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公孙瓒拥有10多万精锐骑兵,为何最终败给了河北的袁绍?

公孙瓒拥有10多万精锐骑兵,为何最终败给了河北的袁绍?

2020-11-03 12:32阅读(60)

公孙瓒拥有10多万精锐骑兵,为何最终败给了河北的袁绍?:公孙瓒之覆灭是其个人原因所致,俗话说,不作死就不会死,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公孙瓒总表现出一种作

1

公孙瓒之覆灭是其个人原因所致,俗话说,不作死就不会死,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公孙瓒总表现出一种作死的感觉,即使拥兵自重,也难成大事。

要说公孙瓒也是有本事之人,曾领数十骑就能杀的鲜卑数百骑落荒而逃,也是公孙瓒先后的辉煌战绩,使得北方游牧民族不敢南下犯镜。

但少数民族头领丘力居是公孙瓒一直搞不定的刺头,朝廷就派刘虞任幽州牧,安抚和威慑这些少数民族,收效颇丰,但公孙瓒就起了嫉妒之心,便想着法的阴害刘虞,后袁术欲劝进刘虞之事,公孙瓒又从中作梗,导致二人关系极度恶化。

后来袁绍和袁术因讨伐董卓分赃不均起了刀兵,而此战中公孙瓒之弟公孙越战死,至此公孙瓒便与袁绍结下梁子,此时的公孙瓒势力强大,袁绍是很忌惮的,于是将渤海郡推授给公孙瓒之弟公孙范以结友好,随后公孙瓒利用此有利形势破了青州、徐州的黄巾军,继而将矛头指向袁绍,后边就发生了界桥之战,然而此战袁绍大将麴义立功,击败公孙瓒部严刚,青州兵败后,青州田楷、兖州单经亦全线溃败,瓒军败走勃海,与公孙范一起逃往蓟城,后“于大城东南筑小城,与虞相近,稍相恨望。”

此时刘虞就该出场了,因为之前受到了公孙瓒连续不断的陷害,趁公孙瓒大败之际,便发兵攻伐公孙瓒,但公孙瓒获胜了,并在居庸关活捉了刘虞,并随后杀害了这个皇室宗亲。公孙瓒此行遭到了刘虞旧部以及所安抚的少数民族的痛恨,随即由阎柔为统帅,鲜于辅、齐周、鲜于银为先锋的乌丸、鲜卑、得胡与汉族的数万联军共同讨伐公孙瓒,斩了渔阳太守邹丹;此时,袁绍也派麴义和刘虞之子刘和率军与鲜于辅合兵一处,共同讨伐公孙瓒,至此,“瓒军数败,乃走还易京固守。”

为围堑十重,于堑里筑京,皆高五六丈,为楼其上;中堑为京,特高十丈,自居焉,积谷三百万斛。

公孙瓒大败之后便修建了防御工事,算是世界上最早的“炮楼”了吧,大大小小的高楼分布于战壕之间,并由小楼作为防御,公孙瓒自己将大楼建于中间,准备长期避战休养。瓒曰:“昔谓天下事可指麾而定,今日视之,非我所决,不如休兵,力田畜谷。兵法,百楼不攻。今吾楼橹千重,食尽此谷,足知天下之事矣。”而此效果确实明显,《三国志》记载“绍遣将攻之,连年不能拔。”即便是小楼危急,因其大楼固若金汤,公孙瓒也任其自生自灭,坐视不管。


而后,袁绍令人挖地道通至大楼楼基,焚火烧掉大楼立柱,大楼倾覆,公孙瓒自知必败,于大楼内杀妻儿后自杀,一代枭雄至此陨落。

可见公孙瓒之败确实为其自身的原因,首先做人诡计心眼太多,害人之心常有,以致树敌愈甚,又不自量力与袁绍为敌,后尚可一战,却不顾将士安危,自己躲于“安全”之所,可谓人心尽失。

英雄记曰:先是有童谣曰:“燕南垂,赵北际,中央不合大如砺,惟有此中可避世。”瓒以易当之,乃筑京固守。瓒别将有为敌所围,义不救也。其言曰:“救一人,使后将恃救不力战;今不救此,后将当念在自勉。”是以袁绍始北击之时,瓒南界上别营自度守则不能自固,又知必不见救,是以或自杀其将帅,或为绍兵所破,遂令绍军径至其门。

正如裴松之评价一样,童谣之言,无不皆验;至如此记,似若无征。谣言之作,盖令瓒终始保易,无事远略。而瓒因破黄巾之威,意志张远,遂置三州刺史,图灭袁氏,所以致败也。

2

暴力狂加自大狂:三国大草包之白马义从公孙瓒

本文作者为黄昏深处,主编为萨沙,如果转载请务必注明

【萨沙讲史堂第三百二十二期】(历史系列第116讲)

公孙瓒是三国早期的北方诸侯,据史料记载他相貌俊美、声音洪亮、机智善概且勇武过人。他从“郡中小吏”的卑微官职逐渐爬升为“中郎将”的职位,并逐渐掌握了幽州地方实权,成为称霸一方的诸侯。公孙瓒不仅骁勇善战而且擅长聚兵练兵,旗下组建的“白马义从”更是三国早期有记载的最精锐骑兵部队。

靠骑术起家的北方游牧民族乌丸都被公孙瓒打得节节颓败,强如袁绍这样的诸侯一开始在和公孙瓒的“冀州之争”中也处于下风。然而,公孙瓒的灭亡也来得非常迅速,在龙凑之战被袁绍反败为胜过后,他便锐气顿减采取自保策略,逐渐失去了对部队的控制,最终在袁绍军的进攻下自困于高楼,引火自焚……

常言道:性格决定成败,今天我们就试着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入手,去分析一下公孙瓒这个人物的性格,看是否能找出他迅速崛起和迅速败亡的原因。

首先,通读《三国演义》和其他一些史料,似乎每个诸侯身边都会有几个文官或谋士,动不动就献策或出主意。而有关公孙瓒的记载,你会发现这块内容完全为零,他麾下能打仗的将军也没有几个能上得了史书的……就此我们基本可以得出第一个结论,公孙瓒应该并不习惯像同时期的其他霸主一样,在身边养一个“幕僚团体”来为自己出谋划策。他崇尚的更多是任何事情都自己拿主意,而很少去听取别人的意见,“刚愎自用”这个标签,可以就此打在公孙瓒身上。

其二,再看看公孙瓒统治幽州地界时施行的政策,他似乎很痛恨少数民族,一味使用武力将其压服。当幽州牧刘虞对少数民族进行安抚,丘力居等乌丸首领都派人表示归顺的时候,他竟然派人杀了丘力居派出的使者。再到后来,在幽州治绩极佳,而且在百姓心中享有极高声望的刘虞也被公孙瓒打败杀害,自己独揽幽州大权……就此我们也可以得出第二个结论,公孙瓒是个尚武之人,喜欢用武力来解决一切问题,也过于迷信暴力的手段。

其三,公孙瓒一方面仇视当时的上流豪族,将他们的子弟都安排到穷苦之地,名为封官实为流放。一方面又与卜数师,商人之辈称兄道弟、拉结亲家,并利用他们的富有家资来充实军费开支。虽说拉拢商贾并非全无道理,但公孙瓒只重一边,打破平衡,对上流豪族打击太大,很容易就将自己和全幽州的上流社会都对立了起来……看来,我们在公孙瓒身上打一个名为“极端偏激”的标签也并不为过,他行事太过于按照自己的法则,过度刚猛而缺乏圆滑,也不懂得维持政治均衡的重要性,更不懂得去“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来为自己服务。

其四,幽州地界绝非无才可用,而公孙瓒手下有记载的人物,除了一个白马义从副统领严纲之外,其余都是他的亲戚如公孙越、公孙范、公孙续等。哪怕是赵云、刘备这等曾经在他麾下效力过,后来被证明为英才的人物,也入不了他的法眼,更得不到重用……看来,“任人唯亲”这个标签打在公孙瓒身上并没有太大问题。

综合以上四点,我们基本可以较为完整地勾勒出公孙瓒这个人物的性格轮廓来,他是一个过于自信而且做事过于阳刚,阴柔圆滑不足的人。他固然有勇猛刚烈,能征善战等优点,但是他也过于依赖于自己这些优点,一味用“刚性”去处理一切事务,却不明白“刚柔并重”的道理。就现代心理学的概念来说,这类刚性过猛的人往往个人能力非常出色,而且崛起的速度较之别人快许多。但是,他们的内心韧性也往往不足,只能打“顺风局”不能遇“逆风战”,运势好的时候还行,运势一旦低落他们就会收不住场子,甚至于急剧下落,彻底崩溃。

我们再来看看公孙瓒和他最大的敌人——袁绍之间的战争,从过程上看大多数时候还是公孙瓒占了上风。哪怕是在界桥大战失败,麾下精兵“白马义从”损失惨重的情况下,公孙瓒依然是攻多守少,一度迫使袁绍不断退却。然而,明显要聪明一些的袁绍完全看透了公孙瓒过于刚猛的性格,采取了“诱敌升入,耗其锐气”的正确战术来应对。袁绍军每次都是主动撤退,主力未受大损,而公孙军随着战略纵深越来越扩大,看似节节胜利却暗藏危机,后勤和兵力上的问题越来越严重……最终,强弩之末的公孙瓒攻不动了,自己的大后方幽州又起火,被刘和(刘虞的儿子,公孙瓒是其杀父仇人)和鲜于辅(乌丸头目,之前被公孙瓒狂虐的)联军攻破……这一切,其实都是公孙瓒自己之前所买下的隐患,现在到了集中爆发的时候。

再看公孙瓒兵败以后的所作所为,我们更能明白一个“至刚”的人一旦“折”了以后会是怎样的崩溃表现。他一下子从“绝对攻势”的极端,跳到了“绝对守势”的另一个极端,将易京作为自己的龟缩地,藏起来闭门不出了。据说他将易京城墙造得有六七丈高,城墙之外有土堑,土堑之外还有土堑,再储备上极多的粮食……即便如此他还是觉得不安全,甚至开始怀疑身边每一个男性之人,深居简出并不让男人近其身。他又在城中造了一座高达十丈,不设楼梯的高楼,只和妻妾姐妹们住在里面,公文和一切物资都用绳子吊上去,至于传令,则用专门经过训练的大嗓门女人(通信靠吼)……不用说,一位霸主混到这地步估计也离众叛亲离不远了,历史规律也早就证明,消极死守终究是不可能守得住的。最终,易京城还没等到粮食耗尽便被攻破,自焚未遂的公孙瓒也成为了袁绍军大将鞠义的刀下鬼。

公孙瓒这个人物的性格,差不多就是这样。中国道家哲学早都阐述过“刚柔并济”的道理,为人是如此,治国也是如此,历史上任何一个有所作为的君主都是深谙此道。而公孙瓒恰恰不明白这一点,一味迷信自己个人的能力和法则,只重刚强而轻视柔和,不懂得进退有度的道理,最终免不了迅速灭亡的结局……

PS: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将公孙瓒写成刘备的同窗之友,其实二人的年龄和地位相差都不小,作为同一届学生拜读在卢植门下的可能性几乎没有,只是两人都号称自己听过卢植讲学而已(具体是不是都还要打个问号)。刘备投靠公孙瓒是纯粹的投靠,公孙瓒委派他守平原县也只是纯粹的委派,而且二人都未参加讨董卓的战役。罗贯中不仅在书中将公孙瓒列为十八路诸侯之一,还特地安排他在虎牢关亲自上阵与吕布一战,虽然未能取胜但也能成功退走。试想能从在三国第一猛将吕布手底下走上数十招,还能保命身退,已经是个了不起的单挑战绩了。这也算是老罗对公孙瓒个人能力的一种肯定,也是对他“刚猛善战”事实的一种尊重吧……

【萨沙讲史堂第三百二十二期】(历史系列第116讲)

3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公孙瓒之败,败在一个道字。

公孙瓒出身贵族,因其相貌俊美、才智过人,被涿郡太守招为女婿,升为中郎将,后成为幽州牧刘虞手下将领。

公孙瓒善骑射,作战勇猛,在辽东先后击败张纯及西乌桓首领丘力居引起的叛乱,但公孙瓒与上司幽州牧刘虞不知,刘虞仁义,主张招抚胡人,公孙瓒好战,主张武力打击胡人,两人有了矛盾。



刘虞不仅是公孙瓒的上司,而且还是汉室宗亲,刘虞对待百姓非常仁义,但公孙瓒自恃武力,常放纵士兵抢劫百姓,两人矛盾越来越大,大到不可调和时,就发生了战争,刘虞战败,被公孙瓒俘虏,不久被杀害。

刘虞一死,公孙瓒盘踞幽州,对待百姓更加变本加励,公孙瓒不仅自已大兴土木,兴建易京楼,而且疏远贤士,重用酷吏和小人,此期间辽东又闹饥荒,百姓生活更加艰难。

刘虞死后的第二年,公元195年,投靠公孙瓒的刘备与赵云,先后离开公孙瓒,刘备是因为到徐州救援陶谦,而赵云是因为长兄去世,但赵云再次出山是投靠的刘备,尤其是刘备,对所投靠之人及发展环境相当敏感,刘备一定看出公孙瓒不能成事,才离开的。



公孙瓒与袁绍对抗的同时,与袁术结盟,而袁绍的个人威望及名声均远在公孙瓒之上,对待百姓的态度,也比公孙瓒要好的多。

公孙瓒对待手下的士兵也是相当苛刻,在与袁绍开战时,手下有一将领被袁绍围困,公孙瓒非旦不救,反而说出一句相当没有道理的话:救一个人,那以后其它人都会只等救兵而不肯力战。现在我不去救他们,那么被围困的将士就会更加卖力。

这种理论,等于让手下将领自生自灭,离心离德了,如何能够同心协力作战呢?



公孙瓒不仅寒了百姓的心,也寒了士兵的心,在与袁绍的战争中,节节败退,袁绍手下有一个大将叫麴义,是三国中数一数二的勇将,麴义作战勇敢,多次击败公孙瓒,在界桥之战中,麴义以精兵大破公孙瓒,斩杀公孙瓒部将严纲,救回被围的袁绍。

易京之战中,公孙瓒被袁绍击败,众叛亲离,遂自焚而死。

袁绍到冀州后的十年,是其势力如日中天的十年,不仅家世显赫,声望卓著,且能力远超公孙瓒,在对待百姓的问题,袁绍仁义,公孙瓒残暴,此为两人最大的区别,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公孙瓒之败,败在道义。

4

首先需要说的是,公孙瓒的精锐骑兵是白马义从,数量只有三千,并没有题目中所说的10多万。当然公孙瓒虽然没有10万以上精锐骑兵,10万普通军队还是妥妥的,在东汉末年争霸中,最初的实力是高于袁绍的,之所以会失败,就是因为其性格存在着严重的缺陷。



结怨四方

结怨北方胡人

公孙瓒出身孝廉,后来被朝廷派往了戎狄环伺的幽州。在这里,公孙瓒经常和关外游牧民族战斗,战斗中也非常拼命,犹如看到仇人一样,因此和北方的游牧民族结怨非常深。

有一次,公孙瓒率领数十骑兵巡逻,突然发现数百鲜卑骑兵越过边塞进入关内牧马。此时公孙瓒主动带领几十个人进攻鲜卑军队,虽然重创了鲜卑骑兵,但自己的损失过半。



结怨上司刘虞

当时的幽州刺史名叫刘虞,刘虞为人仁厚宽和,很多胡人都对其非常敬佩,因此刘虞主张以怀柔政策对待关外胡人,和公孙瓒产生了巨大的分歧。

黄巾之乱爆发后,刘虞因为名望颇高,被调任甘陵国相,负责安抚当地百姓。刘虞走后,幽州地区两个郡守张纯和张举瞅准时机发动了叛乱,同时煽动被公孙瓒打击的胡人出兵相助。

在平叛的过程中,公孙瓒屡次和胡人军队交战,但面对声势浩大的胡人军队始终是杯水车薪。万分危机时刻,朝廷又将刘虞调回幽州,刘虞到任后,马上实施怀柔政策,胡人又恢复了平静,而且张纯和张举也被杀掉送了回来。

刘虞在这次平乱中立首功,导致公孙瓒很不爽。他认为都是刘虞抢走了自己的功劳,所以对刘虞心生怨恨,在以后的军事行动中,经常和刘虞对着干,甚至公然纵容士兵劫掠幽州地区百姓,导致幽州地区百姓对公孙瓒恨之入骨。



公元191年,被董卓挟持的汉献帝刘协想东归洛阳,派刘虞的儿子刘和请求刘虞出兵援助。当时刘和经过袁术的地盘时,将刘协的旨意告诉了袁术,袁术一想,这种好事必须得由自己来挑头呀,所以将刘和扣留了下来,向刘虞要兵。

刘和被扣留后,当爹的刘虞准备派幽州的骑兵支援袁术,公孙瓒知道袁术心怀不轨,所以表示反对。但人家儿子远远比这点骑兵重要,所以公孙瓒反对无效。

公孙瓒看到刘虞主意已定,所以一不做二不休,派出自己的弟弟公孙瓒去见袁术,告诉袁术可以杀掉刘和后吞并刘虞派来的兵马。袁术本来就有这个打算,所以在公孙瓒的建议下直接吞并了刘虞的兵马,从此公孙瓒和刘虞彻底决裂。



结怨袁绍和百姓

公孙越见到袁术后,袁术派遣公孙越攻打袁绍部将周昂,结果公孙越战死。这件事发生之后,公孙瓒利用兄弟之死向袁绍发难,准备吞并袁绍的势力。

袁绍知道公孙瓒兵强马壮,自己根本就不是他的对手,所以心生一计,向公孙瓒低头,并且把渤海郡的印绶给了公孙瓒的弟弟公孙范。这件事实际上是把公孙瓒推向了抗击黄巾军的第一线。

公孙瓒得到渤海郡印绶后,果然没有攻打袁绍,而是选择平定黄巾余部。在这次战役之中,公孙瓒大破黄巾余部,斩首数万人,整个丹水都被鲜血染红,另外公孙瓒还俘获了男女七万余人。

此战之后,公孙瓒的势力达到顶峰,拥有了幽、冀二州部分领土。但势力强大的背后却是诸多隐患,从塞外杀到关内,从胡人杀到汉人,从乱民杀到平民,公孙瓒每走一步都造成了无数杀戮,也因此没有得到任何百姓的支持。



争霸之路惨遭围攻

势力骤增,公孙瓒正式讨伐袁绍,但在界桥之战受阻后,双方战成均势,谁也无法吞并对方。

正在此时,上司刘虞看到公孙瓒连年穷兵黩武的用兵,想要公孙瓒停止用兵。公孙瓒得知情况后大怒,更加变本加厉的劫掠幽州百姓。看到这种情况后,刘虞彻底怒了,调派了十万大军攻打公孙瓒。

刘虞因为不善作战被公孙瓒击溃,之后公孙瓒又顺势夺取了整个幽州,并且生擒了刘虞。刘虞被擒之后,公孙瓒诬告刘虞意欲谋反,所以就地处决。这一举动让幽州百姓纷纷逃亡,而且刘虞的部将也逃跑到了关外,联合游牧民族攻打公孙瓒。

袁绍看到公孙瓒已经是四面楚歌,所以派兵联合鲜卑、乌丸等胡兵攻打公孙瓒。公孙瓒面对数万袁绍兵马,以及十万胡人军队而采取守势,最终兵尽粮绝后登上高台自焚而死。



纵观公孙瓒一生,其性格有着非常严重的缺陷,崇尚暴力解决一切。因此无论是对待胡人、流民,还是普通汉人,都是极尽杀戮掠夺之能事,因此失去了当地百姓的支持。

另外公孙瓒在争霸之路上,没有一丝一毫的战略计划。一言不合就刀兵相向,导致周围没有任何盟友,最终在犯下众怒而又没有百姓支持的情况下,失败是必然的事情。

5

公孙瓒雄踞河北,以善射者数十人,皆乘白马,号称“白马义从”。连后来威震天下的常山赵子龙最先也是在公孙瓒的手下做事。

可是这号人物为什么却落了个“自焚而死”的下场呢?主要就是因为他杀错了一人。

杀错一人,成为众矢之的

公孙瓒本来是幽州牧刘虞的部下,刘虞是根正苗红的汉室宗亲,东汉三牧之一,地位身份比刘备都要高出好几倍。可是两个人信念不同:公孙瓒主张以力争战,刘虞希望仁爱治国。所以公孙瓒一直都看不起这个“懦弱”的上司。

双方最终还是到了兵戎相见的地步,公孙瓒善战,手下精兵强将又多,很快就击败了刘虞,攻破居庸城,活捉了刘虞和他的家室。

为了得到整个幽州,公孙瓒做出了他这一辈子最错的决定:灭刘虞全家。刘虞在幽州一直都很得民心,又是朝廷宗室,他一死,公孙瓒马上成为众矢之的。刘虞部下鲜于辅,燕地阎柔,乌桓峭王,冀州袁绍全部出兵攻打公孙瓒。“斩丹等四千余级”;“破瓒于鲍丘,斩首二万余级”。

自己找死,得罪上层社会又得罪下层民众

公孙瓒败退之后,不敢和群雄争锋,就把自己关了起来。“居于高京,以铁为门。斥去左右,男人七岁以上不得入易门。专侍姬妾,其文簿书记皆汲而上之”

公孙瓒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想在易京里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同时又“不恤百姓,记过忘善,睚眦必报”,公孙瓒的末日近在眼前了。

袁绍也看到公孙瓒末日已到,以伏兵击败公孙瓒的前军,又挖地道毁坏易京的瞭望台,大军长驱直入,攻向公孙瓒中京。“瓒自知必败,尽杀其妻子,乃自杀”。想不到他灭了刘虞全家,最后自己也难逃灭门的下场,连头颅也被送到了许都。

原创文章,欢迎转发评论!!!

文章来源/那只胖狐狸

6

公孙瓒讨伐幽州张纯丘力居叛乱起家,因作战勇猛,在军中有威望,“略吏民攻右北平、辽西属国诸城,所至残破。瓒将所领,追讨纯等有功,迁骑都尉”。在辽东属国石门大败叛贼张纯等,张纯于是妻儿逃入鲜卑境内,因公孙瓒在战时喜欢厉声高呼,悍不畏死,又组织了一支善骑射的士兵与他并肩作战,号称白马义从,邻近的异族都很害怕他,等到黄巾之乱席卷河北各境,公孙瓒无法抵挡,朝廷便派出宗正刘虞为幽州刺史平乱。


刘虞一到幽州,对内平定黄巾,对外一改公孙瓒正面硬扛的战术,以怀柔对待鲜卑乌桓各族,丘力居等听说刘虞到了,纷纷派遣使者前来沟通归附。(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公孙瓒由此嫉恨在心,对刘虞心怀不满,种下后来取败之因。在二人的合力下,幽州乱事被平定,刘虞因安抚游牧民族有功而被授予太尉大司马,封为襄贲侯,公孙瓒为奋武将军,封为蓟侯。献帝被董卓劫往长安,暗中联络刘虞要他护驾东回洛阳,被袁术截住,而袁绍等则想立刘虞为帝代替献帝,刘虞不听,但与袁绍仍然眉来眼去。


这样就结成了两派,一派袁术公孙瓒,一派袁绍刘虞,袁术派孙坚与公孙瓒从弟公孙越一同攻打周昂,攻城过程中,流矢射死了公孙越,公孙瓒认为是袁绍的过错,为报弟仇出兵驻在磐河准备攻打袁绍,又平青州徐州黄巾兵,大兵压境来到界桥,面对弱势的袁绍,公孙瓒心中轻视,不设防备,竟在界桥被袁绍军所败,逃回幽州驻扎在刘虞旁边。面对公孙瓒不听节制和连年征战,使得北境人民生活困顿,刘虞屡次警告不听,遂起兵十万攻打公孙瓒,反被所败,公孙瓒便诬陷刘虞与袁绍谋反意图称帝,胁迫朝廷使者把刘虞及其妻子儿女斩于蓟市。刘虞平时多行仁义德政,此时被杀,军民皆怨望公孙瓒。(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195年,刘虞的从事渔阳鲜于辅、齐周、骑督尉鲜于银等率幽州兵马想为刘虞报仇,推阎柔为首讨伐公孙瓒,乌桓峭王也率其部落的人及鲜卑骑兵七千余骑,袁绍也派出大将麴义,合兵共十多万攻打公孙瓒,三路大军一同出兵,公孙瓒招架不住,退守易京,筑高城自保,“。瓒虑有非常,乃居于高京,以铁为门。斥去左右,男人七岁以上不得入易门”,自我封闭与众将士隔离,无异自杀,就此耗了两三年。199年,被袁军掘地攻入易京内城,公孙瓒兵败自焚。

7

因为公孙瓒与刘备关系较好,给人的印象还算不错,作为东汉末年,较早崛起的一股军阀势力,起步比袁绍、曹操都要早,坐拥北方四州,一统天下也是有机会的,最终稀里糊涂的地把自己烧死了,也算是一桩遗憾的事情。

今天就给大家好好聊聊,公孙瓒崛起的那么早,为何会败得那样惨!

公孙瓒虽然出身贵族,但生母地位却很卑贱,东汉末年,不讲才华只讲门阀,袁绍四世三公,振臂一呼,天下呼应,公孙瓒就比较惨了,只能当一个小吏。

公孙瓒虽然位卑,但是身体素质好啊!大高个身材挺拔,样貌好,还有一副嘹亮的嗓门,后来靠着这些先天优势做了当时辽西太守的上门女婿,倒插门之后就变得不一样了,从小吏迅速提升到中郎将,果然上面有人就是不一样。

当然,公孙瓒能够青云直上,也不完全是靠老丈人,要想站得稳,还得功夫狠,公孙瓒当年绝对也是个狠人。

据说当时公孙瓒曾率领几十个骑兵巡察边境,遭到鲜卑几百名骑兵的包围,为了突围出去,公孙瓒领着士兵以少打多,奋力拼杀,最终成功突围出去,在幽州享有一定的威名。

东汉末年,西北凉州边章、韩遂叛乱,由于幽州是自古以来的养马场地,朝廷见公孙瓒能打,就授予公孙瓒都督行事的符节,让公孙瓒可以招募三千骑兵,然后到西北去打仗。

等到公孙瓒招募军队完毕后,辽西乌桓已经发生叛乱,公孙瓒就以三千骑兵讨伐乌桓,迫使乌桓首领贪至王率众归降公孙瓒,公孙瓒因功被封为都亭侯。

公孙瓒从此坐镇北方,主要从事对北方游牧民族的作战,可惜公孙瓒再怎么能打,也未能彻底摆平乌桓,在黄巾起义后,还呈现逐渐不支的态势。

在这样的情况下,朝廷派刘虞担任幽州牧,希望绥靖派的刘虞能够搞好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关系,不要再打了。

刘虞上任后就派遣使者到游牧民族那里去疏通关系,想要达成双边谅解,当时一直与公孙瓒作战的游牧民族也都决定归附。

结果公孙瓒面子上过不去了,老子摆不平的事,你三言两语就给摆平了,我的面子往哪放?

于是暗中派人杀害了刘虞与游牧民族沟通的使者,但是鸡贼的刘虞还是不辱使命,完成了这个任务,与游牧民族达成谅解。

刘虞因功被授予太尉之职,朝廷担心公孙瓒不高兴,因此封公孙瓒为奋武将军。但是公孙瓒与刘虞之间的隔阂却越来越深。

东汉末年进行了一场地方军政改革,将原来只有检察权的刺史授予实权,后来更是直接设置为州牧,掌控地方的一切行政大权,本来公孙瓒是幽州的实权派,朝廷却并不信任,又任命刘虞为幽州牧,节制公孙瓒。

这就导致一个尴尬,刘虞比公孙瓒官大,公孙瓒比刘虞兵多,要是在平时,朝廷实力强的时候,官大一级压死人,但是东汉末年几乎是分崩离析,地方割据化明显,那就是谁的拳头硬谁说算。

在刘虞与公孙瓒矛盾越来越大之后,两个人经常互相指责,并且上报朝廷,朝廷也管不了公孙瓒,后来刘虞纠合了十万人讨伐公孙瓒,却被公孙瓒打败,后来为公孙瓒所杀。

在刘虞死后,公孙瓒主要的对手就是袁绍,两个人也是死敌,之前公孙瓒将堂弟公孙越派到袁术那里结好,后来袁术让公孙越帮助孙坚与袁绍的部将周昂作战,公孙越被流矢射中而亡,公孙瓒因此迁怒于袁绍。

当时袁绍不想和公孙瓒全面开战,因此就把渤海郡的太守印交给了公孙瓒的堂弟公孙范,结果公孙范自然是投靠大哥公孙瓒,两个人合伙之下,连续打下徐州和青州的黄巾军,声势浩大。

随后公孙瓒基本占据幽州、冀州、青州、兖州,成为北方最强大的诸侯。

当时公孙瓒的地盘是诸侯中实力最大的,唯一的敌手就剩下袁绍,公孙瓒失误之处在于太注重武力而不注重口碑。

与公孙瓒相比,袁绍那是老奸巨猾,尤其擅长搞外交攻势,通过拉拢刘虞儿子的方式,笼络周边的游牧民族,联合夹击公孙瓒。

本来以公孙瓒的实力,应该是有一拼的,公孙瓒以幽州为根基起家,部下以骑兵居多,最擅长机动作战,创业以来无坚不摧。

偏偏公孙瓒在与袁绍决战的时候,放弃了这种优势,采取了全新的打法,那就是修筑城堡,打堡垒战。正常来说,堡垒战自然是好打,但是放弃骑兵的优势就有点得不偿失了。

要说公孙瓒是东汉末年第二包工头,没人敢称第一。当时公孙瓒以易县为中心,挖了十道壕沟,又在壕沟里面筑高坡,每个高坡上又盖上高楼,简直就是一个三国版的马奇诺防线。

公孙瓒住在里面,屯了很多的粮食,还一本正经的说“昔谓天下事可指麾而定,今日视之,非我所决,不如休兵,力田畜谷。兵法百楼不攻。今吾楼橹千重,食尽此谷,足知天下之事矣。”

意思就是,以前我认为想要平定天下是很容易的事情,现在发现那个时候的确是太年轻,现在我想明白了,打得再狠,不如地基盖得高,现在我盖了这么多的防御工事,有这么多粮食,等到天下大势差不多的时候,我再出去重整河山。

一千年后的朱元璋正是靠着这种“高筑墙,广积粮”策略取得了胜利,而先驱公孙瓒却失败了,他的失误之处在于,他筑的墙范围实在是太小,只有一个县大小,袁绍几万兵马就给包围了。

朱元璋筑的墙是南京城墙,曾国荃围攻南京的时候,带了三十万人马都没全围上。

可见,公孙瓒的宏观战略水平太低,以当时之乱世,唯有一争方能得天下,怎么可以把自己禁锢在城堡里面坐吃山空,那不是等着死呢?

在公孙瓒龟缩在堡垒中时,袁绍将公孙瓒的部下一个个吞并,最后长期包围公孙瓒,迫使公孙瓒纵火自杀。

一代豪杰,落得凄惨的下场,实在是让人唏嘘。

8


诸营楼樐千里,积谷三百万斛。公孙瓒字伯圭,出身贵族,家世显赫,然而因其母亲身份卑微,只做的郡县中的一个小吏,但赞本人相貌俊美,又机智聪慧,深受涿郡太守的赏识,并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赞。后来赞奋发图强,逐步做到了中郎将,因作战勇猛,威震边疆深受朝廷的喜爱,赞军都是白马,羌人看到白马便走,因此公孙瓒又被称为白马将军,因功被封为都亭侯,属国长史。


初平三年(192年),袁绍率大军与公孙瓒争夺冀州,公孙瓒却连吃败仗,后在董卓从中调和,相安无事,之后公孙瓒剿灭刘虞,得到整个幽州,佣兵十万之众。建安三年(198年),袁绍再次率军攻打公孙瓒,赞军被围困,后来兵败被杀。公孙瓒佣兵十万为何会败给袁绍,以下笔者做简要分析。


首先公孙瓒不得民心,又与刘虞不和四面树敌。无论是镇守边疆,还是讨伐黄巾起义军,公孙瓒都威名远扬。但公孙瓒在当地不得人心,这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公孙瓒讨伐羌人,只知道杀戮,羌人虽然心中惧怕,并不服公孙瓒,后来刘虞被任命为幽州牧,对羌人体恤,并不弑杀,因此得到拥戴,朝廷封赏刘虞为大司马,公孙瓒也被封为奋武将军。其二公孙瓒自恃势力强大,放纵自己的不对,多次掠夺百姓,不得人心。


刘虞深受当地人的拥戴,这让公孙瓒对刘虞很有看法,于是二人开始积怨。公孙瓒为了解救刘虞的部下,当时被袁术所扣留,于是让自己的堂弟公孙越前去与袁术交好,袁术却扣留了公孙越,于是公孙瓒和刘虞的积怨更深,同时也对袁氏心怀不满。这样公孙瓒周围没有盟友只有敌人。


其次公孙瓒赞本人有无谋略,虽有兵马,然而并无良将。袁绍想取冀州,那是刘虞的属地,苦于没有良策,便联合公孙瓒,讨伐刘虞。然而却不幸走漏了消息,刘虞知道后,惊恐万分,因担心不是二人对手,便直接投靠袁绍,邀请袁绍共同治理冀州。而此时公孙瓒却要与袁绍共分冀州,袁绍杀死公孙越,公孙瓒大骂袁绍背信弃义。由此看来,公孙瓒是个没有谋略的主,遇事迟疑不决,又轻易相信袁绍,得罪刘虞。


公孙赞恼羞成怒,率军攻打冀州,袁绍便令颜良文丑做先锋抵抗,袁绍自引数万之众接应,由此可见,袁绍当时的兵力也不多。然而公孙瓒虽有军队但并良将,军中除了赵云能够抵抗,别无他人,而公孙瓒却因赵云刚刚投奔他,并没有委以重任,致使公孙瓒大败,幸亏赵云杀入袁绍军中救出公孙瓒。


再次公孙瓒坚守孤城,被袁绍偷袭。话说公孙瓒袁绍首次大战,各有胜负,却被董卓说和。建安三年,袁绍再次写书信给公孙瓒,意图言和,然而公孙瓒却严词拒绝,并且严阵以待。袁绍大怒,再次率军攻打,赞军被围困在易京,遣使去求救黄巾军,张燕确实率军十万,前来营救公孙瓒。公孙瓒于是约张燕举火为号,里应外合,歼灭袁绍。


然而书信却被袁绍截获,袁绍于是将计就计,在城外放火引诱公孙瓒,赞军出城后,四面受敌,折损大半,不得不返回成功,闭门不战,然而袁绍却派人挖地洞,直接到达公孙瓒所居住的地方,纵火燃烧。公孙瓒自知没有退路,于是杀了家人,然后自杀,袁绍将其家全部焚毁。显而易见,公孙瓒无勇无谋,用人唯亲,很多人才被排挤,又四面树敌,这才让他败给袁绍。

你是如何看待公孙瓒的?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9

公孙瓒在界桥之战败给袁绍以后,其实主力尚存,和袁绍的实力不相上下,最后败给袁绍主要是以下几个原因:

一、袁绍的人才比公孙瓒多。公孙瓒虽然是贵族子弟,但因母亲出身低微,地位并不高,加上幽州当时地处边境,属于苦寒之地,他手下得力的人才不多,除了田楷外,也就曾经依附他的刘备还行。而袁绍的袁家四世三公,名满天下,手下不仅有颜良、文丑、张颌、高览、田丰、沮授等名将谋士,连郭嘉和荀彧等人都投奔过他,曹操也曾经依附袁绍。在这种情况下,公孙瓒自然难以和袁绍争雄。

二,杀死刘虞树立了太多的敌人。公孙瓒因为和幽州牧刘虞之间因为在乌桓政策上的长期分歧,导致两个人日益交恶。刘虞讨伐公孙瓒时兵败被杀。刘虞不仅是朝廷委任的幽州牧,还是是汉室宗亲,有较高威望,在幽州得到豪强的忠心拥护。公孙瓒杀死刘虞以后,不仅幽州豪强大多不满,刘虞的旧部鲜于辅等更是一直要为刘虞报仇。195年,鲜于辅和阎柔招募胡汉步骑数万人,在渔阳击败公孙瓒军,给公孙瓒造成了很大的打击。

三,公孙瓒树敌太多,又不懂得妥协,最后招致兵败。公孙瓒长于军事而不擅长政治,他和袁绍为敌,和刘虞的关系也不和睦,长期和异族作战,使得公孙瓒和乌桓等族也长期敌对。公元198年,袁绍因为长期和公孙瓒作战也感到疲惫不堪,因此主动写信想跟他和谈。但是公孙瓒没有抓住这个机会和解,反而增强守备。袁绍也只能继续进攻公孙瓒。鲜于辅、乌桓单于蹋顿等也联合出兵,和袁绍一起进攻公孙瓒据守的易京。公孙瓒最终兵败。


10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从公元184年的黄巾起义开始,汉家天下就名存实亡了。群雄割据,诸侯之间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当然时势造英雄,在这个战争年代,涌现出了很多人才。如曹操,刘备,孙策等辈,都是当时的人中龙凤。还有如袁绍,袁术,刘表等人,虽然谈不上什么大智大勇,但也凭借自己的实力割据一方,显赫一时。

但有一个人,前期勇猛无比,本来可以凭借自己的威名大干一番,拼出一片天地来,谁想到最后却杀妻灭子,自焚而亡。此人是谁呢,正是当时鼎鼎大名的北平太守公孙瓒,白马从义的领导者。

公孙瓒拥有十几万精锐骑兵,为何最终败给了河北袁绍?可能公孙瓒名不经传,不为众人所熟知,但如果是熟读三国的朋友就会了解到,公孙瓒的败亡是注定的,被袁绍所灭只是时间早晚的事儿。

公孙瓒,字伯珪。早年与刘备一起师从卢植,有同学之谊。因为举孝廉,公孙瓒开始发迹,作战勇猛,甚至用十几个骑兵,击退了数百鲜卑族骑兵,虽然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但以少胜多的威名从此让鲜卑族等少数民族不敢在入塞捣乱了。

此后的五六年中,公孙瓒与北方少数民族多次激战,公孙瓒统领兵马,守护边境。每次一听到敌人来袭,公孙瓒马上声疾色厉,作战时像是打自己的仇人似的,甚至一直打到夜深。从此乌桓都害怕公孙瓒的勇猛,不敢再来进犯。公孙瓒常与身边数十个善于骑射的人都骑白马,相互间为左右翼,自号\"白马义从\"。往来冲突,公孙瓒鲜逢敌手,甚至袁绍都不敢招惹,可以说成为了东汉末年最强的诸侯之一。

虽然说公孙瓒前期比较强大,为何还难以善终,成就大事呢?主要是因为以下几点原因,公孙瓒不善谋略,不懂政治,不体士卒,不察民情所致。

首先,公孙瓒不善谋略,身边没有一个得力助手。袁绍为何能够迅速崛起,主要是手下能人相助罢了。自从讨伐董卓的联军失败后,诸侯各自为战。袁绍本来只是一个小小的太守,相当于一个地级市,为何一跃成为一方诸侯呢,只因袁绍吞并了冀州牧韩馥。袁绍采纳谋士逢纪的计划,先结好公孙瓒,让公孙瓒攻打冀州。

冀州牧韩馥此人有名无实,必然请袁绍出来坐镇冀州。到时候将计就计,冀州唾手可得。而公孙瓒呢,不但没有看出袁绍的计谋,还傻乎乎地充当了人家的帮手。袁绍得了冀州后,实力大增,而且公孙瓒一点好处都没得到。

有人说公孙瓒手下不是还有赵云这员虎将吗,为何难敌袁绍呢?虽然赵云投靠到了公孙瓒手下,但在袁绍与公孙瓒媾和时,赵云就看出了公孙瓒毫无天下大事为己任的雄心,难成大事。况且赵云还在此时遇到了特别会收买人心的刘备,此后见公孙瓒不听人言,自然就弃公孙瓒而去了。

再看公孙瓒手下,如公孙越,严纲,田楷等人,都是徒有虚名之辈,根本不能和田丰,沮授,颜良,文丑等人相比,所以公孙瓒之败,首先就是没有谋略,缺少出谋划策,能征惯战的人才辅助。

其次,公孙瓒不懂政治。熟读三国的人都知道,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方才成就霸业。而公孙瓒呢,完全是靠武力发展壮大的。对自己的上司刘虞总不对付,经常闹矛盾。刘虞以仁义治理州郡,而公孙瓒却总是能动手的绝不动嘴,公孙瓒由于兵权在握,甚至最后杀了刘虞,成为了河北等地的公敌。史书中曾记载到:“赞遂骄矜,计过忘善,多所贼害。”你杀了人家的父母官,刘虞的手下更是不干,多次骚扰偷袭。

公孙瓒如果善于处理政治问题,应善待刘虞,毕竟刘虞可是朝廷册封的大司马,国家名义上的军权一把手。公孙瓒如果能与刘虞和睦相处,团结部下,必能如鱼得水,建立霸业。

然后,公孙瓒不体恤士卒。公元198年,袁绍传书给公孙瓒,想跟他释和,公孙瓒没有答复,反而增强守备。袁绍于是兴兵攻打公孙瓒。先是公孙瓒一别将被围,公孙瓒不肯相救,说:“救一人,那以后众人都会只等救兵而不肯力战。现在我不去救他们,他之后被围困的将士就会自我勉励。”等到袁绍来攻时,公孙瓒的界桥别营自认为无法抵御不能自救,而公孙瓒又必不肯相救,众人或降或逃。公孙瓒既然这样不拿自己的手下弟兄当回事儿,那离众叛亲离就不远了。

最后,公孙瓒穷兵黩武,与袁绍战争连年,对百姓的危害很大。公孙瓒杀了刘虞后,得到了整个幽州,日益骄矜,不体恤百姓,记过善忘,睚眦必报。面对百姓们难以存活的状态,他也无动于衷。公孙瓒在袁绍大军围围困之时,锐气顿减,采取自保战略,逐渐失去了部下信任,被袁绍击败。最终困于高楼,引火自焚。

公孙瓒如此无谋,无情,无义,无助,只会好勇斗狠,所以被人才济济,实力强大的袁绍击败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一代枭雄自此陨落!可见三国什么样的人性都有,性格决定命运此言不虚!

以上资料主要参考《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