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六、七十年代,农民交了公粮后家里还有充足的余粮吗?:这个我有权回答。我5-6-70年代都在农村。那时交公粮以外没有余粮,只有口粮。年成好一点吃520斤粮,
这个我有权回答。我5-6-70年代都在农村。那时交公粮以外没有余粮,只有口粮。年成好一点吃520斤粮,年成差时每人吃360斤,都是带皮的粮食。
“低指标,瓜菜代,得了浮肿胖起来。”这是上世纪60年代在我们河北广泛流行的一句顺口溜。如果是亲身经历过那个年代就不用说了,既使没有经历也可以据此想象一下那是怎样的一样艰苦程度。如果说,农民家里有充足的粮食,还用“瓜菜代”什么呢?
作为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对过去经历的岁月印象是深刻的。1958年“大跃进”之后,“瓜菜代”成了全国的流行语。没有粮食,也就只能依靠产量相对比较高的红薯、萝卜、大白菜之类的代替主粮让人们食用了。那时候是没有人敢讲究什么净菜的,所有能食用的菜叶子一律都是好的,抢都来不及,也就没有人敢扔了。肚子饿的咕咕叫,烂到一半的菜叶子都是好的,毕竟它们可以解饱嘛!
为了确保天津安全,我所在的河北文安县,当时连续经历了1958年和1963年两次分洪蓄水。老百姓的生活相对来说也就更苦了,能够吃上外层青绿的白菜帮子感觉都是满满的幸福。我的一个本家叔叔,仅靠一篮子萝卜,就把我的本家婶婶娶到了家,十个八个萝卜就可以换来一房媳妇,搁在物质丰富的年代,你说可能吗?到了最困难的时候,所谓的“菜”,也就是各种野菜了。清汤寡水,连点面糊都难得。
过去的哪个年代不堪回首,珍惜当下,才能少些抱怨,感到幸福。
这事从我父亲和我亲眼见过的事实实事求是地说,那时候的亩产一般是4,5百斤,一个青壮年劳动力做一天大概是一毛多一点,如果家里男孩子多且食量大的农户分到的粮食还不够吃一年,每家每户还要吃地瓜(红薯)那是常事,缺粮户就找别人借,等到出新粮了再还,还了借,借了再还,政府也没有救济的,到了包干到户家家户户就有余粮了。
我是58年生人,出生农村,那时候农村土地产粮底,基层干部上报产量确往高产量报〈虚报成绩),结果按产量交公粮,剩余的分到农民手里没多少了,分到我家一年的口粮只够半年吃的,剩下半年喝菜汤,吃米糠(玉米皮)那个时候农民苦啊
5o年代出生的农民最有说服力,那时侯除了交国家的,公粮,购粮,三超粮,爱国粮,剩下的,就是口粮,工分粮,大约稻谷一年3oo斤左右,春节后,大部分都没有余粮。
公粮,余粮。首先弄清楚,公粮是无偿交给国家的,数量不是很多。余粮,是卖给国家的。那个时候叫“统购统销”。
中国很大,农村范围广,各个地方不一样的。我含山唐50后,成长于六七十年代。我含山唐地处浙江杭嘉湖平原,这个地方是粮食主产区。自古就有“苏湖熟,天下足”之美称。
交公粮,卖余粮。一个“交”,说明什么?农民很纯朴,交的公粮,是必须的。卖余粮,也必须的。这是国家给当时每个生产队下达的指标任务。
我们杭嘉湖地区那个时候一年种两季稻,夏季早稻成熟收割。早稻米质硬,但新收获的早稻碾成米口感还是不错的。我们这公余粮,都是用早稻谷完成统购统销任务。晚稻收获后,按每家人口的多少分稻谷。一般每人600多斤稻谷。生产队多余的稻谷放在队里的自备粮仓库。所以,我们这里吃饱饭还是没问题的。
但各生产队之年也是不一样的。人均口粮也不一样。青黄不接的时候,隔壁生产队的人到我们队上借粮食的也有。而自备粮仓库是战备级的,不到万不得已,是不轻易开仓分给大家的。
那个时候穷,但肚皮大,吃得下饭,我一般一餐要吃两三碗饭或粥。不像现在,菜吃得多,饭吃得少。所以那时我们习惯早晚吃粥,中午吃饭。
我看了其他条友的回答,似乎吃不饱的地方多,看来我这地方确实还可以的。“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之合住湖州。”
(图片来自网络,如侵权可删除)
很少,好多人等不到麦熟,我们这里老人们有个俗语说是:羊爬清明牛爬夏,人爬小暑说大话。意思是清明草出来了但不长,羊可以吃,牛吃不上,立夏后草长长了,牛也可以吃饱了。到小暑,麦籽渐渐饱满,可以凑合吃绿麦了,就是饿不死了的意思。农民,难啊!
题主的问话太拢统。我们国家的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七十年代之间的差距非常大!五十年代,执行的是“统购统销”,不存在“卖公粮”!这个时期抗卸自然灾害能力弱,粮食产量低。58年大跃进兴办食堂的起初,全国人民“放开肚皮吃饱饭”,之后的59、60、61三年自然灾害,出现了全国粮食危机。1962年,国家整顿了“共产风”,调整了人民公社以生产小队为基础的核算体制,就从这个时候,才有“公粮”任务。六十年代,经62年调整为“小队核算”体制后,全国粮食产量出现了大幅度的增长,人民生活一年好是一年,到了65年,人们不再有饥荒。从68年(知青下乡)起,全国绝大多数生产队完成公粮任务后,不仅有余粮(知青、城市人口下乡下放,吃的都是生产队的余粮),还有集体储备粮(储于国家粮管所)。到了七十年代中后期,经过农业学大寨,全国农村集体经济大发展,社队企业副业欣欣向荣,农业生产电力灌溉、农机耕耙、机械收割脱粒已经非常普及——粮食产量与五十年代相比,实现增产翻两番!这个时期国家强盛,社队集体的农业、企业、副业发展势头强劲,人民安居乐业,家家有余粮,户户盖新房。
交过公粮后,象我们村的农民家里根本没有足夠的粮食!就肚子也吃不饱,更不要说吃“好”了,哪有余粮?如果有能吃饱的粮食,哪会有在60——70年代中,我村就不会出现多人、多家庭岀外在好的地区、做乞丐、讨饭!也不会以草根,树皮、瓜、菜、代主粮填充肚皮!甚至死人!
那时,公粮都是由集体(生产队)派人统一缴纳的。小麦收获后,由生产队统一在打碾小麦的农埸挑选最好的,成熟饱满的、首先留足应缴的公粮数子后,(不精心挑选、晒干、粮管所会验不上、缴不了)剩余的次粮再分给群众(社员)。例、那时我家九口、四个大人(父、母,我们夫妻二人,五个孩)小麦收获后我家每年才能分到不高于四百斤。还是带糠、有水份的,(这里单指小麦)剩余的就是秋粮了(粗粮),再不多说了,哪里还有充足的余粮?那时全年(除工、干家属)能填饱肚子不讨饭就是好的家庭了。
在五、六、七十年代交足公粮后还有充足的余粮吗?
我经历过那个年代,有发言权!不是胡编乱造!
在50年代里大跃进时代,交足公粮后,剩下在生产队伙食团,根本就没有分配给家庭每户,集体伙食团清汤寡水还不上下季收粮食。61年下半年下放伙食团,交足公粮后分配给每家每户,劳动力强的家庭人平300斤左右,劳动力弱的家庭200斤左右,就是熬汤煮稀还要靠自留地种蔬菜弥补才能接上下季,有少不部分家庭根本还接不上下季收粮食,到70年代后期稍微比60年代好一点,但还是要靠熬汤煮稀,那时干部在广播里讲:农忙吃干,农闲吃稀,其实农忙农闲都吃稀!
五、六、七十年代交足了国家公粮后,千万别说有什么余粮,只要能接上下季收粮食就不错了!
一天中什么时候运动减肥效果好抓 小孩能不能练哑铃多大的孩子适合 小孩嘴唇起皮怎么办怎样才能预防 孩子的罗圈腿是怎么形成的三大因 孩子早恋怎么办如何有效疏导孩子 医生婆婆称自己专业孩子的事必须 儿子成人礼送什么礼物好呢给你孩 有孩子的夫妻千万不要离婚对于孩 小孩千万别让老人带的说法正确吗 自卑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怎么改善 怎么让孩子开口说话 这几个方法 怎么让孩子吃饭 教你如何让孩子 怎么管教不听话的孩子 家长首先 顽皮的孩子怎么管教的 这些方法 叛逆期的孩子怎么管教 引导孩子 孩子性格软弱怎么办 懦弱的性格 孩子性格偏激怎么办 孩子性格偏 孩子性格固执怎么办 家长们不妨 爱惹事的孩子怎么管教 不妨试试 养育优秀的孩子具备特征,家长要 高考数学难出新天际,可有的孩子 “做胎教”和“不做胎教”的孩子 花费十几万只考了302分 妈妈觉得 甘肃作弊考生留下来的疑团,是怎 一举夺魁!高三学生离校时,校领 高考钉子户:26次参加高考,今年 D2809次列车因泥石流脱线!此类 “女儿16岁,学校宿舍里分娩了” 扭曲邪门的内容,频频出现在教科 川渝地区几所大学实力很牛!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