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死后给建文帝留一张底牌(耿炳文),可防朱棣造反,建文帝为何没用好?:耿炳文,明王朝的开国元勋之一,爵封长兴侯。他和明初的很多勋臣一样,也属于“淮
耿炳文,明王朝的开国元勋之一,爵封长兴侯。他和明初的很多勋臣一样,也属于“淮西集团”,而且跟明太祖朱元璋是同乡。但是,与朱元璋的许多“淮西老班底”不同,耿炳文并不是朱元璋起兵初期的“老人”,而是在其父亲耿君用阵亡后“接班”的。因此,他的资历比起明王朝其他一些开国元勋显然要浅得多。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他更像是朱元璋的“子侄辈”而不是“老兄弟”!
按理说,耿炳文资历较浅、军功也不是最卓著的,可为什么朱元璋晚年大肆屠戮开国功臣时独独留下了他呢?很显然,资历浅、军功并不靠前这两点劣势恰恰成了耿炳文的优势!因为资历浅、军功也并不靠前,耿炳文没有“嚣张”的资本。加之性格比较内敛,在明王朝一众嚣张跋扈的“淮西悍将”之中,耿炳文显得尤其低调!而这,正对朱元璋的胃口。
朱元璋晚年为何大肆屠戮开国功臣?原因很简单,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精心培养的接班人——懿文太子朱标英年早逝。在一系列纠结之后,朱元璋最终选择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作为新的接班人。彼时的朱允炆身无寸功,而且非常年轻,朱元璋担心将来朱允炆镇不住那些嚣张跋扈的“淮西悍将”,这才动了杀机、为孙子提前除害!很显然,人畜无害的耿炳文并不属于朱元璋担心的那一类人。
除此之外,还有更重要的一点。耿炳文和懿文太子朱标是亲家,他的儿子耿璿娶了朱标的大女儿江都公主(永乐后降为郡主)。换言之,耿炳文的儿子是建文帝朱允炆的姐夫!有了这层姻亲关系,耿氏家族等于是被牢牢绑在了嫡长房的战车之上。正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只有保住嫡长房朱标一脉的皇位,耿氏家族才能实现利益最大化。因此,耿炳文必须为朱允炆站台、看场子,他为的不仅是明王朝,更是自己和自己身后的耿氏家族。这一点朱元璋心知肚明,自然不会为难耿炳文。
而且,耿炳文这个人一直以防守著称,和近代的傅宜生将军倒是有几分相似。在明王朝对北元的大规模作战结束之后,进攻型的将领显然已经失去了用武之地,明王朝更需要的恰恰是像耿炳文一样擅长防守的将领,守住国门、守住京师才是第一要务,这或许也是朱元璋留下耿炳文的原因之一吧。
在明成祖朱棣发起“靖难之役”之初,耿炳文当仁不让,成为了建文帝朱允炆迎击四叔的不二人选,被朱允炆封为了大将军,统兵抗击燕军。正如前面所说,耿炳文这个人的优势是防守,进攻并不是他的强项。面对来势汹汹的燕军,耿炳文显然在进攻方面并不十分顺利,渐渐与燕军形成了胶着、对耗之势。
如果按照这个思路走下去,燕军以一隅之地与中央政府拼消耗,结局几乎是必然的,他们根本耗不起!可年轻气盛的朱允炆太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了,眼看着耿炳文进攻不力与燕军陷入胶着状态,他等不及了!于是,在周围一些别有用心之人的撺掇之下,朱允炆最终用自己表大爷岐阳武靖王李文忠的儿子曹国公李景隆换下了耿炳文。
个人认为,朱允炆急于求成是一个原因,或许这其中还有另一个原因,那就是朱允炆并不信任耿炳文。耿炳文的儿子虽然是朱允炆的姐夫,但江都公主与朱允炆并非一母同胞。而且,耿炳文与江都公主之间又隔了一层,他对自己究竟能有多少忠心,朱允炆根本拿不准。尤其是耿炳文在兵力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居然和燕军陷入了胶着、对耗,这就让朱允炆不得不起疑心了,耿炳文到底想干什么?骑墙观望、待价而沽?亦或是另有图谋?显然,无论哪种情况都不是朱允炆愿意看到的……这恐怕才是朱允炆换下耿炳文的主要原因。
李文忠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亲外甥、明王朝的开国元戎、一代名将!朱允炆选择他的儿子恐怕也是因为自己这位表大爷名气实在太大了!可李景隆却不是他爹李文忠,那就是一个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绣花枕头……朱允炆用他换下耿炳文时,败局其实就已经注定了。这位扛着老爹名将招牌的纨绔子弟刚上战场没多久,就被自己的表叔——明成祖朱棣给收拾得体无完肤、几乎全军覆没!朱允炆看家的老本就这样让李景隆全给葬送了。更让人无语的是,在朱允炆走投无路之时,李景隆居然跟自己另一位表叔谷王朱橞一起打开了金川门、把燕军迎进了南京城!朱允炆就这样让李景隆给卖了,最后在一把大火中结束了建文朝……
朱元璋是一个聪明之人,不过我始终觉得他最后把皇帝的宝座交给自己孙子朱允炆这个做法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实在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也是因为这样,朱元璋最终造就朱棣造反。
要说他留下来的王牌,那就是前朝的三文一武,让他们扶持朱允炆好好治理国家,朱元璋当时一定觉得国家已经安定太平,所以留下三个文官,却只留下一个武将,接下来我就说说那段历史吧。
朱元璋显然失算了,他应该留下三个武将一个文官才是对的,因为大战在即,文官一点用没有,还得武官冲锋陷阵。
朱元璋留下的武将叫耿炳文,他的父亲是明朝的开国功臣之一,官至管军总管,父亲战死后,耿炳文继承父亲官爵还有军队,继续为朱元璋效劳,并且屡次打败张士诚的军队,和常遇春、徐达攻打大同、陕西等地,再立战功,最后被朱元璋封为长兴侯。
耿炳文是一个很不错的武将,原本留下来耿炳文,也是可以对付朱棣造反的,可是朱允炆就是一个小孩子,没有经验,始终赶不上他的叔叔朱棣。
建文元年,燕王朱棣因为不满意削权之事,一气之下揭竿而起造反。朱允炆任命耿炳文为征虏大将军,率领三十万大军(实际上只有十三万)北伐平反,此时,耿炳文已经六十五岁高龄,早已经不适合作战。
可是无奈朱棣造反太突然,朱允炆一时间有点蒙,并不知道如何是好,军队支援不足,调兵时间过长,只能先让这13万大军去灭朱棣。其实按理来说,朱棣一个燕王,也没有多少人马,13万大军足以剿灭他,关键就看怎么带领,怎么指挥。
朱棣明显有自知之明,知道硬碰硬自己肯定不是对手,就搞野战,搞突袭,耿炳文才刚带领9000先锋部队去对抗朱棣,就被朱棣来个突袭,全军覆没,潘忠与杨松率军来增援,过月漾桥时,遭到朱棣兵马伏击,落入水中,潘忠、杨松都被俘。
两人也是铁血汉子,誓死不从朱棣,最终被朱棣处死。耿炳文带领剩下的近10万大军继续剿灭朱棣,朱棣感觉自己实力不允许打算撤离,就在这种千钧一发之际,建文帝朱允炆给朱棣来了一个大大的助攻。
朱允炆看到耿炳文战事不妙,心里五味杂陈,这时文臣黄子澄给朱允炆出馊主意,叫朱允炆用李文忠的儿子李景隆来取代耿炳文继续带领大军作战。
李景隆就是一个纸上谈兵之人,没有经历过什么大的战争,根本不是老谋深算的朱棣对手,耿炳文原本打算守城耗尽朱棣兵力的想法瞬间被朱允炆否定,李景隆替代耿炳文主动出击追杀朱棣。
此时朱棣早已经撤离,朱棣看到朱允炆换了一员大将,心里乐开了花,不慌不忙与李景隆周旋,打游击战,今天突袭一部分,明天突袭一部分,总是让李景隆措手不及,就这样,十万大军逐渐被朱棣消耗,朱允炆节节败退。
朱棣看着一片形势大好,看来这个皇帝梦还是有希望,可是更为严峻的问题来了,要是朱允炆将其他地方的军队调来支援,朱棣就不是对手了,他此刻必须找一个联盟队友。
他想来想去想到自己远在内蒙古的弟弟朱权,于是朱棣带领几个小弟就去找到朱权,说自己被侄儿子朱允炆欺负,边说边喝酒边哭泣,实在可怜,弟弟朱权看着都伤心,不知不觉两人就喝高了,开始回忆年少往事,触景生情。
朱权哪里知道,他这个哥哥和自己喝酒之际,他的手下已经把自己的朵颜将军给收买,等到几天之后朱棣打算离开之时,问朱权要不要合伙打天下,并且承诺“事成,当中分天下”,朱权当时估计还是有点心动,不过还没等他来得及答应,他的手下就已经替他做主,跟随朱棣一起前往。
朱权莫名其妙上了贼船,有了朱权的8万军队支持,朱棣如虎添翼,成功打败朱允炆自己登基成为皇帝。当初答应兄弟朱权的平分天下,朱棣绝口不提。而那个朱元璋留下来给朱允炆的王牌耿炳文呢,在朱棣登基第二年就遭到了刑部尚书郑赐、都御史陈瑛的弹劾,从而畏罪自杀,结束了英雄的一生。
其实如果当时朱允炆听从耿炳文的想法,继续防守耗尽朱棣兵力,朱棣就不会有机会去寻求弟弟的救援,更不可能取得最后的胜利,所以说,历史长河中,胜败往往就在一念之间啊!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
朱棣与朱允炆的这场战争是朱家内部的矛盾,不能说朱元璋留下耿炳文就是为建文帝留下的一张底牌,因为当时耿炳文已经65岁高龄了,是否能镇得住正值旺年的朱棣还得另说。
但是纵观朱元璋后期,大明朝有本事的文臣武将也被消灭的差不多了,耿炳文的存在的确令人臆想,很多人就认为他是朱元璋留给朱允炆的一张底牌。
我们应该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去思考明朝时代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情况。单从军事角度而言,到了大明朝,有两点因素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一是军事间谍在战争中的应用。在元末农民起义战争中,军事间谍的应用其实已经达到十分娴熟的地步,无论是陈友谅还是张士诚方国珍等,在军事间谍的使用上都十分纯熟,这使得元末的战争更加趋于复杂化。如果一个军事首领缺乏对这种复杂战争形势的把控和决断,就有可能在战争中失败。陈友谅曾拥有60万大军,为什么在鄱阳湖一战中不敌不足40万的朱元璋呢?一方面来自于与战略失误,另一方面则来自于军事间谍的作用。
二是大规模集团式作战。明朝的战争大多是大规模集团式的作战方式,动辄就是几十万的军队出入。这样大规模的集团式作战,就必须有强有力的团队配合意识,强有力的统帅队伍,强有力的后勤保障以及强有力的协调机制,否则难以形成高效的作战“驱动”。不可否认耿炳文是一位老成谋国的守将,但是相比较徐达、汤和等公爵一类的将领,耿炳文是侯,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从政治上来说,朱允炆是朱元璋亲点的继承人,理应为大明王朝的正统。然这只是其表,一些儒家的士大夫们也许是这么认为,但是更多的人也许并不这么认为,因为这是朱家内部的问题,为什么要为皇室的斗争埋单呢?所以,这场战争从政治上来讲,双方似乎都有理,一个是靖难清君侧,另一个是维护正统,但是本质上确是争夺皇位的斗争,故而其实双方在政治上都不具备绝对优势。
从经济上来说,朱允炆确实占有比较大的优势,他是举全国之力对抗一隅,而朱棣只是藩王,在经济上远不如朱允炆。但是朱允炆在经济上的优势却被军事上严重的劣势所冲减。
从军事上来说,朱棣长期镇守北方,跟随徐达这样的将帅征战学习,自身的军事素质十分过硬。而且,朱棣十分重视军事间谍的运用,朱允炆身边的大小太监几乎为朱棣所用。而朱允炆呢,重用几个儒家士大夫为最高决策人,他们不懂军事,外行领导内行,齐泰黄子橙方孝孺在军事上一窍不通,却还要指挥决策,最终做出很多错误判断,在关键的时刻,明知道耿炳文是守成之将,却偏要换一个夸夸其谈的纨绔子弟李景隆。殊不知李景隆摇摆不定,心无所系,最后打开南京城门的就是他。在大规模作战部队运行的情况下,以文制武,这就无法形成强有力的统帅队伍,无法形成强有力的组织协调机制,无法形成强有力的配合作战意识。故失败只是时间问题。
所以从总体而言,朱棣与朱允炆之内战,最终的决定性因素还在于军事。虽朱允炆数量比朱棣多,但是质量严重不行,尤其是军事统帅的力量存在天壤之别,这就注定了朱棣最终会成功夺取朱允炆的江山。这与耿炳文的使用有一定的关系,但是绝不是关键性因素。
当年,朱元璋已经意识到了各个藩王对于自己孙子建文帝朱允炆的威胁,并且给朱允炆留好了充足的后手。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果朱允炆按照朱元璋的思路来管理,其结果应该不会太坏!
所以说,朱元璋就算给朱允炆留下了不止一张底牌,如果建文帝朱允炆自己都不肯用,又有什么用呢,而且燕王朱棣的上位可以说是“时也命也”!
我是xiaoZ弹史,翻看滚滚烟尘,知晓横趣点点。欢迎【关注】我,一起寻找历史中的真我!
爱子朱标先他而去,朱元璋依然坚定不移地将皇位传给朱标系—自己的爱孙朱允炆。朱允炆年幼、文静、仁义这和朱元璋的风格大相径庭,为了孙儿能够坐稳江山,朱元璋大刀阔斧地帮他修理皇帝路上的一切障碍物,胡惟庸、蓝玉、李善长、周德兴等,整个公侯伯子男体系来一个大清理,该剁的剁,该砍的砍,毫不心慈手软。
可朱元璋也不是傻子,都杀光了可不行,总得跟孙子留点用来撑腰,危急之时能够派上用场。这不,比朱元璋小6岁的老乡耿炳文就是他为朱允炆留下的一艘护卫舰。
耿炳文,同时安徽凤阳人,父亲耿君用就是朱元璋的“铁粉”,战死沙场。开国前,耿炳文屡克陈友谅,以寡敌众,坚守长兴十年之久,和陈友谅大小十几次战争,战无不胜;洪武时期,攻陕西,出塞灭元,征讨云南,平川陕寇乱,镇守辽东。
耿炳文虽然名气不及徐达、汤和,但朱元璋排列功臣,将他与大将军徐达列为一等。到洪武末年,诸公、侯或被杀或生老病死,开国元勋仅剩下耿炳文和郭英,耿炳文为人低调、谦恭谨慎,尤受敬重。
而爷爷留下的这艘护卫舰为何没能保得朱允炆的皇位与性命呢?小编以为以下两点为重。
朱允炆未能明白朱元璋留下耿炳文的真实意图。
大明江山已经打下,南征北战的事情朱元璋差不多已经干完了,国之大事就是守成,所以朱元璋留下耿炳文很显然是要建文帝在危机之时使用。
何为危机之时?当然是兵临城下,固守待援,保得皇帝,保得都城,朱元璋明白这才是宿将耿炳文最大的能耐,一个长兴他以弱势兵力守了10年,坐镇皇城,耿炳文当然更能对付。
可惜建文帝不懂,硬是将一个65岁的老头子推上远程攻袭的先锋岗位上,耿炳文的长项是用盾,而不是矛,对拼死一搏的燕王朱棣而言,老头子除了兵力之外别无优势。
临阵换将,一错再错,建文帝之死是自找的
错就错了吧,可就因滹沱河一战,朱允炆就听信纸上谈兵的太常卿黄子澄支的歪招,让花花公子李景隆取代耿炳文。
耿炳文并没有一败涂地,13万兵马尚有十万之众,而且他退守真定城内之后,朱棣望城兴叹,久攻不得,只好撤兵。
这个时候耿炳文的优势已经呈现出来了,试想,这样一个十万之师钉在朱棣的眼皮底下,日夜照看着他,他又能如何?
这还只是第一道屏障,还有一道屏障也是朱元璋跟建文帝留下的,那就是朱元璋的爱婿梅殷镇守的淮安城,一个盯着北平,一个护着南京,这两道屏障对朱棣来说是关山难越呀。
换一个思路吧,用李锦隆及后来的盛庸、平安替代耿炳文的先锋位置也不错,让年轻人在前面冲,反正一国之军对付一地之师,拖也得把他拖垮,但没必要让这个一代宿将就此下岗。
我们再想想,如果当初朱允炆的安排是用李锦隆替下耿炳文,而将耿炳文撤回京城,镇守大本营,这样前攻后守,只怕是两个燕王也奈何不了。
所以说,建文帝之死咎由自取,首先没有那个能力,弄什么削藩;弄也罢,你得先打好算盘,不能走一步算一步,毫无章法。
另外建文帝优柔寡断,毫无远见。盛庸接替李锦隆之后多有胜绩,而且几次都能让朱棣全军覆灭、性命玩完,可偏偏朱允炆临行交代“毋使朕有杀叔父名”,盛庸只好打退了就收;对黄子澄、齐泰一会儿罢免一会儿有重用,反反复复;李锦隆把几十万大军丢得一干二净,大臣都上疏要杀之,他也不听,最后把朱棣放进城的就是这厮。
朱元璋在太子朱标死后,对于那群为自己出生入死打下江山的“淮西勋贵”痛下杀手。但是有一个人他也是淮西人,朱元璋却没有杀他,并把他留给自己的孙子朱允炆用来保江山。这个人就是朱元璋在和陈友谅争天下的时候,以七千兵马拖住张士诚十万大军,为朱元璋打败陈友谅赢得时间的耿炳文。
耿炳文虽然没有徐达蓝玉他们那么有名。但是他立下的功劳也是不小的。耿炳文和蓝玉他们这些骄兵悍将不一样,他非常谨慎低调。在朱元璋坐稳江山以后,不在需要进攻型的武将,他需要一个防守型的武将为自己的孙子朱允炆守江山。在朱元璋眼里耿炳文就是不二人选,耿炳文善于守城,又为人低调,而且耿炳文儿子还娶了朱标的大女儿江都公主。有了这层姻亲关系,朱元璋就更加觉得耿炳文会好好效忠朱允炆。朱允炆一上位,就迫不及待的开始削藩。燕王朱棣随后以“清君侧”的名义发动“靖难”。这时候,朱元璋留给朱允炆的底牌耿炳文才开始派上用场。耿炳文这时候虽然已经65岁,为了大明的江山,这位老将还是披甲挂帅去攻打朱棣。因为耿炳文善守不善攻,在刚开始被善于进攻的朱棣打败了两次,损失了三万多人。
随后耿炳文退守真定城,准备和朱棣打消耗战。朱棣可耗不起,兵力粮草补给等朱棣都是没办法和政府军比的,耗下去朱棣必败无疑。朱棣非常着急,但是也拿耿炳文没办法,当年张士诚十万大军都没能破耿炳文的七千士兵守的城,可见耿炳文守城有多在行。
可是朱允炆年轻人沉不住气,比朱棣还着急。加上朝廷里有人的挑拨,朱允炆就用了李景隆替换掉了耿炳文。朱允炆这简直是自毁长城,把朱元璋留给自己的底牌都弃用了。朱棣知道后高兴坏了,直呼天助我也。因为朱棣知道李景隆是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将二代,和耿炳文比起来差太远了。随后李景隆真的被朱棣打得都要怀疑人生了。朱允炆给李景隆的五十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
朱允炆一手四个A带王炸的好牌,因为看错李景隆,被打稀巴烂。更坑人的是,这个李景隆后来居然还亲自打开了金川大门,把朱棣迎进了南京城。朱允炆不败而败,只能一把火烧了宫殿,结束了自己对大明的统治。
认为一个耿炳文就可以防止朱棣造反?那只能说你很傻很天真了。
历史上朱棣为什么会造反呢?原因就是朱棣除了造反已经无路可走了。建文帝朱允炆继位后,他的三位儒家师傅,黄子澄、齐泰和方孝孺极力劝谏朱允炆削藩。他们三人的出发点都是好的,希望朱允炆可以加强中央集权,但他们三人都是书呆子,缺乏实践意识和从事公共事务的经验,他们对于问题的分析往往限于纸上谈兵,根本不切实际。而朱允炆也被他三位师傅的美好蓝图迷住了眼睛。根本不管现实情况究竟如何,这就导致朱允炆盲目不留余地的削藩,激的藩王们人人自危。而燕王朱棣眼看不造反就只有死路一条了。所以朱棣不造反也不行了。左右都是一死,何不拼一把呢?
实际上朱棣在发动造反之前,他自己本身都没有什么自信。毕竟当时朝廷不管在兵力,还是粮食后勤补给等方面都不是朱棣可以比的了的。毕竟建文帝朱允炆军队的数量是朱棣的三倍。他还拥有全国的经济,并且已经废除了几个藩国。虽然表面上朱棣处于下风。但朱棣的统帅能力是朱允炆所不具备的。而且朱棣常年和蒙古人交战,其麾下军队悍勇异常。而朱允炆的军队在战斗力和战斗意志上也远远不如朱棣军队。更为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朱允炆无大将可用。一个优秀统帅对于一支军队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了。朱棣本身就是一个优秀的统帅,但朱允炆却无人可用。毕竟有能力的将军被朱元璋杀的差不多了。
再说耿炳文,耿炳文虽然也同样是开国功臣之一,也同样战功卓著。历史上耿炳文同张士诚军队作战十数次,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但他打得过张士诚军队,可不见得能打得过朱棣。近代历史学家蔡东藩评价耿炳文“炳文系偏将才,非大帅才也,滹沱河一役,事事不出燕王所料,其才之劣,已可概见”。可见史学家对于耿炳文的评价是将才,而非帅才。历史上朱棣起兵造反后,朱允炆就任命耿炳文为征虏大将军讨伐朱棣。但两支大军还没有正式交手,耿炳文的一支九千人的先锋部队就被朱棣给灭了。并且耿炳文帐下将军张保还主动投降了朱棣。之后朱棣故意释放了张保,让他把自己大军将至的消息散播出去。结果耿炳文再次中计,在耿炳文转移军队过程中,被朱棣偷袭,耿炳文大败,损失惨重。
耿炳文被朱棣击败后,只能据城死守。本身耿炳文严防死守让朱棣也毫无办法。但朱允炆这个时候又出了昏招。他知道耿炳文失败后,又听信了腐儒黄子澄的的建议撤了耿斌文的职位,改让李景隆接替耿炳文。李景隆更加不是朱棣对手了,李景隆接手大军后,先后在郑村坝、白沟河兵败失利,导致朱允炆实力和朱棣的实力发生了逆转。朱允炆彻底被李景隆给坑惨了。之后朝廷要召回李景隆治罪。李景隆害怕承担责任,所以主动开城投降引朱棣入城,至此南京城破。朱允炆的失败不仅是无人可用,而是不会用人。外加还有一些坑货队友在不断的坑朱允炆。如此这般朱允炆焉能不败。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如果真有所谓的底牌,建文帝就不至于贸然削藩。恰恰是因为他没有什么依靠,感到无比的慌乱,所以才出自下策。
很多人都说这张底牌是耿炳文。
但是,朱元璋去世的时候,耿炳文已经有65岁了。你见过这种“行将就木”的底牌吗?
事实上,在整场靖难之役中,耿炳文并没有对朱棣造出什么威胁。
真正在军事上沉重打击到朱棣的,其实是铁铉、盛庸、平安、徐辉祖这些人,所以朱棣对铁铉他们恨得最深,夺权后报复也最激烈。
有些人大概是受《明朝那些事儿》的影响过深,以为耿炳文真是朱元璋留给孙子的大杀器,其实不然。
靖难之役,建文的操作确实很骚。
由于失误的决策过多,导致很多机会都错失了,最终被朱棣打入无底深渊。
但是,耿炳文偏偏并不算是什么底牌。
在所有的开国功臣里,耿炳文也就是二流水准,再加上年事已高,指望这种人保护自己孙子,我看朱元璋是昏了头。
总而言之,没底牌可言,这也是朱元璋大肆屠杀功臣的报应。
在中国历史上朱元璋是少有的明君,他雄才伟略,为大明朝殚精竭虑,开创了洪武之治。但他也残暴噬杀,尤其是对那些和他一起打过江山的功臣大肆屠戮,更成为他一辈子无法抹去的污点。也许朱元璋只仅仅是想让自己的儿孙能把朱家江山坐的更稳固一点,可万万没想到在他死后能够威胁江山社稷的竟然是他朱家自己人,他那个最有军事天赋的儿子朱棣造他最疼爱的皇太孙朱允炆的反。虽然朱元璋给他孙子留下三文一武四个人才,但历史证明,一旦发生战争,文臣可能只会出馊主意拖后腿,而有才干的武将才是镇国利器。如果说朱元璋给朱允炆留有一张底牌,我想这张唯一底牌就是这位名叫耿炳文的武将了。然而这唯一可堪大任的武将却被朱允炆用塌了。
建文元年,燕王朱棣起兵,朱允炆任命耿炳文为征虏大将军,率领三十万大军(实际只有十三万)北伐平反,此时,耿炳文已经六十五岁高龄了。试想一下如果朱棣再过几年起兵,朱允炆能不能用上耿炳文都不一定,毕竟年纪已经那么大,所谓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初次交锋,耿炳文完全处于下风,先是自己九千余人的先锋部队被朱棣偷袭导致全军覆没。接着手下大将潘忠、杨松在驰援先锋部队时又遭到伏击英勇就义。随后耿炳文自己又被投降朱棣而后又被朱棣安排成为卧底的张保蒙蔽,以为朱棣大军即将来战,于是匆忙让大军渡河,待部队全部汇合后迎击朱棣。然而在大军转移之际朱棣突然来袭,导致死伤无数。总得来说耿炳文这次出征就四个字可以总结:出师不利啊。好在最终仍有十万大军撤进城内,主力仍得以保存。通过初期交锋可以看出耿炳文的军事能力是不如朱棣的。
然而耿炳文毕竟身经百战,一次失利并没有让他惊慌失措,很快便冷静了下来。他知道如果和朱棣硬拼,自己并不是对手,唯有拖住朱棣不与之正面交锋,待得皇上有足够的时间把全国的兵力调集起来然后朱棣进行围剿才是正道。其实耿炳文这个思路是非常正确的,第一,朱棣师出无名,所谓名不正言不顺,一旦打持久战,军心必乱。第二,朱棣的实力远远不如朱允炆,毕竟朱允炆掌控的是一个国家,而朱棣只是一个地方军阀,当战事处于僵持阶段时,朱允炆有足够的时间去调动全国军队对朱棣进行围剿,朱棣耗不起。事实证明也是如此,朱棣围攻三天无果就撤兵了。
朱允炆毕竟没打过仗,听说耿炳文被朱棣击败了便慌了神,也对耿炳文的能力产生了怀疑,此时一位叫做黄子澄的翰林学士给朱允炆出了一个馊主意,那就是用李文忠的公子李景隆来取代耿炳文。这个黄子澄就是朱元璋留给朱允炆用来辅佐他的三位文臣之一。朱棣听说李景隆取代耿炳文成为大将军时顿时心旷神怡,他知道李景隆就是大明朝的赵括,老子厉害儿子草包,只会纸上谈兵。他任由李景隆攻打北平,只让儿子坚守,自己则四处出击。待得解决周边麻烦后再与李景隆决战。平庸的李景隆碰见狡猾的朱棣自然是屡战屡败,最终李景隆手上的五六十万大军就被朱棣耗光了。自此朱棣相对朱允炆的军事实力已经发生逆转。
如果朱元璋不这么赶尽杀绝,但凡再留下一位与耿炳文才能差不多的武将,想必即使朱允炆怀疑耿炳文的能力他也有其他将才可用,这样也就不会轻易让李景隆带兵,毕竟那些功臣很多能力比耿炳文还要强。可怜朱允炆连最后一张底牌都没用好。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他立孙子为皇位继承人 ,至今让人费解,毕竟他儿子朱棣能力很强
不过,肯定是有一定缘由的,毕竟他老谋深算,朱棣有野心,他也是早就看透了,才会将朱棣送去偏远的地方当藩王。他虽然能为皇孙铲除开国功臣,但他无法对自己的儿子下杀手,可日后朱允炆身边没有人可以压制造反的朱棣,因为大部分的重臣都被他清理掉了,两难抉择之下,他为朱允炆留下了一员猛将,奈何危机到来之时,朱允炆没有妥善任用此人。
此人名叫耿炳文,他是明朝的开国功臣之一,当年他的父亲耿君用跟着朱元璋渡过长江,屡败张士诚,立下累累战功,官至管军总管,父亲战死后,耿炳文继承了父亲的官职,率领父亲的军队为朱元璋继续立下战功,屡次打败张士诚的军队,历任总兵都元帅、大都督府佥事等职,后来跟着常遇春、徐达攻打大同、陕西等地,屡立战功。在朱元璋大封之时,他被封为长兴侯。
在朱元璋清理开国功臣时,他并未被处死,而是被留给了朱允炆,朱棣起兵叛乱时,耿炳文被任命为征虏大将军,率领30万大军讨伐朱棣,此时的他已经六十五岁了,勇武不输当年。
耿炳文骁勇善战,朱棣的将领更为狡猾。《明史》记载耿炳文率领军队三十万,其实只有十三万,在步兵排阵上,也稍有疏忽,给了朱棣军队可乘之机。
时值中秋,耿炳文的军队先锋9000人驻扎在雄县,刚刚安顿下来,没有多少防备,遭到朱棣军的突然袭击,先锋九千人全部被杀。潘忠等率军来增援,过月漾桥时,遭到伏击,落入水中,潘忠、杨松都被俘。两位大将宁死不屈,最终被杀。于是莫州失守。耿炳文率领十万大军,分离突围,全部渡河转移成功,凭借坚固城池驻守,坚守不出。
此时耿炳文尚有十万大军,凭着他多年的军事经验,朱棣想要取胜并不容易,耿炳文老成持重,他所预料得不错,朱棣此时已经打算撤兵,而建文帝到底是太年轻,他听说之前耿炳文败了,有点按捺不住,在太常卿的撺掇下,以李文忠之子曹国公李景隆为大将军,乘坐驿车前来取代耿炳文。而朱棣的军队已经于一天前撤离。
贸然更换主帅,让朱允炆这边的战事更加不利,这一消息让朱棣很高兴,他知道自己得胜的运气来了。果然在李景隆的带领下,丧师数十万,他贸然开城迎敌,最终导致南京失守。
若是朱允炆没有换人,以耿炳文守城不出的策略,朱棣想要一时攻下城池,是不大可能的,李景隆的轻率冒进,给了朱棣可乘之机,最终反败为胜,南京程失守,朱棣顺利登基。
最终朱棣造反成功,登基为帝。不得不说朱元璋还是很有眼光的,奈何朱允炆的经验实在是少,不懂的用人,根本对付不了老谋深算的朱棣。朱棣继位后,第二年耿炳文遭到了刑部尚书郑赐、都御史陈瑛的弹劾,从而畏罪自杀,令人唏嘘不已。虽然耿炳文是自杀,但有谁说,不是朱允炆的反复和多疑,将他杀死的呢?
所以,有人认为,如果朱允炆能够相信老将耿炳文,不擅自更换主帅,朱棣就不会直取南京城,明朝也不会易帝,你们是怎么想的呢?
一天中什么时候运动减肥效果好抓 小孩能不能练哑铃多大的孩子适合 小孩嘴唇起皮怎么办怎样才能预防 孩子的罗圈腿是怎么形成的三大因 孩子早恋怎么办如何有效疏导孩子 医生婆婆称自己专业孩子的事必须 儿子成人礼送什么礼物好呢给你孩 有孩子的夫妻千万不要离婚对于孩 小孩千万别让老人带的说法正确吗 自卑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怎么改善 怎么让孩子开口说话 这几个方法 怎么让孩子吃饭 教你如何让孩子 怎么管教不听话的孩子 家长首先 顽皮的孩子怎么管教的 这些方法 叛逆期的孩子怎么管教 引导孩子 孩子性格软弱怎么办 懦弱的性格 孩子性格偏激怎么办 孩子性格偏 孩子性格固执怎么办 家长们不妨 爱惹事的孩子怎么管教 不妨试试 养育优秀的孩子具备特征,家长要 高考数学难出新天际,可有的孩子 “做胎教”和“不做胎教”的孩子 花费十几万只考了302分 妈妈觉得 甘肃作弊考生留下来的疑团,是怎 一举夺魁!高三学生离校时,校领 高考钉子户:26次参加高考,今年 D2809次列车因泥石流脱线!此类 “女儿16岁,学校宿舍里分娩了” 扭曲邪门的内容,频频出现在教科 川渝地区几所大学实力很牛!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