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清朝举国一战是否可行?

清朝举国一战是否可行?

2020-11-03 09:03阅读(67)

清朝举国一战是否可行?:不可行。十九世纪,英国在亚洲和非洲一共挑起十六场战争。其中较有名的有两次鸦片战争、两次阿富汗战争、两次锡克战争、祖鲁战争:-举国

1

不可行。

十九世纪,英国在亚洲和非洲一共挑起十六场战争。其中较有名的有两次鸦片战争、两次阿富汗战争、两次锡克战争、祖鲁战争以及廓尔喀战争。

把两次鸦片战争和其他十四场战争做个对比可以发现。1800~1900年代的清军,战斗力已经低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在南非,祖鲁人一仗打死近两千英军。

在印度,锡克人一仗打死近三千英军。

在阿富汗,阿富汗人打得16500名英军主动撤退(喀布尔大撤退)。英军在撤退沿途不断遭到截击,几乎全军覆没,仅数人生还。

而大清王朝主导的两次鸦片战争呢?

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历时两年,20万清军一共打死英军69人,打伤451人。

第二次鸦片战争战绩稍好,但也仅打死打伤几百人而已,这还是包括了法军的人数。其中的张家湾之战和八里桥之战,清军以先后死伤约1500人和1200人的代价,才打死打伤英法联军35人和52人。可谓是丢人丢到了全世界。

如果说偶尔有个别国家的战绩超过清朝,这还可以理解,毕竟凡是都有例外,不能排除某些国家开了挂。但问题是,同样是落后的亚非国家,同样是十九世纪,所有跟英军交战的国家的战绩都比清朝强,别人都能一战打死上千英军,而清军连打死上百英军都费劲,这就不能给清朝的失败找任何借口了。



那么,偌大的清朝,军队战斗力为什么会低到了这种令人发指的地步呢?

其实我们只要看一下当时的周边国家,就能初见端倪。

在遭到西方殖民者打击之前,日本已经开始学习兰学,建立日新馆;

越南开始学习近代海军知识,编纂《海程集验册》;

缅甸聘请英法军人为军队顾问和教官,引进燧发枪,编练半近代化军团;

泰国则早就已经睁眼看世界了,为了与西方贸易,泰国两次迁都,拉玛四世时期即已开始改革,连国王都带头聘请美国教师为王室子女上课。

这些国家见识到西方工业文明后,或多或少的都有自我纠正,靠改革紧跟时代潮流。

反观清朝——我大清自有国情在此……

可以说,虽然当时的亚非国家,都有不同程度的闭关锁国,但谁也没有像清朝这样,彻底的闭关,极度的反感改革。



那么,为什么清朝会极端的反感一切形式的改革呢?

这其实就是清朝为什么不能举国一战的关键原因了。

因为清朝得国太易,且统治集团又一直认为此前的少数民族王朝会失天下,是他们汉化了的缘故,因此,虽然清朝历代皇帝一直在满汉之间寻求平衡点,渲染满汉平等,但实际上,满清统治集团与被统治的汉人士绅集团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割裂、猜忌、防备。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八旗。

满洲八旗有个特点,即以血缘和宗亲为联络纽带。这个特点导致的结果就是:他们是一个封闭团体,既不愿意融入别的族群,也不愿意别的族群融入他们的小圈子内。他们觉得天下是他们的,为了维护统治,他们可以让出一些利益给其它族群。但统治秩序不能变,必须是他们在上,其它人在下。而他们又正好是满清皇室的根基。

基于此,我们可以看到,清朝皇帝历史上在维护八旗利益和既有统治秩序时,往往都是不遗余力。


比如清朝的六部是满汉各设一套班子,表面上看,满汉平等。可实际上,汉人是满人的几十倍,人口基数明显不对等。因此这套制度的实质是在保护满人的利益。并不平等。

还有满人可以补汉缺,但汉人不能补满缺等规定,也都是事实上的满汉不平等。

不平等,这很显然就会造成隔阂,导致汉人的不满情绪。为了压制这种不满,清朝皇帝又使出了一招。即强调满洲八旗的战斗力。

比如清朝每与强敌开战,绿营搞不定时,皇帝就会发牢骚:太让朕失望了,此等小事都搞不定,还得朕派八旗兵收拾残局。(乾隆就喜欢说这种得了便宜还卖乖的话)

我们知道,从入关到鸦片战争之前,清朝仗着体量吊打周边,且八旗兵也确实有两把刷子。故而皇帝的这种小把戏可以反复玩。

可到了鸦片战争时,英军吊打一切,八旗兵也在英军的吊打之列,此前玩了两百年的把戏到这里就玩不下去了。

玩不下去了,该怎么办?

正常的应对,当然是要改革了。把不能打的全换下去,把不适应潮流的全换下去,就像日本明治维新一样,大名、武士,一切不能适应时代的产物,通通扫入垃圾堆。

可是前面说了,清朝统治秩序是建立在八旗之上的,要是改革了,原有的八旗在上,其它族群在下的秩序,还能玩下去吗?

比如说,八旗不适应时代了,裁撤掉,那诸如满汉在六部各置一套班子,维护八旗利益的制度,是不是也都要改?

如果这些维护八旗利益的制度都改了,那失去了八旗拥护的皇帝,他的利益还能不能得到保障呢?

很显然,是无法保障的。

所以在这种前提下,我们又看到了,为了给自己续命,在不改变统治秩序的情况下,尽管清政府做了如洋务运动之类的改革,但收效并不明显。跟周边国家相比,清朝的自我纠正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比如日本明治维新,连一千多年的传统文化都否了,堪称是一步跨入近代社会。还有缅甸的敏东改革,不惜宫廷政变;泰国的朱拉隆功改革,把皇子派出去留学;埃及的阿里改革,不惜团灭闻名千年的马穆鲁克。

这些相比于洋务运动,都是大刀阔斧改革。

可以说,人家的改革都在玩命,只有大清是在吊命。大清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还是保证八旗利益不受损,并非是为了国家前途。

换而言之,在满汉之防下的人前提下,除非是满人主导改革,否则只要是汉人主导,改革一定会被扑灭。因为在满人看来,汉人改革一定是想夺权,推翻满人。比如刚毅就说过:改革者,汉人之利,满人之害也。我有家产,宁赠与友邦,不予家奴也。(洋务运动能推行,也是因为这是恭亲王奕訢主导的改革,换个汉人铁定搞不成)



刚毅的这句话很好的解释了八旗贵胄对国家前途的态度。

在他们看来,清朝不仅有阶级矛盾,还有民族矛盾。在“兵变”和“民变”的双压下,清朝统治者不仅怕老百姓造反,同时还怕同为剥削阶级的汉人士绅集团造反。如此一来,还怎么举国一战呢?

2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清朝举国一战不可行,也行不了。

因为清朝在中后期开始走下坡路,政治腐败,一盘散沙,勾心斗角,并且老百姓没有国家的概念,国家仅是满洲贵族的,即使汉族的高官也仅是满洲贵族的奴才。

比如甲午战争,不是清朝与日本两个国家PK,而是李鸿章一人敌一国,是李鸿章的淮军和北洋海军冲在一线,也是李鸿章一个人在孤独地战斗。

甲午战争之所以屈辱地战败,从深层次上讲,就是无论是政治高层,还是底层,都在勾心斗角,相互倾轧。

高层是光绪皇帝为首的主战派与慈禧太后为首的主和派之间的相互斗争。再下一层级,就是中枢大臣之间斗争,像户部尚书,光绪帝师傅的翁同龢,山东巡抚李秉衡等等权贵,齐心协力,时时处处扯李鸿章后腿,在资金和兵力上掣肘,看李鸿章洋相,战争岂能不败呢?

北洋海军因有定远和镇远铁甲舰,日本十分忌惮。但北洋海军将领之间派系林立,相互倾轧挤兑。

像提督丁汝昌,因是陆军出身,属于外行指挥内行,就令定远舰管带,流过洋,喝过洋墨水,科班出身的刘步蟾等不服。

另外,北洋海军骨干将领之间还存有福建帮和广东帮等地域,或者拉帮结派的斗争。因为以刘步蟾和林泰曾为首的骨干将领大都是福建的,而邓世昌,李和等是广东的,可以说北洋海军内部不是铁板一块,而是成为人心涣散,争权夺利的名利场。

可以说,清朝人心涣散,一盘散沙,人不知道有国,国也不知道为民,这样的国家和政府,是无法举国一战的!

3

在近代历史上,欧美国家一直主导着世界历史进程,而亚洲国家则普遍处于被动状态。面对着欧美国家的入侵,救亡图存的改革运动势在必行,因为不改就是等死。

对此亚洲土耳其、伊朗、泰国、日本、大清都在搞变法,搞维新,搞改革,其中日本的改革最为成功。

(1867年,新继位的明治天皇颁布《王政复古大号令》,要求江户幕府归还政权,并准备开启改革)

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国内诸藩国林立,局面类似于2000年的春秋战国,不仅日皇形同虚设,就连掌握实权的江户幕府也没能在国内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江户幕府只能算是一个盟主。

但是在明治维新之后,日本一举跨过了多个历史进程,直接进入近代国家,凡是与阻碍现代化的事情,通通都被废除,就连忠于天皇的武士阶层也照样铲除,改革力度之大,改革程度之深,亚洲第一。

在经历30多年的改革后,日本人形成了近代国家观念,有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在对外战争时全国上下一心,举国同力,先后打败了清帝国和沙俄,成功跻身世界列强行列,也成为除了欧美以外世界上唯一的强势政权。

而在日本搞明治维新的同时,清廷也在肃顺和奕?的支持下开始重要汉人,也搞起了洋务运动。

不过与日本不同的是,清朝的改革并非是为了强国,而是为了保住满洲贵族的统治,这与明治维新有着天壤之别。

清朝作为一个征服王朝,其统治者的利益和广大民众的利益是不一致的。试想汉人愿意剃发吗?汉人愿意因言获罪吗?汉人愿意供养八旗吧?汉人愿意奉关外民族当皇帝吗?汉人都不愿意。

但没有办法,明末汉人内乱,南明婚照跌出,天下几无可用之人,而清廷却涌现了一批眼光卓越的领导者,因此借机征服关内,汉人只能接受现实。

(清军入关并非是汉人主动接受的,多尔衮在入关时的口号是为崇祯皇帝报仇,谁想到清军来了之后就不走了)

不可否认,清代是有民族压迫的,正是由于满汉的对立,清廷在近代的改革是不可能深耕的。

例如在近代战争中,大清的国本八旗兵逢战必败,按理说清廷应该裁撤八旗,至少是改革八旗。

可是八旗是清廷的命根子,也是统治阶级的一部分,其核心利益不容触及。

当初在戊戌变法之时,改革派就要求废止国家对旗人的供养,此举惹恼了所有的旗人,必然遭到强烈阻挠,能成功才怪呢!

所以清廷无论怎么改革,都是围绕着保护统治阶级利益,而统治阶级和广大汉人的利益又不一致,根本不可能做到举国一心。

回看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在联军入城的时候,居然有大批民众和联军做起了买卖,给联军运送货物,甚至帮助联军翻越宫墙,可见当时国民几乎没有任何国家观念。对于广大汉人而言,大清亡了就亡了,没啥好留恋的。

(老百姓搭梯子,帮助联军翻越宫墙)

4

不可行,因为只会有一个结果:亡国。


在学初中历史的时候,我们经常会有这个想法:那就是清朝如此懦弱,我们为何不举国跟列强拼个你死我活呢?



这个观点啊,的确可能代表很多人,但这种如此感性且冲动的想法,是严重缺乏理性且客观思考的,我们先假设举国之战拼胜了,那肯定也是惨胜。


尤其在当时中国并没有远洋作战的能力,战场必定是在中国国土上,那产生的战争伤害将全部由中国百姓来承担,正所谓伤敌一千,自损八百,战场是在自己的国土上,那伤的肯定是1000以上。



如果我们不像从慈禧那样的冲动,可以跟8个国家宣战,问题中所说的清朝举国一战,肯定是只能针对一两个列强国家,所以即使取得最好的结果:我们战胜了,那在剩余没有参战的列强面前,我们就将成为案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


所以说即使我们不愿意承认,客观来讲,晚清的统治者已经将一手烂牌打的可圈可点了,尤其是被人骂了他100多年的慈禧,其实也正是她的努力和制衡,满清才没有分裂成多个国家。



也就是那位被骂成卖国贼的李鸿章,不断在帝国主义列强中玩手段搞制衡,才牵制了诸多列强,没有真的敢实施灭亡中国的计划,而是选择不断蚕食。


虽然这也不是什么光彩的局面,在相比较后来革命党要强很多了。他们一手造成的军阀混战,将老一辈积攒下来的综合国力消耗一空,一旁的日本人终于敢实施帝国主义列强没敢实行的灭亡中国计划了。


不然我真的很难相信当时正值军国主义盛行的日本,为何愿意拿出真金白银资助中国的革命?难不成他们是真的有钱没地方花了?


2020.07.16(晚)

5

当然可行。只是汉族地主武装已经有了分立和割据之心,尤其是大批『汉奸』的出现,葬送了帝国,也差点儿葬送了中华民族。

6

清朝后期GDP占全球1/3,故无需举国一战,便可打败劳师远征地英法等八国联军和耗尽国家所有财力、男人出海做海盗,女人出海做妓女,天皇家族每天只吃一顿饭地日本。

7

不可行。

8

轰轰烈烈的亡,总强过窝窝囊囊的死。假如清朝举全国之力与列强一战,圆明园是不是不会被烧了?白花花的银子是不是不用赔了?咱是不是不用这么受气了?

没有谁想被蹂躏,也没有谁想当亡国奴,当时清朝对抗列强基本上已经竭尽全力。

由于在武器装备和技战术方面列强远胜,所以清朝举国一战,只能指望人海战术。而事实是,虽然清军总数量远远大于侵略者,然而在实际交战中,清军却处于人数弱势,是以少对多,列强兵力更多。我们看看咋回事。

一、能动员的兵力较少

清朝疆域辽阔,军队驻扎在各地,较为分散。这些军队平时都是要进行一些维稳工作,战时动员,只能进行部分抽调,而不能是全部调动。当时参与保卫广东浙江等地的官兵,就来自于附近多个省份。不可能全部抽调,因为地方稳定工作还得要做。如果地方兵力空虚,各种反清势力势必乘虚而起,清朝政府无法凝聚每个国人共御外辱,这就是体制的问题。

二、防线太长,兵力被分散

侵略者是带着坚船利炮来的,而中国有非常漫长的海岸线。平时海岸线长代表物产丰富,此时漫长的海岸线就成了头疼的地方,因为你根本拿不准敌人会从哪个点发起进攻。因为不知道从哪个点进攻,只能每个点都防。于是大量的清军,就分布在了漫长的海岸线上了。总数是多,但是平均下来,就很少了。

三、清军行动缓慢,无有效支援

那会儿清军行军全靠两条腿,当官的才能靠四条腿,这速度,跟侵略者相比,说是爬也不为过。由于武器装备和战略意识的不足,清军主要还是以构筑坚固工事为主。例如防的最好的虎门,就有无数的大炮和坚固的工事。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一旦打起来,基本没有办法得到其他地方的支援。等到消息传到友邻部队,这边战事估计已经结束了。

这三点造成清军在交战时,往往都是以少对多,而列强基本都是集中优势兵力重点突破。加上清军炮没人打得远、武器没人打得准、人数也没人多,这仗,稳输。即使有个别地方占了优势,比如虎门,列强吃了憋。然而他们转头就走,沿海北上,其他地方根本扛不住。所以最后输得很惨。

9

不行,举国一战谁去战,政权腐败不受百姓拥戴就不足以号令天下,官场内部不团结谁愿意去为那样的国家冲锋

10

清朝如果对外敌举国一战,会不会有近代屈辱史?

外国军舰在中国沿海架起几尊大海,就能征服中华的时代,现在看起来不可思议。

满清统住者统治中华期间,为保住其政权,不惜对外敌奴颜婢膝,割地赔款,丢尽中华尚武的民族战斗精神,受尽屈辱,导致中华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英国军舰在广东珠江口进攻虎门,英军坚船利炮打得虎门清军惨败,关天培壮烈殉国。

英国军舰再次进攻浙江宁波、定海等地,清军惨败,英国人放声,如果清朝道光皇帝不答应英国人要求,英国人将进攻京津地区。

道光亦闻英夷坚船利炮十分厉害,为保大清政权,江山社稷算什么,子民算什么?英国人提出无理要求,竟全应允。

大清向英国人赔礼道歉,签订《中英南京条约》,向英国人赔偿6百万两银元,割让香港岛。

西方列强看到英国人在中华分到一口蛋糕,美俄日法德等西方列强纷纷加入,发动战争欲瓜分中华。

但满清政权已丧失斗志,为自保政权,对西方列强丧权辱国条约全签订,岀卖中华国土。

如果满清与西方列强血战到底,发动全民皆兵,恐怕西方列强会胆战心惊,会因补给困难而撤退。但问题是西方列强已看透满清统住者腐朽无能,激起其蚕吞的野心。

满清只有对敌强硬,要让国知有民,民知有国,发动人民战争,至少不可能惨败,更不会有割地赔款的丧权辱国条约,亦不会沦为半封建半殖民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