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当代,滿族是和汉族融合得最完全的一个民族吗?

当代,滿族是和汉族融合得最完全的一个民族吗?

2020-11-09 02:02阅读(60)

当代,滿族是和汉族融合得最完全的一个民族吗?:满族只是语言融合相对彻底,除了北京的满族文化人和东北偏僻满族自治地区存在极少数还会说满语的人,基本上从语

1

满族只是语言融合相对彻底,除了北京的满族文化人和东北偏僻满族自治地区存在极少数还会说满语的人,基本上从语言学意义上而言满族跟汉族没什么区别。但是,族群意识上满族还是存在比较强烈的自我认知,尤其涉及清朝定位问题,满族基本等同于清粉,这跟一般汉族是有较大差异的。

融合的标志最明显的是通婚率,六普的数据显示各少数民族中和汉族通婚率前几名的如下:赫哲族与汉族通婚率77.60%;俄罗斯族与汉族通婚率74.04%;高山族与汉族通婚率71.78%;鄂伦春族与汉族通婚率65.62%;锡伯族与汉族通婚率58.11%;畲族与汉族通婚率49.9%;满族与汉族通婚率41.94%……

满族仅在第七位,从融合程度算肯定不是最高的,通婚只是一方面,关键还有族群意识,像俄罗斯族本身是外来的,基本上和汉族没有太多历史纠葛,在地化比较彻底,而且城市化率高,属于真正融合程度高的,像赫哲族、鄂伦春族通婚率很高,但本身的生存环境和经济形态比较孤立,跟汉族通婚很大程度上可能只是语言改变,习俗保持完整,还是存在民族文化特色的。

2

满族本身就有一部分汉军八旗进去满族的,满族一开始就有部分是汉人,至于语言,康熙雍正乾隆时期虽然皇帝都在强推满语,但就跟我们学英语一样,很多学习流于形式,乾隆是强调满语最多的皇帝了,但是汉化最严重时期也是在乾隆时,到乾隆末期,东北皇族已经不能用满族流利诌对了,甚至皇子的满人教习教骑射也不用满语了,到清末发展到皇帝本人只会在祭天仪式说部分用语,发展到今天会说满语的已经不足百人,且都是高龄老人,其实满族形成较晚,即使是追述到建州女真时期,建州早期作为明朝的卫所,汉化很严重,人员也长期与东北交流,后金时期就已经住进辽东,而满语主要清建立后开始强推的文字,满人自己会的都不多,语言是个很自然的过程,现代汉语有部分词来源于满语,满族几乎彻底融入汉族

3

不是。

土家族应该是同化比较厉害的,壮族与满族回族基本差不多吧。

湘西土家族:

我有一个侄女,嫁的万州土家族,如今夫妻落户在我们老家。

她丈夫看起来与我们毫无差异,语言习惯饮食基本都是一样。他说他老家在1949年还只三户土家族,嗯,今天该乡已是土家族乡。汉族在六零年代开始大量改土家族(不缴农业税)。呵呵,如今全乡汉族只有十来户(不是不想改,是改不了)。

在网上找了几张照片,解放前的土家族也与汉族没啥差异:

今天也看不出来:

4

最好的是壮族

5

如果不事先介绍,满族畲族土家族和汉族都分不出彼此,大家都说的是汉语,生活习惯也一样,模样也差不多。回族如果不信教,其实和汉族也没多大区别,个别回族人胡须多点,鼻梁高点而已。

6

是的 根本没有任何区别 北京和东北相对来说满族人最多 如果不告诉你是满族任何人都分辨不出来 基因上不知道有没有区别 但是文化没有一点不一样 文化认同比基因要重要的多 满族文化 服饰 语言 只有在博物馆才能看到 网上有说长的不一样的 更有甚者说脑子里一直存在反汉的思想 纯属恶意攻击 我只看到过一帮成天反清复明的恶心明粉 从来没见过哪个满族人语言攻击汉族

7

是。

8

当然不是。

首先,我想请教大家一个问题:你所定义的“融合”,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所谓的融合(fusion),意思就是合为一体、不分你我。在这种情况下,意味着就不存在满族或者汉族,一个民族完全被另一个所吸收了。

以此为标准来审视满族和汉族,大家觉得这种情况发生了吗?

从满族的角度来看,很多人并不觉得自己是汉族。这就意味着,这些人保持着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的认同(identity)。

是的。现代的民族界定很明确,就是指是否拥有民族认同,或者说是作为一个民族的关联感。

因此,所谓滿族和汉族融合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因为现在还存在满族这个少数民族,自然也就不存在融合。

我想这里所说的“融合”,其实是一种文化上的相似性。这种文化上的相似性,在人类学领域被称作涵化(acculturation)过程。

那么问题又来了。你怎样看待在北京的汉族与广州的汉族的区别?

譬如从语言角度来看,北京的汉族说的是普通话、京片子;而在广州的汉族说的是粤语。你觉得两者可以百分百沟通吗?

因此,所谓的民族是一个非常宽泛、庞大的概念,它并不适合作为分析文化涵化过程的单位。

即便同为汉族,各地域也拥有不同的文化。以文化作为评价标准是一种误会。

最后,民族的标准在于主观认同,这是非常重要的。

9

是土家族。

土家族尽管传承有序的历史就达一千多年,而且先后建立过四五个世袭六七百年的大土司王朝,且也不同程度拥有本民族固有的风俗、语言、文化、家庭结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音乐舞蹈等等,但始终倾慕中原文化,几个大土司如容美、永顺、保靖、石柱等都有热心文教、学习汉族典章制度的传统,千百年来土家族子弟在中原王朝科举、做官者甚多,且不论土司还是“改土归流”,总体上都倾向于保境安民,对朝廷较为恭顺,中央政权对土家族也往往另眼相看,明清两代一些少数民族子弟因文化程度较低,科举要单独编类,考试难度降低但录取名额更少,而土家族几大土司则被允许和周围汉族士子“一体应试”,虽然地位平等但难度也变得更大,这一方面表明明清朝廷对土家族士子基本视作汉人,另一方面也表明他们汉学水平不差,否则吓都吓死了。




清代雍正开始改土归流,土家族土司集中的湖南、贵州、湖北等省首当其冲,几个土家族大土司基本上采取了积极配合、主动汉化的策略,和苗族、彝族、布依族等其它民族土司的态度有很大反差,投桃报李,清及以后的中央政府也给予土家贵族头人很高的政治待遇和经济回报,在一些天高皇帝远、暂时不便改土归流的地方则放心让土司继续维持一段时间,其中最长的石柱土司,有些分支甚至维持到1949年以后才改土归流。

时至今日,除了历史特殊原因导致变异的辰州等极个别例外,大多数土家族聚居地,土家子弟在各方面都和汉族人难以分辨,不仅如此,土家族子弟也是散居率最高的少数民族,几乎全国各地市都有散居的土家人,除了极个别档案表格,他们和汉族人几乎完全分辨不出,有些省市甚至连“少数民族加分”都享受不到了。我认识一位如假包换的土家族姑娘,不仅自己记不住土家族民间传说“牛毛大王”,要我说给她听,带娃去土家族景点旅游“好让下一代知道自己也有少数民族血统”,结果错买了和土家族混居一地的苗族纪念品,闹了个大笑话。

10

从历史上来说,古代的辽国与西夏国民族最有可能是最大融入了汉族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