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老师上课少讲,让学生多练,多思考,你怎么看?

老师上课少讲,让学生多练,多思考,你怎么看?

2020-11-08 10:34阅读(60)

老师上课少讲,让学生多练,多思考,你怎么看?:传统教学一直是老师讲授,学生听讲,属于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模式,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不是学习的主体

1

传统教学一直是老师讲授,学生听讲,属于\"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模式,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不是学习的主体。传统教学模式的效度也是很低的,原因是老师讲的太多,无论讲得有多好,并不意味着学生学到很多,学得很好,毕竟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所以现代教学主张把学生的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中的引导者,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精讲精练,诱导学生思考,组织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能体验自主学习的过程和乐趣,在合作探究中应用恰当的方法进行学习。

传统教育模式和现代教育方法相比,现代理念当然更完美,更科学,更接近教育的人本和人文思想,更能体现教育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以教师,家长和学生都必须走出传统教育模式,接受现代教育理念才能很好促进现代教学的有效推进。如果只是狭隘,片面理解为现在老师讲的少,让学生自己多练多思考,显得老师无用武之地了,那就大错特错了。实质上现代教育理念对老师的专业素养和组织驾驭课堂能力,管理学生的能力,启发引导学生思考的教学艺术都有更高要求。比起传统的照本宣科,现代教育对老师的挑战巨大。作为现在的老师既不能丢掉传统经典,又要做好一个引导者,引路人,促进学生整体发展真的需要动脑筋,需要不断学习,思考。




2

你好!作为从教多年的我,来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老师每上一堂课,都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目的,而每一堂成功的优质课,不在于老师讲的多少的问题,也不是在于学生多想多练的问题,而是在于老师精心设计这堂课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在教学时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很快的能成功的学会老师讲的内容,并且达到会举一反三的效果,这才能算是达到老师预期的目标,什么样的情况下让老师少说,什么情况下让学生多思考多练,老师都有自己的精心设计,你们的要求是在不理解老师的教学性质下所说的,因此,希望你们多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和教学,他们是有计划有步骤和有目标设计教学的,不是乱教的。

3

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这是课堂教学的必须,这是当前,也是一段时间以来所倡导的“生本课堂”。也可以说在课堂上,老师是配角,学生是主角。

用老教师们的说法就是:老师是老师,学生不是学生。以前是学生听老师讲,现在是老师听学生讲。

以前的教学方法是讲授法,而现在的则是引导法、交流法、小组合作法……你可以不按照此方法去做,但是你从此别想拿到优质课证书,即使你教的班级学生成绩年年优秀。

所有的知识和问题,老师只是引导者,让自主去研究、探讨、发现,然后成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我认为这样的课堂过分地强调和突出了学生的“作用和地位”,以至于“喧宾夺主”了。但这是那些专家教授所推崇的,他们往哪指,普通的一线教师们就得跟着往哪去,无论你愿不愿意,实际实施起来的可能性有多大,效果如何,但都要硬着头皮上。

超敏教育认为,现在的课堂改得有些“过分”了,尤其是优质课,离实际的课堂教学越来越远,缺少实用性,只适合观赏,更多普通的老师真的学不来、用不上。

教育、课堂需要改革,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最终落脚点,还是重在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以前的被称为“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到了初中、高中阶段,有多少改变?到教室外面听听就知道。

应该说,课堂形式变化最大的是小学。这主要是因为它有足够的时间。尤其是高中,分秒必争,如果所有的问题、知识,都由学生自主获得,恐怕课程的进度会拉好远。

真实的课堂,老师该讲的一点儿也没有少讲,一点儿也不能少讲。很多的时候,讲一遍是不够的。

学生多练习、多思考是没有什么异议的,“熟能生巧”,“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学生不多练习,就不能有多思考,对于知识掌握不会牢固和长久。

过目不忘的人少之又少。无论学习什么,都要经过勤学苦练,才能成功,“百炼成钢”就是证明。

说什么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果没有足够的知识积累,那是不可能实现的。鲁迅说:别人喝咖啡的时候,我在工作。

爱迪生说:天才,百分之一是灵感,百分之九十九是汗水。但那百分之一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都要重要。

其实我认为,百分之一的灵感和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是同样重要的。灵感的产生不是没有来由的,而是厚积薄发的结果,也就是说它是建立在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之上的,可以说没有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就没有这百分之一的灵感。

学生自己的多练习和多思考是非常重要的。但它应该是建立在老师讲过之后,学生的练习和思考,可以超越了老师讲的速度,但那是课外,不应该是在课堂上。如果老师总是跟着学生跑,不但学生会失去方向,失去动力,老师也会精疲力竭。结果是更累,但收获却更少。

教与学,不应该是演戏,而是要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任何务虚的言行都会以失败而告终的。

总之,老师该讲的一点儿也不能少,学生该练的一定要多练。

4

教无定法。我只想知道,上世纪初,钱学森,华罗庚,李四光,屠呦呦等等,这些伟大的科学家,他们的基础教育是在哪里学的,接受的是怎么样的教育方法?

教育的灵魂在于思想。没有思想,就没有目标,就没有动力。什么方法都是空。

精讲精练,多练,已经推广好多年了,看看初中,差不多有一半的孩子厌学。再看看技校,有几个孩子学习?

各学科基础达标制。不达标付费重修。英语基础达标制和选修并存。让学生明明白白学习。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任务意识,达标意识,规则意识。让学生有盼头,才有热情,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才有时间去发展个性,锻炼身体,参加实践活动,科研活动。

再看看恢复高考后的八十年代,看看那些大学生,哪一个不是如饥似渴地学习?

心不在,何谈效率?

5

“大语文世界”的观点

你问题中的现象是新时代课程改革中重要的要求之一。在新的课程标准下,要求课堂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要改掉传统的教师一言堂,改变教与学的关系与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标准要求加强学生的自主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各种综合能力的更进一步发展,以新的教育手段与方法面对教学。

最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的发布,就专程提到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遵循教育规律,围绕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的工作目标,要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而老师上课少讲,让学生多练,多思考,这种做法很大程度上是这种教学改革推进过程中的一种尝试与创新。

当然如何界定一堂课的好与坏,取决于很大方面。

教与学的转变情况中应该体现学生为中心,在教与学的关系中,要关注教与学的先后关系,要关注教与学的多少关系。新课程要求先学后教,多学少教,要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与素养。所以从这个角度看,这位来说的这种做法是正确的,只是我们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过程的把控。

除了这方面,我们需要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上通过现代化的设备帮助学生理解,形成形象性的影响。还要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课堂教学,克服满堂灌的现象,要关注问题的提出者应为学生而不是老师。

另外,注重加强课题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性学习等跨学科综合性教学,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

精心设计基础性作业,从基础入手,注重作业的少而精,不给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但也不能让孩子无事可做,把握其中的读显得极为重要。

结语:

所以,针对你的问题,我觉的做法上没有问题。只是凡事不是一成不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应有的转变,那样才能真正起到实效。

这里是“大语文世界”的原创问答,如果喜欢欢迎点赞,关注并分享,以便帮助到更多需要的人。

6

老师上课少讲,让学生多练,多思考,这正是现在主流的教学改革方向,但我认为这种方向有点偏离了教学改革的初衷。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老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学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老师讲得再好,学生只是听,不动手亲自去做,其实学习效果并不是很好。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现在各种学校都进行教学改革,要求课堂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不能再搞传统的教师一言堂,彻底改变教与学的关系,师生的角色的要进行转变。

现在比较流行的教学模式就是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下,要求老师提前制作每一节的教学资源,如视频、文档、PPT、测试题等,发布到教学平台。课前,学生先进行自我学习,在学习中遇到不什么问题先记下来。在课上,老师针对学生在测试中出现的问题,重点讲解,并与学生探讨在自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课下,老师布置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老师少讲、精讲或不讲,而是让学生多思考,多练习,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老师为辅,师生的角色也发生了转化。

也许有人会说,这种教学模式下,老师是如此地的轻松,那还要老师做什么呢?其实,这种看法是很片面的,虽然这种教学模式下,老师讲的确实是少了,但是作用却变大了。原来老师的角色就是讲,现在老师的角色变成了导,老师要针对学生的实情情况,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设计,包括课前、课中、课后,其实,难度比以前变得更大了,工作量也比以前更多了。


不过,这种教学模式,我个人认为比较适合本科大学,而中小学、职业院校并不太适合。

这种教学模式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往往变成了演戏,过程流于了形式。我个人认为,这种教学模式的最大的问题是课前学生自学,学生能不能自主去学习?学到什么程度?所有的课程都需要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学生有时间吗?这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有效解决,而老师在课堂上不讲、精讲或不讲,怎么能把知识点讲透呢?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学生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我也认为学生多练习、多思考是非常重要的,但前提必须是学生在有效掌握知识的基础之上的。学生不能有效掌握知识,那练习再多,思考再多,又有何益呢?

我是一名职业院校的老师,我不知道高中、初中、小学的情况怎么样,但是在职业院校,这种教学模式已经证明是失败的了。

传统的教学模式,很多专家说不好,但是教学的实践却证明,传统的教学模式却是最有实效的。这是不是很尴尬呀。其实,也是很好理解的,教与学,不是演戏,必须要踏踏实实,要一步一个脚印,任何务虚的教学改革都会以失败而告终的。

总之,我个人认为,老师该怎么讲还是要怎么讲,一点儿也不能少讲;学生该怎么练就怎么练,一定要多练。两者结合,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7

一、我喜欢这种教学方式

我在上学时,大约从中学时期起,不知什么原因,上课的时候总是爱走神儿。刚上课时能集中注意力听老师讲一会,然后不知什么时候脑子里面就游离了。脑海里可能是在回味老师讲话时的语音语调,可能是看到老师写的板书好看而在分解她的字体结构,也可能是在想其他乱七八糟的事情,总之虽然眼睛可能一直在看着老师、看着黑板,但思路并没有跟着老师走。在我发现这个问题之后,我一直努力地想要控制自己不要走神,但是无济于事。

这种情况,对于文科学科还好,大不了课下找别人笔记补一下;但是对于理科学科,就会造成知识断点,导致我在课堂上并不一定能完全理解老师讲授的内容。这就要求我在课后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去自学。我会一字一句的重新复习课本上当天学到的知识,无论是上课时我听懂的还是没有听懂的。这种课下自学、查漏补缺的学习效果还不错,至少比较扎实,因为有的同学觉得在课堂上听懂了,课后的练习和复习会相应的少一些,而我会全面的对所学知识进行全面梳理。

因此,这种学习方式也算歪打正着,成了我养成自学习惯、提高自学能力的重要阶段,并且因此受益匪浅,直到现在。

二、至于能不能让老师上课时少讲,让学生多练习多思考这个问题,我认为要根据不同情况区分对待。

我把老师讲课分为两种类型的课程:一类是新知识讲解,另一类是考前复习的题目或试卷讲解。

1.在学习新知识时,大部分老师基本上是把课本上的内容精简提炼后,用自己的话复述一遍。其实这个照本宣科的过程是比较枯燥的,有点自学能力的同学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学完成,并且更加省时省力。对于这部分同学来说,其实老师在讲授这部分课程时,完全可以只讲精华和重点,把多数时间留给同学自学、练习和思考。

2.在考试前的复习和试卷讲解过程中,当然还是老师讲课比较重要。毕竟每个同学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不一样,易错的题目也不一样。通过老师的讲解,可以让学生搞懂自己不会做的题目,也会让学生对于所学知识进行全面梳理,查漏补缺。

三、结语

因此,让老师上课少讲,而学生多练习多思考的学习方式,比较适合自学能力比较强的同学。而对于没有学习主动性,和自学能力比较弱的同学,以及备考前老师讲解题目或试卷的复习阶段,或许老师的讲解比学生的自学更高效。

8

我认为老师讲多讲少主要决定于学生的生源情况。

如果是现在是所谓的奧赛班,或实验班,都是各学校选上来的优等生,老师略加点拨,就能接受,而且自觉性也比较强,当然就能少讲,也不必多讲。讲多了,学生也觉啰嗦。

试想经过奥赛班、实验班几轮筛选过的普通班能少讲吗?这些学生大都自觉性不强,基础不太好,讲新内容先要把前面学过的复习一遍,也得细讲,不然听不懂,然后再慢慢导入新的知识,可能你讲了还有的是云里雾里。有的做作业还得一道一道题去提示他,否则连作业都只能抄。因为他来读书有的是因父母所迫。

再说多练也要在老师指导下去练,练哪些?怎么练?听过有的公开教学,所谓练就是三五几个学生讨论,要讨论哪些,得出结论,让事先准备好了的几个学生把背熟的话重复一遍。这种形式上的教学,听了后让人反感,恐怕学生只把它当游戏而已。

真正做到精讲多练可不是件简单的事。

9

按照我个人的经验,我觉得这样的方法出发点是很好的,可是实际操作的时候一定要谨慎,而且需要做好引导。

老师上课少讲,可以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但是前提需要学生积极做好课前预习。

老师上课少讲,出发点就是想让学生自己多去思考,但是学生真的能做到吗?我觉得这个一定要提前做好安排和让学生充分预习。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很多学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自觉。如果老师没有提前规划我提前设计好预习的提纲,很多孩子都是正式上课才会去看书。不仅仅浪费了时间,而且这一堂讲课就会是冷场。只会有几个成绩比较好的孩子会在课堂上非常活跃,其他的基本上都是放飞自我。课后,老师不仅仅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来进行弥补。一定要提前告知孩子并做好预习的规划,使得课堂能顺利进行。

老师少讲,但要讲到课堂重点。

我个人认为,老师可以少讲,但是必须捉住课堂的重点,引导孩子学透重点,其他的方面就可以让孩子多去思考和发言,而不是让孩子信马由缰,脱离了课堂的学习内容。课堂上老师少讲,以数学为例。我个人觉得重点就要说解题思路,讲基本的切题入点。讲完了这些,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发挥,去练习。这个是很好的。可是难道就一直让孩子们自由发挥吗?当然不是,老师更加不要忘记最后一步 就是把同学孩子们拉回至课堂的中心知识点。老师做最后的总结分析,理顺思路,理顺方法。这样的课堂才能真正地起到作用。既能老师少讲,又能使得孩子高度参与到课堂中。我个人觉得才能收放自如,达到预期效果

老师少讲,让孩子多讲,多练,多思,出发点是很好。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必须要提前计划,事中把控方向,课程末端要及时归纳总结,这样才能达到效果。

10

课堂教学,不能单纯的以老师讲多讲少或学生的活动多少来称量,重点还是要看内容是什么。课堂教学改革,指的是师生关系与学生学习方式的重新构建,是摒弃老师每节课的满堂灌,不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或动手时间,也不让学生之间有充分的互动过程,使课堂沉闷,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无论是怎样的改革,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还是要遵循的,比如启发式原则、直观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等。这些规律性的教学原则,应该体现在课堂教学中。违背这些基本教学原则,不管你用什么花样,课堂教学效果都会受影响。

在一节课中,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取决于内容。有的内容适合学生自学,有的内容适合学生合作学习,有的内容适合教师启发引导,有的内容则应由老师进行讲述。一般情况下,老师要考虑的,不仅仅是内容完成情况,还要考虑时间效率。所以在固定的时间内,老师都要根据内容难易程度,进行时间调控。

老师教学的作用,一方面是组织、引导、启发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另一方面,是为学生进行示范引路,让学生知道老师的思维过程。同时也要让学生清楚,老师给出的只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案,还有其它解决问题的思路。老师的作用重在启发。

什么样的问题让学生尝试自主解决?基础性的,可以通过主动学习、学生间互动或查阅资料能够解决的问题。

什么样的问题需要老师讲解?绝大多数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比如复杂的概念、难度系数较高的题型、生僻的知识、抽象的概括等。

老师要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但也要清楚学生学习能力的局限性。比如,学生在讨论问题过程中,由于理解程度不高,会使讨论表现得比较肤浅,老师就不要一直让学生在浅层次的理解中,耽误太长时间,要给予及时的点拨启发。

所以说,不能以单纯的老师讲多讲少来判断课堂教学效益。要结合学生的参与广度、参与深度及时间效益,进行综合评价。

至于学生多练,要强调的是适度,重复训练多了,未必是好事。对于多思考,主要是问题设计要具有更多的思维价值。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思维碰撞的过程,不能简单化、格式化,不要一种模式用到底,不能生硬规定如何操作,要给予老师课堂自主权,要教学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式相统一,要深入研究,方可付诸行动。


(图片来自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