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希特勒为什么没有彻底消灭敦刻尔克的英法军队?

希特勒为什么没有彻底消灭敦刻尔克的英法军队?

2020-11-12 14:33阅读(60)

希特勒为什么没有彻底消灭敦刻尔克的英法军队?:1940年5月21日,横扫西欧的德国军队将英法联军团团包围,近40万英法联军被围困在法国北部的一个名叫敦刻尔克的小

1

1940年5月21日,横扫西欧的德国军队将英法联军团团包围,近40万英法联军被围困在法国北部的一个名叫敦刻尔克的小港湾。面对德国军队的钢铁洪流,英法联军要逃出生天的唯一办法便是从敦刻尔克通过英吉利海峡撤退到对面的英国去。在这个紧急时刻,英国当局出动了大批海军舰船和民用船只竟然花费了五天时间,将34万军队安全撤退到了英国,为以后反攻保存了有生力量。

令人感到不解的是,此时的德军距离英法联军近在咫尺,只要希特勒一声令下,数十万英法联军将会葬送在德国的铁蹄之下。然而,希特勒却发出了一道奇怪的停止前进的命令。正是希特勒的这道命令,让英法联军才有足够的事件安全撤退。

因此,长期以来,人们对希特勒这道命令感到十分不解。甚至有人提出疑问,如果希特勒发出进攻命令一举消灭敦刻尔克的英法军队,也许西欧格局乃至二战结局都会有根本性改变。实际上,希特勒并没有这么做。

这是因为,即便英法联军被德军彻底消灭,德军也无法跨越英吉利海峡进攻英国本土。须知,英国的海空军一点不亚于德国海空军。另外,当时的丘吉尔强烈主战,不会和希特勒讲和的。而且希特勒考虑到消灭英法联军会彻底将英国逼入绝境,在希特勒看来,英国是个优等民族,一旦英国怂恿美国参战,局面就不好收拾了。最重要的是,德国已经知道了进攻苏联的计划,要赶在入冬前乘苏联内讧将苏联一举拿下,这才是德国的当务之急。(欢迎关注第一军情,若有其他问题,请在评论区留言。)

2

迷彩虎军事为您回答,欢迎关注虎哥的头条号。敦刻尔克以二战中1940年发生在这里的敦刻尔克战役和英法军队大撤退而闻名。1940年五月爆发二战的法国战役,英国派出远征军到法国本土援助法国,可是由于德军进展神速,英军与法军被切断。英军撤退到敦刻尔克港口并遭到德军团团包围。一直以来的见解认为若非希特勒下令停止进军,出动纳粹德国空军轰炸敦刻尔克,英军将蒙受灭顶之灾。但是历史真的是这样吗?虎哥今天就跟大家好好分析一下。

虎哥根据德国A集团军的官方战争日记,发现这道停止前进的命令其实是集团军司令格尔德·冯·伦德施泰特下达的,而希特勒在此命令颁布后数小时才追认之。正因为有此停顿,容许了英军有几日时间着手自海路撤退。温斯顿·丘吉尔下令执行发电机行动征发一切可用船只,超过九百艘,来运送人员,拯救了338,226名人员(包括123,000法军),其后丘吉尔称之为敦刻尔克奇迹。尽管盟军遗下了超过四万辆车辆及无数军备补给在法国,本次行动拯救出的精良士卒还是更有价值。

这就引出了敦刻尔克大撤退中一个非常关键的人物:格尔德·冯·伦德施泰特。他是纳粹德国德意志国防军陆军军官,1940年7月19日被晋升为元帅。也是纳粹政权军官中资历最老的指挥官之一。二战爆发后,伦德施泰特被任命为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波兰战役随之展开。在这次战役中伦德施泰特等纳粹德国德意志国防军陆军将领采用了全新的闪电战战术,一举击溃波兰这个当时欧洲陆军数量位居第5的军事大国。

随后伦德施泰特被任命为A集团军群总司令,麾下包括两个装甲师,3个机械化步兵师和35个正规步兵师;属下更是有曼施坦因、古德里安和隆美尔等知名将领。1940年5月10日德国发起了法国战役,而古德里安率领的第19装甲军仅用两天时间便成功穿越阿登山脉110公里长的峡谷地带,在英法联军防线上撕开一大片缺口。并在5月12日下午已经到达了马斯河北岸,夜晚开始准备渡河,而强渡马斯河也被誉为德国人在法国战役的关键。后来因为伦德施泰特担心过于迅速推进的装甲部队在没有步兵支援下的存活能力,遂要求停止推进直到步兵赶上为止;从而使英国部队能从敦刻尔克成功撤退。在伦德施泰特下达停止推进命令之后,希特勒出于政治原因的考量也同样下达了停止前进的命令,他认为让英军撤退可以令英德和约更容易缔结。

3

如果德军当时的坦克部队进攻被包围在敦刻尔克的英法军队,那么等待他们的,将会是英国皇家海军的舰炮。

我们不要忽略了大英帝国最引以为傲的皇家海军。当时的皇家海军可是一支连日本海军都未必能比得过庞大战力。因此,英国海军正是敦刻尔克大撤退胜利的重要倚仗。



如果当时的德国陆军攻进海岸线附近,那么英国舰队的巨炮会直接把他们的坦克打回零件状态。因此,德国陆军其实是不敢靠近海岸线的。

陆军不行,海军就更不行了。而整个二战期间,德国海军除装备了强悍的u型潜艇外,其他水面舰艇部队的实力,始终都远逊于英国海军。



再说,1940年时,德国U型潜艇“狼群”还没有成型,所以海上根本不敢和英国对抗。

因此,德军唯一可靠的打击手段,其实就只有空军。但结果由于天气恶劣,再加上英国空军本来也不差,为了救回他们的士兵,英国空军驾驶员都拼死抵抗,不断阻击德国空军。这样一来,德国空军能发挥的作用也非常有限。



所以,敦刻尔克撤退的成功并非德国放英法军队一马,而是英国海空军努力奋战的结果。

4

老铁试着来解答一下这个问题:

的确,在敦刻尔克,面对三十三万失去重装备,已成惊弓之鸟,乱做一团的英法比联军。假如当时德军直冲上去,结果只有一个押解俘虏!

那么希特勒为什么下令德军停止前进呢?笔者认为,对于英法,他只求其降,不求消灭。一无必要在此消耗军力,二无必要过度刺激英法。这一点在法国投降后德国只占其北部,而于大不列颠空战始终频向英国抛出诱降信号之中,完全可以得到证实。

在希特勒心里,真正的敌人是苏联,是其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决定的。这一点也在之后的苏德战争中,对待苏联的残暴中可以得到充份证实。

5

回答这个问题可以从两方面解释,一是英法为什么在敦刻尔克就撤退了?二是德军为什么打到敦刻尔克就停了?最后再啰嗦点本人的观点吧。

一,1940年5月德国开始进攻西欧,40多万英法联军等着德国来攻打自以为坚固的马奇诺防线,谁知德国没有攻打,而是从比利时绕过了这个固若金汤的防线,所以40多万英法联军加上3万多比利时军队是被包围在了敦刻尔克这个地方,这地方狭小地势低洼,不适合部队大规模展开,而德军的先头部队距离英法联军只有16公里,前有追兵后无支援,所以只能撤退。

图为英法联军敦刻尔克左撤退丢弃了所有除步枪外所有的装备。

二,德军停了三天,是等着希特勒下命令和部队休整。因为德军面临问题和英法联军是一样的,德国的先头坦克部队在距离英法联军16公里的地方停下来了,首先敦刻尔克这个地方前面说了地形不适合坦克部队作战,如果坦克部队继续前进围剿,有可能深陷泥潭,那等待德军的就是英国强大的海军炮火;其次由于德国坦克部队进攻太快,英法联军没反应过来,连德军都没有反应过来,德国的步兵集团军行军慢,已经掉队了,这时候如果等步兵去围剿英国联军需要时间;敦刻尔克狭小的港口里集中了40多部队,最理想的方法就是围起来包饺子,所以用空战为主,陆战为辅的方法是最明智的。

所以结果是,希特勒采用了当时空军司令戈林的建议,德国空军轰炸来消灭英法联军。但是悲剧的是希特勒真是低估了曾国海上霸主英国的海运能力,竟然生生用9天时间撤走了大部分部队,共计33万人。其实德军实施空军轰炸敦刻尔克命令时,德国B集团军也参与了进攻英法联军,所以英法联军加上比利时部队最少40余万人,最后撤走33万人,其实牺牲了10万人。另外大撤退那几天环境对英法联军非常有利,那几天敦刻尔克大雾弥漫、天气恶劣,英法忙着撤退,德国空军战力受影响。

图为德军获得各类重装武器和50万吨英用物资。

历史都是胜利者书写的,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对敦刻尔克大撤退描绘的是一场重大的胜利,其实完全是彩色重抹的宣传而已,个人认为应该称为敦刻尔克大逃亡。希特勒的战术没有错,空军袭击,陆军包围,可悲的是低估了英国海军的能力和当时欧洲人反对德国的热情,老百姓都主动开船帮英法联军,那是民心所向。

6

谢邀!这个问题讨论很多年了,大部分人认为是希特勒的指挥失误,或者是戈林与古德里安争功,这些都是围绕德国的“闪电战”去评说的。其实不言,希特勒懂得“置之于死地而后生”的典故。

当时古德里安的坦克部队包围了英法40万大军,而德军才20万。用20万想吃掉40方,如果英法部队真正拼起命来,那后果是不可想象的。况且英法部队装备并不比德国差,仅在敦刻尔克缴获的坦克和重炮比德国还多、还先进。而古德里安的坦克部队和步兵严重脱节,补给都成了问题。这一点希特勒是清楚的。

再一个是法国和英国是十分强大的,只是当时斗志不行。如果打紧了或者倾全力消灭这40万部队,是必造成英法两国全民反抗。必将是个长期的战斗。要知道法国还有100多万装备精良的部队。

在敦刻尔克希特勒成功地离间了英法,丘吉尔把英国的30多万部队撒走了,留下法国4万多军防守。但就这4万部队完强抵抗也给德军造成不小的损失,但英法联盟却给打破了。在法国社会造成了极坏影响,也使法国不得不投降。



在这种形势下,不得不说希特勒的决定是非常正确的。即得到了胜利果实,也削弱了英国。在德国进攻法国本土的时候,法国多次要求英国支援,都被英国拒绝。

在敦刻尔克希特勒下令古德里安停止进攻,不难理解是希特勒逼迫英军撤退的。

7

希特勒幻想着跟英国讲和。他认为英国人跟德国人属于纯种雅利安人,希望跟英国联手对付世界。他的副手赫斯就是深感希特勒的痛点,而个人飞到英国试图帮元首实现目标。

8

敦刻尔克大撤退在很多军迷们看来是德军的一大失误,是希特勒胡乱指挥的一个大污点、大证据,很多军迷的观点就是,如果希特勒不下达停止追击的命运,那么敦刻尔克的英法联军怎么可能经受的住德国闪电战的冲击,等待英法联军的几十万军队最终的结果只能是走向战俘营!

其实个人觉得在面对几十万的英法联军上,希特勒是不是故意放走了这支有生力量呢?理由如下:

1、敦刻尔克确实背靠大海,而且被德军包围,但是凭借英国强大的海空军实力,弹药粮食的补给上完全不存在问题,有死守的资本,如果与德军形成对峙怎么办?恐怕会大大的牵制德军主力!

2、大英帝国的皇家海军可是世界第一海军,死守的英法联军能够得到这些大舰巨炮的火力支援,而德国的海军在英国人的主力舰队面前根本就不够看,基本帮不上忙!即使其德国潜艇的狼群战术基本对付的都是英国人的运输船队,很少敢对英国主力军舰动手!而对这些军舰构成威胁的德国空军恐怕在英国皇家空军面前也占不到多少便宜!

3、不让英法联军撤退的结果有两个,第一就是英法联军投降,几十万士兵走向战俘营。第二个结果就是英法联军破釜沉舟,发挥出超强战斗力,重创德军,及时形成对峙,牵制住德军主力为法国其他防线争取时间,这也是德国人不愿意看到的!

4、第四就是英法联军的大撤退无疑会极大影响其他战线上法国军队的士气,德国人能39天拿下法国,法国军队士气低落占据一个很大的因素吧!

因此从这个角度考虑,个人觉得希特勒放走了敦刻尔克的英法联军,会不会为德国39天攻克法国起到了奇效呢?

9

1940年5月26日-6月4日,在位于法国东北部、靠近比利时边境一个叫敦刻尔克的港口小城,曾经在整个欧洲不可一世的英法军队,以2.8万人阵亡、4万人被俘的代价,掩护约34万英法联军从欧洲大陆撤退至英国本土,史称“敦刻尔克大撤退”。

西方历史学家认为,敦刻尔克大撤退堪称奇迹,因为顺利撤退的34万军队不仅为英、法两国保留了军事力量,而且为后来光复欧洲保存了硕果仅存的种子。

1940年5月10日凌晨5时35分,德军闪击西欧。“静坐”8个月之久的英法盟军起而应战,展开了空前规模的陆空大战。正当英、法主力部队在法、比边界进行堵截战之时,德军主力部队以龙德施泰特上将指挥的“A”集团军群的45个精锐师(其中有7个坦克师,3个摩托化师)乘虚而入,直扑阿登山。古德里安指挥下的德军第19装甲军首先通过不战而降的卢森堡,进入阿登山区。

英法盟军“静坐”了八个月,迎来的是一场大溃败。5月24日,古德里安集结好进攻用的坦克群,准备突入敦刻尔克港,给英法联军最后一击以结束这场战役。但是,中午12时37分,他突然接到了希特勒的命令:就地停止前进,撤回先头部队,只准许执行侦察和警戒任务的部队继续前进。

5月25日上午,德军陆军总司令海恩里希·瓦尔特·冯·布劳希奇元帅再次试图说服希特勒改变他的决定,命令德军继续收缩对敦刻尔克的包围圈。然而,希特勒回答:“我已将西线作战的指挥权交给了A集团军群,而A集团军群司令龙德施泰特元帅也不同意这样做,坚持将装甲部队随时投入下一阶段的南方作战。”

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成功被很多人认为是希特勒的“放水”,对于为什么要“放水”英法盟军这件事,最有发言权的当然是希特勒本人。可是我们无法从他口中得到答案,只能用当时历史上的实际情况做一些分析解密了。我想,主要有四个原因。

第一、后期补给

从开战时的5月10日,到5月24日接到停止进攻命令,德军的装甲部队已经过半个月的鏖战,坦克的燃料和弹药即将消耗殆尽,因为德军是从阿登山区发起的进攻,崎岖的山路令后勤供给不继,协同作战的步兵也被远远地甩在了背后。后期补给不力,坦克群容易成为强弩之末。

西线作战开始后,德军进攻速度快到不仅打乱了英法联军作战指挥的时间表,而且打乱了德国人自己的作战指挥的时间表。德国人自己都没有想到进攻这么快,得手这么容易!这样一来,希特勒与A集团军群总司令龙德施泰特特别担心部队大纵深推进后,后勤补给却没有跟上,部队的两翼可能遭到法国境内的英法联军的南北夹击。

第二、德国空军想唱主角

戈林曾向希特勒建议,他的空军可以从天空封锁英法盟军的退路,将他们歼灭在海滩上。事实上来看,德国空军的轰炸并没有对英法盟军造成特别大的伤害。敦刻尔克地区经常大雾,每天能实施轰炸任务的时间非常有限。

第三、敦刻尔克沼泽区

敦刻尔克地区有大量的沼泽区,即便是后勤补给得力,德军坦克群也未必能发挥出多大的威力。

第四、希特勒仍对英国保存幻想

相对比欧洲其他国家,希特勒对于英国一直保存一定的好感,也多次大加赞赏英国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从政治的角度上讲,希特勒对英伦三岛并无多大的兴趣,他更希望用最快的时间占领欧洲大陆。为了博得英国的绥靖,甚至可能承认英国在欧洲的地位。因此,希特勒并不想完全激怒英国人。

总之,对希特勒来讲,这是一次胜而不胜的会战。希特勒的一个命令让34人在绝境中撤回了英伦三岛,进而为后来的盟军大反攻准备了有生力量。

10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

  作者:鱼鹰社吧毅品文团队,无授权禁转!

  1940年5月26日到6月4日10天内,英国、法国、比利时从法国敦刻尔克撤退了大批部队,根据英国海军部的数据338226人,英国陆军部的记录却是336427人,如果连同“发电机”计划之前撤回的英国远征军非战斗人员在内,最后撤回英国的总共364628人(其中英军224686人),这其中还不包括从敦刻尔克撤往勒阿弗尔和瑟堡等地大约4000名法军。而原先被包围在敦刻尔克的盟军总共16个法国师,9个英国师,13个比利时师,总兵力超过40万人。

  

  (德军渡过马斯河)

  

  现在争议最大的就是德军的“停止前进”命令,许多人根据古德里安的回忆录都认为这是希特勒下达的命令,而全部把责任推到希特勒的头上,但事实上大错特错。许多战后德军将领的回忆录全部都在甩锅,事实上根据保存完整的德国“A”集团军群作战日志明确记载了这道命令来自集团军群总司令冯·龙德施泰特,希特勒只是确认了这道命令。英国首相丘吉尔在1949年出版的回忆录第二卷就驳斥了龙德施泰特甩锅的说法,并宣称他在撒谎。英国历史学家罗伯特·杰克逊,美国历史学家安德鲁·罗伯茨都驳斥了德军将领甩锅的说辞。德军最高统帅部参谋长凯特尔元帅就在他的回忆录里写到:“按照陆军参谋本部和总司令部的说法——我在审判期间甚至还听到过这种说法——那次决定错误,是希特勒的责任,这种说法实在是有失公正。当希特勒指示应就这项问题有所决定的时候,他曾经和陆军部举行了一次重要会议,而那次会议我也在场。事实是,他们唯恐万一作战失败,因而根本就没有承担决心责任的胆量。他们在处理其他问题的时候,不肯依靠希特勒,吝于接受他的意见,而对于这个问题,却又将责任一股脑儿推到希特勒身上。”

  

  

  (英军撤离敦刻尔克沙滩)

  尽管战后龙德施泰特百般辩解,可是事实证明他和停止前进命令的发布是脱不了干系的,至少在1940年5月24日,他是同意停止前进命令的。而且有资料显示他在沙勒维尔会议之前就已经下令他的部队停止前进了。根据A集团军群的作战日志记载,1940年5月24日上午11点30分希特勒和约德尔抵达A集团军群司令部的时候,龙德施泰特提醒希特勒“不能忽视的是北方联军和索姆河以南的法军仍然可能采取协调一致的反击行动”。鉴于前一天克莱斯特装甲集群提交的一份措辞严重的的装备损失报告以及第4集团军司令克卢格提出的“部队希望明天有可能停止前进”的建议,因此,龙德施泰特在会议上建议“在离敦刻尔克不远的运河一线上的装甲师应当停止前进,等候更多的步兵部队接应”。

  

  

  根据A集团军群1940年5月23日的作战日志记载,龙德施泰特当天下午6点10分下令:“霍特集群的主力明天将停止前进,克莱斯特集群也将停止前进。从而弄清战况并封闭缺口。”这道命令在德国第4集团军当天的作战日志也可以得到证明:“部队在明天将根据冯·龙德施泰特上将的命令停止前进。”由于这两份命令都是在“停止前进”命令正式发布之前,鉴于龙德施泰特在会议上的态度,完全有理由判断他先斩后奏,在同希特勒会晤之前就已经下令暂停进攻了。德国历史学家弗雷瑟就认为:和普通的看法恰恰相反,希特勒并不是“停止前进”命令的始作俑者,因为在5月24日,他已经没法叫停装甲部队了,那时装甲部队早已停下来了。参考资料:《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德国A集团军群作战日志》《德国第4集团军作战日志》《奇迹般的撤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