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清宫后妃去世之后,她们的首饰怎么处理?

清宫后妃去世之后,她们的首饰怎么处理?

2020-11-17 16:32阅读(59)

清宫后妃去世之后,她们的首饰怎么处理?:清朝的后妃去世之后,她们的首饰会如何处理?这就得看地位来说了。地位高的若是生前的地位比较高,那么死后的待遇也不

1

清朝的后妃去世之后,她们的首饰会如何处理?这就得看地位来说了。

地位高的

若是生前的地位比较高,那么死后的待遇也不会差。这和古人的事死如事生思想有着莫大的关系。像是那些皇帝宠爱的妃子去世了,陪葬品一定是一大堆,她生前用过的所有首饰也会陪葬在内。特别像是后来慈禧这种,她死后墓中的陪葬品之奢华,不仅仅是她生前用的首饰了,而且还附上了专门陪葬用的首饰珠宝。

地位低的

若是生前不怎么受宠爱的妃子,那么生前赐予给她的首饰当然也没有很多。属于她贴身的首饰当然还是会随之代入墓中。一些不属于她私人的皇家公共物品会留下来给其他人使用。至于还添置其他陪葬品的可能性就不大了。所以相对那些地位高的妃子,这些地位地下的妃子就是相当于“薄葬”了。

2

在封建社会,女人是没有地位的,即使是后宫嫔妃们看起来地位比平常百姓要高,但她们也还是归皇帝私人拥有。

而皇帝赏赐给嫔妃的金银首饰中,除了金银可以动用外,首饰那些也还是归皇家拥有。也就是说,嫔妃们只有使用权,没有拥有权。

那么,这些首饰在没有拥有权的情况下,如果后妃去世怎么处理?

回收

清朝的皇宫制度是最忌讳铺张浪费的,这里我们可以从皇帝平常赏赐群臣一些饭菜就可以知道。因此,后妃去世后,那些首饰有一部分会被皇家收回熔炼。

毕竟已去世的人的首饰再赏赐给新晋的嫔妃显得不吉利,而那些首饰熔炼后就会被皇家的工匠师傅们重新打造新花样的首饰,这是用来准备让皇帝打赏给另外的妃子的。

传承

清朝皇宫有规定,妃子去世前允许保留一些首饰用来流传给她的子女。而有更甚者,一些首饰是孤品,这样的首饰在世上仅有一件,是花费了匠人大量的心血打造的,这是不允许回炉的,也是允许让妃子留给自己的后人作为纪念。

后宫一些等级高的嫔妃,她们日常所得到的赏赐会比较多,这也说明皇帝对她们更为宠爱,而聆郎满目的首饰大多数会被留下来给自己的女儿添做嫁妆用。

虽然说公主格格们出嫁不缺好东西,但自己母亲传给女儿的首饰才是真正的母爱,这些首饰在以后传宗接代的日子里会被一直传承下去,成为历史的记忆。

陪葬

首饰陪葬是历来有之,当然,陪葬品又分厚葬和薄葬两种:

  • 厚葬:

例如慈禧太后,即便她一直垂帘听政控制国家大权,但她还是不能皇帝的身份入葬。按后宫最高的等级入葬的话,慈禧的陪葬品之多,就是“厚葬”了。

在孙殿英盗了慈禧的墓后,出土的文物之多令人咂舌,龙泉宝剑、夜明珠、玉白菜以及各种名贵古玩字画等等,均是价值连城,这也让孙殿英大发了一笔横财。

  • 薄葬:

后宫妃子也是分等级的,在皇后之下,仅有皇贵妃一人、贵妃两人、四妃六嫔以及若干贵人、常在、答应。

而答应是后宫嫔妃中等级最低的,就连平常享受的俸禄也是最少,甚至她们有的一辈子连皇帝的面都没见到一次,更别说皇帝的打赏了。

但清后宫也算比较人性化,在这些等级较低的嫔妃去世后,为了避免她们在地下孤独,也会给写平常随身的首饰入葬。

但这些陪葬品少之又少,这也就是我们说的“薄葬”,毕竟陪葬品少的让人心酸。

3

有一句至理名言“人走茶凉”,对于古代的妃子来说也是如此,其生前所彰显身份的贵重物品在其死后自然是旁落他人了。

清朝和其他封建王朝并无二致,对于绝大大多后宫的妃子来说,其身份地位远远达不到慈禧这种人物的高度,所以,普通大家想象的妃子的物品都得殉葬这样的事并不时常发生。

所以清宫后妃的首饰盒一般有以下几种处理方式:

  1. 因为嫔妃们财产最后的所有权在皇帝那里,所以她们的首饰都不属于个人,她们拥有时只拥有使用权。在她们去世以后,大部分的人的首饰和物品都得交还给库房,就是专门为她们准备首饰的内务府。相关的书籍里有明确记载:如嘉庆二十四年一位妃子死后交还了金镶玉圈、金累丝凤等首饰。

  2. 那些首饰被回收以后,有可能会被重新加工,金银融化,珍珠宝石取下,用以加工成新的首饰,以供赏赐给新人。乾隆时期,就有把首饰拆除重新加工的记录。
  3. 首饰重新到达了内务府,就拥有了再一次的生命,可以成为新的赏赐物品。乾隆年间,一些妃子死后,其物品和首饰会被赏赐给不同妃子。

  4. 这些上交回收的首饰还有一个命运就是供其他后宫里的嫔妃挑选替换。

所以说,如同那些清宫妃子的命运一样,她们的首饰同样没有自由。其整个一生都是为皇帝服务的,从进入后宫的那一天起,就决定了她们注定凄凉的一生,可以彰显她们身份的首饰也不过“过眼云烟”而已。

我是xiaoZ弹史,翻看滚滚烟尘,知晓横趣点点。欢迎【关注】我,一起寻找历史中的真我!

4

清宫后妃虽然可以获得大量珍贵的赏赐,比如头面首饰、摆设、布料等,但她们只拥有暂时的使用权,而不具备所有权。她们去世后,这些东西的处置权利仍然归皇帝。

比如乾隆皇帝的容妃去世后,她的遗物处理去向大体如下:

一部分由宫廷回收

小部分焚烧给容妃为祭奠

小部分随容妃陪葬入棺中

一部分拨给和孝公主为陪嫁添妆

大部分由乾隆皇帝赏赐给和孝公主

大部分由乾隆皇帝赏赐给外孙女大格格(和硕和恪公主之女)

小部分分送给宫里妃嫔、和敬公主

小部分赏赐给容妃亲人家属

小部分赏赐给容妃宫里的太监宫女嬷嬷等

小部分赏赐给为容妃处理后事的太监


容妃薨后拟分送遗念愉妃,玉器五件一盒,宫扇四柄,伽南香十八罗汉一盘,厢玉如意一柄。颖妃,玉器九件一盒,宫扇四柄,伽南香十八罗汉一盘,厢玉如意一柄。惇妃,玉器五件一盒,宫扇四柄,伽南香十八罗汉一盘,厢玉如意一柄。婉嫔,玉器五件一盒,宫扇三柄,伽南香十八罗汉一盘,厢玉如意一柄。循嫔,玉器五件一盒,宫扇三柄,伽南香十八罗汉一盘,厢玉如意一柄。林贵人,玉器四件一盒,宫扇二柄,伽南香十八罗汉一盘,莱石如意一柄。禄贵人,玉器四件一盒,宫扇二柄,伽南香十八罗汉一盘,莱石如意一柄。明贵人,玉器四件一盒,宫扇二柄,伽南香十八罗汉一盘,莱石如意一柄。鄂常在,玉器二件一盒,宫扇二柄,伽南香十八罗汉一盘,莱石如意一柄。白常在,玉器二件一盒,宫扇二柄,伽南香十八罗汉一盘,莱石如意一柄。

和敬固伦公主,玉器四件一盒,宫扇二柄,伽南香念珠一盘,厢玉如意一柄。

容妃亲戚及族人拟赏公额思音,如意一柄,鼻烟一瓶,鼻烟壶一个,蟒缎一匹,石青大缎一匹,酱色大卷纱一匹,石青大卷纱一匹。公托克托,如意一柄,鼻烟一瓶,鼻烟壶一个,蟒缎一匹,石青大缎一匹。台吉喀申霍卓,如意一柄,鼻烟一瓶,鼻烟壶一个,蟒缎一匹,石青大缎一匹。台吉帕尔萨,如意一柄,鼻烟一瓶,鼻烟壶一个,蟒缎一匹,酱色大缎一匹。帕尔萨之子兵巴克尔,如意一柄,鼻烟一瓶,鼻烟壶一个,彭缎一匹,纺纱一匹。兵阿克伯塔,如意一柄,鼻烟一瓶,鼻烟壶一个,彭缎一匹,绫一匹。兵哈丕尔,如意一柄,鼻烟一瓶,鼻烟壶一个,蓝纱一匹,绫一匹。小人,丕里敦,巴巴克,每人如意一柄,鼻烟一瓶,鼻烟壶一个,官用纱一匹,石青小褂一件。额思音之妻,如意一柄,鼻烟壶一个,酱色大缎一匹,月白大缎一匹,蓝官用纱一匹,石青官用纱一匹。图尔都之妻,如意一柄,鼻烟壶一个,银二百两,青大缎一匹,青宫绸一匹。喀申霍卓之妻,如意一柄,鼻烟壶一个,桃红缎一匹,绿纱一件。喀申霍卓之女二口,每人如意一柄,鼻烟壶一个,桃红缎一匹。容妃之姐,如意一柄,鼻烟壶一个,蓝大缎一匹,月白宁绸一匹。容妃之妹,如意一柄,鼻烟壶一个,酱色大缎一匹,蓝大卷纱一匹。兵巴哈尔等之妻三口,每人如意一柄,鼻烟壶一个,彩色大缎一匹。帕尔萨之妻,如意一柄,鼻烟壶一个,桃红绸一件,月白绸一件。首领太监二名,每人银五两,每人官用纱一匹。出力太监四名,每人银四两,制钱一贯,每人官用纱一匹。当差太监八名,每人三两,制钱一贯,每人漳纱一匹。头等女子一名,银十两,制钱一贯,衣服六件。二等女子五名,每人银六两,制钱一贯,每人衣服五件。头等妈妈里一名,银四两,衣服三件。二等妈妈里三名,每人银二两,每人衣服三件。

5

【文藏来答】并不是全陪葬哦,清宫的首饰是要回收的。小编想通过一件属于答应的首饰来回答。

清代宫廷首饰,多数会随着主人的离去而作为皇家财产被重新收归库房,或熔化、或改用、或分赏给其他宫眷,使得首饰的主人多漫漶不可考。在清宫旧藏的首饰中,有一件盆花面簪,因为带有当时记录收贮的黄条,使得我们能够穿越时光,找寻到它曾经的主人。

清 银镀金嵌宝石花盆式簪 故宫博物院藏 附黄条:道光十一年十月十八日收睦答应交回

境遇悲惨的睦答应

这件银镀金盆花面簪,黄条记录于道光十一年(一八三一年)十月十八日由睦答应交回。睦答应,生年已不可考,于善浦先生在《清代帝后的归属》(于善浦《清代帝后的归属》,紫禁城出版社,二〇〇六年,第一九三页)一书中提到过这位睦答应,乃是满洲正黄旗出身的赫舍哩氏,生于十月二十八日。《宫中杂件》(一二四六包,467-4-85条)道光十年九月二十七日总管张祥所奏的冬季宫分记录有「睦贵人下女子四人」的历史细节。在清代宫廷的后妃制度中,贵人地位较低,是大多数秀女入宫之时的位份。关于睦贵人入宫的时间,有一种说法认为她于道光二年(一八二二年)通过选秀,进入后宫,初封睦贵人,那一年被选中的还有日后宠冠后宫的孝全成皇后。

银镀金嵌宝石花盆式簪所附黄条

人生际遇从一开始就依赖于皇帝的宠爱,同年入宫的四个人,到了道光十年,全嫔早已成为全贵妃,祥贵人因生女有功晋封为祥妃,珍贵人晋升为珍妃又被降封为珍嫔,并于前一年薨逝,只有睦贵人还是初封的小贵人。道光十年十二月,睦贵人终于等来了晋升,上谕:「奉皇太后懿旨,睦贵人晋封为睦嫔。所有应行事宜,着各该衙门察例具奏。」(《清实录·宣宗》道光十年庚寅十二月)然而尚未举行册封礼,道光十一年九月十一日,皇帝再次降旨:「睦嫔降为睦贵人。」没过多久,睦贵人又被降为睦答应。这件盆花面簪所记录的时间是道光十一年十月十八日,距离九月被降为睦贵人不过月余。睦答应再次出现于史料,已经是道光十五年(一八三五年),其彩棺随孝慎成皇后梓宫一起奉移西陵。道光十五年九月初八日,睦答应被葬入双峰岫妃园寝。

精美的银镀金盆花面簪

睦答应所交回的这件银镀金盆花面簪,是一件盆花式样的簪花,参考清宫旧藏的钿子实物可以发现,盆花式样的面簪装饰在钿子的顶端居中位置,并在其两侧会配以长圆形簪饰。根据《道咸以来朝野杂记》中所记:「妇女着礼服袍褂时,头上所带者曰钿子。……其制以黑绒及缎条制成内胎,以银丝或铜丝支之外,缀点翠,或穿珠之饰。」可见道光时期,满族女性穿着「礼服袍褂」时头戴钿子已经成为主流的搭配方式。睦答应的这件银镀金盆花面簪,应该也是一件佩戴于钿顶的装饰物。

清 点翠嵌料石玻璃珠钿子(顶部) 故宫博物院藏

这件银镀金盆花面簪使用花丝镶嵌、点翠等工艺。面簪的花盆部分,先将金属轧压成素丝,之后再一层一层地掐制出花盆的形状,将轧扁的素丝加工成为一个个卷纹丝,平填进掐制好的花盆形状的轮廓里。花盆的正中央镶嵌一颗硕大的随形粉碧玺,面簪所用这块硕大的粉碧玺值不菲。盆花面簪的主花是一朵盛开的莲花,花蕊部分是用花丝工艺中的吸珠法(金属遇热融化,自然收缩成球形)制作。花蕊正中是一颗莹白的东珠。东珠产自寒冷的江水之中,生长缓慢、皮紧色白,因出自满族故土而受到特别的尊崇。清皇室一直垄断着东珠的采捕资源,东珠作为皇室专供,严禁一般民众使用,并不在市面流通。

清 点翠嵌料石玻璃珠钿子(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不说清代,时至今日红宝石的价格依然昂贵,而单这一块面簪之上就嵌着七颗红宝石。盆花面簪的荷叶装饰运用了点翠工艺,将花丝焊接在金属胎体上,先勾勒出荷叶的边沿与脉络,之后根据勾勒出的脉络填补粘贴翠鸟的羽毛。为了增加面簪的华丽程度,在已经点翠的莲叶、莲瓣之上钻孔,栓系假珍珠作为装饰。盆花面簪的花盆边沿同样使用了花丝勾勒图案、填补点翠的工艺,以浅色翠羽为主,间或使用深色的翠羽点缀勾勒,在细节处更精致耐看。整件面簪统合了金银细金工艺中繁复的花丝工艺、镶嵌工艺与点翠工艺,装饰风格具有宫廷首饰华丽精致的特点。

清人绘 孝全成皇后便装像轴 绢本设色 故宫博物院藏

道光时期是宫廷首饰风格转型的阶段,这件盆花面簪具备了转型阶段承前启后的特点,它既有乾隆、嘉庆时期首饰使用花丝工艺为主、镶嵌珠宝的装饰风格,又有道光、咸丰之后大面积使用点翠的特点。陈重远先生在《老珠宝店》一书中提到:「道光、咸丰年代崇尚红色,镶有红宝石、红珊瑚的首饰畅销又值钱。纯金或包金首饰镶红宝石,饰物呈红色,便俗称黄金和珠宝为红货。」镶嵌红宝石的盆花面簪,正是这一时期红色宝石备受偏爱的写照。而面簪将碧玺作为主宝石镶嵌在花盆中央、荷叶满铺翠羽,所体现的对于碧玺和点翠的爱好,则一直延续到了道、咸之后的晚清。

清人绘 孝慎成皇后观莲像轴 纸本设色 故宫博物院藏

清代妃嫔首饰的回收与「再利用」

罗友枝女士在《清代宫廷社会史》一文中指出,皇帝对妃嫔的财产拥有明确且完全的处置权。妃嫔的妆奁等物是由内务府准备,都不属于个人,而是皇室财产的一部分。因此,这些物品在嫔妃去世或是被降级之后一般都要归还库房,需要的时候再拿出来使用。妃嫔所用之物除了归还库房以备将来使用,部分物品也在宫廷中其他女性之间循环使用。

清 银镀金嵌宝石蝠寿纹簪(一对) 故宫博物院藏 附黄条:“……乾隆六十三年二月初三收“”

李寅先生《清宫帝后妃遗物的处理和焚化改制》中也对后妃遗物的去向做出了总结,其中涉及首饰的处理,包括:

一、交回库房。如嘉庆二十四年(一八一九年)十月二十九日淳嫔死后交回金镶珊瑚项圈、金累丝凤等首饰。

二、将首饰上的珠宝取下重新加工,并熔化金银。如乾隆二十九年(一七六四年)十一月二十六日,熔化忻贵妃的遗物金累丝葵花面簪、金茶花簪等首饰,对其进行重新加工,拆下了旧的宝石珍珠。

三、对收回的首饰进行重新的赏赐或者用于后宫其他妃嫔拣选替换。例如乾隆皇帝的容妃死后,乾隆五十三年(一七八八年)四月二十日大学士和珅传旨:「容妃遗下衣服、首饰等物,具着分送内廷等位,并赏公主、大格格及丹阐、本宫首领太监、女子等。」收到容妃遗物的人包括愉妃、颖妃、惇妃、婉嫔、林贵人、禄贵人、明贵人、卾常在、白常在以及和敬固伦公主等。

清 银镀金嵌宝石蝠寿纹簪 故宫博物院藏 附黄条:“览银镀金福寿面簪一块,嵌蚌珠一颗,假珠三颗,玻璃二块,共重七钱,嘉庆六年十月十五日收,敬事房呈。”(上图)

根据这件盆花面簪栓系黄条所记录的收回时间,睦嫔在被降为贵人之后的两个月内,又被再次降为答应,并上交了作为贵重财产的首饰。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清代宫廷之中,除了后妃亡故会对首饰进行回收以外,随着首饰拥有者地位的降低,精美的贵重首饰也会被随之收回。除了要交回对应等级身份的礼仪服饰(如朝冠、朝服),钿子上所添用的面簪也会被收回。根据《故宫物品点查报告》的记录,这件银镀金盆花面簪旧存于永寿宫内,光绪二十三年(一八九七年)七月总管内务府折中记录:「查永寿宫前后大库,系属尊藏御用物件处所……」可见永寿宫在光绪时期已成为清宫储存的库房。不同于被销毁或反复利用的其他首饰,这件旧藏于永寿宫中的面簪,在睦答应之后,就再未被其他人使用了。

清 银镀金点翠嵌宝石蝠寿纹簪(一对) 故宫博物院藏 附黄条:“银镀金福寿面簪二块,厢嵌不全,嵌假珠石,共重一□,同治元年三月十七日收,敬事房呈。”(上图)

银镀金盆花面簪背后的故事

清 银镀金嵌珠宝花盆式簪 故宫博物院藏

附黄条:[银镀金盆花面簪一块,嵌饭版小正珠十颗,红宝石一块,假珠石,共重一两七钱,道光十一年十二月四日收,睦答应交回。]可知此件面簪也是睦答应交回的,只是这件交回的时间是在十二月,较另一件要完两个月。

“聚珍”、“二两平”戳印

面簪背面,戳印「聚珍」、「二两平」,这提供了这件面簪来源于宫外的证据。虽然这件面簪是王公进贡还是内廷采买已经不得而知,但是,这件首饰上的戳印证明,至少在道光时期,宫外首饰已经流入内廷。关于「聚珍」所指为何,《老珠宝店》一书中曾提及北京的珠宝首饰业从乾隆四十五年(一七八〇年)后逐渐在廊坊二条(一般是指东起前门大街,西至煤市街的一段区域。历史上,廊房二条以经营古玩、玉器著世,有「玉器古玩街」之称)开办店铺,至咸丰年间,整条街面都是珠宝玉石的店面。其中,北京廊坊二条的聚珍斋乃是百年老字号,在珠宝市场以鉴别经营宝石著名。背后戳印「聚珍」的这件盆花面簪,极有可能就是购买自北京廊坊二条的聚珍斋。

清 铜镀金嵌珊瑚钉珠项圈 故宫博物院藏

睦答应所侍奉的道光皇帝是一位循规蹈矩,对后宫要求极为严苛的皇帝,其在位之时,后宫中有一半妃嫔受到过降级的惩处。如果不是这件盆花面簪,睦答应不过是道光皇帝后宫之中不被记起的一名小答应。正是因为有了这件栓系着黄条的首饰,我们仿佛看到了那远去的岁月中、深宫內苑里一个年轻、鲜活,但处境悲凉的生命。

皇后的朝冠,贵妃的项圈,究竟属于哪一位曾经风光无限的后宫佳丽,已经漫漶不可考。珍宝之所以称为珍宝,除了工艺的考究、用材的奢华,更因为其背后承载的故事。而这件银镀金盆花面簪,就是一件承载着睦答应人生境遇的有故事的珍宝。


原文作者:景闻(故宫博物院宫廷部馆员)

原文来源:《紫禁城》2018年6月刊《簪花闲话后妃事》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删减)

想了解更多艺术推介与艺术收藏,欢迎使用【文藏APP】,关注【文藏】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头条号更多精彩内容等着你!

6

所谓“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指的就是清朝后妃们的首饰。后宫妃嫔在生前多多少少都会有些日常佩戴的首饰与皇帝太后赏赐的珠宝,生前,后妃们佩戴着这些珠钗翠环在宫廷之中争奇斗艳,死后,这些珠宝却并不会全部随着后妃陪葬

一般来说,后妃死后,她们生前没来得及处置的珠宝除了少数会随她们葬入陵寝,大多数都由内廷回收再利用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用死人用过的东西是非常不吉利的,更何况皇家富有天下,珠宝而已何必去重复使用呢?清朝并非如此,满洲并不忌讳这些,同时清朝相对来说对于后宫妃嫔要“小气”很多

自周天子以来,皇帝拥有三宫六院后宫佳丽三千,不过清朝在皇后之下,仅设立皇贵妃一人、贵妃两人、四妃六嫔以及若干贵人、常在、答应,规模上就相当小。嫔之下的庶妃甚至不能拥有独立的居所殿阁。不同等级的妃嫔所能够拥有的首饰佩戴也有严格的限制规定,等级越高拥有的首饰越多。

只有皇帝宠妃与高级妃嫔会有很多的珠宝首饰,后妃升遐后,如果皇帝对于她们相当宠爱,会将一部分首饰作为陪葬品,与后妃一起葬入陵寝之中长眠地下

而大部分首饰珠宝,都会由内务府回收之后集中起来,有所损坏老旧的进行返修塑新,收入皇家库房,准备让皇帝赐给下一位主人。这也是清朝后妃首饰遗物的最主要去向。

7

理科男答历史。

首饰全都回归国库,然后再按不同情况处理。

在古代,等级不同,妃子的服装、首饰都不同。

就拿头饰来说,牡丹花色的头饰只有皇后一个人能使用,海棠花色需要五品以上的妃子才有资格。

皇后戴得又是明黄色和正红色的九尾凤或者是流苏(垂到肩膀并且两边皆可佩戴)。

皇贵妃低一等,是正紫色的,戴七尾凤、流苏(垂到肩膀且只能戴一边)。

各宫主位则是宝蓝色,五尾凤、流苏(垂到耳垂位置)。

毕竟是封建社会,等级严格分明。

但是这些首饰只能代表她们的身份,却不是她们个人物品。

所以在她们去世后,对她们生前的首饰处理都一样,那就是回收到国库。

朝廷回收之后,就会把这些首饰再分类。

比如磨损严重的,会直接将它回炉重造,或者直接销毁。

如果品相好的,或如新的一样,则会重新送给他人,所以一般首饰的主人都有好几代,不可查证。

下面我们说一个清朝的首饰,银镀金盆花面簪。

它的主人是睦答应,道光帝的妃子。

道光二年被封为贵人,道光十年封嫔。十一年,又降为贵人,同年,再次降为答应。十二年,降为官女子,没过几天,溺水而亡,葬在六道口,后又追封为答应。

在她去世后,她的首饰全都收归库房,其中便包括这件银镀金盆花面簪。

这件首饰用的是银丝来镶嵌的,还使用了点翠等工艺。

在花盆部分,是先把金属做成素丝,再一层一层的制作成花盆的样子。

然后再弄成卷纹,填进花盆中。

花盆中央有一个价值不菲的粉碧玺。

在睦答应去世后,它的下一任主人就不知道是谁了。

《道咸以来朝野杂记》:

其制以黑绒及缎条制成内胎,以银丝或铜丝支之外,缀点翠,或穿珠之饰。

在清朝,不光是嫔妃去世后,首饰要收回,就连降职了也要收回。

毕竟那时候等级如此分明,不属于她的等级的,就不能拥有,更不能佩戴,否则会有大麻烦。

8

那是古人的事,凡人不曾过问,也许陪葬了吧,别人的东西永远是别人的!

9

古人受到各种理学的影响,古代女子一般都失去了必要的生存技能,封建社会的女子年少时仰仗父母,嫁做人妇之后仰仗夫君,那怕古代妃子也是如此。

清朝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一国之君自然是权利至上,后宫妃子不用多言也是数量众多。一些妃子甚得皇帝宠爱,皇帝高兴之余也会赏赐大量金银首饰,我们不仅要好奇,清宫妃子去世之后,他们的首饰如何处理?

我们都知道清宫妃子人数众多,自然会有级别的限制,皇后掌管后宫,贵妃辅助皇后管理后宫,还有嫔妃,贵人等等。

级别不同,平时所受的赏赐也会不同,然而在他们去世之后所受的待遇也大不相同。一般皇后去世之后,清宫会列举陪葬名单,自然首饰也会陪葬,而妃子就没有这么高的待遇了。

自古古人都有视死如视生的概念,加上古人对于死人用过的东西甚是忌讳,以我们的理解来看,清宫后妃去世之后理应让他们的首饰一同下葬才合理。

但是,我们要知道清朝皇室乃是满人,他们可没有汉人这样的忌讳,一般清宫妃子去世之后,只有少数心爱之物陪伴其长眠地下。

妃子去世之后,他们的首饰只有极少一部分或者是其特别心爱之物陪葬,大部分都会重新收回库房,由库房整理分类,把一些品相好的首饰保留下来,以便皇帝赏赐其他妃子所用。次之的会用于赏赐给下人或者妃子家人,一些残次品则重新溶化在打造成其它首饰。

难道清代帝王如此小气连首饰都不舍得让妃子们带入地下长眠?

皇帝虽然是一国之君,也崇尚节俭之风,一般皇帝赏赐给妃子的首饰只能说让妃子暂时享用,财产最后的所有权还是在皇帝这里。

再则,就历史发展以来,视死如视生的观念而言,奴隶社会以人殉来彰显奴隶主的实力,让奴隶在地下可以侍奉奴隶主,让奴隶主死后依然可以享受生前的荣耀。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这种惨绝人寰的行为被扼制,然而到了封建社会则以厚葬来应对视死如视生,这种方法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并且也会增加被盗的几率,让入土者不得安宁,加上受到各种理学的宣扬,到了清代薄葬反而更被人认同。

加上帝王自古以仁孝、清廉而自居,虽然有点自欺欺人,但是以妃子来说是没有什么自由可言的,他们牺牲一点陪葬品不但可以彰显帝王节俭之风,又能给皇家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作为帝王何乐而不为呢。

清宫后妃虽然生活上衣食无忧,却很难拥有属于自己的幸福,她们从一入宫就失去了自由和幸福,彰显他们身份的金银首饰也是如此。

对于妃子而言,与其说他们拥有的首饰,不如说是首饰拥有了她们,她们只是首饰生命中的过客而已。

10

清宫后妃去世后,她们的首饰一般有三个去处:陪葬、回收融化、赏人。

首先,后妃的首饰肯定有一部分是要成为陪葬品的。

像是慈禧的陪葬品就非常令人震撼,包括一条织金陀罗尼经被,上面缀有820粒珍珠。

再比如,慈禧生前使用过的镶嵌珍珠宝石的凤冠,这也要收入棺材内陪葬。

另外,还要往棺材里倾倒大量的红、蓝、祖母绿宝石和珍珠等物品。

当然,慈禧是皇太后,肯定排场比较大一些。但普通的后妃去世后,确实是要有陪葬的。

除此以外,剩下的东西,要回收并且交给内务府记录档案。

其中,有一部分的首饰,是会在皇帝的安排下,赏给其他人的,这应该算是某种纪念吧,或是赏给其他较好的妃嫔,或是赏给公主、格格、福晋等。

还有一部分首饰,命运就比较悲惨了,会交给内务府融化,然后重铸。

也就是说,这部分首饰是会循环利用的。旧的首饰融化后,再打造成新的首饰,赏给后来的妃嫔们。

总而言之,相对于前朝,清朝确实还是很节俭的,首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重复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