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赵匡胤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这个问题问的,何出此言呢?首先,公元960年“陈桥兵变”之后,赵匡胤并没有向其他帝王一样杀害功臣,而是通过“杯酒释兵
这个问题问的,何出此言呢?
首先,公元960年“陈桥兵变”之后,赵匡胤并没有向其他帝王一样杀害功臣,而是通过“杯酒释兵权”就大大强化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治,堪称宽和之典范。
再者,历史上如果某位大臣“篡夺”皇位后,一般都会对老东家进行残忍的打压和杀害,而赵匡胤却深感愧疚,并赐柴家“丹书铁券”免死金牌,这是等于给自己上了个“紧箍咒”。通过这两件事,可以看出赵匡胤并不是个暴君,
第三,先南后北的外交政策,宋朝建国初期的天下局势,跟五代十国时期没什么区别,刚开始宋朝也只是替代后周的一个霸主而已,所以宋朝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完成统一。所以赵匡胤制订了“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战略方针。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雪夜定策”。
第四,重文轻武的政策,重内兵而轻边关,这也没有错,因为政治策略的选择是基于唐朝灭亡的教训。重文官才能抑武将,是个人都会先选择自保,尤其是皇帝,一般人失败了可能只是失败了,可是皇帝失败了那全家就都没了,而且宋朝刚从“五代十国”过来,五十三年建立了六个政权,所以赵匡胤的选择无可厚非。
赵匡胤在位期间没有做丧权辱国之事,也没做对不起人民之事,相反当时的经济和文化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至于你问得这个问题,实在是无中生有啊。
人家宋太祖赵匡胤在历史上好歹也是名声响当当的,虽说“唐宗宋祖,略输文采”,可毕竟也结束了自唐末至五代十国以来的天下大分裂,开创了北宋第一个盛世建隆之治,说赵匡胤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明显是在冤枉他吧。
说赵匡胤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显然是言过其实了,中国历史上的开国之君大都褒大于贬。尽管赵匡胤通过不太光明的手段实现了改革换代,在位期间的个别为政举措也颇受争议,比如杯酒释兵权解除武将兵权,采取重文轻武的国策,使得有宋一代军队战斗力低下,处处被动挨打,以至于南宋灭亡前军队一路溃败,崖山一战十万军民殉国。但是只要稍稍了解唐末五代这一段历史的人就应该明白赵匡胤这么做其实并没有错,说他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完全就是无稽之谈。
赵匡胤是武将出身,在后周世宗时期任殿前都点检,成为禁军最高统帅。后周显德七年(960)周世宗柴荣病逝,时北汉联合契丹来犯,赵匡胤受命领军抵御,在陈桥驿被部下黄袍加身拥立为帝,旋即回京逼迫周恭帝柴宗训禅位,北宋王朝建立,赵匡胤就是北宋王朝第一位皇帝宋太祖。
北宋建立之初,天下仍处于分裂状态,赵匡胤接受宰相赵普“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策略,发起统一全国战争,先后消灭了割据南方的荆南、后唐、南汉、后蜀、吴越等政权,大致完成了全国统一(除北汉外)。赵匡胤在位十六年,开创了北宋第一个盛世建隆之治,他在位期间的很多为政举措都对北宋后面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在赵匡胤所有的为政举措中,大都有利于国家民生,唯有两大举措,时至今日依然很受争议,那便是杯酒释兵权解除武将兵权和“重文抑武”。
后周灭亡,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像赵匡胤这样的武将手握军权,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背后少不少赵匡胤那些同在禁军共事的结义兄弟,他们大都握有一定的兵权。武将之患,实际从唐中叶起便受到世人重视,安史之乱结束后,各地藩镇权力空前膨胀,出现了不少嚣张跋扈,不听朝廷号令甚至妄自称王的地方节度使,唐朝之亡,实亡于宦官之祸和藩镇之乱。唐亡后,出现了持续六十多年的天下分裂,梁唐晋汉周五朝和分据南北的十国也几乎都是藩镇节度使出身,可见武将掌兵权,确实已经危及到国家。
赵匡胤本身就是武将出身,能够轻松实现改朝换代,除了自己是禁军最高统帅,背后支持他的如石守信、王审琦等一班“结社兄弟”也全都是禁军出身。吸取唐亡和五代十国大分裂的教训,加强中央集权才是赵匡胤两次杯酒释兵权的目的,藩镇权力太中,君弱臣强,自然会埋下夺权篡国的祸根,最好的办法必然是“削夺其全,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可安。赵匡胤作为过来人,比谁都清楚武将掌权的危害。建隆二年(961年),感觉局势已经控制,权力已经稳固的赵匡胤即着手削夺亲信将领的兵权。
赵匡胤通过“杯酒释兵权”“削弱相权”“罢黜支郡”“强干弱支”“内外相维”“三年一易”“设置通判”“差遣制度”等一系列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同时,对武将的不信任也让赵匡胤过分倚重文官,由此又出现了贯穿两宋的“重文抑武”,文官得到广泛重用,后人大都通过“太祖誓碑”中的“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等理由,认定“重文抑武”起于赵匡胤。实际上这是很片面的,建隆时期,赵匡胤对文官武将采取的是互相制衡的方式,文官真正得到广泛重用的要起于宋真宗时期。只不过在赵匡胤眼里,文官相对武将来说所产生的威胁要小的很多,因此,太祖时期文官地位已经普遍比唐中后期至五代十国要高很多。
通过两次杯酒释兵权,禁军将领的兵权遭到解除,这些人或直接退职安享晚年,或外放地方充当节度使,赵匡胤同时还削弱节度使实权,使其徒有虚名。禁军的统领权被一分为三,且全部都对皇帝负责。赵匡胤还设立了北宋最高军事机构枢密院,但枢密院只有调兵权却无法直接统领军队,而统军的将帅并没有调兵权,两者互相制衡牵制。
加强中央集权,解除武将军权,避免重现唐五代将在外拥兵自重不听朝廷号令的局面这是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初衷。然而,赵匡胤在平衡地方与中央的过程中,过分重视中枢,实行的“守内虚外”、“内外相制”政策仍被很多人视为是北宋后期被动挨打,越发衰弱的主要原因。
北宋初期,军队分为禁军、厢兵、乡兵、蕃兵四种,其中禁军是主力,赵匡胤本身就是禁军将领出身,因此非常重视禁军建设,从各方面加强禁军的实力。
北宋的禁军都是在全国各地经过精挑细选的精壮之士,可谓北宋军队的精锐和主力,但是赵匡胤对禁军的分配显然是不均的,约半数的禁军驻守在京城及附近,余下半数分戍边境及内地若干重镇,造成京师兵力过盛而边境兵力匮乏,禁军每一年或两年必须换防一次,一则习于劳苦免于怠惰,二则因统帅并不随地易防,从而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将不得专其兵”的局面。如此频繁更换驻地,再加上军队统帅随意调动,其危害性是很大的,从后来北宋对西夏和辽国的作战中处处被动挨打就可以看出,这种军制其害无穷。
但如果仅仅以此就把赵匡胤当做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那就显然是冤枉了他,他的改革措施,完全是为了巩固王朝着想,北宋能成为中央集权王朝,牢牢将军权、政权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上,三百年来从未发生过将领叛乱,权臣擅权,这都要亏了赵匡胤的改革。至于之后的北宋在面对西夏、辽金,南宋在面对西夏、金蒙时候处处被动挨打,这完全是皇帝个人能力问题,而不能将两宋之亡全部归罪于赵匡胤。
不知道这个问题从何而来?是说他“杯酒释兵权”?还是不去北上收复失地?还是“重文抑武”让国家失去战斗力?要说他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有点言过其实吧?
不过,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我确实比较推崇世宗柴荣,比较反感赵匡胤。这个人属于投机分子,德川家康式的人物。世宗在位7年里励精图治,将五代以来的弊端基本涤荡,国家蒸蒸日上,而且国力日强,在对北汉和南唐战役中锻炼了军队,如果再给他三年,必定会收复燕云十六州,驱逐契丹。但天命不可违,年仅39岁辞世,尤为可惜,真乃壮志未酬!
赵匡胤为人机敏勇毅,善于结交朋友,利用“结社兄弟”笼络人心。早年就投入郭威军,后入柴荣门下,屡立战功。尤其在世宗即位初危机四伏之际的高平之战中奋勇争先,是获得胜利的首功之臣。接下来的每一场大战的胜利,基本都是由他浴血疆场换来的,可以说,他是后周的国之栋梁。世宗对他最为倚重!
赵匡胤做人做事漂亮,赢得了朝廷上下交口称赞,估计在皇帝身边一定有他的人。本来世宗身边有两个人位高权重,既是亲戚,也是能臣,即郭威的驸马张永德与外甥李重进,但二人矛盾重重,张永德曾经污蔑李重进谋反,幸而世宗明理,未予采信,但也使李重进外放;柴荣北伐契丹驻瓦桥关审阅各地文书,得到一只皮口袋,袋中有一块三尺多长的木板,上面写着“点检作天子”,而当时的殿前都点检就是张永德,柴荣卧病回京,命赵匡胤任检校太傅、殿前都点检,以接替张永德,这两件事情很可能会是赵匡胤谋划的,以达到清除竞争对手的目的,为后面的陈桥兵变后黄袍加身做了充分准备。
赵匡胤得到皇位之后采用谋士赵普的“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战略决策,平灭了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及南唐等南方割据政权,先后两次“杯酒释兵权”,罢去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解决了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擅的局面,政权是稳固了,但军力衰弱不少,但世宗以来的北伐契丹收复失地的遗愿未能完成,为几百年后中华文明惨遭涂炭留下了伏笔。
在中国历史上,每个朝代为了避免重蹈前朝的覆辙,而采取了一些矫枉过正的做法,导致中华文明的转向,最终也导致部分中华文明和自身的毁灭,如果以这点定义为历史罪人的话,历史上有名的帝王都是。
秦始皇终结周朝的分封制,采纳法家思想治国,严刑峻法,大权独揽,成就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也终结了中国的诸侯文化。
汉武帝有感于秦以法家思想治国的残暴,开创“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的局面,终结了中国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让中华文明走向了单一思想的发展时期,诸子百家绝迹。
西晋八王之乱开启自相残杀、窝里横的争权方式,让华北地区陆沉,陷入五胡乱华,差点断送中华文明。
唐太宗偷窥史家实录,加以修改粉饰本朝、美化自我,使得以后历史再无真实可言。
赵匡胤鉴于前朝藩镇割据、武将祸乱朝政的教训,制定重文轻武、强干弱支的政策,导致国家武力不济、尚武精神尽失、民族血性全无的局面,不但不能收复燕云十六州,而且不得不以岁币贿赂辽国、金国求和平,甚至连小小的西夏也敢欺负北宋,最终酿成靖康之耻、崖山惨败的发生,中华大地全部沦落于异族。在这点上,赵匡胤确实是历史罪人。
朱元璋鉴于元朝把人民分等、激起民变的教训,严厉控制官员、整顿吏治,后期达到了官不聊生的地步,使得官僚和士大夫阶层与皇帝离心离德、相互倾轧,不再有君臣齐心合力,当外敌出现时,国家不能团结一致对外,甚至出现精英层叛变投敌,以至于灭国于外族的惨剧发生。
清朝的文字狱和闭关锁国,严重导致中华文明的倒退和与外界的脱节,让中国一夜之间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落后局面。
以上皇帝和王朝,一方面在历史上留下了贡献,另一方面,改变了中华文明的历史走向。
你觉得这个观点狂妄吗?你觉得这个观点是冒天下之不违而为的论点吗?
避开史前历史:三皇五帝,三皇:天皇、地皇、人皇,五帝:太昊、炎帝、黄帝、少吴、颛顼不说。其实,对于史前文化也只是处于一种传说,根本也无法考证。
而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个朝代一一夏朝(其纪元也是用大约数估计,约公元前20或21世纪间)开始至春秋战国时期一一奴隶社会。而中国历史上概定的奴隶社会则以秦朝的建立而告别历史称谓(公元前221年),进入封建社会。
一,《社会性质对比》
秦朝大一统,赢政是中国进入封建社会首位封建皇帝(史称秦始皇),也是开创封建帝位世袭的罪魁祸首。
如果不是由于世袭的不作为和闭关自守,华厦民族早已立于世界顶峰。从秦始皇至清末宣统,(公元前221年至公元1912年)整整经历了2200年的漫长封建历史。
美国是从公元1775年一1783年经独立战争后,才摆脱了被殖民的国家。首任总统华盛顿。而到了公元1862年一1865年,第16任总统:亚伯拉罕、林肯,才真正废除奴隶制(1863年)。
公元1909年一1913年第27任总统威廉.霍华德.塔夫脱。也就是说,中国此时期刚好结束了封建社会(1912年民国)。1783一1913年美国从独立战争建立国家起,前后只经历130年。[[如果更精确计算应从1863年废除奴隶制社会一1913年,同比中国封建社会结束时间表,只经50年的封建社会]]。美国用了130年,历经27任总统。中国历经(建立王朝的帝王)2200年,历任422位封建帝王。
(2200一130二2070年)
(422一27二395位帝王)
二 《成就对比》
1910年11月14,美国飞行员尤金驾驶飞机,并成功起降。1911年1月18日,首次在巡洋舰安全起降,标志着航母时代开始。
1911年10月10日,清政府才在武汉的枪炮声中下了台,结束了2200年的封建统治。
1914年,英国人仿美试飞成功,并将煤轮改为航母。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当大总统后,还念想帝威之荒唐一一复辟帝制,1916年3月23日,当了83天的皇帝下台,同年6月6日见驾鹤西天。
中华文化
皇权争夺,骨肉相残,兔死狗烹在诸多朝代更替中,是最普遍的“高级手段”。三岁当皇帝历史上曾出现过二次,真搞不懂,一个称具有灿烂文化民族的国家,怎么会犯上这最低级的错误呢?一个三岁小孩,能统治一个国家,能管理好一个国家?民族能进步?社会会发展?这种封建帝王会给百姓造福??
历史上,文化习惯上,历代官宦不是崇拜四书五经吗?不是弦扬孔子精神吗?但是,礼、仁、德、义、孝又丢到哪里去?伦理议论又跑到哪里去?
杨广登基,“玄武门之变“,兄弟骨肉相残,血缘之情在哪?宇文护的忠君思想在哪?他连杀三位皇帝!刘劭,拓跋绍,朱友珪的伦理何在,为了皇权,连父子情谊都没有,、杀父夺权!朱棣呢,不是明君吗,道义何在,为了掩盖其责,火烧宫宛?李隆基,儿媳当妻用,伦理何在,这难道是君王风范,却有文人墨客,为之抹脂,留下贵妃醉酒……什么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三十六宫七十二院,后宫佳丽三千。伦理何在?哪个帝王不是这样?纸醉金迷,笙歌漫舞,封建社会中,那个朝代,不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忠君,礼、义、孝贯穿这个封建史,但是,真正能用此思想对待国民的有哪位?哪个不是独裁?哪个帝王的行为上能真正做到国家与权力的相衡关系?更多的法码是放在皇权的天称上!他们所鼓吹的忠、义、礼是蒙骗百姓,忠于君国,服从压迫统治,是顺理成章。天子享有皇天厚土,是上天之子,是专治天下的使者。佛教则宣泄大慈,大爱。强调”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从首句中不难解读为,一切服从于上“天“。也正为如此,才符合统治者的意愿。
而道家则以顺应自然为核心,这充分顺应了,平民必须服从于:劳心者治于人,劳力者受治于人的自然规则。所以,道、佛、儒才得以存在。尤其是孔子的礼、忠更成为彻头彻尾的精神麻痹药。
至于,琴、棋、书、画、戏、诗、传统节日,建筑,著作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于部分人的精神需求,但做为平民百姓基本上是侈望。
值得申明的是,本观点没有否定中华文化的存在和利用价值。而是说,它的价值只属于精神,不是实在的物质需求。对于西方的社会科学来讲,简直是天壤之别。历史唯物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当西方已处于火炮,飞机,舰艇,航母时,我们还在使用长矛、大刀的冷兵器时代。而造成这种局面的,恰恰是封建帝王的闭门自封所造成。所以,中国历代封建帝王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
我们说历史,写历史”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且,这个道应该是顺应属于历史车轮,是服务于历史潮流、社会进步,人民富裕之道。而不是为了封建专制统治之治道。
当我们还在考八股文,读四书五经之乎日时,西方,已经在学数理化,研究的是社会科学。也已经在研究核能。而我们还在考究满汉全席如何做成?你说这不是封建社会的罪恶吗?而这个罪责该由谁来承当?
答案是:没落的封建皇帝!??
我相信所有的历史学家,不是不明白这个明摆在桌上的道理。只是,他们不愿意说而以,怕在学术上引来诸多的误解和答辩。
另外,本人永远支持此观点,但不是否定中华文化,也不是崇洋媚外,长它人之志气而灭自已之威风。但是,请您们尊重历史事实,承让差距,是本题最终目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本观点也并非是蹭热点图看点??????
总结:
中国历史上封建皇帝,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不只是赵匡胤一人!
希望各位大神能对本论点抗议,指责。如果你觉得此观点还可以,送个花,点个赞。
***偷间闲谈,兴趣习作??????????????????
我是夸父君。
这个问题,是在说宋朝的军事力量贼弱吧。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瓦解了宋朝的军力,从此之后,宋朝军队便出现了“将不识兵,兵不识将”的奇特景象——这是很多历史书、以及普通人的基本观念。
之后,赵匡胤建立了宋朝“文官治天下”的基本国策,天下人都以读书为荣,武官总是比文官矮一截——全社会的文弱风气,进一步弱化了宋朝的武力。
结果就是,北宋、南宋,几乎一直都被北边的游牧民族吊打,檀渊之盟、靖康之耻、冤杀岳飞、南宋十万军民崖山跳海自尽、蒙元取得天下……
纵观中国历史,宋朝时期是华夏民族史上,有名的难堪。这样难堪的背后,根源就是,宋朝武力太弱、士人太盛。
于是,就有人说:赵匡胤定的“重文轻武”国策大错特错!赵匡胤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是他,彻底改变了华夏民族的历史走向!
对这个观点,我不太认可。我提出四点反对理由:
第一,赵匡胤提出的“重文轻武”政策,在当时的历史环境来看,是利大于弊的,保证了宋王朝的延续、繁荣。
在北宋立国之前,正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混乱割据时期,五代十国时期。
五代十国中的王朝,基本上都是武将开国,奉行枪杆子里出政权。他们建国之后,手下的武将也如法炮制了他们的做法,时不时就来一次佣兵造反。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都只存续了十几年时间。
十几年就换一个王朝,这样的更迭速度,社会又该发展?
赵匡胤,本就是后周将领,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他做了和五代十国时期、许多武将一样的事情,密谋造反夺权,最终建立了大宋朝。
如果宋朝不压制武将的兵权,恐怕宋朝也只是五代十国中的一国吧
赵匡胤十分清楚武将的危害,便开始大力削弱其兵权,推行文官掌握兵权、一职多官措施,着重加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的国策,让宋朝避免了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自宋之后,中国地方割据的局面就消失了。
其次,重文轻武的国策,让宋朝的文化、经济、科技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士人文化盛行,苏轼、欧阳修等等历史大文豪,都在这一时期诞生;
文官众多,宋朝财政需大,就必须扩大经济贸易,这在客观上就促进了宋朝经济的繁盛;
经济利益的追求,进一步刺激科技文明的发展,中国四大发明除了造纸术之外,其余三个皆在宋朝诞生。
第二,宋朝对外作战,处处消极防御,是因为没了燕云十六州这样的天堑。
燕云十六州,就是今天北京、天津全境,山西和河北的北部地区。这个区域,正是长城的所在地,也是古代封建王朝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天堑。
然而,938年,五代十国时期的“儿皇帝”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辽国。直到宋朝立国,燕云十六州仍为收回。
没了燕云十六州,北方游牧民族的铁骑就可以跨越长城天堑,直入中原内地。再加上宋朝休养生息的政策,不积极攻取天堑要地,只想出钱买太平,给岁币,那就有对外处处防御了。
第三,宋朝的文弱,并不完全是赵匡胤的责任,而他的弟弟赵光义,则对此要负有很大的责任。
赵匡胤虽然罢黜了武将兵权、立下“不杀士大夫”的誓碑,但是他本人并不是完全信任文官,既不轻文、也不轻武。
对于文官治国,赵匡胤直言:武将、文官都贪财,只是文官读了点书,腐败会比武将好一点。
在具体的宋朝官制、军队建设中,赵匡胤也一直在积极探索:杯酒释兵权之后,改革军制,让“文官掌军权”这事——赵匡胤也有疑虑,此举会削弱军力啊,但不彻底改制,又害怕兵变。
就在他踌躇之际,一场众说纷纭的“烛影斧声”上映了,赵匡胤离奇去世,弟弟赵光义即位。
即位之后,赵光义落实了宋朝“重文轻武”的文官体制,进一步压制武将;在军事上,高粱河之战、雍熙北伐失败之后,赵光义便开始积极防御,重内轻外。
及至宋真宗时期,宋朝与辽国签订檀渊之盟,继续加强“重内轻外”的国策,最终近百年的和平时间,弱化了宋朝的边防、军力。
第四,宋朝的军队,并非大家想象的那么弱不禁风。
宋朝军队的研究资料非常多,这些资料大体上说明了一个基本事实:宋朝军队,其实并不弱。
这里看列举一些信息:两宋时期,在万人规模以上的对外战争中,宋军的胜率长期保持在70%以上;
整个北宋时期,领土数量一直是在增加的,直到“靖康之变”的前一年(1126 )才停止:北宋前期主要打辽国;后期专注于对西夏、吐蕃的进攻,收复吐蕃河湟地区;
宋朝有中国古代防护最好的重装步兵。名将岳飞、韩世忠等,就是率领以铁甲、长枪强弩为主要武器的步兵,以密集阵容打败金朝骑兵的。
注:均由公开资料整理来的。
我是夸父君,关注我!一起看世间百态,品悟其中真味!现在正在更新美国史、中国史,已经更新完部分苏联史、普京早年经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往前翻翻!欢迎大家转发、点赞、评论!
认为赵匡胤是千古罪人,估计是指“重文抑武”这件事,认为这样做导致了汉民族第一次被少数民族统治。但我觉得这样认为不够正确,原因如下。
1:靖康之耻,并不是汉民族的首都第一次被少数民族占领,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的首都长安也被少数民族占领过;五代十国沙坨和契丹也建立和灭掉过好几个割据政权,北宋在建国初期,杯酒释兵权之前,对北方少数民族在军事上就一直处于劣势,所以靖康之难也不是很不可思议的事情。元灭南宋更是顺理成章的事,毕竟当时蒙古铁骑已经横扫欧亚大陆,南宋是抵抗蒙古铁骑最久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
2:文官掌握兵权,抑制武将权力,是历史的发展趋势,是成熟国家的表现。宋朝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做出这种改革,就是极大的进步,但没有历史经验可以借鉴,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我们不应该过于吹毛求疵,从两宋以后,明朝、清朝、重文抑武就做得更好了,除了开国将领,基本都是文官领兵,儒将辈出,藩镇割据的局面也不在出现。
所以赵匡胤的重文抑武是一次伟大的改革。
史学家判定一个社会形态或一个王朝的进步与否,最关键的在于,这种社会形态或这个王朝的建立,适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能不能最大限度的发展生产力。这是唯一的评判标准,奴隶制的产生是多么的血腥,残暴,可史学家都认为那是社会时代的进步。赵大取的政权兵不血刃,不杀先朝皇家,反而保护有加,加强中央集权,而未动干戈。如此宽济仁怀,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再者赵大注重发展生产,仁怀治天下,社会政治环境宽松,使赵宋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到了一个无人企及的高峰。以今人看,赵宋王朝还有这个那个的不足,也是实际情况,而那时,绝无二人能做到。即便现在谁又有赵大的那个胆识,气魂和气度
总结历史,在于继往开来。赵匡胤倒好,陈桥兵变让他黄袍加身,也让他汲取教训在中国历史上上演了一出杯酒释兵权的好剧,这一出戏看似非常高明和精彩,宋太祖不动一刀一枪便剥夺了手下大将们的兵权,殊不知此举让赵宋王朝从此却得上了严重的重文轻武顽疾,也让中华民族尚武精神从此被阉割歹尽。
由于重文抑武,中国在宋朝手里,长期处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骚扰和打压之中,历史上先后有夏辽金蒙和宋朝曾经打过仗,若不是杨家将和岳家军等忠勇之士舍命相保,宋朝江山社稷早已沦为他人之手。可悲的是,宋朝皇帝喜欢窝里斗,谁给他卖命,他就一门心思收拾谁,之所以这样,完全是赵匡胤重文抑武思想影响的结果。
赵匡胤把每个王朝灭亡的原因完全归咎于武将兵权太大作乱所致,为了确保赵宋江山社稷不被他人夺走,他给宋朝制定了重文抑武的治国策略,要求后继之君务必照办执行,结果让宋朝先后两次亡于少数民族政权之手,在历史上留下了无比屈辱和悲壮的靖康之耻与崖山海战。
有人说,崖山之后无中国,这虽然是别有用心之人企图分割和毁灭我中华文化和历史,但这也从反面却反映了赵匡胤重武抑武思想对我中华民族造成的不利影响和严重结果。
古人云,国无防不立。重文抑武,本身就是自毁长城,打击我中华民族尚武精神,从这个方面看,赵匡胤就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
麻花的故事,今天聊赵匡胤。
为什么会说赵匡胤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归根结底就是因为“杯酒释兵权”。“杯酒释兵权”后整个宋朝时期都重文抑武,各种措施导致宋朝军队战斗力低下,最终酿成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大的一场灾难—“崖山海战”。
但麻花觉得这中华民族是一个整体,它不仅仅代表汉人,蒙古人也同样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所以说赵匡胤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大的罪人有点过于偏激了。
赵匡胤
那为什么赵匡胤为何要打压当兵的?又是如何打压的?我们接着看。
还不是自己“黄袍加身”陈桥兵变那点破事,再加上唐朝末年,地方诸侯拥兵自重最后把中央都废了,赵匡胤怕呀,怕这样的事发生在自己身上啊。
赵匡胤黄袍加身
解除就解除吧,非得联合赵普等文臣来演一出戏,弄的这些文官一个个的都飞上了天,感觉自己在赵匡胤心里比这些将军地位高多了。
而将领也知趣,知道赵匡胤在担心什么,纷纷上交兵权向皇家示好,这导致文官更加看不起这些舞动弄枪的汉子。
一代又一代人之后,这些带兵的将领真的都觉得自己确实比那些舞文弄墨的地位低。这就是一种约定俗成。
杯酒释兵权
宋朝出了名的有钱,能用钱解决的问题绝对不考虑其他办法,因此我们看收入。
在宋朝当兵,那绝对是底层中的底层,一般在中国古代,都会觉得种地的老百姓是社会底层,而在宋朝,当兵的收入还不如种地的百姓。折合现在的货币,在宋朝种地的百姓一个月的收入大概是2500元左右,而最低级的厢军一个月只有不到250元左右,有一半还是直接发给家人的,当然他们包吃住和衣服。数据怎么得来的?来麻花慢慢说。
我们以米价作为参照,宋朝一石米大约是今天的59200克,也就是59.2公斤,宋仁宗时期宋朝经济达到顶峰,我们就以这个时期的米价来计算,大概是650文一石米。宋朝一贯钱等于10吊,1吊等于100文。再看今天的米价大概在5.5元1公斤。也就是325元可以买宋朝一石米,那么宋朝一贯钱就相当于今天的490元左右。
那宋朝当兵的收入和种地的收入如何呢?种地的百姓月收入平均是5贯左右,差不多就是2500每月,当然也有更低和更高的,这里取平均值。再看当兵的,我们就说正规军,不说杂牌军,正规军的收入分为两个部分,一笔安家费,这个是一次性的,平均是10贯,也就是4900元钱,每月工资根据你的等级来发,上等兵每月1贯也就是490元,下等兵每月300到500文,就按500算,也才不到250元钱一个月。厢军和下等兵收入差不多。
说的有点多了,继续打压。将领平时不能和小兵在一起,打仗时临时由朝廷分配。麻花就想问这仗怎么打啊?这还不够,打仗时还得给你配个文官,说白了就是监军,这个监军制度真的是被骂了不知道多少年。主帅虽然比监军权利大那么一点点,但监军持节啊,代表的可是皇帝啊,除非你以后不想吃皇粮了,所以一般宋朝的主帅不敢和建军斗,但监军要么臭酸儒、要么男不男女不女哪会打仗啊。基本都是一顿操作猛如虎,一看结果二百五,所以宋朝几乎没打过胜仗。
这肯定不是宋朝的
朝廷都重文抑武,我还练啥拳脚啊,肯定读书才有前途啊。
宋朝时期,科举制度已经很完善了加上朝廷重文抑武,所以民间文风盛行,各类学堂、私塾遍地开花,一幅欣欣向荣的画面。
清明上河图
重文抑武的结果其实上面也说过了,宋朝统治期间几乎没打过胜仗,胜的还几乎是赵匡胤自己打的。
其次就是文风盛行,文化领域达到了很高的高度。其实就是大家都有钱了,就该整点精神文明的东西。
最后就是由于军费的缩减,科技投入相应就上去了一点点,所以这方面的成就也还不错。
1279年,南宋与蒙古海战与崖山,南宋大败,最后陆秀夫背着年幼的赵昺、许多忠臣以及10万军民跳海自尽,以振汉人气节。自此,就有了“崖山之后,已无中华”一说。
崖山海战结果
开篇麻花就表过态,蒙古族同样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所以说赵匡胤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有点偏激了。
值得一提的是宋朝的经济,虽然宋朝的战斗力遭人诟病,但经济还是同时代其他各国以及中国史上各朝都难望其项的。宋仁宗时期,宋朝一个国家的gdp占到了全世界的60%以上,何等的有钱。二战后的漂亮国都做不到。
注:以上内容为麻花的故事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创作不易,感谢。
以上仅代表麻花个人的观点,在此感谢各位看官耐心的看完。喜欢的朋友希望能给麻花点个赞加个关注,以后还有更多的历史话题和大家分享。谢谢。
一天中什么时候运动减肥效果好抓 小孩能不能练哑铃多大的孩子适合 小孩嘴唇起皮怎么办怎样才能预防 孩子的罗圈腿是怎么形成的三大因 孩子早恋怎么办如何有效疏导孩子 医生婆婆称自己专业孩子的事必须 儿子成人礼送什么礼物好呢给你孩 有孩子的夫妻千万不要离婚对于孩 小孩千万别让老人带的说法正确吗 自卑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怎么改善 怎么让孩子开口说话 这几个方法 怎么让孩子吃饭 教你如何让孩子 怎么管教不听话的孩子 家长首先 顽皮的孩子怎么管教的 这些方法 叛逆期的孩子怎么管教 引导孩子 孩子性格软弱怎么办 懦弱的性格 孩子性格偏激怎么办 孩子性格偏 孩子性格固执怎么办 家长们不妨 爱惹事的孩子怎么管教 不妨试试 养育优秀的孩子具备特征,家长要 高考数学难出新天际,可有的孩子 “做胎教”和“不做胎教”的孩子 花费十几万只考了302分 妈妈觉得 甘肃作弊考生留下来的疑团,是怎 一举夺魁!高三学生离校时,校领 高考钉子户:26次参加高考,今年 D2809次列车因泥石流脱线!此类 “女儿16岁,学校宿舍里分娩了” 扭曲邪门的内容,频频出现在教科 川渝地区几所大学实力很牛!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