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张居正死后为什么被清算?

张居正死后为什么被清算?

2020-11-06 15:31阅读(61)

张居正死后为什么被清算?:张居正的去世令大多数人感到突然,感到遗憾,毕竟他才只有58岁。他在有生之年,基本实现了作为一个伟大政治家的抱负。在苍天赋:-张居

1

张居正的去世令大多数人感到突然,感到遗憾,毕竟他才只有58岁。他在有生之年,基本实现了作为一个伟大政治家的抱负。在苍天赋予他那天时、地利、人和的交叉点上,他厘剔官弊,推行改革,终于使已经衰落的由明太祖朱元璋所制定的治国成宪,在万历初年又焕发了生机,并做出了“海内肃清、四夷詟服。太仓粟可支数年,同寺积金四百余万”的辉煌业绩。

张居正自己早有预料

当然,就在他初步完成了这辉煌事业,并使自已跻身于中国历史的名相之列,因而有可能名传千古之时,也必然地受到当时旧势力的攻击和诽谤,甚至受到身家性命朝不保夕的威胁。对于这些,张居正生前早有感知和思想准备。多少年后,我们从他给河漕按院林之源的信中可以看到:“孤数年以来,所结怨于天下者不少矣!憸夫恶党,显排阴嗾,何尝一日忘于孤哉!”

对于这些攻击和诽谤,虽然他当时表示无所畏惧:“念己忘家殉国遑恤其他!虽机阱满前,众镞攒体,孤不畏也!”但时间一久,对自己的前途也未免有些担忧,因此,在万历八年(1580)以后,便屡屡上疏坚退。但由于李太后和万历皇帝本人的挽留,以及由他自己所造成的长期独自当国的政治局面,要想中途隐退是根本办不到的,而越是不能隐退,心中就越发焦虑不安,忧郁不止。万历九年(1581),他在给已退休的前首辅徐阶写信时,又进一步谈到了这种进退维谷、骑虎难下的局面。他说:“正膺重任九年于兹,恒恐不得保首领以辱国家。乞不肖之身,归伏陇亩,以明进退之节。自是羁绁愈坚,忧危愈重矣!

果然不出所料,张居正离世,张氏举家的厄运由此开始。

举家罹难

万历十年(1582)十月,也就是张居正死后仅三个多月的时间,那些代表旧势力的“憸夫恶党”,便开始向张居正反攻倒算了。

1.攻击冯保 火力侦察

当张居正生前的反对派,山东道监察御史江东之、江西道御史李植,从左右太监口中得知,张居正在病故以后,万历特别厌恶冯保的消息后,便决定先从冯保身上下手,然后再看万历的态度。为了慎重起见,首先由江东之上疏弹劾冯保的亲信徐爵,结果徐爵很快就被逮入狱论死。这样,万历痛恶冯保的态度得到了证实。于是,在万历十年(1582)十二月壬辰(初八日)再由李植出面,上疏弹劾冯保12大罪状。万历览奏之后,果然大喜说:“吾待此疏久矣!”立降冯保到南京闲住。

司礼监太监张诚和张鲸见冯保势危,也乘机在神宗面前攻击冯保,说冯保家资富饶胜过皇上。这一诱惑,马上撩起了万历的好奇之心,立即下令逮捕冯保及其侄子冯邦宁等人,并籍其家,结果抄得金银一百余万两,珍珠宝玩无以数计。从此,万历始尝到了抄家的甜头。到了万历十一年(1583)一月,这个历侍三朝,大体上还能保持名节的冯保和他的侄子冯邦宁便瘐死于狱中。

2.打倒张居正 不遗余力

这些“憸夫恶党”没费多大气力就将冯保参倒,并将张居正临终之前所推荐的潘晟、梁梦龙、王篆等人逐个逼退。这样,万历对张居正的态度便不侦自知了。于是,他们也照用攻击冯保的办法来对付张居正。

即先由吏科给事中陈兴郊上疏弹劾张居正的家奴游七(游守礼),结果游七很快被逮入狱。陕西道御史杨四知,趁机上疏弹劾张居正欺君蔽主,奢僭侈专、招权树党等14大罪。万历览奏以后,马上谕旨说:“居正不思尽忠报国,顾怙宠行私,殊负恩眷。”但此时还算没有完全忘记张居正的功劳,“念系皇考付托,侍朕冲龄,有十年辅理之功。姑不问,以全终始”,并谕令廷臣:各省修职业,对张居正,不必再追论往事。

如果廷臣真的能够按照万历的谕旨行事,那么张居正还可能做到“以全终始”。但这些“憸夫恶党”’既以得势,对张居正的攻击岂能就此罢休?到了万历十一年(1583)三月,大礼寺将游七等人屈招污指张居正的狱辞呈上以后,万历览阅大怒,谕令追夺张居正赠官,儿子除名,游七等人论死,其余人远戍。同年八月,再追夺张居正谥号。到了此时,以前加封于张居正的张太师、张文忠等尊称全部没人再提了,就只剩下一个普普通通的张居正而已。

这还不算完结,到了万历十二年(1584)四月乙卯(初九日),辽庄王次妃王氏,又进一步上疏鸣冤,说张居正陷害亲王,强占辽府祖业,并造谣说,辽府万计金宝,尽入张居正家中。万历一见“万计金宝”的讼词,好奇嗜利之心顿起,遂产生了没收其家产的欲望。

然而,更令万历愤怒的事还在被继续揭露出来。由于张居正回家奔丧时,戚继光曾派了一队鸟铳作为卫士助威。于是,有人便借题发挥告发张居正有谋反之心,而总兵戚继光就是他谋大逆的后盾。为了证实这个推论的确信无疑,告发者还举出两件事作为佐证。一是有一次应天府乡试,试官出的题目是“舜亦以命禹”。也就是说,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惟有德者居之,即皇帝应该像舜那样禅位于德才兼备的张居正。这居心险恶的题目,是为张篡位作舆论准备。二是张居正曾在有人奉承他有“人主之风”时,竟含笑不语。张居正的野心,在他回家奔丧时,所带的戚继光的鸟铳手大显威风中亦可看出……

正在这刀光剑影、张氏家族性命难保的紧要关头,前首辅高拱的《病榻遗言》传到了万历的手中。这本小册子的传来,尤如一把利剑深深地刺痛了万历皇帝的心,并使他对张太师的回忆,连勉强保留下来的一部分敬爱和怜悯也化为乌有。他发现,他和他的母后曾误信张居正的所作所为是出于保障皇位的稳定,而现在看来,张居正不过是出于卑鄙的动机而卖友求荣,纯粹是一个玩弄阴谋与权术的小人。他忆起了张居正与母亲、冯保合伙,逼他向群臣下“罪己诏”的尴尬场面;忆起了张居正当着群臣之面,大声喝斥“当读作勃”而让自己无地自容的痛苦的求学历程……既然如此,就无什么情谊和怜悯可言,籍没家产也是理所当然。于是,万历皇帝立即谕令司礼监太监张诚、刑部右侍郎邱橓、锦衣卫指挥贾应魁,赴江陵籍没张居正家产,并查抄其在京寓所。

3.惨烈抄家

万历十二年(1584)四月二十一日,籍没张居正家产的谕旨传至荆州。荆州知府和江陵知县为了抢头功,亲自到张府封门,将张宅内的男女老少全部关进空房,不供食水,不许走动。直到五月五日,张诚等人才到达江陵,待打开房门一看,已饿死十余人。张诚等置死人于不顾,马上命令吏卒抄掠财物,经过搜查拷问和挖地撬石之后,共搜出黄金一万余两,白银十万余两。五月七日,开始审讯张居正的嫡子张敬修,对其黑巾蒙首,严施酷刑。五月十日,又将全部家人一一隔离,分别拷打审问。审讯当中,慑以非刑,悲惨之状目不忍睹,凄哭之声令人肝肠寸断。张敬修不堪忍受残酷折磨,悬梁自尽。张居正三子张懋修投井未死,绝食不亡,幸保一命。

抄家之后,张敬修自缢,张宅饿死十余口的消息传至京都以后,引起满朝大哗。由于内阁重臣申时行、左都御史赵锦的恳求,万历皇帝才允许给张居正家留空宅一所,田地十顷,用以赡养张的老母。

“张居正事件”的突发,使朝野上下顿时变得乌烟瘴气,混乱不堪。

各色官场人物怀揣各自的目的,相互怀疑和攻击,排挤与陷害,一时出现了“群指为跃冶,合喙以攻之。大臣与小臣水火矣。又有奔走权门,甘心吠尧者,小臣复与小臣水火矣”的混乱局面。在查抄张府的过程中,刑部尚书潘季驯等人曾在奏疏中提及张府饿死多人,对于这一情节,万历皇帝极为不快,下诏命司礼太监张诚查明。作为此次抄家的主管太监,自然不敢如实禀报,便回奏称:“只二人”’回避了饿死多少人这一事实。

这时,江西道御史李植以独特的政治敏感与嗅觉,上疏弹劾潘季驯,说潘季驯“无中生有,欺皇上于今日矣”。于是,潘季驯很快被降旨革职为民。而李植以及先前弹劾张居正有功的江东之、羊可立三人,以“尽忠言事,揭发大奸有功”的名义,分别晋升为太仆寺少卿、光禄寺少卿和尚宝司少卿。这三个以整人发迹的政治暴发户骤然成了万历皇帝心中的红人。而抄家有功的张诚很快升为司礼监掌印太监,并兼管东厂及内官监,取代了当年炙手可热的人物——冯保。

“张居正事件”既然已经至此,作为万历皇帝自然无法后退,对这一切措施和结果,他必须向天下臣民作出交代。

如果说张居正谋逆篡位,一则缺乏证据,二则对皇室也无裨益。在抄家四个月之后,万历皇帝正式对张居正宣布了总结性的罪状:“诬蔑亲藩、侵夺王府坟地、钳制言官、蔽塞朕聪……专政擅政、罔上负恩、谋国不忠!本当斩棺戮尸,念勤劳有年,姑免尽法。”

上图李贽

张居正患病的时候,北京的部、院及大部分省、府,都为他建斋祈祷,保佑他平安。赞扬之声充满朝廷内外,很少有人指责他的缺点。待他病故,万历追论他的罪过以后,又千夫乱指,诽谤、诬陷充满朝廷,几乎没有人为其说一句公道话。只有当时拒官隐退的大思想家、学者李贽,以高贵的人格精神,勇敢地站出来替张居正奔走呼号,大鸣不平,并称颂他是“宰相之杰”、“胆如天大”。当然,那些“憸夫恶党”们以及万历皇帝本人,不会因为李贽的呼号而改变对张居正的看法。

2

提到张居正,我想给您推荐一本书,是一本已经非常大众化的史学著作《万历十五年》。黄仁宇先生在这本书里有专门一章叫做“世间已无张居正”。关于万历皇帝在亲政之后,张居正死后,为何会对老师张先生疯狂清算,愚以为原因有如下几点:

第一,受骗的感觉。张居正、大伴冯保,当然包括万历皇帝的母亲,对幼年时代的万历皇帝执行的是儒家道德理想主义的教育模式,按照古圣先王的道德标准在要求万历皇帝。幼小的万历皇帝对元辅张先生是非常尊重,甚至到了崇拜的地步,犹如刘禅之于诸葛亮。张居正本人是个杰出的政治家,但从私德而论,他并非君子。譬如,抗倭名将戚继光就经常给张居正送美女和春药。张居正死后,万历皇帝这才发现一直要求他勤俭为君的张先生其实是个骄奢淫逸的人,这自然会让万历觉得被骗了。不要忽略心理因素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心理史学一直是史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第二,树立权威的需要。西方神话有俄底浦斯的恋母杀父故事,其实杀父是一种象征,是否定父权的意思。张居正可以说是万历初年的无冕之王,事实上的执政者。张居正死后,大明王朝的治权才真正属于万历皇帝。打倒张居正,事实就是万历皇帝树立自己乾纲独断地位的过程。很多帝王在执政之后都会对原有权力结构进行重组,这是建立新秩序的必要步骤。“功臣不可为”,权臣亦不可为。张居正在成为大明帝国权臣的时候,就应该想到这个结局。

3

1582年6月20日,当国十年的张居正病逝,不到二十岁的万历皇帝心头五味杂陈。

十年时间,他需要老师张居正支撑起一方可以遮风挡雨的屏障,需要老师来拯救奄奄一息的大明朝廷。也确实是因为老师弃家为国、鞠躬尽瘁,才让皮包骨头般的大明变得饱满起来。大明国库里囤积的四百多万两黄金和能够供给十年之需的存粮,见证了张居正的功绩。正因为这些,才让危在旦夕的大明政权化险为夷,才让边境安宁。

然而,张居正走了。

当初年仅十岁的万历皇帝已经二十岁了,当初在他眼睛里高大威严的老师不过是朱明政权的一枚棋子,他已经完成了过河翻山的使命;或者说他不过是朱明政权的一枚利剑,他已经完成了刺杀贪腐者的使命。他已经对自己的学生和他的政权失去了意义。

辍朝吊唁老师之后,他给老师追赠了上柱国,赐予谥号“文忠”。

很快,在万历皇帝的脑海中,张居正威仪刚正的首辅形象、一丝不苟的帝师威风、秉公用权的权臣作为、以身作则的重臣身影,犹如迅速隐退的潮汐,悄无声息地淹没在与日俱来的权利旋涡之中。

时间过去了一年十个月(1584年四月),明神宗朱翊钧做了一道让满朝文武瞪大眼睛的决定——查抄张居正的家产。

万历皇帝为什么要这么干?

我们今天来看看这件事情。

1525年(嘉靖四年),在湖北省荆州市的一个书香家庭,张居正出生了。在秀才父亲的栽培下,张居正聪颖过人。1537年,十二岁的他参加童试,荆州知府对这个孩子喜欢的不行,于是给他改名为“居正”。1540年,张居正中举。而1547年,考中进士的张居正被封为“庶吉士”(相当于宰相人选),这成为他进身大明高层社会的关键一步。身为庶吉士的张居正,认真思考当时的政治、军事、经济、民生现状,上奏《论时政疏》,系统提出了自己对社会治理的看法。虽然没有引起皇帝的重视,但是这个奏疏却切中了大明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

明穆宗朱载垕上位之后,张居正进入内阁班底,有了施展抱负的舞台。1572年,明穆宗去世,年仅十岁的神宗继位,是为万历皇帝。

神宗年幼,母亲李太后把张居正任命为首辅,全权负责朝政。走在朱明政权的前台,可以说张居正干了一件大事情,那就是大刀阔斧地革除时弊,恢复大明政权的肌体,让了无生机的机制出现中兴。

然而,改革本身就是刀刃向内。张居正以破冰的精神改革赋税特权,挖断贪腐之路,让皇权不再浩浩荡荡,触动特权阶层利益。

他结怨于天下,他结怨于皇权。

大明政权走到了嘉靖时代,官员“朝事取索”已经成为公开的秘密,行贿多少成为进阶的依据。那时候,钱能通天、钱能通官、钱能通神——送钱已经不是潜规则了。腐败的浊气正在腐蚀大明的肌体,危机四伏。

首辅张居正总揽朝纲之后,开始了一个新的张居正时代。

农村豪强拥有赋税减免特权,老百姓承担了大量的转嫁过来的赋税。张居正实施“考成法”,对豪富势力沉重一击,开辟国家税源。“财裕民足,四海晏然”,张居正的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条鞭法” 取消豪绅避赋偷税特权,从而缓释了贫民之困,堵死了豪民之奸。改革驿递,遏制驿站私用,堵死官员肥私之路,老百姓欢呼雀跃。改革学政,煞住找路子、拜门子的进士歪风。

倡廉肃贪历来是治政的要害所在。张居正奖廉抑贪、正本清源、自持其身。

谁都不愿意别人动他锅里的肉,张居正改革遭到了强烈反弹。但是大权在手,他坚守“弃家忘躯,以殉国家”。

他自己明明白白知道,这种做法结怨于不少人。他也知道,开弓没有回头箭,只有走下去。他比谁都明白,以后自身难保。

果然,张居正生前的担心成为现实——被他惩处过的贪贿者抱团反击。他成了“万古之罪人”“乱政之权奸”。

查抄太监冯保家的时候,搜出了200多万两黄金白银和无数珠宝。一个太监富可敌国,万历皇帝大惊失色。

既然抄家能得财,加上又有人不断弹劾上奏张居正,万历皇帝下诏查抄张居正。

1584年四月,张居正的老家被挖地三尺。张家家财黄金两千两,白银一万七千两。万历皇帝心里空落落地,这就是辅佐自己十年的老师。

他勃然大怒,下令严查张居正的亲属。张居正的长子张敬修也在严刑拷打后不堪受辱,留下绝笔后自缢身亡。张居正的三子张懋修则是投井自杀不成,绝食自杀也没成功,最终被发配边疆而死。张居正的亲属十几人被困死。张居正的母亲也差点丢了性命。

万历皇帝以怨报恩,有良知的人出来说话。左都御史赵锦上疏提出“张居正从无二心,不该如此待他。”

于慎行(官至左谕德)给负责抄家的刑部侍郎丘写信说,张居正办事刚正,依法治国,不会贪贿。尽管他结怨于上下,而他在位时都说他的好话,今天又寻找他的罪行,你三思而后行。

然而,求情的声音是微弱的。万历皇帝哪里顾得上这几个人的奏章。刑部侍郎丘更没有理会于慎行的劝诫。

追仇张居正,再无张居正。明帝国的败亡是谁也没办法改变的。

 

4

万历皇帝清算张居正,我粗略认为应该有以下四个原因:

一、权势滔天,蔑视主上,皇帝仇恨他

张居正是明朝历史上最有权势的首辅,和冯宝、李太后构成权力的铁三角,皇帝怕他、怨恨他并且忍他。客观的说,张居正绝对是把万历当做圣君来培养的,关键是他不把皇帝当做一回事!每天五六点钟就要求皇帝起来读书,没有事假和病假,还不能迟到,否则就要罚站挨骂;读书也不能读错字,不然照样训得你狗血淋头;皇帝想修建个宫殿,果断被拒绝,说什么有得住就行,钱不是你的,皇帝要节俭;甚至有一回,皇帝喝了个小酒又是血气方刚的年纪,就摸了一下宫女的小嫩手,然后就被罚跪,差点把皇位给丢了,苦苦哀求后还得下一份《罪己诏》!从这些事来讲,张居正就没把皇帝当做皇帝,掌权后的万历皇帝要是不把他多年饱受欺凌的仇恨全部清算回来的话,那就只能算他心胸开阔了!

二、明朝官场的权力争斗惨烈,他没有培养合适的接班人

明朝的官场乱得很,孝宗和武宗时期还有所好转,之后就不行,官员们特别喜欢权力斗争,当首辅的也没几个有好下场!比如说,徐阶整完严嵩就被继任的高拱所弄走,高拱得意没几天又被张居正所整,而张居正下台后又被继任的张四维所弄,张四维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却又被后面的浪花申时行推死在沙滩上……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就是这样,继任的总是找前任的麻烦。如果有培养接班人接任的话,接班人多少能维护前任,就不会有后任老找麻烦的事,更不会导致人亡政息!但是这些都没有,真正意义上培养接班人的事是在申时行时期,不过他做得不好,后面也被清算了!只能说,明朝的官场,太喜欢内斗了!像明朝的言官和仕子言论太放纵了,啥都能说还不用入罪,甚至还能博得美名赚取政治资本,顺便将自己看得不爽的人除去,只要自己非法集合的人数够多!

三、私德有亏,皇帝和大臣都想弄他

张居正能力不错,改革也颇有成效,然而,张居正的品德不是那么高尚!他权势滔天,权压皇帝和百官,官员基本没人敢反对他,一反对就遭打击甚至杖杀,连六部也成为下属。比如说,内阁办事,只有张居正坐着,其他人得站着;再比如说,吏部对天下官员的组织权力就在张居正时期被侵夺,等到申时行时期陆光祖当礼部尚书才夺回。张居正一死,被压迫的官员立马爆发对他的报复!何况,张居正贪财好色,生活极度骄奢,家里黄金万两,白银十多万辆,甚至有一架三十二人抬的轿子,里面再放两个小蜜伺候,估计皇帝都没这种待遇!此外,似乎也有贪恋权势。先是两个儿子考取进士有以权谋私的嫌疑,后以“夺情”之名不回乡守孝逗留高位,从而引起百官的嫉妒和怨恨!而万历皇帝又是个喜欢存钱的家伙,查抄冯宝后内库进账颇多,顺便将张居正家也抄了给潞王当路费。

四、变法改革是得罪人的工作,基本没好下场的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改革的,从维护朝廷和君主的统治来讲没有做错,甚至还能改善民生。然而既然选择改革,就要有把头伸出去让人一刀剁了的觉悟,毕竟,主持改革的基本是没有好下场的,比如说最为著名的吴起变法、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张居正的变法,朝廷成效不错,然而同时得罪了百姓和官员。一条鞭法,百姓一切用银子解决,粮食都不要了。原本只需交一担粮食的,现在为换成银子得交一担半。南方百姓还好,北方就更遭殃了,肥了国家苦了百姓。对于官员的考核也差不多一样!砸人家饭碗,别人自然要找你拼命。权势滔天时没人敢动,落难时就是落井下石之际。

5

一、张居正有大功于大明,没有他的变法,明朝会早几十年歇菜。

张居正上台后实施变法,措施两条:一是一条鞭法。全国税收由实物税变为货币税,减少了各级官员的从中抽头盘剥,客观地减轻了百姓的负担,老百姓增加了耕种的积极性,长此以往,国富民也殷实,双赢了,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那就是本事。二是考成法。每年开初把每一级官员要完成的工作一一列明,抄录成册,自留一份,上交一份,到年底一核对,如发现未能完成年初任务,那就降级、撤职等处分伺候,如年底考核为优秀,那就升迁等好事等着你。这样从上到下严厉督促下,官员们发奋工作,机关效率大大提高,国家财政收入也提高了。国防上用戚继光任蓟州总兵,李栋梁守辽东,王崇古守宣大,边界太平,到居正死时,国库财政结余可供大明国家机器开动十年,张居正是明朝的大功臣。

二、张居正工作上独断专行,狂妄自大。

他常对人言:我非相,乃摄也。在家中正堂公然用黄金挂着一幅对联:

日月共明,万国仰大明天子;

丘山为岳,四方仰太岳相公。

三、张居正贪污腐败、奢侈至极。

张居正早在做高拱的次辅时,就公然收受老师、前首辅徐阶的三万银子。张居正每次回老家湖北荆门,竟要做一顶三十六人抬的大轿,拉风至极。

万历十一年四月,从张居正家抄出黄金上万两,白银十多万两。张居正收入支出严重不平衡。

四、李太后对张居正的过度信任、倚重,使居正、万历师徒关系交恶。

居正、李太后对万历要求太严格,万历偶尔犯点错时,冯保立马报告李太后,李太后罚他跪后,还不依不饶,打开《霍光传》吓唬万历,意即张居正就是当今的霍光,你要学刘贺,悠着点儿!吓死皇帝大宝宝了!

万历十八岁了,居正打愿光荣退休,万历也准备正式执政,谁知李太后开了尊口:“张先生不能走,待辅尔到三十岁,那时再作商量。\"师徒彻底闹僵,万历的亲爹死了,得!难道又替他找个假爹?

五、张四维这个原是高拱心腹的居正次辅,假公济私,在居正死后下杀手报复。

张四维在居正死后,主持抄家,下了杀手,张家饿死十余口,张居正长子张敬修被逼自杀。幸亏张四维父丧回家守制,次辅申时行主持公道,上书万历,事情才有转机,万历下令发放土地,供养张居正老母、家人。




6

成为大明首辅后,张居正以无比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强势肩负起了大明王朝的所有政务和军务。不仅如此,他还搞定了名义上的大老板李太后,顺手兼任了小万历皇帝的老师。

按理说,张居正堂堂进士出身,本人的学问顶呱呱,做个教师绰绰有余。不过,这位张老师对自己的学生万历太过严厉了,毕竟他是一个十岁的孩子。

张老师时时处处都以圣贤的标准去规范自己的学生,在这种高压态势的教育下,万历小皇帝的内心是被动的,无奈的,甚至是奔溃的。小皇帝对这位张老师,除了无比的崇敬外,更多的是害怕,是发怵。

比如,小皇帝偷偷和太监玩耍至深夜,第二天一早就会受到老妈李太后的严厉斥责,而且骂得天昏地黑,日月无光。毫无疑问,这是张居正告状的结果。张老师还动辄就抬出老朱家的列祖列宗,逼着小皇帝下了一道罪己诏,列举自己的种种弊病。

在一次次的打击中,一声声的训诫中,小万历逐渐成长,他对张居正张老师的感情,也渐渐由单纯的敬畏,变成了深深的怨恨。不过,自己翅膀还没硬,万历只能深深埋藏着自己的这份怨恨。

到万历十年时,这位超级牛人张居正、张老师、张首辅,终于在任上过世了,享年仅五十七岁。万历皇帝下旨,追赠其上柱国,谥号“文忠”,可谓是风光大葬,无以复加。

当时,已经二十岁的万历皇帝,哭得一塌糊涂,连声感慨张老师的变法事业还没完成就“中道崩殂”

但是,但是!万历在内心却是开心的,甚至到了狂喜的程度。因为,自己终于可以亲政了,终于可以拍板了,终于可以不用担心张老师的教训了。

张居正在世时,所有人都是敢怒不敢言,现今他刚刚过世,积压多年的火山终于爆发了。尸骨未寒之际,朝中的顽固派们就立即开始反攻倒算,将矛头对准了张居正和他的“一条鞭法”,纷纷开始上疏弹劾。

而此时的朱皇帝万历,终于不用再看张老师的脸色,终于可以行使自己乾纲独断的皇权了。于是,他很快下令取消“一条鞭法”中的很多措施,为张居正变法踩下急刹车。

此举,无疑是一个明显的信号,向所有人都透露出一条信息,那就是万历并不是完全支持张居正以及他的改革。

以此为标志,朝臣们对于张居正的弹劾变得更加肆无忌惮,既是发泄各自的不满,又是为了讨好万历皇帝。反正,落井下石,人人喊打,好像所有的铮臣都应该弹劾张居正似的。

一时间,张居正生前的大事小情都被翻了出来。比如诬蔑亲贵,阻塞言路,专权乱政,欺凌君上等罪状。甚至于,就连他日常使用的交通工具——轿子,也被人拿来大肆渲染。

据言官弹奏,张居正的轿子非常拉风,竟需要三十二个人来抬。对!三十二人,你没看错,我也没写错。

轿子的的功能齐全,应有尽有,包括书房、卧室、卫生间。随轿的还有女婢,负责端茶倒水和休闲按摩。一句话,这顶轿子除了不能飞,其他功能都堪比特朗普的空军一号。

张居正的生活确实奢靡,而且有些好色。比如,抗倭名将戚继光就曾送给张居正十几个江南的美女,而老张照单全收后,统统留在了自家的豪宅中。

除了生活奢靡以外,张居正还有徇私舞弊和弄权乱政的问题。他的六个儿子分别是张敬修、张嗣修、张燮修、张简修、张允秋和张静修无一例外,统统都考取了进士。而且,每次取得功名,都有张居正的暗中支持。

起先,万历皇帝还能忍,毕竟他有大功于老朱家。但是,随着弹劾奏章的越来越多,万历越来越气愤,逐渐到了发狂的程度。

万历内心世界彻底爆发了,张居正之前天天教育我,要勤俭生活,要远离美色,要修性养德。可是,他倒一点儿都没闲着,苛待皇帝的同时,自己尽情享受着生活。

万历终于知道,敢情这么些年来,就唯独苦了我一个人。于是,万历皇帝下旨,查抄张居正的府邸,拘扣张家所有人。

结果,从张居正的家中搜出了三十多万两白银,文玩字画众多。虽然,这不能与未来的和珅和大人相提并论,可也绝对不是一个廉洁官员该有的正常家产。

万历皇帝没有犹豫,再次下令,废除张居正的所有封号和待遇,并把尸体从墓中挖出来鞭尸,以泄自己被欺压、被愚弄几十年的心头之恨。

幸亏,在最后关头,李太后出面劝说,才勉强保住了张居正的坟墓。曾经不可一世的张居正,绝对不会想到自己死后会有这样凄惨的遭遇。

回答完毕!

欢迎关注文史不假。

7

张居正对大明做了不小的贡献,死后被清算基本属于对大明的继续贡献

一是提高皇帝的威望,让所有人都团结到皇帝周围。毕竟皇帝亲政后急需确立威望,张居正就是个很好的影子。

二是警示所有臣子,这就是权力过大的下场。让所有人都知道大明不需要伊尹、周公、霍光等。

三是安抚官员情绪,使朝廷稳定。张居正行政刚猛,在任期间,“官不聊生”,成果已经收获。

强人过后,回到常态,使官员情绪稳定,保持统治系统团结,就是最重要的任务了。


(张居正)

中国古代政治,基本是一个生死局,输赢、利弊胜过对错、是非。这里遵守黑暗森林法则,在这片森林中,他人就是地狱,就是永恒的威胁,如果怀疑他人,能做的只有一件事:消灭之。

所以我们翻开历史,会发现历朝历代权力很大的臣子和君王基本是一个生死局,你死我亡,共赢体面的结局基本都在三代。

后世儒家喜欢提伊尹、周公,说这是臣子的榜样。意思是是非重于上下。但后世的君王对此很敏感。

在宋仁宗的时代,富弼与石介通信写的“伊周之事”,在舆论场被改成了“伊霍之事”,直接沸沸扬扬,产生风波,其实就是伊周之事皇帝也会很介意。毕竟是非可以解释,主观性很强,上下才是客观的


(黑暗森林法则)

霍光是汉朝第一个强臣,他废立君王,在霍光死后,霍家依然想控制朝政,最后被族灭。

王莽前半生为了大汉矜矜业业,封号为“安汉公”,功勋卓著。然后羽翼渐丰,直接代汉。

曹操在功成名就后,开启了代汉计划,从丞相、公到王,一步步到了皇位边缘,美其名曰,天命在自己,自己就做个周文王。后来司马家也复制了这一轨迹。

杨坚在周宣帝死后,直接控制朝政,假黄钺、左大丞相,第二年成为隋王,很快称帝。

多尔衮在皇太极死后,担任摄政王,对大清定鼎关内有巨大贡献,可死后,很快就被清算,甚至鞭尸。在康熙朝的鳌拜、嘉庆朝的和珅也是如此。


(读诗)

有一首诗特别好: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真伪、是非很难区别。王莽没代汉,就是中兴大汉的千古一人;曹操没篡位,可以是匡扶汉室的忠臣。

所以臣下有没有反心不重要,重要是有没有反的实力和皇帝认为臣下有没有反心。残酷的现实和历史先例,很难让人产生信任。

宋仁宗对文彦博说:“狄青是忠臣”。

文彦博回答:“那太祖皇帝还是周世宗的忠臣”。

这就是中国古代政治。张居正生前乾纲独断,为大明做了很多事。因为影响大、权力大,死后对他进行清算自然是题中之义,这是必然之举。至于理由,可以有一万个。所以士大夫官僚中专门有了“谋身”学、“三思”学。

‘做官要三思’!什么叫‘三思’?‘三思’就是‘思危、思退、思变’!知道了危险就能躲开危险,这就叫‘思危’;躲到人家都不再注意你的地方这就叫‘思退’;退了下来就有机会,再慢慢看,慢慢想,自己以前哪儿错了,往后该怎么做,这就叫‘思变’!”——《大明1566》


(为官三思)

8

原因有三:一是任何一个新掌握权力的君主都需要通过打击旧派系来树立自己的新权威,即使是死老虎,也得打;二是此前张居正一直教导万历要如何如何勤俭,而万历掌握权力后,得知张本人却是极其奢靡,言行不一,被欺骗的感觉令其勃然大怒,因而张居正及其后人被清算;三是从潜意识里来说,万历此前一直生活在张居正的阴影里,既敬而惧又畏,张居正死后,万历难免要以清算张居正的方式来摆脱这一心理阴影。

9

张居正死后被清算,是封建的皇权专制制度之下的必然结果。

父死子继之下的政治制度,是不可能选拔出秀的人才做领导人的。按儒家内圣外王的理论,王天下者,应该是当时当代最优秀的那个人。在亿万的人口之中,肯定是有一些优秀人才的。从中选择,就可选出最优秀的领导人。这些人如果当了领导人,就可以带领国家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可是,家天下的前提之下,选拔人才的范围,只在家族的几个人中选择,不可能选出当代最优秀的人。所以,封建王朝的帝王,大都是一代不如一代。到了后期,大多是些平庸之人当政,而专权制度的设计,却又让这些专制帝王拥有无上的权利。张居正的被清算,就是与这种政治情况相关联的。

明朝时期,也有所谓的奸臣和宦官专权,比如英宗朝的王振,嘉靖朝的严嵩,天启朝的魏忠贤等。有些论者常常把这些人说的手腕多么利害,水平多么高超。其实自己读一下明史,就很容易发现,有明一朝,自从朱元璋与朱棣父子取消了宰相制度,实行内阁制之外,政治的权利就一直牢牢的把握在皇帝的手里。所谓的权臣,看似很风光。只要皇帝一旦不需要他了。收回他的权利,他在顷刻之间便灰飞烟灭。什么都不是了。有人据此也常说,某某皇帝多么历害,比如嘉靖。其实,这只是一种假象,在明朝时,君臣之间的斗争,正如老板和员工之间的斗争,员工再厉害,如果老板不顺眼了,直接开掉就行了。绝对没有在本公司内打败老板的可能。唯一制胜的方式,就是加入别的公司。而大多数情况下,当时只有一家公司,所以,员工不可能胜利。

但当天下出现第二家公司,或是第三家的时候,这家没有公平竞争,逆向淘汰产生领导人的公司必然是不堪一击的。所以,当李自成和皇太极的公司开张营业之后。大明王朝立马就灰飞烟灭了。

我们想一下,以李自成的水平,假如是张居正或是王阳明这样的人当皇帝,还有李自成和皇太极混的吗?

张居正死后被清算的罪槐祸首,到底是谁呢?在当时,许多不明真象的人认为是张四维干的?为什么会这样认为呢?这与当时的政治现实有关。在张居正生活的嘉靖到万历年间,明朝内阁之间的恶斗,达到了中国古代政治斗争的顶峰。内阁的斗争与历史上的政治斗争相比,是很不同的。历史上的政治斗争,争的是天下,是帝王,比如曹操与袁绍之争。但内阁之争,本质上是奴才之争。看看张居正之前的内阁斗争史,就不得不惊叹。先是杨廷和反对议礼,被张璁取代。因为杨廷和与嘉靖之间,没有私人情谊,加之又反对嘉靖,所以,他的致仁去位,没有再翻身的可能。反以,他的继任者,没有必要把他给整死。明朝的制度。内阁首辅如果因事去职,次辅升为首辅,如果原首辅再被皇帝任用。现任的首辅,必须后退一步,做次辅。这种制度的设计,本身就是为了让内阁之间互斗,因为他们互斗,就不能威胁到皇位了。

张璁以议大礼上位,当了辅臣。之后夏言同样以礼仪方面的才能,引起嘉靖的关注。成了辅臣,夏言当首辅的时候,严嵩当次辅。严嵩为了搞倒夏言,可以说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最终夏言的被杀,还是因为嘉靖态度的转变。夏言因为和嘉靖的关系比较后,被严嵩算计,罢官一次之后,又曾被任用。回任之后,对严嵩非常不客气,严嵩只能以装孙子的绝招来化解,隐忍,并最终把夏言给害死了。严嵩上位干了很多坏事,最终被徐阶给搞了下去。徐阶上位之后,他遇到的对手就是高拱。按政治斗争的水平来说,高拱是斗不过徐阶的。况且,徐阶在上位。但是,奴才的斗争,与英雄的斗争毕竟不同。因为奴才的争斗,最终的裁判权是在于主子的。

徐阶和高拱合不来,徐阶也知道自己最终搞不死高拱。高拱必上位。因为根本的原因是,高拱是隆庆皇帝的老师,老师与学生的感情一般都是很好的。所以,徐阶把高拱整下台之后,自己也退休了。高拱经过两年的沉淀,果然又被隆庆皇帝招回来了。这时,内阁中真正成为对手的两个人,就是高拱与张居正了。期间当然也有其它人,比如李春芳,陈以勤,因为算不上高手,所以,只能在过渡时期摆摆样子。进不了权力的终极角力场。

张居正的上位,最应该感谢的人物,应该就是万历皇帝本人。最后整治张居正的也是万历。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为什么这样说呢?高拱虽然有他的缺点,但绝对是一流的政治家,很有水平。和张居正比虽稍逊半筹,但实际的能力与水平是决不差的。高拱的优势在于,他和隆庆皇帝有很好的私人感情。假如隆庆不是干了七年就死了。那么,他是不会允许高拱致仕的。他和张居正两个人共同在内阁办事,不是挺好的吗?

但张居正是愿意屈居第二的,搞走高拱,是他上位的唯一办法。于是,他就和冯宝一起联手搞走了高拱。因为冯宝和高拱有仇,高拱阻止了冯宝进升司礼监。冯宝对李太后说的高拱的话,十岁的孩子如何治天下?李太后与小皇帝听了肯定心惊。可是,如果隆庆多活几年,高拱是不会出现这问题的。

张居正掌权之后,内阁真正结束了混斗的局面,可以真正的做点事了。为什么?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小皇帝年纪小。李太后对张居正又非常信任,国家的一切事物,几乎都是张居说了算。这是张居正的改革能够取得成效的一个根本原因。

从某种程度上说,张居正掌权与魏忠贤掌权的情况很相似。都是皇帝年纪小,不管事。所不同的是,张居正是真正的政治家。而魏忠贤基本上是一个地痞。政治家的一呼百应的结果,带来的社会发展的繁荣;地痞流氓一呼百应的结果,就是社会的黑暗。由此也可见,人们普遍希望的圣人在位而天下治的愿望是合理的。

张居正做了那些有益于国家的事情,这里就不重复了。最著名的一条鞭法,考成法等都是人所共知的。张居正之所以受到清算,许多人列举了他的许多不法之事。诸如贪污腐败等等。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对其进行批评,证明他的倒霉是咎由自取。这种以今天的道德标准评价古人的作法,其实是很无聊的。

以现在的观点看,张居正是贪污了,受贿了。可是,翻遍当时大明朝的官场,你能找出一个干净的吗?可能海瑞是唯一的例外。如果一条道德标准所有的人都做不到,那肯定是这条标准出了问题。

先谈谈张居正为父奔丧其间坐三十二抬大轿的事,张居正这样做是为了简单的摆谱吗?当然不是。这是一种政治上的需要。张居正的改革,需要政令的畅通。当时的官员和老百姓们为什么要听他的话。说白了,人们相信的不是某个人,也不是某个所谓正确的理论。人们相信的是权利。三十二抬大轿,就是一种权利的象征,以此告诉所有人,我有权力,你们必须听我的。

张居正家被抄之后的情况,是很能说明问题的。黄金一万两,白银大概十来万。这个数字,与和张居正同为权利铁三角之一的冯宝,是上百万的。非而严嵩更是天文数字。据《烈皇小识》记载,一个叫劳永嘉的布政,到京去谋求巡抚之位,一次带了六万两白银。而徐阶家,光土地一项就有几十万亩。以张居正堂堂首辅之尊,当国十年,死后家里抄出这点银子,能算是贪官吗?历史虚无主义的评价方式,是要不得的。

朱东润的张居正传,说到张居正的儿子张懋修被拷问的情形:

有一部堂讯狱问:“汝先大夫与戚帅相结,凡有书问,虽夜中开门递进,意欲何为?莫非反,有乎?”

懋修答曰:“边烽紧急,宰相或不得坚卧不省。”部堂意阻。

在当时的情况下,许多人认为张居正的被清算与高拱有关。但事实是,高拱在万历六年就死了。一个死人,是不会有这么大能力的。

张居正的儿子们认为,害他们的人是张四维,他是继张居正之后的首辅。按上面所说的内阁恶斗的惯例来看,似乎也对。但是,张居正的被清算不是在生前,而是在死后。张四维已经当上首辅,而张居正已死,也永远不可能回来了。张四维根本无此必要。况且,张居正开始被清算的时候,张四维已经致仕退休了。

所以,张居正的被清算,很清楚是万历皇帝干的。万历对张居正的清算,真正的显露出他不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而只是一个任性的庸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个败家子。

有人说,万历清算张居正,是一个青年人对成年人的逆反。这是很有道理的。对于少年万历来说,张居正在他的身上,是尽到了类似父亲的责任的。问题是,张居正不是万历的父亲,以封建的伦理来说,万历是君父,而张居正是臣子。少年时的管教,换来的是成年人的报复。我觉得,万历对张居正的报复,与前几天报道的高中生弑师案,是很相类似的。

万历抄张居正的家,有很大的原因是出于贪财。这一点,是为很多研究历史的人所公认的。在清算张居正之前,有辽王的次妃出来告发张居正迫害宗亲。这个告状的辽王次妃,肯定是受过高人指点的。在她的状子中有“巨万金宝,尽入张府”的语句,这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勾起万历的贪婪。可是实际情况却是与所说不符的。若真有巨万金宝,怎么可能抄不出来呢?万历的贪婪,在历史上是有名的。许多人都知道明朝有所谓的矿税,闹出一些反税监的斗争故事。可是很少有人理会,矿税实际上是皇帝个人收的。与国家财政无关。其所得,也是全部入皇帝私人腰包。所以,明朝的腐败其实是皇帝的腐败。连皇帝都这么腐败贪财,当官的怎么可能清廉呢?

《张居正传》在说到张居正被清算的后果时,有这样的话:

居正整顿驿递,现在官员不得任意乘驿的禁例取消了;居正用考成法控制六部,现在考成法取消了;居正裁汰冗官,现在冗官一律恢复了;居正严令不得滥广学额,现在学额一并从宽了。乃至居正严守世宗遗训,外戚封爵不得世袭,以后也概许世袭了。

真正懂点政治的人都能看出来,张居正十年功夫获得的这些改革成果,对大明王朝是多么的重要。可是,万历皇帝就这样一条条废除了。同时,我们也能看出这些改革废除之后,多少尸位素餐的人得利了。

可是,张居正的改革,本质上是对大明朝有利的,对万历皇帝有利的。可是,他不管这些。不管万年基业,他认为,这天下是我的,我要钱。

张居正死后,接着当首辅的分别是张四维,申时行,沈一贯,都没有什么作为了。并不是他们能力不行。因为万历大了,他自己可以做主了。以申时行的聪明,他就不知道张居正的改革对大明朝有利吗?可是,这天下是你皇帝的,你自己都不在乎,我们还操那些心干嘛。于是,在万历之后,大明朝在魏忠贤的手上又玩了七年,崇祯帝又玩了十七年,便彻底的玩完了。

我们做一个不可能的假设,假如张居正是大明朝的皇帝,会不会出现后来的结果呢?当然,假设只是假设,历史是不允许假设的。

10

其实,对于自己身后将来遭到的清算,张居正生前呼风唤雨时,是有预料的。

《万历野获编》就记载,当张居正在万历五年回湖广家乡葬父时,那时候的他,正是权力的巅峰时期。湖广巡按朱琏也趁机讨好,想给张居正在家乡修“三诏亭”,以宣扬张居正光辉的政绩。但是春风得意的张居正,却给朱琏写了一封严肃的信,信中的意思,更把朱巡按当时吓够呛——你这么卖力的吹捧我,难道是想让我重复霍光的命运吗?

这个时候的张居正就已经料到,此时权倾朝野的他,未来的遭遇,正在朝着当年霍光的路子上走。

如果说《万历野获编》还是野史,那么回到北京后的张居正,更以他的表现,证明他早意识到未来的灾难:他不顾一切的多次给万历小皇帝上奏,恳请辞官回家。如果说一次两次,还能让万历皇帝觉得这是做样子,后来张居正却连最心酸的话都说出来了:皇上如果实在需要臣,可以先放臣回家。有哪些国家大事不明白,您可以问我,需要我回来,我会随时回来。言下之意更恳切:臣想退休了,放臣一条生路吧。

可是这番恳切的表态,却到底被万历皇帝母子挡回来:您拍拍屁股走了,可皇帝还小,这么大国家怎么治理?您再干十年吧。于是张居正最好的急流勇退机会,就这么没了。他已经别无选择。

但比起后人对他“拙于谋身”的感慨,对于自己的遭遇,他是清楚的,因为他进行的,就是一场前无古人的改革。他得罪的,不是哪一个政敌,而是整个大明朝的利益阶层。

在张居正进入权力核心以前,为什么明王朝一度到了“岂有异于汉唐末世”的地步?不在哪个官员祸国。而是明朝开国时的发展路线,到了张居正时代,已经走到了尽头——国家工商业蓬勃发展,土地兼并却越发严重,朝廷却只能靠农业税来维持财政。于是恶性循环,一边是官僚特权越多,巧立名目占国家便宜,一边是国家税收锐减,明王朝控制力下降。外面更有强敌环视,自然就是眼看要完的节奏!

看到弊病的人很多,敢去改这个弊病的,张居正却是为数不多的一个。他的十年改革,固然是许多有识之士的心血,却是由他坚决推行下来,铁腕的考成法,提高了整个王朝的效率,全新的一条鞭法,更给国家增加的收入,激活了工商业。可所有这一切,恰恰动了从权贵到士大夫等一系列当权者的“自留地”。张居正当政时,他们无可奈何,但是一旦有风吹草动,必然展开反扑。

如果说辞官前的张居正,还有急流勇退之心。那么在这之后,他也终于彻底看明白这一切。然后,就有了他那句流传千古的名言:虽有谤言,何足畏哉。最后的几年里,他以搏命的力度,继续推行改革。严打各地官僚地主。到了万历十年时,明朝有了空前的八百万存银,足够支持十年的存粮,蒸蒸日上的国力。但张居正的生命,却在这一天戛然而止。

然后,就是抄家,清算,剥夺一切荣誉,人亡政息……

相信这一切,他早有预料,可是他依然以无比的勇气,继续这场改革,为大明王朝的新生,熬尽最后的心血。所谓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位一生充满争议的改革家,终于做到了!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