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朱棣登基后,藩王制度与之前有什么不一样?

朱棣登基后,藩王制度与之前有什么不一样?

2020-11-09 00:02阅读(60)

朱棣登基后,藩王制度与之前有什么不一样?:朱元璋多鸡贼啊,他打下了天下以后,不愿意功臣们跟他一起分享,所以把功臣都做掉了,但是他对儿子的确很好。功臣关

1

朱元璋多鸡贼啊,他打下了天下以后,不愿意功臣们跟他一起分享,所以把功臣都做掉了,但是他对儿子的确很好。

功臣关系再好,那也是外人,但是儿子不同了。儿子是他老朱自己的血脉,也是跟着他老朱生的。所以朱元璋希望所有儿子都能够成为皇帝。

可是皇位就一个,那该怎么办呢?于是朱元璋想了一个好办法,他读过史书,知道汉朝刘邦是怎么处理这一层关系的。于是朱元璋便仿造刘邦,将自己的儿子都分封为地方诸侯王。

这些诸侯王不光有兵权,还有财政大权,是有实权的王爷,在地方上可不就成了土皇帝了么?朱元璋有二十多个儿子,所以也就有了二十多个实权王爷在地方上。

其中朱棣和朱权就是实力最强大的两个。因为他们俩负责镇守北方边疆,手握重兵。朱棣正是夺取了朱权手里的兵权以后,才有了篡位的资本。那么朱棣篡位以后,明朝的诸侯王又是什么状态呢?


朱棣以后的诸侯王,日子大不如从前了。

朱棣就是诸侯王造反成功的典型案例,所以他当然不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被其他诸侯王给推翻了。

  1. 为此朱棣就想了一堆好办法,那就是限制诸侯王们的权力。老朱家的子孙依旧还是可以做王爷,但是他们手里的兵权被剥夺了。就连王府的护卫都削减大半,只留下必要的一些人。
  2. 此外王爷们的自由也受到了限制,他们只能在自己的住所所在的城市内活动,完全不能出城。要想出去,必须要层层上报,等到皇帝的批复以后,他们才能出城,基本都不会得到批复。
  3. 诸侯王们只能够躲在家里生小孩,每生一个小孩就多发一份工资。为此诸侯王们反倒是比较高兴了,索性就不断娶老婆生孩子。

有一位诸侯王一口气生了一百多个儿子,除夕夜一家人吃饭的时候,哥哥弟弟不认识是常有的事情,诸侯王也叫不全孩子们的名字。


老朱家就是靠着这种繁衍的方式,到了明朝末年,出现了一百多万老朱家的子孙。结果被满清屠戮殆尽。

比即位,王乞改南土。请苏州,曰:“畿内也。”请钱塘,曰:“皇考以予五弟,竟不果。建文无道,以王其弟,亦不克享。建宁、重庆、荆州、东昌皆善地,惟弟择焉。”永乐元年二月改封南昌,帝亲制诗送之,诏即布政司为邸,瓴甋规制无所更。已而人告权巫蛊诽谤事,密探无验,得已。自是日韬晦,构精庐一区,鼓琴读书其间,终成祖世得无患。---《明史》

朱棣也不允许任何诸侯王从事生产工作,他们只能够吃喝等死,想要干活?这是不可能的,想要考科举,这更是没有希望的。

为此,朱棣以后的诸侯王,那就是大明王朝的累赘。平白无故养了这么多废物,难怪崇祯皇帝的小日子会过得捉襟见肘了。


诸侯王不像王爷,更像囚犯。

汉朝的诸侯王是拥有实权的,他们在地方上军政大权还有财政权,所以他们拥有造反的实力,也就引发了汉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

汉武帝用推恩令,这才化解了诸侯王作乱的局面。此后的王朝,很少有分封诸侯王的习惯,就算是分封也限制了他们的权力。

 庆成王济炫,晋恭王子。其生也,太祖方御庆成宴,因以为封。永乐元年徙居潞州,坐擅发驿马,纵军人为盗,被责,召还太原。十年徙汾州,薨,谥庄惠。曾孙端顺王奇浈,正德中,以贤孝闻,赐敕褒奖。生子七十人,嘉靖初,尚书王琼闻于朝。---《明史》

曹魏不给诸侯王权力,结果导致司马家篡位成功。西晋建国以后,认为还是汉朝的分封制靠谱,毕竟不分封诸侯王几十年就亡国了,分封诸侯王的汉朝却能有400年基业。


为此司马炎大肆分封诸侯王,只要是他们司马家的人,都能捞个王爷做做。结果造成了八王之乱,以及后期的五胡乱华。

此后唐朝、宋朝的王爷权力受到了严重削弱,甚至成为了重点防范对象。到了明朝,分封制再次被朱元璋提了出来。

朱棣也不好改了父亲的遗志,只能继续搞分封制。但是他也需要防止有人学习他搞什么靖难之役,为此便将分封下去的诸侯王,当成了一个个囚犯。

诸侯王失去了自由,所有的作息活动,都受到皇帝的监视。锦衣卫分布在全国各地,所有王爷的一举一动朝廷都了如指掌。

为此朱棣以后的明朝王爷,更像囚犯一样。不过他们比囚犯的待遇要好一些,至少他们吃喝不愁,待遇还不错。


诸侯王成为了明朝的严重负担。

正是因为朱棣下发的这种国策,使得明朝的诸侯王们拼了命地生孩子。明朝当官的待遇不高,可是诸侯王的待遇却不低。

只要他们生了孩子,就能多拿一份工资。这么一来老朱家枝繁叶茂的时代,就这么出现了。每年朝廷都需要拿出大量的钱来供养这帮没什么用处的活祖宗。

诸侯王不能干活,也就没有了创造价值的机会。他们生下来只能够吃喝玩乐,按照祖制,干活那也是犯罪,这也是让人很苦恼啊,这种生活请给我来一打。

到了崇祯皇帝时期,他自己穷的叮当响了,可是他却没有忘记那一百多万老朱家的子孙,给他们的俸禄是一分也不会少,这是规矩。

结果崇祯皇帝没有足够的钱来供养士兵,导致了亡国,那也是活该了。朱明王朝走到这一步,那都是朱棣当年定下的规矩所惹的祸。

当然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些都是朱元璋惹的祸,毕竟朱元璋重提分封制。如果他能够像宋朝一样对待子孙,或许明朝就不会是那么个结局了。


总结:朱聿键想要勤王报国,却被崇祯给抓了。

唐王朱聿键是明朝末年非常特别的诸侯王,他有雄心壮志,希望为国效力。在崇祯危难之际,他申请带兵勤王,结果崇祯不仅没有同意,反而将朱聿键关进了凤阳大牢,一关就是7年之久。

崇祯这么做,那也是遵循了祖制,毕竟诸侯王带兵就已经违反了祖制,还想要带兵入京,你想干什么呢?

防自己人比防范外人更加严密,这就是朱棣以后的诸侯王现状。谁让朱棣这个皇帝,是诸侯王出身呢?这就好比宋朝老赵家特别害怕武将掌权一样,谁让赵匡胤是武将出身呢?

参考资料:《明史》

2

老衲侃春秋现在来和大家一起“关注历史,讲述历史,解读历史”。

要是提这么一个问题:中国历代皇帝中,谁对后世子孙最好?

这个答案应该是显而易见的,就是朱元璋。

可能是朱元璋从小遭的罪比较多吧,就像现在中国的祖辈、父辈们,由于他们在自己那个年代受的苦多,遭的罪大,所以对自己的孩子们格外的溺爱,以至于把小孩都培养成了高智低能宠儿。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他认为江山就是他老朱家的,就应该由老朱家的人来享受。

按照这个思路,自己是皇帝了,那朱氏宗亲当然也要弄个亲王、将军一类的干干才行,于是大笔一挥,一下子封了好几十个亲王。

“明初,太祖大封宗籓,令世世皆食岁禄,不授职任事,亲亲之谊甚厚。 (《明史》张廷玉)

“初封亲郡王、将军才四十九位 。”(《明穆宗实录》)

在建国之初,明朝的边境一带并不安定,残存的元朝势力依旧对着中原虎视眈眈,所以,朱元璋把他的各个儿子分封到各地,分封范围很广,东起辽东,西到陕西甘肃。

既然担负着保家卫国的重任,那藩王的权力就很大了,王府就是一个小朝廷,有文臣,还有武将。

亲王拥有司法、人事权,境内百姓有敢违犯藩王的,亲王有权处置,地方政府无权过问。

就是地方的官员,藩王对他们也有生杀予夺之权。

他们的府第、服饰和军骑,仅次皇帝一等,那些因功授勋的公侯大臣们见了他们,都要“伏而拜谒”。

经济待遇也很让人眼红,按照不同的等级,他们的禄米是亲王一万石, 郡王二千石, 镇国将军一千石……就是一个小小的奉国中尉,由于沾有皇亲的缘故,也要食禄二百石。

除了固定的俸禄,亲王、郡王另外还有各种补贴,如锦、纱、罗,绢、绵,盐,茶等。

而朝廷各级官员的工资标准,就是正一品宰相,年俸也不过1000石;一个正七品的小官,只有90石。和亲王一比,还不及零头。

这样一来,朱家的子弟是高兴了,朝廷的负担却加重了。

朱棣之所以发动“靖难之役”,和他具有相当的势力大有关系。

燕王朱棣镇守燕京,是直接抵挡元朝残余势力的门户,所以军事实力非常雄厚。

建文帝继位后开始“削藩”,这一下惹恼了朱棣,于是打着“清君侧”的名义造反了。

仗打了3年,就让朱棣夺取了天下,史称明成祖。

朱棣夺权后,对建文帝朝的文臣武将进行了血洗,手段之残忍世所罕见。

但朱棣只是怀着一股怨气清算建文帝极其余党的,朱姓子孙还是要保护的。

于是依照前例,还是保留了以前的优厚待遇,但剥夺了他们的兵权、治理权,甚至是自由走动的权力。

如规定二王不得相见。也就是说,一奶同胞的亲兄弟俩人,一旦成年到了自己的封地,便终身不得相见,这样就避免了互相之间的暗自串联。

亲王不许离开自己的封地,即使清明节出城祭祖,也要事先提出申请,得到允许后才能成行。

如果亲王在王府内憋不住了,私自出城去游玩,地方的官府要及时上奏,否则有关官员全部从重杖罪,文官直至罢官,武官降级调边疆。

这样一来,王爷们都被牢牢地束缚在王府之中,整天无所事事。

由于吃的太好,雄性荷尔蒙激素大大超标,那剩余的精力往哪里施展?只有在床笫之间消耗量了。

并且国家有规定他们生下的后代还由国家掏钱抚养,这不是一本万利的好事吗?



“宗室年生十岁,即受封支禄。如生一镇国将军,即得禄千石。生十将军,即得禄万石矣……利禄之厚如此,于是莫不广收妾媵,以图则百斯男。”





于是,朱姓子孙的后代呈几何级的增长。

从此后,一个个令人目瞪口呆的纪录,就此诞生了。

史料记载,山西庆成王朱钟镒,公元1492(明弘治五年)时创下一个惊人的记录——生育子女94名(山西巡抚杨澄筹的奏疏)。

老子这么“勤奋”,儿子们也不甘示弱,于是到孙子辈时,全族已经达163人;再到曾孙辈,人员更是多达510人。

史学家王世贞曾做过详细的统计,即每过十几年,明宗室人数就会增加50%。

科学家徐光启依史料推算,明宗室人数每过三十年,就会增加一倍。

史料记载,明朝建国之初宗室人数总共58人;到永乐年间时,已达127人;嘉靖三十二年(1553),增加到19611人;而到了万历三十二年(1604)时,已突破令人吃惊的8万多人(陈梧桐《洪武皇帝大传》)。



到了明朝末年,朱氏子孙已经裂变到一百万人之众。

这么庞大的人口群体,并不能创造生产力,而是地地道道的高级寄生虫。这些人的一切消耗都有国库来出,朝廷每年的负担可想而知。

在嘉靖年间,就有大臣上书皇帝:

“王府将军、中尉动以万计,假令复数十年,虽损内府之积贮,竭天下之全税,而奚足以赡乎?”

“将来圣子神孙相传万世,以有限之土地,增无算之禄粮,作何处以善其后?”

也就是说,才到了明朝中后期的嘉靖年间(1522-1566年),朝廷即使竭尽举国之力,也已经难以供养皇族子孙了。

所以说,应该是朱棣时期制定的藩王制度,繁衍了一群寄生虫,是他们吃垮了大明江山。

结语:

不管怎么说,朱元璋时代的藩王有自主权,那里的封国是自己的,干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自己的口碑。

如果自己封国内弄得民不聊生,岂不显得自己太无能?所以他们还能以天下为己任,尽心尽力的管理好自己的一片天地。

可是朱棣后来这个规定,亲王们没有了生活压力,没有了责任心,整天就是胡吃海喝、醉生梦死。

老百姓有句俏皮话,叫老母猪进了菜园子——连吃带祸祸。

再丰富的物产也养活不了这么多的寄生虫啊!

于是到了明末的崇祯年间,内忧加上外患,大明王朝终于轰然倒塌。

从此以后,大明江山成了过去式,由满清这个新王朝所替代。

参考资料:《明史》 《明实录》

3

朱棣可不是一般人,战争狂人面对藩王制度,也是不能忍受的!朱棣就是藩王登基,无法忍受藩王的存在但是考虑到骨肉亲情,又不能太狠,怎嘛办呢?那就是削减藩王的权利。

朱棣先礼后兵,逐一铲除。

朱棣没有立即着手削藩,作为以藩王身份躲得皇帝的藩王,立即削藩无疑是对自己的自我否定。所以朱棣暂时采取优待藩王的做法,来换取他们的支持,这样一来明朝迎来了一段藩王和平相处的时光。

朱棣接受教训。不再依靠藩王,仍用功臣,派遣了亲信宦官去各地监军,加强对各地武将的控制。

藩王异地就任,削弱藩王原有的人际关系,削弱实力。

宁王主权曾经将自己的三骑护卫借给朱棣,并在靖难之役中立下汗马功劳。朱棣曾经许诺平分天下,结果朱棣成功之后,分你天下是不可能了!朱棣表现出了自己最大的诚意,说边疆之地太辛苦了,给宁王换一个地方吧。宁王朱权被封到了江西南昌。

稳扎稳打,收兵权,削弱藩王。

朱棣以各种借口,将当时手握重兵的藩王的兵权全部收回。永乐元年,削去齐王的护卫和官署,并将其贬为庶人。永乐六年,削去岷王的护卫和官署。

藩王才发现朱棣是一个狠角色,但又因为自己身边有大量锦衣卫,东厂的人马监视自己,无可奈何。

藩王可以说是赤裸裸的暴露在朱棣眼下。虽然朱棣没说削藩的事,但是干的是削藩的活,藩王是哑巴吃黄莲,有口说不出。

藩王实在没有理由去反对朱棣。这也是朱棣相比建文帝高明的地方。

进一步收权,对藩王所有的活动提出要求,禁锢藩王活动范围,相当于“养猪”。

当年朱元璋希望藩王护老朱家天下,所以老朱家这些子孙都有节制各地兵马的权利,尤其是边境藩王,所有的武将功勋受藩王调遣,行政管理受藩王管理,藩王具有独断专权。

朱棣先后排除大将去各地就任,将领受朝廷节制,另外有宦官进行监军。取消藩王节制地方权利的权利,各地官员不再受藩王节制。所有的官员任命的权利受朝廷管理,遏制了藩王培养地方势力的机会。

老朱家后代权利基本丧失,只能在家待着休息。甚至到了后来,藩王没有命令不能离开封地。

所以在朱棣登基后,藩王的权利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4

燕王朱棣起兵靖难的直接导火索就是建文帝朱允文的削藩政策。而朱棣恰好又是利用分封制夺取皇位的,所以朱棣登基后反而是没有废除朱允文的削藩政策的。

明代分封藩王的政策开始于朱元璋,通过前朝经验教训,朱元璋的藩王政策有点不同。明代的王对于自己封地内的土地,民众没有统辖权。

封地民众是由地方布政司管理的,而且禁止藩王和地方官接触,藩王只能接受地方官提供的俸禄,自己是不能征税的。即使如此,在朱元璋去世后,燕王朱棣还是造反成功。

朱元璋让皇子领兵戍边,解决北方将领拥兵自重的危险,但藩王分封本身也加深皇权分化。朱元璋在的时候还行,朱元璋一走这体制就瞬间完了。洪武时的分封制也是集权和分权之间,迫不得已采取的政策。

朱棣通过分封制夺了皇位,所以他更懂藩王的威胁,也更懂得怎么应对。朱棣继承朱允文的削藩政策,逐步采取将藩王迁到内地,减少藩王的护卫等等。清除分封对自己皇权带来的威胁。

自那之后,藩王变成了依靠地方来提供俸禄的普通王侯。明初的藩王和后来的藩王形式上没啥区别,但是实质完全不同。

就是说在明初时,藩王是有实权的,地方官要给他们面子。那些地方官名义上是中央委任指派的,实际上他们只是藩王的手下。毕竟王侯在外,远离中央。但是后来,藩王就没那机会有这些权利了。

5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了给孙子建文帝铺路,可谓是费尽了心机。他在位后期几乎杀尽了功臣,就是避免他们对建文帝形成威胁。然而建文帝登基后,年轻气盛,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就贸然开始了削藩,引发了那场让他覆灭的“靖难之役”。颇有乃父之风的燕王朱棣,打着“靖难”的旗号,在与侄子建文帝的交锋中取得了最终胜利,上演了一出藩王篡位成功的逆袭剧本。

  靖难之役中,朱棣是以削藩受害者的身份起兵造反的,那些藩王与他是同一战线,有的还率军响应,力助他登上了皇位。那么在登基之后,朱棣是如何对待这些难兄难弟的呢?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登上皇位之后的朱棣,成为他造反前痛斥的那种人。在打脸和权力之间,朱棣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并且坚定地扛起了建文帝没能实现的“削藩”大旗,磨刀霍霍向藩王,马不停蹄地开始了削藩。

  经历了靖难之役的大乱,定鼎天下后的朱棣再次削藩,比起建文帝就要容易多了。之前建文帝三下五除二连废带杀,除掉了代王、齐王等五个藩王。而早年间与朱棣势力相当的晋王朱纲和秦王朱樉,还没等到建文帝削藩就先后死去。他们的继承者支持建文帝一方,战后实力大损,也已经没有什么威胁。

  而此时对朱棣威胁最大的藩王,其实是他的盟友宁王朱权。要说朱权也是够倒霉的,手上握有战力极强的“朵颜三卫”,却没有造反之心。结果朱棣用计将朱权扣押,逼迫他登上了造反的大船,朱权无奈之下,也只能跟着朱棣卖命,在靖难之役中起到了很大作用。

  只不过,朱棣登基之后,朱权就成了最大的眼中钉,曾经许下的“中分天下”诺言,早被他抛诸脑后。好在朱棣没有赶尽杀绝,一番讨价还价后,他把朱权迁离了原来的封地,就藩于当时条件极差的南昌。失去原来根基的朱权,如同一只没牙的老虎,已经掀不起什么大浪了。

  朱棣对待宁王的手段可谓高明,他是痛快了,可是却没有考虑朱权的感受。面对朱棣过河拆桥的举动,朱权心中是充满怨恨的,而这种对朱棣的不满,成为了一个引子,终于在一百多年后爆发,引发了宁王之乱。虽然最终失败,却也让朱棣的子孙惊出了一身冷汗,算是为朱权出了一口恶气。

  解决了最有威胁的宁王朱权,其他藩王,朱棣对他们就没有那么多顾虑了。此后,齐王被废为庶人,岷王和辽王官属和护卫被削除,朱棣的削藩之路走得极为顺畅,而他最后开刀的居然是自己的亲弟弟周王朱橚。

  这个王爷也是够可怜的,建文帝削藩时,考虑到他是朱棣胞弟,为了避免两人联合,他成了最早遭殃的藩王之一。朱棣登基后,朱橚终于感受到了亲哥哥送来的温暖,恢复了爵位。然而,他后来还是因为被诬告谋反,落得和辽王同样的下场。经过一番努力,朱棣完成了削藩大业,将大明帝国牢牢攥在了手里,从此,也走上了他的雄主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