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战争年代某一支部队的都打光了,一般这支部队如何重组?

战争年代某一支部队的都打光了,一般这支部队如何重组?

2020-11-08 01:31阅读(63)

战争年代某一支部队的都打光了,一般这支部队如何重组?:整编第74师在孟良崮战役中全军覆灭后,随即于1947年7月进行了部队重建,其三个整编旅的部队来源如下:整

1

整编第74师在孟良崮战役中全军覆灭后,随即于1947年7月进行了部队重建,其三个整编旅的部队来源如下:整编第51旅由没有参加孟良崮战役的三个新兵团合编而成(这三个团原本是每个旅一个的);整编第57旅则是以调入的山东警备旅为基干,然后补充升格而成。不久以后,再调后方的“广东航空警备旅”纳入编制,继承了整编第58旅的番号,全师这才完全恢复建制达到20000余人。





黄埔四期的邱维达那是王耀武的心腹爱将,成立第24集团军和第四方面军时,他都是王耀武身边的参谋长,抗战胜利后出任整编第74师中将副师长,但是并没有随军行动,所以王耀武立即保举由他接任第一次重建的整编第74师师长。1948年8月,整编师恢复为军级番号,邱维达第74军划归邱清泉第二兵团指挥,不久参加淮海大决战。


总体来说,整74师的第一次重建还算是有点“血脉”的,不仅有三个原来的建制团和一个留在后方的榴弹炮营,并且还有一些逃回来的零散士兵(华野下令整74师的俘虏一个不放,所以被释放后逃回的真心极少)。这其实也是部队重建最好的方式,那就是以残存的官兵为基础,再补充进一些地方武装、后备部队以及新兵,还算是有一定“遗传基因”的。



这个74军其实战斗力还算凑合,济南战役中该军(番号还是整编师)空援了七个连1000余人到济南,在核心城区的防守中非常顽固和顽强,带队团长以下大部阵亡,也给华野攻城部队造成了较大牺牲,战斗力还是要超过杂牌军。之后在淮海战役的潘塘战斗中,第74军跟华野的苏北兵团也能对战一阵子,我军主动撤离后,邱清泉还以此捏造出来一个“潘塘大捷”。


不过在1949年初的陈官庄包围圈中,第74军跟随杜聿明的前进指挥所、邱清泉第二兵团一起,第二次被华野全歼,中将军长邱维达也兵败被俘。毕竟是“五大主力”之首的招牌番号,所以很快就在浙江再次重建,时间是1949年2月底,不过这次可没剩下什么建制部队,先是收容从淮海战场逃出来的残兵败将,再有就是该军在后方留守处的少量留守人员,数量严重不足。




因此第74军的第二次重建,主要兵源是第9编练司令部征招的浙江籍新兵,由于招募时间不长和缺乏训练,尤其是缺乏有作战经验的骨干军官和军士,所以战斗力急剧下降。该军以抗战时期第51师步兵指挥官劳冠英为新任军长,恢复了第51、第57和第58这三个师的番号,但是兵力只有不足15000人并且战力较差,只能驻于浙江兰溪担任二线预备队的任务。


再后来由于第74军在福建战役中的表现差极,撤至平潭岛上甚至毫无军纪,不服从命令和抢掠百姓,已经不复往日的74军风采,遂遭蒋军高层嫌弃,不再视为主力部队,1949年8月干脆把74军的番号转给了云南卢汉。也就是说,以这个时间点为界,历经两次重建的那个抗日铁军第74军彻底消亡,不仅老班底不在,连番号都搞没了。





由此可以发现,第二种重建方式是非常勉强的,虽然部队番号如旧,但是早已经没有了曾经的作风和精气神,因为重建的基础太过薄弱,比如在1944年衡阳保卫战中死守47日的方先觉第10军,那是一支战斗力很强的劲旅,完全不弱于所谓五大主力。结果在衡阳放下武器全军覆灭,不久以逃回来的部分官兵(约3000人左右)再补充大批后方新兵,也重建了第10军,然而军魂已经不在。


所以以第10军在抗战后缩编的整编第3师,兵力一度恢复到了20000余人,战斗力却是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在1946年8月的陇海路战役中,赵锡田的整3师仅仅两天时间就被刘邓大军全歼。并且歼灭的非常彻底,重建的基干都不存在了。同样,在次年的鲁西南战役中,黄埔三期陈颐鼎的整编第70师也被刘邓大军全歼,师长、副师长和参谋长通通被俘。





这样的部队怎么重建呢?蒋军琢磨出来的办法是“以老带新”,即从胡琏的整编第11师中抽出一个整编旅(整18旅),以此为基干再补充一些新兵,重新打起整编第3师的番号;然后再从邱清泉整编第5师中抽出整编第96旅,补充之后如法炮制再恢复整编第70师的番号,于是两个整编师就扩编成为了四个,完成了部队的重建。


这算是第三种办法吧,只不过以一个建制整编旅扩充起来的整编师,兵力和战力都难成规模,所以基本不敢单独活动,咋办呢?遂以整3师跟整11师合组为整18军、整70师跟整5师合组为整5军,以老带新聚在一起遂行作战任务,兵力则在一个整编师之上两个整编师之下,这就是中原战场上所谓的胡琏兵团和邱清泉兵团(小型兵团,跟后来的大型机动兵团性质不同)。


需要注意的是,第三种重建办法其实是“挂羊头卖狗肉”,尽管部队番号如旧,但其骨干力量已经是外调进来的建制部队,旧部数量少的可怜,已经跟“番号转授”没什么区别了。


2

一般来说,一支部队完全不剩一个人的情况是很少的。除非发生大规模围歼战,包围方将敌人完全困死——可依旧很难一个不漏。

比如,淮海战役中,蓝军第12兵团副司令胡琏、第13兵团司令李弥、第16兵团司令孙元良均逃离了包围圈。

胡琏甚至带着18军骑兵团组建第二编练司令部再改建重组12兵团。

后面逃到缅甸称王的李弥:

李弥组建第6编练司令部,随后重建13兵团及第8军。孙元良也重建了第16兵团。而黄百韬第7兵团25军108师师长李世镜带残部逃脱包围,1949年9月以108师为主重组25军。

长跑健将:

以整编74师为例:

1947年5月,孟良崮战役结束,整编74师出战部队覆没。但4月划拨整编74师的3个补充团和榴弹炮营,74师伤员,各地留守人员等尚且接近1万人,6月以这些人员为骨干,补充兵员装备再建整编74师及整51旅、58旅。原57师副参谋长邱维达任整编74师师长,1948年改为74军,后在邱清泉兵团编内被歼灭。

邱维达:

3

战争时某支部队被打光如何重组?

通常来讲,战争年代极少有部队被真正打光的,总会有部份队伍留存,我们来看看我军历史上部队重大损失及重组之新四军的情况。

1938年1月新四军成立,当时经国共一致同意任命叶挻为军长,,参谋长为张云逸付参谋长周子昆,付军长项英,政治部主任袁国平,下设四个支队共一万多人至晥南事变前发展到约5万人,1941年1月6日,由于新四军军部及随行之三支队未遵蒋开往苏南战场之命,被蒋借机污为叛军并制造了震惊中外的晥南事变,军部及所随部队9千人受重创,叶挻前往谈判被扣压,付军长项英.参谋长周子昆被叛徒刘厚总杀害,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在突围中牺牲,付支队长傅秋涛率2000余人突围成功外,余皆战死及被俘。

同年3月,中央决定重建新四军,由江南各地的新四军.此时剩余的新四军仍有四万多人他们与南下的八路军共组指挥部并重建新四军军部,任命陈毅为代军长,政治委员刘少奇,付军长张云逸,参谋长赖传珠,政政部主任邓子恢,两部合编后共下设7个师及一个独立旅共9万余人。辖:1师:师长粟裕,政委刘炎,政治部主任钟期光,辖3个旅9个团另11个独立团。2师:师长张云逸兼,政委郑位三,付师长罗炳辉,参谋长周俊呜,辖3个旅9个团2个联防司令部。3师:师长兼政委黄克诚,参谋长彭雄,政治部主任吳法宪,辖3个旅9个团2个军分区1个保安司令部。4师:师长兼政委彭雪枫,参谋长张震,政治部主任肖望东,辖3个旅7个团另一个独立旋。5师:师长兼政委李先念,参谋长刘少卿,政治部主任任质斌。辖3个旅9个团另3个纵队。6师:师长兼政委谭震林,参谋长罗忠毅。辖2个旅6个团1个纵队两个保安司令部。7师:师长定为张鼎丞,但一直未到任,政委曾西圣,参谋长李志高,政治部主任何伟。辖3个旅9个团。独立旅:旅长梁兴初,政委罗华生,付旅长吳世安,参谋长李梓斌,政治部主任刘兴元。辖3个支队15个大队。至1945年,新四军全军共发展到21万余人。

4

战争年代,拼光一支部队的概率不大,眼看不能取胜,可以撤退,如东北的二战四平、三战四平战斗。但也有不能退却的战斗,如黑山阻击战、塔山阻击战等。为了整体利益,不得不进行的战斗,只能不惜牺牲。

战争年代里,我们经常看到一个名词“教导队”,教导队是培养基层军官的组织,在严酷的战场上也起到保留一部分部队干部的作用。普通士兵可以去征,但如果没有了基层干部,是很难打胜仗的。

在我国的战争史上,最残酷的战争是抗美援朝战争,尤其是第四、五次战役,一线官兵的战损率很高,如五次战役末期的铁原阻击战,63军最后补充了老兵新兵二万,这也说明了一线部队基本拼光了。

5

部队都打光了 还怎么重组?应该是重建吧,当然是抽调其他部队为基础进行重建。

当然如果没有全打光的话,自然是以留下的部队为骨干,吸收其他单位和新兵进行重建。

以我军为例:

1934年7月,在第五次反围剿中,湘鄂赣军区红16师在敌人围攻下被打散,师长高咏生被俘后跳崖牺牲。为坚持斗争,军区随后抽调方步舟指挥到独立3师7团800多人为基础,重建红16师46团,师部兼团部,方步舟任师政委。

1932年11月,在鄂豫皖苏区第四次反围剿中,红25军73师、75师的一个团随方面军西征,红74师溃散,仅剩红75师的两个团。为坚持斗争,鄂东北游击司令吴焕先以这两个团与徐海东指挥的红27师为基础,重建红25军,吴焕先、徐海东分别任正副军长。

1934年10月,红6军团在西征中,红18师54团战损,52团被切断全损,师长龙云被俘牺牲,只能撤销红18师番号与师部。三个月后在取得龙家寨大捷后,以新兵和俘虏兵混编重建红54团,并在此基础上重建红18师,原红53团团长张正坤升任师长。

6

一般来说,战争年代一支部队很难全部被消灭。我来举一个最基础班的例子:49年渡江战役中,人民解放军二十七军七十九师二三五团一营三连二排五班乘船第一个冲上长江南岸,荣获"渡江第一船"的光荣称号。随后在上海战役中,五班在攻打市区外白渡桥时全部牺牲。上级以在之前因负伤在后方治疗的副班长和一名战士为新任正副班长,再从其他部队中抽调老兵,迅速重组了五班,使得这一荣誉能够延续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