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火烧赤壁时,曹操手下的谋士,除了徐庶没人看出点猫腻吗?

火烧赤壁时,曹操手下的谋士,除了徐庶没人看出点猫腻吗?

2020-11-09 19:01阅读(61)

火烧赤壁时,曹操手下的谋士,除了徐庶没人看出点猫腻吗?有或者没人和曹操说吗?:火烧赤壁时,曹操手下的谋士,除了徐庶就没人看出点猫腻吗?三国历史,是指从

1

火烧赤壁时,曹操手下的谋士,除了徐庶就没人看出点猫腻吗?

三国历史,是指从公元220年这一年开始,到公元280年结束。

公元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次年刘备在成都延续汉朝,史称蜀汉。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业(南京),国号“吴”,史称“东吴”。

赤壁大战,发生在建安13年(公元208年),这是小说《三国演义》里的一场重头戏。它既可以说明周瑜、诸葛亮的智谋超绝,也是魏、蜀、吴三国之所以后来能够成为鼎足之势的一场重大战役。

赤壁之战,尽管不是魏、蜀、吴三国的正式开始,但却是三国最重要的一场战役。战役以后,孙权巩固了自己的土地,刘备占据了荆州,进而进占了四川,三足鼎立真正形成。

在小说《三国演义》里,孙、刘联军以5万多兵力,在长江江面上,采用火攻,消灭了曹操20万大军,的确是一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题主的问题是“火烧赤壁时,曹操手下的谋士,除了徐庶,就没人看出点猫腻吗?

当然不可能。

曹操当时手下的随军谋士有两个,一个是荀攸,一个是程昱,都不是白给的。只是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孙刘联军在战役前的准备工作做得比较缜密,一环扣一环,让曹操一步一步进入孙刘联军的掌握之中。而且曹操实在无法相信周瑜、诸葛亮有那么大本事,以区区五万人,可以抵敌他二十万虎狼之师。

曹操的部队都是旱鸭子,不习水战。为了能够迅速提高战斗力,刘表手下的两个降将蔡瑁、张允被曹操任命为水军都督,日夜操练曹军。

蒋干是个不入流的谋士。或许是在曹营长久不被待见的原因,为了也想在曹操面前刷一下存在感,便自告奋勇去东吴劝降周瑜。

如果周瑜能在这紧要关头投诚反正,东吴阵营将会不战自乱。曹操当然求之不得,焉有不答应之理?

周瑜正为蔡瑁、张允这两个深谙水性的敌方将领发愁呢。蒋干来了,周瑜借机使用了反间计,迫使曹操误杀了蔡瑁、张允,这是孙刘联军取胜的第一步。

曹操的北方军队没有了水军教官,在晃晃悠悠的战船上连站立都做不到,谈何战斗力?这时,庞统献了一个连环计,解决了曹军在战船上头晕目眩的问题。这是孙刘联军取胜的第二步。

有这两步,就可以置曹军以死地。至于后面的每一步,比如借东风、黄盖诈降,都属于枝节,不提也罢。

《三国演义》原文:操升帐谓众谋士曰:“若非天命助吾,安得凤雏妙计?铁索连舟,果然渡江如履平地。”程昱曰:“船皆连锁,固是平稳;但彼若用火攻,难以回避。不可不防。”操大笑曰:“程仲德虽有远虑,却还有见不到处。”荀攸曰:“仲德之言甚是。丞相何故笑之?”操曰:“凡用火攻,必藉风力。方今隆冬之际,但有西风北风,安有东风南风耶?吾居于西北之上,彼兵皆在南岸,彼若用火,是烧自己之兵也,吾何惧哉?若是十月小春之时,吾早已提备矣。”

这里,这是谋士程昱提醒过的第一次。作为随军首席谋士的荀攸,也认为程昱的意见没错。

在《三国演义》里赤壁大战中,程昱共提醒过曹操三次。上面是第一次,程昱看出了铁索把船连在一起有问题。但曹操是北方人,不了解长江上的情况,不信“隆冬之际,安有东风南风?”一切似乎都顺理成章。

第二次,当日东南风起甚紧,程昱入告曹操曰:“今日东南风起,宜预提防。”操笑曰:“冬至一阳生,来复之时,安得无东南风?何足为怪!”

其实此时,曹操心里不一定不警惕,但事已至此,一切都安排齐备,此时再重新调整战略,恐怕已不可能。因此,曹操只能假装糊涂。

第三次,来船渐近。程昱观望良久,谓操曰:“来船必诈。且休教近寨。”操曰:“何以知之!”程昱曰:“粮在船中,船必稳重;今观来船,轻而且浮。更兼今夜东南风甚紧,倘有诈谋,何以当之?”操省悟,便问:“谁去止之?”

可见,曹操并不是昏聩之人,谋士程昱、荀攸也并不是没有料到孙刘联军可能会用火攻。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历史上真实的赤壁之战,据考证,由于旱路的粮草运输等诸多问题存在困难,曹操参加赤壁之战的兵力也就七八万人。孙权三万,刘备一万,加上江夏刘琦一万人,孙刘联军合计五万多人。两军兵力悬殊并不大。

加上北兵大多不习水战,而孙权的三万人那是常年在泥水里翻滚出来的。曹兵不败才怪。

这里有几个问题需要说明,草船借箭、借东风和赤壁之战孙刘联军的指挥者三件事。

一,草船借箭。

《三国志》没有记载,只有《魏略》里有一段:“权(孙权)乘大船来观军,公(曹操)使弓弩乱发,箭著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

《魏略》是三国时代中记载魏国的史书,共50卷,作者是曹魏郎中鱼豢私自撰写。其内容大多散失,只遗留一部分。《三国志注》大多引用《魏略》。

也就是说,在赤壁之战中,草船借箭的,既不是周瑜,也不是诸葛亮,而是孙权。

二,关于借东风。

东风,是长江上的一种自然现象,长期在当地操练水军的周瑜和黄盖,对什么时候起东风非常清楚。可曹操是北方人,哪知道这些啊?因此,周瑜他们利用曹操不懂这方面知识的缺陷,聪明地抓住了这一有利战机,漂漂亮亮地打败了曹军。至于说《三国演义》里诸葛亮草船借箭,那是杜撰。

三,赤壁之战孙刘联军的指挥者

赤壁之战的具体发生地,历来就有争议,但不管怎么说,都属于当时东吴管辖范围之内。因此,孙刘联军的指挥者,自然是孙权手下的周瑜;参赞军事的,也主要是鲁肃。

四,赤壁之战中诸葛亮的作用。

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的主要贡献,在于配合鲁肃促成了孙刘战略联盟。赤壁大战时,这是他出道的第二年,既没有作战经验,又不熟悉当地情况,加上刘备军队本来就少,又是客军,因此诸葛亮不可能参与赤壁之战的指挥,只是作为一个不重要的参谋,为孙刘联军总指挥周瑜服务。即使诸葛亮出一些主意,周瑜也未必肯听。

五,曹操方面的谋士

对于曹操来说,他的五大谋士,在干什么呢?

1,荀彧是首席大参谋,“居持守中”,负责战略和后方留守重任;

2,荀攸是首席随军参谋,他出谋据说都属于机密,一般人不会知道他说了什么;但在赤壁之战中,他附和、赞同了程昱的建议。

3,郭嘉已死;

4,贾诩在曹操出兵之前,就提出过反对意见,认为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曹操没有采纳,或许也正因为如此,赤壁之战曹操没有带贾诩随军。


5,最后只剩下一个程昱,程昱提醒过好几次,曹操都没有采纳。

这就是曹操之所以说:“吾哭郭奉孝耳!若奉孝在,决不使吾有此大失也!”的原因。意思是如果郭嘉没死,他曹操就不会失败得这么惨。

其实,这并不能说明郭嘉就比其他谋士高明多少,只是其他谋士可能和曹操的亲密度有点不够,引不起曹操的重视。因此,赤壁之战的失败,并不是谋士们失职,而是曹操太急于求成,结果兵败,造成了后来三足鼎立的局面。

曹操的急于求成也是可以被理解的。如果当时拿下孙权,随后一鼓作气追杀刘备,曹操就可以很快统一天下,便不会出现三国鼎足之势。

假如曹操听从贾诩的建议,对孙权不是大军压境,而是派人安抚,直接封孙权为吴王,孙刘联盟也不一定能够形成,以孙权当时的想法,拱手称臣的可能性非常大。然后,周瑜再谋划出兵进攻西川,很可能和觊觎西川的刘备打起来。到那时,曹操只需坐山观虎斗,坐收渔人之利。

当然,在赤壁之战中,如果曹操对程昱的意见重视起来,赤壁之战或许就不会失败,至少不会惨败。

当然,历史进程,不管你愿不愿意看到,都没有如果,只有结果。

2

火烧赤壁是曹操被坑的最惨的一次,而依照曹操诡诈狡猾的个性,他难道没有看出来吗?曹操的手下谋士为什么集体失声?除了徐庶,难道没有人看出点猫腻吗?非也

其实曹操之所以被骗,完全是因为整个计策太高明而已,高明的连狡猾的曹操也上当了。那么曹操都受了什么蒙骗呢?

为了使狡猾的曹操上当,火烧赤壁前可谓是一计连着一计,计计相连首先是离间计,周瑜借蒋干探听吴军虚实时,故意让蒋干看到蔡瑁、 张允来信(其实是周瑜伪造的信件),蒋干报告曹操二人是奸细,曹操上当,斩了精通水战的蔡瑁、张允。

接着黄盖与周瑜暗自商量,表演苦肉计。而苦肉计实现的前提是曹操必须相信,于是为了让曹操相信,周瑜找来善于辩论且有胆略的阚泽前去曹营诈降,阙泽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凭着一身胆气勉强让曹操相信。

随后曹操派去东吴诈降的蔡中、蔡和来信,信中说了黄盖被周瑜毒打,黄盖愤愤不平的事情。至此,曹操相信了黄盖的苦肉计。但是,苦肉计之后如果想打败曹操,必须让曹操连船方能起效,这时一个神奇的人出现了,他就是庞统

庞统骗蒋干向曹操引荐自己,紧接着就向曹操献了连船之计。那么曹操为什么会相信庞统呢?原来,先前曹军大败一部分原因就在于北军不习水战,多生瘟疫。试问士兵在船上连站都站不稳,又生着病,如何打仗?而庞统献连船之计,几乎完美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统曰:“大江之中,潮生潮落,风浪不息;北兵不惯乘舟,受此 颠播,便生疾病。若以大船小船各皆配搭,或三十为一排,或五十为一排,首尾用铁环连 锁,上铺阔板,休言人可渡,马亦可走矣,乘此而行,任他风浪潮水上下,复何惧哉?”

此计一出,武将甚喜,因为他们要站在船上与吴军对敌。那么文臣和那些谋士们呢?他们没有人看出猫腻来吗?有,谁呢?程昱

程昱当时就提出:连船虽然平稳,但是一旦东吴运用火攻,那么就难以防备,所以不得不防。而这时曹操嘲笑程昱道:你虽然考虑的很周到,却没有发现真正的关键之处。那么关键之处在哪里呢?

曹操得意的说:如果要用火攻,必须借助于风力。如今隆冬时节,只有西北风,没有东南风。而我军居西北之处,如果东吴用火攻,岂不是自己烧自己之兵吗?此语一出,举座皆呼:丞相英明,而程昱就不好意思再说什么了。

曹操看到的问题,周瑜随后也想到了,因此周瑜气的吐血一次,然后找到孔明询问良策。诈降计、离间计、苦肉计、连船计,临到最后,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只可惜这刮东风是违背常理的。随后便有了孔明借东风,周瑜烧赤壁之壮举。

因此,回顾整个过程,火烧赤壁前,周瑜的计策被许多人都看到了,庞统知道,徐庶知道,曹操知道,黄盖知道,甘宁知道,阚泽知道,大家都知道,为什么还会成功?就是因为大家都不相信会有东风。而孔明“一战封神”靠的就是借东风。而整个《三国演义》这本书最精彩之处也是借东风,至今历史上这个东风究竟是怎么来的,还是个谜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火烧赤壁时,曹操手下谋士徐庶看出了猫腻,但是碍于刘备的恩情而没有吱声,后借机领兵讨伐马腾、韩遂去了。而程昱也看出了猫腻,但是因为曹操坚持冬天一定不会刮西北风,所以程昱也不再说话。最后也是程昱看出黄盖诈降,但此时已晚,火船已近,风势又起,风助火威,曹操遂败。也许曹操其他谋士也都看出来了猫腻,但是谁又会相信冬天真的会刮东南风呢?

本回答行文逻辑来源于《三国演义》一书,不喜勿喷!

本回答独发于问答,觉得写得好请随手点赞,谢谢!

喜欢请随手关注我的头条号,谢谢!

3

赤壁之战时,曹操身边的主要谋士是程昱和荀攸,而这两个人都是智计百出的角色,甚至能够名列三国十大谋士之中。那么,在火烧赤壁之前,他们难道真没看出一些什么吗?其实不然,这里蜉蝣君来简单分析一下。

在庞统献连环计的时候,曹操觉得很是满意,因为连锁船十分平稳,有利于操练兵马,能够尽可能的弥补北方士兵不善水战的缺点。而此时,程昱展现了出他的深谋远虑。他向曹操献言说铁索船虽然平稳,但是还得防范火攻。这本来是谨慎的谋划行为,曹操却以无东风这一季节特点无视了程昱,后来更有其他人阿谀奉承,曹操更是会忽略程昱的意见了。程昱虽然是谋士,可决定权还是在曹操手中的。

到了后来,程昱也是没有忘记防范火攻这一点。在黄盖诈降时,程昱第一个发现黄盖的船有问题。他发现船的重量不对,必是带有大量柴草来纵火的。能发现这一点,其实就说明程昱是一直有防备的,他一定时刻盯着黄盖的船。只是可惜天色已晚,等程昱看的真切时为时已晚了。

题目里说徐庶发现了火烧连环船。其实这在于徐庶是新附曹操,又深知诸葛亮、庞统等人。既没有沾染曹军的傲气,又能知晓庞统等人维护江南的决心。所以,徐庶看出其实是很正常的。

而根据以上分析,其实程昱也是看出来一点猫腻的。只是他深知曹操的秉性,一劝再劝也是没必要的。而且程昱也难免会沾染曹军的傲气,难免会有小觑江南之士的心思生起。

所以综上来说,不是曹操的谋士没发现,只是当时曹军势大,难免会视江南无人。又因为曹操过于自负于自己的韬略,非一两个谋士能够撼动的。

(我是蜉蝣君,欢迎点赞和留言评论,欢迎加关注一起交流)

4

赤壁之战是三国当中继官渡之战之后,曹操发动的第二场大战,这次的战争目标是平定东吴势力,这次曹操的实力之最大的,但是却以惨败告终。

火烧赤壁的故事是家喻户晓的,曹操本来就是足智多谋,阴险狡诈的,身边的更是谋士如云,难道就没有一个人看出东吴周瑜的计谋吗?有人会说失败的原因是因为郭嘉不在,没有看出东吴的计谋,才有了如此的失败。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当时很多人包括曹操在内都看出了周瑜的计谋,并非只有徐庶一个人看出来了,唯一失败的原因就是曹操阵营中也不相信会有东风。

面对曹操阵营的巨大实力,虽然是孙刘两家联盟,要想和曹操硬碰硬无疑也是以卵击石。曹操在发动赤壁之战之前,可以说是做足了充足的准备,实力是大大的增强,中国的北方都已经被曹操平定,收编了很多其他军阀的军队,有袁绍、吕布、张绣、刘表,曹操的军事实力是空前的强大。也使得当时东吴的大都督周瑜使用了一连串的计谋来对付曹操。

曹操的为人,一生精明狡诈,聪明程度异于常人,按理说想要骗过曹操不是很容易的一件事,在赤壁之战中曹操屡次被周瑜设下的计谋所骗。主要是周瑜的计谋太过高明,而且是一个计谋连着一个计谋。曹操和刘备是不一样的,曹操会听取谋士的意见,但是很多时候都是自己做决定,刘备则是对诸葛亮言听计从。

有时候曹操的聪明是过于自负了,在周瑜的离间计当中,蒋干这个打酱油的,从周瑜身边偷会了一个假的书信,曹操看了以后勃然大怒就杀了蔡瑁张允两个水军将领。等曹操回过神来发现自己被骗了,也不好意思说出来,也没办法惩罚蒋干,只有落一个哑巴吃黄连了。

后来曹操派蔡中蔡和两个人去周瑜那里诈降,周瑜是心知肚明的。没有杀这两个人是因为,这两个人正好可以通风报信,传递一些对自己有利的消息,最终这两个人也没有让周瑜失望。周瑜和一班人等商量出火攻的计划以后,又酝酿一个苦肉计出炉了,黄盖作为江东老臣是受了大罪,被打的皮开肉绽的。周瑜这次骗住了蔡中蔡和,却没又骗过心思缜密的诸葛亮和阚泽。阚泽毛遂自荐找到黄盖,两人商量之后,阚泽渡江找到曹操,忽悠曹操真的信了黄盖要来投降,这次是周瑜和黄盖配合的太高明了,曹操再聪明也是想不到的。

想要实现火攻的目的,光苦肉计是不够的,必须要战船和水寨能有连接起来才能实现火攻的效果,这时候凤雏庞统就出场了。庞统的计谋是和周瑜商量好的,碰巧蒋干来找周瑜,在特定的安排下蒋干还是找到庞统,蒋干就在在曹操面前推荐了庞统,一番高谈阔论以后曹操对庞统是刮目相看。

当时对于曹操最大的问题就是,自己所带领的士兵,大部分都是北方人,来到南方是水土不服,也不习惯水战,在船上操练以后大多都有晕船的现象。庞统就给曹操献上了之前和周瑜商量好的连环计,基本上是解决了曹操的大问题。下边引用三国演义中庞统的对话:

统曰:“大江之中,潮生潮落,风浪不息;北兵不惯乘舟,受此 颠播,便生疾病。若以大船小船各皆配搭,或三十为一排,或五十为一排,首尾用铁环连 锁,上铺阔板,休言人可渡,马亦可走矣,乘此而行,任他风浪潮水上下,复何惧哉?”

这一次曹操是彻底的上当以后,有一个人站出来说话了,这个人就是徐庶,庞统刚刚要走,被徐庶拦住。

一把扯住统曰:“你好大胆!用苦肉计,阚泽下诈降书,你又来献连环计:只恐烧不尽绝!你们把出这等毒手来,只好瞒曹操,也须瞒我不得!”

徐庶是看出来了庞统的计谋,但是大家都是知道的,徐庶因为刘备的事情,不给曹操出谋划策,他也是说到做到的。他找到庞统,也是为了自保,庞统个他出了个主意,徐庶就抽身去找马腾韩遂去了。

曹操在整备连环战船的时候,程昱是看出来了问题所在,程昱就对曹操说把船都连了起来,东吴用火攻,咱们岂不是都要完蛋了。曹操也非等闲之辈,自幼熟读兵书,对于兵法天文气象有一定的了解,这是作为一个将军的必修课。因为曹操知道隆冬季节刮的都是西北风,如果东吴用火攻的话,正好是烧了自己。还用火把让程昱做实验,着实的是恶心了程昱了一把,程昱自讨没趣,也不再说了。周瑜也是因为刮的西北风,自己的火攻计划实现不了,之前的努力几乎就要付诸东流了,吐血不止。

对于曹操来说,周瑜的些许计谋对曹操造不成太大的伤害,如果没有东风的出现,历史就要改写了。一个诸葛亮借东风,彻底的扭转了战局,给曹操来了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曹操和身边谋士都根本想不到的,因为冬天刮东南风,是有悖于常理的。周瑜就是借着这股东风的便利,彻底的打败了曹操,破碎了曹操想征服东吴的梦想。也留下了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千古佳话。

在整个赤壁之战当中,周瑜使用了很多的计谋,曹操也被骗了多次。周瑜的计谋都是很多人都知道的,诸葛亮是知道的最多了,曹操也是知道的。除了一个在战略上的决定,就是连环战船的时候,程昱给曹操提醒之外,其他的没有人提醒。

第一杀蔡瑁张允的时候,两人本来就是降将,被诬陷有异心也是在所难免,曹操当时就知道被周瑜骗了。第二苦肉计,是周瑜和黄盖配合的太完美了,再有蔡中蔡和帮曹操倒忙,算是蒙混过关了。第三庞统的连环计,主管上看是给曹操的一个圈套,在主管上看如果没有东风的出现,这是很适合曹操所带领北方军士的一种战术,(我个人认为曹操的这种水上堡垒应用得当的话,是可以打败东吴的)。

综上所述:曹操和身边的谋士都能看出来东吴的计划,只是谁都不相信在冬天会刮东南风,这是连周瑜自己都不相信的,曹操在赤壁之战的失败,就是败给了诸葛亮借来的东风,纵使再高明的人也是想不到的。究竟这东风是从何而来,恐怕只有诸葛亮自己知道了。

以上观点纯属个人愚论,不周之处欢迎评论斧正,你的关注是我最大的动力,谢谢。

5

曹操在建安十三年(208年),亲率八十万大军陈兵长江赤壁一带,欲与孙权、刘备联军决一死战。曹操人多势众,战船如梭,孙、刘联军满打满算加起来不过10万,显然双方实力悬殊太大。

面对如此严峻形势,蜀国军师诸葛亮和东吴水军都督周瑜、都认为硬拼必输无疑。二人不谋而合想出了“火烧战船”的计谋。

经过一步步的设套,曹操懵懵懂懂走进了二人预设的陷阱,最后一把大火烧的曹操大败而逃。



“火烧赤壁”是三国鼎立的开始。

(问题来了),曹操在历史上可是著名的军事家和文学家,讲真他的谋略不在诸葛亮之下,他文采飞扬,是东汉“建安七子”之一,这从侧面说明曹操智商并不低。

这样一位牛人难道看不出把战船连在一起有什么利弊吗?当时周瑜派去庞统向曹操献“连环计”时,被那个“身在曹营不设一计”的刘备前谋士徐庶一眼识破。

忽见岸上一人,道袍竹冠,一把扯住统曰:“你好大胆!黄盖用苦肉计,阚泽下诈降书,你又来献连环计:只恐烧不尽绝!你们把出这等毒手来,只好瞒曹操,也须瞒我不得!”諕得庞统魂飞魄散。引自《三国演义》

其实并不是徐庶一人发现了问题,当时随行曹操的主要谋士程昱屡次提醒,但曹操此时被孔明和周瑜的“环环相扣”的计谋引向了深入。这好比一个人进了传销组织后,亲人的呼唤和朋友的规劝都无济于事一样,甚至九头牛都拉不回来。




曹操就是这样走入了误区。

首先周瑜利用曹操多疑的心理,利用愚蠢的蒋干巧使“反间计”,除掉了对水军熟悉的叛将蔡瑁和张允,因为这两人活着会一眼发现“锁战船”的利弊,会及时提醒曹操引起注意,孔明、周瑜的计谋就会落空。

所以说,能够识破“锁战船”计谋的还有专业人士蔡瑁和张允,但二人很快被曹操杀掉了。

当曹操实验“锁战船”带来的效果时,非常满意,只夸庞统的计谋实在是高:“若非天命助吾,安得凤雏妙计”,曹操把这一切归功于“天意”。

众将直呼曹操英明伟大,这时大多将领唱喜歌,谁也不想做“乌鸦嘴”扫了曹操的兴。因为有前车之鉴,曹操“宴长江赋诗”时,当时酒席中扬州刺史刘馥说了一句扫兴的话,被曹操当场斩了,谁还想做第二个刘馥呢?



曹操用宝剑封住了手下提不同意见的渠道。但是作为随军的主要谋士程昱还是提醒曹操道:

船皆连锁,固是平稳,但彼若用火攻,难以回避。不可不防。

这是程昱第一次向曹操提出的警告,说实话,曹操不可能想不到这一点,他也是一个久经沙场的军事家,难道他不知道诸葛亮善用火攻吗?

但是前面的许多事情太出奇顺利了,“得心应手”使曹操认为“实现宏图愿望”如有天助,怀疑这一切就是对上天的不恭。于是他给出了如下解释。

凡用火攻,必藉风力。方今隆冬之际,但有西风北风,安有东风南风耶?吾居于西北之上,彼兵皆在南岸,彼若用火,是烧自己之兵也,吾何惧哉?若是十月小春之时,吾早已提备矣。

通过曹操的解释,我们可以想见,曹操不但知道“锁战船”的弊端,同时也相当了解当地的天气情况。




注意,曹操只是了解一些基本天气常识,毕竟他是北方人,对长江流域的季风气候不甚精通,曹操认为长江流域大冬天不会刮温暖的东风,恰恰是“有时候刮东风”小概率的天气害死了曹操。

曹操感恩老天爷,但“天意并没有眷顾他,而是偏向了孙、刘联军”。“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此时老天爷帮了孔明的忙。

其实是孔明生活在长江流域一带,熟悉这里的气候,他知道,有时候会有小概率的天气发生,诸葛亮恰好利用天气异常的事情,装模作样“借东风”。

当天气有异常,东风渐起时,谋士程昱再次提醒。【今日东南风起,宜预提防】。

讲真曹操的谋士对工作很负责,多次提醒尽到了自己的义务,毕竟大主意还是领导说了算,程昱左右不了曹操。



曹操知识学的有点杂,知识丰富的人都很自负,说不好听点就是自高自大,一个人无论多么知识渊博,必定有他的知识盲点,小概率的天气异常就是曹操天气知识的盲点。

曹操不但没有接受程昱的提醒,反而用一些似是而非的理论改变程昱的看法。【冬至一阳生,来复之时,安得无东南风?何足为怪!】。

程昱想:“既然领导比我还懂,我还是闭嘴吧”,反正该提醒的我都提醒了,到时候失败了可别埋怨我!

结果可想而知,曹操被孔明、周瑜放了一把火,战船锁在一起无法躲避,加上小概率的东风狂刮,曹操的大军被烧的屁滚尿流,曹操大败而归。



结语:曹操接受庞统“连环计”后,他自己也知道里面的利弊,看出门道的不仅徐庶一人,谋士程昱屡次提醒,但都没引起曹操的注意,究其原因是曹操太自负,以为自己是“神人”,造成这一切的是战争进行的太顺利,让他有点飘飘然,最后失败也就在所难免了。曹操败走华容道,对众将哭着说:“郭嘉若在,决不使吾有此大失也!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555……

“曹操你还要脸不?”程昱心中骂道。

文/秉烛读春秋

6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在罗贯中的笔下是这样被人捉弄,惨遭赤壁大败的

曹操征乌桓时,谋士郭嘉去世,失去了一个在关键时刻给他提意见,并且他还能虚心接受的人。平定河北后,曹操志得意满,宛如当年的袁绍一样,骄横跋扈,谁的意见都听不进。他听说刘表去世,便想要出兵征讨荆州。当时一票人表示反对,可是曹操就是一副我不听不听就不听的嘴脸。

随后曹仁和李典奉命征讨新野,被有徐庶指点的刘备打的大败。曹操有心招募徐庶,便用阴谋诡计骗徐庶回老家,打算将他拐骗到了自己帐下。结果由于徐庶母亲自杀,徐庶便跟曹操结了仇。表示终生不为曹孟德献一计一策。



中间曹操与刘备的战争情节直接跳过。简而言之就是:诸葛亮出山,刘备被打残,曹操不战而取荆州,更加的嚣张跋扈。而东吴的孙权则被吓到了,怀疑曹操会来打自己

刘备在当阳大败后,与关羽的水军会合,一起退往江夏。众人在江夏商议前程时,突传东吴鲁肃前来吊丧。诸葛亮认为:鲁肃此番不请前来,必然是东吴感受到了曹操的军事压力,想和我们一起抗拒曹操。于是诸葛亮建议,由他随鲁肃一起去东吴,当面游说孙权抗曹,把孙权拉下水

诸葛亮到江东后,先是舌战群儒,后又接连用言语激怒孙权和周瑜,成功的让孙权派周瑜率领所有的东吴大将西征,与刘备一起在樊口联合抗曹。周瑜在出征后,深感诸葛亮和刘备的大志,想杀了他们两人。但是在鲁肃的力劝之下,这事没办成。

因此事,周瑜憋了一肚子火。恰好这时曹操的使者前来。周瑜一怒之下,斩杀使者,并约定曹操第二日在江上大战!第二天,曹军和吴军在江上大战。由于曹军主要都是北方人,不擅长水战。而蔡瑁和张允统领的荆州水军久不操练,战斗力很弱。

于是这一战下来,曹操败的灰头土脸。因此曹操给了蔡瑁和张允三个月的时间,让他迅速操练水军,待水军操练好后,再与周瑜决战。隔了一段时间,周瑜突发奇想,他说想去对面的曹营看看。当晚周瑜便坐着一艘小船偷偷的观望曹军的水寨,他看到蔡瑁和张允熟知水军的操练之法。深感若是不除去此二人,东吴必吃大亏。于是,周瑜暗自设计了一条除掉蔡张二人的毒计

不久后,曹操派蒋干出使东吴。由于周瑜早已经设好诡计,所以蒋干很自然的中计,间接的帮助周瑜除掉了蔡瑁和张允。

曹操杀掉蔡张二人后,很快就发现了这是周瑜小儿的诡计,目的就是让曹军的水师不能成功练成。但是人已经被他杀了,曹操反悔也来不及。于是曹操再派蒋干去东吴,准备再去探听东吴的虚实。

而周瑜也在这之前,又设两计,就是黄盖的诈降和阚泽的游说,让曹操相信黄盖一定会投降自己。

蒋干到东吴后,周瑜故意冷落他,让他在自己的安排下,见到了有凤雏之称的庞统。蒋干偶遇庞统,非常高兴。便连夜将庞统带回了江北曹军大营。曹操得知庞统前来,很心虚的向庞统求教一番。

庞统采取了欲擒故纵一计,先跟曹操说了一通不相干的废话。紧接着突然转入正题,对曹操献了连环计。也就是让曹操用铁锁将曹军的战船连接起来,组成超级巨舰。以弥补曹军对水战的不适应。

曹操被庞统的巧舌如簧蒙的晕晕乎乎,还放言若是此番击破东吴,必在皇帝面前保举庞统位列三公之位。当时庞统很心虚,不敢在曹营久留,随便应付了曹操几句便匆忙跑路。正当庞统上船时,徐庶在后叫住了他。

徐庶怒斥庞统!前番黄盖来诈降,阚泽又献诈降书,你此番又来献连环计。你们是怕我曹军八十三万人,杀不尽烧不绝?你们的这种雕虫小技只能瞒过曹操罢了,哪逃得过我的法眼!

当然了,徐庶没有点破庞统,也没有把自己的意见告诉曹操。因为他已经立誓,终生不为曹操献一计一策。并且,徐庶心理也很清楚。这个时候的曹操,嚣张跋扈,哪里听得进别人的建议?

不久后,曹军的连环战船打造成功。程昱向曹操建言,若是东吴用火攻,我们的战船连在一起,到时候就死定了。此时,荀攸也出来肯定了程昱的担忧。

结果,程昱和荀攸没想到。这个时候的曹操太过于嚣张,完全听不进二人的建议。甚至还捉弄程昱,笑他不懂天时。扬言现如今乃隆冬之季,只有西风北风,哪有东南风?我军大营建在西北岸,周瑜大营设在东南,如果周瑜用火攻烧我,他是烧我,还是在烧他自己啊

程昱和荀攸看到曹操如此自大,听不进别人的建议,顺便又想了想当年的田丰和沮授给袁绍建言,被袁绍拒绝,两人死谏,结果被袁绍搞死的那段往事。深感此时的曹操已经变成了当年的袁绍了。

若是再死谏,得罪了曹操,两人的下场肯定也如田丰、沮授一样。于是二人也就不再向曹操建言。反正,烧的也不是自己的船,由他曹操去嘚瑟吧!

最后,诸葛亮料定隆冬之季必有东风,周瑜按照诸葛亮的指点,在某个天黑风高的夜晚,部署了向曹军的总攻。

按照周瑜部署:黄盖的诈降水师在前,周瑜的大部队在后。每一艘东吴的战船上都放有火把和燃烧的草料。这些可燃之物借着东南风,足以将曹军的所有战船和八十三万大军,全部烧的干干净净。

当黄盖的诈降部队临近靠岸时,程昱和荀攸发现了情况不对,因为黄盖的每一艘战船的吃水都太浅,这明显是其中有诡。但是他们发现的时候已经太晚,终究没能阻止东吴对曹军放的这一把大火。

最终,周瑜一把大火烧掉了曹操的八十三万大军,也烧掉了曹操的傲气。

以上便是《三国演义》中,双方在赤壁之战斗智斗勇的全过程。如果只从演义小说的情节来看,曹操的失败,完全就是他太嚣张跋扈,跟当年的袁绍一个德性。当时的曹军阵营中,不是只有徐庶一个人看出了东吴的诡计。程昱和荀攸也一直都保持着高度的注意力。但是曹操太败人品了,嚣张跋扈,一副瞧不起人的丑陋嘴脸。最后其他的谋士也不再说话,选择明哲保身。

最后时刻,程昱舍身提出自己的意见,曹操也终于采纳了。但是为时晚矣,曹操的大败终究不可避免。

当然了,以上是《三国演义》的情节。真正的历史,与演义小说有一些区别。

不过按照正史的记载,赤壁之战的大致过程还是与演义是差不多。曹军不习惯水军,因此用铁锁将战船连接。东吴方面也确实有黄盖的诈降,最后周瑜破曹操也确实用了火攻之计。只不过正史的记载,没有演义小说里面的情节精彩。

至于说历史上的曹操,是不是也如演义小说中的那副嚣张跋扈的嘴脸,不听任何人的忠良之言,这个不好说。

因为谋士们给曹操提意见时,是不会在战争期间公开的(避免泄密)。一直要等到战争结束之后,曹操感谢谁了,向谁道歉了,大家才知道哪些人有过建议。

并且正史记载的曹操,他是一个很大气的好老板。如果他听了谋士的话,因此而打赢了,他会感谢那个谋士;如果他没听谋士的建议,因此打输了,他向谋士表示歉意;如果他听了谋士的话,因此打输了,他会把过错都算在自己头上,不怪那个谋士。

所以按照三国正史的套路,我们现在只知道谁提了正确意见,而那些错误的意见,曹操不会提,提过错误意见的人自己当然也不会主动对外讲,史书也就不记载了。

而当时给曹操提出过正确建议的谋士,只有两个人,一个是鬼才贾诩,他曾经建议曹操不要急着打荆州,应该休养生息后再打,但是曹操没听;另一个程昱,他曾经劝过曹操不要盲目乐观,但曹操也没听。至于荀攸和徐庶,前者根本没去荆州,自然也不会有什么建议了。徐庶压根就是个打酱油的,曹操对他不重视,只是演义把他拔高了而已。

7

曹操手下谋士不少,但曹操在商讨大事时与之谋划的主要谋士应该是郭嘉、荀彧、荀攸、贾诩、程昱、刘晔、蒋济六位了。我们先来看看赤壁之战时,他们在干些什么?

首先是郭嘉,郭嘉被史书誉为“才策谋略,世之奇士”,几乎算无遗策,在曹操平定北方的战斗中为其出谋划策,做出了很大贡献。可惜他在辅助曹操平定北方后,就患上了疾病去世了,当时才是公元207年,正因为死的太早,他也没能够参与赤壁。

荀彧其实算是曹操发动难征的推动者了,他鼓励曹操南征,继而乘机一统天下。但荀彧虽然鼓励,但他并没有跟着曹操去南征。荀彧是曹操最重要的心腹之一,因此曹操要把荀彧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而这个位置就是老窝许昌,毕竟老巢一失,曹操就彻底凉了。只有荀彧守家,曹操才能去哪里都能安心,荀彧曾面对吕布叛乱而保全了曹操的根基兖州,这足以见荀彧能力。正因为荀彧一直都是在后方,所以他也没有随军出征赤壁。

荀彧的侄子荀攸被曹操誉为“谋主”,也是算无遗策的存在。在很长一段时间,他都是跟随曹操出征在外,为曹操出谋划策的。但在公元207年,曹操论功行赏,让他担任中军师。这个中军师不再是跟随出征了,而是专职掌管刑罚之责,从这时起,荀攸也是守后方了。而次年,即公元208年,赤壁之战正式开启。荀攸也没能出征,而是在后方。

毒士贾诩也是奇谋百出,赤壁之战时,他是随军出征了的。在拿下荆州后,他曾劝阻曹操不应立马取江东,而是安抚百姓,等待时机,但被曹操拒绝。在火烧赤壁前贾诩可能是有所顾忌的,但曹操已被胜利蒙蔽,之前的劝谏也没听,有可能被火攻即便和他提了,曹操也不会听从,贾诩还是不提的好。

程昱在协助曹操攻取了荆州,天下已差不多掌握在曹操手中后,认为大事差不多已定了。他觉得功高盖主不好,要懂得知足,于是选择了急流涌退,把兵权还给了曹操,阖门不出。他自认为绝对实力在这,曹操只要不出什么意外,应该不会费太大力气拿下江东的,这功劳自己不能贪,于是没有参与之后的大计商讨。

刘晔是赤壁后才受重用的,在赤壁之时他只是司空仓曹掾,是个管理仓谷的官员,很少能够进入曹操的核心谋士集团。在赤壁后,他才逐渐崭露头角。蒋济作为四朝老臣,也是曹操的主要谋士,但他和刘晔一样,都是后期的,前期还不够格。

曹操一生中的六大谋士,郭嘉已亡,荀彧、荀攸在后方,程昱在当时已不参与大事了,而刘晔、蒋济是后起之秀,当时也未能参与。只有贾诩参与并且有可能看出来,但他说了曹操也不会信。

至于曹操的其他谋士压根也不会考虑到火攻这一点,毕竟当时冬季出现东南风压根没多少人能够想到。也正因为此,曹操才会有赤壁一败。

对于徐庶参不参与赤壁这个史书上无记载,不过他一直在曹操集团的外围,没受曹操重用,可能是曹操手下能臣太多,又或着因他之前是刘备手下。即使到了三国后期,在诸葛亮北伐时,他的官职都不高,应该没能参与赤壁决策。正因为官职不高、不受重用,诸葛亮才感慨:“难道是魏国的谋士太多了吗,为什么不重用徐庶与石韬(诸葛亮在荆州的四友之一)两人呢?”

8

赤壁军败后,曹操曾对着众谋士大哭,说假如郭嘉在此,我不至于是这个下场。其潜台词就是其他谋士在火烧赤壁时没派上一点用处,真的是这样么?非也。

按《三国演义》剧情,曹操帐下只有徐庶看出了庞统的铁锁连环之计,欲让83万曹军葬身于火海之中。但徐庶和诸葛亮、庞统是故交,再加上“身在曹营心在汉”,并没有点破此计,让庞统虚惊一场。之后徐庶向庞统求脱身之计,借口抵御西凉马腾韩遂去关中去了。

其实除徐庶外,曹操帐下还有一人看出了其中的猫腻,此人就是程昱,而且是看出了两次。

这第一次是在曹操采纳庞统的铁索连环计之后,见不习水战的曹军在战船上如履平地,心中大喜。可一旁的程昱却说,丞相,这样做船是稳了,但东吴用火攻,我们难以回避,不得不防。

曹操听后哈哈大笑,说程昱你只看到了表面,却忽略了关键。火计需借助风势,而此时正值隆冬时节,只有西北风,东吴用火攻岂不是引火烧身么?假如现在是十月季节,我一定会提防。

当然曹操这么想也不是没有道理,因为冬天只有西北风,何时刮过东南风?程昱一想也是,可能是自己多虑了。

这第二次是火烧赤壁之夜,风向却由于诸葛亮的法术突然变成了东南风。而曹操并未警觉,带着众将在等待黄盖前来投降。不久,探子说黄盖的降船到来,曹操大喜。

这时程昱定睛看了一下,马上看出了猫腻,对曹操说:主公这是诈降,别让黄盖靠近。曹操不解。程昱说,黄盖说他的船上放的是粮草,应该吃水深速度慢才对,而现在黄盖的船只却吃水浅速度快,再加上东南风骤起,明显有诈。

曹操顿悟,却为时已晚,被铁索连环的战船顿时成为一片火海,曹操只能丢下大军狼狈逃窜去了。所以并不能说曹操帐下除了徐庶没人看出此计,只是曹操没有采纳罢了。

而历史中,曹操的谋士也并非毫无用处。贾诩在曹操降服刘琮后就建议暂时不要进攻孙权,而是在荆州树恩德,收民心,到时候击败孙权会易如反掌。可曹操却没有听从,最终失败而归。

9

庞统献连环计后,第一个看出来的是徐庶,后来曹操谋士程昱,荀攸都都看出来有猫腻,和曹操提过醒,但曹操没有听从。

庞统来到曹营,当时曹操正因为士兵晕船苦恼,庞统说:北方士兵不习惯乘船,在大江里一颠簸就会呕吐生病,如果把大船和小船搭配一下,三十或五十一排,把船首尾用铁环连起来,上边铺上木板,别说人能在上边走,马都可以在船上行走了,曹操听了十分高兴,让军中铁匠连夜打造铁环把战船连了起来。

庞统见曹操采纳了自己的连环计,又假意对曹操说:周瑜在东吴不得人心,我凭我的三寸不烂之舌,去说动江东豪杰来投奔曹丞相,那时候就一个周瑜了只能失败被擒了,请丞相得胜之后别伤害百姓,曹操听庞统说得有理,答应了庞统请求,让他回江东为自己服务,庞统得以脱身,来到江边,

庞统刚要上船回江东,徐庶赶了过来,对庞统说:黄盖用苦肉计,阚泽来下诈降书,你又来献上连环计,是怕曹军兵马烧不干净吗,用这样毒的手段,能瞒曹操,确瞒不了我 。庞统见计谋被徐庶识破,对徐庶说:你要破我的计策吗?

这徐庶本来在刘备身边做军师,屡次帮助刘备打败曹操,曹操就把徐庶母亲抓了起来,逼徐庶弃刘备,来曹营效力,徐庶无奈来到曹营,母亲见徐庶来到曹营大怒,把徐庶大骂一顿上吊了,所以这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心里是恨曹操的,他找庞统不是来破庞统的计策,是让庞统想个办法让自己离开这里,别一把火把自己也给稍带着灭了,于是庞统给徐庶出了个主意,向曹操请令领兵去拒敌西凉的马腾,离开了危险之地。

曹操用了庞统的连环计,认为不久就可兵指江东,他在大船上看着水军都督毛玠,于禁训练水军,各船扯起风帆,像在平地上一样,心里大喜,这时候谋士程昱说道:船连在一起,倒是很平稳,士兵在上边也不晕船了,但是敌人要用火攻,我们的大船可都跑不了,荀攸也认为程昱说得有道理。曹操笑道:我们的兵马,不善乘船,不用这样的方法,怎么能渡过江去。如果敌人要用火攻,必须借助风力,现在是冬天,只有西北风,哪来东南风,,他们用火,不是把自己烧了吗?没有听从程昱,荀攸的意见。

综上所述:火烧赤壁的时候,不仅徐庶看出是东吴计策,曹操谋士程昱,荀攸也看出连环战船惧怕火攻,给曹操提过醒。

10

当时天下十三州,曹操独占九州,其他五个大佬分剩下四州,而且,曹操当然占领长江以南了,长江作为天然屏障的作用也失去了,你说,以这样的优势去攻打,谁会想到会失败?

看到曹操的招降书,东吴的笼罩着一片悲观中,东吴重臣张昭带着满朝文武权孙权投降,只有鲁肃没说话,你说,曹操的谋士会想到会失败?

至于你看的历史书,为什么没有谋士的进言,很简单,因为你出的主意错了,史书会帮你隐去,黑锅由曹操背,你出的主意对的,史书会大肆宣传你的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