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为了提高农民种地收入,水稻收购价格提高到2.5元/斤,零售价4元/斤,你能接受吗?

为了提高农民种地收入,水稻收购价格提高到2.5元/斤,零售价4元/斤,你能接受吗?

2020-11-07 23:32阅读(60)

为了提高农民种地收入,水稻收购价格提高到2.5元/斤,零售价4元/斤,你能接受吗?现在的水稻种植利润越来越少,加上土地承包价格,几乎要平衡本了,有些甚至亏本

1

科学兴农为您解答。

水稻价位提高到2.5元每斤,零售价提到4元每斤,你能接受吗?科学兴农想说的是,对于我本人而言没什么影响了,毕竟本人生活在北方以面食为主,所以稻谷价位提高对本人个人也并不那么在意,而且对于农民而言又增加了不少利益,实现了他们增收的目的。对于本人而言即便是吃米饭为主也不那么在意水稻价位提到到多少,倒是社会公众是不是能够接受水稻这么高的价位?

在之前科学兴农曾经看到有网友提到过类似的一个设想,就是大幅度提高本国粮价,为农民增收谋出路,但是大家也要明白一点我国的粮价本身而言就比国际粮价高,倘若真的如上面提到的那般水稻价位飙升到2.5元每斤的话,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通过大批量采购国外低价粮食来到国内销售从中谋取差价呢?毕竟国外粮价比国内是低了许多的。当前我国已经加入了WTO,远非闭关锁国的时代,做点进出口粮食贸易也不是什么不可行的事,只要国内粮价能够涨到上面那么高,相信倒腾点粮食进出口绝对比拿工资快的多。

不过在此我们则要反思另外一个问题,如果当真国外低价粮食大批量进入我国的话,届时国内的高价粮食谁来消费?难道要凭借国内人民一腔爱国热情来消费高价粮吗?我想大家还没有到那个地步,否则的话就不至于如今国内的国产高价大豆滞销,而大批量的进口国外大豆了。我想这个例子足够说明问题了。

这也就意味着国外低价粮食进入我国之后,国内人民依旧还会选择消费国外低价粮,而不是国内的高价粮。市场经济时代,拼的就是竞争力,比价位、比质量、比市场销售手段,是全方位的比拼。

在之前还曾看到一个说法,我国的农残制定标准是欧美国家标准的20倍,这里姑且不论真假,但是在中国有句俗话“外来和尚会念经”,凡是进口来的大众似乎都会认为更优质,“崇洋媚外”心理至今犹存,当然不得否认的是国外许多粮食质量也当真由于我国,比如说进口的意大利强劲小麦,加工面包质量杠杠的,进口大豆出油率更高。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进口来的低价是不是更受市场欢迎呢?

另外一点,我国稻谷价位如何才能到2.5元每斤?如果说真的依靠市场定价的策略,由市场供需决定,稻谷的价位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达到那么高的价位,一个可参考的对象就是国际粮价。因此可以明确的说如果要国内稻谷价位达到2.5元每斤的话,只有一个办法:国家托市收购!

但是您认为国家有这么大的财力支撑吗?我国年产水稻2亿吨,如果托市采购转而以市场价位售出的话,相当于每斤水稻就亏损1.2元,相当于国家财政补贴支出了4800亿的补贴。否则的话国家以采购价位销售的话,人民没理由放着进口低价粮不去采购,宁愿采购如此高价粮的。不是说国家拿不出这么多的钱,但是国家的财政预算凭空为农业多支付这么多钱,确实不太现实。

综上来说,2.5元每斤的水稻在我国是行不通的,而且对于城市处于温饱线的一些人来说,如果没有国家为粮食提供补贴,2.5元每斤价位通行于市场的话,对于他们简直就是灾难。而如果国家提供财政补贴,国家短期也难以负担,因此不具备可行措施。

2

不是我能不能接受的问题,而是上调水稻收购价农民能不能获利的问题。

现在水稻种植利润低,农民不愿意种水稻,并不是因为收购价格低的关系。实际上从国家历年来的最低收购价就能看出来,水稻的最低收购价其实是在不断上涨的,但问题是这种上涨并没有给农民收入带来实质上的增长。

数据显示,从2004年到现在,水稻收购最低价从0.7元涨到1.2元,看起来涨了70%左右,农民收入也应该增加70%,但问题是市场上的其他物价上涨的更多。还是拿水稻距离,国家从农民手里的收购价从0.7元涨到1.2元,但超市里的大米价格从1元涨到了3元,上涨幅度高达200%。

所以对水稻收购价上调,最终受益的并不是农民而是中间商

实际上想要提高农民收入,还应该从降低种植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方面着手。

现在之所以感觉水稻收购价过低,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种植水稻的成本太高了。农民辛辛苦苦种水稻,结果卖化肥的钱都不够,这样下去谁还愿意种水稻。

就拿水稻来说吧,种一亩水稻在刨除成本之后,最多也就能挣个1000块钱,而且中间要是碰见什么极端天气,很有可能田里的水稻就全部没了。我小时候就是这样,每次下雨天就害怕涨洪水,把田里的水稻淹死了;要么就担心收割的时候刮大风把稻谷吹倒。

所以在我看来,想要提高农民收入既要降低农药成本,也要不断提高种植技术,价格反倒是不是最关键的因素。

3

这个问题的提法就是脱离现实,一厢情愿的。其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农民种地收入提高,二是大家能否接受这种做法。

首先农民种地收入的提高这个问题。把水稻的收购价提高到2.5元/斤,零售价4元/斤(应该是大米吧),农民种地收入会不会提高呢?我们可以用目前的水稻收购为基准来算一笔帐。

我们这里一年可种水稻两季——早稻和晚稻。目前早稻根本无人种,只种一些烤烟、花生、油菜等杂七杂八的经济作物,等这些作物收获后才插一季中晚稻。一是中晚稻的质量口感好一些,满足自家吃,二是卖出的价格也相对高一些。

即便这样,目前的水稻收购价格一般的品种在120~130元/百斤,质量好一点的最多140元/百斤。来收购的是一些私人老板,标准是相当低的,稻谷用收割机从田里收回后,最多晒一个日头就收去了,就这样亩产量也就800一1200左右。如果国家收购,苛刻的条件下产量一定没这么高,亩产值算下来在1000一1600元左右。而亩种植成本包括种子农药化肥人工和雇请机械耕作等费用约600一800元,大家可以算出一亩水稻能赚多少。

现在水稻收购价格提高到2.5元/斤,比现在价格提高了约二倍,是否就能提高收入了呢?不见得。粮食一涨价,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价格和相关费用也一定上涨的,两者基本成正相关关系。如果农资不涨价,提高收入是肯定的;农资也涨价的话,农民收入提高那就不好说了。

这一点也可以从以前的数据中得到验证。

2004——2007年中晚稻的收购价格约0.7元/斤多一点,而目前的收购价格为1.2~1.4元/斤,也相当于比以前提高了2倍,可目前你觉得种田地的收入提高了吗?赚钱了吗?

由此可见,提高水稻收购价到2.5元/斤就能提高农民种地收入吗?即便觉得现在种田比以前种田收入高了,但同外出务工人员一月几千大元收入相比,会觉得高吗?所以说,提高农民种地收入并不是某一方面就能解决的,而是要系统性的改革才行的。

再说接受与否的问题。粮食价格是国家价格结构体系的核心,牵一发而动全身。粮价一涨,必然引发通胀,影响到经济和社会发展,国家会任其自然吗?所以,对于这种国家层面的东西,吾等斗室小民还是紧跟政府的指挥棒转动,踏实做好本职工作就行了,别想太多了。

4

为了提高农民种地收入,水稻收购价格提高到2.5元/斤,零售价4元/斤,你能接受吗?说实话这又是在拿咱们农民在调侃,现阶段,不可能会有这价格出现。

在现有的基础上(这个基础指种子、化肥、农药不涨),只涨水稻的收购价和零售价,那么肯定会大大的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因为就算按一亩地收入1千斤水稻,一亩田就可以增加1千几百块的收入,十亩地就能增加一万多。如果能够种植几十亩地,就比打工强了,还能就近的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小孩,应该对农民来说是好事情。

如果这种价格情况真的能够实现,我估计会增加绝大部分打工人及城市人口的生活成本,许多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可能会重新回到农村种地。只是会苦了哪些生活无啥着落的下岗工人,因为他们将面临着连饭都吃不起的大问题。所以说这想法虽好,但是有利也有弊。

总之,个人让为这个想法很难实现,现在种田不赚钱的症结在于,农资流转到农民手中的中间环节太多,都是经过好几级经销商几经易手过来的,所以成立到农村直销的农资经销社,减少所有的中间环节,降低农民的农资成本,国家再加大点补贴力度,才是解决现在种粮不赚钱的真正办法。水稻价格如果一涨,如果其他农资不控制,跟着涨,农民依旧是无钱可赚。

5

为了提高农民种地收入,水稻收购价格提高到2.5元/斤,零售价4元/斤,你能接受吗?

干啥吆喝啥,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大家的思路确实有很大局限性。指望人均不足一亩的土地种点庄稼就能致富,的确不太现实。靠涨价来发财致富想都不要想!为什么这么说?

第一,粮食涨价,没有市场基础。国际粮价和市场需求摆在那里,你涨价,谁来买单?国家吗?国家为何要放着低价粮食不买,一定要买高价粮食?!居民吗?民以食为天,当普通居民因为一日三餐而犯愁时,社会能稳定吗?国家可以保护种粮农民积极性,保护价收购,给种粮补贴,这已经很好了。而且,放到全球大背景下看粮食市场,粮食大幅度涨价的结局之一,便是国际低价粮大量涌入,最后农民的粮食卖不出去,粮价还是回到原点。

第二,粮食大幅涨价,会引发通货膨胀。粮食是基本需求,是刚性需求。同时,它又是上游产品,上游产品+刚需产品一旦涨价,会带动其它一系列产品涨价,包括化肥、农药、种子、农机等都会涨价,这会带来通胀,损害经济发展基础,这是不被允许的。

第三,涨价会吸引更多农民种田,造成供过于求。当前以户为单位的生产,对于市场需求信息是不灵敏的,基本上都是别人种什么,自己也种什么,“一哄而上”的结局就是“一哄而下”。供过于求的结果,就会导致粮食价格下跌,这是市场需求的力量。

综合来看,靠涨价来致富的想法看上去很美,实际效果往往适得其反。大幅提高粮食价格,首先市场就不同意。

那么,影响农民致富的问题症结究竟是什么?农民能否依靠种田致富?我认为,当前影响农民致富的问题根源,恰恰就在于,农民被自己束缚了手脚!道理很简单,农民们的思维,仅仅停留在靠自己手上的人均不到一亩的土地,来种粮致富。这原本是个不切实际的想法,但是,很多人都在梦里醒不来。这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农民能不能靠种田致富?答案也是肯定的。但是,这种致富法,不是完全靠涨价,更与当前这种小农经济做法有区别。这个办法是,立足于农业,而又不限于农业!一个是要适度规模经营。要利用市场需求信息,借助于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精准生产,定向供给,实现粮食以及其它农副产品的价值增值,提高种植效益。农民自然也就跟着增收。再一个就是发展粮食深加工与就地转化。现在粮食深加工严重不足,有个统计凡是深加工搞得好地方,经济都比较发达。同时要发展养殖业,进行粮食就地转化。规模养猪,养鸡鸭鹅等,将粮食就地转化,这个收益也是很大的。还有就是把农业与观光旅游结合起来,既能获得种植收成,还能获得旅游复合收入。而农业产业化,还能减少劳动力的使用,富余出来的农民就地就近转化为产业工人,获得土地收益劳动收益等多重收益。拓宽农民收入来源。

当然,要完成这一系列的转变,单靠农民自身无法完成,村镇政府甚至县区政府,要做好规划,科学布局,引导动员,稳妥实施。成熟一样,发展一样,要充分契合农民致富的意愿,发动农民主动实践,积小胜为大胜,经过几年的努力,一定会见到成效。这样农民增收就能立足于农业,而又不限于农业。

综上所述,农民要增收致富,一定要跳出传统的种粮思维,要以市场信息为导向,在中央政策的指引下,创造性的发展农业,多措并举,发家致富。

6

水稻亩产量在1200斤左右,假如每斤收购价为2.5元,则一亩毛收入为3000元,除去各种投入后,纯收入在800元左右,一般农户拥有水田3至5亩,也就是说能获得2500元至4000元左右的纯收入,这就是耗费近五个月的辛勤劳作换得来的收入,由此可见,说我们农民将土地抛荒而选择外出打工挣钱是有道理的,打工一月也能挣个两三千元,五个月就能收入一万多,除去日常生活费后也比种田收入高了好几倍,更何况,稻谷每斤收购价2.5元是万万不可能的,如果一家人指望区区几千元收入而不选择外出打工挣钱,就很难支付全家人养老、生病、人情和孩子上学及日常生活支出,谁都不愿意背井离乡在外飘泊吃苦受罪,但生活所迫又不得不选择这样去做,“十年难发种田人\"这是历史古训,“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7

水稻收购价2.5元,零售4元这个题目回答有点难。不符合经济规律,如果2.5一斤收购稻谷,商店出售的是大米,如果4元一斤基本做不到,一斤稻谷经过加工一般出米率在百分68左右,那就是说2.5一斤的稻谷要合3.7元一斤的米,粮食加工还需要从种植户家中收购粮食,要人工,运费,加工费,加工以后还要送米店,米店零售还要赚取一定的利益,加工企业也要赚取一定利益,所有这些算起来,2.5元一斤收取稻谷,4元一斤在零售店买米基本不可能。

8

实话实说,我不能接受!

钟情三农也是农家出身,有着20多年的农村生活经历,父母至今还是地地道道的种地农民。但是,我还是要明确的反对你的这种想法!

因为,从现实和科学的角度来考虑,让水稻收购价格从现在的1.2元每斤暴涨一倍以上到2.5元每斤是很不现实,也很可怕的一种想法。

如果你稍微有一点经济学常识,你就会明白,通过大幅度提高粮食价格来妄图增加农民收入,最终以实现改善农民生活水平的想法有多么可笑。为什么这么说,主要有以下两个因素。

首先,粮食价格越高,并不代表着种植收益越高。

其次,粮食价格过高,最终将会引起严重的社会问题。

粮食价格过高,农民收益或呈现巨大波动


这些年,有人一直存在一种误区,以为农民种地,卖价越高,就代表着收益越高,可现实客观因素和人类文明历史已经很多次的给出答案,并不可行。

因为,一旦粮食价格过高,最终也会导致种植成本的提高,比如说,2019年国家实施东北大豆振兴计划,将会为大豆种植户发放大量补贴,最终导致了即便是补贴加上预期价格后的情况下,地租,农药以及其他农资投入成本大大增加。最终出现了,粮食价格和补贴均出现上扬,但是种植收益不增反降的奇特景象。

所以,以稻谷市场价格为例,一旦其市场收购价格由目前的水平提高一倍达到2.5元每斤,那么地租成本肯定会出现大幅度的增加,而与此同时,诸如种子,农药化肥,农机以及人工成本费支出,都将在目前的基础上出现不成比例的上涨,到时候,粮价上扬,收益下降甚至赔钱的情况出现,不是没有可能。

稻谷价格过高,影响社会整体物价水平


你在问题中提出了,如果以两元五角每斤的价格来收购稻谷,再以四元每斤的价格出售大米,想必你根本不懂大米加工生产过程中最主要的一点,出米率。

如果是单纯以收购价2.5元每斤的稻谷为成本,在不赔本的情况下,大米最起码也得卖到6元每斤左右才不会赔钱,毕竟稻谷的出米率,加工损耗,以及各项成本决定了一旦稻谷价格出现大幅度波动,大米价格势必受到严重影响。

稻谷作为我国产量第二大粮食作物,大米作为我国产量和消费量最大的口粮作物,南米北面的饮食结构也是自古以来的习惯,由此可见大米在我国粮食消费和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首,粮食价格和供给的稳定是天大的事情。如果稻谷价格大涨一倍,大米价格上扬幅度可就不止一倍那么简单,再加上各种连锁反应,届时,餐饮,人力,交通,商业等几乎所有支出都将出现大幅度变化,这对于任何一个社会而言,都将是一场灾难。

真正提高农民收入,要从降低种植成本,扩大种植规模,或者提高亩产效益处下手。

如果做不到这些,还是想办法外出打工吧,传统的小规模农业种植,想挣钱太慢了,挣大钱更是不可能。

9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把水稻价格给提升,这个我想一般是不可能的。如果说像你说的那种批发都两块五1斤的话,那零售四块钱1斤的话,那应该是大米的价格吧,如果是水稻的话那是绝对不可能的。像我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人,家里世世代代都种过水稻。我们很小的时候就跟着家人去田里面干活,很累的很辛苦的,那个时候的谷子才卖多少钱,100斤才卖80块钱。那个时候一包肥料就相当于要拿100斤谷子卖的钱只能买一包肥料。那都是十几年前的时候的价格了。现在十几年以后就去年吧,我还卖了几千斤谷子,也才125块钱100斤。所以这么多年都没有什么变化,你说卖四块钱1斤的谷子,那绝对不可能的。就打比方说万一真的卖4块钱1斤的谷子。那个大米的话,不得卖个八块十块的。那像那些在外打工的人,哪里还买得起大米呀?到时候那些商家卖肥料的,卖农药的,那不得倒都涨价。所以不管怎么涨都轮不到农民的头上,所以农民才是最朴实的,赚最少的钱干最累的活。涨价就不去想了,大家要节约粮食才是真的。

{!-- PGC_VIDEO:{\"thumb_height\": 288,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i-0022/13efbcc8e75c4946a6612b52a87bde53\

10

对于你描述的这种情况,不是我能不能接受,而是它不可能发生。

我国已经明确表态今后将放宽对稻谷市场购销的政策性管控力度,让市场供需来决定其价格走势,这也就意味着指望国家出台很高的价格来收购农民手里的稻谷这条路已经走不通了。

既然国家都不会大范围高价收购稻谷,在商言商的企业和粮贩子们就更不会做这样的傻事了。

稻谷市场价格肯定不会暴涨一倍至2.5元每斤,能够恢复到几年前的价格高位就已经万幸了。大米价格也不会被强制规定在具体的某一个金额,这违背市场经济原则。

首先,我国绝大多数稻谷收购价格不会达到2.5元每斤,其次,如果稻谷成本已经是2.5元,那么市场上大米的平均售价也绝对会高于4元每斤。在东北地区,极个别地区的优质稻谷品种,诸如稻花香等,其市场价格最高可以逼近2.5元每斤,但是其在消费市场的终端售价大多已经在10元每斤以上。

我国稻谷价格,不存在大幅度上涨可能。

关于这个问题,笔者知道其出发点是非常好的,只是单纯的为了提高农民种植收益,让农民过上更好的生活,毕竟物质基础才是美好生活的根本。

但是,只靠提高粮价就能够彻底解决目前农民从事农业生产过程中取得收益过低这一顽疾么?就我个人而言,并不可行。

整体来说,不要指望国家将如今的稻谷市场价格通过行政命令或者市场调解的方式,由目前的整体不足1.5元每斤大幅度提高至2.5元每斤。而我国大米市场价格也更不可能因此而整体保持在4元每斤。

随着我国把稻谷作为粮食收储制度改革的第二个施行者,稻谷这个我国第一大口粮作物的市场价格逐步向市场供需靠拢已经是定局。这注定了国家不会过多的干预粮食市场价格的走势。

在刚刚过去的两年时间里,我国已经将包括早籼稻,中晚籼稻以及粳稻的收储价格整体下调,收储要求标准却继续提高,这也为今后我国稻谷市场购销奠定了主基调,那就是稻谷市场价格不会再有大起大落,但是优粮优价的趋势愈发明显。

普通稻谷品种,别说卖到一块五一斤,一块三都难。但是优质稻谷品种卖到一块五问题不大,但是总量将非常有限。

我国大米价格不能出现大幅度波动

众所周知,大米是我国南方地区最为主要的口粮作物,其每年的消费量也远远高于面粉,所以,大米在中国的粮食消费领域中的作用非常重要,这也就意味着其价格波动能够引起的影响力不容小觑。

因此,我国的大米市场价格也注定不会也不能出现大幅度的变化。

目前,我国大米的购销市场化程度要明显高于稻谷,政策性影响力非常小,价格波动更多时候以成本和供需关系来决定。

国家不会像计划经济一样,强制指定大米售价,这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原则,也不符合我国如今的粮食消费结构。

大米品种众多,生产成本差异很大,一股脑的全部按4元一斤来卖,这对那些种植优质稻谷的农民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