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秦始皇修“长城”真有用吗?

秦始皇修“长城”真有用吗?

2020-11-11 02:04阅读(60)

秦始皇修“长城”真有用吗?我们学历史的时候,免不了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讨论一个问题:秦始皇到底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每次掰扯这个问题,又绕不开秦始皇修长

1

万里长城无用论的典型案例。

康熙皇帝曾经有一个说法,记载是这样的:

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实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士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能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清圣祖实录》卷一五一)

这就是长城无用论比较典型的帝王之言。此言差矣,假如吴三桂不投降清朝,献出了长城重镇山海关,估计后金政权还在东北地区卧着呐!这里康熙着重“修德安民”,从而降低长城的作用。

后金政权屡屡进犯中原地区,但大都绕道山西等地进入中原,而不是直接从最近的山海关入关,这就说明了问题。后金政权虽能屡屡进入中原,但是想灭亡明朝基本是不太可能的!

历史上万里长城已经充分体现了其作用,但有些学者文人总要拿这个万里长城说事,其实这是不了解其万里长城的真实作用,一味的揣测、臆断。

嘉峪关关南长城

长城最早始于西周,兴盛于春秋战国,到秦始皇时期达到了顶峰,在中国的北方修建成功万里长城。在之后的西汉、东汉、西晋、北魏、东魏、西魏、隋、唐、北宋、明等朝代都对长城进行修缮,驻扎军队,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袭。

再者,历朝历代的皇帝、大臣、军事将领大都有战略头脑,怎么可能放弃长城,其作用是有目共睹的。

岂是一两个文人墨客能用文字左右了的!

万里长城的防御作用

春秋时期,各个诸侯国很多修建了“长城”,主要防御敌国的进攻,延缓敌军进攻的步伐,对国内城镇进行战略预警,类似于烽火台的作用。其实,长城就是烽火台的特级加强版,并不是单纯的预警,而且驻扎了军队进行防御。

先秦时期的长城按照修建的国家地理位置,可以分为北长城和南长城。

战国时期长城分布图

北长城主要抵御北方少数民族的侵袭,有秦国、赵国、燕国修建的长城,秦国是秦惠文王命令张仪修筑的,赵国是赵武灵王时期修筑的,燕国是燕昭王时期修建的,都是雄才大略之主。难道他们都让驴踢了脑袋?

南长城主要有楚长城、齐长城、中山国长城、魏国长城、韩国长城,主要防御敌国的侵袭。

大峰山齐长城遗址,济南长清区内

长城并不是单纯的一堵墙,并且配置了城、障、亭、标等综合防御体系。长城著名的城池有:

嘉峪关山海关居庸关玉门关井陉关娘子关雁门关偏头关平型关古北口、喜峰口、榆林塞、黄崖关、瓦桥关、虎山长城、鸦鹘关、牛庄城、分水关、宁远城、阳关、平定堡城、清阳关、新安关、镇远关、锦州城、马水口、倒马关、九门口、老龙头、董家口、刘家口、马兰关、新开口、插箭岭关、金山岭、独石口、张家口、马市口、羊房堡关、水口关、紫荆关、宣化城等

这些长城上的关隘大都是战略要地,在抗日战争期间很多地点发生激烈的战斗,如山海关、井陉关、娘子关、雁门关、平型关、古北口、喜峰口等,2000多年前选择的这些战略要冲到今天还具有很重要的战略意义。目前很多城隘都已经发展成为著名的城市,如山海关、锦州城、嘉峪关、张家口、雁门等。

山海关长城之一段,修建到海中

有很多人认为,外敌入侵可以在长城上打开一个缺口就可以长驱直入了,没有战略常识的人才这样想的。长城上有预警人员,也有作战人员,假如阻挡不住就进行预警,让内地的民众加紧备战,坚壁清野。打开一个缺口需要时间,还要防备守军的进攻,游牧民族突然袭击的战略优势丧失殆尽,可以让中原地区政权有充分的时间抵御进攻。

况且游牧民族到中原地区大都是劫掠,攻打城市不是他们的强项,一旦预警了,可能他们抢到的财物和人力将会大打折扣的。况且他们一般都不敢深入腹地进行劫掠,怕被截断后路,得不偿失了。

假如北方游牧民族强大了,万里长城的作用仍然不可小觑。游牧民族只选择容易攻破的的长城防御,而对坚固防守的城池避而远之,这就使得进攻的战略路线被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使得中原地区政权可以更加有效的防御。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后金政权的八旗军队进攻中原地区大都绕道蒙古地区,越过长城进入中原腹地。为何他们不从更近的山海关一带防线进入呢?这里有坚固的城墙、城池和重兵,一般是打不下来的,即便是在拥有大炮的前提下。

秦朝的万里长城的防御作用还是非常明显的。小股的游牧民族根本就不敢进也进不了长城内地区,大队的游牧民族军队进入,万里长城可以进行短暂的抵御,并进行战争预警,使得长城内地区进行有效的防御,并调动军队进行抵御或者进攻,其作用还是非常大的。

骑兵对战步兵剧照

古代战马行军速度是非常快的,三国时期曾有记载,夏侯惇的马军三日五百里,六日一千里,而游牧民族的骑兵部队大都高于这个速度。如果在长城地区阻隔一两日,骑兵的突袭就化为泡影,失去了不少战略优势。

长城扼住了燕山和太行山北支各个交通要道,游牧民族的骑兵纵然破关而入,但只能对内地实施骚扰,而他们的后勤根本无法通过关口输送进来,故而无法在内地立足、从而动摇中华帝国的根基。癣疥之疾再重,也侵入不到膏肓,这是长城存在的根本意义。(《人民日报》之《长城.人类文明的标志》)

万里长城使得游牧民族对中原帝国的战争影响降到了最低水平,也迫使很多游牧民族西迁,尤其是匈奴部落的西迁,对欧洲造成了深远的影响。有这样几个评价,欣赏一下:

1、那些凶悍的游牧骑兵到了长城脚下,无不望城兴叹,折马返回。

2、戚继光将军在长城率领士兵组织有效的防御,长城使得一个士兵能发挥五个士兵的战斗力。

其实,万里长城还有另外一层意义,也阻碍中原地区的人到草原去的

2

秦始皇修的长城难道只是一个单纯的军事设施吗?

好,我们先抛开这个问题不讲,我们说回到秦始皇这个长城,它是全部由秦始皇修建的吗?并不是。原先的长城就已经存在了,秦国的长城,赵国的长城,燕国的长城,秦始皇所做的是把三个国家的长城给他连接在一起!为什么很简单,此时期秦国虽然派出30万大军击败了匈奴人率领的军队,但是匈奴只是向北逃去,并没有彻底消灭匈奴,而北方的草原之上,还有许许多多的游牧民族。如此众多的威胁和势力,秦始皇也很难保证自己的国家能够固若金汤,万一有一支骑兵部队沿着防御薄弱点突破南下,对于他这个帝国来讲就有严重的危险!

亡秦者,胡也,秦始皇担心的事情也就在于此!当然对于秦始皇来讲,他还需要担心一个问题!那就是秦国虽然掌控了中原地区的控制的局势!但是这个控制是很薄弱的!秦始皇心里对这件事情十分明白,要不然秦始皇累死累活天天跑来跑去,每天组织全国巡游,到底是为了啥?他就是想用自己的这种天子气去压制其他地方不服气的声音!通过自己的实力探查来发现这个国家的治理之道!

万一这个时候有类似于像中山国这样的游牧民族南下造成中原地区的混乱,那原本脆弱的秦国统治必将会遭到毁灭性的打击,所以秦始皇明白这一点之后,他必须得杜绝都要这个情况,秦国虽然有能征善战的大军,但不可能100%的能够保证当游牧民族入侵哪个点的时候就上去堵住。(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问答)所以他需要时间,需要警戒!秦国的长城就是有这样的作用!

而且我们看秦始皇在修建秦国长春的时候,除了修建长城本身以外,还修建了秦国的,直到与此同时,大批的士兵和百姓都在往北方迁移!不仅如此,秦始皇在攻打岭南地区的时候,不仅派出秦国士兵将其征服,并且命令秦国士兵在此驻扎,将文化,饮食习惯以及行政理念等等传输到本地区,让秦国的领土永远扩展到南方!

秦始皇是要做什么?他在做一个千秋万代,其他人所没有办法想象的事情,特别扩张。自己文化的版图!可能这一点对于大家没有印象,那我就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根据现如今对于咸阳城的挖掘研究表明,咸阳城其实没有任何城墙!在咸阳具有数量众多的宫殿和数目庞大的基础设施,而秦始皇的把咸阳附近的大山作为自己的城墙,将整个山谷地区作为自己的首都,这就是秦始皇的野心,这就是整个秦国所要塑造起来的未来理想之中的那个国度。但是很显然,秦国太过于急于求成,导致民众苦不堪言,秦始皇在世的时候还能压的住这些声音,当秦始皇一死,这些声音就彻底压不住了!

3

举全国之力修长城,如果真的没有用,秦始皇为什么还要去修?现在我们看到的长城基本上是明朝重修的,是明长城。历朝历代都对长城进行过维修。一个皇帝是傻子,总不能清朝以前的皇帝都傻吧?
说长城无用,并不能阻止外族入侵。就比如每个小区都有院墙,每个家都有防盗门,院墙,但是们然有小偷溜门撬锁进去偷东西,盗窃钱财,你能以此为依据,说院墙防盗门没有用,把院墙防盗门拆掉吗?
长城就是我们国家的院墙,为了防止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虽然中国历史上的元朝,清朝都是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但同样不能否认长城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
别的不说,清朝入关就是因为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打开山海关的大门清军入关的,如果长城没有用,为什么清军在吴三桂打开关门以前不入关,不就是因为长城的阻拦,使德清军只有望关兴叹?

4

长城当然有用!

不然你以为几千年从诸侯到帝王都忙着修长城他们都是傻子?

作为一项宏大的防御工程,冷兵器时代,抵御游牧民族的袭扰长城作用还是显著的。

近代以来,热兵器的大量使用,长城的防御功能才严重下降了。

5

秦始皇修长城褒贬不一,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有好的一面自然也有坏的一面,这件事也是入此,接下来我就按照自己的理解来说说我自己的想法:

秦始皇修长城的背景有很多种,但我认为最靠谱的说法应当是为了抵御外部少数民族的入侵和骚扰,可以更好的保护中原文明和自己的势力不受外界的威胁和骚扰。

当然,这也使得由于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让整个国家都陷入了困境,这也是让秦国走向灭亡的导火索,投入过多的财力就会让百姓承担沉重的赋税和徭役,从而引发百姓对国家的不满和反抗情绪,阶级矛盾极速加剧,加速了秦王朝的覆灭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象征,被誉为世界奇迹,我们应当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

6

我是汴梁哥我来回答!

 =大家对“千古一帝”秦始皇的年纪有些刻板印象,老觉得他是个胡子拉碴的老头,实际上秦始皇在蔡徐坤的年纪就除掉了吕不韦独掌朝政,在胡歌的年纪就收拾完了六国登基称帝(秦始皇建立秦朝时才38岁),堪称年轻有为,就算驾崩的时候,他也才49岁而已,哪有电视剧里那么老啊!

  



  话又说回来,大家为什么总觉得秦始皇老呢?一方面固然是电视剧功劳,另一方面恐怕大家形成了历史惯性思维,觉得能建立一统中国这种千秋功业,要花的时间蛮多吧。

  其实秦始皇确实干了不少事,建立秦朝之后,他忙着“书同文,车同轨”,对内改革朝廷和地方机构,防止造反,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还修起了中国古代第一军事工程——长城。

  我们学历史的时候,免不了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讨论一个问题:秦始皇到底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每次掰扯这个问题,又绕不开秦始皇修长城这事。修长城真的有用吗?

  


  正方观点认为,长城集城墙、敌楼、关城、墩堡、营城、卫所、镇城烽火台于一身,是古代最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不仅非常完整,设计精妙,而且起到的作用也是一般防御工程难以比较的,比如长城防线上最集中的防御据点“关城”,那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再比如秦汉时期,为了修长城,朝廷推出屯田戍边,迁徙了一批移民到边境居住,这些人跟守卫长城的军士一起开荒种粮食,边境经济飞快发展,还省了朝廷运粮成本,又促进了边区开发,甚至加强了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而反方观点认为,秦始皇这人好大喜功,修建长城累死无数民夫,沉重的劳役压在百姓头顶上,间接导致了秦朝灭亡。如果说秦始皇费尽心思是为了抵御游牧民族入侵,那明朝末年清军不还是一样入关了?长城挡住了什么呢?根本没发挥作用!

  康熙皇帝就对长城不以为然,他提出了“长城无用论”:“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实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士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能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

  


  咱们先不说这正、反双方的观点谁对、谁错,不妨来看看外国学者对《秦始皇修长城真有用吗》这个论题的解答。

  美国波士顿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巴菲尔德在他的作品《危险的边境:游牧帝国与中国》中一针见血地指出:长城当然有用,它有用就有用在坑惨了欧洲。

  巴菲尔德认为,秦始皇修建长城,改变了游牧民族的动向。在古代,中国北方游牧民族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居无定所,放牧、住帐篷,生活不稳定,资源不充足,扛不住天灾的打击,为了活下去,他们往往会选择南下掠夺稳定的农业国资源。

  



  于是,匈奴靠着来去自如的骑兵,说打就打说抢就抢、抢完跑路概不负责的流氓态度,成了中原诸国心腹大患。长城修了2000多年,先秦时期的长城就是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袭击,秦始皇只是把赵、燕、秦北边原有的长城连起来加大了工程,而长城所发挥的军事作用相当惊人。

  长城的防线太长了,这些靠着骑兵掳掠的游牧民族,就算能攻破一两个关口,跑到内地来抢劫,但只要长城上还驻扎有守卫军队,他们就要面临被击败、连逃回老家都难的问题;

  长城守住了太行山、燕山等各路交通咽喉要道,一般规模的游牧民族骑兵就算破关而入,想要运输粮草保证后勤打持久战也难,这就决定了他们只能给中原王朝带来骚扰,无法动摇帝国根基。于是,他们会在“久攻不下”的情况下转而将目光投向西方。

  



  历史上,原本活跃在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比如匈奴、突厥人、契丹人、蒙古人都曾经远至西亚,甚至欧洲与非洲,匈奴打败了日耳曼人,灭了西罗马帝国,打得东罗马元气大伤,突厥人在11世纪俘获东罗马皇帝,到15世纪甚至完全消灭了东罗马;

  至于蒙古铁骑就更不用说了,他们凭着杀伤力极强的组合式弓,配合骑兵自身的机动力纵横欧亚,几乎将亚洲全部联合起来,连拿破仑谈到成吉思汗和蒙古铁骑的那段历史时都自叹不如。

  



  但这些游牧民族却没有在中原称霸,原因便在于中原王朝掌握了对抗他们的方法,将矛盾分散出去,“祸水西引”,欧洲又没有那么强大、统一的农业帝国,更没有万里长城抵御游牧骑兵,自然遭了殃。

  



  综上所述,巴菲尔德表示秦始皇修长城这事至少对中国而言发挥的积极作用很大。所以我们也无需争辩秦始皇修长城是否浪费民力了,秦始皇不是糊涂人,难道他会做无用功?换成我们处在他的位置,恐怕做的事远不如他多也远不如他有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