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曹操为什么总是亲征?

曹操为什么总是亲征?

2020-11-07 13:32阅读(61)

曹操为什么总是亲征?:说曹操,曹操到。这说明曹操跑得快,而且是个闲不住的人。每有大战都喜欢亲自下手,不太愿意麻烦别人。这是其优点,也是其缺点,:-亲征,

1

说曹操,曹操到。这说明曹操跑得快,而且是个闲不住的人。每有大战都喜欢亲自下手,不太愿意麻烦别人。这是其优点,也是其缺点,但更多的是出于无奈。

第一,手下大将不给力,不得不亲自出征。

也并不是每战必亲自出征,建安三年(198年)四月,曹操派遣谒者裴茂率中郎将段煨征讨李傕,夷灭其三族。李傕也是个狠角色,曹操并没有亲征。

类似的情况也很多,顾不过来的时候就会分兵征战。

就在同一年,徐州吕布再次反叛朝廷,与已经称帝的袁术勾结,派遣高顺、张辽攻打沛城,击败了刘备。曹操派遣夏侯惇救援,也被高顺打败。

夏侯惇去了不办事,木得办法,曹操只能亲征。曹操一出马,就把吕布给活捉啦,不去能行吗?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进攻汉中,驻守大将夏侯渊傻乎乎地带领四百军士离开大营,跑到十五里外的鹿角阵地去修补被刘备攻破的阵地,被黄忠趁机斩杀。

夏侯渊作战非常勇猛,但不太会用兵。曹操多次提醒他,但也没把他教会。曹操木得办法,只好亲自前往汉中前线坐镇指挥。

第二,曹操对手下将领也不是很放心。

初平三年(192年),曹操在东郡太守任上提拔陈宫出仕,并十分信任,委以重任。

就在曹操征讨徐州牧陶谦时,陈宫联合陈留太守张邈等人反叛,迎接吕布入主兖州,致使曹操倾家荡产。不是程昱劝阻,曹操就投靠了袁绍。

像贾诩、张绣这些伙计,咋能让曹操放心呢?曹操走到哪就带到哪,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曹操带着这些将领和谋士出场,自然是战斗力爆棚。但曹操既不放心把他们留在家里,也不放心他们结伙外出哦。

程昱、郭嘉反复提醒曹操,不要放走了刘备。建安四年(199年),袁术北上投奔袁绍。曹操一时疏忽,就派遣刘备、朱灵去截杀,结果刘备带着部队就跑到徐州,斩杀了徐州刺史车胄,占据徐州,反叛曹操。曹操的肠子都悔青啦。

同时,车骑将军、献帝的老丈人董承等人,假借衣带诏搞曹操。谁保证荀彧就不会逮住机会办他吗?还有孔融等一帮伙计在,都是不安定分子,曹操不得不防哦。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进攻襄樊,曹仁支撑不住,曹操就派遣大将于禁带领三万大军救援。结果被关羽水淹,于禁投降。这让曹操非常绝望,他说“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于禁会投降”。

曹操的嫡系部队是曹氏、夏侯氏子弟,但毕竟能力有限。张辽、徐晃、于禁、张郃等五子良将,都是从敌营中投奔而来。在汉末三国时期,跳槽是家常便饭。能投靠曹操,也就可能再投靠别人。让他们带领大军外出征战,的确风险很大。

官渡之战最后阶段,曹操处于被动,其手下将领有许多人跟袁绍眉来眼去。在曹操战胜袁绍以后,就发现了许多将领、谋士给袁绍的信。曹操大度,全部烧毁啦。

这些情况,让曹操不得不谨慎,曹操多疑也就情有可原。江湖险恶,不多个心眼哪行哦?

第三,这也说明曹操的驾驭能力高度还不够。

曹操自己本事很大,手下大将不是能力不够,就是不太放心,这决定了每逢大战,曹操必定亲征。

但从另一个角度,也看出曹操境界不够,驾驭能力有限。曹操没有一统天下,与之不无关系。

从刘邦与韩信的关系,就看出曹操带领团队的套路,与刘邦相比,还是差了一截。

韩信是很可能反叛的,但毕竟没有反叛。这就足以说明刘邦很有一套,证明了他爆棚的掌控力。

如果曹操能够像刘邦那样使用五子良将,其结局就很难说。有可能会被他们害死,但也可能一统天下。

而曹操选择的是亲征,这自然减少了风险,但也没有能够走得更远。

第四,还有一个情况,豹眼在别的问答中说过,那就是曹操在战事失利时,跑起来方便。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只要掌控了军队,即便战事失败,走到哪里一样继续割据,成为一方诸侯势力。如果将领带着军队跑掉,那就啥也不是啦。

因此,在豹眼看来,曹操每次大战亲征,无非就是将领能力有限,对将领忠诚度没有把握。同时也是曹操管理团队的策略不同,亲征是一种选择,并不是唯一的选择。这与曹操驾驭团队的能力不够及自信心不足有关。

2

这个问题要分阶段看。

公元190~200年期间,曹操草创基业,从一个依附于袁绍的光杆司令,发展成为北方第二大军阀。麾下部卒也从四五千人,如滚雪球一般的扩编到了七八万人。

不过尽管如此,此时的曹操仍然没有稳坐钓鱼台,当甩手掌柜的资本。

因为一方面,曹操是军阀,他麾下的部将也都是军阀。比如乐进、李典、张辽、徐晃等人投奔曹操时,都是带兵来投,麾下都有自己的私兵。曹操要是不亲力亲为,死死的把兵权捏在自己手上。到时候这帮人背叛他了怎么办?张邈、陈宫叛乱可都是前车之鉴。

另一方面,曹操比较信任自己亲戚,比如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等,曹操还是很希望他们能独当一面的。但此时的诸夏侯曹氏,还没有成长起来。曹操的这些亲戚出外带兵,一般也就带几千人,相当于只是曹大帅手下的师长、旅长。曹操让他们去乌龙山剿个匪,他们还是可以胜任的。但要让他们独当一面,去灭了吕布、刘备,他们显然就不能胜任了。

比如说夏侯惇,曹操最信任他,结果他出征两次,两次全输,先是被吕布教做人,后又被刘备虐。他是真不适合负责独当一面的工作。站在曹操的角度来说,他希望夏侯惇能替自己分担压力,但也不希望他出事。

因此纵观曹操戎马生涯的前十年,夏侯氏和曹氏都是被曹操当作保安团长在用,没有让他们独当一面。

还有一点。经过早期的诸侯兼并,当时北方剩下来的诸侯,如吕布、刘备、张秀等,都不是吃干饭的。刘备、张绣等人就都曾经说过,虽然我不是曹操的对手,但曹操手下的诸将,自己还是不放在眼里的话。

所以在这种有能力的人,曹操不信任。信任的人,又能力不足,并且曹操又输不起的大背景下,他只能是亲力亲为,自己亲征了。



接下来是第二个10年,即公元200~210年。

在这个阶段,曹操实力更盛,一跃为天下最大的军阀,北方霸主。除了他本人用兵越趋出神入化之外,手下优秀的将军,如外姓于禁、张辽、张郃、徐晃、乐进,以及如亲戚曹仁、夏侯渊等人的能力也有进步。按道理来说,曹操是可以把兵权下放的了。

但此时的曹操仍不愿意下放兵权,依然牢牢把兵权捏在手里。

之所以会如此,有两方面原因。

一是经过混战后,当时存活下来的军阀都是实力派。以曹操的实力而言,他不可能对两个军阀同时开战。比如他扫清袁氏在河北的残余势力时,就没有余力对刘表开战。他要想对付刘表,就只能从河北抽兵。而这样一来,他就只能亲征了。

第二个原因是曹操当时任人唯亲的心态比此前更甚,对外姓人比较防备。比如曹操第一次颁布《求才令》时就反复强调,自己对人才没有道德要求,希望人才都能出仕。可是他却没说自己对人才的出身没有要求。

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求取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求才令》

通篇不提,这也就表明,曹操对人才的出身还是有一定要求的。像张辽、于禁这种有帅才潜质,但出身不高(都是草根出身),并且还不姓曹,也不姓夏侯的外姓人,自然就只能被曹操降一等,当作将才使用了。

值得一提的是。赤壁之战后,曹操曾提拔曹仁为南部军区司令,全权负责荆州事宜。他则回朝专心对付企图煽风点火的人。可结果曹仁却被孙刘联军虐的很惨,丢了江陵。而这也导致曹操第一次试图把军队交给宗族独当一面的计划,不得不搁浅。

此后的几次大战,比如伐孙权,伐马超,伐汉中张鲁,仍然是曹操亲征。



最后是第三个10年。这一阶段的前期,没有变化。大仗仍然由曹操亲征,小仗则交给部将负责。到了后期,由于地盘大了,军队人数也翻到了几十万,曹操开始面临了两线甚至是三线作战的局面。

所以攻灭张鲁后,曹操正式开始放权。当时他把地盘和军队分成了四部分。

其中南面的淮南战场,交由夏侯惇负责,配属张辽、乐进、李典等人辅助,防备孙权。

南面的襄阳战场交由曹仁负责,防备关羽。

南面的汉中战场交由夏侯渊负责,另配以徐晃、张郃、曹洪、曹真、曹休、郭淮等一票大将辅助,防备刘备;

至于大后方,则由曹操亲自坐镇,留曹彰和于禁在他身边,作为机动部队使用。

所以说,这一个阶段时,曹操实际上已经分权了。他不再凡是都亲力亲为,而是把工作重点主要放在了朝廷内政方面,为他篡汉称帝做最后准备。



只不过,还是老问题。曹操不信任外人,但宗室又总是出岔子。刘备攻打汉中时,曹操起先对夏侯渊很放心。他当时在长安整整逗留了半年时间,没有率大军入汉中助战,就是因为他信任夏侯渊。

可结果,夏侯渊却阴沟里翻了船,在阵前被黄忠斩杀。这导致曹操猝不及防,不得不临时赶鸭子上架,完成了人生最后一次亲征。

后来,曹操兵败汉中,灰溜溜撤回长安。可屁股还没有坐热,襄阳方向又传来消息,曹仁也被关羽打爆。曹操不得以下,只能让于禁率精锐先去,他在长安监视刘备。

然而,于禁这一去也被关羽打爆,三万精兵被团灭。曹操当时极为被动,甚至为此还动了迁都的念头。

幸亏在此时,孙权的使者来了,表达了合作意愿。曹操遂就坡下驴,与孙权修好。这才有了后来的吕蒙袭取荆州。

夏侯渊被斩杀,曹仁、于禁被打爆,又一次证明了,曹操的部将,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特点。战斗级的作战,他们能胜任。但面对更高级别的对手,负责战役级作战时,他们的能力就显得不太够了,必须要由曹操亲自来救火。



总的来说。曹操手下的确有很多名将,但他面临的对手爷很强。即使曹操亲征,很多时候也都是命悬一线,没有十足的把握。交给部将负责,曹操不放心。这是曹操经常亲征的一个原因。

另一个原因是曹操性格多疑。其实亲征,刘备孙权都有过,有的碍于形势,有的受限客观环境,有的是非自己莫属,什么原因都会有。但曹操与他们不同。曹操的亲征明显带有政治意味。他要给诸夏侯曹,保就业,保地位。而五子良将在他眼里,自始至终只是中层打工仔的设定。

3

曹操亲征能鼓舞军队的士气和斗志,战场上的形式是瞬息万变,曹操在军中可以随时根据情况的变化做出判断。当然任何事情都是有利有弊的两面性,曹操在三次大的战役中,几乎丢了性命。

一,曹操赤壁兵败,关羽义放曹操

曹操赤壁兵败后,逃到华容道是只剩下三百多丢盔卸甲的骑兵。曹操兴兵攻打刘备和东吴时,号称雄兵百万。现在只剩下狼狈不堪的三百多官兵,曹操是羞愧不已。曹操走着走着突然大笑起来,部下众将都莫名其妙,都问:*丞相因何大笑?*曹操笑着说:*世人都传说周瑜、诸葛亮足智多谋,我看来也是无能之辈。如果在华容道通往荆州的小路上埋伏好军队,我们都得束手被绑。*

曹操的话还没有说完,一声炮响,五百多刀斧手冲了出来。为首的大将是关羽,手持青龙偃月刀,骑着赤兔马,截断去路。曹操的官兵见了,是吓得魂飞魄散,面面相觑。曹操说:*到了这个地步,只能决一死战了!*众将说:*人不怕,可是马累的已经不行了,怎么能打仗呢?*这时程昱说:*关云长重情义,恩怨分明;丞相以前有恩于他,今亲自求情,可脱身。*

曹操没有办法,只得提马向前欠身说:*将军别来无恙!*关羽也欠身说:*我奉军师之令,等候丞相多时。*曹操说:*我今兵败,无路可走,希望将军念以前的交情为重。*关羽说:*以前关羽承蒙丞相厚恩,我已斩颜良,诛文丑,解了丞相的白马之围,已经报答丞相了。今天的事,我不敢以私废公?*曹操说:*过五关斩六将,还记得,大丈夫以信义为重。将军深明《春秋》,岂不知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之事乎?*关云长是个义重如山的人,想起当年过五关斩六将之事,怎么能不动心呢?看见曹军都是人心惶惶,都要哭了,心马上就软了下来。于是把马头勒回,对士兵们说:*都让出一条路来。*曹操一看马上就和众将冲了过去。云长回头大喝一声,曹军都下了马,哭拜于地,关羽又不忍。这时张辽骑马走了过来,关羽见了又想起旧情,长叹一声,把曹军都放了过去。

古语有:君子留路后来走。可能就是这个道理。

二,马超兴兵雪恨,曹操割须弃袍

曹操率领大军攻打潼关,马超是白袍银铠,手持长枪,立马阵前,身后是庞德和马岱。马超看见曹操是仇人见面分外眼红,挺枪就杀了过来,曹操身后于禁迎了出来战马超。两个人战了八九个回合,于禁败走。张郃出战马超,两个人打了二十多回合,张郃也不敌马超败走。曹将李通迎战马超,几个回合被马超一枪刺死于马下。马超把大枪一挥,西凉铁骑冲了过来,曹操的军事大败。西凉铁骑来势凶猛,曹操的将领们低挡不住。马超、庞德、马岱率领骑兵杀入中军来捉曹操。曹操在乱军中,只听西凉铁骑喊:*穿红袍的是曹操!*曹操马上就把红袍解下扔了,又听:*长髯者是曹操!*曹操吓得拔出佩刀把长胡须给割了。军中有士兵们告诉老马超,马超大喊:*短髯者是曹操!*曹操吓得是扯旗角包住勃子逃跑了。

曹操正跑着,回头一看马超追来,身边的将校看见马超,都逃跑了,只剩下曹操。马超大喊:*曹贼休走!*曹操吓得把马鞭都掉到地上。马超马头已经追到曹操的马尾了,马超用枪扎来,曹操骑马是绕着大树跑,马超一枪扎在树上。等马超把枪拔出来,曹操跑远了。这个曹洪、夏侯渊带领一百多士兵们赶到,马超自己怕中埋伏,于是拨马回去了。

三,曹操宛城撩妹,引杀身之祸

曹操的率领大军攻打宛城,宛城守将张绣率领大军投降了曹操的。曹操是兵不血刃就拿下宛城,于是就杀猪宰羊犒赏三军。还邀请张绣等守城的将领携带家眷参加。曹操高兴喝大了,在酒席中看中一个风姿绰约的少妇,就接着酒劲把她掠走了。这个女人是年龄不大辈分大,是张绣的婶娘。

张绣感觉受到了侮辱,于是和谋士贾诩商量好,夜里突然偷袭曹操的营寨。曹操的大军白天都喝多了,被打得是懵头转向,溃不成军。曹操是吓跑了出来,连战马都找不着了。这时张绣带领军队杀进曹操的中军,大将典韦在身上中了十几处箭伤时,还拼命杀敌。这时,曹操的大儿子曹昂牵马跑了过来,把曹操扶上马。然后是拼命掩护曹操逃跑。

此战,曹操的大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大将典韦都战死了。





4

曹操总是亲征一是因为他自己能力强,二是不放心军权旁落。

在曹操刚起家的时候,手下本身兵力就不是很多,因此都是亲自带兵打仗。比如像征讨青州的黄巾军、为父报仇攻打徐州、吕布的衮州争夺战等,都是曹操自己领兵征战。此时曹操手下的夏侯惇等人主要是承担留守后方的责任。

不过随着曹操势力的扩张,他需要兼顾的方向增加,此时就不可能什么事情都亲力亲为了,有时候就会派手下武将带兵出征。

以和刘备的战事为例,衣带诏事件后,刘备占据徐州,和袁绍联合反曹。曹操先命刘岱、王忠东征徐州。在刘岱、王忠被刘备击败以后,曹操才留下于禁牵制袁绍,自己带兵亲征徐州。

还有刘备依附袁绍期间,两次在汝南率兵攻打许昌。刘备第一次进攻许昌被曹仁击退,第二次则杀死了蔡阳。曹操随即亲自带兵南下,刘备主动退走。

此后在曹操征讨河北时,依附刘表的刘备再次北上袭扰曹操后方。曹操命夏侯惇、于禁、李典等在博望坡和刘备对峙,结果被刘备击败。

在汉中之战时,曹操也是先命夏侯渊、曹洪等人和刘备交战。直到夏侯渊死后,曹操才亲自带兵前往汉中和刘备交战。

而在关羽北伐襄樊期间,曹操也是先命于禁、徐晃前去救援襄樊。自己率军在后接应,并没有亲征。

所以我们不难看到,曹操并不是每一战都是亲自带兵去打。有时候会在次要方向派曹仁、夏侯惇、于禁等人前去应付,直到他们对付不了才会亲自率军前往。

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曹操在军事能力上确实比较强,像夏侯惇、夏侯渊、曹仁等人和他相比有一定差距,一旦遇到劲敌还是自己亲自带兵去比较放心。

二来东汉末年军阀混战,这军权自然非常重要。曹操在乱世中起家,军权也是牢牢抓在自己手里。曹操派出去单独领军的通常都是曹家、夏侯家这两个自己的亲族武将。外姓大将能独挡一面的机会极少,也只有于禁、徐晃、张辽等少数心腹有一定机会。

而且曹魏的几个精锐部队曹操一向都是自己抓在手里。比如曹操手下最精锐的骑兵虎豹骑,原本是曹仁弟弟曹纯统帅,曹纯死后曹操就亲自统帅。这种情况下自然其他人只能负责次要方向,主要敌人还是得等曹操自己来对付。

因此曹操亲征次数多也就不奇怪了。

5

曹操一生征战无数,每有战事必亲自出马,能不麻烦别人就不麻烦别人。这倒不是因为曹操有多勤快,而是他不得不这么做。

军队的控制权对一方诸侯来说,那就是生命。如果交由他人来指挥,时间久了必然导致自己在军队中的影响力下降,就有被架空的危险。军队一旦被心怀叵测的人掌控,自己就将有性命之忧。

士气是胜利的保证,一支沒有士气的军队是不可能打胜仗的。鼓舞士气最好的办法就是主将身先士卒,起到表率作用。但一马当先也会带来极大危险。兴平元年(公元194年)八月,曹操与吕布在濮阳展开激战,曹操作战不利,几次被吕布击败。但吕布也无法将曹操驱走。

吕布唆使濮阳城中大户田氏向曹操诈降,诈称献城。曹操又一马当先想要进城,手下一个将领拦住了他说道:\"主公且在城外等候,容我等先进城看看\"。曹操闻听厉声喝叱:″我不自往,谁肯向前!\"说完当先入城。

结果被吕布包围,困在城中。军队被吕布冲击得七零八落,失魂落魄的曹操只身一人寻路逃命,迎面正撞上吕布,还好吕布不认得曹操,只是向他打听:\"曹操何在?\"曹操魂都吓飞了,忙胡乱指了一下说:“那个骑黄马的就是。\"这才得以脱身。随后被赶来的典韦救走。安全回营的曹操又使计诈死。诱吕布上当,吕布夜袭曹营被包围,损失惨重。曹操又扳回一局。

曹操在征讨刘备时,还曾被魏延一箭射中嘴巴。幸好离得远,这一箭已是强驽之末,曹操只是被射掉了几颗牙。虽然吃饭不方便,但好歹保住了性命。

高风险也给曹操带来了丰厚的回报。士气高昂的曹魏军队四处攻城掠地,打下了比蜀国和吴国合起来都多的土地面积和人口数量。为曹丕篡夺汉室江山打下了厚实的基础。




6

先说观点:

在我们的印象中,曹操一生中亲征的次数很多,从早期的战黄巾、斗吕布、打徐州,到后来大规模的官渡、赤壁、渭南之战等。如果说在事业早期,曹操作为一把手,事事亲力亲为自己动手还情有可原,那么到了中后期,曹操早已位高权重,为什么还要亲率大军呢?

01 百将易得,一帅难求


带领数千人,取得一场战斗的胜利,和统率十万大军,取得一场战争的胜利,这是两个级别的概念。纵观整个三国时期,能够独当一面的统帅级人物屈指可数。蜀汉的刘备、关羽、诸葛亮,东吴的周瑜、陆逊,仅仅几人而已。

我们看曹魏一方,曹操时期虽说谋士如云、猛将如雨,但最终成长为统帅的,我认为仅有夏侯渊、张辽,以及后期的张郃三人。夏侯渊总领雍、凉二州事务,与刘备对抗。他阵亡后,张郃接过重担。而张辽则是在东南方向与孙权抗衡,让东吴势力无法踏入江淮一步。

其余将领,比如夏侯惇,由于少了一只眼睛,早已负责守备和后勤。曹仁、曹洪、徐晃等宗亲将领和五子良将,镇守城池绰绰有余,但要统率大军,能力尚显不足。

02 曹操与荀彧的完美配合


自从曹操奉迎天子到许昌,总览朝政大权之后,曹操集团和汉室之间就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曹操为自己和汉室之间如何相处,找到了一种很好的模式。即曹操负责领兵在外作战,而大后方交给荀彧,负责粮草供应,同时更重要的是由荀彧保证与汉室的沟通。

事实证明,这一套模式行之有效,从建安元年开始,将近二十年的时间,曹操与汉室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关系。而曹操也在这段时间内,扫平北方,成为天下最强的势力。

03 唯曹操能整合各方力量


曹操麾下的势力组成非常复杂,宗族大将、外姓将领、士族子弟、寒门文人,而且每一股势力都不弱,形成一种复杂的均衡态势。这个苦恼孙权和刘备也需要面对,但曹操的难度是最高的。

要想在作战时将各方力量拧成一股绳,发挥出最大功效,除了曹操本人之外,曹魏阵营中再没有其他人有如此能力和威望。因此,凡是大规模出征,曹操必须亲自统兵,其实也是一种无奈之举。而在曹操之后,无论是曹丕、曹睿,都没有能力统率十万人以上的大军,更多时候是处于防御状态。

可见,曹操亲征不仅是出于能力上的要求,也和军事以外的各方面因素相关。在一次次的带兵出征中,曹操获得军事胜利的同时,也在完成内部各方力量的整合,一步步走上封土建国的道路。

7

在曹操刚起家的时候,手下本身兵力就不是很多,因此都是亲自带兵打仗。比如像征讨青州的黄巾军、为父报仇攻打徐州、吕布的衮州争夺战等,都是曹操自己领兵征战。此时曹操手下的夏侯惇等人主要是承担留守后方的责任。

不过随着曹操势力的扩张,他需要兼顾的方向增加,此时就不可能什么事情都亲力亲为了,有时候就会派手下武将带兵出征。但是即使如此,他亲征的次数也不少。特别是遇到棘手的战事,他更是会亲自带兵前去。

以和刘备的战事为例,衣带诏事件后,刘备占据徐州,和袁绍联合反曹。曹操先命刘岱、王忠东征徐州。在刘岱、王忠被刘备击败以后,曹操才留下于禁牵制袁绍,自己带兵亲征徐州。

还有刘备依附袁绍期间,两次在汝南率兵攻打许昌。刘备第一次进攻许昌被曹仁击退,第二次则杀死了蔡阳。曹操随即亲自带兵南下,刘备主动退走。

此后在曹操征讨河北时,依附刘表的刘备再次北上袭扰曹操后方。曹操命夏侯惇、于禁、李典等在博望坡和刘备对峙,结果被刘备击败。

在汉中之战时,曹操先命夏侯渊、曹洪等人和刘备交战,自己则在长安作为预备队。夏侯渊战死后,曹操亲自带兵前往汉中和刘备交战。而在关羽北伐襄樊期间,曹操也是先命于禁、徐晃前去救援襄樊。自己率军在后接应,并没有马上亲征。所以我们不难看到,曹操并不是每一战都是亲自带兵去打。有时候会在次要方向派曹仁、夏侯惇、于禁等人前去应付,直到他们对付不了才会亲自率军前往。

出现这种情况,一是因为曹操在军事能力上确实比较强,像他手下的夏侯惇、夏侯渊、曹仁等人和曹操相比有一定差距,一旦遇到劲敌还是自己亲自带兵去比较放心。

二来东汉末年军阀混战,这军权自然非常重要。曹操在乱世中起家,军权也是牢牢抓在自己手里。曹操派出去单独领军的通常都是曹家、夏侯家这两个自己的亲族武将。外姓大将能独当一面的机会极少,也只有于禁、徐晃、张辽等少数心腹有一定机会。

而且曹魏的几个精锐部队曹操一向都是自己抓在手里。比如曹操手下最精锐的骑兵虎豹骑,原本是曹仁弟弟曹纯统帅,曹纯死后曹操就亲自统帅。这种情况下自然其他人只能负责次要方向,主要敌人还是得等曹操自己来对付。

8

对于魏蜀吴三国的创建者,大家往往把曹操的个人能力放在第一位,其主要的原因在于曹操的江山基本上都是自己亲手一刀一枪打出来的。事实也确实是这样,在曹魏政权建立过程中,曹操几乎参与了其所有的重大战役。兖州破黄巾、濮阳战吕布、徐州之战、官渡之战、讨伐二袁、平定西凉等等,这些战役中都缺不了曹操的身影。

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分析一下,曹操为什么要亲自参加如此多的战役?


一、指挥能力极强

首先是曹操本身就具备极强的军事指挥能力,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纵观整个三国时期,曹操的用兵水准绝对属于超一流。东汉末年,黄巾起义之后,中原大地群雄并起,然而曹操却能够在群狼环伺的局面中逐一击败各路对手,平袁术、灭袁绍、逐刘备、擒吕布,十余年间便使北方回归一统,可见其用兵能力之强。

其次,曹操用兵能力极为全面。无论是战役全盘的操控,具体战术的设置,三军交锋的临场指挥,曹操几乎全部精通全盘掌握。这样一个全面的军事人才,他不把自己放在战场上还能放在哪里?

既然指挥用兵是曹操的绝对强项,而军事交锋更是那个时代事关诸侯生死存亡的大事,曹操当然更愿意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而不是把方向盘交给别人,所以在关键性战役的交锋之中,曹操必然要亲自出场!


二、在曹魏政权发展的不同阶段,曹操在军事层面扮演的角色不同

一是创业之初只能自己上手。在曹操创业之初,依然处于一种兵微将寡的局面,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像打仗这样的大事,曹操当然只能够亲力亲为。这是现实条件的局限,就像所有的创业者一开始那样,曹操必须要用自己的双手去开创自己的事业。

二是创业中期的“关键先生”。随着时间的推移,曹魏政权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曹操从原先的兵微将寡逐渐的变成了兵多将广。但是在这一时期,他依然没有退出战场,而是扮演着“关键先生”的角色。因为从曹营内部将领的素质来看,将才虽然不少,但是真正能够操盘全局的帅才还是只有他曹操一个。此时的曹仁、乐进、张辽等人还远没有达到后期独挡一面的程度,所以类似于官渡之战这样决定生死存亡的关键性战役依旧还是曹操来主持大局!

三是创业后期的中流砥柱。到了曹操晚年,此时的曹魏政权已经根基扎实,曹仁、张辽、张郃、夏侯渊等将领都已经具备了独当一面的能力。而此时的曹操因为年老体衰,便极少出现在战场之上,他更多的时间则是坐镇邺城督导全局。哪怕是当初关云长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整个曹魏全线震动的情况下,曹操依旧没有亲临一线,由此可见其知道自己已经心有余而力不足,同时对于在前线的曹仁、徐晃等将领的能力也已经有底了。

综合上述几点,我们会发现曹操也并非完全的亲临一线,而是在不同的时期针对曹魏政权的实际状况,始终在军事层面扮演着最为关键的角色。


三、亲手打造曹魏武装

最后,我们要谈的是曹操对于曹魏武装力量的打造,这才是他为什么总是出现在一线作战的关键原因:

一是掌握军权就是掌握了核心权力。乱世之中,有枪就是草头王,只有把“枪杆子”牢牢的把握在自己手里,自己才对曹魏集团有着绝对的控制能力。要掌握军权,可不是手中有个“虎符印信”那么简单,还需要和各级官兵长期在一起,这样才能建立起紧密的联系,关键时刻才能驭如臂使!


二是军队需要一个核心才能形成战斗力。曹操的军队成分十分复杂,既有自己花钱募集的乡勇,也有剿灭黄巾收编的“青州兵”,还有李典、乐进前来投效时带来的私人武装,此外还有征战各路诸侯收降的人马。如此鱼龙混杂的队伍,若不能整合只能是一盘散沙,唯一能镇得住场子的只有他曹孟德,所以曹操这个核心自然要长时间的和军队联系在一起。

三是将曹魏武装彻底私有化。从曹操去世之后曹魏政权的一系列走向来看,曹氏历经三代都是一家独大之局。这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便在于,军队绝对忠诚于曹氏。曹魏的武装从一开始便是曹操亲手所建立,各类人事安排及兵力部署都是以曹操的意志为主导,所以这支军队也几乎成了曹操的私有武装。继曹操之后,曹丕和曹睿之所以能坐稳江山,其最根本的原因也在这里!

图/来源于网络

文/华夏问长安

9

大家好,我是观史鉴今,作为一名历史领域创作者,非常荣幸有机会交流这个话题:


一、曹操是白手起家。创业嘛,就要筚路蓝缕,亲力亲为。不亲历亲为的话,自己闲的没事干也不是他所愿。

二、曹操性格使然。他性格天生好斗,愿意冒险,如果在战争中没有自己的亲历亲为会觉得生的没有乐趣。所以在生杀予夺中才能体会到人生的乐趣。

三、曹操生而有武略,如果不用可惜了。他在斗争中的经验还是十分丰富的,如果不用就可惜了。

以上就是我的观点,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同时也希望大家关注我的头条号,也欢迎大家留言评论。谢谢!

10

曹操亲征都是大事,官渡、吕布、赤壁、马超等等,让别人带兵对曹氏政权来说不安全,监军制就是在三国时期萌芽发展的。

夏侯惇等都有独自带兵的事迹,不过都是小阵势。

我忘了是谁评价司马睿、司马绍,大意是:司马睿。司马绍要是亲自带兵,而不是委托给他人,东晋皇族还是有希望翻盘的,不至于沦为士卒傀儡。

曹睿将西方让给司马懿,结果呢?司马懿得到雍凉军队的支持。

魏晋制度的问题,特别容易形成割据势力。坐镇地方的都督一般都兼任一州或几州刺史,都督掌兵,刺史管民,军民合一,权力有多大。

所以你看魏晋历史就特别纠结。

曹操不重宗室,结果被权臣司马懿抢走。

西晋重用宗室,结果司马氏自己把自己玩死。

东晋皇室更是沦为地方、中枢的士族傀儡。

刘裕一上台,首先下令:非宗室不得出镇地方,尤其荆州。、

结果刘宋又是屡次宗室内乱,最后又便宜给权臣。

萧衍别叫特殊,他主要是能活,自己玩死自己。

知道隋唐才初步解决地方大族对中枢的威胁。这些都是制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