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孩子会得抑郁症吗?

孩子会得抑郁症吗?

2020-11-14 17:08阅读(60)

孩子会得抑郁症吗?抑郁症,孩子会得吗?最近感觉孩子一直意志消沉,如何诊断?:谢谢邀请。我可以很明确的告诉你,会。现代社会,抑郁症(depression)患者数量

1

谢谢邀请。我可以很明确的告诉你,会。现代社会,抑郁症(depression)患者数量正在逐年增加并且呈现低龄化,大量的儿童抑郁症患者出现,引起了心理学家的关注。如果你是孩子家长,应该时刻关注孩子的身体、心理健康,当他出现以下这些表现时,一定不能忽视,因为他可能已经患上了抑郁症。

表现一:活动减少,丧失活力

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第五版中认为,一个人如果心境低落,对身边的事物和活动失去了兴趣和兴奋感,那么,他就会主动减少活动。

而抑郁症患者的显著特征就是对任何事都提不起兴趣了,以前能吸引他们的东西不再有吸引力了。他们的生活就像是在白日做梦,一切都失去了意义。

当然,他们也可以与人交流,只是不会再去在乎那么多人际关系了,因为他们就像是生活的“局外人”。你本来活蹦乱跳的孩子突然变得不爱出门,拒绝社交时,那么,你就需要好好观察他一段时间了。

表现二:失眠,厌食

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睡得香,吃得多”属于正常现象。而如果你的孩子经常性失眠,食欲明显下降的话,那么,你就要注意了。

有一位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曾说过:“在失眠的日子里,就算是服用安眠药,还是难以入眠。”这其实是非常痛苦的体验,而且,睡眠不足还会剥夺他们的精力。

表现三:习得性无助状态

临床心理学观点认为,习得性无助很容易导致抑郁,那些从小对自己孩子严厉管教的父母应该认真观察一下自己的孩子是否已经陷入了习得性无助的状态。

大量的抑郁症患者曾说过,如果他们失败,巨大的挫败感就会油然而生,于是他们会放弃尝试,会产生“再怎么做都没有用”的感觉。

在习得性无助的影响下,你会发现,你的孩子喜欢把出事的原因都归结到外界,一旦出现抑郁症的情况,他们会先责怪自己周围的人,认为是他们“害”了他。所以,长期的无助和无望感是孩子们容易患上抑郁症的重要原因。

表现四:戴着开心的面具

“微笑抑郁症”往往比传统抑郁症更加难以察觉。大量的学生跳楼案例显示,这些学生平时非常乐观开朗。

临床心理学家Rita Labeaune将其形容为:每天对他人笑容相待,但是内心却在承认抑郁的煎熬。即使他们看起来很开心,事实上每天他们都在和抑郁情绪做斗争,而对于家长来说,这是很难发现的。

如果你的孩子总是非常幽默,且很少表达自己的真实情绪,那么,你要好好审视一下自己的孩子是否在“面具”下坚持了太久。

整体来看,抑郁症虽然呈低龄化趋势,不过现在的治疗手段也越来越发达了,家长要有信心陪伴孩子走过这一段灰暗的时光,爱永远都是治愈心灵疾病的良药。

2

抑郁症并不是只有大人才会得的病,孩子也可能会得。

关于抑郁症的诊断,首先要看时间。这里说的“感觉孩子一直意志消沉”,这个“一直”具体是多久,是否超过两周?还有孩子的意志消沉是否是因为经历了什么负性事件?孩子的情绪状态如何?抑郁症是一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表现及特征的疾病,症状持续时间超过两周以上且是与诱发事件不相适宜的心境低落。抑郁症的心境低落程度与个体的处境是不相对应的。比如一件负性事件会导致心理健康的人连续两天都情绪低落,但是这个事情会导致抑郁症患者持续两周的痛不欲生,他们的程度和持续时间都更重更长。例如孩子因为一次考试没有考好,会有两三天的闷闷不乐,认为自己没有表现好,但是几天之后会自行恢复状态,这是很正常的状态。但是抑郁症的孩子,他们可能会有长达数周的情绪消极,认为自己很没用、自卑,无法振作,甚至出现用铅笔划伤自己的行为,那么就应该引起家长的注意,及时带孩子到医院就医。

如果孩子是因为遭遇了挫折而导致的短暂几天的意志消沉,家长不要过于担心,这是正常的行为反应。家长可以和孩子多沟通,站在孩子的角度,多听听孩子的想法,先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是能理解你的难过的,然后再适时的提供一些建议。

了解更多更科学系统的育儿知识,请关注“积木育儿”头条号或微信号。

3

9月16日随《乔任梁因抑郁症而离世》的新闻一出震惊网络,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同样因患抑郁症自杀的哥哥张国荣,这件事再次唤起了大家对抑郁症的关注,也对其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可是各位为人父母的爸爸妈妈们,你们知道吗?看似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孩子也可能也会得抑有症。

儿重抑有症,以情绪低落为主要表现,常常起病于儿重或者青少年时期。美国研究者调查发现,在儿重中抑都的发生率在0.4%~2.5%之间,在青少年中抑有都患病为5%~109%,这个结果与意大利和澳大利亚的研究结果不谋而合。

通常在10岁之前,男女患抑郁得比例相仿,随年龄的増加女性患病率会逐断增加,最后男女患病比例约为1:2。目前,我国大约有20%的少年儿重出现过抑郁症状,其中有4%的孩子为临床抑都,也就是必须接受临床上治疗的重症抑郁症。因比,青少年和儿重抑郁症的现象越来越常见,发病的年龄也有越来越年轻。

孩子患抑部症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青少年和儿重抑症的临床诊断难度大,识別率较低,临床表现主要为:

1.行为冲动,情绪波动較大

成年人抑郁症的主要表现有体重减轻、睡眠碍、食欲下降、自责和自卑罪,这些在孩子抑有症中却并不常见,相反,发脾气、激惹、成绩下降、离家出走、拒绝上学却很常见。中

2有部分的儿童不能准确的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有些孩子在表达认知方面的症状时,还存在因难,比如自卑和绝望等。

3不同的年龄段名有其特点:研究发现

3~5岁的儿重,主要表现为游戏失去兴趣,玩游戏过程中不断有自残、自卑、自杀和自责的表现;

6~8岁的儿重,主要表现为躯体化症状(如腹痛、头痛和不舒服等);还有的孩子会有痛哭流涕、大喊大叫、莫名其妙的激惹冲动行为等;

9~12岁的儿童,更多的会出现不自信、无无聊空虚、离家出走、无助绝望、惧怕死亡。

12~18岁青少年更多出现易激惹、行为冲动鲁葬、成绩下降、食欲变化和不愿上学。

为了让孩子远高抑郁、充満自信,父母应该做到,训孩子独处的能力,在满足孩了生活条件时要有度,儿童精神病科的医生托马斯博士说过,“只有当孩子明白,能获得某种东西取决于他的能力而不是他的欲望的时候,他才能得到内心的充实快乐。\"在孩子发火的时候,父母要冷静处理,要意见一致,不能一个说yes,一个说no。

――大话精神,一个专注精神心理疾病的公众号。

4

{!-- PGC_VIDEO:{\"status\": 0, \"thumb_height\": 1080, \"file_sign\": \"280175fc130c38726caa504e454801e0\

5

孩子也会德抑郁症吗?毋庸置疑,孩子这个弱小的脆弱心理的物种,是抑郁症的易感人群,所以孩子得抑郁症毋庸置疑。关注?我,一起了解更多的关于孩子健康与成长问题。

6

甜甜圈专业于儿童发展心理学,所以接到这类的咨询还蛮多的

儿童也易患抑郁症 千万别忽视

引起儿童抑郁症的原因

1.家庭因素:残缺的家庭结构和不良的家庭氛围会诱发儿童抑郁,父母离婚、丧亡或与孩子长期分离都会给孩子纤弱的心灵造成压力,而家庭气氛不和谐,比如家长经常争吵、互不理睬,旁观的孩子往往受到难以平复的心理伤害。

2.心理因素:有的孩子娇生惯养,被过度宠爱,缺乏抗压受挫的能力;有的孩子性格内向,不敢与人交往;有的孩子自私暴躁,唯我独尊,听不得批评,这样,出现不利情况或负面评价时,他们就容易消沉抑郁。

3.经历因素:经历过重大生活变故的孩子,特别容易产生抑郁症状,因为孩子身心发育尚不完全,还不具备应对重大变故的心理调节能力,曾经的强烈刺激,对于他们来说是挥之不去的阴影。

4.环境因素:成年人处在一个充满敌意或蔑视的环境下,都难免情绪恶劣,更何况孩子,如果他们从社会环境中感应到的总是厌烦、不满、忽视,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抑郁心态。

5.遗传因素:如果家族成员中有抑郁症患者或自杀史,也可能导致孩子患上抑郁症。

儿童抑郁症的症状

1.性格突变:当一个外向乐观的孩子突然变得沉默、自卑、内向、退缩时,或当一个文静、有礼貌的孩子突然变得急躁、容易激动、没礼貌,以及经常与家长和老师产生对立情绪时,就应考虑患抑郁症的可能。

2.学习突变:当一个一贯成绩优良,勤奋好学的学生突然出现学习困难,注意力和记忆力下降,上课不专心,作业完成困难,成绩急剧下降,以及自暴自弃时,一定要带他们去看心理医生,以便及时诊治。

3.失眠:儿童一般很少失眠,若一个孩子失眠、夜惊、多恶梦、睡眠中经常辗转反侧,且持续时间长达数月,日间精神萎靡不振,这就应警惕患抑郁症的可能。

抑郁症患儿往往感到很孤独,认为没有人能理解他们,往往会出现情绪低落、兴趣减少、自我评价降低、言语减少、动作迟缓、行为退缩、激惹性增高、容易发脾气、恐惧不安、悲观厌世等表现,甚至产生自杀的企图。

爸妈如果发现苗头,要带孩子及时就医。

更多育儿方案关注“甜甜圈家庭教育”更多育儿问题后台留言问我哦!

甜甜圈官方微信号: 3115710865


7

孩子也会有抑郁,发现不对劲,尽快去专业机构诊断。

8

您好!不知道您所说的孩子指的具体是几岁?如果需要明确诊断,请带着孩子本人到专业的精神心理专科医院进行详细的问诊及检查后才能确定。在这里只能简要地为您介绍一下有关抑郁症诊断的相关知识。

孩子也是有情绪的,所以也会出现类似心境低落、兴趣减退、意志力下降等抑郁症状。只是由于孩子与成人的诸多属性差异,在诊断以及治疗方面会有很大的差异。

根据美国权威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上的标准,一种新的诊断:破坏性心境失调障碍,用于年龄达12岁的儿童。当具有这种症状模式的儿童成长到青春期和成人期时,通常会发展为单相抑郁障碍或焦虑障碍。

以下简要地介绍此种疾病的临床表现。

A严重的、反复的脾气爆发,表现为言语和/或行为,其强度或持续时间与所处情况或所受的挑衅完全不成比例。

B脾气爆发与其发育阶段不一致。

C脾气爆发平均每周发生3次或3次以上。

D几乎每天和每天的大部分时间,脾气爆发之间的心境是持续性的易激惹或发怒,且可被他人观察到。

E前几项症状已经持续存在12个月或更长时间,在此期间,个体从未连续3个月或更长时间没有以上症状。

F以上症状至少在下列三种(在家、在学校、与同伴一起)的两种场景中存在,且至少在其中一种场景中是严重的。

G首次诊断不能在6岁前或18岁后。

H以上症状出现的年龄在10岁前。I从未有超过持续1天的特别时期,在此期间,除了持续时间以外,符合了躁狂或轻躁狂发作的全部诊断标准。

J这些行为不仅仅出现在重性抑郁的发作期,且不能用其他精神障碍来更好地解释。

该建议来自好心情平台伊春市第一人民医院关铁峰医生给予指导。关铁峰医生擅长治疗学习及工作压力。情感及家庭问题。失眠,抑郁,焦虑,紧张,烦躁,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强迫,厌食。幼儿,儿童教育。心脏官能症,周围神经痛,产后抑郁,卒中后抑郁等。

9

儿童抑郁症是起病于儿童或青少年期的以情绪低落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精神障碍。美国研究者的调查表明抑郁在儿童中的发生率为0.4%~2.5%,在青少年中这一比率可能上升至5%~10%,这与澳大利亚及意大利的研究结果一致。在10岁以前男女患病比例相似,以后随年龄的增加女性患病率逐渐增加接近男女比1∶2。


遗传因素

有结果显示家族内发生抑郁症的概率约为正常人口的8~20倍,且血缘越近,发病率越高。异卵双生子同病率为19.7%,自幼分开抚养的同卵双生子后期同病率高达66.7%, 且遗传因素的影响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女孩比男孩抑郁更易受遗传影响,青少年受遗传因素影响大于儿童。儿童抑郁症

折叠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是导致儿童青少年抑郁的重要因素之一。有研究表明,儿童抑郁与母亲有关,而与父亲无关。对于家庭关系的研究均表明儿童青少年抑郁与父母婚姻关系破裂之间存在明显关系,女孩较男孩更容易受父母离异的困扰而出现抑郁。关于教养方式的研究表明父母严厉惩罚、过度干涉和保护将导致或加重儿童和青少年的抑郁症状,而给以更多的关注理解和情感上的温暖,将能减轻儿童青少年的抑郁症状或减少患病概率。此外,家境贫寒的青少年患抑郁的概率更高。

折叠社会支持

研究表明,社会支持与抑郁有较高的负相关。有研究表明,同伴关系差的小学生与具有良好同伴关系的小学生相比,更易患抑郁。抑郁大学生对社会支持的感受较低,未能发展有效的人际关系,在交往中将自己认知为人际交往无能,体验着焦虑和社会拒斥感。

折叠应激生活事件

儿童青少年抑郁的促发因素主要源自于生活和学习中所遇到的压力,即各种应激生活事件。如健康状况的变化和生活环境的突然转变。有研究者发现身体健康水平低下的儿童更易产生抑郁及焦虑情绪问题。生活环境的突然转变也可能引起儿童青少年抑郁的发生。有研究表明临时接受寄养服务的学龄儿童在抑郁量表上的得分高于美籍非裔儿童,其原因可能是儿童因突然离开了原来的家庭、朋友、学校及对他们熟悉的一切而感到压力,暂时显得情绪抑郁。另外,住院也易引发抑郁,原因可能是住院扰乱了儿童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秩序,患儿感受到挫折或限制、与熟悉环境分离,使儿童产生自卑感、变得不知所措,焦虑不安,孤立,对他人敏感等,归属感受到威胁。住院期间,亲人的情绪变化也成为影响儿童情绪的重要因素。有学者提出,抑郁和抑郁的反应,很容易被儿童从关系密切的成人,特别是父母那里学习和模仿。

10

小孩子也会得抑郁症?这是千真万确的事情哦!别看孩子小,天真烂漫,心无挂碍,其实孩子的先天神经发育和后天教育环境相互影响,也可能导致孩子产生与成人类似的抑郁症表现。一旦发现孩子有这方面的异常,家长一定要多留心哦!常规手段,如谈心、安抚、休息等解决不了的时候,一定要带孩子去儿童心理科诊断和治疗。

贝贝妈妈发现,尤其在孩子的青春期前后,也是就高小-中学-大学这个阶段,发生抑郁的孩子特别多,表现出来往往就是厌学、恋网、缺乏生活目标、早恋又失恋等。大概青春期是一个身体发育相对较快,荷尔蒙水平在孩子体内波动较大,但是孩子的心智和脑发育还达不到同等程度的自控力,而比较容易导致孩子精神失常或失控吧!而且这个时间段,正好是孩子校考、中考和高考集中的阶段,孩子课业压力大,精神负担重,如果家长和老师、学校又对孩子寄予非常厚重的希望,孩子会更加紧张。

所以,贝贝妈妈和儿童心理科医生共同的感觉是:青春期精神出问题的孩子越来越多,甚至比早期抑郁的孩子还要多。孩子出生后,家长往往特别重视早期教育和家庭教育,好不容易平稳度过了儿童期,到了青春期却马失前蹄,精神崩溃,甚至要休学退学,无法持续正常的社会生活和学习,那是多么可惜的一件事情啊!

因此,贝贝妈妈奉劝家长们,尤其是那些较大孩子的家长们,要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和心理卫生,给孩子更多的精神支持,而不是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