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怎么区分是寒湿还是热湿?有何科学依据?

怎么区分是寒湿还是热湿?有何科学依据?

2020-11-04 09:03阅读(62)

怎么区分是寒湿还是热湿?有何科学依据?:我是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舌象研究专业委员会的一员。从我们专委会的研究内容来看,辨别湿热和寒湿,最简单的方法,就

1

我是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舌象研究专业委员会的一员。

从我们专委会的研究内容来看,辨别湿热和寒湿,最简单的方法,就是:

望舌——看舌头。



1.看舌头要先看舌质

先不要看舌苔(表面的那层),而是看舌体。比如下面这张图。

不看上面一层白色的舌苔,整个舌体是偏红色的。

这个,就是热性的体质。

而且大家可以看到这个人白色的舌苔,中间还夹杂着红色的一点一点,这个,我们叫芒刺,是热性体质的标志性舌头表现之一。

舌体,一般代表着身体的底子,是你的根本。

根本是热的,如果有湿气,都是以单纯痰湿或者湿热为主,一般不会有寒湿。

怎么判断热体质的基础上,到底是痰湿还是湿热?

看舌苔的颜色


比如说上图这个舌苔,就是明显的黄色舌苔。

那么这个就是湿热。

那么舌体除了深红色,还有什么颜色的,看接下来两张图。

这两张舌头,舌质偏淡,甚至偏暗。这个舌头,一般是偏虚或者偏寒的。

也就是说身体底子是偏虚或者偏寒。

偏虚偏寒的体质,如果有湿气,不同于热体质的两种分类,而会有以下三种情况。

1.单纯的痰湿

2.寒湿

3.湿热

也就是说,热体质不会有寒湿,但是寒体质,会有湿热。

具体怎么区分?也是看舌苔的颜色。

黄色为湿热,白色或者水滑的,为寒湿或者痰湿。

上图为气虚痰湿舌。

注意,此图舌尖部有瘀斑,提示可能存在心脏或者子宫病变。

除了舌头,有一些症状也可以用于区分湿热和寒湿,毕竟

舌头有时候是会骗人的。

所以我们中医说要四诊合参,获得的信息越多越好。

平时的症状表现

①口感:湿热多表现为口干口苦;寒湿或者痰湿多为口甜口黏不清爽;

②冷热:湿热的人多燥热,寒湿的人多怕冷。但是不论湿热寒湿,都可能会手脚冷,因为气血运行不通畅。

③小便:在正常饮水的情况下,湿热的人,小便仍然可能偏黄,量少;寒湿的人,无色/色白,量多,喝了就尿。

④睡觉:湿热的人可能燥热难入眠;寒湿的人可能困倦嗜睡。

需要注意的是:痰湿和寒湿也有一定区别。痰湿体质没有明显的寒象,也就是没有明显的怕冷,或者喝冷东西容易拉肚子;反而,痰湿重的人,吃油腻的东西容易拉肚子。

有了以上的内容,我相信大家也可以略微分辨自己到底是湿热还是寒湿的体质。

有时候,面对复杂的情况,不一定要非常准确,但是大方向不能错。

大方向,就是我前面说的,根本。

根本是寒还是热,这个不错搞混。一定要分清楚。

我是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中医减肥专科的邱医生,我对中医有极大的热情,也希望能够跟大家一起学习和分享古人的智慧。

感谢您关注我,与我一起探讨中医的奥妙。

2

怎么区分湿气是寒湿还是热湿?

作为一个刚从湿气中摆脱出来的幸运儿,我说一下怎么区分湿气是湿寒还是湿热,仔细分下来可以分为8点。

湿寒和湿热的区别

1. 面部特征

湿热:面部易出油,易生粉刺、痤疮、青春痘。

寒湿:面部易出油,面色晦暗、苍白,眼睑易浮肿。

2.体型

湿热:体型有胖有瘦。

寒湿:体型以胖人居多。

3.舌头

湿热:舌质偏红,舌苔多偏黄或黄腻,舌体偏瘦,齿痕不明显。

寒湿:舌质偏淡,舌苔厚,多偏白、滑腻,舌体胖大有齿痕。

4.小便

湿热:尿色偏黄。

寒湿:小便清长,尿色偏白或无色。

5.饮食

湿热:喜食冷饮,经常吃一些偏凉的食物。

寒湿:喜热饮,进食生冷食物后常有不适。

6.大便

湿热:大便粘滞不爽,或干结。

寒湿:经常溏泻,大便不成形。

7.性格

湿热:性情急躁易怒,一点就炸。

寒湿:性情多温和沉闷,不易发火。

8.出汗

湿热:经常容易出汗,体味大。

寒湿:即使是夏天也不容易出汗,也没有体味。

以上8点符合3条及以上就可以判断,也不排除有些人是湿寒和湿热夹杂的体质。

如何调理湿寒?

1.喝红糖生姜水:将水煮开加入红糖和生姜丝,起到暖胃驱寒的功效。

2.喝沁贡堂 沁元茶:十几味中药材配伍,饭后半小时喝一杯,祛湿健脾胃。

3.生姜或艾叶泡脚:睡前用生姜或艾叶泡脚,促进身体血液循环,提高睡眠质量。

4.运动锻炼:坐着不动时血液的流动变缓,手脚冰凉愈加明显,动则生阳,运动可以提升阳气赶走寒湿气。

如何调理湿热?

1.作息规律:早睡早起,熬夜会加重体内虚火,导致湿热更盛。

2.饮食清淡:辛辣油腻等味重的食物会加重体内湿热,饮食清淡,多吃清热利湿的食物,比如:薏米、冬瓜、绿豆、苦瓜、黄瓜等。

3.忌烟酒:烟酒会增加血液粘稠度,使湿气更难排出。

4.多运动:出汗是排除湿气最有效的办法,湿气会随着汗液而排出。

想知道更多关于湿气的知识,欢迎【关注】我,每天都会有收获!

3

有人说人有两病“祛不完的湿”“补不完的肾”,我觉得挺经典的,虽不是事实,但确是现实。很多人都在祛湿和补肾的队伍里,或正在步入这个队伍的路上。湿气的确比较常见,但没必要把湿气放大,一天到晚想着怎么祛湿;至于补肾,更是不推荐,哪有这么多肾虚的,稍微安分点,没啥想法就叫肾虚的话,那人跟“行走的泰迪”有什么不同。

回到我们的话题,教大家怎么看自己是寒湿还是湿热。我最喜欢的方法就是看舌苔,因为舌苔一般不会骗人,能够反应疾病的本质。当然有的时候还需要结合一些症状来一起判断,接下来我将会给大家看几张舌苔来看看怎么分辨和分享一个案例。

首先我们先简单来说说湿气有什么表现。湿气侵犯人体,会表现为容易犯困、疲倦、懒言、不想吃饭、整天没精神、头晕或头沉重,跟裹了什么东西似的,脘腹痞闷、汗出不透,或局部汗出,大便黏腻不爽,冲厕所比较难冲干净,舌苔比较厚,脉滑或弦滑。至于寒湿和湿热,我将从以下几张图片来介绍。

可以看看以上这张舌苔,像这张舌苔是较轻的寒湿舌苔,因为她的舌苔中间比较白,而且水水的,不会干。不过她这种寒湿不算重,再加上她的舌质颜色还算是红润的,所以身体素质还是可以的,虽然稍微有些齿痕,但问题都不大。

所以对于这样舌苔的人,一般症状不怎么明显,可以不需要祛湿,可能吃两顿辣的这个舌苔的就薄了。

可以看看上面这张舌苔,这也是一个寒湿的舌苔,相对比第一张舌苔厚,也就是寒湿比第一张会更重一些。可以看到舌苔的中后半部分的苔比较厚,也就是说中下焦湿气比较明显。容易出现的症状比如不太想吃饭,闷闷的,胃胀或腹胀闷,也可能容易疲倦犯困,大便粘腻不爽。她的舌尖比较红,所以心火挺旺的,应该容易心烦、失眠

这个是否需要祛湿呢?从舌质看的话,身体也是挺好的,红润,齿痕不明显。这个要祛湿的话,可以吃点参苓白术颗粒,或者,艾灸灸一灸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之类的。应该寒湿不够严重,所以能不用药物的话,可以尽量生活调理。

再看看上面这张舌苔,这个就是属于寒湿太重,齿痕还很明显,典型脾虚湿气重。这种舌苔的人全身症状都明显,但是他们说不太清楚自己具体什么问题,总是觉得全身不舒服。往往是那样自行尝试各种祛湿方法,最后折腾成这样的。不想喝水,小便也不多,胃里隐痛,觉得难受,也有胸闷不舒等,有些吃点热的,也会觉得难受或上火

这种舌苔的得祛湿,但只能用温法,我一般建议使用艾灸,穴位还是那几个,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丰隆等,当然要灸神阙、中脘、脾腧、大椎等都可以。这种舌苔至少灸一个星期,在灸的头几天,可能会觉得整个人不舒服,因为水湿在体内散开,充斥全身的时候,会有不舒服感觉。多灸几天后,舌苔会变得更薄,能看到舌体。也可以用艾叶、花椒等煮水泡脚,多泡几天。在湿气散去的过程中,有些会有口干的现象,如果口干明显,灸的次数可以减少一些。

可以看看上面这张舌苔,这个湿热的舌苔。舌苔比较薄,但有些黄腻,属于有点点湿热,湿气不重,舌体比较红,属于体热更明显一些。整体的症状可能不多,或有口干口苦,或口气重,尿黄,便秘,或大便黏腻不爽,肛门灼热等。

那这个是否需要祛湿呢?其实也不用,多吃点蔬菜、水果之类的,舌苔就恢复过来了。如果说有口干口苦、便秘之类的,可以适当的喝点蒲公英茶、桑叶茶或决明子茶等等。

再看看上面这张舌苔,也是湿热的舌苔。舌苔比较厚,而且比较腻,看起来光亮的,舌苔表面微微有些发黄,所以属于湿热的舌苔,这个的症状应该相对明显一些。比如出现口干,或有口苦,脘腹胀闷、不想吃饭、疲倦、乏力、没有精神,小便黄,大便黏腻不爽或不成形,往往容易有大肚子。舌头两边比较红,存在一定的肝阴虚,或有肝火等。

这个是否需要祛湿呢?这个湿气还是比较明显,所以可以祛湿,比如平时说的薏米赤小豆煮水,玉米须等等就比较适合这个。当然平时也可以喝蒲公英茶,荷叶山楂茶等等。另外多运动出出汗,也有助于更快的去除体内的湿气。

最后再来看看以上这张舌苔,湿热的典型代表。舌苔油腻腻的,中后部分黄的比较明显,所以湿气太重,热也明显,以中下焦湿热为主。中下焦湿热一般容易出现的是脾胃、肝胆或生殖系统方面的问题。比如口干口苦、心烦、不想吃饭,胃胀、腹胀、恶心、呕吐、便秘、小便黄,男性容易出现阴囊瘙痒、下半身汗多、出得不畅快;女性的话可能带下量多,味道重等。

对于这个湿气重,得祛湿,因为有这个舌苔的,一般症状也明显,对生活也产生困扰。如果是以肝经湿热为主的症状的话,可以用龙胆泻肝丸。如果是以脾胃湿热症状为主的话,可以用连朴饮甘露消毒丹等等,具体应该结合症状证型再选择用药。前面说的薏米、赤小豆、蒲公英等都适合服用。

不过需要强调一下,以上这些舌苔图片是网上找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图片,至于上面的分析都是根据舌苔和以往的经验来分析的,而不是说一定就是会出现哪些哪些症状。只是为了方便大家学会识别湿热还是寒湿。

当然中医看病不能只看舌苔,一般需要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才能更加准确的把握病机。只是有的时候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只能舍弃其中一个或两个。大家自己学会舌苔辨识,自己有哪些症状心里都清楚,望诊自己也能看,所以差不多能自己辨识。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有的时候症状和舌苔不符的。前几天有个30多岁的男性网友找我给他看。他自述自己非常容易怕冷,不敢吹空调,不敢吹风,要是在空调房待上半天,整个人就难受,大夏天的还穿着长衣长裤,晚上还得穿着袜子,要不然脚冰。在今年的五一之前一直开着电热毯才能睡觉,听完是不是觉得这个人的阳气虚呢?是不是感觉体质太弱了?

我就比较好奇,30多岁的男性不应该如此的,让他发了舌苔过来看看,一看这个舌苔,大家可以看看以下这张舌苔。(有些模糊,凑合着看)

这明显不是阳虚的舌苔,舌质还是比较红的,舌的前部分比较红,中后部分苔比较厚,有些黄有些干。于是我就问他是不是有口干口苦心烦(舌尖红,心火旺)失眠、便秘(中下焦湿热)之类的,结果一问全部都有,他说已经便秘几天了。他这个是属于典型的气郁在里,阳气不出来,所以出现了外寒里热的表现。不过他自己不知道为啥买了牛黄清心丸和清热神芎丸,我看能通便的药,就让他先吃着看,如果大便解下来了,或许症状能减轻。

举这个例子是想告诉大家,有的时候症状和舌苔不一致的时候,更要注意,可能症状是一种假象,应该看看舌苔。当然自己不太会看的,还是找医生看。

最后总结一下,湿气重不重,看舌苔能看出来,自己也能感受出来,症状不明显的话,就没必要整天想着祛湿。如果只是疲倦、乏力之类的,多运动锻炼吧!湿气这个东西饮食不注意,就源源不断,所以自己没掌握方法,反反复复的祛湿,可能导致湿气更重,或者伤身体。只要不是影响生活、工作,就没必要把湿气放大。与其天天想祛湿,还不如调整生活饮食习惯,变得健康起来。前面说了这么多,也不知道大家会不会看寒湿和湿热了。就先这样吧,大家有疑问,可以评论区留言。如是同行,欢迎共同探讨!

关注医路19秒,学习更多简单实用健康知识!

4

每到秋阴雨天冬天暧气不好,后背,左腰眼怕冷,这几年左小腿外侧:也怕凉,而足心燥热,晚上睡觉爱伸出被外,当地医生吃了不少中药汤,效果不很大,医生说有湿,身体寒热夹杂,如里调理。

5

三者病因皆为湿,不同者只是一个理转换显现不同。湿气者水湿之统称,不外水液代谢失常而致,随机而变,遇寒称寒湿,遇热成湿热,互相转化恶性循环,湿可生热,热可生湿,寒可生湿,湿可生寒,一因三症随机而易。区分甚难,今天寒湿明天可转为湿热。

6

湿所来寒热的区分:

寒湿是脉沉迟弱久而滑或涩,舌淡多胖、苔白腻,面白无华,四肢难有温时,小便清长,大便不化而粘,身体唯脑与胸温热正常,余处皆现寒象。热湿是脉数洪强有力滑也可有,舌红或绛、苔黄厚,面油亦可能红润,小便赤或短赤,大便化而粘。此抛砖引玉。

7

从中医脏腑辨证角度来看,有几个证候是高频率出现的,这其中就包括脾虚、阳虚、寒湿、湿热,这几个之间常存在着联系,常常相互因果,共同影响着人体的健康。

脾虚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影响,脾虚运化水谷功能差,脾气不足会出现饮食减少、腹部胀满、腹痛腹泻、神疲乏力倦怠,尤其是脾阳亏虚,阳虚内寒,脾阳亏虚,运化水湿的功能下降,便会出现寒湿停滞的现象,在这个基础上,因为一些辛辣肥腻之类刺激的饮食影响,也容易出现有湿热兼杂,出现的症状复杂多变。

有些是体质因素的影响,或者疾病的影响,生活习惯不良,会导致人物的脾胃系统亏损,阳气亏虚,寒湿湿热的代谢功能不好,夹杂发病,因此出现的各种症状。

这一系列的症状,包括经常见头昏脑胀、身体困重、胸闷、烦闷压抑、饮食不振、大便稀溏、或伴有口干口苦、咽喉不适、舌苔厚腻或舌苔黄腻等,人体的很多症状多跟上面的这个因素有关系,因此说,脾胃虚、阳虚、寒湿、湿热是最常见出现的辨证关键词。

临床上的一些经典名方,比如补中益气丸、附子理中丸、参苓白术散、健脾丸、陈夏六君丸,都是调理这些方面的基础方剂,再结合具体的症状加减缓,从这个思路去治疗,具有非常高的临床实用性,能解决很多实际问题。

点我头像,关注我头条号内,有更多中医养生文章。有疑问可留言评论。

8

要区别身体是寒湿还是湿热,主要有以下这几个方面来看,①舌苔②症状③脉象。

舌苔

寒湿的舌是淡胖水滑,苔白腻

湿热的舌是红或暗红或舌面有红点,苔黄腻

症状

寒湿体质症可见身体困重,肢体酸软,易腹痛便溏,小便清,口甜腻,四肢不温,畏寒怕冷,困倦嗜睡。

湿热体质症可见身体困重,肢体酸痛,便黏滞臭秽,小便黄,口干口臭,怕热易汗出,难以入睡。

脉象

寒湿脉象为沉迟滑

湿热脉象为滑数

寒湿久了可能也会郁而化热,成为湿热。湿热久了会伤津液化燥,成为湿热伤阴,舌苔出现干燥裂纹。这也是它们的变化过程。

寒湿、湿热体质在饮食上都要注意生湿的食物,如水果,奶制品,甜食等。寒湿要注意生冷,冰冻的食物,如螃蟹,寒性水果,如西瓜、梨、火龙果,猕猴桃,香蕉等。湿热要注意辛辣,干燥,油腻的食物,如鸡肉,羊肉, 韭菜,虾,煎炸烧烤,热性水果,如榴莲,芒果,桂圆,荔枝等。

9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做中医养生的人对于湿都不陌生,无论是哪种问题,只要和湿搅合到一块,都会非常麻烦,因为湿邪在体内很难清除。正所谓:“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所以人们日常生活中都需要祛湿,这也是当前赤小豆、薏仁卖的异常火爆的主要原因。

中医中的湿到底指的的是什么

中医历来讲究天人合一,所以中医对致病原因的探索也与自然界进行了深度结合。很多中医前辈在对自然现行的观察中发现了一个问题,经常在潮湿环境下生活的人。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都有很大问题,由此总结了中医中“湿”的概念。

中医中的“湿”也是来源于自然界的湿,常见的雨水、潮湿都能导致人体出现“湿”的症状,湿有很多种类。以我自己为例,我就是一个比较懒的人,由于在平时不注意防寒保暖,即使在下雨天也不喜欢打伞,导致身体经常遭受外湿的影响;同时自己在饮食上也不注意,经常大吃大喝。高兴的时候随时都能起床做自己喜欢吃的食物,忙的时候一天不吃也很正常,正是因为平时不注意,导致自己的脾胃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脾胃是人体重要的器官,尤其是脾脏,它承担着运化体内水湿的作用,所以脾胃的功能一旦出现问题,人体的水液代谢立即就会出现异常,多余的水分无法排除就会在体内累积,引起人的虚胖,这就是内湿。

怎么区分是寒湿还是热湿?

人体之所以会生病是因为受自然界风、寒、暑、湿、燥、热等六气的影响,寒湿或热湿产生的主要原因大多与外界气候环境有关。

一般来说寒湿大多是因外外部环境因素引起,也存在脾胃功能失调诱发。两种症状很好区分,外感的寒湿大多会表现在人们的关节部位,在气温变化的季节表现得非常明显,内感的风寒大多会表现为腹部的疼痛和身体出现畏寒等症状,借助这些症状可以清晰的区分两种寒湿的症状。

热湿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常见,大多会在夏季、秋季出现,这两个季节温度高,湿度大,所以很容易诱发热湿的发生,有的人也将其称之为湿热,湿热的人大多会在日常生活中出现四肢沉重的感觉,而且出的汗还发黏,患者的舌苔看起来发黄发腻,由于患者体内的湿热的存在,会严重影响皮肤表面的新陈代谢,很多患者也会出现湿疹等问题。

有何科学依据?

中医是一门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学科,所以中医理论都是在长期的时间观察中逐渐总结出来的,想要按照现代科学的方法来探究中医的划分疾病的依据,难度有点大,因为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特征,对中医而言,尊重中医学科的学科发展规律就是最大的科学。千万不要拿着西医的研究方法研究中医,路选择错了,越研究在错误的道路上走得越远。

寒湿、热湿都是常见的问题,想要区分其实很简单,只要按照上面方法就能很好区分,但是对于中医问题,不要过于追求科学依据,因为中医的很多理论很难用现代科学验证,所以按照中医学科的特点,认真学习领会就可以了。

10

古人认知有限,认为天圆地方,大雷下雨认为是雷公电母,传染病认为是邪气入侵等等,可以认为是传统文化,现代人还相信这之套脑袋进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