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如何评价孟良崮战役?

如何评价孟良崮战役?

2020-11-15 11:31阅读(59)

如何评价孟良崮战役?七十年多年前的1947年5月,在国共内战的山东战场上,上演了一幕在我看来是二十世纪中国战争史上最具传奇性的经典战例——孟良崮战役。:深度

1

深度剖析孟良崮战场的双方兵力对比,你会发现对偏师冒进的张灵甫来说,其实是个必死之局。许多军事爱好者被“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口号给误导了,认为蒋军在战场上兵力似居绝对优势,诚大错特错也。当顾祝同取代薛岳统一指挥徐州、郑州两个绥署作战之时,蒋军正规军兵力总共为24个整编师(或未完成整编的军)、60个整编旅约455000余人,这可是诺大的河南和山东战场上的全部兵力。




那么具体到深入鲁中山区寻求与华野决战的兵力呢?是汤恩伯第一兵团、王敬久第二兵团和欧震第三兵团的17个整编师,粗略计算一下,大致占顾祝同所有机动兵力的70%约33万人。需要注意一点,蒋军的整编师除整74师、整11师这样的精锐嫡系能超过30000人外,大多数整编师不过20000余人。顾总司令唯一聊以自慰的,是这三个兵团中囊括了“五大主力”之三(整74、整11、第5军)以及整25师、桂系第7军等精锐王牌,战斗力确实甲等。


而华东野战军刚刚取得了莱芜战役的大捷,缴获武器以及改造俘虏甚多,期间还升格了地方部队11个团编入野战军,因此在鲁中山区待机的有整整十个纵队(九个野战纵队和一个特种兵纵队)。华野主力纵队平均有多少人马呢?根据粟裕发往西柏坡准备分兵行动的电文,第2、第7、第8纵队实有兵力82000余人,平均每纵27000人以上,你再注意,这三个纵队可不是华野的头等主力,第1、第4、第6、第9等纵队均超过30000人。


(第一兵团司令汤恩伯)


换句话说,在1947年5月的孟良崮战场上,是蒋军33万余人进攻华野27万人,兵力对比只有1:1.22,差距并非很大。战役打响后,除去被华野包围的整74师,顾祝同就近能够调动的所有部队,也只有十个整编师的援兵,其中整11师、第5军等部队的距离可是不近,什么概念呢?具体到第一线的作战部队,只是蒋军不足30万人攻击华野主力,什么反包围,什么中心开花,通通是扯淡,因为蒋军总兵力根本不具备明显优势。


这也就是顾祝同命令三个兵团必须“密集靠拢、加强维系、稳扎稳打,逐步推进”的原因,他心里有数,蒋军只有聚在一起兵力上才稍有优势,一旦分散必遭华野割裂从而各个击破。然而汤恩伯在侦知华野总部的位置之后,不顾陆军总司令的战前部署,不管另外两个兵团的推进速度,试图以本部的八个整编师就跟华野摊牌,简直是自寻死路,他20万人能吃掉粟裕的27万大军?




尤其是决战位置对蒋军更为不利,孟良崮位于沂蒙山老区,华野的群众基础非常之好,机动穿插时保密性特强,而蒋军不仅重装备在山区行动受限,其情报工作也陷于瘫痪,这可是山东八路军的老根据地。所以说,粟裕按照西柏坡“第一不要性急,第二不要分兵,只要主力在手,总有歼敌机会”的指示,根本不会避战,而是必会寻歼敌人一路,本来这第一榔头准备砸向敌右翼的桂系第7军和整编第48师。


结果就是张灵甫贸然实施“中央突破”,甩开左右整25师、整83师的掩护直奔坦埠,于5月11日与华野9纵发生交火,而粟裕根据得到的内线情报,完全掌握了汤恩伯兵团八个整编师所处的位置,更了然冒头的整74师与其他友邻部队已经拉开了一到两天的行程(山区行动困难),并且该敌正好撞在了华野大军集结的正面,对如此送上门来的猪头,不打你打谁啊?数月来苦寻之战机,得来全不费工夫。




整74师与华野9纵的前哨战,发生在孟良崮山地的西麓,许多军事爱好者战后认为,如果张灵甫不是抛弃重武器上山,可能免于被歼的命运,更是大谬。根据攻击孟良崮总指挥1纵司令员叶飞的回忆:“整74师上山倒出乎粟裕的预料,干扰了野司的原定部署,张灵甫因此多撑了两天,否则按原定计划,华野将处于运动中没有防御阵地的整74师压在孟良崮以北的山谷中切割,居高临下冲击围歼,最多不会超过5小时便可结束战斗”!


最终形成的战场态势,是华野以五个纵队15万人围歼张灵甫,不低于12万人的其他四个纵队阻击敌援,而最近之敌李天霞整83师和黄百韬整25师加一起不过50000余人,桂军并不积极,而从新泰和莱芜赶来的整11师和第5军根本来不及迅速投入战斗,除非张灵甫能够坚持五天以上,否则必然全军覆灭。事实是,华野从5月14日发起进攻,至5月16日18时冲上孟良崮,仅仅用了两天多时间,张灵甫和整74师的覆亡,完全在情理之中。



(李天霞弄的太老了)


即便蒋军增援部队的十个整编师全部到达战场,在兵力上也不占多少优势,华野至多撤围放掉张灵甫一马,全身而退毫无悬念。而蒋军战术协同的糟糕、“友军有难、不动如山”的顽疾、以及张灵甫的狂妄自大,都使孟良崮战役的结局没有大的悬念。华野以12000人伤亡的代价,全歼“五大主力”之首的整74师及整83师一个团,然后在大雨中押着俘虏顺利转入外线休整。


这个仗林彪肯定是不会打的,毕竟还是有点行险,这恐怕也是林粟两位首长用兵之区别,“善打神仙仗”不是随便说说的。所以结论并不复杂,即由于蒋军在山东战场分路出击和需要多方封锁,其一线战斗兵力反而不占多大优势,而各派系各兵团又不能有效协同,打败仗毫无意外,更是粟裕敢于在敌阵中猛虎掏心的理由。


孟良崮战役胜利结束后,西柏坡的贺电原文是:“歼灭74师,付出代价较多,但意义极大”!


2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看看萨沙的文章吧。

官方宣传大家看得太多了,从别的角度再看看。


又到了5月16日,今天是张灵甫的忌辰。张灵甫为什么会失败?有无数论文讨论过了。萨沙认为张灵甫本人没有太大过失,最大的功臣应该是2个间谍:刘斐和郭汝瑰。听萨沙说说吧。

在整个孟良崮战役中,张灵甫表现还是不错的。

他唯一的错误,在于低估了粟裕围歼74师的决心。

张灵甫根本没有想到,华野会集中5个纵队十多万人来打他区区1个师。

接到汤恩伯命令(原地固守,拖住华野主力配合外围部队将其全歼),张灵甫竟然照办。

以张灵甫的智力,他本应该听从参谋长的建议,果断集中主力突围,而不是选择上山死守。

说白了也就是轻敌了,他因连战连胜对于解放军和陈毅过于蔑视。

孟良崮战役的失败,原因还有很多,篇幅所限不多说,大家看看解放军战史就知道了。

本文着重说说几个中共间谍的优秀表现。

刘斐和郭汝瑰以及其他几个至今没有暴露的间谍配合,将张灵甫置于死地。

上图是刘斐


首先,这些共谍让张灵甫走进了埋伏圈。

自然,制定突入孟良崮山区计划的人,确实是汤恩伯。

然而,汤恩伯对于孟良崮山区地形地貌不了解,所以急于求成出了昏招。

不过,汤在毛森的提示下(毛对这里地形很熟悉),很快发现计划出了问题,连夜联络统帅部要求更改。

蒋介石已经入睡,他也根本不了解这个计划的具体情况。

接电话的人,就是统帅部的参谋次长刘斐。

刘斐军衔不高,但负责制定所有作战计划。

刘斐打着官腔告诉汤恩伯,计划已经得到最高统帅(蒋介石)的认可,命令已经下达到部队,无法更改。

听了刘斐的话,汤恩伯认为蒋介石已经拍板,哪里还敢说什么。他仓皇挂掉电话,随后几天也没有敢于再这件事。

于是,74师就这样走进孟良崮山区。这里有陈毅和粟裕的数倍大军,等着他进入埋伏圈。

而实际上,在张灵甫被包围当天,蒋介石才知道74师进入了孟良崮山区。

被包围的第2天,蒋介石才知道74师已经被团团包围。

到5月16日,74师覆灭前半天,蒋介石才知道李天霞师已经擅自向后撤退,并没有参加反攻。由此,74师难逃一劫了。

总之,老蒋压根就不知情。

然而,为什么老蒋不知情?

就是因为刘斐冒着巨大的危险,假传圣旨,才使得张灵甫进入了包围圈。

实际上,张灵甫并非不知道进入山区的危险。在74师老师长王耀武发现情况不对,发电报让张灵甫不要进入山区,张却无奈回答“ 蒋亲自指挥,只能照办”。

亲自指挥的哪里是蒋介石,而是刘斐!

郭汝瑰

陈毅、粟裕对张灵甫的举动,是了如指掌的。

张是汤的部下,而汤恩伯则受徐州剿总顾祝同指挥。

搞笑的是,徐州剿总的副总参谋长就是郭汝瑰,负责领导实际的参谋作业。

如果说刘斐只是制定计划,无法及时得到部队的运动情况,尚且不能左右一线指挥官,也不知道战场的具体情况。

郭汝瑰则对一切都非常清楚。

在孟良崮战役中,陈毅粟裕对国军的动态掌握的非常好,才会做出了几个大胆的军事部署。

一些部队从国军之间的空档,果断插入;一些部队则果断分少量兵力,对付消极国军部队。

攻击张灵甫退路要隘垛庄的解放军,能够一夜高速行军150里,根本不顾侧翼的国军威胁。

如果不是熟知国军的具体位置,没有人敢于这样部署。

高强度行军中只要被敌人侧击,部队立即就会混乱甚至溃散。


在李天霞畏惧和张灵甫一起被围,放弃垛庄向后撤退以后,解放军长时间只安排1个团监视。

这也说明,他们对于李天霞的军事部署非常清楚。

李天霞的83师全力猛攻救援,最低程度会导致歼灭74师的时间延后。

另外,知道张灵甫是孤军奋战,周边部队均无法及时救援或者不愿意救援,陈毅粟裕才敢孤注一掷使用5个纵队十多万人围攻张的2万人。

他们攻击时间长达3天3夜,完全不顾侧翼黄百韬等部的拼死救援。

这种打法是非常冒险的,是兵家的大忌,可以说是一种军事赌博。

堪称完美的间谍表演,在于直到今天郭汝瑰和刘斐并不算暴露。

相对暴露的是郭汝瑰,1985年他被明确“享受副兵团级待遇”,才让人摸清楚了一些真相。

至于刘斐,直到今天仍然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

一般认为,刘斐到死都没有暴露,甚至还安排了嫡系很多特务潜伏在台湾。

只有刘斐女儿刘沉刚写的《刘斐将军传略》一书,才让人有所领悟。

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程思远在这本书的序言中写到:“刘斐存心作出了许多错误的部署和献议,使国民党军受到非常不利的后果”。

3

孟良崮战役,74师必死无疑,从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1.战场态势分析

孟良崮战役站前态势,如下图:



从图上来看,国民党军兵力庞大,攻击部队部署在泰安——新泰——蒙阴——临沂公路线上和华野对阵,靠近战场的有7军,整48师,整83师,整74师,整25师,整65师,整11师,5军,整58师和整75师等10个军(整编师),略多于华野9个纵队。



如图,74师和83师在蒙阴公路上,公路在山谷中,不便于大部队展开。

5月11日,74师渡过汶水,向坦蚌攻击前进,和25师、83师拉开距离;



5月13日,74师连续两天攻击受阻,华野在74师两翼迂回攻击,张灵甫感觉不妙,率74师南渡汶水撤退(逃窜)。

华野攻击开始后,25师,83师也是惊慌失措,收缩阵地,进一步拉开和74师距离。25和83甚至呼叫74师向自己靠拢,都害怕被围歼。

5月14日,张灵甫得知垛庄被夺后,强行过临蒙公路,企图突围,但山上制高点已被解放军占领,14日一整天,74师发起13次冲锋均告失败。前进受阻,后有追兵,74师暴露在公路两侧开阔地上,毫无地形依托,形势危急之下,被迫折返孟良崮。

这根本不是想中心开花,能逃命就不错了。两天后,5月16日,74师被消灭。

74师有机会突围吗?74师南逃的时候,大家看看地图:

北方:绝对是解放军重兵。

东面:就是东南方向临蒙公路,通过狭长山谷通向83师所在的青驼寺。垛庄被占领,即使拿下垛庄,往青驼寺方向也是狭长山谷,不敢走。

西面:就是西北方向的蒙阴县城,似乎很近;但是看看地形,去蒙阴的公路界牌段险:南有山脉,北有汶河。25师为了保命,已经从界牌后撤,向蒙阴的65师靠拢,成功避免被围歼。这条路线靠近25师,65师,在25师玩命救援下,还真有可能突出去一部分,但由于地形复杂, 74师将丢弃所有重武器,遭受巨大损失。74师实力不复存在,对张灵甫来说,还不如死了好。

南方:穿过临蒙公路上山,依托地形,层层阻击解放军追兵,向己方纵深撤退,但公路南侧山地制高点均被解放军占领。74师向南攻击失败,浪费一天,这时张灵甫无路可走,折返孟良崮,进一步拉开和25师距离。


张灵甫指挥有问题,要突围就一个劲突围,还有一点希望。突围不成,折返上山,部队很快失控,2天多久被消灭。部队仓皇上山,每个部队该控制那些山梁、地域有预案吗?其实就是各自为战了。

莱芜战役2天多消灭5万人,孟良崮2天多消灭3万人,有什么区别呢?所以张灵甫指挥很一般,不比李仙州高明。从这点看出,张灵甫离名将差得太远。二战涟水是顺风战,华野主力在宿北,74师还是付出伤亡7000才拿下涟水,有74师这样的部队,随便换一人带74师来打涟水,也不会差哪儿去。


问题来了,83师和25师拼命就可以解救74师吗?

25师方向:黄百韬带2个旅(4个团)来援,最多1万5千人,玩命攻击两天后,伤亡数千(有人说伤亡近万人),即使拿下黄崖山,没有占领威胁公路的所有高地前,25师敢下到山下开阔地,然后山上去解救74师?黄百韬真要进来,华野再消灭25师4个团也不难。25师要逐个攻占公路南侧高地,还要打多少天?

83师方向:83师编制是3旅6团制,在苏中战役被围歼2个团,留一个团在临沂,送了一个团进包围圈,自己拿得出手的还有2个团,敢进去吗?83师自身难保。

所以25和83的救援最多就是策应,根本没有解救张灵甫的机会,主要是张灵甫傻乎乎的放弃突围,上山等别人来救,还幻想中心开花,有点犯神经了。


外围的呢?增援部队都是沿着临蒙公路南北对进,5军最远,11师最近,直到74师被消灭,整11师离孟良崮还有50公里,一切顺利还有两天路程,即使11师两天后到达战区,74师尚未被消灭,连续作战5天的11师,还有多少作战能力呢?


如果74师撑得久一点,能否合围华野?完全不可能。

国民党军沿公路推进,也是梯次进入战场,不是同时进入战场,怎么中心开花合围华野?即使不能消灭74师,华野也能从容撤出战场。

如果真要合围,增援部队就采用解放军的作战方式,离开公路,向解放军侧后做大纵深穿插迂回。从增援行动上看,7军,11师和48师那个敢脱离公里,穿插到坦蚌?实际上,能救出74已经不错了,合围就是异想天开。


74,25,83等部队,一旦脱离公路,就是轻装步兵师,弹药和粮食都是随身携带,没有战区百姓支持,最多支撑7天,和志愿军的礼拜攻势一样。所以打完孟良崮后,战区附近的25,83都因长期作战,伤亡很大,弹药已经消耗得差不多了,剩下的弹药都是保命的。

所以孟良崮战役结束后,25师,83师都停止了活动。

2.数学分析(战场因果循环关系分析)

分析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要用科学的方法,才有说服力。

为什么74师死定了,74师丢失重武器上山,击毁率极大降低,甚至不如华野部队的击毁率。

我还是假设74师击毁率更高,比如:华野部队10万,击毁率3%,张灵甫部队3万,击毁率5%。

5月14日结束,74师:3减去10乘以3%=2.7万,华野:10-3*5%=9.85万。

5月15日结束,74师:2.7减去9.85乘以3%=2.4万,华野:9.85-2.7*5%=9.715万。

5月16日结束,74师:2.4减去9.715乘以3%=2.1万,华野:9.715-2.4*5%=9.595万。

3天战斗下来,即使74师维持击毁率,伤亡率已经达到崩溃点,华野还能继续再战。


这个模型接近孟良崮战役的真实伤亡。74师伤亡1.1万,模型计算出74师3天伤亡9000,加上前几天的作战,74师达到1.1万的伤亡基本是符合的。我军伤亡1.2万(其中6千是阻援伤亡),那么孟良崮战场上,我军伤亡6000,模型计算出来的伤亡师4000,加上前几天的作战,总伤亡6000,也是合理的。

通过简单的数学模型分析,集中兵力一方反而可以减少伤亡。我相信粟裕将军和他的参谋们绝对有一组敌我部队的击毁率数据,用来推算战场力量的动态变化的。



国民党炒作的解放军的人海战术,真以为集中兵力攻击一方就是伤亡巨大吗?绝对不是。

如果大家还有疑问,再举个例子。如果一个人防守阵地,三个人来攻,三个人交替掩护,让守方没多少机会反击,接近战壕后,手榴弹解决。三打一,防守的一个人可能还有机会反击一下。

如果10个人打一个呢?绝对火力优势持续压制,守方根本抬不起头,没有一次反击机会,别人就接近战壕扔手榴弹了。战斗结果就是1:0。

所以在解放战场上,我们经常可以集中兵力打出比国民党军更低的伤亡率。这就是我们集中兵力围攻74师,伤亡率反而没有对方高的原因。


根据以上分析结论:1)74师必死无疑,25师和83师可以积极救援,但是只能在安全线外策应,如果25师和83师用作死心态闯进来,战场再包下25师和83师完全没有问题;2)国民党军完全没有包围华野可能,战役结束后,华野从容打扫战场,处理俘虏,还花时间安葬张灵甫,如果真的有被反包围危险,打扫完战场就匆忙撤退了。

4

孟良崮战役发生在1947年5月,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在山东省蒙阴县东南孟良崮地区,对国民党军发动的一场漂亮的歼灭战。

此战中,华东野战军参战兵力27万人,国军方面有24个师、60个旅约45万人参战。这场战役以国民党军队惨败而告终,我军伤亡1.2万人,国军伤亡3万余人。

不过战场中心孟良崮的国军兵力也就3万余人,其他部队都被阻挡在外围。


可尽管如此,这场战役的意义也非同寻常。

战胜的对手不寻常

因为此战的对手是74师。74师的前身是74军,组建于1937年淞沪会战时期,参加了中日精锐的对决。

此后,74军作为国军主力一战成名,参加了对日寇的多次作战,如南京保卫战,兰封会战,万家岭战役、上高会战、湘西会战,战功显赫。

抗战胜利后,74军整编为74师,由张灵甫出任师长。

整编后的74师全部配备美式装备,将士们身经百战,是国军五大主力之一,也是国军的头号主力,又被称为蒋介石的御林军。所以74师上下狂妄至极,觉得自己不可战胜。


打败了这样一个对手,对国军官兵产生的心理震撼极大,对国军士气的打击可想而知。

战胜的时间不寻常

1946年,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但一年下来碰得头破血流,损兵折将且一无所获。

1947年,蒋介石又改变战略,对我陕甘宁和山东解放区集中兵力发动重点进攻。

这次孟良崮战役,就是国民党军徐州剿总共45万大军对山东根据地发动重点进攻的关键战役。

战役打响之前,74师气势汹汹追着华野打,嚣张到了极点。

最后粟裕决定擒贼先擒王,集中优势兵力,一举歼灭国军的王牌74师。


74师被消灭是个标志性事件,说明国民党在全面进攻失败之后,重点进攻计划也濒临破产。从此之后,战争进入转折期,国民党的日子开始越来越难过了。

战役规模不寻常

解放战争初期,面对国民党军队的进攻,我军基本是避敌锋芒,以保存自己力量为主,以运动中寻找机会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辅。说白了就是,面对数量和装备上由于我们的敌人,采用的是守势,很少组织大兵团作战,容易力不从心。

但是这场战役,我军组织了27万兵力跟国民党军队45万大军拉开架势死磕,战争规模出乎蒋介石的预料,战争结果也出乎国民党高层的预料。


孟良崮战役的胜利,是个分水岭,意味着我军转守为攻,也意味着我军已经有能力组织大兵团作战,敢于打歼灭战,国民党军队在战场上的好日子到头了。

孟良崮战役待解疑点

疑点一、张灵甫为什么会钻进死胡同?

张灵甫毕业于黄埔军校,是个身经百战的将领。在孟良崮战役中,他为什么会抛弃辎重到一个没有水源、没有退路、没有补给的山上去?有人说国军国防部作战厅长是桂系亲信,故意给张灵甫挖坑,以蒋介石名义下令张灵甫向鲁南山区进军。所以张灵甫才硬着头皮放弃了辎重,上了孟良崮,在不适合机械化部队作战的战场上打了一场窝囊仗,将自己送上绝路。


国民党作战厅长是谁,到底有没有故意给张灵甫设套?

疑点二、李天霞为什么见死不救?

孟良崮战役爆发后,张灵甫的74师陷入重围,国军83师离孟良崮最近,蒋介石下令让师长李天霞前去救援,但是李天霞只让自己的一个旅上去应付,主力却纹丝不动,74师错失了翻盘的绝佳机会。

孟良崮战役结束后,蒋介石得知真相怒不可遏,下令\"汤恩伯撤职查办,李天霞就地枪决\"。但李天霞却在暗中活动,免于一死,后来还得以复职戴罪立功。


都说李天霞在孟良崮战役之前,因为私自下令部队后撤,被汤恩伯免去了李天霞的第一纵队司令职务,是因为张灵甫打的小报告,所以才见死不救,此事属实吗?

既然李天霞见死不救让蒋介石痛失爱将,已经下令就地正法,此人有多大背景能咸鱼翻身,其中有什么猫腻?

孟良崮战役已经过去了73年,昔日的硝烟早已散尽,留给人们太多思考。

5

孟良崮战役,是我军集中优势兵力,打的一次完美的歼灭战。在战史上都属于经典之作。

至于现在有人,把失败理由都说成是什么我军间谍情报所致,那就纯属胡说了。

首先,孟良崮战役国民党军攻击路线的泄露,是在于张灵甫整编74师,战前修的一条急造公路。

提供没修图的张灵甫真容。认得出来是哪个吗?

张灵甫师满编3.1万人,部队规模庞大,而且有12门105榴弹炮,还有23辆各式汽车。为了带上这些重炮汽车,张灵甫不惜在战前投入极大人力物力,修了一条公路。我军又不是看不见,这么明晃晃的一条公路,直接指向攻击方向坦埠,谁还不明白它要干啥吗?还用什么间谍?

而且这条公路有个最大的问题,就是74师撤退的时候,压根不用管它往哪里跑,沿着这条公路,四面八方合围就好了,方便快捷。

尤其可笑的是,花了大力气暴露了攻击撤退目标,就为了汽车重炮通行这一目的,到最后居然没带汽车重炮,统一留在了临沂。这不是可笑至极?

而且大家看看前面这张表,74师的美式步枪平均每支只有45发子弹,这点弹药就敢孤军深入?怎么想的呢?

。。。。

其次呢,直接导致孟良崮战役74师被合围的,是背后六纵的突然抢占垛庄,不仅占领了74师的后勤基地,更关闭了包围圈。六纵创造了战争史上的突袭奇迹,但是,这里面也有对手的配合因素。

和以往所说不同的是,国民党军其实早就发现了背后的六纵。但是他们从上到下,包括74师自己,就没有一个人对着这背后的一个纵队做出过任何应对。

提供国军战斗详报为证。这种从头到为对背后一个纵队视而不见的打法,古往今来未曾见过。

然后其后种种神操作就不说了,就提一个,一千年前马谡就告诉我们,无水石头山是死地,上不得。张灵甫跑去孟良崮,把自己的部队活活蹲死,也不知是什么意思?

  • 三万大军两天半全军覆没啊,怎么洗啊?

6

孟良崮战役,粟裕指挥我华东野战军主力,全歼了国民党军五大王牌中堪称头号主力的整编第74 师(实际上就是一个军的编制拥有3.3万余人的庞大兵力),沉重打击了国民党的重点进攻我山东解放区的嚣张气焰,不仅鼓舞了其他战场上我军广大指战员的战斗士气,而且让我军高层看到了未来战胜强大的蒋介石集团的希望。

此役标志着我军由弱转强,使得全国的军事、政治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是解放战争时期,我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的重要转折点,为刘邓大军挺进中原开辟敌后根据地奠定了战略基础,意味着国民党军在解放战争中败局据此拉开了帷幕。

整编第74 师,由原第74军整编而成,曾参加淞沪会战、徐州会战、长沙会战、常德会战等多项战役,多次挫败侵华日军,曾有“抗日铁军”的称号。

解放战争时期,整编第74 师充当了国民党军重点进攻我山东解放区的急先锋,时任中将师长张灵甫狂妄自大,仰仗是甲种师全副美械装备,官兵强大的作战能力,根本就不将我华野放在眼中,采取了孤军深入的战术,自行占据了光秃秃缺水都是石头,基本上无战壕可挖,坦克、105mm榴弹炮等重武器无法开拉上去的孟良崮。

张灵甫此举,就是企图采取“ 中心开花”的战术,以所部整编第74师为棋子,吸引我华野主力部队,国民党军其他野战部队再反包围我华野主力,以达成全歼我陈粟领衔的华野主力的战役目的。

实话实说,张灵甫此举,是招险棋,对敌我双方来说,都是险招,稍有不慎,就满盘皆输,战机难得,稍纵即逝,但却被作战指挥经验丰富的华野副司令员粟裕毫不犹豫地抓住了战机。

根据战局发展,粟裕决定以中央反突破对付国军的中央突破,采取正面反击、两翼楔入、断其退路和阻击各路援军的战法,将整编第74师从国军重兵集团中割裂出来予以围歼。

作为我军高级指挥员,粟裕以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气概,采取的具体作战部署为主力第1、第4、第6、第8、第9纵队担任割裂围歼主攻整第74师的重任,让第2、第3、第7、第10纵队以及鲁南、滨海等军区部队担任阻援任务,阻挡国民党军包括整编第25、第83师等10个整编师以及第5军在内的3个兵团的反包围。

战役自1947年5月13日打响,双方的战斗非常激烈,呈现出白热化的状态,且国民党军许多整编师已距孟良崮仅一至两天路程,其中整编第25、第83师只有十几公里,情况非常紧急,如果不能在短时间内歼灭整编第74师,国民党军“中心开花”战术图谋得逞,后果将不堪设想,整个华野部队27万人都将陷入国民党军10个整编师40万大军的围攻之中,有全军覆没之虞。

经过14日、15日两天的生死激战,解放军虽攻下了孟良崮主峰一旁的一些山头,但张灵甫的主力尚在主峰顽固坚守,战斗进行得异常惨烈,此时的孟良崮上已躺下了双方数以万计血肉模糊的尸体。

我担任主攻任务的各纵队伤亡相当大,并且弹药补充都出现了困难,加上周边国民党军队向孟良崮疯狂进攻的态势,特别是李天霞所部整编第83师、黄伯韬所部整编第25师都是有相当作战能力的部队,都在拼尽全力支援整编第74师也令我军军心非常紧张。

不仅内攻整编第74师的纵队压力大,担任外围阻击任务的各纵队压力同样也非常大,许多纵队司令员纷纷向华野司令部提出久攻不下,又是如此境况,还是忍痛从孟良崮撤退,以保大军不落入包围圈,请陈粟首长考虑并定夺之,饶是久经沙场的各纵队司令都精神高度焦虑和紧张,一线官兵的压力就可想而知了。

此时,亲临前线指挥所进行指挥的粟裕,心中门清得很,获胜与战败都已接近了临界线,惟一能让战局偏向胜利或失败的因素,就是对战双方的军心了,而其中最重要就是各纵队最高指挥官们的决战信心与指挥效率。

于是,在关键时刻,粟裕果断下令任何人不得言撤退!陈毅也宣布了追究失职者责任的“撤职、查办、杀头”的三大战场纪律。严令各纵队务必不顾一切牺牲,限在24小时内攻上孟良崮,歼灭74师,各纵队伤亡多少人,战役结束后,保证给予补足建制。

战斗到6月16日下午,张灵甫在易攻难守的光秃秃的孟良崮上坚守了三天,按其常理推断,只要他坚守一两天,周边国民党军无论如何都能开进来的,他也的确死守了近三天,除了整编第83师师长李天霞的第57团象征性地“来援救”外,整个孟良崮就再没有其他国民党军队的影子了。

此役,华东野战军歼灭国民党军整编第74师及附属第83师一个团,共计32680人,其中俘虏19680人,中将师长张灵甫阵亡。

小贴士:

国民党军第74军首任军长俞济时、二任军长王耀武、三任军长施中诚、四任军长(整编师师长)张灵甫、五任军长(又改成第74军)邱维达等。

7

谢邀。七十年前的1947年5月,在国共内战的山东战场上,上演了一幕在我看来是二十世纪中国战争史上最具传奇性的经典战例——孟良崮战役。

说它最具传奇性,首先在于它震惊当世的出其不意,竟敢拿当时中国最强大的部队——国军五大王牌主力中的王牌主力——整编第74师开刀。

在粟裕将军一生组织指挥的众多经典战例中,孟良崮战役肯定并不是最复杂、最艰巨,更不是最辉煌的,然而它却无疑是最传奇和最精致的。

更在于贯穿这场战役始终的杰出的大兵团歼灭战的指挥艺术和神来之笔。强大的战机捕捉能力、机断的战役决心改变、飞兵激渡的神兵天降、围点攻坚与多路阻援的多层次战场驾驭、歼敌人数的精细计算与扫尾全歼。

8

孟良崮战役究竟有何不同?为何影响如此巨大?

一、战役结局是国共双方绝对没有想到的。

孟良崮战役整编74师被歼灭,是当时中国的一个爆炸性新闻。对于国共双方和国内民众,产生了巨大的心理震慑作用。

这是因为:整编74师已经成为国民党精锐部队的一个符号,一个象征。它象征着不可战胜。

可以说,在当时人们心目中:只要有整编74师这个精锐王牌御林军的存在,就有国民党政权,国民政府就不会垮。

当时,国民党内部流行一句话:

有十个整编74师就可以统一全中国。

但是,就是这么一支“不可战胜”的军队,居然被全歼了,而且是以那么快的速度,仅仅几天之内,那么强大的一支军队,居然就灰飞烟灭了。怎不令人震惊?

国民党中央军嫡系五大主力,分别是整编74师(原74军),整编11师(原18军,陈诚土木系)、第五军、新一军、新六军。而整编74师,又位列五大主力第一的位置,是国民党军队中主力的主力,王牌的王牌。

整编第74师系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整编军队,由原国民革命军第74军整编而成,兵力有所缩小,为三旅六团(原74军基干为九个团),实际兵力为三万多人。1947年4月,恢复为三旅九团制。孟良崮战役时,三个新补充的团并没有归建。战后,国民党以这三个团组建新的74师。

整编74师被歼灭的消息传到国统区,国民党上下目瞪口呆,顿时有一种大厦将倾的感觉。

既然整编74师这样的部队都能被歼灭,这就说明:没有什么国军是共军歼灭不了的了,其他国民党军队也都能够被共军歼灭。

孟良崮战役之前,是国民党军向共产党军队进攻,孟良崮战役之后,国民党军结束了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开始进入防守状态。

消息传到南京,蒋介石先是大惊失色,继而哀哭:

真是空前的大损失,能不令人哀痛?……我军剿匪以来最可痛心、最可惋惜之事。

整编74师突然被华东野战军合围,几天内就被歼灭,对此,中共中央高层事先其实也没有预计到。

毛泽东听到消息后,曾兴奋地问自己身边的卫士,知不知道被歼灭的74师是什么部队?他又评价说,歼灭整编74师:

付出代价较多,但意义极大。

可以说,孟良崮战役是整个解放战争的一个转折点,一点都不为过。

孟良崮战役之后,国民党重建整编74师,邱维达任师长。

二、曾经辉煌的战绩。

整编74师的战绩,是抗战中打出来的。

从抗战初期的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一直打到长沙会战、常德会战、上高战役,到抗战末期的雪峰山战役等,几乎所有的重大战役,74军都是绝对主力作战部队。正如74军军歌中所唱的:

我们保卫过京沪,大战过开封,南浔线,显精忠,张古山,血染红……。

日军称之为“虎之子”、“支那第一恐怖军”、“三五部队”(所辖51师、57师、58师,皆以“5”开头)。国人称之为“抗日铁军”。美军顾问团曾经评价:“中国军队74军最能打”。

该部队全军上下有极强的自豪感,士兵领双饷。74军代号为“辉煌”,51师代号为“前矛”,57师代号为“虎贲”,58师代号“激扬”。

1943年11月,常德会战。日军大举进攻常德城,74军仅一个57师,约8000人,面对绝对优势的日军陆、空、坦克的协同攻击,顽强抵抗。整个城市都被炮火摧毁,日军久攻不下,大量释放毒气。

师长余程万率领部队坚守常德城十六天,著名作家张恨水就此创作出了《虎贲英雄》的小说。2010年,中国电影集团和湖南楚城影视文化制作有限公司,联合出品了以此为题材的电影《喋血孤城》。

对比之下,整编74师全军在孟良崮被华野合围。从华野发动攻击,仅仅四天激战,就全军覆没。

1945年8月,74军空运到南京,接受日本投降,担任南京守备,被称之为“御林军”。

解放战争中,整编74师充当了急先锋的角色。先后在淮阴战役,涟水战役中,给华野造成了很大的麻烦,双方伤亡惨重。期间,10纵司令员谢祥军阵亡,这也是华野阵亡的最高将领。

三、抓住稍纵即逝的战机。

孟良崮战役是一场典型的山地运动歼灭战。华东野战军以“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气势,在整编74师孤军中央突出的情况下,敢于对这次王牌部队下手,也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

这块硬骨头如果不能在短时间内啃下来,就有可能被反咬一口。就会对华野今后的战局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如果华东野战军不能在1947年5月16日拂晓前攻下孟良崮,全军就可能被敌人合围。陈毅要求部队要不惜一切代价,坚决攻下孟良崮。作战不力的要严肃追责:“撤职、查办、杀头”:

蒋介石拼死和我们决战,把我们反包围了……成败在此一举,要不惜一切代价吃掉74师,拿下孟良崮。你们打掉1千,我给你们补1千,打掉2千,我给你们补2千,那怕纵队打光了,只要把敌人消灭也在所不惜。我给你们补充,恢复你们的番号……。

整编74师全军上山坚守,严重缺水,士兵没有水喝,也是加速其灭亡的一个重要因素。似乎天也要灭整编74师,战役结束后,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倾盆而下,雨水中夹杂着血水,沿着山坡滚滚而下 。据《张灵甫传》:

电闪雷鸣,大雨夹杂着大块的冰雹倾盆而下,在缺水中久盼甘霖的74师官兵此时大都已经成了俘虏,他们在大雨中欲哭无泪。不早不晚,这场大雨偏偏就在大战结束时刻从天而降,冥冥之中天意乎?

国民党方面对此又是怎么解读的呢?

狂风骤雨,杂以雨雹,惨烈之象,诚足以惊天地而泣鬼神。我整74师全体官兵,于此完成其壮烈牺牲、精忠报国之神圣职责。

自此,华东野战军一举扭转战局,掌握了整个山东战场的主动权。

9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孟良崮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于1947年5月中旬,在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东南孟良崮地区对国民革命军整编第74师进行的进攻战役。此战全歼国民党五大主力之首的74军,打乱了国民党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的步骤,创造了我军在敌重兵集团密集并进的情况下,从其战线中央割歼进攻主力的范例。

孟良崮战役取得的战果非凡,创造的意义非凡,我们如今回首这场战役,依旧感叹粟裕将军的指挥艺术,同时也深刻感受到其非凡的魄力和勇气。


孟良崮战役的胜利,从战略上扰乱了国民党重点进攻的步伐;

孟良崮战役发生在蒋介石将全面进攻改变为重点进攻的时期,而蒋介石重点进攻的两个方向即为陕北与山东。在山东蒋介石更是调集大军,先后被调往山东战场的兵力达到24个整编师(军)、60个旅,45万人,并以其精锐主力整编第74师、第5军、整编第11师为骨干,分别编成三个机动兵团,担任主要突击任务。


国民党的五大主力,三个到了山东战场,这种情况一度给我军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尤其是第74师、第5军、整编第11师三个师依仗自己是王牌军队,依仗自己的武器精良,在解放区横冲直闯,完全不将华东野战军放在眼里。

而孟良崮战役,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全歼了74师,一举粉碎了国民党重兵团的南北夹击,缓解了山东地区的重点进攻。虽然不能完全粉粹国民党的重点进攻,但是却逐步取得了主动,为以后的莱芜战役,山东彻底取得主动奠定了基础。


孟良崮战役从战术上,是一次险中求胜的典范;

孟良崮战役是一次“猛虎掏心”,也是一次万军从中取上将首级的战役。此战之前国民党军以一部兵力打通了津浦铁路徐州至济南段和临沂至兖州的公路,占领鲁南解放区后。敌军以总兵力达13个整编师(军)、34个旅,25万余人,采取了“密集靠拢、加强维系、稳扎稳打,逐步推进” 的方针。


期间粟裕曾数次指挥部队以求调动国民党军队,使其出现空隙,但是均因敌未被调动,而未能实现打援目的。若继续让国民党军队北进,对华东野战军而言,就是极其威胁的情况。

为此粟裕决心使用诱敌深入的计策,使部队佯装落荒而逃的情景,果然让蒋介石中计,蒋介石误认为华野“攻势疲惫”,可能继续向东北方向的淄川、博山方向撤退,遂于5月10日命令各部兼程前进,跟踪追剿,以实现在鲁中山区与华野主力决战之目的。74师为了表现,不待后续部队到来就孤军深入了。


74军的冒进让粟裕将军发现战机,粟裕将军立即调集军队,对74师进行围歼。而74师感觉受到攻击之后,立即撤往孟良崮。此时虽然74师是孤军深入,但是在山东战争国民党依旧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且后续部队与74师相距也不算太远,故而对华东野战军而言,若不能迅速歼灭74师,将会遗患无穷。

而蒋介石也想依仗74师的精良武器实行中心开花战术,并迅速调集其它部队在外围对华东野战军进行包围。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粟裕猛虎掏心,将74师全歼与孟良崮,而此时国民党军各路援军,有的进至距孟良崮5公里处,炮弹已能打到孟良崮。


孟良崮战役体现了粟裕将军超凡的军事指挥艺术;

孟良崮战役是粟裕将军超凡军事指挥艺术的体现,次战中粟裕将军显示诱敌深入,然后是猛虎掏心,挑国民党最强的部队打,可谓胆识过人。

此战过程中,粟裕就近调动华野的1、4、8、9四个纵队从74师的两翼迂回楔入,“猛虎掏心”,将之与两侧的25师和83师隔离开来并对外阻击两师。同时,之前隐伏于鲁南的华野6纵“飞兵激渡”,一日夜长驱奔袭垛庄,袭击张灵甫74师后方基地,彻底完成针对74师的包围圈。粟裕的这种布置,对快速歼灭74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粟裕卓越的大兵团歼灭指挥才能,将兵力使用到极限,在以弱对强的时候尤其如此。在1、4、6、8、9在主战场围歼阻援74师的同时,在外围战场粟裕布置了多层次、立体性的阻援战场,比如10纵插入新泰阻击5军,3纵插入蒙阴北方狙击11师,2纵和7纵在左侧阻击7军和48师。最终使国民党的增援部队难以靠近孟良崮,即使蒋介石与顾祝同死命的催促也无计如是。

战后毛主席曾经与粟裕聊到孟良崮战役,毛主席说:打好孟良崮战役,有两人没有想到,一个是蒋介石,一个就是他自己。毛主席给出这样的评价,足见粟裕将军此战的指挥艺术高超。


孟良崮战役威慑了国民党,振奋了解放军;

孟良崮战役全歼国民党74师,而国民党74师号称国民党五大主力之首,拥有御林军之称,可谓王牌中的王牌。我军初期战场的指挥方针是先打弱小之敌,然后在打强大之敌,所以对国民党的五大主力我军一直采取避战的情况。


当时同在中原战场的11师,曾经两次让华东野战军吃亏,当时中原战力最强的晋冀鲁豫野战军在与11师交手的时候,也是耗费了巨大的代价,才全歼11师一个团。当时的第5军主要在华东作战,大大小小无数战斗,败仗很少,其 在一年里转换指挥部就达300次以上,可见其转战的频繁,因此邱清泉才敢狂妄的称解放军是“逢五不战”。

74师的战绩也同样不可小视,淮阴之战、涟水之战,都让华东野战军尝了不少苦头,可以说“孟良崮战役”之前,华东野战军在74师身上没有讨到一份便宜。通过74师、11师和第五军在战场上的表现看,国民党五大主力却有很强悍的实力。


故而此次粟裕将军指挥部队全歼到了张灵甫的74师,是像世人说明五大主力并不是不可战胜的,极大的威慑了国民党,振奋了解放军。

总体而言,孟良崮战役是一次伟大的胜利,其从战略上缓解了山东战场的压力,为日后华东野战军取得主动创造了条件,从战术上体现了粟裕将军大兵团指挥的艺术,沉重打击了国民党的嚣张气焰,鼓舞了人民解放军的士气。

10

富贵险中求。

这里应叫做:胜利险中求。

粟裕为什么敢万马军中取上将首级?因为他看清了国民党军队间各自为战,保存实力,互不增援,狠不得同僚溃败消灭的致命弱点!

中间开花,冒险一击,速战速决!

验证了《孙子兵法》中的那句名言:知已知彼,百战不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