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诛吕之乱后,汉文帝刘恒可以当皇帝的原因是什么?

诛吕之乱后,汉文帝刘恒可以当皇帝的原因是什么?

2020-11-08 00:32阅读(61)

诛吕之乱后,汉文帝刘恒可以当皇帝的原因是什么?:吕后把控朝政很稳定,也很强势,但是她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大肆分封诸吕,这动摇了刘邦建国初年白马之盟规定

1

吕后把控朝政很稳定,也很强势,但是她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大肆分封诸吕,这动摇了刘邦建国初年白马之盟规定的“非刘姓不得封王,非功不得封侯”。引起了很多刘氏宗族及功臣的不满。吕后死后,发生了周勃诛吕的事件,吕氏覆灭。在消灭诛吕的过程中,汉高祖刘邦的长子齐王刘肥的儿子,继任齐王的刘襄及其弟时在长安的朱虚侯刘章立了大功。按道理,刘襄为汉高祖长孙,在嫡子一系不传的情况下,无论立功,还是立长,都是要刘襄做皇帝。但是,功臣们认为刘襄的舅父驷钧比较凶残暴戾,怕刘襄即位会重复吕后专权的悲剧,所以就决定不立齐王刘襄,改立汉高祖仍在世的最大的儿子代王刘恒为皇帝,刘恒的母族也不存在吕后的情况。当然功臣们这么做,也不能说没有私心,因为代王在汉高祖时期就不受宠,封地比较偏远,事实上算是长期边缘化的皇子,由他即位,对于功臣们保住自己的权位更有利。如果齐王刘襄即位,清洗功臣的可能性很高,功臣们也不敢冒这个险。

当然,刘恒也不是功臣们想象的那么软弱,他即位不久就掌控了大权,刘恒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汉文帝。

2

刘邦一共有八个儿子,除去汉惠帝之外,其余七个儿子只有四子代王刘恒是唯一活了下来的儿子。在功勋集团铲除诛吕之后,在当时宗室集团里最有资格继位的是两个人,齐王刘襄(刘肥的儿子)。再就是代王刘恒。但最终功勋集团选择了刘恒。

齐王刘襄是刘邦的长孙,在诛吕过程里,刘襄居中联络代表宗室与功勋集团联手斩杀诛吕立功至伟。此时,刘襄与亲弟弟朱虚侯刘章实际上控制了京师长安。在功勋集团讨论皇位继承的问题上,刘襄声望最高。也有朝臣举荐,但这个提议遭到堂兄刘泽的反对,说齐王刘襄的舅舅驷钧为人霸道狠毒,又言刘襄其母为人专横,如果立刘襄为帝,那岂不是吕雉第二外戚专权又要重演。(“吕氏以外家恶而几危宗庙、乱功臣。今齐王舅驷钧,虎而冠;即立齐王,复为吕氏矣。”)刘泽的话得到了功勋集团的认同,可见刘襄母系一家的名声确实不佳,而刘襄就此失去皇帝之位,第二年刘襄就郁郁而终。再就是在刘邦有儿子尚在的情况下,跨辈继承帝位于礼不和。

而代王刘恒远在千里之外,于诛吕无尺寸之功却能被功勋集团推举为皇帝。最重要原因在于他是刘邦唯一健在的儿子,这是他最大的资本。第二就是刘恒母子为人低调,尤其是薄姬过于“渺小”简直被吕后给忽视了。刘恒母子从来就没有收到刘邦的喜爱和重视。这也就避免了刘恒母子被吕后的迫害。长大以后刘恒在封地广施仁义,名声很不错。给功勋集团们留下了谦谦君子的形象。

再有一点是刘恒之母薄姬娘家没实力,不许外戚干政是功勋集团唯一标准,功勋集团绝对不会允许出现第二个吕后,(太后家薄氏谨良。且立长固顺,况以仁孝闻天下乎”)这也是刘襄失去帝位原因。由此可见刘恒继承皇位,是最恰当和最符合要求的。还有一个不能明说的原因,刘襄很有才能文武兼资。不利于功勋集团控制,如果刘襄做皇帝,功勋很有可能遭到二次杀戮。而刘恒老实低调。没有政治根基。有利于功勋集团的摆布,这些人不会失去权势。在平衡各方利益的考虑考虑之下。刘恒就成为西汉实际上的第四位皇帝。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3

关于诛吕后为何让刘恒上位问题,主要是出于避免外戚干政再度发生,这点关键在于琅邪王刘泽的力争。在立汉文帝刘恒问题上,首功应该是琅邪王刘泽。《史记*荆燕世家》和《悼惠王世家》说得很清楚,不须再去猜测刘恒为何上位问题,太周折。我在《头条》发过《权吕后而封王,立文帝以安汉》的文章,介绍了琅邪王刘泽在吕后时期封王和立刘恒问题的由来。这里只就刘恒上位问题简单说几句。

一、诛吕之后,首推齐王

琅邪王刘泽封王不久,吕后死去。赵王上将军吕祿、吕王丞相吕产二人把持军政,意欲谋反。齐王刘襄之弟朱虚侯刘章从妻子吕禄之女处得知消息后,速告齐王刘襄发兵长安,刘章、刘兴居兄弟两人为内应。刘襄舅父驷钧为齐相,诈称请琅邪王刘泽带兵伐吕,将刘泽骗至临淄,软禁刘泽而发琅邪兵伐吕。刘泽耻于被孙子算计,诈称自己为老臣,宜先入长安策划立刘襄为帝事宜。齐王及驷钧很高兴,送琅邪王刘泽入京。灌婴等文武诛杀诸吕后,在刘章、刘兴居倡议下,共推齐王刘襄为帝。

二、刘泽入京,力排众议

刘泽恰逢议新帝时入京,力排众议,便将齐王刘襄无能,舅父驷钧专齐政之事讲出,警告众臣若立齐王,必将使朝政再次沦于驷钧等外戚之手。而代王刘恒母子贤惠,特别代王母薄氏不会干政,代王为现存刘邦长子,不应该舍子立庶孙。由于刘泽的福祸分析,经历过吕氏外戚干政的文武大臣,十分恐惧。遂同意刘泽提议,改迎代王刘恒入朝登极。

三、文帝的厚报

文帝刘恒即位后,十分感激诛吕各功臣。升封琅邪王刘泽为燕王。燕国处北疆边陲,国土比琅邪13县大多了。成为北方藩屏。刘泽燕'王传三代五十年,因孙子乱伦而国除。应该说,诛吕之功,刘泽不大,但立文帝安汉功臣,刘泽为首功。后人多把诛吕与安汉混二为一,忘记刘泽之功。假若齐王刘襄上位,驷钧必为相。以驷钧之奸诈,文景之治不会有,汉武之勃也不会有。





4

汉文帝刘恒是刘邦和薄姬的儿子,薄姬是刘邦的一个妃子,吕后是刘邦的皇后,按说薄姬和吕后是情敌,为什么吕后死后,薄姬的儿子刘恒成了汉朝的第三位皇帝呢?(其中不包括吕后立的傀儡皇帝)

历史有时候会出现“强者相争,弱者取胜”的事情。大家脑补一下清朝的摄政王多尔衮和皇太极的长子豪格争皇位的事,最后还不是皇太极最小6岁的儿子福临当了皇帝,历史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

刘恒就是其中的一例。

刘恒的出生因缘巧合,他的母亲薄姬是魏王豹的妾室,刘邦灭了魏王豹后,把薄姬作为俘虏充到后宫为奴仆。



▲薄姬

有一天,刘邦的两个妃子有说有笑的说话,讲起从前和薄姬的事情。原来薄姬和刘邦的两个妃子从前是好姐妹,三人曾经相约不管谁富贵了都要相互帮助,现在想起来有点可笑。

刘邦听了她们的话,觉得薄姬挺可怜,于是命人叫来薄姬。

刘邦一看,薄姬虽然是女仆打扮,但有种天生丽质高贵的样子,刘邦是色中高手,通过素颜就能看出这是个美女。

刘邦说:“你们姐仨相约富贵,现在她俩富贵了,今天我就给你一次富贵的机会,你要生个太子不就富贵了吗?你要好好把握啊!”于是刘邦就临幸了薄姬。这事我估计就是刘邦一时精虫上脑,过后就把薄姬忘了。

谁知道一夜恩宠薄姬怀孕了,十月临盆生下了刘恒。等刘恒长到8岁时,刘邦封他为代王,封地在山西太原一带,由于刘邦不喜欢薄姬,当时刘邦特别宠幸戚姬。于是就让薄姬随刘恒一起迁居山西太原。换言之,薄姬娘家是因祸得福,很幸运的离开了朝廷“宫斗”的漩涡,也远离了吕后的迫害。



▲吕后

娘俩离开宫廷后,宫中“宫斗大戏”的主角是吕后和戚姬。刘邦死后,吕后出于报复把戚姬砍成了“人彘”,最后折磨至死。他的儿子刘如意也被吕后用毒酒毒死了。而远在山西的薄姬却小心翼翼夹着尾巴做人,吕后认为薄姬一没有野心,二没有背景势力,也就没把她放在心里。薄姬娘俩由此逃过了一劫。

吕后接下来是大肆屠杀刘邦的后世子孙,几乎把刘邦的后代屠杀殆尽,同时提拔吕家兄弟为官。这段时间吕后立了两个傀儡皇帝,名义说是她的孙子(刘盈的儿子),实际不知道吕后从哪领回的野孩子。吕后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把持朝政,然后伺机让吕氏子孙夺取刘家天下。(吕后的做法和唐朝武则天做法如出一辙)。

历史有时惊人的相似,吕后死后,太尉周勃和丞相陈平发动了宫廷政变——“诛吕兴刘”。吕氏子孙和武氏子孙命运如出一辙,都被一一诛杀,吕后立的傀儡皇帝也被二人杀死了。



▲汉文帝刘恒

有道是国家不能一日无主,周勃和陈平当务之急就是找一个刘邦的子孙继位,找来找去,二人认为刘恒是最佳人选,第一他是刘邦的儿子,是汉惠帝刘盈的异母弟,刘盈又没有儿子,“兄终弟及”合乎正统继位条文。再就是刘恒“侍母至孝”,这在“以孝治天下”的古代尤为重要。

最重要的是,刘恒没有根基,薄姬娘家人势力单薄,形不成像吕后这样的外戚集团,这样的皇帝容易控制,周勃和陈平出于种种原因,最后迎立代王刘恒为帝,他就是汉文帝。事实证明刘恒并不是一个傀儡,而是一个“中兴”皇帝,这是出乎人们意料之外的事。

【图片来源于网络。欢迎转发、留言、关注】

5

汉文帝虽然在历史上留下盛名,但他的皇位其实是捡来的。汉高祖去世后,其嫡子刘盈即位,是为惠帝,惠帝懦弱,由其母吕后掌握大权。吕后为稳固自己的统治,一方面打击刘氏皇族,另一方面大量分封吕氏宗族,甚至突破汉高祖定下的\"非刘姓不得封王\"的规定,封了一些吕姓诸侯王。但吕后并没有打压汉朝建国的功臣。吕后死后,周勃等人联合宗室刘章等人一道诛除吕氏。刘章是汉高祖庶长子齐王刘肥的儿子,希望其兄继齐王刘襄做皇帝。而功臣们却怕刘襄舅舅驷钧暴烈,有复吕氏之祸,不同意。最后迎接汉高祖在世年龄最大的儿子代王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

6

代王方今高帝见子,最长,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且立长故顺,以仁孝闻于天下,便。

在齐王刘襄与绛侯周勃及太尉陈平等人共同荡平诸吕之后,大臣们就选择新皇帝的问题展开了讨论,这种讨论是在一明一暗两个前提下进行的:

所谓“明”的前提就是现在诸吕的势力已经被铲除了,朝廷的威胁似乎降低了,但是还有一个巨大的威胁没有除掉——那就是当今皇帝啊!当今皇帝是谁——是吕太后所立的少帝。但是!大臣们必须把少帝彻底否认!除了不承认他的皇帝身份,更不承认他是惠帝亲生子的身份,因为他的存在就代表着诸吕势力的残留。也就是大臣们所合计的:“今皆已夷灭诸吕,而置所立,即长用事,吾属无类矣。”

所谓“暗”的前提就是齐王刘襄虽然在铲除诸吕的战争中立下了巨大的功劳(他率先起兵并在起兵过程中表现出了超凡的政治和军事才能),但是他必须在皇位候选人中剔除出去——因为他太强势了,太适合当一代雄主了,但是当他的大臣会很累,会很危险!所以,以琅琊王刘泽(刘襄起兵过程中得罪过他)为首的大臣们坚决反对拥立刘襄为帝,其理由是刘襄的母亲太强势了,将领可能会成为吕后第二。

就在这一明一暗两个原因的作用之下,一直保持低调的代王刘恒被大臣们拥立为新君,是为汉文帝。

汉文帝即位后不久就用实际行动证明,功臣们的算盘打错了。

7

刘恒之所以能够上位,就是因为刘恒的唯一性。

事情还要从公元前180年说起。

这一年的七月,权倾一时的吕后因病去世,朝中大权由此掌握在了吕氏亲贵手中。

这些吕氏亲贵也能感觉到汉室老臣对他们的敌意,便在吕产、吕禄的带领下,打算于前180年9月发动叛乱,准备将汉室天下彻底变成吕氏江山。

结果身为吕家女婿的朱虚侯刘章听闻消息,赶紧将此事密报给了齐王刘襄。

刘襄乃刘邦长孙,手握齐国兵马,闻听消息立刻点齐兵马,准备杀入长安,斩杀诸吕。齐国重兵压境的消息传来,吕产赶紧让老将灌婴出兵平定。结果灌婴手握兵权却按兵不动,成功牵制了吕氏的注意力。

结果在周勃、陈平等汉室老臣的设计下,完全没有用到刘襄的兵马,直接在长安城中夺取了吕氏的兵权,接着率军将吕氏亲贵杀了个一干二净,由吕后扶立的小皇帝也被群臣所废

那么好。

吕氏已除,吕氏立的皇帝也废掉了,那么谁来继任新的皇帝成了问题。

这群大臣就坐在一起商议,在刘邦的儿子们、孙子们中找出一个人来继承大统。

有人率先提议立齐王刘襄。

刘襄是刘邦长子刘肥之子,年轻有为,与吕氏毫无干系,并且在诸吕之乱中立下头功,理当扶上皇位。

结果这个时候琅琊王刘泽却站了出来,反对立刘襄为帝,并说刘襄舅父驷钧不是善类,若让刘襄为帝,难保驷钧不会成为第二个吕氏。

刘襄就此出局。

除了刘襄之外,刘邦的孙子中没有合适的人选,就只能从刘邦的儿子中挑选。

刘邦共有八个儿子。

长子齐王刘肥,早就已经故去了。

次子惠帝刘盈,继承皇位不久,也就去世了。

三子赵王刘如意,被吕后鸩杀。

五子梁王刘恢,因宠妃被吕氏逼死,殉情自杀。

六子赵王刘友,被吕后幽禁而死。

八子燕王刘建,被吕后派人刺杀。

也就是说,截止到公元前180年9月,诸吕之乱平定之后,刘邦幸存的儿子只有两个。

其中七子淮南王刘长乃是吕后抚养长大,自幼便亲近吕氏,自然也被排除在外。

那么刘邦第四子代王刘恒,就成了最后硕果仅存的一位了

刘恒无论是年龄、身世、亲眷、风评,都符合成为一个皇帝的标准,皇位自然也就毫无悬念的落到了刘恒的头上。

所以说,刘恒之所以能当上皇帝,并不是他有多么出类拔萃,从众多候选者中脱颖而出。而是只有他这么一个备选者,舍他其谁呢?

8

抛开立长立嫡的这些说辞,我们看一看究竟谁有能力决定让谁走上帝王之位,这才是谁继位的关键。可以说诸吕根本就没有乱起来,在他们试图做乱之前就已经被功臣集团诛灭,当然这也得力于外部齐王刘襄和内部刘章的协助。

在达成战略同盟前,最先要做的是明确利益分配,否则这个同盟就很难缔结。因此我相信在平定诸吕之乱前,陈平、周勃等人一定对刘襄刘章许了什么承诺,但是这之后一切就变得都无法兑现了。

有共同敌人的时候就是朋友,但消灭了共同的敌人,面对权力和利益分配的时候就变成了敌人。况且对于陈平、周勃的功臣集团来讲,刘襄、刘章的实力实在是过于强悍,拥有雄兵手段狠辣,这可不是陈平、周勃所期望的储君之选,他们需要一位仁德之君。说仁德之君是委婉的说,实际上就是需要一位无权无势好掌控的君主而已。

因此就算齐王刘襄的父亲刘肥在世,他也不会被选为继承人,因为功臣集团诛灭了诸吕以后,最担心的是又出一个外戚势力强大且有能有为的人。刘襄、刘章兄弟手里有兵,心中有谋,手上有剑,杀伐有术,这样的人继位,不要了功臣集团的老命才怪。

在功臣集团的眼里,在代地的刘恒做为薄妃的儿子,从来就没有进入过刘邦和吕后的视野。因为他太普通、太低调了,和母亲薄妃一样,刘恒很知足,做个诸侯安分守己的过日子,太平安康不是挺好的事情吗?为什么要为了权力你争我夺,斗的你死我活,最后都是一场空。

功臣们被刘恒的表象所欺骗,因此他们认为这位是新君的最佳人选。但是他们忘记了低调不争不是因为没有野心,而是因为没有机会。一旦有了机会,刘恒便露出了自己的獠牙,继位后控制禁军,保障自己的安全,而后将功臣加官进爵,实际上去除他们的实权,在关键重要位置安插自己的嫡系。没有点手段想做个仁德之君也是很难的。

刘襄、刘章这两个大功臣,对于大汉有功,对于自己却有威胁。没办法只好委屈你们了,不久之后两个正在壮年的侄子就相继病逝,他们具体是怎么死的,史书上说的很含糊。

刘恒开创了“文景之治”,恢复了大汉的国力,对于百姓,对于天下确实是守成之君、仁德之主。但是仁德之君的背后也有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这也是历史的精彩之处,从来没有什么非黑即白,有的只是依据史实的推测和判断,只能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9

这是当时以太尉周勃为首的大臣们选择的结果,决定因素在大臣。而汉文帝刘恒,作为一个被臣属选出来的皇帝,在中国历史上也算是极其少见了。

事情的起因我们先简单回顾一下: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之后,立吕雉为皇后,而在剪灭异姓诸侯的过程中,吕后也出了不少力气。刘邦在晚年也犯了一个错误,那就是过分宠爱戚夫人以及幼子如意,甚至有废黜后来的汉惠帝刘盈,改立刘如意为太子的想法,但一班元老重臣都不同意,刘邦这才作罢。刘邦死后,汉惠帝虽然亲政,但是权力还是有大部分掌握在吕后手中。惠帝也是仁慈之主,也有心为天下富足而做出一番事业,然而,当他受吕后,也就是他自己的亲身母亲之邀,见到了“人彘”,而且这个“人彘”不是别人,正是他父亲的宠姬戚夫人。惠帝万分惊恐和愤怒,对吕后说了一句话:“这不是人应该做的事,但是您却做了,我身为您的儿子,有何面目治理这天下呢”,于是终日沉迷酒色,不久就去世了。

刘邦剧照

惠帝死后,虽然也有太子即位,但不久就被吕后所废,吕后开始专权,又分封吕氏宗族的人为王,直接违背了当时刘邦刑白马而盟的誓言:“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吕后死后,吕产、吕禄继续专权,太尉周勃、硃虚侯刘章等人设计除掉了二人,结束了吕氏专权的时代,但这时却有一个新的问题摆在面前:这皇帝之位是不是该动一动了?

当时虽然也有皇帝在位,这个小皇帝史称“少帝”,但大臣们都认为此人不是惠帝的亲生儿子,而是吕后从别处捡来的,淮阳王、常山王等人也是如此,那么这些人是绝对不能做皇帝的。也就是说,惠帝的后人不能确定真假,故而皇帝之位落不到他们头上。大臣们讨论来讨论去,决定从刘姓诸侯中选出一人继任皇帝之位。

当时共有三个人选:齐王刘肥、代王刘恒、淮南王刘长,三人都是刘邦的儿子,而这其中又以齐王刘肥年纪最大,本来是最合适的人选,然而,皇帝的选择可不仅仅考虑一个方面,你自己的出身是一方面,你的能力是一方面,你的母系也是一方面。齐王前两者都占据优势,但是他的母系,名声也很臭。当时正经历了吕后专权,大臣们也十分担心一不小心,再蹦出另一个吕后来,那可就得不偿失了,无独有偶,淮南王的情况也和齐王差不多,所以大臣们心中最合适的人选,便是代王刘恒了。

吕后剧照

刘恒这边接到大臣们想要立他为皇帝的消息也很是忐忑,虽然皇帝的巨大诱惑摆在眼前,但还是怕其中有诈,自己一去不回。这时候,一个关键的人物站了出来,此人叫宋昌,他劝刘恒说,天下已经习惯了汉朝刘氏的统治,天子非刘氏不可,而你刘恒又有仁慈贤达的美名,这次机会不抓住,后悔就晚了。于是刘恒才进入长安,登基为帝。

汉文帝刘恒

说实话,刘恒的这个皇帝之位得来的确实十分偶然,本来如果汉惠帝不早死,他是没有这个机会的。再者,到最后关头了,大臣们忧虑会出现另外一个吕后,便把原本占据优势的齐王刘肥给挤了出去,而刘恒的母亲薄姬没有什么污点,这皇帝之位,最终就落到了刘恒的头上。

(全文完)

10

吕雉死了以后,大臣们诛杀诸吕,拥立汉惠帝刘盈的弟弟刘恒为汉文帝,但汉文帝作为刘邦庶四子,无论按照“嫡长为先”还是“父死子继”的“皇室继承法”,其皇位合法性都有所欠缺。事实上,以正统性而言,淮南王刘长(刘邦庶八子)和齐王刘襄(刘邦长孙)都不比他差,特别是刘襄。

但是,刘恒有自己的优势。

首先,刘长是吕后的养子(其生母早逝),其对吕氏不可避免怀有同情之心,万一他握稳皇权后来个秋后算账,到那时大臣们恐怕连性命都保不住!所以大臣们不可能选刘长。

其次,刘襄的舅舅驷钧为人专横暴戾,跟吕后有的一拼。如果选刘襄做皇帝,驷钧家族难保不会变成下一个吕氏,所以大臣们也不可能选刘襄。

那么,既然最终是刘恒被拥立为帝,他是否就跟吕氏一点关系都没有呢?

也不是如此。刘恒与吕氏也有关系,而且关系匪浅。但是刘恒最终解决了这个问题,他是怎么解决的呢?

据史书记载,刘恒在入京称帝之前,他的代王王后便已死了,及刘恒入京为帝,不及两个月,代王王后的四个儿子便相继病死。而恰巧就在这个时候,大臣们请文帝早立太子,既然这四个嫡子恰巧都死了,那么就立庶长子刘启(窦姬之子)为太子吧,文帝说我自己的皇帝位子都没坐热,咋能这么快就定自己的儿子做接班人呢?于是又假模假式的推让了三次,当然最后还是答应了,并给天下所有家庭的嫡子每人都升一级爵位以为庆贺。这位刘启就是日后的汉景帝。

在吕后掌政的十几年间,每位刘氏子弟几乎都被迫与吕氏女结为姻亲,刘恒应也无法例外。所以,这位刘恒正妻应为吕氏女,她恰巧死在刘恒称帝之前,而她的四个儿子又恰巧都死在刘恒称帝后短短两个月内,而且一死刘恒就马上立太子,真的是很恰巧啊。

细思极恐。

李世民望尘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