽之学,一传而得宇文泰,再传而得王安石。然而安石惟能行泉府一法而已矣。盖泉府之政,即桑弘羊均输之政也。安石行焉,遂致元丰熈宁棼棼如也,犹不如宇文泰焉。宇文泰为大冡宰,尽行《周官》之法,其嗣遂为周天王,然犹不如王莽。法行《周官》,身为宰衡,遂上兼舜禹而宅帝位。故曰:敢用《周礼》王莽其上也,宇文泰其次也,王安石其下也。

-霍韬

以乡愿窃相位胡广也,以乡愿窃天位王莽也。

-杨慎

有王莽之簒弑,则必有扬雄之美新。有曹操之禅代,则必有潘勖之九锡。是故乱之所由生也,犯上者为之魁,巧言者为之辅。

-顾炎武

夫为治不本人情而好为高论,动以法古为名,甚则为王莽,不甚则王安石,只以厉民而已,曷足尚哉?

-孙廷铨

夫自古簒窃之臣若王莽、(司马)懿、(曹)操父子,俱未尝亲杀其故主也,至陵零贼杀,自后禅授之际,习以为常。

-姜宸英

王莽之闰汉,朱(温)全忠之簒唐,其罪贯盈。

-朱彝尊

不顾土宜,不揆时势,而惟一切之法是为,则是王莽之《周官》,安石之新法,以私意罔民者耳。

-陆陇其

后羿之恶,诛之者不必夏家;王莽之奸,何必夷自刘氏,《春秋》之法,人人得而讨之。

-李光地

王莽受了一千九百年的冤枉,至今还没有公平的论定。他的贵本家王安石虽受一时的唾骂,却早已有人替他伸冤了。然而王莽确是一个大政治家,他的魄力和手腕远在王安石之上。我近来仔细研究《王莽传》及《食货志》及《周礼》,才知道王莽一班人确是社会主义者。

-胡适

是王莽一人之成败,其所系故以至巨。至于其人之贤奸诚伪,犹是对于王莽一人身后之评骘,可无斤斤焉深辨为也。

-钱穆

假如我们离开‘袒刘’的立场,则王莽仍不失为中国史上最有胆识的一位政治家,这就从他大胆的执行改良政策表现出来。当王莽篡窃天下以后,眼看他所接收的天下已经陷于崩溃决裂的现象,而且他知道,这种现象是从社会经济最深刻的地方爆发出来的,即由于土地兼并而引致之农民流亡所致。他知道,为了抢救土地所有者的政权,已经不是减租、免税、救灾、恤贫等小恩小惠所能奏效;他认为要将当时矛盾百出的社会经济制度加以改良,也许是有效的。于是而有王莽的改制。

王莽的改制,从表面上看仿佛是一种复古运动。例如他在政治方面的改革,如官职、宗庙、社稷、封国车服、刑罚等的改革,无一不依照《周礼》上的名称。但这些都是表面的文章,王莽改制之最主要的部分,是经济制度的改革。王莽对经济制度的改革,最主要的是打击商人地主之土地兼并、物价垄断和高利盘剥,以期由此而缓和农民的‘叛乱’,使土地所有者的政权转危为安。像这样一种违反商人地主利益的政策,当然要碰到商人地主的反抗,为了制止反抗,所以王莽不能不把《周礼》做他改良政策的旗帜。《周礼》是圣人定的制度,谁要反对新政就是反对《周礼》;反对《周礼》就是反对圣人;反对圣人,就是名教罪人,就应投之四夷以御魑魅。所以我说王莽的复古,是执行改良主义的一种手段。

-翦伯赞

他尽信中国古典,真的以为金字塔可以倒砌。

-黄仁宇

5

如果一项改革措施,没有人从中受益,自然国家也不会受益,皇帝还要坚决推行,只能说明获益的是他和他的小伙伴

6

改革又没有成功,搞得天怒人怨,起义军四起,最后刘秀收割,你说哪些人得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