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马谡失街亭到底是谁的错,至少有三人可以守住街亭,诸葛亮为何不用?

马谡失街亭到底是谁的错,至少有三人可以守住街亭,诸葛亮为何不用?

2020-11-01 11:01阅读(62)

马谡失街亭到底是谁的错,至少有三人可以守住街亭,诸葛亮为何不用?:马谡失街亭,诸葛亮和马谡要各自承担一半责任,诸葛亮的责任就在于用人不明,误用马谡为主

1

马谡失街亭,诸葛亮和马谡要各自承担一半责任,诸葛亮的责任就在于用人不明,误用马谡为主帅守街亭;而马谡的责任就在于:违亮节度,舍水上山。意思就是违反诸葛亮的安排,擅自舍弃水源而驻守在山上。

街亭在陇右的东边,长安的西边,也就是在陇右与长安的中间,从长安或陈仓前往陇右,如果走大道,街亭是必经之处。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先是用赵云和邓芝和疑兵在斜谷拖住曹真的魏国主力部队,然后诸葛亮兵出祁山,一路围攻魏国的祁山守将,一路前往街亭守住要道,阻止魏国的援军,而最重要的一路由诸葛亮亲率魏延、吴懿等攻打陇右,而陇右就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目的。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作出这么多的动作,就在于终极目标是拿下陇右三郡:南天、天水、安定三郡,切断曹魏与凉州的联系。而守街亭这个任务,是所有任务中最容易完成的,只要守住街亭,拖延时间,让诸葛亮有足够的时间拿下三郡,那么守街亭的任务就算圆满完成了。



诸葛亮将这个任务交给没有战斗经验的马谡,无疑是给马谡送功劳的,也从侧面反映诸葛亮对马谡的培养,而作为完成这个简单任务的双保险,诸葛亮又将颇有防守能力的王平担任马谡的前锋,这么一系列的安排,只要马谡照着诸葛亮的安排去做,不犯傻,基本上是稳拿功劳了,诸葛亮用马谡,是出于私心的,这是诸葛亮应该承担的责任

可就是这么一件稳拿功劳的事,居然让马谡招来杀身之祸,马谡的失败完全是自已作死,马谡居然舍弃城池和水源,上山扎营,马谡这么做唯一的解释就是:马谡贪更大的功劳,上山等于是做出攻击姿势,马谡想在街亭进攻,打败名将张郃,最终的结局是马谡不仅大败,还被张郃军击溃,既然败了,就得承担责任,最后也落得个身死的局面,怪不了别人。



所以说街亭之败,诸葛亮和马谡各自承提一半的责任,最后的结局就是诸葛亮自贬三级,马谡被杀。

事实上,守街亭的人选,唯一合适的只有王平,诸葛亮没有太多的选择。

赵云、邓芝要在斜谷设疑兵,这个相当重要,面对的可是魏国的中军大将军曹真率领的主力,而且还不能让魏军主力进入汉中,哪怕被魏军识别疑兵,也必须在斜谷堵住魏军主力,否则诸葛亮所有北伐军团将全军覆没,这一路是相当重要,赵云必须守斜谷



魏延和吴懿是蜀汉当时仅存的进攻型大将,需要随诸葛亮进攻祁山及陇右三郡,魏延和吴懿是走不开的,让魏延和吴懿守街亭实在是大材小用了,诸葛亮必须要在短时间内,困住祁山魏军,拿下陇右三郡,魏延和吴懿是最佳人选。

除去镇守四方的将领,随诸葛亮北伐的,守街亭最合适的人选就是王平了,王平在219年的汉中之战时投降刘备,在曹操处是代理校尉,投降刘备后被任命为牙门将、裨将军,到诸葛亮228年北伐时,王平已担任9年的牙门将和裨将军,并且历来在军中任职,作战经验丰富,为人低调,遵守法令,是最合适的人选。



诸葛亮为何不用王平?

说来说去,这还是诸葛亮的私心了,诸葛亮太看重马谡了,想借机培养马谡,并给马谡送军功,诸葛亮摆明了就是想提拔马谡,马谡是荆州人,又与诸葛亮关系非常好,诸葛亮很想培养好马谡这个人,而王平就不一样了,王平是降将,又是益州本地人,从诸葛亮的角度看,还是想培养荆州人,并且蜀汉政权占主要地位的就是荆州集团。

2

《三国志》对街亭失守的评价是马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舍水上山,举措烦扰”,也就是说,街亭失守的责任全在马谡。

(马谡剧照)

不过说起来,马谡虽然要负直接责任,但是主要责任,却应该由诸葛亮来负。我为什么这么说呢?

第一,派没有实战经验的人担任先锋。

看看马谡一生的简历。

在刘备的时代,刘备非常看重马谡的哥哥马良,但是一直看不上马谡,只是让他担任县令、太守这样的地方官。不过后来马谡多次跑中央,和诸葛亮的关系搞得很好,诸葛亮对他很看重。常常和他交谈,而且一谈就是一个通宵。刘备在去世的时候,还专门叮嘱诸葛亮,不可重用马谡。不过诸葛亮并没有在意。

刘备去世,诸葛亮让马谡当自己的幕僚,随自己去平定南方。在平定南方的时候,按《汉晋春秋》《华阳国志》这样的史料记载,马谡当时给诸葛亮提了善待南方少数民族首领的建议。所以,才有对孟获等南方首领“七擒七纵”这样的事情。

以上就是诸葛亮在让马谡带兵做先锋,守街亭前的全部简历。从这份简历来看,马谡完全没有任何实战经验。给诸葛亮提出的善待南方首领的建议,表现的也只是政治才干,不是军事才能。

一个从来没有实战经验的人,诸葛亮就敢让他担任对第一次北伐战争来说举足轻重的先锋,一向谨慎的诸葛亮,是不是太冒险?

(诸葛亮剧照)

第二,不努力提高马谡的威望。

在安排先锋的时候,诸葛亮是召集大家讨论过的。大家讨论的结果,认为魏延和吴懿适合当先锋。众人的这个意见,也是说得过去的。

毕竟魏延是硕果仅存的老将,据守汉中数十载,没有出过任何问题。吴懿虽然也没打过什么仗,但他是刘备的大舅子,人脉很广,在军中的威望很高。而马谡没有什么威信,又没有实战经验,所以大家不推荐他,也是有道理的。

大家不推荐马谡,而诸葛亮一定要马谡担任这个先锋,这并不能说诸葛亮做得不对。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诸葛亮就有自己独特的看法。这也是对的。问题在于,诸葛亮没做对的地方是,既然他已经看出了马谡不服众,这时候,他就一定要给马谡以威望,让马谡服众。

怎么样给马谡以威望呢?历史上是有过这样的经验的,刘邦把一个毫无名气的韩信推起来,让他当大将。当时所有的将领都不服,最后刘邦筑了一个高台子,在台上郑重其事地封将,把佩剑授予他。这样一来,韩信才具有了极大的威望。

但是诸葛亮并没有这么做,就让马谡带着军队匆匆忙忙地离去了。结果,马谡在布置战术安排的时候,王平等人果然不服他,和他吵了起来。

其实,军队里打仗,并没有对与不对的说法。韩信“背水一战”与项羽的“破釜沉舟”都是违背常理的,但是他们打胜了,马谡违反常理,也是置之死地,为什么就打不赢呢?因为他不服众。而他之所以不服众,就是诸葛亮没有给他这个威望。

(刘备剧照)

第三,整体策略太过于依赖街亭一个据点。

街亭一失守,整个北伐行动就失败了。街亭只不过是一个据点而已,一个据点,怎么可能对整个战争策略有这么大的影响呢?这说明诸葛亮的北伐行动,具有很大的脆弱性。

同时,既然这个街亭如此重要,诸葛亮在进行顶层设计的时候,就应该有一定的补救措施。没有任何补救措施,街亭一完全完,这又说明,诸葛亮的北伐行动,具有很大的冒险性。

既然顶层设计的责任是诸葛亮,这个责任,怎么可能由担任先锋的马谡来全负呢?

马谡在丢了街亭的时候,诸葛亮一通痛哭,说自己后悔当初没有听刘备“马谡不可大用”的话。这样一通哭诉,所有人都找到了发泄的对象。我不能说诸葛亮是故意的,他也承担了责任。但是,我觉得他所做的检讨,远远不够。

(参考资料:《三国志》《华阳国志》《汉晋春秋》

3

街亭失守发生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期间,此次北伐也终因“马谡失街亭”而以失败告终!“马谡失街亭”一直是后人热议的话题,特别是关于这件事到底谁才是第一责任人更是成为了后人关注的焦点,有人说街亭之失,罪在诸葛用人不当,放着大将魏延,吴懿等人于帐前不用,却用一个从无作战经验的马谡;也有朋友说是马谡不听诸葛调遣,执意屯兵山上,才招致街亭之失。究竟谁是谁非呢?当时到底又有那些人可保街亭不失呢?诸葛亮执意启用马谡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目的呢?

可守街亭的大将

诸葛亮第一次出师北伐的队伍还是比较“壮观”的,像魏延,赵云,吴懿,邓芝,马谡,王平,高翔等蜀中名将皆在此列,其中不乏能有镇守街亭的人选,而诸葛此次北伐却因街亭失守而败退,实属可惜。那么有哪人镇守街亭可确保万无一失呢?我认为这三人是绝对没问题的。

第一位便是蜀汉名将魏延,别的不多说,光从魏延曾镇守汉中近十年而未曾没出半点纰漏,区区一个街亭能难得了魏延吗?更何况街亭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第二位当属吴懿,也许吴懿这个人的名气在后世并不大,但在当时绝对是蜀国数一数二的大将之才。给大家一个形象的对比吧,王平大家一定不陌生,吴懿在世前,王平便一直充当着他的副手。在诸葛亮死后,镇守汉中的大任便落到了吴懿身上,曾多次成功抵御了曹魏的军事进攻。

第三位这是赵云,赵云之名想必不用多说,赵云为人忠勇稳重,若有老将赵云镇守街亭,张郃

断不能拿下街亭的。

话说当时诸葛亮为何不用此三人呢?不用赵云还是情有可原的,因为赵云当时也有重要任务,时赵云与邓芝领一军出箕谷,作为疑兵,用以分散曹魏兵力。不过说到魏延和吴懿,这两人在当时还真没什么事,就留在了帐前,未曾出战,那为何诸葛不然他们去守街亭呢?说白了,诸葛亮对此二人还是存在一定戒心的。

对魏延,诸葛亮一直是“用而不尽其才”,魏延性情孤傲,颇有关羽之风,时唯有诸葛亮可将其镇住,魏延多次随诸葛北伐,然每次所领之军都没有超过万人,可见诸葛亮对魏延是存在一定戒心的,且第一次北伐时,魏延曾提出“子午谷”之谋,但被诸葛否决,当时两人还是存在一些矛盾的,所以诸葛亮弃用魏延。

再看看吴懿,吴懿是刘备的大舅子,属于皇亲,加上吴懿是益州集团的核心人物,与益州故主刘璋也有通家之好,故诸葛亮也不敢将兵权轻易交给吴懿。

诸葛亮执意启用马谡的原因

其一:马谡忠诚可信。早在刘备入主荆州时,马谡便因伊籍的推荐而得到任用,可算是忠心旧臣,且马谡与诸葛亮同属荆州集团,诸葛亮自然对他非常放心。

其二:马谡有谋略。陈寿曾评价马谡:

“才器过人,好论军计,丞相诸葛亮深加器异。”

当年诸葛亮南征时,就采纳了马谡所提的不少建议,终使南中人心归服!

其三:诸葛亮视马谡为接班人。据史料记载,诸葛亮与马谡之间亲如父子:

“明公视谡犹子,谡视明公犹父”(三国志·蜀书·马良传》裴松之注引《襄阳记》)

首先马谡之兄马良与诸葛亮有深厚的友谊,曾在书信中称诸葛亮为“尊兄”;其次诸葛亮非常欣赏马谡的才能,且当时亲子年幼,诸葛亮急需培养一位以后能接替他的人!

这便是诸葛亮执意启用马谡的原因,让其镇守街亭是希望让他在实战中历练成长,毕竟这个过程是每个人都需要的。其实以马谡的才能,若按诸葛之令,是完全可以阻挡魏军与街亭之外的,只可惜马谡年轻气盛,急于立功,屯兵山上实想以攻代守,打一场轰轰烈烈的胜仗,然马谡不是项羽,并没有打出“破釜沉舟”的效果,加之前有将帅不和,军心动摇,故终被张郃击败!

此事诸葛亮确有用人不当之过,用人唯亲之嫌,然主要罪责还在马谡身上,此战之败,时命也!

“品历史人文,悟真理人生。”专注历史文化的探索,我是灵魂的感触!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哦!

4

街亭之败因为演义将“挥泪斩马谡”一事放大,所以有了后世诸多的议论,而街亭之失按照诸葛亮自己的阐述来讲,错在于他自己,但这只是三军统帅的勇于承担责任,我并不认为诸葛亮在用人上有太大过失,而街亭可用之人在综合各方面因素之后,马谡是相当适合的那一个。



任用马谡



从战争结果来看,马谡因为没有听取诸葛亮的战前部署,舍弃水源,固守孤山而导致了战局的失败,从而引发了后世对于诸葛亮弃用魏延和吴懿的指责,这也都是因为事情发生了才有的事后之明。这种事后之明又因为刘备托孤时警告过“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但此后还有一句“君其察之”,意思就是诸葛亮你还得多考察考察。

而刘备死于223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都已经228年了,五年的时间难道还考察不出来马谡是否有真才实干?诸葛亮平南中之时,不也是采取了马谡的“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怀柔政策才获得了稳定局面?马谡在刘备时期担任过绵竹令,而绵竹位于成都旁,这等重要的位置用了马谡还说他不堪大用显得并不合理,马谡的才能并不差,否则也不会在被斩时连蒋琬都因惜才而为他求情。

弃用魏延

在诸葛亮的战略安排上,赵云与邓芝是被派往箕谷率疑兵牵制曹真的,因此在阵营里最受争议的两个可用之人便是魏延与吴懿。

而众所周知,魏延在战前就向诸葛亮提出了“子午谷奇谋”,但被诸葛亮所否决,在此之前魏延曾请兵万人,意图效仿韩信暗度陈仓,被诸葛亮“制而不许”了一次,因此才有了《三国志》中“延常谓亮为怯,叹狠己才用之不尽”的抱怨之说。面对这样的帐下大将,刚被拒绝了奇袭之策,又怎敢托付重任呢?

弃用吴懿



而吴懿的情况特殊于他的身份,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从后世来看是机会最大的,因为曹魏方面也根本没有想到蜀国会改变固守的战略从而主动进攻魏国,因此准备上也相对匆忙,以至于曹睿都亲自前往长安督战。在天水、南安和安定三郡皆叛魏附汉的有利形势下,街亭之战就是在给帐下将士开小灶,博功名的好机会。


而刘备托孤之时,蜀汉政权的形势也很明朗,以李严为首的川蜀旧臣为一派,以诸葛亮为首的外来势力又成一派,而吴懿就属于川蜀旧臣,并且其妹还嫁给了刘备成为了穆皇后,刘禅即位后便给了这位外戚舅舅一个都亭侯的爵位,诸葛亮不会傻到什么功名都让给这样的川蜀外戚权贵。在后来的事件里还能看出诸葛亮以吴懿这等川蜀旧臣联名弹劾李严的押运粮草失职之罪,这就是政治斗争的手段。

街亭之错



在用人上可以看出马谡确实是一个不错的人选,因为战争中只有事前诸葛亮,而没事后诸葛亮,诸葛亮任用马谡也不会想到马谡会私自违背他战前的安排与部署,更不会料到跟随自己多年的参军级别的人物会犯下舍水上山的低级错误。这样的低级失误在张颌这样的名将眼中就是务必把握住的机会,因此,马谡上了孤山驻扎就注定会失败。

“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於贼,而不能破贼为贼所破者,则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诸葛亮



而与此同时,赵云与邓芝在箕谷同样战败,虽然是做疑兵,但根据诸葛亮自述,在兵力上依旧是具有优势的,等于说诸葛亮的这一整体部署全线溃败,而这一溃败中,具有优势兵力的诸葛亮一方也认识到了北伐的成败并非兵力这一个因素,并提出了“欲校变通之道於来者”。这句话里,不知道是否带着否定了魏延奇袭之策的后悔。但作为三军主帅,北伐无功本就是错,因此官降三级,赵云也被贬为镇军将军,这也算是给后主刘禅的一个交代了。

5

马谡失街亭到底是谁的错?

这是个热门话题,而一直被广为流传,成为交谈的热点,解放前就被搬上舞台,京剧名家门把,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艺术家们是表演得有声有色,诸葛亮在失败的情况下还镇定自若,身后立着童子,派人打扫卫生,抚琴一曲吓得司马懿三十万大军后退数十里不敢入城,已广为流传,深入人心。

说正题,其实街亭的失利主要责任是诸葛亮的,有句名言,想必读者都知出处。

《欲治兵者须先选将,至将不善一败涂地》

其实这简单的几个字已把问题说得再清楚不过,诸葛亮用人失误而造成的恶果,责任应由诸葛亮来承担。

在失街亭这一段大凡读过三国的人都很清楚,即使派魏延这样重量级的人去守,也只能说可多守些时日,这里尽管是局部战争,一来张郃智勇双全,二来司马懿大军压境,诸葛的援兵迟迟不到位,哪有不败之理,而马谡却实缺少实战经验,想打个中心开花,可惜援兵没有到位,所以陈寿先生讲诸葛亮不以军事见长,是最现实不过的,闲聊,再见!


6

只有2.5万人,谁守都是几天功夫,别忘了司马有十五万大军。孔明是要一两天内街亭无险,就立即攻打长安的。但是就是这一两天的守卫,其关键在于当道下寨。马谡山上扎营,一天也守不了。

7

这三个人应该是魏延,吴懿和王平。魏延和吴懿是蜀中宿将,经验丰富,也是蜀汉众众将中,认为最适合守街亭的。还有一个是王平,其实最合适是王平,因为从蜀汉后期的表现来看,王平是很适合做防守大将的,劝马谡的也是王平。但是诸葛亮又不是真的预知未来,王平当时没有表现机会,才能没有展现出来。



诸葛亮让马谡守街亭,原因不难理解。蜀汉经过失去荆州,夷陵之战后,荆州集团的将领中只有寥寥几人。赵云要掌管禁军,只有魏延一个方面大将,但是人际关系处理得很不好,早晚会出问题,影响了北伐。蜀汉后期荆州集团在外征战,只剩下一个廖化,关,张,赵云的儿子大多都在禁军。我们看后期蜀汉大将,王平,姜维,夏侯霸是降将,句扶,马忠,张翼,张裔等等都是来自益州本土。荆州集团的大将后继无人,原因就是诸葛亮培养马谡以失败告终。所以,魏延成了唯一能攻能守的荆州集团军事代表,诸葛亮是不可能清除他的。



所以,魏延可以说是诸葛亮最后一张底牌,不可以轻易使用的。而第一次北伐才刚刚开始不久,距离诸葛亮想占领陇西等地,还很遥远。曹魏的张郃虽然是前锋,但是大军随后就到,如果此时把底牌用了,魏延有失,势必影响日后的对抗曹魏的士气。吴懿也是如此,他是益州元老派的代表,还是刘备的大舅子,所以一旦吴懿有失,打击的还是一大片士气。而且,虽然吴懿是宿将,刘备入蜀后,他的表现并不多,所以“宿将”之名应该是刘璋时代获得的,诸葛亮此时未入蜀,了解有限。王平其实是最适合的人选,他曾经劝过马谡,后来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卤城之战中,成功守住张郃进攻的南围,导致司马懿大败。所以,这是王平是有实例的。问题是,当时的王平资历不足,夷陵之战,平南中之战,王平没有表现机会,所以诸葛亮没有让他当主将,也是情理中的。



这时候,诸葛亮用马谡的好处就出来了,第一,马谡虽然有些资历,但是在军事上是新手,输了对以后的蜀汉士气影响不大。第二,诸葛亮有把握承受马谡失败的最坏结果,如果是魏延和吴懿失败了,诸葛亮本身付出的代价要更大,甚至触动了派系关系。第三,诸葛亮让稳重的王平随军出征,本身就是希望王平能辅助马谡。马谡是有才华,懂谋略,但是没有实战经验。王平正好相反,长于军旅,大字不识,却经验丰富。本来是可以成为一对好“CP”的,被马谡浪费了。第四,诸葛亮对马谡是有部署要求的,至少不会遭受大败。第五,诸葛亮在反思北伐失败时,认为祁山,箕谷之败时,军队比曹魏多,所以开始精兵简政《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所以,诸葛亮给马谡的部队并不少。

因此,街亭之败,诸葛亮肯定是有责任的,他自己也这么认为的,不过严格的说不是主要责任。主要责任还是在于马谡,不听王平的劝诫,立功心切。马谡突然变得这么急躁,原因有二,第一,要在军中证明“恩师”诸葛亮的眼光。第二,也要证明自己的能力。只是,欲速则不达,反而丢了性命。但是,这次北伐也不是完全没有收获,虽然斩了马谡,却收了日后的大将姜维,越级提拔了有将才的王平。

8

三国中,诸葛亮一生用兵谨慎,马谡失街亭,是孔明一生中的错误。马谡是马良之兄,荆襄人,一生好学,师拜孔明,多次参与蜀军重大决策,是一个书生,理论上的军事参谋。但是从来没有带兵作战。刘备曾对孔明讲,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孔明第一次北伐,从汉中出发,出斜谷,攻取陇右,直取长安。而街亭连结汉口,长安,陇右的咽喉小街。如街亭失守,则蜀军粮道切断,有全军覆灭的危险。谁把守街亭,孔明久久不能决判。马谡替孔明分忧,几次三番自告奋勇,以全家性命担保,立军令状守街亭。临行前,孔明多次叮嘱马谡当道下寨,利用营寨栅栏挡住曹魏兵马。马谡来到街亭,自作主张,将所带人马全部扎营在主道旁的山顶。被张郃围困,没有饮水,又遭火攻,几乎全军覆没。王平引五千人马,死命相救,孤身得脱。蜀军惨败,被迫快速撤军,导致蜀笫一次北伐的失败,诸葛亮连降三级,浑泪斩杀马谡。马谡不听孔明之言,不能利用兵营栅栏抵挡敌军,反而将全军置于缺水多树的绝地,不是良将贤才,其素质低于一般将领。而孔明用之是出于人情,一跟随多年有感情;二同是荆襄人士,培养本集团的利益。这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9

毫无疑问,街亭失守是马谡的错。因为诸葛亮要找借口杀掉马谡,所以再有多少人能守得住街亭,诸葛亮也是不会用的。这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

诸葛亮是什么人,大家都清楚,那真是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中通人和,懂阴阳明八卦晓奇门知遁甲,说白了就是,诸葛亮是一个什么都精通的人物。他都能预测到魏延在他死后会起兵造反,也就能预测到马谡的现实心理和能力。而对于马谡的真实才能,刘备也看得非常清楚,他也曾经告诫过诸葛亮,说马谡这个人名过其实,不可重用。各位看官,这两个方面因素加在一起,再说马谡失守街亭是诸葛亮在用人上发生了失误,恐怕是说不过去的。换句话说就是,马谡一直在诸葛亮帐下求学听令,马谡有没有真才实学,诸葛亮一清二楚。更何况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肯定在人员安排上已经做了精心的筹划。在这个问题上,诸葛亮是不会掉以轻心的更是不会马虎大意的,可他还是让从来没有实战经验的马谡镇守街亭,这只能说明诸葛亮肯定是有所安排的。

看到挥泪斩马谡,我突然想到了空城计。因为空城计发生在斩马谡之后。攻打街亭是司马懿指挥,攻打西城也是司马懿指挥,可两次战斗司马懿的反应却大不一样。司马懿围困街亭不屑一顾,而攻打西城却惊慌失措。换句话说就是,对于西城的局势的反应,司马懿说诸葛亮诡计多端,暗藏兵马。而对于街亭的反应却说诸葛亮不会用兵。司马懿两次对阵诸葛亮却有不同的反应,而唯一能解释通这个现象的理由就是,街亭就是诸葛亮故意留给司马懿的。

我之所以这么猜测,有两个原因,首先是诸葛亮一直想杀掉刘备的旧部人马,只是因为刘备健在,诸葛亮一直没能得手罢了。比如,诸葛亮曾杀过关羽但没有成功,诸葛亮曾杀过魏延也没成功。而如今跟随过刘备的,只剩下了马谡和赵云以及魏延三个人,所以诸葛亮便一直在找机会杀马谡。因为诸葛亮作为第一次北伐的主要负责人,他肯定深知街亭的重要性,可他却偏偏把马谡留在了街亭,还派王平跟着,这明显是诸葛亮安插在马谡身边的眼线,为以后指证马谡留了一个活口。

另外,还有一个环节值得注意,诸葛亮得知马谡排兵布阵的情况后,连连叫苦不迭,姜维的反应是去救援马谡,却被诸葛亮断然拒绝,理由是营区距离街亭三四百公里来不及。可事实却是,只要姜维率领骑兵连夜赶过去的话,两天之内肯定能到达街亭,最起码能从外围打击司马懿,可诸葛亮偏偏不让姜维去救援,反而是急忙安排退兵。我突然想起了上方谷曹操扔下夏侯渊不管的事又想到关羽败走麦城,刘封孟达不发兵救援关羽的事,把这三件事放在一起再想想,简直如出一辙。

另外,还有一个情况也能说明问题,那就是诸葛亮杀马谡的时候,他已经收服了姜维,而姜维又年少马谡十来岁。所以我认为诸葛亮应该是想杀马保姜。因为姜维是诸葛亮亲手降服过来的,值得信任更值得培养。而杀马谡是诸葛亮怕他自己死后,姜维压不住马谡。换句话说就是,马谡在蜀汉逐渐崭露头角,而且威信也越来越高,诸葛亮越来越不放心,所以收了姜维以后就迅速杀了马谡,而这也是诸葛亮早就计划好了的一步棋。

这就是我个人称述的理由。

10

失街亭不仅仅是马谡的错,诸葛亮难逃其咎!

公元228年,诸葛亮在平定了南方后,经过两年多的准备,开始了他生命中的第一次北伐。诸葛亮是怎样决定他的北伐战略呢?

在战前召开的军事会议上,时任丞相司马的大将魏延提出了“子午谷奇谋”。因为过于冒险。诸葛亮并没有采用。

诸葛亮的策略是:声东击西。先命令赵云、邓芝占据箕谷,并放出风声做出要出斜谷道进攻郿县,而自己则亲率大军兵出祁山,以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那么,魏军是怎么应对的呢?

应该说诸葛亮的策略收到了效果,魏明帝曹睿和大将军曹真都被骗了。魏明帝让大将军曹真带领大众防备诸葛亮兵出斜谷。这样陇西空虚,诸葛亮乘机兵出祁山,乘虚而入。

《三国志》诸葛亮传上说: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南安、天水、安定三郡的响应让诸葛亮高兴坏了,他要尽快把既得利益装入袋中,同时尽可能要在陇西扩大战果。

但一个现实的问题是,在取得了第一回合的胜利后,魏军会坐视不管吗?

一定不会的。魏明帝一定会部署魏军对陇西进行增援。诸葛亮要想经营陇西就必须阻止魏军进入陇西。诸葛亮把目光投向了街亭。

街亭在今天的天水市秦安县境内,在秦安县的东北部有一个龙山。《秦安县志》记载:今天的龙山当初叫“断山”,其山当略阳之街,截然中处,不与众山相连。其下为联合川,就是马谡覆军的地方。乾隆十四年,秦安知县蒋允嫌其名不祥,改称龙山。今天龙山脚下的陇城镇即为当年的街亭。

这传说中的“五路总口”是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谷道。谷地西北侧,是险峻的山地,谷地东南,是无法逾越的秦岭。从西安到天水,只有通过固关峡,翻越陇板,沿街亭行走。

诸葛亮只要派兵在街亭堵住魏军,切断西安通往天水的通道,诸葛亮就可以从容的经营陇西。

然而,要谁去防守街亭呢?

诸葛亮选中了马谡。然而事实证明诸葛亮用人的眼光出了问题。

马谡选择了上山。什么原因呢?

马谡舍水上山的第一个原因来源于他的胆怯。

诸葛亮给了他防守街亭的重任,可是当道下寨要直接面临张郃优势兵力的攻击,马谡没有把握。

第二个原因可能是时间仓促。魏军一开始虽然上了诸葛亮的当,但魏国强大的军事实力使得魏明帝很快组织起了以张郃挂帅的五万人的部队。张郃到底给了马谡多长的时间呢?

从《三国志》的记载,张郃只用了十几天的时间就赶到了陇西,真可谓是用兵神速。但也可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张郃并没有给马谡充足的在街亭布防的时间。

马谡的如意算盘是在山上安营扎寨可以更好的坚守。他料定张郃不敢越过他的营寨而直接通过街亭。

张郃的确不敢。因为大军作战最重要的是要保障后勤供应,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即便大军通过没有问题,部队的粮草怎么办?被断了粮草也是了不得的。

所以马谡选择了上山,他以为在山上安营扎寨可以更好的防守。但他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那就是几万人的吃水问题。

张郃不愧是五虎将之一,一眼就看出了问题的关键,断马谡水源。

和一般人对马谡舍水上山的印象不同,马谡是上了山,但并没有舍水。从现有史料中可以看出,张郃是经过一番战斗才断了马谡的水源的。只是马谡把主要的兵力部署到了山上,才导致了水源被断。

街亭失守后,蜀军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失败的命运已不可避免。

马谡该不该杀呢?该杀!

马谡的第一项大罪是失守街亭。第二项大罪是他弃军而逃的行为。这两项大罪都是死罪。

鲜为人知的是马谡还有一次逃跑行为。

据《三国志》向朗传记载:向朗和马谡关系很好,马谡街亭战败后曾经有逃跑的行为,向朗知情不报。《三国志》上说:诸葛亮恨之。向朗也因此被免官还成都。

但这也成就了向朗的另一番成就,使他能够专心攻读儒家经典。著书立说,开门接待宾客,给后进青年讲解儒家经典,获得了上至执政当局,下到儿童、青年的尊重。当然,这是题外之话。

马谡的逃跑行为,是指弃守街亭的逃跑行为呢?还是在回到汉中后的逃跑行为呢?

从当时的具体情况分析,应该是回到汉中后,进行战役总结时的逃跑行为。一开始,马谡可能没有意识到他的罪有多大,但回到汉中后,情况变了。因为诸葛亮的北伐是全民行为,北伐开始时,全国上下无不抱着极高的期望和热情,结果因他而战败。面对激愤的人情,马谡深知罪大,这才有了逃跑的念头和向朗的知情不报。

马谡不是一个优秀的指挥员,没有实战经验。那么换一个人怎么样?

比如让魏延来守街亭。

情况可能要好的多,但也不一定守得住。

从地理的角度分析,街亭非常宽阔,现在的陇城镇就在这里。

战争毕竟是拼实力的,只要不给魏延太多的布防时间,十几天的时间不足以建成非常牢固的营寨,深沟高垒也不容易。

那么在双方都不出昏招的情况下,还是实力说了算。诸葛亮并没有给防守街亭的马谡太多的兵力,因为主力都被他用作经营陇西了。

诸葛亮的失败败在战略,他不应该分兵。

街亭战败固然是马谡没有按照诸葛亮的部署当道下寨从而招致了失败,但诸葛亮的这一部署也不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首先是诸葛亮北伐时,陇西兵力空虚,不足以抵挡诸葛亮统帅下的大军,这是不争的事实。

陇西在马超韩遂叛乱时遭受了重创,从建安十六年到曹操彻底平定的十九年,陇西经历了将近四年的战乱,民不聊生。

夏侯渊的屠城和曹操的移民政策,更使陇西民生凋弊。

所以,陇西各地都不可能对诸葛亮统帅下的蜀军构成实质性的威胁。

虽然陇西各地构不成对蜀军的威胁,但陇西地域广大,真要完全征服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同时还会牵制诸葛亮的大部分兵力。

诸葛亮亲率大军经营陇西,而派马谡防守街亭,这一部署本身就是没有抓住问题的要害,是本末倒置。

那么诸葛亮应该采取的策略是什么呢?

派一偏将对陇西各地进行攻略,或者干脆置陇西各地于不顾。而自己亲率大军防守街亭,并争取实现在街亭歼灭或者击溃张郃的主力。

在打败张郃率领的主力后,再从容经营陇西。这样,陇西各地在失去支援的情况下,一定望风即降。即便不望风而降,其攻打的难度也会大大降低。

诸葛亮后来想明白了,他明白了如果不击败魏军的主力,不给魏军的以大量的杀伤,即便攻下了陇西几郡也是瞎忙活,魏军主力一到守不住的。

所以,诸葛亮在后来的北伐中,诸葛亮调整了战略,他不再分兵,并力争和魏军的主力决战,争取打败魏军的主力。可惜他没有了机会,他遇到了老奸巨猾的司马懿。无论诸葛亮怎样挑逗,司马懿就是不给诸葛亮机会。

综上所述,失街亭的源头错误是诸葛亮,马谡只是一个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