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蜀汉灭亡的最后时刻,为何是刘禅的儿子站出来殉国而不是刘禅呢?

蜀汉灭亡的最后时刻,为何是刘禅的儿子站出来殉国而不是刘禅呢?

2020-11-18 12:01阅读(59)

蜀汉灭亡的最后时刻,为何是刘禅的儿子站出来殉国而不是刘禅呢?:邓艾大军兵临城下时,蜀汉后主刘禅选择投降,而非坚守成都,玉石俱焚,甚至以身死社稷,从他这

1

邓艾大军兵临城下时,蜀汉后主刘禅选择投降,而非坚守成都,玉石俱焚,甚至以身死社稷,从他这个人的成长经历和性格特征而论,几乎是必然选择。

刘备临终前听闻刘禅“气量甚大、过于所望”,甚为欢喜,诸葛亮对刘禅也有“天资仁敏,爱德下士”的评价,都认可刘禅是个心胸极为豁达之人。

刘备留给阿斗的遗言,并不是让儿子去如何承继遗志争夺天下,如何施展帝王心术去驾驭百官,而就是要求他「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就仅仅是做个对得起良心的好人,和一个最普通父亲对儿子的期望一般无二。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不但总揽蜀汉的朝堂大权,而且对刘禅私生活也严加管束。哪怕每次出兵北伐时,仍要安排了亲信董允,统帅宫中宿卫。在董允的监督下,刘禅既不能扩充后宫人数,也不能给自己亲近的宦官升官。

即使如此,刘禅却依然对诸葛亮这位严师满是敬慕,无论诸葛亮生前死后,始终如一。

诸葛亮的亲信,如蒋琬、费祎、姜维等人,都得到刘禅的信任和重用,执掌军国大权。诸葛亮独子诸葛瞻,在诸葛亮去世时年仅8岁,也被刘禅视若子侄,嫁以爱女,成为国家重臣。

由是可知,刘禅虽然从12岁那年,受封汉中王太子起,便注定要承担为君之责,却绝无任何雄才大略帝王的“嗜权”“雄猜”本性,才能和诸葛亮情谊深厚,和谐共处。

然而,另一方面,作为刘备的皇位继承人,同时也是诸葛亮的学生和事业接班人,和两位生平事迹叱咤风云、功铭千古的父辈相比,更贪图安逸和个人享乐的刘阿斗,才能和性情确实显得过于平庸了。

当邓艾上万精兵偷渡阴平,夺占险关,诸葛瞻率领的成都留守兵力,在绵竹之战被打得全军覆没,兵败身亡后,刘禅失去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女婿,更关键是“【诸葛】大旗”这个精神支柱的破灭。

诸葛瞻、诸葛尚父子,战死绵竹

不止是邓艾乘胜兵临成都城下,钟会十余万大军也姜维的野战军团牢牢拖住,司马昭和贾充的几十万大军已在长安枕戈待旦,

谯周代表本地大族的投降宣言,更表明他们已经彻底放弃了刘禅,一如半个世纪前放弃刘璋一样。从这些益州士族的利益立场,在魏晋九品中正制下当地方豪强的前景,怎么也比在蜀汉政权下,既要为北伐中原出钱出力,还一直被荆州士人等外来户排挤打压,要更强上许多。

因此,指望刘禅在如此内外交困的危急关头,竟能如光武帝刘秀在昆阳之战一般神武天纵,力挽狂澜,只能说实在要求太高。

刘禅的第五个儿子北地王刘谌,于成都开城投降之日,杀死妻子,在祭祀刘备的昭烈庙大哭自尽,固然是血性刚烈,可钦可佩,却恰恰背离了刘备的生平作风。

北地王:刘谌

想想刘备生平遭遇多少失败挫辱,四处寄人篱下,不断奔波流离,投公孙瓒,投陶谦,投袁绍,投刘表,甚至向死敌吕布和曹操屈服归顺,被孙权的妹妹挟制得“进退狼跋”,却终于等到了打垮刘璋,夺占益州,逼退曹操,翻然翱翔,最终建国称帝的那天。如果刘备真和《三国演义》的“大仁大义刘皇叔”那般动辄抹脖子寻死,从一开始就不会有蜀汉政权了。

且不说贪生怕死,本是人之常情,刘禅效仿其父,忍辱负重、留待有为之身以图将来的打算,同样并不算错。当姜维谋划“二桃杀三士”,欲将邓艾、钟会和攻蜀魏军一网打尽,图谋复国之时,同样也和软禁中的刘禅取得了联系。

刘禅并不曾为保全自己身家性命,就检举揭发姜维自行主张的计划,而是默认此事,静观其变,也等于将自己父子亲族的身家性命都绑在姜维身上,赔他去赌一个希望渺茫的复国计划,又岂是当真“全无心肝”之人?

看看曹魏和司马氏对谋叛者的一贯作风可知,此事一旦失败了,陪着姜维一起全家杀头,是完全可以想见的结局。哪怕刘禅再说一万句“此间乐不思蜀”,原本也无济于事。

在姜维失败后,魏军大肆杀戮泄愤,刘禅的长子刘璿也死于这场成都兵乱中。司马昭竟没有大肆株连和追究,对刘禅一家来说,实在是侥天之幸。

姜维被杀

刘禅其余五个儿子,随他一起到了洛阳,他的后宫宫人则被赐给灭蜀有功的魏国无妻将士,刘禅之妾李昭仪也在发配中,以此为辱自杀。

自古无不亡之国,亦无不灭之朝,亡国之君的家小原就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身不由人,任凭宰割实属必然。这亦是每个如刘备这样的开国枭雄,在逐鹿天下的伊始就当有的觉悟。

这倒也证明了刘禅确是个有魅力的男人,才让一个女子不愿做新朝功臣的正妻,而宁愿为他殉死。对比千年之后的花蕊夫人之事,虽然留下“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的嘲讽,却也甘心入了赵匡胤的后宫,侍奉起敌国皇帝来,则足可证明同为\"后主\",刘禅强于后蜀皇帝孟昶多矣。

花蕊夫人

此时年已57岁的刘禅,已经做了41年皇帝,临老却遭受亡国、丧子、失爱之耻,他向邓艾递交降表时,他在司马昭的宴席上装痴卖傻的时候,自己未必不在遗憾,为何不早死几年,好避开亡国之辱。

乐不思蜀

然而相比于刘谌那般,以死殉国博一个“天子死社稷”的壮烈之名,如刘禅这般再苦再难,也要坚持着含垢忍辱着活下去,才更为顽强和坚韧。

他绝对不是什么“投降为和平为百姓”“乐不思蜀保命有急智”,而是期待着侥幸和奇迹,等到如他父亲那般输光筹码还能东山再起的运气,等到如他父亲那身陷囚笼却能重新展翼高飞的机遇,才是此时刘禅的所思所想。

只是历史何其无情,刘禅苦等八年,终于没有等到司马氏中枢分崩离析,再一次天下大乱的那天,这等留给野心家和枭雄的机遇,直到20年后才到来。(公元271年,刘禅去世,公元291年,西晋“八王之乱”。)

随着刘禅的死去,从刘备、诸葛亮到刘禅,三兴汉室的理想历时数十年,终究成为梦幻泡影,实为天数使然,气运已绝。

皇土霸业,皆归尘土。恩怨荣辱,俱在灰尘!

2

刘禅是皇帝,在中国历史这么长时间里,有几个皇帝是殉国的?凤毛麟角吧,所以没必要强求刘禅去殉国。

再者,刘禅估计知道,曹魏不仅不会虐待他,还会把他供起来,当做招降东吴皇帝的一块招牌,自己还会享受衣食无忧的生活。所以,活着难道不好么?

最后,刘禅底下的那群大臣也不会让刘禅死,刘禅如果自杀殉国,那还不是代表着要和曹魏死磕?他们可不愿意。刘禅投降,没有战乱,他们要么跟着刘禅去洛阳,要么待在家里,所以对他们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他们是不会让刘禅死的。

再说他那个殉国的儿子。

那个人叫刘谌,是刘禅的第五子,封北地王。北地在哪里?北地是北方的一个郡,并不在蜀汉的掌握中,所以刘谌这个封号是个虚的。

刘禅有7个儿子,也就老五自杀殉国了。老五其实在一堆兄弟里面没什么存在感,就是个普普通通的宗室成员而已。可能老五血气方刚吧,看着爷爷建立的基业就这样毁于一旦,看着自己宗室身份就此消失,心里不爽,悲愤,越想越生气,于是拉着自己的老婆和还在跑到爷爷的庙前,嚎啕大哭,在爷爷的牌位下以死全家的方式证明了自己那高尚的气节。

可是,有什么用呢?蜀汉投降时,有多少官员、百姓为这个政权陪葬呢?寻遍史书,除他之外,再无任何人。所以蜀汉这个政权到最后是不得人心的,刘谌的殉国只因为他是皇室中无所轻重的一员罢了。

后话,刘禅的太子刘睿死于钟会之乱,其余的6个儿子都跟着刘禅去了洛阳。除老三刘琮(和刘表次子同名)的后代在永嘉之乱中逃到了南方外,其余之人全部死于永嘉之乱。

3

道理很简单,好比正反两面,相得益彰。同理,有站出来殉国的,自然就有躲里面献国的,历来都是如此,总要有人这么做,不是吗?无疑,刘禅的儿子选择了前者,挺身而出,高风亮节。反观刘禅一声不响,来了一出乐不思蜀的好戏,流传千古,遭人指点。两相对比之下,更显危难时刻所需要的精神,亦或者责任、担当,却是一目了然,显而易见了。

或许,当权者有自己的考量,所幸就投了魏国吧!起码还能继续享受荣华富贵。这不,刘禅投降过去,下马便获得了“安乐公”的爵位,快活乐逍遥。诚然与之前相比,地位是下降了不止一等,更不能高高在上、发号施令了,但避免了“身死国灭”的前者,也算抢先了一步,遥遥领先众人矣!难怪乎,司马昭问刘禅曰“过的可好”。刘禅答曰:“甚好,乐不思蜀也”。讲完,堂下群臣相顾一眼,纷纷大笑之。很快,灭亡蜀汉政权的宴会,在欢乐和谐的气氛当中落幕了,也引起了人间的一致赞扬声。据后来刘禅回忆说,他还是有点不舍得太早结束了,毕竟那些人太热情了,让自己倍感荣幸,喜不自已。

当然,刘禅的儿子那是杠杠滴!没话说,大义凛然,无愧于先帝之孙,比起他爸岂止强了上万倍?想必刘备老爷子泉下有知,也会有些许的安慰吧!倒不至于再被那阿斗给气死,死上加死了。想当年,刘备披荆斩棘,以有蜀汉基业,与那“篡汉自立”的曹操,可是势不两立,不共戴天。奈何,天命在曹氏,终究便宜了曹操后人。说来,刘备更恨曹操了,说不得两个在底下打了不止一仗,不知胜负如何?恐怕不得而知了,毕竟阴阳相隔,不能妄加揣测,细思极恐啊!

综上,之所以“刘禅献国,儿子殉国”,无外乎双方的价值选择不同,如刘禅善于保全自己,而他的儿子却是咽不下这口气,遂出现了蜀汉灭亡时刻的奇葩现象。

4

公元263年,司马昭发动灭蜀战争,遣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进攻蜀地,时钟会与姜维在剑阁相持不下,邓艾则率军偷渡阴平,并在绵竹一战斩杀了诸葛瞻父子,很快邓艾兵临广汉,剑锋直指成都。面对此事,刘禅惊慌失措,立马便召集百官商议对策,时光禄大夫谯周主张投降,而刘禅第五子刘谌则坚持抵抗,不过刘禅最终还是采纳了谯周的建议,开城投降。刘谌对此是满心悲愤,不久于昭烈庙杀妻杀子后自杀,年三十七岁!话说刘禅才是亡国之君,没面目的当是刘禅啊,为何刘禅没有自杀,反而是刘谌殉国了呢?

刘禅看得开,活着才是最重要

刘禅没有“君王死社稷”的气魄,在他看来,活着才是最重要的,之所以投降,为的还是能安度晚年。

邓艾大军兵临城下时,刘禅发现已无力回天。不过刘禅知道曹魏不仅不会虐待他,还会把他供起来,当做招降东吴皇帝的一块招牌,自己还会享受衣食无忧的生活。所以活着难道不好么?非要以死殉国吗?于是刘禅没有犹豫立即投降曹魏,后来司马昭也果然没亏待他,封他为安乐公。

据史料记载,司马昭曾在一次宴会上宴请百官,特意叫上刘禅,宴会上司马昭让舞女跳起了蜀舞,在座蜀臣都掩面而泣,唯独刘禅无动于衷。司马昭便问刘禅是否思蜀?刘禅答道:

“此间乐,不思蜀”。

刘禅不但丢弃了祖宗家业,也不思念故土,这样做当然是为了让司马昭安心,同时也暴露了他想安度晚年!

既然刘禅的这个想法这么坚定,当初又怎么会为了蜀汉放弃自己的生命呢?因此刘禅不会自杀殉国。

刘谌真丈夫

罗贯中曾有诗赞曰:

“君臣甘屈膝,一子独悲伤。去矣西川事,雄哉北地王。”

其中北地王便是指的刘谌,刘谌为人性格刚烈,忠义,作为皇家一员,在山河破碎之际,他甘愿以死殉国。

中国有句古话:“主忧臣辱,主辱臣死”,指的是君主有忧患是作臣子的耻辱,君主受屈辱则臣子应该去死。刘谌是蜀汉的北地王,在邓艾大军兵临城下时,只有刘谌主张坚持抵抗。刘谌说国家已经穷途末路,在这样下去会亡国,现在我们君臣应该一起努力抵抗,为守江山,这样死后也可以一起去见先帝。但刘禅不听刘谌的建议,而是采纳了光禄大夫谯周的建议,投降了曹魏。刘谌不堪忍受亡国耻辱,便选择了将自己的妻儿杀死,然后自杀殉国,确实令后人所钦佩!

当然,我也得承认刘禅和刘谌当时所处位置的不同,需要考虑的事情也不同。刘禅是君王,当时邓艾大军兵临城下,姜维援军过不来,城中人心惶惶,加上光禄大夫谯周说的确实有道理,于是刘禅便选择了投降。一方面刘禅考虑到了自己,另一方面刘禅也考虑到了蜀中百姓,不忍百姓再受到战争殃及,作为一国之君,他的做法也在情理之中。

“品历史人文,悟真理人生。”专注历史文化的探索,我是灵魂的感触!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哦!

5

公元263年,邓艾大军兵临城下,消息很快传到了宫里。

刘禅听说邓艾打来了,诸葛瞻父子战死,心顿时拔凉拔凉的,颓然坐在地上,叹气道:“完了,全完了!我该怎么办呀!先开会讨论一下吧!”。

“来人啊,通知大臣来开会!”


不多会儿,大臣都来了,刘禅简要介绍目前危险局面,让大臣讨论一下怎么办?

摆在刘禅面前的只有三条路,一是死战,二是投降,三是逃跑。

有大臣建议说:“不如咱们弃城逃跑吧?”

刘禅问道:“往哪里逃?”

“咱们逃到云南去,暂得喘息,之后借几万蛮兵再打回来!”

刘禅皱眉思索,这时候,忽然下面有人噗嗤一笑,刘禅抬头一看,发笑之人居然是谯周。

刘禅问道:“爱卿何故发笑?你有什么高见吗?”


谯周行了一礼,说道:“皇上,我认为逃到云南万万不妥!”

“哦?请讲!”

谯周清了清嗓子,继续说道:“当年,诸葛丞相七擒孟获,彻底降服了孟获,但如今孟获早已死了,属于他的时代早已过去了,现在南蛮表面上客客气气,实际上早就想搞事情了,咱们要是逃到南蛮之地,无异于羊入虎口啊!我预计不错的话,咱们刚到那,就会被南蛮捉住,之后交给邓艾请赏了!”

这时候又有大臣建议:“东吴与咱们是盟友,不如咱们逃到东吴吧!”

谯周摇头苦笑,驳斥道:“逃到东吴只能暂得喘息,不可长远,大家觉得东吴强还是魏国强呢?”

“当然是魏国了!”不知谁接了一句。


“对,魏国强,咱们打不过魏国,东吴比咱们强不到哪里去,早晚会被魏国收拾了,咱们要是投降东吴,算是受辱一次了,如果过两年,东吴被魏国灭了,咱们怎么办呢?再跟着东吴投降魏国受辱两次吗?”

“对呀!”不少大臣点头同意,也有人不发一言,闭目思索。

“如今逃无可逃,我看不如直接投降魏国吧!”谯周大声说道。

刘禅点了点头,叹息道:“成都城一旦攻破,城内百姓跟着遭殃了,谯周的建议我看不错,大家的意见呢?”

大臣都纷纷点头!

这时候,忽然门外闯进来一个小伙子,大叫着“不可,不可!”,刘禅抬头一看,是他的儿子刘谌。

刘谌闯进来之后,以头触地,磕头不止,边磕边哭道:“谯周,乱臣贼子,理当处死,先皇辛辛苦苦打下来的基业,岂可丢在咱们手里!依我看,成都城内有万余大军,另外姜维守在剑阁,一旦得知成都被困,必然全力来救,到时候前后夹击,邓艾必退呀!”


刘禅怒道:“你懂个屁!我是为大家着想啊,我意已决,你不要再说了!”

刘谌犹自磕头不止,头磕出血来,刘禅根本不看他,大臣也散了!

刘谌仰天大哭道:“爷爷啊,孙子宁愿你也不愿受辱,我这就下去陪你!”

说完,刘谌抽出宝剑,跑到家里,砍死了几个儿子,又杀了老婆小妾,之后拔剑自刎。

故事说完了!当年,为何自杀殉国的不是刘禅而是刘谌呢?

怎么说呢!其实刘谌的做法太过偏激了,就算要死,你一个人自杀殉国就行了,为何搭上孩子还有老婆呢?孩子可是无辜的啊!

还有,靠成都城内的一万军队,还有姜维的支援,真的可以击败邓艾吗?


不能!姜维守在剑阁,对面是拥有十万大军的钟会,自己尚自顾不暇了,哪有多余兵力救援成都啊!

那么,紧靠城内一万老弱病残能支撑多久呢?

撑不了多久!坚持没有任何意义,那还坚持干嘛,与其如此,不如早早投降,不要做毫无意义的抵抗,这样,成都百姓还能少遭点罪!

6



蜀汉灭亡之际,刘备后裔还有一大家子人口,只有刘禅第五子刘諶殉国而死,其他人都安然无恙。

这是因为刘諶运气不好,抓到了死阄,不得不去先帝刘备那里汇报蜀汉灭亡的情况。


北地王刘諶殉国的原因


景耀六年(263年),魏国伐蜀大将邓艾兵临成都城下。

此时,蜀汉能够调动的主力全部在绵竹之战中丧失殆尽。刘禅出于无奈,再次召集群臣商议对策。

光禄大夫谯周力排众议,极力主张投降。

从这里看,还是有部分大臣主张抗战到底的。


但刘备子孙是个啥情况呢?几乎没有人愿意站出来,为国分忧。

迫于无奈,刘禅只得召集全部刘氏宗族开了个家庭小会,说:国家将要灭亡,就这么悄不声地投降了,也不是个事。你们谁愿意牺牲一下,去先帝那里说明一下这边的情况,实在是打不过人家,别无他法,只有投降一路。否则,国破家亡,香火断了,以后给祖宗祭祀的机会也木有了。

这差事虽说是有些艰难,但刘备子孙却没有一个有血性的站出来担当。

刘禅很失望,只得说:我是一家之主,还要带领一大家子人口讨生活,还得维持祖宗的祭祀,实在是不方便去做这个差事。既然你们都不愿主动去担当,那就抓阄吧。看祖宗们的意思,谁抓着谁去。

于是,就做了一个死阄,让大家抓。

结果就被北地王刘諶抓到了。

好在刘諶也没含糊,愿赌服输,就到昭烈帝刘备祝庙大哭一场,哭得啥不清楚,然后就杀死了妻子,之后自尽。

刘备其他的子孙,也就坦然接受了投降。


题主的问题,有些扯淡,豹眼也就跟着再扯一下。


为何北地王殉国而刘禅没有,是因为刘禅不想死,而北地王刘諶觉得丢不起这个人,也就自尽殉国了。


这事没啥好说的,作为枭雄刘备生下了这么多没有血性的子孙,实在是无话可说。

刘禅为了满城百姓的生命以及考虑先帝祭祀的问题,选择投降还情有可原。而其他子孙都懦弱怕死,也就不必提了。

北地王刘諶的确了不起,给先帝刘备挽回了一点颜面,值得说一下。






北地王刘諶殉国的过程及后世评价


是日,北地王谌伤国之亡,先杀妻子,次以自杀。

据《三国志·后主传》记载,北地王刘諶哀叹国家的灭亡,先杀掉妻子,然后自杀殉国。


【汉晋春秋曰:后主将从谯周之策,北地王谌怒曰:\"若理穷力屈,祸败必及,便当父子君臣背城一战,同死社稷,以见先帝可也。\"后主不纳,遂送玺缓。是日,谌哭於昭烈之庙,先杀妻子,而后自杀,左右无不为涕泣者。】

《汉晋春秋》记载的较为详细,后主刘禅准备采纳谯周之策,举城投降,北地王刘諶愤怒地说:“就算是势穷力尽,君臣父子也应当背水一战,同死社稷,然后去见先帝。”

刘禅不听,刘諶就到刘备庙中大哭一场,杀掉妻子,然后自尽,一个人孤零零地去见先帝了。

左右的人无不为之流涕。

对于北地王殉国,没有为何可言,只是个人的选择。

有的人宁肯悲壮的死去,有些人却宁愿屈辱的活着。这能为何呢?就是人生观不同,个人的选择而已。


对于刘諶殉国,后世评价都很高。

在四川成都武侯祠刘备殿内,有一座刘諶雕像,下方檀木上刻有刘諶的生平,以纪念其自杀殉国、宁死不降的高尚情操。

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陈普有诗为证:


何物谯周口似簧,几年汉帝手牵羊。纷纷蜀土祠诸葛,香火曾分北地王。


后世的评价几乎都类似明末清初理学大师孙奇逢的看法:

考蜀之亡也,关氏后彝一门,歼于庞贼之手。外更得八人焉,北地王谌、武侯子瞻孙尚、张飞孙遵、赵云子广、傅彤子佥、李恢侄球,皆所谓不愧其先者也。

蜀汉灭亡之时,除关羽后人关彝一门被庞会杀死之外,共有八人为国殉难,其中有北地王刘諶及诸葛亮子孙、张飞之孙、赵云之子等八人,他们都无愧于祖先。





刘备其他子孙的结局

后主刘禅的情况就是“此间乐,不思蜀”,就不多说了,单独说一下刘备其他子孙的结局,与北地王殉国做一个比较,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只有比较才显出北地王的悲壮。


子孙为三都尉封侯者五十馀人。尚书令樊建、侍中张绍、光禄大夫谯周、秘书令郤正、殿中督张通并封列侯。


据《后主传》记载,蜀汉投降后,除了刘禅被封安乐公之外,刘备的子孙有三人被封为都尉,有五十多人被封侯。

尚书令樊建、侍中张绍、光禄大夫谯周、秘书令郤正、殿中督张通并封列侯。


封侯与死亡相比,自然是天壤之别,他们的选择也无可指责。

刘备子孙仅封侯者就多达五十多人,除了北地王之外,无一人为国殉难。

从这件事来看,也没有必要过度谴责谯周力主投降的行为,南宋理学家陈普作诗讥讽谯周是有失公允的。

刘备偌大一家子人都贪生怕死图安逸,又凭啥责难谯周等人寻求富贵呢?

天子守国门,你刘氏子孙不去守,还能指望谁呢?刘氏子孙尚且苟且偷安,外人又何必去为国陪葬呢?


看一下刘备子孙的情况吧:

刘林,刘备义子刘封之子,官至牙门将。蜀汉灭亡,与咸熙元年(264年)内迁到河东郡。

刘禅之弟、鲁王刘永,咸熙元年(264年),被迁往洛阳,任命为奉车都尉、封乡侯;其子刘晨,彭城郡刘氏蒲编堂三世祖是也。

刘禅之弟、安平王刘理,延熙七年(244年)去世,谥号悼王;其子刘胤袭爵安平王,延熙十九年(256年)去世,谥号哀王;刘胤之子刘承,袭爵安平王,延熙二十年(257年)去世,谥号殇王。

刘理次子刘辑,景耀四年(261年)袭爵安平王。蜀汉灭亡后迁洛阳,担任奉车都尉,封乡侯。

刘禅长子刘璿,延熙元年被立为太子,蜀汉灭亡后,在钟会叛乱中遇害;

次子刘瑶,封安定王,死于永嘉之乱;

三子刘琮,被封西河王,景耀五年(262年)去世。永嘉之乱时,其后代逃亡广东汕头。四川郫县犀浦刘氏,出自这一支脉;

四子刘瓒,封新平王,死于永嘉之乱;

五子刘諶,景耀六年(263年),蜀汉灭亡时殉国;

六子刘恂,封新兴王,死于永嘉之乱;

七子刘虔,又名刘璩,封上党王,死于永嘉之乱。



永嘉五年(311 年),匈奴军队在刘渊之子刘聪率领下,击败西晋京师洛阳守军,攻陷洛阳,俘获晋怀帝等王公大臣,史称“永嘉之乱。”之后,西晋在316年灭亡,


刘禅之子多数死于永嘉之乱。

从蜀汉灭亡到永嘉之乱,大约近五十年的时间,刘禅的儿子们,多活了这几十年,也算不亏。


总之,蜀汉灭亡,作为唯一殉国者、北地王刘諶值得后世敬重。

但对刘氏子孙其实也没有必要过多的责难,活着比啥都重要。

国破家没亡,也算是一个理性的选择。北地王刘諶亲自说明了蜀汉的窘况,九泉之下的刘备也不会过于谴责其子孙吧。


这事留给后世的思考

刘备枭雄一生,为了子孙后代打拼,最终死在了白帝城。

但其子孙却没有其祖宗这些血性,贪生怕死,贪图安逸,毫无进取。

还是那句老话,“子孙自有子孙福,莫为子孙做马牛”。

子孙自己努力的话,总能找到生存的地方;如果子孙不争气,即便打下了江山,最后还得送给别人。

7

蜀国灭亡时,不但是刘禅的儿子殉国了,他的女婿、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和儿子诸葛尚也殉国了,同时有许多蜀将殉难。偏偏后主刘禅自缚献城而降,这是为什么呢?

刘禅苟且偷生,没有骨气,是其性格和人生信仰所决定,也是刘禅用“屁股”决定人生。挪挪屁股,照样活的有滋有味。

公元263年,魏国大将军司马昭派邓艾和钟会伐蜀,邓艾出奇兵抄阴平小路直逼成都,兵临城下,蜀国到了生死存亡之际。刘禅不是同仇敌忾誓死一战,而是听从投降派憔周之言,决定不战而降。

当刘禅的儿子刘谌(chen)得知老爸要投降时,心急如焚的赶往宫里,苦口婆心的劝老爸坚守城池,等待姜维的大军到来,可是刘禅大骂儿子,说:“成都战也是亡,始终守不住,与其做无谓的牺牲,不如趁早投降,也许司马昭能饶我们活命。”刘谌为了让父亲回心转意,愤然撞柱而死,让生命殉国想唤起父亲的斗志,可是刘禅执迷不悟,最后还是献城自缚而降。

为什么儿子都比刘禅有骨气?刘禅为什么不像商纣王那样,宁可和城池自焚也不投降?反而是束手就擒,并且做了“安乐公,”而且还当着灭国仇人司马昭的面,说出了“此间乐,不思蜀”这样的混账话?

究其原因还是“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通俗一点说,就是椆(zhou)不上墙的懒皮狗。刘禅信奉的是“好死不如烂活着”。他的人生字典里写满了“依靠”二字。

刘禅之所以不殉国,还是没有主见,总是依靠别人思想作祟。在老爸刘备活着时候,他就做一个无所事事的太子。刘备死后,老爸托孤给诸葛亮,在诸葛亮活着时候,刘禅就是甩手掌柜的,一切事情都有诸葛亮操心,他的事就是吃喝玩乐。以至于自己都说:“政由葛氏,祭有寡人”说实话,刘禅不给丞相添乱就烧高香了!

刘禅无所事事,没处挥霍精力就和宦官黄皓可劲的作。诸葛亮死后,姜维处理军事行动,蒋婉和费祎主持国内形势,刘禅仍然可以高枕无忧。

但是刘禅不能使用人才,造成了姜维被排挤在外,以至于国难当头无兵可用,还有就是废除了诸葛丞相的边防设施,这一切都是刘禅昏庸无能的表现,也是他咎由自取的结果。

所以说,刘禅一生没有主见,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人云亦云,最后听信了奸臣憔周之言,苟且偷生做了俘虏,留下了被千古耻笑的名声,平时的经历,注定了关键时刻的选择。

撰文/秉烛读春秋

8


蜀国灭亡,为何只有刘谌自杀殉国而不是刘禅?

蜀汉后期,刘禅宠信宦官黄皓,黄皓阿谀逢迎,逐渐权倾朝野,黄皓任人唯亲,诛杀忠良,排挤异己,一时间朝廷被搞的乌烟瘴气、民不聊生,蜀国国力极速下滑。景耀六年,司马昭分三路大军伐蜀,钟会与姜维在剑阁相持,邓艾率军偷渡阴平,并在绵竹地区斩杀诸葛瞻父子,威声大震,不久邓艾兵临成都。刘禅惊慌失措,召集百官商议对策,光禄大夫譙周力荐投降,唯独刘禅第五子刘谌坚持抵抗,刘禅最终接受谯周的建议,投降邓艾,刘谌至刘备墓前自杀殉国,为何刘禅没有自杀,反而刘谌自杀呢?笔者以下做简要分析。


首先刘禅昏聩、软弱无能,断送了蜀汉大好河山,已经不止何为廉耻。刘禅能力平庸,不堪朝政,亲小人远贤臣,诸葛亮北伐之时,刘禅就曾听信李严的谗言,认为诸葛亮拥兵自重,以一封诏书把诸葛亮召回,导致北伐无功而返。后期刘禅又宠信黄皓,忠臣都被排挤,刘禅的弟弟刘永,十几年都没有见过刘禅,这都是黄皓的离间之计,姜维因惧怕黄皓,而到沓中屯田。


刘禅后期沉迷后宫,吃喝玩乐,不思进取,十来年不理朝政,才让黄皓有机可乘。这样的皇帝,这样的后主,已经没有羞耻心,皇帝自己混乱朝纲,荼毒忠臣,败坏朝廷风气,已经不分对错,不明黑白是非,又怎么会为了蜀汉去自杀殉国。如果刘禅有进取之心,为国为民分忧解难,蜀国自然不会这么快灭亡,刘禅不爱惜蜀国,不爱惜臣民,更不会为了蜀国放弃自己的性命,因此刘禅断然不会自杀。


其次刘禅贪图享乐,投降后只想安度晚年。刘禅在位时就贪图享乐,黄皓专权时,刘禅大肆招募嫔妃,终日歌舞升平,几乎不理朝政,刘备也曾说:阿斗啊,你要是生在平常百姓家,该是何等的快乐!刘禅投降邓艾后,司马昭将刘禅押解到洛阳,并封刘禅为安乐公,刘禅也是因为没有野心和报复,只想苟活安度晚年才免除一死,这是有志向的人无法装出来的。


刘禅即便是贪图享乐,司马昭仍然不放心,于是就宴请百官,特意叫上刘禅,宴会上司马昭让跳蜀舞,满座蜀臣都泪流满面,唯独刘禅无动于衷。司马昭便问刘禅:安乐公是否思蜀?刘禅笑容满面道:在此乐,不思蜀。以此看来刘禅也是很忘本的人,不但丢弃了祖宗家业,也不会思念故土,在哪个时代,人们的乡土情节非常重,甚至生活与父母的感情,若是死后不能回归故里,就会死不瞑目。刘禅如此贪图享乐,苟且偷生,又怎么会为了蜀汉放弃自己的生命,因此刘禅不会自杀殉国。


再次刘谌性格刚烈,也是刘备最有骨气的后代,愿意以死殉国。刘谌蜀汉时期“北地王”,刘禅第五子,邓艾兵临城下,刘谌坚持抵抗,他力谏刘禅:国家到了穷途末路的地步,自然会有亡国之灾,更是父子群臣一起做最后努力,为蜀汉江山而死,这样也可以一同去见先帝。但刘禅不听刘谌的建议,而是采取了光禄大夫譙周的建议,投降了邓艾。刘谌不愿投降,不堪忍受亡国之耻辱,便先讲自己的妻儿杀死,然后跑到刘备的庙中自杀殉国。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赞赏刘谌曰:

君臣甘屈膝,一子独悲伤。去矣西川事,雄哉北地王。捐身酬烈祖,搔首泣穹苍。凛凛人如在,谁云汉已亡。

你是如何看待刘禅和刘谌?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9

总有人认为刘禅是个大智若愚的君主,理由有两个,一是刘禅是三国执政最长的君主,执政时间达到40年;二是刘禅能够在司马昭那样狠毒的人手中保留自己的性命,还说出“此间乐,不思蜀也”这样绝情的话,懂得明哲保身。

但是,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从面对生死的角度来看,至少刘禅是一个贪生怕死的人。

蜀汉灭亡前夕,有多少人为了蜀汉政权的生死而牺牲生命,首先是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与孙子诸葛尚,诸葛瞻率军在绵竹与邓艾交战,虽然指挥失误,败给邓艾,但是诸葛瞻仍然是个忠心耿耿,为国鞠躬尽瘁的忠臣,诸葛瞻没有辱没他父亲诸葛亮的节气,在蜀汉生死存亡之际,战死沙场,而且连同诸葛亮的孙子诸葛尚也战死沙场。

刘备托孤诸葛亮辅佐刘禅

诸葛祖孙三代为国,一门尽是忠烈,除了诸葛瞻与诸葛尚,黄权的儿子黄崇也在这次战斗中阵亡,还包括张飞的孙子张遵同样也战死沙场,他们难道没有生还的机会吗?当然不是,他们直接投降就不会死,但他们没有选择投降,宁愿选择为国家战死沙场,也不愿意投降辱没了名声,这就是他们节气。

但是如此壮烈的节气仍然无法阻挡刘禅的贪生怕死,当邓艾大军兵临成都城下时,刘禅在谯周的劝谏下投降了邓艾,刘禅投降的决定做得如此轻率,虽然魏军攻入成都,但刘禅没有他父亲刘备一丝的英武之气,刘备纵横天下几十年,从一无所有白手起家开始,到建立一个蜀汉政权,虽然经历了无数的苦难、挫折、屈辱,但刘备从来没有认输,而是一次又一次地努力奋斗,直到成功建立政权。

诸葛亮与刘禅

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是整个三国最难建立的政权,他所花费的时间、精力都是曹操和孙权的数倍,但是又能如何,仅仅在刘禅手中40年,在并没有到绝望的地步,就选择了开城投降,如果刘备泉下有知,应该有多么悔恨啊!

刘禅准备投降的消息传来,他的儿子北地王刘谌非常反对,劝谏他的父亲刘禅说:

国家到了穷途末路的地步,自然会有亡国之灾,这时候应该是父子、君臣一起作最后的努力,为蜀汉的江山而死,这样也可以去见先帝了!

看起来,刘谌继承了刘备当年坚韧不拔、视死如归的气势,但是刘谌的建议不被他那皇帝父亲所接受,刘禅仍然决定投降,刘谌感觉很绝望,于是来到自己祖父刘备的昭烈庙前大哭,并且先杀死了自己的妻子和儿女,然后自杀身亡,以死谢罪,以告慰刘备在天之灵,刘谌的行为是刘备所有后代中壮烈的人,也是最有血性的人,但是,他的行为不被刘禅所理解,刘禅仍然决定继续投降。

刘禅

之后,刘备以蜀汉皇帝的命令向仍然在抵抗魏军的全体蜀汉军发布命令,让他们放下武器向魏军投降,姜维听说了刘禅的命令之后,手下将士拔出刀剑砍在石头上发泄心中的不满,将士们为什么不愿意投降?因为一旦投降之后,他们所保护的妻子儿女,土地财产,蜀汉政权的命运将交给魏国来决定,谁愿意自己的命运由他人来做主?

尽管如此,姜维及手下将士仍然不能违抗刘禅的命令,于是向钟会投靠,但是姜维并非真心投降,他一直在尽力策划蜀汉的复国,尽管蜀汉的皇帝一点都不在乎复国,但是姜维仍然没有放弃,姜维还给刘禅暗中写了一封信,信中有这么一句话:

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姜维

看到了吗?这就姜维的忠心,连皇帝刘禅都不在乎这个国家了,身为臣子的姜维却没有放弃,尽管复国之路非常艰难,甚至会要了自己三族的性命,但姜维并没有放弃,姜维想利用钟会的野心来引发魏军的内乱,然后趁机率领蜀军复国,但可惜的是,在钟会叛乱时期,姜维由于没有兵权而被魏军乱兵所杀,姜维为蜀汉的复国牺牲了自己的性命,他也算是殉国的烈士之一。

然而事情还没有完,在钟会之乱时,大量的蜀汉官员及百姓被杀,包括但不限于:蜀汉太子刘禅长子刘璿、、汉城护军蒋斌(蒋琬长子)、太子仆蒋显(蒋琬次子)、左车骑将军张翼,关羽全家被灭门,成都城中,血流成河,死伤无数。

死去的人中还包括刘禅的后宫嫔妃,被魏军拿去赏赐给有功的将士,而其中有一个叫李昭仪的妃子,因为不堪忍受魏军的凌辱,自杀身亡,连一个后宫的妃子都知道保存自己的节操,身为蜀汉皇帝的刘禅是否知道?

刘禅儿子北地王刘谌

这个时候身为皇帝的刘禅在做什么呢?为什么他没有以身殉国呢?

刘禅的记忆中显然没有以身殉国这个词存在过,从来也没有,在他选择投降之后,他只想苟活下去,即使是姜维的复国大计,刘禅也是不屑一顾的,姜维之所以在钟会之乱中被杀,主要是因为没有兵权,刘禅也不愿意卷入姜维的计划,也没有给予姜维任何的支援,刘禅只是眼睁睁地看着姜维,既没有表现支持,也没有表示反对,好像自己是局外人一样。

姜维为之复国的皇帝刘禅是这么一个人,不知道姜维为之奋斗一生的国家,是不是值得他这么做?姜维被杀后,蜀汉再也没有任何复国的希望,彻底的灭亡,蜀汉灭亡的标志不是刘禅的投降,而是姜维的被杀。

刘禅乐不思蜀

刘禅投降后,过得安稳的日子,当司马昭问刘禅是不是想念蜀地,刘禅回答说:这里很快乐,我不想念蜀地。刘禅不是大智若愚,而是真的愚,他觉得快乐也是他当时真正的想法,因为刘禅的追求不一样,他追求的是好死不如赖活,他只想活着,仅此而已。

刘禅在蜀汉灭亡后还在西晋的首都洛阳活了七年,这七年中,他安稳地当着晋朝封给他的安乐县公,享受着生命的最生时光,当然不能因为刘禅的贪生怕死就完全否定了他的个人,只是每个人的追求真的不一样,至少以身殉国这种想法从来就不会出现在刘禅的思想里。

10

俗话说“老子英雄儿好汉”。不过当蜀汉亡国之际,刘禅和刘谌的表现却截然不同。

钟会的大兵杀到成都,尽管城中尚有数万甲兵,但是刘禅却没有负隅顽抗。刘禅听信谯周之言,抬着棺材,带着太子和群臣开城投降。刘谌却选择了殉国。

(刘禅)

有人说:

“刘禅是假糊涂、真聪明,明白天下归一的趋势万难改变,为了避免无谓的牺牲才没有做困兽之斗。”

也有人说:

“刘禅可真窝囊啊!那钟会只有区区几千兵马,而成都不仅有坚城可守而且还有几万大兵可用,但是刘禅却没有与敌人一战的勇气,真是个软骨头。

(桃园三兄弟)

而北地王刘谌就很有血性嘛,刘谌真不愧是昭烈皇帝的子孙,在面对家邦倾覆之际刘谌非但不肯像父兄那样忍辱乞降苟延残喘,反而宁肯杀害妻子和孩子,用她们的人头祭奠刘备的灵位,然后他自己也一死了之。

北地王刘谌多有血性多有骨气!

再看看他爸爸刘禅,啧啧啧,哪像昭烈皇帝刘备的儿子呀?没法比,没法比。”

那么为什么当蜀汉亡国时,刘禅和刘谌父子二人的表现截然不同呢?

其实原因并不复杂,还是那句话:尽管刘禅平庸无能,但却也并非不知因受长期的北伐战争所累,蜀汉内部早已危机四伏,蜀汉的百姓也早已无法承受巨大的战争负担。

蜀汉政权已然“上嗟下怨”:不仅朝廷内部有分歧,底层民众也不满意,而且凭蜀汉政权的国力,也无法再与强大的魏国对抗下去了。

因此当魏国以绝对优势灭蜀时,走投无路的刘禅也就只能选择不战而降了。

不过,毕竟人与人是不同的,血气方刚的北地王刘谌却不能认同刘禅的做法,认为不战而降屈辱至极!

然而,刘谌又无法改变刘禅的决定,所以便在激愤之下杀死妻子和孩子,然后自己也一死了之。

历史上类似刘谌的例子多的是,只要打开历史书翻一翻就不难发现,许多政权覆灭时总会有或多或少的“殉道者”。刘谌先杀妻诛子而后自杀殉国的行为,也只是其中的一例而已,原是不足为奇的。

(三国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