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朝乾夕惕”和“夕阳朝乾”各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写反了皇上会如此生气?

“朝乾夕惕”和“夕阳朝乾”各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写反了皇上会如此生气?

2020-11-05 07:01阅读(71)

“朝乾夕惕”和“夕阳朝乾”各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写反了皇上会如此生气?:首先,笔者需要指出,这个故事讲的是清朝雍正皇帝和年羹尧之间的事。其次,“朝乾夕惕

1

首先,笔者需要指出,这个故事讲的是清朝雍正皇帝和年羹尧之间的事。

其次,“朝乾夕惕”一词最早出自《周易·乾》:“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这个词的意思是指一天到晚勤奋谨慎,没有一点疏忽懈怠,带有明显褒义色彩。随后,“朝乾夕惕”便成了一个固定的成语。

众所周知,汉语中的某些成语将并列关系的词语调换一下顺序,其实并无影响。

例如“春色满园”这个成语,亦可写作“满园春色”。成语“朝乾夕惕”也是如此,颠倒一下顺序,写作“夕惕朝乾”,含义不变。

既然调换顺序,并不影响意思,年羹尧在奏折中写“夕惕朝乾”是赞扬雍正皇帝勤奋,那为何会让后者勃然大怒呢?

其实,这就涉及了雍正皇帝和年羹尧之间的恩怨了。

年羹尧的妹妹嫁给了雍正,所以他本人既是雍正的心腹,又是大舅哥。早在康熙末年时,身为川陕总督的年羹尧就替雍亲王胤禛监视手握重兵的皇十四子抚远大将军允禵,为胤禛顺利继位立下了汗马功劳。

胤禛登基后,对于这位心腹兼大舅哥的旧臣可谓是恩遇甚厚,还对年羹尧说两人要做一对名垂千古的模范君臣。

然而,自古以来,天威难测,君恩更是靠不住。年羹尧并不明白“月满则亏”的道理。

圣眷优渥,再加上军功赫赫,年羹尧开始飘飘然了。

仗着皇帝的宠信,贪污受贿不说,还大肆安插私党。为人更是嚣张跋扈,回京时王公大臣下马向他问候,他竟然只是点点头,毫无礼数,视同官为下属,要求他们向自己下跪。

最要命的是,年羹尧自恃功劳,在皇帝面前也是丝毫不顾仪态,甚无人臣之礼。

年羹尧的所作所为,深深地刺伤了雍正皇帝的自尊心。于是,他决定收拾这个狂妄的臣僚。

雍正三年,由于天象出现了所谓的祥瑞,群臣向皇帝道贺,年羹尧也写奏折向皇帝称贺。

但是,年羹尧这份贺表字迹潦草,又把“朝乾夕惕”写为“夕惕朝乾”,本来这只是一件小事,而雍正皇帝趁机借题发挥,故意说年羹尧对自己不敬,随后将其贬官,调任杭州。

未过多久,又给他安了92款大罪,最终赐死。

所以说,雍正生气并不是因为年羹尧写错了成语,而是积蓄了长期的不满,借此机会发作而已。

?





2

这涉及雍正与年羹尧的故事,成为雍正除掉年羹尧的借口之一。

清朝的《贺疏》就是大臣们给皇帝写的贺信,正月过后的阴历二月,是每年之始。借着早春气象,各地方大员往往会在这个时候写几句应景吹捧的贺词。目的是拍拍皇帝的马屁,讨得最高领导的欢心,表示一下自己的忠诚!这本是君臣之间联络感情的方式。

作为封疆大吏,年羹尧自然也会这样做了。只是 ,年羹尧在《贺疏》中把“朝乾夕惕”写成了“夕阳朝乾”。年羹尧不仅倒装了词序,还把“惕”字写成了“阳”字,为此,触怒了龙颜,惹了麻烦。

我们先解释“夕惕朝乾”的意思。“朝乾夕惕”语出《易经》“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终日乾乾”这四个字,是说整天都做光明正大的事;“夕惕若厉”,是说每晚都要警惕自己,以反思自己的过错,如临危境。《易经》这两句话是告诉我们:作为光明磊落的人只要白天与夜晚能做到这样,那么,就可以洁身自好,不会有麻烦事了。

长此以往,“朝乾夕惕”就成了一个固定的成语。由于该成语是并列词组,顺序颠倒一下,含义并没改变。如“挑肥拣瘦”写成“拣瘦挑肥”,都是比喻挑挑拣拣,光要对自己??利的意思。常常,为了平仄押韵的需要,人们有意将词序作些调整,方便读来朗朗上口。

朝乾夕惕,依年将军的意思 ,就是我白天得到了皇上的表彰与褒奖,晚上就要提醒自己,好好反省,警惕不足之处,以便今后把工作做得更好!本来是向皇上表忠心的啊,可谓金玉良言了。但写给皇上的贺书里,他把这个词序一改,这样就有不同的解释了。“夕惕朝乾”完全可以理解为,我每夜自己先想好,做到有备无患、以便明天去见皇上时,??恃无恐。这样理解,当然是大逆不道的话了。何况还写错了字呢?

这表明,你年羹尧根本没有与我雍正在一条船上,你处处防着我,对我没忠心!你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我就敢办你!于是雍正把这话当成了对年痛下杀手的借口之一。

其实,雍正真正痛恨的,是年羹尧的恃宠而骄、妄自尊大。并且和八王爷,九王爷始终保持着“暧昧”关系。本来,雍正对年羹尧倚重甚大,指望年羹尧能够给自己争气。但年羹尧的表现,让雍正心灰意冷了。年羹尧首先犯了大忌才是雍正要他命 的真正原因。年羹尧的死,拿他自己的话来讲就是没有夕惕朝乾,他忽略了君臣界限。

3

《甄嬛传》里有这样的情节:

雍正把年羹尧的贺表递给了甄嬛,让她瞧上一瞧,甄嬛接过来,细细读罢之后,回禀道:“皇上,此表有大逆不道之言,皇上不宜过目!”


雍正愣了一下,问道:“怎么啦?”雍正接过来一看,原来年羹尧的折子不仅字迹潦草,而且还把“朝乾夕惕”写成了“夕阳朝乾”。

雍正勃然大怒,气的把贺表扔出去老远。

“朝乾夕惕”出自《周易》,“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雍正是个文化人,自然知道典故,也知道其中含义,大意是君子勤勉,很少出差错,是赞美之辞。

然而,年羹尧却将“朝乾夕惕”写成了“夕阳朝乾”,眼尖的雍正一下子就发现了,按理说年羹尧平时做事十分谨慎,况且还有师爷把关,本不该犯如此低级错误。



年羹尧到底是何居心呢?发泄不满情绪,对雍正有意见?

是的!

年羹尧在西北骄横跋扈,全然不把大臣放在眼里,蒙古王子见了年羹尧,不能行普通礼节,而要行跪拜礼。

进京之时,官员出城十里迎接,还要跪倒行礼,年羹尧骑在马上,瞧都不瞧一眼,飘然而过。

后来,这些“事迹”传到了雍正的耳朵里,他十分生气,但依然有所克制,毕竟年羹尧是边疆大吏。

雍正给年羹尧发了一道谕旨:

凡人臣图功易,成功难;成功易,守功难;守功易,终功难。……若倚功造过,必致反恩为仇,此从来人情常有者。

这道谕旨,其实是雍正对年羹尧的批评之语,意思是“你要认清自己,摆正位置,不要恃宠而骄,要记住谁才是真正的老大!”


哪知道,年羹尧骄横跋扈惯了,他觉得雍正处处仰仗着他,没有他雍正根本坐不稳江山,看了雍正的谕旨之后,内心非常抵触,于是借着贺表就发泄了一通。

他故意胡乱写了些恭维之词,又故意将“朝乾夕惕”写成了“夕阳朝乾”,言辞之间非常鲁莽。

雍正一看,勃然大怒,这小子,居然不把我放在眼里,你以为我雍正少了你不能活了吗?

雍正越想越来气,一下子把贺表扔的老远。

这时候,甄嬛不失时机地火上浇油:“或许是年将军一时疏忽?”

雍正冷哼了一声,终于动了杀机!

4

“朝乾夕惕”,怎么读?朝乾夕惕(zhāo qián xī tì)。它的意思是形容一天到晚勤奋谨慎,没有一点疏忽懈怠。但“夕阳朝乾”虽然含义和“朝乾夕惕”差不多,但理解角度不同,意思可就不大一样了。

“朝乾夕惕”出自《周易·乾》:“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意思是说人们要是白天始终很勤奋,到晚上又能严格要求自己,很警惕,那就不会有什么过失。后来固定“朝乾”和“夕惕”连用,形容一天到晚都很勤奋很谨慎。

其实,“朝乾夕惕”和“夕阳朝乾”都可以理解为白天始终很勤奋,晚上我要好好反省自己,警惕自己的不足之处。这是我们正面理解的意思。但“夕阳朝乾”也可以理解为,我要晚上先想好,每天要有所警惕、有所防备,特别是白天去见皇上之前。如果这样想,可就犯大逆不道啦!

为什么雍正帝看到年羹尧写的“夕阳朝乾”后会勃然大怒呢?我想这是年羹尧的手误,但让雍正皇帝大为不快,引发了一系列事情的发生。这件事确实很有意思,让我们来看一下整个事件经过。

话说雍正三年(1725年)二月初一,天上出现了“日月合璧,五星联珠”的“祥瑞”现象。大臣们开始向皇帝上表祝贺,其实,就是借天象的机会讨好一下雍正皇帝,也是顺便联络一下君臣之间的情感。

驻守西北的封疆大臣年羹尧自然也不例外,也上了奏折,可年羹尧也许大意了,将奏折中的“朝乾夕惕”写成了“夕阳朝乾”。

上面说了“夕阳朝乾”的意思也可以说的过去。凭借着年羹尧功绩及地位,在皇帝也至于怎么样。

可令人惊呀的是雍正帝是勃然大怒,很快年羹尧被免职,调任为杭州将军。随后,跟风的大臣开始揭发年羹尧的各种罪行,年羹尧最后被定下了92项大罪,虽没有对其处以极刑,而是让他“狱中自裁”,结束自己的一生。

所以,看似一个简单的错字,却引来杀身之祸。当然,写错字只是一个引子,背后却是复杂的政治角力,皇帝想借机除掉心头大患年羹尧的一个借口而已。

那么雍正帝是怎么通过这件事大开杀戒的呢?

年羹尧错写“夕阳朝乾”,认为没什么关系,但雍正帝可不这样认为的,他的意思是年羹尧故意错写“夕阳朝乾”的。这是因为年羹尧是算是个读书人,出现这种低级错误是可能的,年羹尧是故意错写,就是想表达说朕的行为称不上“朝乾夕惕”,他就是以这种方式来嘲讽皇帝的。

俗话说“欲加之罪,何患无辞”,雍正帝他就是这样认为的,所以一定要杀年羹尧。就算这次没有追究,他还会找其他理由的。

雍正皇帝想除掉年羹尧可不是一时心血来潮,年羹尧以前可是自己的心腹大臣,宠爱还来不及咋。但无奈年羹尧不珍惜,他大权在握,飞扬跋扈,组建小集团,干涉朝中大事。直接威胁到皇权的威严,雍正帝自然是不会容忍的。

所以一见到年羹尧奏折上写错了字,雍正帝不仅认为年羹尧这是在故意讽刺他,还认为这是个除掉他的好机会。

图片来自网络

5

关于这个问题,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如提问者所说,将“朝乾夕惕”写作了“夕阳朝乾”;另一种说法则是将“朝乾夕惕”写作了“夕惕朝乾”。个人更倾向于后一种说法,阳的繁体写法是“陽”,和“惕”看起来非常近似。夕阳朝乾四个字是有明显语病的,根本没有这样的说法,年羹尧进士出身,犯这样的低级错误显然有些过于“弱智”了!而将朝乾夕惕写作夕惕朝乾是可以说得通的,算不得语病,充其量就是倒装而已,意思仍然是明确的、根本不能算错。很显然,将“惕”说成“陽”,要么是年羹尧字迹潦草,早点只能是清世宗(雍正帝)的欲加之罪!

见过清朝大臣给皇帝上的奏折的人都知道,一水儿的都是正楷,就像“打印”的一般,字迹潦草显然是不太可能的。所以,只能有一种解释,那就是清世宗的欲加之罪!只有将夕惕朝乾说成夕阳朝乾才能彰显年羹尧的狂悖和大不敬,才能成为可以成立的罪名!否则,仅仅是倒装而已,连语病都算不上,是完全可以说得通的,清世宗根本无从发难。

奏折中的错别字问题

在那个没有汉子标准化的时代,人们写几个错别字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为此,后世还有了所谓“通假字”的说法。清朝皇帝在奏折中的朱批出现错别字也是非常常见的,清圣祖(康熙帝)的朱批中就曾经出现了不少错别字,清世宗的朱批中也同样存在。

对于错别字,通常情况下皇帝也是可以容忍的。毕竟自己也写错别字,凭什么不让别人写?奏折中出现错别字,只要不影响认读,皇帝通常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当然,清世宗属于比较较真儿的皇帝,也不过就是圈出来,在旁边标注一下,告诉大臣这是错别字。清世宗在奏折上的朱批中层不止一次指出过大臣使用错别字或用词不当的问题。但也仅仅是指出而已,只要不造成认读障碍,皇帝通常也不会揪住不放,包括清世宗。

既然如此,清世宗为何揪住年羹尧奏折中夕惕朝乾四个字不放,而且无限上纲上线呢?说白了,并不是清世宗没有容人之量,他要的就是这个上纲上线!

事情发生的背景

雍正二年,年羹尧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达到了人生的巅峰。随之而来,年羹尧也有些飘飘然了,开始有意无意地插手、干预朝廷人事任免,向重要部门、岗位安插亲信,甚至传出了“年选”之说。这是什么?是赤裸裸的结党、结私党!年羹尧此举也犯了清世宗的大忌,手握重兵、节制数省的抚远大将军开始结党了,这对皇帝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清世宗与年羹尧的矛盾也在迅速激化。

可清世宗刚刚重重嘉奖了年羹尧,甚至将年羹尧捧上了天!这个时候,作为皇帝,清世宗出尔反尔总归是说不过去的。而朝臣们见皇帝如此“恩宠”年羹尧,有意见恐怕也没有谁敢触这个霉头。总之就是,清世宗想要办年羹尧,却师出无名,他急需一个理由、一个突破口!就在这个当口、雍正三年年初,清世宗干了两件事:一、赦免了因开罪年羹尧获罪的蔡珽,并将其升任为主管监察的左都御史。二,出现“日月合璧,五星联珠”的所谓“祥瑞”,群臣上表称贺,年羹尧亦然。但清世宗却抓住年羹尧奏折中的“夕惕朝乾”不放、无限上纲上线,斥责年羹尧“自恃己功、显露不敬之意”,甚至说出了年羹尧青海之功“亦在朕许与不许之间”这样的话。

清世宗为何如此上纲上线

“错别字”而已,如果搁在雍正二年之前,清世宗或许连提都不会提,就算提了,恐怕也就是划个圈、旁边订正一下。可为什么这一次清世宗要无限上纲上线呢?原因不难理解,清世宗这话不仅是说给年羹尧听的,也是说给朝臣们听的。既是提醒年羹尧要摆正位置、知进退:“我才是你的主子、你的功劳许不许在我!”同时也是在释放政治信号,告诉朝臣们自己对年羹尧反感了,想借群臣之口寻找一个拿下年羹尧的借口、理由。

那么,为什么清世宗不直接拿下年羹尧而要借此事发难呢?除了需要一个冠冕堂皇、不出尔反尔的理由之外,很可能清世宗也是想再给年羹尧一个机会,希望他能够“急流勇退”。只可惜,年羹尧根本没有领会或者压根儿就没打算“急流勇退”……如果这个时候年羹尧能够主动服软、交权,看在敦肃皇贵妃年氏的情分和年羹尧的功劳上,清世宗或许还可能放年羹尧一条生路,让他顶着一等公的光环回家养老便是了。

清世宗骑虎难下

虽然清世宗已经准备拿下年羹尧了,但接下来的事情还是有些出乎清世宗所料。清世宗前脚释放完政治信号,后脚群臣们弹劾年羹尧的奏折便如同雪片一般飞向了养心殿!其内容也大大出乎清世宗的预期,年羹尧的种种不法都被挖了出来,最后硬是罗列出了九十二款罪状。到这个时候,实际上清世宗已经骑虎难下了,就算他不想处置年羹尧也不行了……从清世宗先将年羹尧由抚远大将军降为杭州将军可以看得出,清世宗多少还是有些犹豫的。除了防止年羹尧铤而走险之外,很可能清世宗依然在观望,如果年羹尧这个时候能够有所“悔悟”,处罚是跑不掉的,但性命或许还是能够保住的。但年羹尧又一次表现出了“无动于衷”,最终清世宗也只能是将年羹尧赐死了……

综上所述,所谓“朝乾夕惕”与“夕惕朝乾”原本只是一件小得不能再小的事情,如果是在平时,就算是皇帝也不会当成什么大事。但这件事发生在清世宗准备拿下年羹尧的节点上,于是便成了大事。说白了,清世宗就是在借题发挥、向群臣释放拿下年羹尧的政治信号,同时也是在给自己寻找拿下年羹尧的借口和切入点。一石激起千层浪,在清世宗态度明确之后,群臣们便“不遗余力”地展开了对年羹尧的攻击。自此,年羹尧被拿下已经没有疑问,唯一的区别恐怕也就是留不留得住一条小命的问题了……但年羹尧的反应让清世宗彻底失望了,加之群臣的反应过于剧烈,清世宗已经骑虎难下,最终只能以赐死年羹尧收场。

但清世宗对年羹尧实际上多少还是网开一面的,仅仅处置了年羹尧一支,并没有株连年氏满门。年羹尧的父亲年遐龄仅仅被革爵了事,去世时清世宗还特地恢复了这位岳父的一等公待遇。而年羹尧的哥哥年希尧也仅仅是革职而已,不久之后便被清世宗重新启用了。甚至包括年羹尧的儿子,也没有遭到太严重的打击,除了年富被杀之外,其他儿子象征性的流放一年多之后便被释还、交给年遐龄管束。将亲孙子交给祖父“管束”,差不多也就是无罪释放了。可见,清世宗对年羹尧的功劳还是认账的,这里面虽然有敦肃皇贵妃年氏的原因,但清世宗如果不认年羹尧的旧功,把他这一支杀成绝户还是“合理合法”的,不是吗?

6

首先谢谢小秘书邀请!


“朝乾夕惕”最早出自《周易·乾》本来是赞美一个人从早到晚勤奋谨慎的工作,既努力又时刻警惕不出差错。但在清朝雍正时期大将军年羹尧借花献佛表“忠心”不成,反倒因为这几个字被个职查办。


其实“朝乾夕惕”和”夕阳朝乾”除了读起来押韵不一样,意思基本都差不多,但问题就是出在写的人与看的人是不是都别有用心。


熟悉清朝那段历史都知道雍正皇帝是个相当谨慎多疑的人,甚至那个做臣子的说错一句话,奏折写错一个字都要被问责,他的大舅子年羹尧就是最好的例子。

据说在雍正三年(1724年)二月,钦天监夜观天象发现天文学上百年不遇的“日月合璧,五星联珠”的天文奇观,大臣纷纷上表称贺,平西大将军年羹尧也上了贺表,并引用古人《周易.乾》中的“朝乾夕惕”赞美雍正,不知是有意还是无心但羹尧的贺表中出现了二个瑕疵,一是字体写的非常潦草;二是将“朝乾夕惕”写成了“夕惕朝乾”,虽然意思相同,但却引起雍正的猜疑。


本来雍正对于自己的这个大舅哥就非常不满,自从年羹尧平定边疆叛乱之后,居功自傲,仗着自己手握整个西北的军政大权,又是皇亲国戚,在雍正面前忘记做家奴的本分,雍正对其早就动了杀机,刚好年羹尧的这篇贺表给了雍正借口。


雍正借此机会当着满朝文武官员面对年羹尧大加斥责。俗话说:墙倒众人推,朝堂众臣看到雍正带头,昔日受年羹尧压迫有怨怼都公开弹劾他,于是年羹尧因为一个小小的疏忽,被弹劾成九十二条大罪,一下子由抚远大将军降为杭州将军,后又逼迫令其自裁,亲族、同党或斩首或流放或贬谪。

雍正借年羹尧一份贺表,兴起文字狱,这也只能说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朝乾夕惕”一词从此后扬名千古。雍正皇帝与年羹尧的这个故事再一次说明,无论何时都不能忘了君臣有别,勿僭越。

7

雍正三年(1725年)三月,京城的天空中出现了“日月合璧,五星联珠”的景象,在当时的人们看来,这是上天赐予人间的 “祥瑞”之兆,于是群臣们纷纷写诗做赋,敬上贺表,以表达自己对于雍正皇帝祝贺。

此时,远在西北的年羹尧也向雍正敬上了一份贺表,然而,雍正在看完年羹尧的贺表后随即勃然大怒,痛斥年羹尧不忠不孝,并就此将年羹尧调离了西北,后又经过对其的一路贬谪,最终以“九十二条大罪”赐年羹尧以自尽。

而雍正之所以会对年羹尧如此的愤恨,原因就在于年羹尧将本应写作的“朝乾夕惕”,写成了“夕惕朝乾”,从而为自己引来了杀身之祸。

其实,当时的明眼人都很清楚,雍正以这样的方式处置年羹尧完全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而这也恰恰昭显了雍正惩治年羹尧的决心,于是参劾年羹尧的奏折如雪片一样飞来,年羹尧就这样倒在了雍正的这场“阴谋”之中。


年羹尧从最初的雍正“恩人”,慢慢变为了“罪人”。

早在康熙朝时期,雍正就与年羹尧及其家族建立了十分密切的联系,而这一切却都是出自康熙皇帝的“安排”。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康熙册封雍正为雍亲王,并将镶白旗汉军第五参领下以及镶白旗满洲第三参领下全部划给了雍正。而早在顺治十二年(1656年)的时候,年羹尧的祖父年仲隆通过科举考中了进士,年家也就此被编入镶白旗汉军第五参领第一佐领下。如此一来,整个年羹尧家族正式划归雍正统领,包括年羹尧本人,以及他的父亲年遐龄、兄长年希尧等,也皆成为了雍正的“藩邸故人”。

紧接着,在康熙五十年(1710年),康熙出于对时任湖广总督的年遐龄的赏识,特意安排雍正迎娶了年遐龄的女儿,也就是年羹尧的妹妹年氏为王府侧福晋,使得雍正与年羹尧以及整个年家的关系更加的密切,年羹尧也就此成为了雍正的“大舅哥”。

而在此后的“九子夺嫡”期间,担任陕甘总督的年羹尧也给予了雍正重要的帮助,特别是在暗中为雍正拉拢了一大批官员,有力的支持了雍正。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皇帝去世,雍正顺利登基,随即在雍正元年(1723年)的时候,爆发了青海蒙古贵族罗卜藏丹津的叛乱。

此时雍正的皇位尚未稳固,在此“内忧外患”的关键时刻,雍正任命年羹尧为抚远大将军,统领西北大军全力平叛。

结果年羹尧前后仅用了不到三个月的时间,以极少的消耗与代价,迅速平定了罗卜藏丹津的叛乱,叛军被打的几乎全军覆没,罗卜藏丹津的家人悉数被俘,罗卜藏丹津本人更是化妆成一妇人才勉强逃脱,只身投奔了蒙古准噶尔部落首领策妄阿拉布坦。

在罗卜藏丹津的叛乱平定后,雍正的皇位也得以彻底稳固,此时的雍正丝毫不掩饰自己对于年羹尧的感恩与宠爱之情,并且将年羹尧称为是自己的“恩人”:

“朕不为出色的皇帝,不能酬赏尔之待朕;尔不为超群之大臣,不能答应朕之知遇。”

“不但朕心倚眷嘉奖,朕世世子孙及天下臣民当共倾心感悦。若稍有负心,便非朕之子孙也;稍有异心,便非我朝臣民也。”

与此同时,雍正更是同时加封年羹尧及其父亲年遐龄“一等公”爵位,以示恩宠,家族其他成员也尽获封赏,纵观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历史,如此的厚赏实属罕见。

然而,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年羹尧与雍正之间的矛盾便不断的激化。

首先,就是年羹尧居功自傲,目无君主。

早在雍正二年(1724年),年羹尧西北得胜进京的时候,就开始在朝臣面前趾高气昂,飞扬跋扈,就连对待雍正也全无君臣礼仪,不仅言语嚣张,甚至当着雍正的面盘腿打坐,俨然真的把自己当做了雍正“恩人”。不仅如此,诸如“用膳”、“翻牌子”等这些僭越的行为更是不胜枚举。

其次,年羹尧开始结党营私,培植党羽。

这一时期的年羹尧利用雍正对其的宠爱与信任,不断网络自己的党羽,并且把持地方官员的任免和升迁,“年选”一词也就此不胫而走。

再次,就是年羹尧贪污腐败,生活极度奢靡。

此时的年羹尧一改其在西北平叛期间,节约、勤俭的良好作风,开始极度的铺张浪费,并且不断收受官员贿赂,搜刮财富,弄得整个西北官场是乌烟瘴气,甚至京城内的朝廷中央都受到了影响。

可以说,年羹尧已然是在自我“作死”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雍正也逐渐对年羹尧失去了耐心,年羹尧的最终末日也即将来临。


将“朝乾夕惕”写成“夕惕朝乾”,“倒年”的序幕就此拉开。

雍正三年(1725年)三月,在得知京城天空出现“日月合璧,五星联珠”的“祥瑞”之兆后,年羹尧也同其他朝臣一样,进献贺表向雍正表示祝贺。

然而在他的贺表中,“夕惕朝乾”这四个字却引来了雍正愤怒。

“夕惕朝乾”,本应写作“朝乾夕惕”,这句话出自《周易》中的《乾卦·九三爻》:

“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朝乾夕惕”,即用来形容一天的时间里面,从早到晚都非常的勤奋谨慎,没有一点疏忽懈怠,在此之前,雍正就曾使用过“朝乾夕惕”来进行自诩和自励。

实际上,“朝乾夕惕”和“夕惕朝乾”本无意义上差别,在民间也经常为文人替换使用,看似并无大碍,然而,雍正却拿此事大做文章。

雍正认为,年羹尧不是普通的文人,早在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年仅21岁的年羹尧就考中了进士,与横跨康雍乾三朝的名臣张廷玉是同年同榜,他并不是不知道“朝乾夕惕”的典故,而写成“夕惕朝乾”纯属故意。于是,在雍正看来,这就是:

“自恃己功,显露不敬之意。”

更为致命的是,雍正更认为年羹尧这是在“诅咒”自己早点去世,好让新皇尽快登基,所以才将代表晚上的“夕”,放在了代表早晨的“朝”之前。

就这样,雍正解除年羹尧川陕总督职,命他交出抚远大将军印,调任杭州将军。

雍正这一手,不仅仅是要将年羹尧调离他自康熙朝时期就已经开始经营的西北“老巢”,更是在向朝臣传递自己的态度。

在此之前,朝中对于年羹尧的批评之声已经是愈演愈烈,并且雍正对于年羹尧也已是愈发的不满,只不过雍正始终苦于没有合适的机会。一方面,年羹尧迅速平定了罗卜藏丹津的叛乱,帮助他稳固了皇位,这份功劳实在是太大了;而另一方面,雍正刚刚对年羹尧及其家族极尽封赏,紧跟着就对其加以惩治,必然会将自己置身于极大的负面舆论之中,动摇自己皇权统治的根基。于是,雍正只能任命同年羹尧关系交恶的蔡珽为左都御史,专门负责暗中收集年羹尧结党营私、贪污腐败的证据。

而这一次,雍正借着年羹尧将“朝乾夕惕”写成“夕惕朝乾”的事情大做文章,并且将蔡珽收集的证据公之于众,无疑释放了一个非常明显的要惩治年羹尧的政治信号。

就这样,在雍正的授意与暗示下,朝臣们纷纷上疏开始弹劾年羹尧,特别是那些曾经与年羹尧有过交往的官员,更是急于撇清同年羹尧的关系,一时间,参劾年羹尧的奏折堆积如山。

最终,雍正给年羹尧定下了九十二条大罪,其中大逆罪五条,欺罔罪九条,僭越罪十六条,狂悖罪十三条,专擅罪六条,忌刻罪六条,残忍罪四条,贪婪罪十八条,侵蚀罪十五条。这九十二条大罪中,抄家灭门、处以极刑的罪过多达三十条,但是雍正还是念及年羹尧的功劳以及同年家的特殊关系,仅仅是赐年羹尧自尽,杀掉其子年富,至于年家的其他人包括年羹尧的父亲年遐龄、兄长年希尧以及年羹尧的其他儿子,则没有过多的牵连。

当然,雍正这样处置也是顾及到年羹尧的妹妹年氏。

为了不让病重期间的年氏担心,雍正并没有将年羹尧被查办问罪的消息告诉她,而为了给病重的年氏“冲喜”,雍正甚至还在皇后仍然在世的情况下,晋封年氏为敦肃皇贵妃。直到年氏死后一个月,年羹尧才最终被雍正赐死了,结束了其大起大落的一生。


纵观年羹尧从巅峰到最终覆亡的整个过程,不难看出雍正的“高明”之处。

年羹尧此前居功自傲,飞扬跋扈,雍正都是隐忍不发,只是命人暗中进行调查,终于在等到了年羹尧自己“犯错”的时候,雍正对此开始大做文章,引导朝臣们对年羹尧进行弹劾,而他似乎是在一种“迫于压力”和“被逼无奈”的情况下,才将自己的“恩人”年羹尧赐死。实际上,包括此后的处置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以及对雍正登基立有大功的隆科多,雍正都是采取了同样的方式加以处置。

就这样,年羹尧将“朝乾夕惕”写成了“夕惕朝乾”,这样一个无伤大雅、可有可无的“错误”,却成为了其人生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而这一切从根本上来说都是雍正“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一场“阴谋”罢了。

8

谢邀,朝乾夕惕,是个汉语成语。最早出自《周易,乾》“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乾乾,自强不息,惕,小心谨慎。这个成语形容一天到晚勤奋谨慎,没有一点疏忽懈怠。这个成语一倒装即成了夕惕朝乾。大体意思没有多大变化。仔细揣摩就成了,每夜先想好謽惕,防备,以防万一。

这个故事出自雍正当皇帝期间,某一日,年羹尧写给皇上的奏折里把“朝乾夕惕,写成了“夕惕朝乾“,雍正帝看罢龙颜不悦,忖曰,这不是他自恃功高,要提防我,显露不敬之意吗?于是寻找机会削职罢黜,调任杭州将军,最后下令自裁。

我记得大概意思就这样,不知对否,请师友斧正!见谅!


9

“朝乾夕惕”和“夕阳朝乾”这组成语的渊源来自雍正皇帝和年羹尧。也正是因为这顺序之差,雍正皇帝大怒,并且为年羹尧招来了杀生之祸,这中间到底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我觉得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去分析整个事件的经过以及结果。


贺表事件的原委

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统治时期西方也在进行工业革命,因此在清朝有很多西方的仪器被引进,其中天文望远镜就是被引进的仪器之一。


由于受到科学技术的限制,一般当时只能观察到“三星连珠”,雍正年间又一次出现了“四星连珠”的景观,雍正大喜并为彰显自己的勤勉,就说这次是“五星连珠”,“五星连珠”是难得一见的祥瑞吉兆,因此各地大臣纷纷上表以示祝贺


作为雍正最宠爱的大臣,年羹尧自然也是上了一份贺表,贺表的具体全文已难以考察,但是年羹尧在贺表中将“朝乾夕惕”写反了且把惕字写错了最后写成“夕阳朝乾”了,雍正一直以“朝乾夕惕”为自励和自诩,这次年羹尧犯错使得雍正勃然大怒,至此年羹尧一路被贬,最终以“九十二款罪状”被杀。



朝乾夕惕和夕阳朝乾是什么意思

朝乾夕惕出自《周易·乾》中的一句话,“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从字面意思上来看,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整天做的都是光明正大的事,每天晚上都要进行反省激励自己,仿佛身处危境,这样就不会有麻烦了。




其实顺治皇帝曾经就以“朝乾夕惕,冀迓天休”来自我标榜过,雍正也是一位极为勤勉的皇帝,因此“朝乾夕惕”也是雍正对自己勤于政务的一种自我夸奖。


“夕阳朝乾”就是“夕惕朝乾”的意思,其实从字面解释来看,与“朝乾夕惕”没有太大区别,但是汉字是博大精深的,有时候经常会出现“言者无意,听者有心”的情况,这里朝乾夕惕本来是比喻白天做事光明磊落晚上回来继续反省激励,但是换了顺序以后就会变成晚上小心谨慎的思考,第二天面对事情就有所准备有恃无恐。


从一个有心人的角度去看这样一个改动,其实还是会发现这其中含义大相径庭的,前者是一种正面的做事态度,而后者则显得有些投机取巧颇有心计。


雍正为何因此而大发脾气,甚至导致最终年羹尧被杀

正常来说,这种颠倒顺序的用词在古时候写文章的时候时常有之,本身并无太大关系,只能说这件事只是雍正大发脾气的一个切入点,一个对年羹尧下手的切入点。其发脾气真正原因主要是以下两点:


第一,雍正对年羹尧早有不满,这次事件是一个雍正心中长期积累的情绪的爆发。雍正能够在“九子夺嫡”的皇位争夺战中胜出,俗话说“外有年羹尧,内有隆科多”,确实年羹尧平叛西北对于雍正的上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雍正继位以后也十分器重年羹尧,但是年羹尧却恃宠成骄,居功自傲,不但贪污受贿,更是结党营私,天高皇帝远有时甚至不把雍正放在眼里,雍正对日益骄纵的年羹尧也是日益不满,但是年羹尧手握重兵且西北战场还是需要他,因此雍正只能忍住这口气,所以这次事件是雍正长期以来对年羹尧的不满情绪爆发的表现。




第二,雍正要借此机会对年羹尧下手。此时西北战场结束战斗,雍正即位后经过两年的过渡政局也趋向稳定,朝野上下对年羹尧的批判越累越多,雍正自己也逐渐失去了对年羹尧的耐心,因此正好借此机会对年羹尧下手,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理解为“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只是年羹尧确实死有余辜。



结语

综上所述,其实“朝乾夕惕”也好,“夕阳朝乾”也罢,都不过是一句平常的典故,雍正之所以对这件事大做文章,主要还是由于他心中对年羹尧的不满积怨已久,正好借这个机会兴师问罪罢了,而年羹尧作为进士出身,这种错误像是有心为之,难免有些过于狂妄自大,最终咎由自取招来杀身之祸。

10

“朝乾夕惕”一词出自于《易经乾卦》,其中九三的爻辞是:“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人们都知道乾卦的最重要意象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也就是说,君子要学习天道的精神,周而复始,运行不息。君子终日乾乾,是说,君子白天要勤勤恳恳的工作,像天一样刚健,不能偷懒、懈怠,才能成就大事。其意在勤勉。夕惕若厉,无咎。是说晚上的时候,要认真反思一天的行为,看有没有什么做的不对的地方,以后改正。厉是危险之意,随时像面临危险一样的反思自己,就可以不犯过错。 《论语》中曾子所说的,“吾日三省吾身,与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的来处,就是这里。

“夕阳朝乾”,没有这个词,是写错的情况下出现的。把冯京当马凉,就是写错或看错,本身没有什么意义可讲。如果出现在电视剧中,并且与人物命运产生直接的联系,那它就有意思了。

这个问题大约来自关于雍正皇帝与年羹尧关系的电视剧。其中有年羹尧为雍正上奏折的时候,错把“朝乾夕惕”写成“夕阳朝乾”。雍正因此大怒,以为年羹尧有造反之心,从而产生杀他之意。一词之错,居然与一位大将军大功臣的生死相关,可见这一词之错是多么重要。

但我觉得,电视剧的情节,都是小说家言,未必就是信史。就算历史上真的有这样的事,也决不会是雍正因为年羹尧的奏折有点小错,就产生杀他之意。真实的思想逻辑是,雍正因为有了杀年羹尧之意后,才会在他的奏折中挑毛病。年羹尧就算再狂妄自大,也决不会故意在奏章之中挑衅雍正。如果年羹尧真的想造反,必然是一边暗中准备,一边努力讨好雍正,使其不加防范。当年安禄山就是这样干的。没有造反的准备,在小节上挑衅皇帝,只有傻瓜才会这样干。

二月河的小说《雍正王朝》,是把雍正当成明君描写的。年羹尧就成了乱臣贼子。其实历史上的年羹尧与雍正的故事,不过是一个千年不变的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翻版而已。

据说《甄嬛传》中,也有这个情节。甄嬛在年羹尧的奏折中看到了这个问题,并巧妙的进行挑拨,轻描淡写中,让雍正对年羹尧起了杀心。从而使得自己在后宫的争斗中取得优势。这种情节,不过是相信玩弄心机者可以战无不胜的人一种自我安慰而已。真实的历史中是不可能的。

我们可以分析一下电视剧中的大体逻辑。为什么年羹尧把“朝乾夕惕”写成“夕阳朝乾”就有不臣谋反之心呢?一是,年的奏折字体草率,且有明显错误,是对皇帝的傲慢。至于“夕阳朝惕”意思,是创作者们故弄玄虚之举。假如朝乾夕惕是说白天努力工作,晚上认真反省。如果顺序颠倒一下,本无大碍。也很难推出有造反之意。

现实中的年羹尧会犯这样的错误吗?显然是不会的。因为没有必要。特别是那些走形式的年终贺表之类的。让师爷代劳也就可以了。不可能出现非常低级的错误。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年羹尧虽然以将军名世,但他还是康熙三十九年的进士,决不是没有文化,一般行武出身者可比。这样的人,能把一个当时很常用常说的词用错,错到狗屁不通的程度,是不太令人信服的。但今天的观众,看到这样的一个梗,很多人就信了。其原因在于,这个词在今天已经成为生僻词了。这里的提问,就是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