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尔斯克会战后,为什么德军再也打不过苏军?库尔斯克会战后,德军开始连败,一直被打回柏林,到底是怎么回事?:德国军史学家卡雷尔对苏德战争两大阶段的评语是
德国军史学家卡雷尔对苏德战争两大阶段的评语是:“德国(可能)的胜利提前结束于斯大林格勒,而德国的失败始与库尔斯克”,这是无限接近精准的诠释。那么,德军在库尔斯克会战中并没有像斯大林格勒那样遭到惨败,也没有集团军甚至军级建制被苏军全歼,怎么就从此一蹶不振进而发展到整个东线战场崩盘呢?最专业的军事术语解答是:德军战略预备力量的彻底丧失。
其实这也是从前线将领曼施坦因、克鲁格到后方的德国陆军总参谋部,都不支持希特勒发起“堡垒行动”的主要原因,这些与苏军交手将近两年的身经百战之帅,对东线战场的局势看得非常清楚:德军若想重创苏军迫其退出战争或者谈和,唯一正确的战术,是把好不容易积攒出来的战略预备队掌握在手中,在某个苏军可能发动进攻的战略方向,以后发制人的方式迎头痛击。
而若想理解曼施坦因之流的战术理论,你必须首先了解库尔斯克战前的苏德战场形势,在1943年初结束的斯大林格勒会战中德军损失惨重,但是曼施坦因用第三次哈尔科夫战役的胜利,遏止了苏军乘胜前进的步伐。随着苏联大地泥泞期的到来,双方跟1942年春季一样,再次形成了战线对峙。这条纵贯南北的战线,从列宁格勒延伸到克里木,两侧是人类历史上最庞大的交战军队,总数量突破1200万兵力。
这一年德国开始进行战争总动员,再次征召了200万新兵入伍,因此尽管在斯大林格勒损兵折将,东线德军仍然达到了330万人的野战陆军兵力峰值,数量甚至超过了1941年“巴巴罗萨计划”开始实施时的人数(320万),同时由于芬兰尚未退出战争,配合德军作战的仆从国军队还有150万人。而苏军经过不断的动员和补充,在战场上则已经拥有660万野战陆军。
可以用最简单最直白的方式,来说明东线战场当时的军事形势,我们知道,在武器和人的结合方面、训练和意志层面综合考量的结果,平均下来德军的质量优势应该在2比1左右,也就是一个德国兵差不多可以对付两个苏军。如果德军战场兵力比大于这个值,则德军有能力取得战略主动权,如果小于这个值,那么德军将被苏军的数量优势所碾压,这一点毫无争议。
粗略计算,苏军在不得不分出100万兵力应付素质更差的仆从国军队之外,能够拿出来与德国人对垒的大约是560万人。如果是维持战线的均势和稳定,按照1比2的质量差距,德军只需要在前线保持280万的野战陆军即可,这样就可以腾出50万左右的战略预备队,尤其是会把大部分快速师(装甲师、装甲掷弹兵师和摩托化师)囊括其中,从而成为德军最精锐的打击力量。
所以曼施坦因的战术理论,就是充分利用这50万精锐部队,在苏军可能的进攻方向上,实施猛烈的反突击和反包围,从而在机动作战中尽量歼灭苏军有生力量。遗憾的是(原谅笔者这么说),希特勒“我们总是先动手”的理念坑杀了德国陆军,这位陆军总司令只要手上有一点点赌本,就一定要先发制人,而这所谓的“赌本”不是新征几十万人、不是生产几千辆战车也不是制造几千架飞机,是可以集结调动起来的这50万战略预备队,东线德军的核心突击力量。在他赌徒心理的作祟下,最终否决了前线将领的提案,一意孤行发起了库尔斯克会战。
为什么在库尔斯克德军必败?还是套回前面的质量和数量问题,由于泄密等种种原因,苏军对希特勒试图削平库尔斯克突出部的战役构想完全掌握,因此在这一地段预先集中了中央方面军、布良斯克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的250万大军,德国人哪怕想打个平手也必须调集125万以上的兵力。而事实是,对苏军严阵以待还蒙在鼓里的希特勒,仅仅能够集中南方集团军群大部、中央集团军群一部共90万兵力,结果还不清晰吗?注定会头破血流。
为什么德军从此彻底失去了战略主动权?因为库尔斯克会战中德军损失了50多万人马,并且都是最精锐的快速部队,莫德尔和霍特的十几个装甲师和装甲掷弹兵师(机械化师)被基本打残,东线德军至1943年底被全歼56个师、重创162个师,无可挽回地损失了大量有经验的官兵,总兵力下降到280余万人。而这个损失是德国无论如何不能弥补的,它的动员能力已经到了极限。
按照朱可夫的记录,在库尔斯克会战中德军损失了1500辆战车,其中包括为数不少的虎式和豹式,另外损失了3700架作战飞机和3000门火炮,不过1943到1944年度德国的军工生产也逆天地达到了峰值,还是有能力补充这些技术兵器战损的。东线国防军和党卫军的精锐装甲军,之所以在库尔斯克战后难以恢复元气,所缺少的是能够熟练掌握武器的士兵和士官,而不是那些新出厂的兵器,大批“战斗群”的存在,正是因为德国人在兵力补充上黔驴技穷了。
同时希特勒又抽调了部分东线兵力增援意大利战场,德军在东线的野战陆军连280万的规模都不复存在了,而苏军尽管在库尔斯克会战中也损失了80万兵力,但却很快就完成了补充,至1943年秋仍然恢复到660万人的规模,并且从将军、军官到士兵的作战经验和自信心都大幅度提升,远非1941年可比。看懂了吧?库尔斯克会战之后,德军的兵力仅仅能够维持四面漏风的战线,再也无力组织有效的反突击,更别提组织大规模进攻了,战场主动权已经拱手相让。
现在就轮到苏军可以在任一方向上集结机动兵力,实施大规模的进攻战役了,每每都是以绝对优势的兵力合围当面德军,而德国人却一点办法也没有,因为战场上一个萝卜一个坑,再无精锐预备队可用,只能被动挨打眼睁睁被苏军各个击破。从第聂伯河防线被突破开始,德军已经事实上进入崩溃期,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个别或者局部的战术小胜,都无法扭转整个战争大势,希特勒唯一能做的就是“挖疮补肉”,极力拖延苏军的推进速度。
在其后苏军的“十次打击”中,随着更多德军建制部队被全歼,东线战场的兵力差距呈几何式被放大,到这个时候,别说什么“救火队长”莫德尔,就是神仙也救不了德国人了。
库尔斯克会战之后东线的平衡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已经完全被打破了,德军没有突破苏军的防线以取得战役自由,也就失去了歼灭大量苏军的可能,也没能达成消除库尔斯克突出部的战役目的,该突出部对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的纵深侧翼形成了严重的威胁。相反德军为了这次失败的进攻却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尤其是装甲部队的损失,这些装甲部队在1942年的作战中遭到了重创,在装甲兵总监古德里安的努力下好不容易在次年的泥泞期(这一期间内双方都无法展开大规模的作战)中得以重建,却在“堡垒行动”中损失惨重,这不仅使德军丧失了进攻能力,对接下来的防御作战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东线战场上装甲兵是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兵种,除非是构筑现代化的钢筋混凝土防线,一般临时构筑的野战工事是不可能抵挡住集中使用的装甲兵突击的,尤其是在南翼战场,苏德两军的战线一直在不停的变化中,激烈的作战几乎没有过停顿,谁也没有时间来构筑一条坚固的防线。因此在南翼战场,步兵和炮兵单位只能起到迟滞对方进攻的目的,而无法真正击退对方的进攻,必须依靠装甲兵的及时支援,向对方发起反突击歼灭或者重创其装甲兵才能达成目标。在库尔斯克会战中,苏军构筑了纵深的防御阵地,并配属了强大的步兵和炮兵单位,但是仍旧无法彻底遏制德军装甲部队的突破,最终还是依靠源源不断的坦克部队反突击才最终顶住了德军的进攻。德军步兵的反坦克能力并不比苏军好到哪里去,但是承受的装甲压力远比苏军要大,这意味着德军步兵要比苏军更加依赖装甲兵的支援。
库尔斯克会战中苏军的装甲兵损失要大于德军,按理来说德军装甲兵实力在下降的同时苏军的装甲兵战斗力也在下降,甚至更严重,这样来看东线的平衡并未打破。事实并非如此,这就体现在苏联强大的坦克生产能力了,1943年苏军每月的坦克产量超过2000辆,而同时期德军的每月坦克产量只有400辆左右,其结果就是苏军可以迅速恢复遭到重创的坦克部队,而德军却无法做到。由于苏军是在德军转入防御的同一时间就发起了大规模的反攻,饱受重压的德军装甲兵不得不立刻卷入一场激烈的防御作战,根本没有休整的机会,德军新生产的坦克只能弥补此后防御中的损失,重建这些装甲师只能等到下一个泥泞期的到来。没有强大的德军装甲部队担负战役预备队,德军的步兵师就更不可能守住当前的防线了,这些步兵师所防守的战线宽度本就已经大大超出了其承受能力。
库尔斯克会战以后,东线的形势对于德军来说确实非常不利,但也绝不是毫无希望,只要适时的缩短防线以加强防御的强度,并通过战略性的撤退来争取时间以恢复实力,尤其是重建关键的装甲兵单位,德军还是有机会的,毕竟东线德军的战斗力还是很强的,拥有大量经验丰富的野战师,而且德军仍旧占据着大片苏联国土,拥有很大的战略缓冲区域。有远见的德军将领都开始思考东线战场的长远打算,德军已经失去了战略打击能力,主要原因就是德军没有能力再恢复到以前那样强大的实力,和苏军进行正面野战所付出的代价又是德军难以承受的,必须彻底更改东线的作战模式,德军要以机动防御来迟滞苏军的进攻,同时保存步兵单位的实力,在一条较窄的正面上构筑纵深的现代化防线,从而使德军步兵师具备正面抵抗苏军装甲突击的能力,将德军装甲兵从频繁的战术支援中解放出来,进行系统的、充分的重组,对苏军发起战役、战略级的打击,也可以投入到其他战场,真正成为一支可以在各大战场来回机动的战略预备队。
可惜的是德军最高统帅部并没有做出任何根本性的改变,仍旧以不足的兵力据守着远超出其能力的防线,装甲兵不得不频繁的实施战术反击,德军在战略上显得毫无应变能力,他们在进行一场代价高昂却极不擅长的正面防御作战,放弃了此前让他们引以为傲并赢得辉煌胜利的机动作战能力,德军在战略上缺乏一个统一的指导路线,作为陆军总司令的希特勒显然并没有这一能力。
回答问题根本没有必要长篇大论,直奔主题即可。德国在二战初期之所以能够横扫欧洲,主要就是依靠出其不意的闪电战。也就是不按常理出牌,同时依托装甲突击群的快速推进,在地方战线薄弱地带打开缺口,后面的摩托化步兵紧随跟进,形成合围,以消灭敌方有生力量。从而达到自己预先制定的战略目的,而在希特勒进攻苏联的初期,也是这样执行的。因为无论从人力,物资,和财产方面德国都不能与苏联相比。所以不能进行所谓的阵地消耗战,否则德国必败。
而斯大林格勒战役和库尔斯克战役都属于消耗战,这样在战略上德军就失去了突袭的可能性,也就是没有战略主动。并且由于间谍的泄密,希特勒的作战计划已经提前被苏军统帅部获悉,德国人根本没有任何秘密可言。这就预示着这场战役的结果已经铁板钉钉了,
同时,在参战军队的人数,坦克,大炮,飞机的数量德国人都落后于苏联人。在后勤保障方面,德国人已经无法继续满足,前线部队关于作战损失补充的需要。顶多就是忙于奔命,而斯大林则完全不一样,他不仅勒令苏联国内的工场夜以继日地生产战略物资,保证一线部队的补充。同时,他也受到美国的战备物资的支援,而且这种支援则是不间断的,在这种情况武装起来的苏军,德军根本就不是其对手。
更要命的是,苏联之所以在卫国战争初期,出现大规模的溃败,导致大量苏军被俘。就是一旦苏军被德军包围,就绝大部分放弃抵抗而选择投降。但在后来斯大林为了防止再出现类似情况,就成立了督战队。以连极为单位,没有政委的命令,谁也不允许后撤一步,否则以叛国罪论处,在军队发起冲锋,或者防守时,每一个军人都要尽职尽责,无条件地执行上级下达的作战命令。不得违反,否则后面的督战队随时可以击毙,他们认为的胆小者。因为,在当时德军进攻斯大林格勒的危急时刻。苏联统帅部就向苏军广大指战员发出了:我们已经没有任何退路了,后面就是莫斯科,只有与敌人死战到底,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英雄的苏联人民。
正是由于有了这种作战机制,才保证了苏军的战斗力。其实,在战争当中谁也怕死,敌我双方拼的不仅是武器的数量和质量。而且还要比拼双方的作战意志,
这方面,在库尔斯克战役发起以前,希特勒就已经输了。他本以对这场战役的前景非常悲观,与他在1941年6月进攻苏联时的心情判若两人。经过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惨败,希特勒终于认清了形势。他现在已经不指望征服广阔无垠的苏联了,他只想保住现有的成果。所以他在这场战役发动以前,又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就因为德非洲军团隆美尔在与英军统帅蒙哥马利的较量当中失利,于是向希特勒求援。而上士出身的他居然不顾,东线战场对面强大的苏联人,把已经捉襟见肘的德军有生力量,又从中抽调了一部分,来支援所谓的北非战局。
其实,希特勒的这招臭棋是要命的。他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苏德战场的胜负结局,对德国意味着什么,一旦失利,德国必灭。而所谓的北非则是无关紧要。可这时的希特勒却犯了当初斯大林所犯的错误,他仍然沉浸在他所谓的“第三帝国”的荣誉光环当中,虽然,他的分兵计划遭到德南方集团军群司令_曼施坦因的强烈反对。但希特勒根本就听不进去,仍然一意孤行。因为他对库尔斯克战役根本就不抱有任何希望,他甚至认为只要能阻止苏军的继续推进即可。
虽然,德国使用了最新的重型坦克虎王,和豹式中型坦克,但面对犹如潮水般的苏联T 34坦克的无情冲击,德国人终于没能坚持多久,败下阵来。这场战役的失败就已经敲响了希特勒和其建立起来的纳粹德国的丧钟,从此以后,德军再也没有能力对苏军发动像样规模的反击,只能被动挨打,直至灭亡。
总之,希特勒的狂妄自大毁了他自己,事实证明德国根本没有能力进行两线作战。如果他陈兵欧洲,虎视苏联,仍然以对方英美为主。这样就不可能形成西方与苏联的结盟,有利于德国各个击破。退一万步,就是拿不下英国,他仍然可以主宰欧洲。同时侵占英,法在非洲的殖民地。以可以为德国取得较广阔的生存空间,可这只是假设。
所以,在一战失败以后的德国人,最需要休养生息。而在这时他们遇到极会煽风点火,鼓动人心的希特勒,就是他们最大的不幸。
1943年7月5日,库尔斯克会战由纳粹德国主动发起进攻,双方投入的兵力十分巨大,这场战役投入的士兵、坦克、飞机、火炮数量巨大,战役规模可以说是一次史无前例的战役。
库尔斯克会战,最终苏联取得胜利,纳粹德国吞下战败的苦果,从此以后丧失了战略主动权,被苏联军队步步紧逼,最终只能选择投降。
德国经历斯大林格勒战役那样的战败都可以重新组织反扑,为何在库尔斯克会战后,却再也无法全面战胜苏联红军了?
提到苏德战争中的著名战役,或许更多人会想到斯大林格勒战役,认为斯大林格勒战役是德国战败的关键战役。
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取胜,对苏德战争来说虽然很关键,确实是一场伟大的胜利,但这场胜利并没有让德国完全丧失战斗力,甚至在这一战以后,德军依然占据着战略主动权。
苏联红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取得胜利后,顺势对德军进行反击,收复大量失地,虽然这样的战果令人兴奋,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德国的战斗力依然很强大。
龙德施泰特元帅曾经表示,其实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后,依然还有反败为胜的机会,甚至有机会获得最终的胜利:
如果战场指挥官有一定的机断 处置权的话,能够在他们认为合适的时间和地点投入兵力,而不是 长时间僵持的话, 德军是有胜算的。
龙德施泰特的话其实并非是在夸大其词,克莱斯特指挥的军队,就曾经因为采取弹性防御策略,取得过重要胜利。
克莱斯特面对苏联红军,先是撤出高加索,此次军事行动主要以保全实力为主,当军队成功退到帝聂伯河后,再次抓住时机进行反扑,令苏联军队触不及防,吃了大亏,甚至丢掉了哈尔科夫,使局势陷入被动。
这也就是龙德施泰特元帅有信心说出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失败后依然有机会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事实也是如此,这也是为什么德国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失败后,还敢与苏联红军进行库尔斯克会战的重要原因。
库尔斯克战役战败后,德国便失去了战略主动权,只能陷入防守态势,无法对苏联进行具有威胁的进攻。
库尔斯克究竟是怎样的一场战役,德国信心满满的一次战役为何会失败?
库尔斯克战役,可以说是一场蓄谋已久的会战,德国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失利后,南方集团军群司令曼施坦因元帅便已经开始酝酿一场对苏联红军的反扑。
曼施坦因在哈尔科夫战役中取得胜利,信心满满,打算来一次诱敌深入,全歼苏联军队,但是这个想法却并未得到希特勒的支持,希特勒更希望能够先一口“吃”掉库尔斯克突出部的苏联红军,大量减少苏联红军的有生力量,进而取得全面胜利。
曼施坦因虽然心里有点不满意,但是也只能对希特勒的方案进行支持,他认为德军此时要么应该打一场“闪击战”,趁苏联红军不备,快速出击,出其不意;或者干脆就进行固守,等着苏联红军进攻,等到苏联红军的军事力量消耗差不多,再进行反击。
希特勒这一次选择了曼施坦因提出的第一个方案,毕竟他希特勒本人向来都对闪击战法情有独钟,也因此取得不少胜利,只不过这一次的希特勒虽然决定发起进攻,但是内心却犹豫不决起来。
希特勒在犹豫什么?
第一、曼施坦因的计划虽然有风险,但取得胜利以后,战果也会非常明显。库尔斯克突出部,就像是苏联红军防线上突出来的一个拳头,如果德军从两侧突破苏联红军的防线,可以轻易形成包围圈,包围圈内的苏联红军将插翅难飞,此举不仅可以消灭苏联红军的有生力量,还能够缩短战线,对己方的军事调度极为有利。
库尔斯克战役获得胜利的结果虽然诱人,但是也具备极大的风险,因为此举不仅有人支持,还有人提出反对意见,比如第9集团军司令莫德尔上将和装甲兵总监古德里安上将。
第二、德军的战斗力虽然可以与苏联一战,但是在坦克数量方面却处于劣势。形成这样的局面,主要因为苏联在斯大林格林战役取得胜利后,快速进行反击,收复不少失地,对曾经的战场具有控制权,他们在这个过程当中,也获得了不少之前的战损坦克,经过修复后,苏联坦克数量有所提升。
反观德军,在欧洲东线的作战导致坦克大量损失,虽然德国坦克的战斗力要优于苏联坦克,尤其是在进行3、4号长身管型坦克改进后,对苏联T-34/76坦克可以进行压制,但是数量的上的不足,却无法在短时间内弥补。
希特勒在犹豫和对军事进行补充这段时间,苏联也早就知道德国的进攻意图,所以开始进行防御工事的修建,做好了迎接德国进攻的准备,显然,苏联的选择与曼施坦因的第二个策略不谋而合,准备抗住德国的进攻,消耗德国的军事力量,再伺机进行反击。
德国在这场战役当中,之所以从五月份商谈到7月份发动,拖延这么久的原因,除了希特勒的“犹豫”之外,还有天气的影响。
德军与苏军作战时期,影响到德军作战的不仅仅是严寒,还有连绵的大雨。等到7月份,苏联已经准备就绪,就等着德国军队进攻了,而德国也已经通过空中侦查,发现了苏联为他们准备的那些“深沟壁垒”。
直到德军发动进攻之前,希特勒其实都在犹豫,要不是因为克鲁格、蔡茨勒和曼斯坦因等人的一再坚持,希特勒或许就放弃实施这次战役了。
德军却并不知道,在时间来到七月份的时候,着急的人又何止他们德国人,就连固守备战的苏联红军也开始着急,因为时间再拖延下去,秋天到来以后,苏联的这些工事就算全部白忙活了,等到那时,处于守势的苏联红军将会陷入被动。
在德军迟迟不发动进攻的情况下,被称为\"闪电将军\"的苏联将领瓦图京,甚至已经提出令苏联红军主动出击了,好在苏联红军统帅部通过俘虏得知,德军马上就要发动进攻了,这才安心下来。
希特勒曾在战前激昂的发言:“此次进攻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 它应以迅速而坚决的胜利而结束… …”
德军的这次进攻,投入了大量的坦克和摩托化兵团,又配备了大量的火炮和飞机,一副志在必得的样子,在战役之初,也确实带给苏联红军极大的压力。
德军进攻之初,以“虎式”坦克与“费南迪式火炮”为前锋,身后跟着中型坦克坐镇,摩托化步兵在队伍的最后,向苏联阵地发起冲锋。
尽管苏联早有准备,将德国军队的数次冲锋全部击溃,经过3天的激战后,德军虽然没有全面突破苏联的防线,但也不是一点收获没有。
德军北翼奥廖尔突击集团,成功进入苏联防线,如同一枚楔子,钉进苏联防线十公里左右;
德军南翼别尔哥罗德集团则深入达到35公里处,为苏联防线响起“警报”。
德军制造的这点“险情”,其实都在苏联的意料之中,面对德军的猛烈攻势,苏联的预备军迅速参与战斗,这支草原方面军是一个机械化部队,停留在平坦大草原上,如同一只蓄势待发的钢铁猛兽,可以迅速支援到防线的任何一个点位。
德军面对苏联的顽强抵抗,迫不得已投入预备队参与攻击,然而,全力以赴的德国军队,依然没能突破苏联军队,在双方坦克主力发生激烈对战以后,德军逐渐开始显露进攻疲态,而德军的疲态,则是苏联红军的“冲锋号”。
德军南北线相继溃败,在苏联的钢铁洪流冲击下,溃退至哈尔科夫城,企图负隅顽抗,然而苏联军队迅速将其包围,很快便歼灭大部分守敌,取得胜利。
德军在此次战役中,30个精锐师被击溃,50余万人永远地留在这片战场中,失去的不仅仅是军事装备,还有作战经验丰富的老兵,已经坦克兵。
此后,德军的兵力虽然得到补充,但是战斗力却早已不可同日而语,库尔斯克会战溃败以后,战场上的主动权丧失,进攻方成为苏联,德国失去战略主动,又被极大的降低了战斗力,库尔斯克战役的失败后,成为苏德战争的转折点,一步步走向失败。
库尔斯克会战会战后,德三如被拔了牙和爪子的老虎,连精气神都没有了,他们自然就再也打不过如日中天的苏军了。
库尔斯克会战前,德军在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均被苏联红军给“教育”了,希特勒真的是恼火了,他为了能够报仇,调集了大量的军队。德军在库尔斯克会战投入的兵力很庞大,总兵力90万人、坦克2900辆、飞机2110架以及火炮约10000门,“阿道夫·希特勒”坦克师、“骷髅”坦克师、“帝国”坦克师、“大日耳曼”摩托化师等德军精锐部队全部参战了。为了能够确保德军取得胜利,希特勒向库尔斯克地区调集了大量德军最新式的“虎式”坦克和“豹式”坦克,可是他们还是输给了强大的苏联。
苏军在库尔斯克同样集结了庞大的军队,他们投入的总兵力达到161万、坦克5128辆、飞机2792架以及火炮约20000门,苏军的兵力和武器配置几乎达到了德军的两倍。如果这个时候的苏军还是苏德战争爆发初期的苏军,那么德军还可能靠着自身的兵员素质来击败苏军,但是苏军这个时候真的与当初完全不同了,他们经历了莫斯科战役和斯大林格勒战役,整支部队的士兵在战火的锤炼下,作战能力已经不比德军士兵差。
德军在这次会战中失败后,他们的精锐部队基本损失过半,坦克也损失惨重,到苏联反攻德国本土和盟军攻到德国边境的时候,德国许多师的兵力只有原来的一半,坦克数量同样屈指可数。德国的精锐兵力在战争中不断损耗,而苏军和德国就刚好相反了,苏联强大的预备役体系让他们能上前线的士兵越来越多,最高达到了1200万人,德国在兵力上根本不能与苏军对抗,他们自然是再也打不过苏军。
库尔斯克会战中,希特勒损失最大的就是士兵的精气神和信任,这也导致了德军后面打不过苏军了。德军一个月就拿下不可一世的法国,拍板使用曼施坦因计划的希特勒成为德军上下心中的军事天才,当他决定袭击苏联的时候,全体军官都赞同了他的计划。苏德战争爆发后,德军士气高昂,他们一天就向苏联腹地推进了50公里,最终只用了三个月就来到了莫斯科城下。
可是,莫斯科的大雪让德军败了,士兵们纷纷在抱怨最高统帅部没有提前发放过冬衣物,最为最高统帅的希特勒自然是士兵心中抱怨的对象之一,而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德国上下对希特勒的质疑不断扩大,希特勒的“军事天才”形象开始崩塌。原本希特勒是想通过库尔斯克会战来挽回德国上下对他的信任,但是他又败了,这让德国上下对他的信任度再次下降。
莫斯科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库尔斯克会战,德军在苏联战场上三连败,这三连败不仅让他们的兵力损失惨重,更大的损失是德军彻底失去了锐气,他们原本渴望胜利的精气神被打没了,一支失去了对胜利抱有饥渴之心的部队注定不再强大,等待他们的就是不断的失败。
我是鹏正!我来回答!喜欢军事和历史的小学生鹏正。
库尔斯克会战以后为什么德军打不过苏军了?战争打的人力、物力、国力。总的来说就是德国的国力比不过苏联。战争的进程德国已经消耗不起,苏联的战争机器正在玩命的发动。 最经典的也是这场战役,这是典型的坦克大战,双方坦克总数达到了几千辆。从战果上来看的话,其实是德军胜利,苏联的损失是大于德国的,而为什么?德军会失败就是因为主要原因就是德军消耗不起,没有战争资源了。
其实德军无论是人员素质还是作战能力都比红军和盟军强,可惜自己的底子太薄了,单挑两个巨人,一个是苏联,一个是美国,这俩战争巨人可真的不是好惹的,苏联和美国联手,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是对手。
德军的精锐在各大战役中损失惨重,不得不补充大量的新兵,他们毫无作战经验,导致和预期的目标相差太大,战斗力严重削弱。反观苏联,苏联红军在训练方面和作战技能方面都不如德国,但是红军的英勇抵抗,视死如归的精神要比远比欧洲和盟军强.在明斯克、基辅、莫斯科等明知没有生路的苏联红军,照样表现出非凡的勇气,拼死一战,这种抵抗也同样让德军损失惨重。
随着战争的推进,盟军对苏联的大量援助以及德军面对双线作战,外加上德国资源上的缺失,人员素质上差强人意,曾经骄傲的第三帝国,也面临着崩塌瓦解,导致一天不如一天,直到战争失败,被红军占领柏林。
我是鹏正!如果喜欢我的问答的话,就请给我点个关注或者小小的赞吧~
我超级宠粉的,谢谢~
(以上配图均来源于网络,如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德军一百万为什么打不过苏联?其实这主要是因为大家以为德军在素质、武器、战术上都远远超过苏军。其实从1944年开始,基本上就是苏军在横扫德军了。
从1944年以后那些大战役,苏军的胜率早就超过了9成,横扫式的战斗比比皆是。1945年对柏林的战斗,苏军投入了250万人,其中主力为12个步兵集团军,4个坦克集团军,3个坦克军和1个机械化军。
在主攻方向上,1个集团军的攻击正面只有1000-2000米,火炮密度每公里300-400门。德军在柏林地区也有100万军队,武器都是新出厂的坦克、强击火炮和装甲车,士兵基本都是新兵和劳动服务队成员。
但是军官和士官都是有实战经验的老兵,并冠以激动人心的响亮名称,例如香霍斯特师、波茨坦师和克劳塞维茨师等。另外还有30个人民冲锋队营都是配备冲锋枪和火箭筒为主要武器的巷战部队,还有青少年组成的希特勒青年团特遣队。
另外德军把一些高炮师直接部署在城市外围当做反坦克炮使用,空军地勤人员也当做步兵去坚守阵线。党卫队莫恩凯部队则在各个地区抓捕那些敢于逃离战线的人,也就是督战队的作用。
4月20日,柏林战役外围战斗打响,到5月2日午夜,崔可夫集团军的一个师收到德军第56装甲军发来的一封俄语无线电报请求投降,至此柏林战役结束。不到2周战斗,苏军伤亡30万人,德军100万军队伤亡或者被俘。
事实上,早在库尔斯克会战之前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德军的败局就己经注定!在那场东线德军最后一场战略进攻之前,希特勒亲自飞赴乌克兰,告诉第6集团军司令保卢斯上将说:“如果我得不到迈科普和格罗兹尼的石油,那么我就必须结束这场战争\"。可问题是如何结束战争?抢油的重任落在了由利斯特元帅指挥的A集团军群肩上,然而希特勒犯有和蒋介石同样的毛病,那就是经常越过战区司令,直接调动前线部队。就在42年7月,这位前陆军下士下达了一个足以让所有德国人后悔千秋万代的命令,将霍特将军的第四装甲集团军从A集团军群调拔给魏克斯上将的B集团军群,以增加对斯大林格勒的攻击力度。结果德军克莱斯特第一装甲集团军在8月22日攻占迈科普油田,然而苏军在撤退前己将油田彻底破坏。8月25日,该部又攻占莫兹多克,距格罗兹尼产油区只有50英里的路程,希特勒严令A集团军群不惜一切代价,全力进攻格罗兹尼油田,然而由于部队消耗过大和缺乏燃料,德军始终未能走完这五十英里!至此,整个东线德军的战略目标大半落空!其实德军实力如果再雄厚一点的话,哪怕得不到这个世界级的油田,也可以毁了它,让T一34也喝不饱油!而在斯大林格勒城下的B集团军群在苏军的殊死抵抗下也未能达成战略目的,孤军突入城区的第6集团军被苏军反包围,然而希特勒不顾众多将领的反对,顽固地拒绝从斯大林格勒撤军,又是由于缺乏燃料,保卢斯上将根本无法向南突击,与仅有30英里之遥的第4装甲集团军汇合。弹尽粮绝的保卢斯元帅最终不得不于43年2月率残部向苏军投降。东线德军事实上己经战败!
而库尔斯克战役不过是曼施坦因元帅以攻为守的一次战术行动,笔者之所以要强调是一次战术行动,是因为根本不同意某些资料上所说的,德军寄希望于在此次战役中通过大量杀伤苏军有生力量来重新获得战略主动权。要知道,苏军在库尔斯克方向总共投入的兵力大约是德军的两倍左右,而且火炮,坦克和飞机数量也多于德军,但这并不是苏军最大的优势,斯大林最大的优势是拥有数倍于德国的后备兵员和军工生产能力,更拥有海量的资源,尤其是石油!更何况,此时英美己通过北冰洋航线和地中海航线给苏联运来了海量的物资援助。笔者前文己叙,东线德军由于在高加索地区没有抢到石油,更在斯大林格勒城下损兵150万而毫无建树,东线德军事实上己经战败!曼施坦因元帅作为德军的战略大师不可能不知道这一点,在库尔斯克地区就是歼灭再多的苏军也掌握不了战略主动权,因为斯大林会把援兵源源不断地调过来,更可怕的是,德军的燃料供应已经非常紧张了,本土的合成油生产基地从42年起就遭到了英美的战略轰炸,奥地利和匈牙利的油田产量又太小,唯一的指望就是罗马尼亚的普洛耶什蒂油田了,就这还要向意大利每月供油十万吨,而且油田通往东线战场的补给线还经常遭到苏军的轰炸和游击队的袭击,缺油会严重影响机械化部队的机动能力和辎重的补给能力。曼施坦因只能靠着手里仅有的一些库存必其功于一役,尽可能多地建立一些战略纵深,尽可能多地杀伤一些苏军的有生力量,尽可能地推迟苏军大举进攻德国本土。这位出身于将门世家的陆军元帅清楚地知道,以德国的国力和军力,一旦转入战略防御就意味着战败,这和当年诸葛亮明知北伐不可能成功,还是要以毕生的精力来六出祁山是一个道理,孔明深知以蜀国的国力来防御魏国是根本行不通的,他必须尽量使蜀国处于进攻的势态来尽可能地延长国祚。
尽管在库尔斯克战役中苏军损失了80余万人,坦克6000辆,飞机1600架,火炮3000门,而德军的损失除了火炮比苏军多以外,其它的都要远远小于苏军,尤其是当时的主战兵器——坦克,德军只损失了1500辆。但苏联可以凭借强大的军工产业和庞大的人口基数,还有西方的大量援助,更重要的是其独有的政治体制来迅速弥补上述损失,而德国由于其本土的工业设施遭到英美的战略轰炸以及其固有的国情而每况愈下。然而,对希特勒来说,这还不是最可怕的!
1943年7月,英美联军在西西里登陆,意大利又像上次大战一样反戈一击,凯瑟琳空军元帅的南欧方面军与德国本土的联系被切断,德国唯一的油库,普洛耶什蒂油田处在美国B一24战略轰炸机的战斗半径之内……。中央集团军群的主力,武装党卫队第二装甲军被急调意大利,德军己在事实上放弃了整个东线战场。希特勒这时唯一要做的,是在耗光最后一滴库存汽油前,将东线军队尽可能安全地撤回本土……。
库尔斯克以后,德军只不过是彻底丧失了战略进攻的能力,但是并不是软柿子让苏军随便捏的,在苏军出现一些失误的情况下,还能够打出来一些战术性的胜利,只不过这些胜利已经不能够对于整个战局起到扭转的作用,只能是使苏军胜利来的晚一些而已。
德国坦克在二战后期用机动性换取重装甲,所以只能用于防御,如果执行纵深任务,那么就会麻烦不断,就像德军后来发动阿登战役中,德军的坦克走了150公里就没油了,腿太短,跑不远。
德国坦克在库尔斯克损失太大了,同时从库尔斯克被打倒第聂伯河阶段又丧失了可供机动作战的地盘,机动空间越来越小。
本身,德国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就已经是山穷水尽了,古德里安好不容易挤眼,的一点家底又被消耗殆尽,特别是德军中的精华装甲部队。而苏军方面则是变得强大起来,苏军方面开始编组坦克集团军这种大型的机械化军团,坦克集团军可以执行远距离的纵深任务,而这种纵深任务是机械化部队最擅长的。可以把苏军的坦克集团军看作德军的装甲集群,当年德军的装甲集群获得了巨大的战果,现在是苏军的坦克集团军正在重复当年德军的成就。
除了装甲部队,德军的普通步兵部队的质量也在下降,德国的坦克数量一直极度缺乏,所有的坦克都被集中在装甲部队,普通的步兵部队没有装甲部队,而到了二战后期,坦克部队已经是明确的分成了两个部分,一个是用来执行纵深任务,坦克集团军就是这种纵深任务,另一种是支援步兵部队,这种部队就是重型坦克团和自行火炮部队,在德军中是突击炮部队,这些部队都是直接支援步兵作战,用来支援步兵突破对方的坚固防线。
德军步兵部队是德军的主体,名声没有装甲部队大,但是作用不比坦克部队小,尤其是防御的时候,但是二战时期的步兵部队想要稳固的防御就必须有一支装甲部队作为预备队。
苏军的步兵部队经常能够得到这些装甲部队的支援,加上强大的炮火支援,虽然苏军的步兵部队由于人数稀少战斗力很弱,但是德军在平原地区依旧是无法顶住苏军的进攻。
在库尔斯克战役中,美粉们喜闻乐见的美国汽车终于发挥了重大作用,美国的卡车和苏联的坦克组成了苏军坦克集团军的主体,大量的卡车提高了苏军部队在200公里内的机动能力,使苏军的机械化部队可以一次推进200-300公里,这在二战时期就不近了。不过,再远还是要弄一条铁路运输物资,汽车就干不了这个活了。
库尔斯克会战不但是德军装甲部队在临终前最美妙的哀鸣,也是苏德战场空中对抗的转折点,库尔斯克会战结束后,苏军也取得的空中优势,德军的机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不过由于东线战场的广阔,德军还是能够保持小范围的活动自由。
德军由于坦克部队包括突击炮部队数量稀少,普通的德军步兵部队在苏军得到坦克支援的步兵部队支援下,已经无法长时间守住阵地,而少量的坦克部队被当作“救火队”使用,但是面对千疮百孔的德军防线,这点“救火队”无疑是杯水车薪。
而经过了库尔斯克会战之后,苏军已经比较熟练的掌握了大规模机械化部队的运用方法,加上苏军在战前就已经对于大纵深战役方面就有比较深入的研究,所以这时德军已经无法再从苏军手中夺取战争的主动权了。
图片来自网络。
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主要是苏德两国体量上存在不可弥补的差距:
苏联的后备兵力源源不断,苏联的武器装备也源源不断的生产,相比较而言,德国的人力资源要弱很多,随着战争的推进,优秀士兵损失后难以弥补,而武器装备也逐渐不占优势,有资料显示:
1941年6月22日战争爆发时,德军坦克和苏联坦克的数量对比是——5500辆对25000辆。当年,德苏坦克产量(不含自行炮)对比是3083辆对6402辆。1942年,德苏坦克产量对比是3926辆对24643辆,1943年是5315辆对19934辆。1944年是7908辆对15201辆。1945年是1004辆对14160辆。
这主要是因为德国的战争动员能力差的原因。
德国的地缘环境差于苏联,当时苏联已经打疼了日本,没有了东方威胁,可以全力应对德国的挑战,而德国天生处于两面作战,既要东线对付苏联,还要救意大利(当时盟军已经在意大利登陆),同时还要兼顾法国海岸线美英两国的大规模登陆,同时还要兼顾非洲战场。。。这战争可要怎么打!
请看笑话一样存在的意大利部队,德国不仅不能指望他,还要派兵救援他!而苏联整个战争期间,得到了美英多国的大量援助,挺过了懵逼期。
再加上,苏联的将领、士兵在战争中学会了战争,同仇敌忾,自然在面对德军的三板斧攻势前没那么心虚。
一天中什么时候运动减肥效果好抓 小孩能不能练哑铃多大的孩子适合 小孩嘴唇起皮怎么办怎样才能预防 孩子的罗圈腿是怎么形成的三大因 孩子早恋怎么办如何有效疏导孩子 医生婆婆称自己专业孩子的事必须 儿子成人礼送什么礼物好呢给你孩 有孩子的夫妻千万不要离婚对于孩 小孩千万别让老人带的说法正确吗 自卑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怎么改善 怎么让孩子开口说话 这几个方法 怎么让孩子吃饭 教你如何让孩子 怎么管教不听话的孩子 家长首先 顽皮的孩子怎么管教的 这些方法 叛逆期的孩子怎么管教 引导孩子 孩子性格软弱怎么办 懦弱的性格 孩子性格偏激怎么办 孩子性格偏 孩子性格固执怎么办 家长们不妨 爱惹事的孩子怎么管教 不妨试试 养育优秀的孩子具备特征,家长要 高考数学难出新天际,可有的孩子 “做胎教”和“不做胎教”的孩子 花费十几万只考了302分 妈妈觉得 甘肃作弊考生留下来的疑团,是怎 一举夺魁!高三学生离校时,校领 高考钉子户:26次参加高考,今年 D2809次列车因泥石流脱线!此类 “女儿16岁,学校宿舍里分娩了” 扭曲邪门的内容,频频出现在教科 川渝地区几所大学实力很牛!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