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为何曹操死时长叹一声泪如雨下?

为何曹操死时长叹一声泪如雨下?

2020-11-09 09:32阅读(61)

为何曹操死时长叹一声泪如雨下?:谢谢邀请!为何曹操死时长叹一声泪如雨下?因曹操是人不是神,也和普通人一样有七情六欲,这属于很正常之事,又有何不可呢?公

1

谢谢邀请!

为何曹操死时长叹一声泪如雨下?

因曹操是人不是神,也和普通人一样有七情六欲,这属于很正常之事,又有何不可呢?

公元220年,征战一生的曹操一病不知,按照古代人生七十古来稀,曹操已六十六岁,卷三,《魏武帝》,最后一个交代,然而,这个天才的杰出的政治家,对自己的功过得失只说了一句话,(吾在军中执法是也,至于发小脾气,犯大错误不值效法),余下的篇幅,就是一些琐事安排,比如妻妾等以后住什么地方,怎么按排,这等同常人有什么具别,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曹操也下例外。

连贯主题,所以曹操对官方的交待早已按排妥贴,临死前对妻妾做点正常人所做的事,对以后的生活做交待,这正是苏东坡所讲(生平奸伪,死见真性),这里说一下苏东坡对曹操个人之评价,曹操临死前对家人流露的感情,正如一个普通老百姓,所以讲曹操是人并非神,戎马一生最后享受一下一个普通人的同样的情感又有何不可。哭也好,笑也罢,临死前跟亲人倾诉一下,处理一下家务事纯属正常。

(有关说词参考过易中天教授品三国资料),再见!

2

看一下他长叹一声,泪如雨下前置。操曰:“孤纵横天下三十余年,群雄皆灭,止有江东孙权,西蜀刘备,未曾剿除。 孤今病危,不能再与卿等相叙,特以家事相托。孤长子曹昂,刘氏所生,不幸早年殁于宛 城;今卞氏生四子:丕、彰、植、熊。孤平生所爱第三子植,为人虚华少诚实,嗜酒放纵, 因此不立。次子曹彰,勇而无谋;四子曹熊,多病难保。惟长子曹丕,笃厚恭谨,可继我业。卿等宜辅佐之。”曹洪等涕泣领命而出。操令近侍取平日所藏名香,分赐诸侍妾,且嘱 曰:“吾死之后,汝等须勤习女工,多造丝履,卖之可以得钱自给。”又命诸妾多居于铜雀台中,每日设祭,必令女伎奏乐上食。又遗命于彰德府讲武城外,设立疑冢七十二:“勿令 后人知吾葬处,恐为人所发掘故也。”嘱毕,长叹一声,泪如雨下。须臾,气绝而死。所以他长叹一声,泪如如下有以下原因:

1.没能干掉刘大耳朵和渣权,实现统一全中国的夙愿。

2.担心几个儿子不成器,尤其继承人曹丕能不能守得住曹魏基业。

3.舍不得诸位妻妾,阿瞒好人妻,温柔乡即使曹操这等豪杰临死前也得眷恋下。

4.怕自己死后坟墓不保。

不过曹操这等英豪我们还是不要妄测了。想来英雄临死的时候,觉得自己一生的奋斗,不全会被后人理解不说,还会被后人所嘲讽痛恨,是一种如何彻骨的孤独感。怎么能不泪如雨下。盖世雄杰也无法对抗死亡的遗憾:“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短歌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

3

谢谢邀请!为何曹操死时长叹一声泪如雨下?长叹的原因是回想戎马一生,征战几十年,虽然建功立业,统一了大片国土,却未能统一天下,始终未能灭掉刘备和孙权,这个遗憾带进棺材了。泪如雨下的原因是长年在外征战,难得有机会享受天伦之乐,看看面前的子孙,十指连心;看看成群的妻妾,儿女情长,真舍不得把她们丢下,想到以后他们是什么样的着落,或许受人打压,或许忍饥受冻;子孙是否同心,是否倾轧……这都关心不来了……想到这些,怎能不落泪呢?想到当年跨上战马,叱咤风云;坐在中军大帐,发号施令,虎威慑众,那种感觉,真是一世英雄;现在,面对妻妾、面对子孙,就是丈夫、父亲、祖父了,不再是威风凛凛的英雄了,夫妻情、父子情,祖孙情,种种情感都在脑海中翻滚,今后的一切一切,都要交代,此情此景,是泣不成声的,泪如雨下的,再刚烈的心肠,也会落泪!一个人在临死的时候,那种痛苦是难以忍受的。军国大事,家庭琐事,妻妾、子孙安排,都到心头了……可见,息落泪都是必然的、正常的。我认为,曹操也有值得欣慰的地方,就是他没有取代汉献帝,后人对他有非常好的评价!

4

在《三国演义》第76回“治风疾神医身死 传遗命奸雄数终”中,记述了曹操临死时的情况:“曹操感慨道:’孤纵横天下三十余年,群雄皆灭,止有江东孙权,西蜀刘备,未曾剿除。孤今病危,不能再与卿等相叙,特以家事相托。孤长子曹昂,刘氏所生,不幸早年殁于宛城;今卞氏生四子:丕、彰、植、熊。孤平生所爱第三子植,为人虚华少诚实,嗜酒放纵,因此不立。次子曹彰,勇而无谋;四子曹熊,多病难保。惟长子曹丕,笃厚恭谨,可继我业。卿等宜辅佐之。’曹洪等涕泣领命而出。操令近侍取平日所藏名香,分赐诸侍妾,且嘱曰:’吾死之后,汝等须勤习女工,多造丝履,卖之可以得钱自给。”又命诸妾多居于铜雀台中,每日设祭,必令女伎奏乐上食。又遗命于彰德府讲武城外,设立疑冢七十二:“勿令后人知吾葬处,恐为人所发掘故也。’嘱毕,长叹一声,泪如雨下。须臾,气绝而死。寿六十六岁。”

从曹操临终之言可见,曹操长叹一声,泪如雨下的原因有六:一是感叹自己未能一统天下,实现宏愿。曹操纵横天下三十余年,挂羊头卖狗肉,挟天子以令诸侯,讨董卓,屠徐州,擒吕布,灭袁术,驱刘备,降张绣,败袁绍,平河北,征乌桓,定辽东,陷荆州,除马腾,战马超,一统北方,何其壮哉!然而赤壁一战,让不可一世的曹阿瞒,泪洒江天,遂成就了碧眼儿和刘大耳。碧眼儿坐领江东,虎踞东南;刘大耳取益州占汉中,龙盘西南。本望在有生之年填天堑,塞盆地,一统四海,寰宇成曹,无奈命不由我却由天,虽然可以宁吾负人,勿人负吾,却难延生命,竟活不过碧眼儿和刘大耳,只能遗恨难平。二是感叹难得绝美于东南。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曹操一生有两大心愿,一愿统一天下,成就汉高祖之业,二愿获尽天下美色,尽为我曹操所有。出身宦竖的曹操十分好色,尤好人妻,为达目的,不惜为之终身奋斗不懈,击败了一个又一个的强敌,也占了一个又一个的绝色,但是一个美色一个味,常听说江南二乔,钟灵神秀,绝色之美,美过甄姬杜氏。曹操早已思慕馋涎已久,甚至达到了半夜三更盼黎明。可惜啊,现在形将就木,还能有什么作为?三是感叹诸多娇滴滴的美色再难尽享。曹操南征北战,打败对手无数。对手们手下那些绝色们,自然也纳入了曹操囊中。每每止戈歇戟,曹操来到后宫,那些望幸的娇娘们,成群结队,泪眼汪汪,香泽薰薰,多么可怜的美人啊。曹操每每看到这些,心花怒放,左拥右抱,揺荡云雨,真的让人醉心留恋。然而,身不遂人,命不由己,生世无人可加的曹操,现在也只能眼泪巴巴望着众美,依依不舍,难别玉颜。四是感叹对不住自己的崇拜者关公。身高九尺,卧蚕眉,丹凤眼,美须髯,手持青龙偃月刀,夸下赤兔千里马,好不威风凛凛。三英战吕布,白马斩颜良,延津诛文丑,千里迢迢走单骑,五关六将尽难挡,古城一会兄弟聚,华容道为义报恩遇。不知不觉中,曹操竟成了关公的铁粉。不是自己好色无度,秦宜禄之妻当归关公。可惜啊,为什么当时鬼迷心窍,竟夺了关公最爱。曹操追悔莫及,如今关公竟被江东鼠辈害死,可惜自己身体不佳,命已将终,否也自己定要为关公报仇雪恨。五是感叹诸儿不肖,难继大业。曹操因多纳妻妾,自然儿女成群,但自己的子嗣们个个寿不终永,不少都早夭而亡。聪慧过人的曹冲,未能及冠即夭折,其他曹昂曹彰,俱各早亡。自己最为喜欢的曹植,却只是个好酒之徒,因为曹丕趁乱纳的甄氏,曹植见了整日痴迷,再无心争位夺嫡,只以酒渡日,忍看兄长双栖。曹植废了,曹熊也病怏怏难久。只有这阴险心狠的曹丕,虽残头败足,却还知勾心斗角,尚能一线微继。然而三马拱槽之梦未除,鹰视狼顾之人犹在,强臣弱主,让曹操如何能放心得下?本就是宦竖残缺之后,又怎能不担心不肖子孙们大业难守的命运?六是感叹自己坟墓有被刨的危险。伤人如伤己。曹操知道自己为了王霸之业,杀人太多,灭族过绝,大到帝后皇亲,小到仆人女婢,多疑的曹操杀人向来是随心所欲,毫不犹豫,毫不吝啬。为了报仇雪恨,为了攻城掠地,为了摧毁别人壮大自己,曹操屠城屠市,从不眨眼皱眉。为了征集钱粮,保证军需,供军队征战杀敌,曹操鼓励打劫,尤其喜欢掘墓刨坟,搜集墓穴中的财物,对那些掘墓刨坟有功者,曹操还独创了掘墓刨坟的官职,叫什么摸金校尉,发丘中郎将等等。正是曹阿瞒做的亏心事太多了,才畏惧仇人或后人会发掘自己的坟墓,因此忧心中涕泪感叹。

正是在这些感叹的冲击下,曹操才长叹一声泪如雨下。

5

壮志未酬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咱们套用赞美诸葛亮的诗词来概括曹操当时的心境:留下太多遗憾,有太多不舍,其中最遗憾的就是没有及早代汉称帝,最难以割舍的是自己倾注了脉脉深情的众多妻妾。

不管后世如何评价,曹操是奸雄也好,是枭雄也罢,如果他代汉称帝,那么他就是开国之君,就是盖世英雄。

在三国三巨头中,曹操无疑是最有文化的一位,他的诗词一直传唱至今,作为诗歌三曹之首,曹操一个人的艺术成就,建安七子加起来都比不上他——曹操的诗歌很多人都会背诵,又有几位读者能准确说出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的名字?

饱读诗书的曹操当然知道“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道理,我们遍翻二十四史,就会发现许多开国之君做得都比曹操过分,而这些人都成了“英主”、“明君”: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就连努尔哈赤,也曾经是大明帝国建州卫指挥使。

那些开国英主明君欺负孤儿寡母甚至弑兄屠弟逼父,但是在史书中的评价都不错,其中原因只有一个:这些人当了皇帝,当了皇帝就有了话语权,就可以修(篡)改史书。

曹操为大汉帝国南征北战,建立了盖世功勋也树立了绝对威望,正像夏侯惇说的那样:“天下咸知汉祚已尽,异代方起。自古已来,能除民害为百姓所归者,即民之主也。今殿下(曹操受封魏王,故尊称殿下)即戎三十馀年,功德著於黎庶,为天下所依归,应天顺民,复何疑哉!”

但是曹操爱惜羽毛,坚决不肯代汉称帝,他也就没有机会成为“魏太祖高皇帝”,因为终生为汉臣,所以才被称为奸臣,如果按照曹操的标准考量,杨坚、李渊、赵匡胤、努尔哈赤这些开国之君,岂不都成了奸臣?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曹操知道自己的徘徊犹豫,肯定会为曹家带来负面影响——以曹代刘,以魏代汉已经是水到渠成,自己一念之差,留下了巨大遗憾,也会留下千古骂名。

至于曹操的不舍,让我们想起了一句话:“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在后汉三国时期,甚至是整个封建社会,女子的地位都是十分低下的,我们津津乐道的许多英主明君,都曾经把相伴自己多年的女子杀掉甚至活埋,做得最彻底的就是秦朝,明朝清朝也毫不逊色,连多尔衮的亲生母亲,也按照努尔哈赤的遗愿给埋了。

但是曹操的遗诏却是叮嘱继任者善待曾经照顾自己衣食起居的女子:“吾婢妾与伎人皆勤苦,使著铜雀台,善待之。余香可分与诸夫人,不命祭。诸舍中无所为,可学作组履卖也。”

分香卖履与宫人生殉,哪一个更值得提倡,读者诸君心中都有杆秤。所以曹操临终前泣下如雨,正说明了他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男子汉,是一个壮志未酬而又怜香惜玉的大英雄——如果您生在三国,是愿意跟视妻子如衣服的薄情汉刘备打天下,还是愿意跟至死不肯称帝的曹操兴复汉室?

6

谢谢问答的邀请。在《三国演义》中描写曹操在临去世前的景象,颇有耐人寻味的地方。作者先是写曹操病重,在感觉病情严重的时候,便决定嘱托后事。他先召手下确定曹丕继承自己的王位,然后安排侍妾日后的生活,最后要求为他造七十二个疑冢,防人盗挖。在将这一切都嘱咐完后,曹操长叹一声。泪如雨下,然后气绝身亡。在这里我们有个疑问,那就是曹操死则死矣,后事都安排停当,又何必长叹一声,泪如雨下才死呢?


俗话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在曹操去世的时候,也应该是他真实性情的流露。他之所以会长叹,会流泪,无非是心中还有不舍的事物,不愿意离开这个人世。而且在他的心中,也对自己的一生有着愧疚,在百感交集下,他才会有这种表现。要解开这个谜团,就只有从他临终前的嘱托入手,去揭示他最真实的心绪。

一、不谈家事,却先说国事。要说家事,却安排事业的继承人。

我们看曹操临去世前,先是请夏侯惇来安排后事。作者说夏侯惇遇到了鬼魂索命,吓得昏倒得病未到。这当然是作者所杜撰的,历史上夏侯惇早就身体病重,并不是因为索命遇到了冤魂。自然也不会前来面见曹操。


曹操把曹洪、陈群、贾祤、司马懿这几人召来,这些人有的是曹操的亲属,有的是曹操最信任的谋士。他对他们安排后事,先是说自己的遗憾,没能扫灭刘备和孙权。可话锋一转,却说找他们主要是把自己的家事托付给他们。曹操将自己的孩子的情况说了一遍,对他们的优缺点评述一番,决定立曹丕为自己的继承人,请他们辅佐曹丕。

我们看曹操的这一场安排,实际上说出了自己一生的遗憾,那就是没有能够统一天下。曹操在赤壁之战后,就在荆州布下了个局。他放弃大部分荆州,坚守合肥与襄樊,对刘备和孙权采取守势。曹操一面对关中、汉中发动攻伐,一面注视着刘备和孙权的动态。曹操一直在等待,等待孙刘联盟破裂的时候。


终于,孙权在关羽北伐襄樊的时候,撕破了孙刘联盟,袭击了荆州,擒杀了关羽。孙权和刘备反目成仇,曹操苦苦等待多年的局面终于达成了。在这个时候,曹操如果再稍微运用政治、军事和外交手段,就能让刘备和孙权进入兵戎相见的局面。这样,曹操彻底统一天下的机会就在眼前了。

可是,天不随人愿,在关羽的首级送到曹操那里不久,曹操的病死了。可以说,曹操是死在看到天下统一的曙光时死去的,当然是满怀遗憾了。不过,这种心情他不能和手下述说,只是在安排家事前提到一句,其实大家也都心知肚明。曹操把自己的希望,都寄托在了他的继承人曹丕身上了。


曹操在当时,已经立曹丕为王世子,现在再专门说一次让曹丕继位魏王似乎是多此一举。但是,曹操在这里有他的用意,那就是他对将来曹魏代汉的态度。他之所以又专门请这些人来再次嘱托一声,是因为这些人都是倾向于曹丕继位的人。他说的是将家事托付给他们,而先说国事,就是让他们知道,所谓家国一体,曹丕继承家业,也就是继承了自己代汉的意愿。他希望这些人能够辅佐曹丕,完成自己的心愿。

二、对侍妾的儿女情长,说明了英雄无奈是多情。

对曹洪等人安排了明为家事,实为国事的嘱托后,曹操这才安排了真正的家事。那就是他的那些成群的侍妾。我们都知道,曹操喜欢收养那些失败者的妻妾,久而久之,他身边的女人也越来越多。在这方面,曹操也犯下过错误,使得自己的儿子曹昂战死,在临死前他还念念不忘。


曹操专门把自己收藏多年的名香分送给各人,并且嘱咐她们在自己死后,要勤习女工,做丝履去卖,这样可以自谋生路。又让这些侍妾生活在铜雀台中,每天都祭祀自己,为自己的在天之灵奏乐上食。

这些安排猛一看平淡无奇,但是如果我们再深思一下,就能够感到曹操的深意。这些侍妾在曹操活着的时候,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曹操一死,她们就没有了依靠。曹操这样安排,实际上是给她们安顿了住处,并且以自己祭祀需要,为她们解决了衣食问题。


而让她们做丝履去卖,更是为她们解决了日常的开销问题。试想一下,平民百姓又有几个人会去买华而不实的丝履呢?这些丝履无非是换个名目,由曹丕来买单罢了。从这些细微的地方,我们可以看到曹操对这些侍妾的爱意。他是真心不想离开这个世界,这个他营造的快乐的铜雀台。

三、修建七十二疑冢,为何心中有愧疚。

最后,曹操对自己的安葬墓地也做了安排。他让在彰德府讲武城外,设立疑冢七十二处。曹操解释这样做的原因是,不想让后人知道他的坟墓在哪里,怕被人盗挖的缘故。看到这里,我们对曹操的这个遗言有点疑惑,曹操究竟心里有什么愧疚,这么害怕后人去盗挖他的坟墓,而且还肯定会有人要盗挖他的坟墓呢?


其实,在这里我们已经看到了曹操的内心。首先,曹操本人就是靠大规模盗挖古人的坟墓起家的。当曹操起兵的时候,由于经费困难,他就曾经发兵盗挖古墓,依靠得来的金宝度日。在他的手下,就有被当时的人称为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的将校。

曹操既然依靠盗挖古人的坟墓起家,他当然也惧怕后人也会以同样方式来对待他。因此他才会故布疑阵,隐藏自己的坟墓。

其次,曹操为了代汉一事,背负了太多的非议。曹操虽然没有亲自代汉,可是他在生前的所作所为,已经把他的意图暴露得昭然若揭。他为了排除障碍,大开杀戒,将忠于汉室的人员屠戮一空。连他的亲家荀彧就因为反对曹操加九锡,晋位魏公,被曹操软禁而死。后世的人肯定会把代汉的罪名扣到曹操的头上。为了泄愤,挖掘曹操的坟墓是最直接的方式。

第三,曹操不相信代汉能够天长地久。在秦朝统一天下后,当皇帝的都想将江山一代代传下去,直至无穷。汉朝经历了西汉和东汉漫长的岁月,到了曹操手上,也将要终结。曹操从历史的兴衰,已经看到了朝代更替的必然。就算是曹丕代汉成功,曹魏这个朝代也不会天长地久。即便是曹魏的时候对曹操的坟墓保护得再好,也不能永远地将它保护下去。与其那样,还不如将自己的坟墓无声无息的混杂在乱坟之中,还能保存得长远些。

从曹操设立疑冢,我们可以看到,他对自己一生中的那些做法,心中存在的愧疚。也能够看到,曹操对于自己从一个汉臣,变成汉臣的掘墓人的愧疚。但这些都是曹操无法选择的结果。就如同他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中的自白一样,他一步步走到了这个地步,已经身不由己,无法回头了。


结语:

我们从曹操死前刻意交待的这些事,就已经得到了曹操当时的心中最惦念的事情。也能够知道曹操当时最根本的想法。在曹操的心中,依然还惦记着自己的事业。我们也就会知道,曹操为何会长叹流泪。

曹操临死前,最不甘心的是在自己等来了机会,可以统一天下的时候,却要撒手人寰了。其次是对曹丕代汉一事放心不下,对手下百般暗示。最后是对与侍妾一起在铜雀台的快乐生活,念念不忘。他将自己的坟墓隐藏,为的是怕那些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仇恨的人会来报复。尤其是对代汉一事的愧疚,让他对过去的生涯无言以对。本想做汉室的忠臣,没想到一步步走向了汉朝的反面。


正是因为这些事情交集在一起,才使得曹操在去世的时候百感交集。在他临死前,对没有实现统一天下的事业的不甘心,对过去繁华生活的眷念,对为了自己的事业牺牲的人们的怀念,对为了代汉一事的愧疚。这些事情交织在曹操的心头,让他付之一叹,泪如雨下的离开了人世。

本文内容全部来自《三国演义》。

7

想起了东临碣石的壮举,

想起了老骥伏枥的感慨,

想起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豪迈,

想起了江东二乔的娇艳,

想起了赤壁连营的风火,

想起鸡肋杨修的嘲笑,

想起了凤目关羽的大刀,

想起了曹氏亲人的 变迁。

这一切,

让人生如白驹过隙,

使得风骚人物尽折腰。

或许他还想再活五百年。。。。。

8

谢邀!

题主提到的曹操临终之时长叹一声泪如雨下,应该是来源于《三国演义》的内容,属于罗贯中自己脑补虚构的内容。

在《三国志》中记载曹操去世,并没有这段,而且记载的非常简洁:

“庚子,王崩于洛阳,年六十六。遗令曰:‘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毕,皆除服。其将兵屯戍者,皆不得离屯部。有司各率乃职。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

归纳起来就是三点意思:

1、天下尚未安定统一,不需要按照礼法守孝,下葬后即可视丧期已满除去丧服。

2、在外领兵驻守的将领,不能离开自己的驻地。相关部门照常运行。

3、下葬时只要穿时下的普通衣服就可以,不需要金玉珍宝陪葬。

短短几句话就体现出了天下枭雄的姿态,即使临终之时,也将身后国事安排的井井有条。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三国演义》中关于曹操去世的内容,这段来自第76回“治风疾神医身死 传遗命奸雄数终”:

操曰:“孤纵横天下三十余年,群雄皆灭,止有江东孙权,西蜀刘备,未曾剿除。孤今病危,不能再与卿等相叙,特以家事相托。孤长子曹昂,刘氏所生,不幸早年殁于宛城;今卞氏生四子:丕、彰、植、熊。孤平生所爱第三子植,为人虚华少诚实,嗜酒放纵,因此不立。次子曹彰,勇而无谋;四子曹熊,多病难保。惟长子曹丕,笃厚恭谨,可继我业。卿等宜辅佐之。”曹洪等涕泣领命而出。操令近侍取平日所藏名香,分赐诸侍妾,且嘱曰:“吾死之后,汝等须勤习女工,多造丝履,卖之可以得钱自给。”又命诸妾多居于铜雀台中,每日设祭,必令女伎奏乐上食。又遗命于彰德府讲武城外,设立疑冢七十二:“勿令后人知吾葬处,恐为人所发掘故也。”嘱毕,长叹一声,泪如雨下。须臾,气绝而死。寿六十六岁。

也来排列下所含的内容:

1、表达了一下自己纵横天下三十年,只剩下刘备孙权还没有除去,但自己现在已经病危,要交代一下后事。

2、点评了自己的四个儿子,表明了自己立长子曹丕的原因。

3、将名香分赐诸妾,让它们平时多做女工卖钱自己养活自己。同时安排居住在铜雀台,每天都要奏乐供奉。

4、设立疑冢七十二处。

对于这一处,我们与其说是曹操为什么长叹一声,泪如雨下,还不如说像做语文阅读理解,分析一下作者罗贯中为什么要这样写,想要表达怎样的主旨。

俗话说,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我认为罗贯中这样的安排估计是为了给奸雄曹操在人生最后时刻注入普通老人一样的人性。即使如曹操也对抗不了天数命运,一种徒呼奈何的悲凉之感。

曹操的这一叹,如果翻译出来的话,我觉得最好的内容是,素有日本曹操之称的织田信长临终所唱的能剧:

人间五十年,与天相比,

不过渺小一物。

看世事,梦幻似水。

任人生一度,

入灭随即当前。

9

可以断定,三国演义中曹操临终所言,纯属虚构!一代英雄曹操,在病危之时,竟然婆婆妈妈净扯点家务事,弄得像个小地主老财一样,那还是挥斥方遒、文采斐然、文韬武略的曹大人吗?

细辩书中曹操临终所嘱,质疑地方甚多:



1、孙权刘备,未曾剿除。天下皆知的事情,有必要在生死存亡关键时刻重复唠叨,岂不浪费时间?该言的是如何剿灭,而不是画蛇添足般借此标榜自我!毕竟是个政治人物,如何延续自己的政治事业,才是他难以瞑目的头等大事!

2、曹丕可继我业,卿等辅佐。或许这句是真的,但是缀上前几句对几个儿子的评价,就有点近乎老太太拉家常,能扯多远扯多远!

3、赐赏侍妾,嘱织丝履,得钱自给。事情倒像是真的!军士屯田,家眷织布,考虑的还是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强大,此乃曹公不变主张!曹公有情有义,为国操心,跃然纸上!但是,这种事情,早晚安排皆宜,何必要自己在回光返照的黄金时间,亲自操刀!事无巨细亲躬,那是诸葛亮,绝非曹大人!

4、设立疑冢七十二。这点符合曹操的法家理念,以及多疑性格,但是临终才想起交待,根本不符合帝王工作规范!何况时间上早已来不及实施!内容是真的,时间肯定移花接木!



可以想象,曹公意愿未竟,事业未成,英雄时短,感慨万分,弥留之际,必有一番精彩遗嘱!但是笔者罗贯中始终坚持抑曹扬刘,不由自主就会文笔弯曲,才弄出这般不伦不类的曹操临终遗嘱!也使后人领略不到曹公关于人生、治国精彩总结!

三国演义,有个细节,大家肯定记住!曹操是个非常注重文笔与思想的人物。张松背咏出他的兵书,使其感觉有抄袭嫌疑,便将兵书烧掉!这是罗贯中在贬低曹操的过程中,一不小心流露出来曹操的美德,何等爱惜自己笔墨思想的人啊!一个如此尊重知识、文字、思想与事业的英雄,竟然在临终时弄出个跟初中生作文一样遗嘱,你说谁会相信!

况且,书中那番遗嘱,无论格调与寓意,竟然都逊于刘备白帝城托孤,差于诸葛亮出师表!要知道这两人的文采与胸襟,岂能与曹公比肩!尤其刘备,本身就是不爱读书的料,临终说的多是国家大事,还整出一句“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旷世名言!曹操九泉之下得知如此篡改自己遗嘱,必将统兵百万,去抄罗贯中的老家!

倒是那句“嘱毕,长叹一声,泪如雨下。须臾,仙逝”,或许像极了当时的场景,符合一代伟人曹操的性格与神韵!

长叹与泪流的描述,足见曹公遗嘱,绝非鸡毛蒜皮的家长里短,那只会引起一番市井常见的长吁短叹哭哭啼啼;而长吁一声,多是英雄壮志未酬的悲壮,仅有一声,道尽滚滚长江东逝水;泪如雨下,更是无声宣泄对未竟事业、不了情感的难以释怀,哽咽无可奈何花落去!

10

在我们的印象中,曹操这一辈子活得可是非常的潇洒,名声、权力、美女、金钱,他基本是全部丰收,是大家羡慕的对象,然而在他去世之前,他又为何长叹一声泪如雨下呢?

曹操

曹操一生,颇为波澜壮阔,很多人骂他是奸雄,挟天子以令诸侯,使得汉室越来越颓败,最终被儿子曹丕篡夺。然而这真的全怪曹操吗?我们来看看曹操的这一生。

小时候的曹操,其实和正常的纨绔子弟没啥差别,天天就是到处玩乐,不过却也有人对曹操有不一样的评价:“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竟然有人认为天下将乱,而安定天下的人会是曹操,依照曹操此时的纨绔表现,这个评价必定是假的。然而随着曹操成年,开始入仕为官,曹操的真性情与才华展露了出来。

当时的东汉,其实已经是到了行将就木的地步了,非常黑暗,然而曹操的出现,却好像给那个世道注入了一道清泉。

熹平三年(公元174年),曹操被举为孝廉,入洛阳为郎,一到洛阳,曹操就申明禁令、严肃法纪,并扬言“有犯禁者,皆棒杀之”。当时大宦官蹇硕的叔叔违禁夜行,被曹操抓住了,大家都以为曹操不敢得罪蹇硕,会放了他叔叔。结果曹操毫不留情,将蹇硕的叔父直接给打死了。自此,洛阳违法乱纪之事逐渐变少,再也不敢在曹操面前犯事。

从曹操的表现来看,他完全就是一个热血青年,不过也正是因为他的刚正不阿,得罪了朝廷权贵,职位几经变动。而曹操看到朝廷黑暗,也辞官归乡了。到了这里,如果曹操不再入朝为官,那么大家对于曹操的评价就完全是一个清官了,不过接下的事情改变了曹操的人生轨迹。

中平五年(公元188年),汉灵帝为巩固统治,设置了西园八校尉,曹操被任命为典军校尉。曹操又回到了洛阳,而且汉灵帝如此看重他,似乎他又可以一展才华了。可是第二年,汉灵帝就去世了,之后太子刘辩登基,何太后临朝听政。大将军何进想趁此变动之机诛灭十常侍,但是何太后并不支持他的建议,于是何进邀请董卓前来,希望逼迫何太后就范。十常侍见何进不近人情,一心想要铲除他们,于是决定先下手为强,将何进给骗进宫中给伏杀了,而何进一死,洛阳便彻底陷入了混乱之中。

最终董卓率军来到洛阳,才控制了形势。不过请神容易送神难,董卓这一来,就压根没打算走了。董卓霸占朝堂,随意废立皇帝,惹得天下诸侯不满,纷纷起兵反抗,而这一次,曹操就在起兵队伍之中。董卓不敌诸侯联军,挟持皇帝迁都长安,诸侯联军根本没有追击的打算,都在想方设法获取利益,扩充自己的实力,只有曹操前往追赶董卓,想要迎回皇帝。

到此为止,如果曹操战死,那后世对他的评价肯定是一个忠臣,不过曹操虽然战败,但并没有死,他回到了家乡,重新开始募兵,而此时曹操的目标并不是争夺天下,而是匡扶汉室。之后便是曹操在三国中出色的表现了,曹操成功击败各路军阀,将汉献帝迎回,并统一了一半汉室天下。

很多人认为曹操是奸雄,其实最大的原因并不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诸侯,而是曹操并没有将权力还给汉献帝。曹操虽然表面宣称效忠汉室,但实际上却是自己独掌大权。不过,大家却忘了个基本的事实,那就是汉献帝从董卓时期开始,就已经没有了权力,且当时的东汉天下已经是分崩离析了。北方之所以统一,是曹操一拳一拳打出来的,而曹操最开始的志向其实也是匡扶汉室,并没有想篡夺汉室,只不过越到后来,越是身不由己了。

现在我们再回到开头的那个问题,为何曹操在去世前,会长叹一声泪如雨下?

我们想一下,人在去世时,为何会长叹一声呢?又为何会泪如雨下呢?肯定是心中还有遗憾,舍不得这个世界!对于曹操这种人物,他有何遗憾呢?美女?金钱?我想这都不是原因,曹操是一代枭雄,他有更大的目标。他的遗憾应该是至死都没能一统天下。我们再看曹操的人生轨迹,他仅仅是因为没有一统天下、成就大业而泪如雨下吗?那么多人都没能一统天下,刘备、孙权、孙策,他们为何不泪如雨下呢?

本文认为,曹操一生其实都是在为了完成他心中的梦想而努力!而他的这个梦想其实是匡扶汉室,他死前长叹其实是因为他并没有完成梦想,没能真正的匡扶汉室,反而是越到后面,越被权力所裹挟,成为了篡夺汉室的领头人。而他之所以泪如雨下是因为他知道去世后,曹丕必将篡汉,汉献帝不一定能有好的下场,他做了一辈子的汉臣,拼尽一生维护的汉室,最终还是会走向灭亡,他改变不了,他的梦想破了,所以他才会泪如雨下。

结语

前期的曹操其实是一个完全忠于汉室的臣子,只不过随着实力的增长,曹操的权力越来越大,他已经是逐渐的身不由己了。他不仅代表曹操一人,还代表了身后千千万万跟随他的属下,一旦曹操选择将权力还给汉献帝,这群属下必定遭殃。所以发展到后面,曹操已经是改变不了大局,汉室注定要亡,曹操什么也改变不了,只能遗憾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