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灭亡的最后时刻,为何是刘禅的儿子站出来殉国而不是刘禅呢?:邓艾大军兵临城下时,蜀汉后主刘禅选择投降,而非坚守成都,玉石俱焚,甚至以身死社稷,从他这
邓艾大军兵临城下时,蜀汉后主刘禅选择投降,而非坚守成都,玉石俱焚,甚至以身死社稷,从他这个人的成长经历和性格特征而论,几乎是必然选择。
刘备临终前听闻刘禅“气量甚大、过于所望”,甚为欢喜,诸葛亮对刘禅也有“天资仁敏,爱德下士”的评价,都认可刘禅是个心胸极为豁达之人。
刘备留给阿斗的遗言,并不是让儿子去如何承继遗志争夺天下,如何施展帝王心术去驾驭百官,而就是要求他「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就仅仅是做个对得起良心的好人,和一个最普通父亲对儿子的期望一般无二。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不但总揽蜀汉的朝堂大权,而且对刘禅私生活也严加管束。哪怕每次出兵北伐时,仍要安排了亲信董允,统帅宫中宿卫。在董允的监督下,刘禅既不能扩充后宫人数,也不能给自己亲近的宦官升官。
即使如此,刘禅却依然对诸葛亮这位严师满是敬慕,无论诸葛亮生前死后,始终如一。
诸葛亮的亲信,如蒋琬、费祎、姜维等人,都得到刘禅的信任和重用,执掌军国大权。诸葛亮独子诸葛瞻,在诸葛亮去世时年仅8岁,也被刘禅视若子侄,嫁以爱女,成为国家重臣。
由是可知,刘禅虽然从12岁那年,受封汉中王太子起,便注定要承担为君之责,却绝无任何雄才大略帝王的“嗜权”“雄猜”本性,才能和诸葛亮情谊深厚,和谐共处。
然而,另一方面,作为刘备的皇位继承人,同时也是诸葛亮的学生和事业接班人,和两位生平事迹叱咤风云、功铭千古的父辈相比,更贪图安逸和个人享乐的刘阿斗,才能和性情确实显得过于平庸了。
当邓艾上万精兵偷渡阴平,夺占险关,诸葛瞻率领的成都留守兵力,在绵竹之战被打得全军覆没,兵败身亡后,刘禅失去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女婿,更关键是“【诸葛】大旗”这个精神支柱的破灭。
诸葛瞻、诸葛尚父子,战死绵竹
不止是邓艾乘胜兵临成都城下,钟会十余万大军也姜维的野战军团牢牢拖住,司马昭和贾充的几十万大军已在长安枕戈待旦,
谯周代表本地大族的投降宣言,更表明他们已经彻底放弃了刘禅,一如半个世纪前放弃刘璋一样。从这些益州士族的利益立场,在魏晋九品中正制下当地方豪强的前景,怎么也比在蜀汉政权下,既要为北伐中原出钱出力,还一直被荆州士人等外来户排挤打压,要更强上许多。
因此,指望刘禅在如此内外交困的危急关头,竟能如光武帝刘秀在昆阳之战一般神武天纵,力挽狂澜,只能说实在要求太高。
刘禅的第五个儿子北地王刘谌,于成都开城投降之日,杀死妻子,在祭祀刘备的昭烈庙大哭自尽,固然是血性刚烈,可钦可佩,却恰恰背离了刘备的生平作风。
北地王:刘谌
想想刘备生平遭遇多少失败挫辱,四处寄人篱下,不断奔波流离,投公孙瓒,投陶谦,投袁绍,投刘表,甚至向死敌吕布和曹操屈服归顺,被孙权的妹妹挟制得“进退狼跋”,却终于等到了打垮刘璋,夺占益州,逼退曹操,翻然翱翔,最终建国称帝的那天。如果刘备真和《三国演义》的“大仁大义刘皇叔”那般动辄抹脖子寻死,从一开始就不会有蜀汉政权了。
且不说贪生怕死,本是人之常情,刘禅效仿其父,忍辱负重、留待有为之身以图将来的打算,同样并不算错。当姜维谋划“二桃杀三士”,欲将邓艾、钟会和攻蜀魏军一网打尽,图谋复国之时,同样也和软禁中的刘禅取得了联系。
刘禅并不曾为保全自己身家性命,就检举揭发姜维自行主张的计划,而是默认此事,静观其变,也等于将自己父子亲族的身家性命都绑在姜维身上,赔他去赌一个希望渺茫的复国计划,又岂是当真“全无心肝”之人?
看看曹魏和司马氏对谋叛者的一贯作风可知,此事一旦失败了,陪着姜维一起全家杀头,是完全可以想见的结局。哪怕刘禅再说一万句“此间乐不思蜀”,原本也无济于事。
在姜维失败后,魏军大肆杀戮泄愤,刘禅的长子刘璿也死于这场成都兵乱中。司马昭竟没有大肆株连和追究,对刘禅一家来说,实在是侥天之幸。
姜维被杀
刘禅其余五个儿子,随他一起到了洛阳,他的后宫宫人则被赐给灭蜀有功的魏国无妻将士,刘禅之妾李昭仪也在发配中,以此为辱自杀。
自古无不亡之国,亦无不灭之朝,亡国之君的家小原就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身不由人,任凭宰割实属必然。这亦是每个如刘备这样的开国枭雄,在逐鹿天下的伊始就当有的觉悟。
这倒也证明了刘禅确是个有魅力的男人,才让一个女子不愿做新朝功臣的正妻,而宁愿为他殉死。对比千年之后的花蕊夫人之事,虽然留下“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的嘲讽,却也甘心入了赵匡胤的后宫,侍奉起敌国皇帝来,则足可证明同为\"后主\",刘禅强于后蜀皇帝孟昶多矣。
花蕊夫人
此时年已57岁的刘禅,已经做了41年皇帝,临老却遭受亡国、丧子、失爱之耻,他向邓艾递交降表时,他在司马昭的宴席上装痴卖傻的时候,自己未必不在遗憾,为何不早死几年,好避开亡国之辱。
乐不思蜀
然而相比于刘谌那般,以死殉国博一个“天子死社稷”的壮烈之名,如刘禅这般再苦再难,也要坚持着含垢忍辱着活下去,才更为顽强和坚韧。
他绝对不是什么“投降为和平为百姓”“乐不思蜀保命有急智”,而是期待着侥幸和奇迹,等到如他父亲那般输光筹码还能东山再起的运气,等到如他父亲那身陷囚笼却能重新展翼高飞的机遇,才是此时刘禅的所思所想。
只是历史何其无情,刘禅苦等八年,终于没有等到司马氏中枢分崩离析,再一次天下大乱的那天,这等留给野心家和枭雄的机遇,直到20年后才到来。(公元271年,刘禅去世,公元291年,西晋“八王之乱”。)
随着刘禅的死去,从刘备、诸葛亮到刘禅,三兴汉室的理想历时数十年,终究成为梦幻泡影,实为天数使然,气运已绝。
皇土霸业,皆归尘土。恩怨荣辱,俱在灰尘!
刘禅是皇帝,在中国历史这么长时间里,有几个皇帝是殉国的?凤毛麟角吧,所以没必要强求刘禅去殉国。
再者,刘禅估计知道,曹魏不仅不会虐待他,还会把他供起来,当做招降东吴皇帝的一块招牌,自己还会享受衣食无忧的生活。所以,活着难道不好么?
最后,刘禅底下的那群大臣也不会让刘禅死,刘禅如果自杀殉国,那还不是代表着要和曹魏死磕?他们可不愿意。刘禅投降,没有战乱,他们要么跟着刘禅去洛阳,要么待在家里,所以对他们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他们是不会让刘禅死的。
再说他那个殉国的儿子。
那个人叫刘谌,是刘禅的第五子,封北地王。北地在哪里?北地是北方的一个郡,并不在蜀汉的掌握中,所以刘谌这个封号是个虚的。
刘禅有7个儿子,也就老五自杀殉国了。老五其实在一堆兄弟里面没什么存在感,就是个普普通通的宗室成员而已。可能老五血气方刚吧,看着爷爷建立的基业就这样毁于一旦,看着自己宗室身份就此消失,心里不爽,悲愤,越想越生气,于是拉着自己的老婆和还在跑到爷爷的庙前,嚎啕大哭,在爷爷的牌位下以死全家的方式证明了自己那高尚的气节。
可是,有什么用呢?蜀汉投降时,有多少官员、百姓为这个政权陪葬呢?寻遍史书,除他之外,再无任何人。所以蜀汉这个政权到最后是不得人心的,刘谌的殉国只因为他是皇室中无所轻重的一员罢了。
后话,刘禅的太子刘睿死于钟会之乱,其余的6个儿子都跟着刘禅去了洛阳。除老三刘琮(和刘表次子同名)的后代在永嘉之乱中逃到了南方外,其余之人全部死于永嘉之乱。
道理很简单,好比正反两面,相得益彰。同理,有站出来殉国的,自然就有躲里面献国的,历来都是如此,总要有人这么做,不是吗?无疑,刘禅的儿子选择了前者,挺身而出,高风亮节。反观刘禅一声不响,来了一出乐不思蜀的好戏,流传千古,遭人指点。两相对比之下,更显危难时刻所需要的精神,亦或者责任、担当,却是一目了然,显而易见了。
或许,当权者有自己的考量,所幸就投了魏国吧!起码还能继续享受荣华富贵。这不,刘禅投降过去,下马便获得了“安乐公”的爵位,快活乐逍遥。诚然与之前相比,地位是下降了不止一等,更不能高高在上、发号施令了,但避免了“身死国灭”的前者,也算抢先了一步,遥遥领先众人矣!难怪乎,司马昭问刘禅曰“过的可好”。刘禅答曰:“甚好,乐不思蜀也”。讲完,堂下群臣相顾一眼,纷纷大笑之。很快,灭亡蜀汉政权的宴会,在欢乐和谐的气氛当中落幕了,也引起了人间的一致赞扬声。据后来刘禅回忆说,他还是有点不舍得太早结束了,毕竟那些人太热情了,让自己倍感荣幸,喜不自已。
当然,刘禅的儿子那是杠杠滴!没话说,大义凛然,无愧于先帝之孙,比起他爸岂止强了上万倍?想必刘备老爷子泉下有知,也会有些许的安慰吧!倒不至于再被那阿斗给气死,死上加死了。想当年,刘备披荆斩棘,以有蜀汉基业,与那“篡汉自立”的曹操,可是势不两立,不共戴天。奈何,天命在曹氏,终究便宜了曹操后人。说来,刘备更恨曹操了,说不得两个在底下打了不止一仗,不知胜负如何?恐怕不得而知了,毕竟阴阳相隔,不能妄加揣测,细思极恐啊!
公元263年,司马昭发动灭蜀战争,遣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进攻蜀地,时钟会与姜维在剑阁相持不下,邓艾则率军偷渡阴平,并在绵竹一战斩杀了诸葛瞻父子,很快邓艾兵临广汉,剑锋直指成都。面对此事,刘禅惊慌失措,立马便召集百官商议对策,时光禄大夫谯周主张投降,而刘禅第五子刘谌则坚持抵抗,不过刘禅最终还是采纳了谯周的建议,开城投降。刘谌对此是满心悲愤,不久于昭烈庙杀妻杀子后自杀,年三十七岁!话说刘禅才是亡国之君,没面目的当是刘禅啊,为何刘禅没有自杀,反而是刘谌殉国了呢?
刘禅没有“君王死社稷”的气魄,在他看来,活着才是最重要的,之所以投降,为的还是能安度晚年。
邓艾大军兵临城下时,刘禅发现已无力回天。不过刘禅知道曹魏不仅不会虐待他,还会把他供起来,当做招降东吴皇帝的一块招牌,自己还会享受衣食无忧的生活。所以活着难道不好么?非要以死殉国吗?于是刘禅没有犹豫立即投降曹魏,后来司马昭也果然没亏待他,封他为安乐公。
据史料记载,司马昭曾在一次宴会上宴请百官,特意叫上刘禅,宴会上司马昭让舞女跳起了蜀舞,在座蜀臣都掩面而泣,唯独刘禅无动于衷。司马昭便问刘禅是否思蜀?刘禅答道:
“此间乐,不思蜀”。
刘禅不但丢弃了祖宗家业,也不思念故土,这样做当然是为了让司马昭安心,同时也暴露了他想安度晚年!
既然刘禅的这个想法这么坚定,当初又怎么会为了蜀汉放弃自己的生命呢?因此刘禅不会自杀殉国。
罗贯中曾有诗赞曰:
“君臣甘屈膝,一子独悲伤。去矣西川事,雄哉北地王。”
其中北地王便是指的刘谌,刘谌为人性格刚烈,忠义,作为皇家一员,在山河破碎之际,他甘愿以死殉国。
中国有句古话:“主忧臣辱,主辱臣死”,指的是君主有忧患是作臣子的耻辱,君主受屈辱则臣子应该去死。刘谌是蜀汉的北地王,在邓艾大军兵临城下时,只有刘谌主张坚持抵抗。刘谌说国家已经穷途末路,在这样下去会亡国,现在我们君臣应该一起努力抵抗,为守江山,这样死后也可以一起去见先帝。但刘禅不听刘谌的建议,而是采纳了光禄大夫谯周的建议,投降了曹魏。刘谌不堪忍受亡国耻辱,便选择了将自己的妻儿杀死,然后自杀殉国,确实令后人所钦佩!
当然,我也得承认刘禅和刘谌当时所处位置的不同,需要考虑的事情也不同。刘禅是君王,当时邓艾大军兵临城下,姜维援军过不来,城中人心惶惶,加上光禄大夫谯周说的确实有道理,于是刘禅便选择了投降。一方面刘禅考虑到了自己,另一方面刘禅也考虑到了蜀中百姓,不忍百姓再受到战争殃及,作为一国之君,他的做法也在情理之中。
“品历史人文,悟真理人生。”专注历史文化的探索,我是灵魂的感触!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哦!
刘禅听说邓艾打来了,诸葛瞻父子战死,心顿时拔凉拔凉的,颓然坐在地上,叹气道:“完了,全完了!我该怎么办呀!先开会讨论一下吧!”。
“来人啊,通知大臣来开会!”
不多会儿,大臣都来了,刘禅简要介绍目前危险局面,让大臣讨论一下怎么办?
摆在刘禅面前的只有三条路,一是死战,二是投降,三是逃跑。
有大臣建议说:“不如咱们弃城逃跑吧?”
刘禅问道:“往哪里逃?”
“咱们逃到云南去,暂得喘息,之后借几万蛮兵再打回来!”
刘禅皱眉思索,这时候,忽然下面有人噗嗤一笑,刘禅抬头一看,发笑之人居然是谯周。
刘禅问道:“爱卿何故发笑?你有什么高见吗?”
谯周行了一礼,说道:“皇上,我认为逃到云南万万不妥!”
“哦?请讲!”
谯周清了清嗓子,继续说道:“当年,诸葛丞相七擒孟获,彻底降服了孟获,但如今孟获早已死了,属于他的时代早已过去了,现在南蛮表面上客客气气,实际上早就想搞事情了,咱们要是逃到南蛮之地,无异于羊入虎口啊!我预计不错的话,咱们刚到那,就会被南蛮捉住,之后交给邓艾请赏了!”
这时候又有大臣建议:“东吴与咱们是盟友,不如咱们逃到东吴吧!”
谯周摇头苦笑,驳斥道:“逃到东吴只能暂得喘息,不可长远,大家觉得东吴强还是魏国强呢?”
“当然是魏国了!”不知谁接了一句。
“对,魏国强,咱们打不过魏国,东吴比咱们强不到哪里去,早晚会被魏国收拾了,咱们要是投降东吴,算是受辱一次了,如果过两年,东吴被魏国灭了,咱们怎么办呢?再跟着东吴投降魏国受辱两次吗?”
“对呀!”不少大臣点头同意,也有人不发一言,闭目思索。
“如今逃无可逃,我看不如直接投降魏国吧!”谯周大声说道。
刘禅点了点头,叹息道:“成都城一旦攻破,城内百姓跟着遭殃了,谯周的建议我看不错,大家的意见呢?”
大臣都纷纷点头!
这时候,忽然门外闯进来一个小伙子,大叫着“不可,不可!”,刘禅抬头一看,是他的儿子刘谌。
刘谌闯进来之后,以头触地,磕头不止,边磕边哭道:“谯周,乱臣贼子,理当处死,先皇辛辛苦苦打下来的基业,岂可丢在咱们手里!依我看,成都城内有万余大军,另外姜维守在剑阁,一旦得知成都被困,必然全力来救,到时候前后夹击,邓艾必退呀!”
刘禅怒道:“你懂个屁!我是为大家着想啊,我意已决,你不要再说了!”
刘谌犹自磕头不止,头磕出血来,刘禅根本不看他,大臣也散了!
刘谌仰天大哭道:“爷爷啊,孙子宁愿你也不愿受辱,我这就下去陪你!”
说完,刘谌抽出宝剑,跑到家里,砍死了几个儿子,又杀了老婆小妾,之后拔剑自刎。
故事说完了!当年,为何自杀殉国的不是刘禅而是刘谌呢?
怎么说呢!其实刘谌的做法太过偏激了,就算要死,你一个人自杀殉国就行了,为何搭上孩子还有老婆呢?孩子可是无辜的啊!
还有,靠成都城内的一万军队,还有姜维的支援,真的可以击败邓艾吗?
不能!姜维守在剑阁,对面是拥有十万大军的钟会,自己尚自顾不暇了,哪有多余兵力救援成都啊!
那么,紧靠城内一万老弱病残能支撑多久呢?
撑不了多久!坚持没有任何意义,那还坚持干嘛,与其如此,不如早早投降,不要做毫无意义的抵抗,这样,成都百姓还能少遭点罪!
蜀汉灭亡之际,刘备后裔还有一大家子人口,只有刘禅第五子刘諶殉国而死,其他人都安然无恙。
这是因为刘諶运气不好,抓到了死阄,不得不去先帝刘备那里汇报蜀汉灭亡的情况。
景耀六年(263年),魏国伐蜀大将邓艾兵临成都城下。
此时,蜀汉能够调动的主力全部在绵竹之战中丧失殆尽。刘禅出于无奈,再次召集群臣商议对策。
光禄大夫谯周力排众议,极力主张投降。
从这里看,还是有部分大臣主张抗战到底的。
但刘备子孙是个啥情况呢?几乎没有人愿意站出来,为国分忧。
迫于无奈,刘禅只得召集全部刘氏宗族开了个家庭小会,说:国家将要灭亡,就这么悄不声地投降了,也不是个事。你们谁愿意牺牲一下,去先帝那里说明一下这边的情况,实在是打不过人家,别无他法,只有投降一路。否则,国破家亡,香火断了,以后给祖宗祭祀的机会也木有了。
这差事虽说是有些艰难,但刘备子孙却没有一个有血性的站出来担当。
刘禅很失望,只得说:我是一家之主,还要带领一大家子人口讨生活,还得维持祖宗的祭祀,实在是不方便去做这个差事。既然你们都不愿主动去担当,那就抓阄吧。看祖宗们的意思,谁抓着谁去。
于是,就做了一个死阄,让大家抓。
结果就被北地王刘諶抓到了。
好在刘諶也没含糊,愿赌服输,就到昭烈帝刘备祝庙大哭一场,哭得啥不清楚,然后就杀死了妻子,之后自尽。
刘备其他的子孙,也就坦然接受了投降。
题主的问题,有些扯淡,豹眼也就跟着再扯一下。
为何北地王殉国而刘禅没有,是因为刘禅不想死,而北地王刘諶觉得丢不起这个人,也就自尽殉国了。
这事没啥好说的,作为枭雄刘备生下了这么多没有血性的子孙,实在是无话可说。
刘禅为了满城百姓的生命以及考虑先帝祭祀的问题,选择投降还情有可原。而其他子孙都懦弱怕死,也就不必提了。
北地王刘諶的确了不起,给先帝刘备挽回了一点颜面,值得说一下。
是日,北地王谌伤国之亡,先杀妻子,次以自杀。
据《三国志·后主传》记载,北地王刘諶哀叹国家的灭亡,先杀掉妻子,然后自杀殉国。
【汉晋春秋曰:后主将从谯周之策,北地王谌怒曰:\"若理穷力屈,祸败必及,便当父子君臣背城一战,同死社稷,以见先帝可也。\"后主不纳,遂送玺缓。是日,谌哭於昭烈之庙,先杀妻子,而后自杀,左右无不为涕泣者。】
《汉晋春秋》记载的较为详细,后主刘禅准备采纳谯周之策,举城投降,北地王刘諶愤怒地说:“就算是势穷力尽,君臣父子也应当背水一战,同死社稷,然后去见先帝。”
刘禅不听,刘諶就到刘备庙中大哭一场,杀掉妻子,然后自尽,一个人孤零零地去见先帝了。
左右的人无不为之流涕。
对于北地王殉国,没有为何可言,只是个人的选择。
有的人宁肯悲壮的死去,有些人却宁愿屈辱的活着。这能为何呢?就是人生观不同,个人的选择而已。
对于刘諶殉国,后世评价都很高。
在四川成都武侯祠刘备殿内,有一座刘諶雕像,下方檀木上刻有刘諶的生平,以纪念其自杀殉国、宁死不降的高尚情操。
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陈普有诗为证:
何物谯周口似簧,几年汉帝手牵羊。纷纷蜀土祠诸葛,香火曾分北地王。
后世的评价几乎都类似明末清初理学大师孙奇逢的看法:
考蜀之亡也,关氏后彝一门,歼于庞贼之手。外更得八人焉,北地王谌、武侯子瞻孙尚、张飞孙遵、赵云子广、傅彤子佥、李恢侄球,皆所谓不愧其先者也。
蜀汉灭亡之时,除关羽后人关彝一门被庞会杀死之外,共有八人为国殉难,其中有北地王刘諶及诸葛亮子孙、张飞之孙、赵云之子等八人,他们都无愧于祖先。
后主刘禅的情况就是“此间乐,不思蜀”,就不多说了,单独说一下刘备其他子孙的结局,与北地王殉国做一个比较,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只有比较才显出北地王的悲壮。
子孙为三都尉封侯者五十馀人。尚书令樊建、侍中张绍、光禄大夫谯周、秘书令郤正、殿中督张通并封列侯。
据《后主传》记载,蜀汉投降后,除了刘禅被封安乐公之外,刘备的子孙有三人被封为都尉,有五十多人被封侯。
尚书令樊建、侍中张绍、光禄大夫谯周、秘书令郤正、殿中督张通并封列侯。
封侯与死亡相比,自然是天壤之别,他们的选择也无可指责。
刘备子孙仅封侯者就多达五十多人,除了北地王之外,无一人为国殉难。
从这件事来看,也没有必要过度谴责谯周力主投降的行为,南宋理学家陈普作诗讥讽谯周是有失公允的。
刘备偌大一家子人都贪生怕死图安逸,又凭啥责难谯周等人寻求富贵呢?
天子守国门,你刘氏子孙不去守,还能指望谁呢?刘氏子孙尚且苟且偷安,外人又何必去为国陪葬呢?
看一下刘备子孙的情况吧:
刘林,刘备义子刘封之子,官至牙门将。蜀汉灭亡,与咸熙元年(264年)内迁到河东郡。
刘禅之弟、鲁王刘永,咸熙元年(264年),被迁往洛阳,任命为奉车都尉、封乡侯;其子刘晨,彭城郡刘氏蒲编堂三世祖是也。
刘禅之弟、安平王刘理,延熙七年(244年)去世,谥号悼王;其子刘胤袭爵安平王,延熙十九年(256年)去世,谥号哀王;刘胤之子刘承,袭爵安平王,延熙二十年(257年)去世,谥号殇王。
刘理次子刘辑,景耀四年(261年)袭爵安平王。蜀汉灭亡后迁洛阳,担任奉车都尉,封乡侯。
刘禅长子刘璿,延熙元年被立为太子,蜀汉灭亡后,在钟会叛乱中遇害;
次子刘瑶,封安定王,死于永嘉之乱;
三子刘琮,被封西河王,景耀五年(262年)去世。永嘉之乱时,其后代逃亡广东汕头。四川郫县犀浦刘氏,出自这一支脉;
四子刘瓒,封新平王,死于永嘉之乱;
五子刘諶,景耀六年(263年),蜀汉灭亡时殉国;
六子刘恂,封新兴王,死于永嘉之乱;
七子刘虔,又名刘璩,封上党王,死于永嘉之乱。
永嘉五年(311 年),匈奴军队在刘渊之子刘聪率领下,击败西晋京师洛阳守军,攻陷洛阳,俘获晋怀帝等王公大臣,史称“永嘉之乱。”之后,西晋在316年灭亡,
刘禅之子多数死于永嘉之乱。
从蜀汉灭亡到永嘉之乱,大约近五十年的时间,刘禅的儿子们,多活了这几十年,也算不亏。
总之,蜀汉灭亡,作为唯一殉国者、北地王刘諶值得后世敬重。
但对刘氏子孙其实也没有必要过多的责难,活着比啥都重要。
国破家没亡,也算是一个理性的选择。北地王刘諶亲自说明了蜀汉的窘况,九泉之下的刘备也不会过于谴责其子孙吧。
刘备枭雄一生,为了子孙后代打拼,最终死在了白帝城。
但其子孙却没有其祖宗这些血性,贪生怕死,贪图安逸,毫无进取。
还是那句老话,“子孙自有子孙福,莫为子孙做马牛”。
子孙自己努力的话,总能找到生存的地方;如果子孙不争气,即便打下了江山,最后还得送给别人。
蜀国灭亡时,不但是刘禅的儿子殉国了,他的女婿、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和儿子诸葛尚也殉国了,同时有许多蜀将殉难。偏偏后主刘禅自缚献城而降,这是为什么呢?
公元263年,魏国大将军司马昭派邓艾和钟会伐蜀,邓艾出奇兵抄阴平小路直逼成都,兵临城下,蜀国到了生死存亡之际。刘禅不是同仇敌忾誓死一战,而是听从投降派憔周之言,决定不战而降。
当刘禅的儿子刘谌(chen)得知老爸要投降时,心急如焚的赶往宫里,苦口婆心的劝老爸坚守城池,等待姜维的大军到来,可是刘禅大骂儿子,说:“成都战也是亡,始终守不住,与其做无谓的牺牲,不如趁早投降,也许司马昭能饶我们活命。”刘谌为了让父亲回心转意,愤然撞柱而死,让生命殉国想唤起父亲的斗志,可是刘禅执迷不悟,最后还是献城自缚而降。
为什么儿子都比刘禅有骨气?刘禅为什么不像商纣王那样,宁可和城池自焚也不投降?反而是束手就擒,并且做了“安乐公,”而且还当着灭国仇人司马昭的面,说出了“此间乐,不思蜀”这样的混账话?
究其原因还是“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通俗一点说,就是椆(zhou)不上墙的懒皮狗。刘禅信奉的是“好死不如烂活着”。他的人生字典里写满了“依靠”二字。
刘禅之所以不殉国,还是没有主见,总是依靠别人思想作祟。在老爸刘备活着时候,他就做一个无所事事的太子。刘备死后,老爸托孤给诸葛亮,在诸葛亮活着时候,刘禅就是甩手掌柜的,一切事情都有诸葛亮操心,他的事就是吃喝玩乐。以至于自己都说:“政由葛氏,祭有寡人”说实话,刘禅不给丞相添乱就烧高香了!
刘禅无所事事,没处挥霍精力就和宦官黄皓可劲的作。诸葛亮死后,姜维处理军事行动,蒋婉和费祎主持国内形势,刘禅仍然可以高枕无忧。
但是刘禅不能使用人才,造成了姜维被排挤在外,以至于国难当头无兵可用,还有就是废除了诸葛丞相的边防设施,这一切都是刘禅昏庸无能的表现,也是他咎由自取的结果。
所以说,刘禅一生没有主见,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人云亦云,最后听信了奸臣憔周之言,苟且偷生做了俘虏,留下了被千古耻笑的名声,平时的经历,注定了关键时刻的选择。
蜀汉后期,刘禅宠信宦官黄皓,黄皓阿谀逢迎,逐渐权倾朝野,黄皓任人唯亲,诛杀忠良,排挤异己,一时间朝廷被搞的乌烟瘴气、民不聊生,蜀国国力极速下滑。景耀六年,司马昭分三路大军伐蜀,钟会与姜维在剑阁相持,邓艾率军偷渡阴平,并在绵竹地区斩杀诸葛瞻父子,威声大震,不久邓艾兵临成都。刘禅惊慌失措,召集百官商议对策,光禄大夫譙周力荐投降,唯独刘禅第五子刘谌坚持抵抗,刘禅最终接受谯周的建议,投降邓艾,刘谌至刘备墓前自杀殉国,为何刘禅没有自杀,反而刘谌自杀呢?笔者以下做简要分析。
首先刘禅昏聩、软弱无能,断送了蜀汉大好河山,已经不止何为廉耻。刘禅能力平庸,不堪朝政,亲小人远贤臣,诸葛亮北伐之时,刘禅就曾听信李严的谗言,认为诸葛亮拥兵自重,以一封诏书把诸葛亮召回,导致北伐无功而返。后期刘禅又宠信黄皓,忠臣都被排挤,刘禅的弟弟刘永,十几年都没有见过刘禅,这都是黄皓的离间之计,姜维因惧怕黄皓,而到沓中屯田。
刘禅后期沉迷后宫,吃喝玩乐,不思进取,十来年不理朝政,才让黄皓有机可乘。这样的皇帝,这样的后主,已经没有羞耻心,皇帝自己混乱朝纲,荼毒忠臣,败坏朝廷风气,已经不分对错,不明黑白是非,又怎么会为了蜀汉去自杀殉国。如果刘禅有进取之心,为国为民分忧解难,蜀国自然不会这么快灭亡,刘禅不爱惜蜀国,不爱惜臣民,更不会为了蜀国放弃自己的性命,因此刘禅断然不会自杀。
其次刘禅贪图享乐,投降后只想安度晚年。刘禅在位时就贪图享乐,黄皓专权时,刘禅大肆招募嫔妃,终日歌舞升平,几乎不理朝政,刘备也曾说:阿斗啊,你要是生在平常百姓家,该是何等的快乐!刘禅投降邓艾后,司马昭将刘禅押解到洛阳,并封刘禅为安乐公,刘禅也是因为没有野心和报复,只想苟活安度晚年才免除一死,这是有志向的人无法装出来的。
刘禅即便是贪图享乐,司马昭仍然不放心,于是就宴请百官,特意叫上刘禅,宴会上司马昭让跳蜀舞,满座蜀臣都泪流满面,唯独刘禅无动于衷。司马昭便问刘禅:安乐公是否思蜀?刘禅笑容满面道:在此乐,不思蜀。以此看来刘禅也是很忘本的人,不但丢弃了祖宗家业,也不会思念故土,在哪个时代,人们的乡土情节非常重,甚至生活与父母的感情,若是死后不能回归故里,就会死不瞑目。刘禅如此贪图享乐,苟且偷生,又怎么会为了蜀汉放弃自己的生命,因此刘禅不会自杀殉国。
再次刘谌性格刚烈,也是刘备最有骨气的后代,愿意以死殉国。刘谌蜀汉时期“北地王”,刘禅第五子,邓艾兵临城下,刘谌坚持抵抗,他力谏刘禅:国家到了穷途末路的地步,自然会有亡国之灾,更是父子群臣一起做最后努力,为蜀汉江山而死,这样也可以一同去见先帝。但刘禅不听刘谌的建议,而是采取了光禄大夫譙周的建议,投降了邓艾。刘谌不愿投降,不堪忍受亡国之耻辱,便先讲自己的妻儿杀死,然后跑到刘备的庙中自杀殉国。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赞赏刘谌曰:
君臣甘屈膝,一子独悲伤。去矣西川事,雄哉北地王。捐身酬烈祖,搔首泣穹苍。凛凛人如在,谁云汉已亡。
你是如何看待刘禅和刘谌?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总有人认为刘禅是个大智若愚的君主,理由有两个,一是刘禅是三国执政最长的君主,执政时间达到40年;二是刘禅能够在司马昭那样狠毒的人手中保留自己的性命,还说出“此间乐,不思蜀也”这样绝情的话,懂得明哲保身。
但是,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从面对生死的角度来看,至少刘禅是一个贪生怕死的人。
蜀汉灭亡前夕,有多少人为了蜀汉政权的生死而牺牲生命,首先是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与孙子诸葛尚,诸葛瞻率军在绵竹与邓艾交战,虽然指挥失误,败给邓艾,但是诸葛瞻仍然是个忠心耿耿,为国鞠躬尽瘁的忠臣,诸葛瞻没有辱没他父亲诸葛亮的节气,在蜀汉生死存亡之际,战死沙场,而且连同诸葛亮的孙子诸葛尚也战死沙场。
刘备托孤诸葛亮辅佐刘禅
诸葛祖孙三代为国,一门尽是忠烈,除了诸葛瞻与诸葛尚,黄权的儿子黄崇也在这次战斗中阵亡,还包括张飞的孙子张遵同样也战死沙场,他们难道没有生还的机会吗?当然不是,他们直接投降就不会死,但他们没有选择投降,宁愿选择为国家战死沙场,也不愿意投降辱没了名声,这就是他们节气。
但是如此壮烈的节气仍然无法阻挡刘禅的贪生怕死,当邓艾大军兵临成都城下时,刘禅在谯周的劝谏下投降了邓艾,刘禅投降的决定做得如此轻率,虽然魏军攻入成都,但刘禅没有他父亲刘备一丝的英武之气,刘备纵横天下几十年,从一无所有白手起家开始,到建立一个蜀汉政权,虽然经历了无数的苦难、挫折、屈辱,但刘备从来没有认输,而是一次又一次地努力奋斗,直到成功建立政权。
诸葛亮与刘禅
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是整个三国最难建立的政权,他所花费的时间、精力都是曹操和孙权的数倍,但是又能如何,仅仅在刘禅手中40年,在并没有到绝望的地步,就选择了开城投降,如果刘备泉下有知,应该有多么悔恨啊!
刘禅准备投降的消息传来,他的儿子北地王刘谌非常反对,劝谏他的父亲刘禅说:
国家到了穷途末路的地步,自然会有亡国之灾,这时候应该是父子、君臣一起作最后的努力,为蜀汉的江山而死,这样也可以去见先帝了!
看起来,刘谌继承了刘备当年坚韧不拔、视死如归的气势,但是刘谌的建议不被他那皇帝父亲所接受,刘禅仍然决定投降,刘谌感觉很绝望,于是来到自己祖父刘备的昭烈庙前大哭,并且先杀死了自己的妻子和儿女,然后自杀身亡,以死谢罪,以告慰刘备在天之灵,刘谌的行为是刘备所有后代中壮烈的人,也是最有血性的人,但是,他的行为不被刘禅所理解,刘禅仍然决定继续投降。
刘禅
之后,刘备以蜀汉皇帝的命令向仍然在抵抗魏军的全体蜀汉军发布命令,让他们放下武器向魏军投降,姜维听说了刘禅的命令之后,手下将士拔出刀剑砍在石头上发泄心中的不满,将士们为什么不愿意投降?因为一旦投降之后,他们所保护的妻子儿女,土地财产,蜀汉政权的命运将交给魏国来决定,谁愿意自己的命运由他人来做主?
尽管如此,姜维及手下将士仍然不能违抗刘禅的命令,于是向钟会投靠,但是姜维并非真心投降,他一直在尽力策划蜀汉的复国,尽管蜀汉的皇帝一点都不在乎复国,但是姜维仍然没有放弃,姜维还给刘禅暗中写了一封信,信中有这么一句话:
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姜维
看到了吗?这就姜维的忠心,连皇帝刘禅都不在乎这个国家了,身为臣子的姜维却没有放弃,尽管复国之路非常艰难,甚至会要了自己三族的性命,但姜维并没有放弃,姜维想利用钟会的野心来引发魏军的内乱,然后趁机率领蜀军复国,但可惜的是,在钟会叛乱时期,姜维由于没有兵权而被魏军乱兵所杀,姜维为蜀汉的复国牺牲了自己的性命,他也算是殉国的烈士之一。
然而事情还没有完,在钟会之乱时,大量的蜀汉官员及百姓被杀,包括但不限于:蜀汉太子刘禅长子刘璿、、汉城护军蒋斌(蒋琬长子)、太子仆蒋显(蒋琬次子)、左车骑将军张翼,关羽全家被灭门,成都城中,血流成河,死伤无数。
死去的人中还包括刘禅的后宫嫔妃,被魏军拿去赏赐给有功的将士,而其中有一个叫李昭仪的妃子,因为不堪忍受魏军的凌辱,自杀身亡,连一个后宫的妃子都知道保存自己的节操,身为蜀汉皇帝的刘禅是否知道?
刘禅儿子北地王刘谌
这个时候身为皇帝的刘禅在做什么呢?为什么他没有以身殉国呢?
刘禅的记忆中显然没有以身殉国这个词存在过,从来也没有,在他选择投降之后,他只想苟活下去,即使是姜维的复国大计,刘禅也是不屑一顾的,姜维之所以在钟会之乱中被杀,主要是因为没有兵权,刘禅也不愿意卷入姜维的计划,也没有给予姜维任何的支援,刘禅只是眼睁睁地看着姜维,既没有表现支持,也没有表示反对,好像自己是局外人一样。
姜维为之复国的皇帝刘禅是这么一个人,不知道姜维为之奋斗一生的国家,是不是值得他这么做?姜维被杀后,蜀汉再也没有任何复国的希望,彻底的灭亡,蜀汉灭亡的标志不是刘禅的投降,而是姜维的被杀。
刘禅乐不思蜀
刘禅投降后,过得安稳的日子,当司马昭问刘禅是不是想念蜀地,刘禅回答说:这里很快乐,我不想念蜀地。刘禅不是大智若愚,而是真的愚,他觉得快乐也是他当时真正的想法,因为刘禅的追求不一样,他追求的是好死不如赖活,他只想活着,仅此而已。
刘禅在蜀汉灭亡后还在西晋的首都洛阳活了七年,这七年中,他安稳地当着晋朝封给他的安乐县公,享受着生命的最生时光,当然不能因为刘禅的贪生怕死就完全否定了他的个人,只是每个人的追求真的不一样,至少以身殉国这种想法从来就不会出现在刘禅的思想里。
“刘禅是假糊涂、真聪明,明白天下归一的趋势万难改变,为了避免无谓的牺牲才没有做困兽之斗。”
“刘禅可真窝囊啊!那钟会只有区区几千兵马,而成都不仅有坚城可守而且还有几万大兵可用,但是刘禅却没有与敌人一战的勇气,真是个软骨头。
而北地王刘谌就很有血性嘛,刘谌真不愧是昭烈皇帝的子孙,在面对家邦倾覆之际刘谌非但不肯像父兄那样忍辱乞降苟延残喘,反而宁肯杀害妻子和孩子,用她们的人头祭奠刘备的灵位,然后他自己也一死了之。
北地王刘谌多有血性多有骨气!
再看看他爸爸刘禅,啧啧啧,哪像昭烈皇帝刘备的儿子呀?没法比,没法比。”
其实原因并不复杂,还是那句话:尽管刘禅平庸无能,但却也并非不知因受长期的北伐战争所累,蜀汉内部早已危机四伏,蜀汉的百姓也早已无法承受巨大的战争负担。
蜀汉政权已然“上嗟下怨”:不仅朝廷内部有分歧,底层民众也不满意,而且凭蜀汉政权的国力,也无法再与强大的魏国对抗下去了。
因此当魏国以绝对优势灭蜀时,走投无路的刘禅也就只能选择不战而降了。
不过,毕竟人与人是不同的,血气方刚的北地王刘谌却不能认同刘禅的做法,认为不战而降屈辱至极!
然而,刘谌又无法改变刘禅的决定,所以便在激愤之下杀死妻子和孩子,然后自己也一死了之。
一天中什么时候运动减肥效果好抓 小孩能不能练哑铃多大的孩子适合 小孩嘴唇起皮怎么办怎样才能预防 孩子的罗圈腿是怎么形成的三大因 孩子早恋怎么办如何有效疏导孩子 医生婆婆称自己专业孩子的事必须 儿子成人礼送什么礼物好呢给你孩 有孩子的夫妻千万不要离婚对于孩 小孩千万别让老人带的说法正确吗 自卑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怎么改善 怎么让孩子开口说话 这几个方法 怎么让孩子吃饭 教你如何让孩子 怎么管教不听话的孩子 家长首先 顽皮的孩子怎么管教的 这些方法 叛逆期的孩子怎么管教 引导孩子 孩子性格软弱怎么办 懦弱的性格 孩子性格偏激怎么办 孩子性格偏 孩子性格固执怎么办 家长们不妨 爱惹事的孩子怎么管教 不妨试试 养育优秀的孩子具备特征,家长要 高考数学难出新天际,可有的孩子 “做胎教”和“不做胎教”的孩子 花费十几万只考了302分 妈妈觉得 甘肃作弊考生留下来的疑团,是怎 一举夺魁!高三学生离校时,校领 高考钉子户:26次参加高考,今年 D2809次列车因泥石流脱线!此类 “女儿16岁,学校宿舍里分娩了” 扭曲邪门的内容,频频出现在教科 川渝地区几所大学实力很牛!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