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打窝之后,窝里全是泡,从早上坚持到晚上,就是没有吃口,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打窝之后,窝里全是泡,从早上坚持到晚上,就是没有吃口,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2020-11-02 12:01阅读(63)

打窝之后,窝里全是泡,从早上坚持到晚上,就是没有吃口,到底是什么原因呢?:窝里鱼星泛滥,但鱼口零星,甚至毫无鱼口,几乎所有的钓友都曾遇到,有时通过调整

1

窝里鱼星泛滥,但鱼口零星,甚至毫无鱼口,几乎所有的钓友都曾遇到,有时通过调整饵料、钓法尚能解决;有时就只能干着急,却束手无策。探究其原因,找到问题所在,是每个钓友所期待的,随着垂钓时间越长,经验越丰富,问题认识越深刻,而不是人云亦云。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本文一窥究竟。

窝子里有鱼星意味着什么

钓友的问题是打窝之后,水面出现大量水泡。水泡主要有两种一是水底溢出的沼气泡一种是鱼吐出的鱼星。但两者有显著区别:沼气泡出现位置不固定,有时接连冒出几个,有时半天才一个,露出水面不到几秒钟便破裂鱼星是鱼鳃部与水体气体交换后,最终吐出的水泡,表面有黏液附着,有一定的韧性,因此浮出水面不会立即破裂,还能维持一段时间。而至恰是区分沼气泡与鱼星的关键特征。

其次鱼星大小、状态与鱼的种类密不可分。鲫鱼个头小,鱼星小且少,一般是一个大鱼星先冒出,再伴随着两三个小鱼星;鲤鱼体积大,鱼星的个头大且多,呈串状,少则一二十个,多则二三十个,如果水面有脸盘大小的成片鱼星,活跃水底的鲤鱼至少有5斤的重量;黑鱼吞食小杂鱼后,通常伴随大片密集、细碎的小鱼星,遇到这种情况,建议尽快钩刺小鱼抛入水中。所以通过鱼星,可判断水底鱼的种类和大小,利于垂钓技巧的调整。鱼依靠嗅觉、视觉、听觉、味觉摄食,但起主导作用的还是嗅觉。鱼通过灵敏的嗅觉感知味型、判断食物的位置。窝里鱼星泛滥,至少说明鱼接受窝料的气味,有一定的摄食欲望。所以简单地认为,鱼状态不佳而不摄食,有些牵强。

那么鱼为何不吃饵

导致鱼不吃饵的因素众多,若要具体到实际情况,许多因素可直接抛弃,下文分享几个最有可能存现的情况。

首先是饵料原因。相当部分的淡水鱼偏杂食性,包括鲫鱼、鲤鱼、鳊鱼、草鱼等,几乎能接受自然水域的大部分食物。所以投掷的窝料后,鱼群依靠嗅觉,最终围绕在窝料、饵料周围。正因为鱼杂食性的原因,鱼可能对食物处于“接受与不接受”的矛盾情况,能接受但不一定多喜欢。笔者曾用水下摄像机,拍摄猪肝诱鱼情况,发现鲫鱼、白条时不时过来叼啄,但并不表示他多么喜欢。鱼对味型感兴趣,并不一定接受食物,这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原因。所以一旦饵料选用味型、适口性不佳,鱼在窝点游弋,偶尔吞食饵料,碰到饵料的几率大大减少。

其次是饵料埋没水底浮层或被腐烂枝叶遮挡,导致鱼无法发现。鱼星泛滥,却鱼口零星的情况,多发生在肥水塘或水草密集、水底环境复杂的水域,其他水域也会附发生,但论数量及频率远不如前者。笔者多次用水下摄像头,观察水底及鱼觅食情况。像上述几处水域,水底长年累月,积累了大量植物碎屑、藻类微生物,最终形成轻质物,即浮层。浮层相比通常认为的酱层,更符合水底实际。鱼在水底快速游弋或在窝点争抢食物的时候,一旦用力过猛,顿时“飞沙走石或乌烟瘴气”大量轻质物上下飞舞,下落过程很可能将饵料覆盖,轻时颜色变得暗淡,重时完全被淹没。有时扬竿后,钩饵入水后,后拉鱼竿的过程中,饵料在水底有可能被腐烂枝叶遮挡。因此鱼无法发现饵料,自然不会摄食,更不会有鱼口出现。

最后是鱼层问题。投掷的窝料,如果掺杂过多细碎粉末,在下落或散落、雾化过程中,导致各个水层都用窝料的存在,气味遍布所有水层。要是再遇到水层气温波动或溶氧量的变化,原本属于中下层、底层的鱼种,也会离底上浮。笔者曾遇到类似情况,夏季的阴雨天气,窝点也是水面不断有鱼星和鱼泛起的涟漪,但鱼口零星。笔者看情况不对,果断将改钓底为钓浮,钩饵再次入水不多长时间,大鲫鱼便接连上钩。

写在后面

另个事实不可忽略,水底不多的鱼群,便能产生大量鱼星,貌似窝点鱼群密集。需要指出的是,有些鱼种吞食饵料,特别是大鱼,本身不如小杂鱼迅猛,随机性极大。有时大片饵料摆在大鲤鱼面前,摄食也是慢慢吞吞,到底吞下哪个玉米颗粒,有时真是听天由命

原创:老高

2

对于这个问题,我今天回答了一个和这个很类似的。不过秉承解决问题的理念我再来回答一下,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这个问题的关键是,首先确认的是到底是不是鱼星?如果不是鱼星是沼气泡的话,一天没有口那时再正常不过的了(我有一篇文章写得是关于鱼星和沼气泡的问题,感兴趣你可以去看看)。如果是鱼星,就代表鱼儿在觅食,并不是不开口那就需要过滤掉天气和溶氧量低的问题。我就基于这个条件来回答这个问题:

1,水底是否有酱层或者水草

这个很容易理解,饵料到底后陷入进去了,鱼儿找不到饵料不咬钩你当然看不到吃口。

2,窝料打的是不是过多或者比饵料要好

一般打窝窝料不管是在味型或者状态上都要等于或者小于饵料才适合。如果窝料比饵料还好,鱼儿当然没理由选择饵料,你当然也看不到吃口。

另外如果打了重窝,鱼儿在吃窝料就已经吃饱了,就减少吃饵料的几率了。打窝可以选择少打,勤补窝的方式。

3,线组调试的问题。

我们都知道,根据鱼儿生活的水层,可以把水分为上中下水层。如果你钓的是底层鱼,比鲤鱼鲫鱼等,线组调的不到底,鱼儿同样找不到饵料,同样也不会产生吃口的漂像。

写到最后

正如你问题所讲,既然有了鱼星,我们就要侧重点考虑饵料和线组的问题了。垂钓本来就是一个不断积累经验的过程,遇到的问题多了,解决的多了自然而然就收获更多了。

最后作为垂钓人呼吁,钓鱼谨遵留大放小,自己制造的垃圾随手带走,并分类放置,做一个有公德的钓鱼人。

备注:图片源于网络,侵权通知必删。

3

遇到这样的情况,可能是下面酱层太厚,你的线主和铅皮匹配过大,鱼钩和饵沉到了酱层里,也有可能鱼钩不到底,如果你是个钓鱼新手遇到这样的情况不会自我调整可以理解,如果是有经验的钓手,调整完了后,应该没什么问题,你也没说是黑坑还是野钓,不管是黑坑还是野钓通常的应对方法就这么多,白天一口没有,晚上钓如果还是没口,那就是鱼的问题了,本人钓鱼十几年你说的情况我还真没有遇到过,无论你钓什么鱼,鱼不开口,排除天气原因,钓技,黑坑老板撒化肥,其他的基本没什么问题了,关键还有一条就是,你钓鱼的地方,别人和你遇到的一样吗

4

我也有有过这样的经历,打窝下去,那个鱼星看这好爽,就是没上鱼,那鱼星看让你都舍不得换位置,但就是没鱼上,后面和几个老司机讨教过这个问题,归类几点。

一,钓点钓位问题,我们所在的钓点很少人或没人钓,下面是一层淤泥有一定沼气,太久没有人在这作钓,在我们打窝后,窝料都在这层轻泥里,有鱼过来拱一下泥,让泥里含有少量沼气形成气泡出水,感觉很像鱼星,给我们一个假象,好大一个窝,却上鱼不多。

二,杂鱼闹窝,也就春节后几天去钓的鱼,黑坑主要钓鲤鱼,当然也是配的鲤鱼饵料,但是也上了罗非,也极有可能罗非过来闹窝,因为其他钓友也有上罗非,春节刚过,气温较低罗非较喜欢吃荤,对鲤鱼料不怎么动口,但做窝后有罗非闹窝,让其他鱼只在窝外蹭窝。

三,老滑鱼也会有这样情况发生,老滑鱼并不是说鱼懂得了怎么吃,怎么啃,而是由于食欲不强,鱼嘴挂烂,鱼嘴变形等原因,导致吃食动作不大且留窝又不肯离开,让我们在作钓是明明看这有鱼在窝,却钓不到鱼。

当然,还有其他原因,天气,钩大,料软,线组粗,标没调好等其他因素。






5

打窝之后,窝里全是泡,从早上坚持到晚上,就是没有吃口,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遇到这种情况,没有必要坚守。说说我昨天的钓鱼经过。

昨天来到一个钓点,也像你所遇到的情况一样,窝子一打,窝内全是星,足足等了一个小时,由开始的到处是星,到最后窝内一个星都没有了。于是我也不再等,直接到钓点的对面又找了一个位置,重新打窝。那么肯定有钓友问了,你在有星的钓位都没有鲫鱼上钩,难道换了一个位置就有鱼上钩了吗?如果你是简单的还像前面一样,找一个既可以坐,又方便提鱼的位置,肯定也是钓不到鱼的,现在钓鱼的人多,这是事实,只要方便提鱼竿又方便坐下的,肯定早就有人钓过了,说不定,在你来前,钓鱼的人才走。

这种人人都能走到,都想钓的位置,肯定是钓的人多,窝料打了一次又一次,钓鱼人走了一批又一批,每天都有钓鱼人钓的位置,水下的鱼都知道了,即使是打窝只能是投食喂鱼。既然知道没有鲫鱼上钩,如果你还想钓,回家又嫌早,怎么办呢?专门找没有人钓过的位置打窝,只要你找到了这个位置,肯定会有鱼上钩。

特别是最近一些时间,无论你走到哪里钓鱼,都滑口,滑口鱼,并不是不吃钩,而是此钓位经常的钓,常常的脱钩,水下的鱼都商议过了,只要有人类给我们投食,千万不能吃钓饵,但美食还是可以吃的,只要不吃钓饵,生命安全就有保障。

要想能钓到,除非你能找到,在这个钓点,从来没有钓鱼人用过的钓饵,只要你用它来作钓,肯定会有鱼上钩,但这种钓饵,你能想到,别的钓鱼人也早就想过了,因此,无论你用什么,都是钓鱼人曾经用过的,因此,始终是没有鱼上钩。

既然换钓饵没有作用,只能从窝点位置上着手了。比如在某个角落,周围全是树,即使能钓到,不方便提鱼竿,或者迎阳,就算你有伞,但水下的漂看不清楚。像这样的钓位,一定是很少有人钓过。只有在此钓位上钓的人少,这个位置的鱼才不会滑口,也就不会存在有鱼吃窝料,却不上钩的事情。

所以,窝内全是星,却没有鱼上钩,就说明鱼已经滑口,要上只能是小于一两的,有的时候还有毛鱼。

6

我们通常在钓鱼的时候,无论野钓也好,黑坑也好,窝子来鱼了,你能看见是鱼的气泡,但是鱼就是不吃钩,特别是鲤鱼和鲫鱼,这个是什么原因呢?其实大多数人都会认为是饵料的味型不对,其实不然,如果鱼不爱这个味道的话,它是不会被吸引过来的。那是因为鱼在你窝子里找不到勾上的饵料,因为在水库湖泊钓鱼,水底的淤泥很厚,如果你的饵料比重偏大的话,那么饵料沉入水底后会落在淤泥里面,鱼儿问到了香味过来,但是找不到吃的,只能在你窝子里面干着急,不停的搅动水底的淤泥,这样就导致了有许多鱼泡,并不是说鱼不吃啊,是它找不到吃的,着急啊。

分析了有鱼泡的不吃钩的原因,那么怎么解决呢?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就是改变饵料的比重,把饵料调整的软一点,比重小一点,这样当饵料落入水底以后,就会停在淤泥的表面,鱼儿闻到香味过来,能发现饵料,然后就会顺利的吃钩了。

第二,就是调整浮漂,把浮漂调的灵敏一点,调高目钓低目,使饵料在水底的的状态是轻触底就行了。

7

你说的这个情况其实是个很大的问题,我在垂钓过程中也遇到过。经过多年的垂钓探索,我感觉出现这种情况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种情况:

一、钓点的问题,1.一般在野塘垂钓时出现这种情况时应该考虑以下几点,(1)此塘被“电工”光顾过;(2)此塘被农药污染过了;(3)最近该塘被清理了(鱼被起过了)(4)可能是塘太肥了出现的是沼气泡。另外泥鳅螃蟹乌龟等被诱饵引来了也会产生气泡。2.在野外河、水库垂钓时也应注意了解当地的水情和鱼情。

二、钓饵的问题 ,虽然商品饵适用于大部分垂钓场合,但当你味道没有调对时鱼是不会吃的,尽管这时窝子里面确实是鱼星。因此在垂钓实践中,不应只带一种饵料,要尽可能多带一点做到有备无患。除商品饵外还可以带蚯蚓、玉米、大米饭粒、麦粒等可再选择一、二种宁可少但要有,以备不时之需。

三、钓具组装的问题, 在垂钓过程中线组搭配是否合理?子线是否过大(粗),鱼钩是否过大(小)?垂钓时找底是否正确?当塘底醬层厚时,用传统方法垂钓时(朝天钩)铅坠过大会影响鱼的吸食。

8

你好,我是眼镜哥,一个有八年台钓经验的钓鱼人,很荣幸能为广大钓友来解答钓鱼方面的疑问。如果认为我的回答靠谱,请伸出你勤劳的手指给我点个赞,欢迎大家关注并留言交流,下面进入正题。


窝子里有很多泡,但是见不到鱼口,很明显出现这样的现象有多种可能,我根据自己的经验来总结一下,如果有不全面之处还望大家补充。

可能性一:钓组以及调钓过于迟钝

窝子里有鱼泡说明窝子里一定有鱼,但是浮漂却见不到鱼咬钩的信号,所以首先应该考虑是不是因为钓组搭配以及调钓过于迟钝,所以导致鱼咬钩但是浮漂不出信号。

钓组过于迟钝主要体现在浮漂上,如果浮漂的吃铅量太大或者是漂尾太粗,就很容易出现鱼咬钩而浮漂不出信号的现象。

另外,如果调钓过于迟钝也会导致浮漂不出信号,最常见的调钓方式就是调平水或者是跑铅钓法。

可能性二:钩饵陷入淤泥

如果水底有比较厚比较软的淤泥,钩饵就会陷入到淤泥中,这样一来鱼进窝之后找不到钩饵,但是能够闻到饵的气味,鱼就会在窝子里转来转去,于是就会出现窝子里有很多鱼泡但是浮漂却完全没有信号。

可能性三:饵料异常

有一些钓鱼人对于饵料的配方可谓是费尽心思,只要是有气味的东西全都加到饵料里,一种饵料有五六种以上的成分,甚至还要加很多添加剂,这样的做法会导致饵料的味型过于刺激或者过于怪异,鱼进窝之后明显感觉到饵料的异常,所以只吃窝料不咬钩,浮漂也就不会出现信号了。

9

诚意答题,旨在交流!我是乐园之失,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打窝之后窝里全是泡却没有吃口,这种情况是很难用某种原因去描述,需要多维度的去解读。本着答题尽善尽美的原则,以实际作钓经验为出发,通过以下二点的论述来分别探讨题主的问题,具体如下:

1、窝中有泡无口的现象分析

2、窝中有泡无口的应对办法

窝中有泡无口的现象分析

窝中有泡却无口,面对这种情况时,我们需要根据气泡的大小形状来判定进窝鱼,并借助浮漂的动态反馈继而找到问题的所在。

一、气泡的动态分析

鱼类在进食时会产生气泡,我们也叫做鱼星,比如鲤鱼是长串伴随着位移的大小气泡,草鱼是零星的大气泡,然而以上两种鱼类却很少在窝中吐泡,鱼星多会出现在窝边或附近,窝子范围做的过大亦会出现有气泡但无口的现象。

鲫鱼的鱼星是零星的单个小气泡,如果陆续出现这种气泡但始终无口,常规情况是窝量投入过大的原因,太多的窝料会导致进窝鱼类因吃饱而离窝消食,这里不单指鲫鱼。

如果气泡是密集型碎小的形态则多是花白鲢进窝产生的。花白鲢的滤食行为会导致浮漂上下缓慢的阴漂,没有标准吃口很难判断起竿时机。

除了鱼星之外还有所谓的地星,即水底沼气形成会以固定位置的连串气泡出现,在夏季水底腐殖物质的高温发酵时期最为常见,需要区别的看待。

二、浮漂的动态反馈

除标准的吃口动作外,通过浮漂的蹭线、缓慢位移继而复位或抖动等复杂漂相,亦可以判断有泡但无口的原因。

蹭线是指因鱼类在窝中游动时,躯体对鱼线的剐蹭从而产生浮漂原地或大或小的摆动,可证明窝中存鱼,而浮漂的缓慢位移或抖动则多是大鱼窝中游动时带动钩饵附近的水压发生了变化。当浮漂多次出现上述漂相却没有吃口时,问题可能出现在以下二点之上。

1、水底状态:底钓是我们作钓时最常用的作钓方式,但也极容易受水底环境的影响,如河底的腐殖物较多或存在大量的淤泥层、沟、暗草等,钩饵就很容易陷入导致鱼类难以发现或影响进食。

2、窝饵味型:窝饵味型相同导致进窝的鱼类只吃窝料不吃饵料也是常见的现象,比如使用腥味颗粒打窝再使用相同腥味的饵料作钓,或者玉米作窝玉米钓等都很难有较好的收获。此外,饵料的味型超出鱼类认知范围,也会导致鱼类只在窝中打转开口率低甚至闭口。

当然,鲢鳙的个体和进窝密度也会造成多次蹭线与浮漂位移,需要结合鱼星以及浮漂的阴漂现象来进行判断。

窝中有泡无口的应对办法

关于如何规避鲢鳙,笔者曾撰写过多篇文章限于篇幅原因这里不再赘述,钓友可关注我的频道自行查阅。那么结合上述内容我们可以从浮漂调钓、作窝方式、饵料味型等三个方面找到应对办法。

一、浮漂调钓

调低目钓高目是我们野钓、库钓时常用的办法,即可以避开中上层杂鱼的抢食同时便于底钓抓稳口,然而遇到上文所列举的复杂水底地形时,就不适合这种调钓。

辨别地形的方法一是可以通过铅坠、鱼钩是否挂有腐败落叶、水草或黑色污泥物质来判断,二是当多次出现严重的挂底并伴有损失子线的现象时,则表明水底的沟壑乱石较多,应更换钓位或钓竿尺寸。

在不舍得放弃窝点的情况下,可以将浮漂调至尽量高的目数钓低目,比如调七八目钓二三目搭配比重较轻的饵料实现一钩轻触底,一钩悬浮的状态。如果是作钓草鱼、翘嘴甚至是花白鲢闹窝的情况下,钓浮也是正确的调整。

二、作窝方式

有很多新手钓友在打窝时会投入大量的窝料,作钓没口时更会拼命的打窝,这就导致了窝量投入过大反而起到副作用。正确的作窝方式应该根据目标鱼来选择窝料以及窝量。

比如以鲫鱼为目标鱼时,因其食量小就适合细小颗粒的酒米来少量作窝,或者直接使用粉质商品饵通过抽窝方式对鲫鱼也能够有很好的效果。

作钓大个体鱼类时,除非水广鱼稀长时间守钓,短时间作钓并不需要较大的窝量且在打窝时应尽量定点打窝,这样才能够更好的聚鱼。作窝时可选择浮漂定位的内围或外围,针对大个体鱼类沿窝边进食的习惯有较好的效果。

三、饵料味型

“春腥、夏淡、秋香、东浓”是鱼谚对于四季用饵的总结,用错味型是鱼类无口的主要原因,笔者曾在初学台钓时,尝试单开“无双\"去钓鱼结果可想而知。此外,在遵循用饵的定律之外,也要避免窝饵同源。

何谓窝饵同源?正如前文所述窝料与饵料的成分、味型大致相同,鱼类是很难辨别窝料与钩尖上的饵料的。正确的方式应该是窝饵分离,比如使用发酵玉米作窝时,使用商品饵作钓的效果就要远高于其他味型的玉米,这正是所谓的淡引浓钓。


写到最后

根据题主的提问,打窝有泡无口现象的分析与应对就写到这里。还有一种现象即鱼类因趋温、趋氧导致的离底上浮这里没有论述,主要是发生这种情况时很少会有大量的鱼星产生,最起码我是没有经历过,如果有类似经历的钓友可给予指正。

不知道我的回答能否帮助钓友解惑,我是乐园之失,本文为原创首发转载需授权,如果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可以关注今日头条我的频道有更多的精彩视频分享,感谢阅读!

10

你好!我是爱钓鱼的叮当猫,很高兴回答你问题。打窝之后,窝里全是泡,就是没有吃口。我觉的可能有以下几种原因。

1.过底,野钓环境通常都比较复杂,如果不是经常去的老钓点,很难清楚的把握水底的具体情况。如果当前水域底部有酱层,饵料比重过大,饵料陷入淤泥,鱼吃不到饵,这样的条件,有鱼无口就非常正常了。

解决方案:1.我们可以通过更换吃铅量比当前垂钓大的浮漂。2.修剪铅皮,减少铅皮的重量,提升浮漂的浮力。3.减少饵料的比重,饵料比重过大的话,容易出现过底的现象。

2.调钓过钝,导致鱼吃饵后没有第一时间反馈到鱼漂上。

解决方案:适量修剪铅皮。

3.沼气泡,鱼是靠鱼鳃呼吸的,呼吸时会冒出成串的泡泡,就是平时我们说的鱼星。如果当前垂钓水域底部有非常多的腐物,腐物经过发酵后容易形成沼气,我们可得把鱼泡和沼气泡给区分开,一般情况,沼气泡是成串冒出,且出水即破的。

解决方案:只有沼气泡没有鱼泡的话只能更换钓点了,没鱼守着也是浪费时间浪费金钱。

总结:窝里会冒泡,却没有口,肯定是有原因的,咱要及时找出原因,修正过错,不能就这样,一直守着,守也是白守。

最后呼吁广大钓友,请把垃圾带走,鱼儿不喜欢,留一汪清泉,是一份责任,是一片爱心。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通知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