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汉朝有名皇帝皆出于西汉,而东汉似乎总被忽视?:汉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继秦之后兴起的大一统王朝,历时约四百年,在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汉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继秦之后兴起的大一统王朝,历时约四百年,在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当人们列举两汉有名的皇帝时,绝大大多数都出自于西汉,如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汉元帝等等,而东汉时期只有汉光武帝以及汉末的汉献帝。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首先,东汉夹在西汉和三国之间,前后两者的光芒实在是太耀眼,以至于东汉黯淡无光。比如说,汉高祖刘邦和项羽之间展开的楚汉争霸,以及当时还有萧何、张良、韩信、范增等众多杰出的人物,几乎人所共知。再比如东汉末年的三国,更是中国历史上人才辈出的时代。曹操、刘备、关羽、诸葛亮等,几乎是家喻户晓。再加上后世的演义小说以及当代的影视戏剧,汉初和三国无疑都是重大题材,让人们对这段历史有更多的了解。
其次,就东汉自身而言,也实在是乏善可陈。除了汉光武帝和汉献帝之外,其余的东汉皇帝都没有在位超过20年的,而且大多是幼年登基,刚成年不久即死去。同时,东汉在政治上也没有太多的创新,没有留给后世留下深刻印象。此外,东汉政治还开始了外戚和宦官轮流交替执政,更是为后世诟病。后来东汉在黄巾起义的打击下,名存实亡了三十多年。所以,东汉给人整体就没有留下太深刻的好印象,更别说东汉皇帝了。
主要有三点:一是普遍寿命短,从而周而复始,导致外戚宦官专权;二是权力受限、历史功绩不高;三是传奇性较差,编剧本都没几个人愿意看,知晓度不高。
在一般人印象中,只记得东汉开国皇帝,汉光武帝刘秀,再就是通过《三国演义》,知道有个汉献帝。而西汉的皇帝中,大家比较熟悉的是汉高祖刘邦、汉文帝及汉景帝,再就是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其他皇帝相对来讲,存在感也不是太高。
东汉的皇帝之所以更被忽视。主要有以下原因。
往往是一个皇帝刚刚成年亲政不久,刚刚走上一点正轨,就英年早逝。
然后,太后就扶持一个小皇帝上来,接下来就是太后听政,外戚专权。
等小皇帝稍微大一点,由于辨别是非能力差,宠幸身边的宦官,继而导致宦官作乱。宦官与外戚斗得一塌糊涂。
等到好不容易小皇帝长成人,刚刚有能力干点正事,又早早的驾崩了,然后又再扶持一个小皇帝。就这么周而复始,陷入恶性循环。
东汉开国皇帝汉光武帝刘秀活得比较长,活了62岁。接下来的汉明帝刘庄,48岁突然驾崩。
再往后就开始进入“短命模式”。东汉的第三位皇帝汉章帝刘炟身体健康,活得好好的,32 岁时却突然猝死。
后来的汉和帝刘肇活了 27 岁,汉殇帝 8 个月,汉冲帝 3 岁。……。东汉皇帝的平均寿命只有 26岁多:
而西汉皇帝四十岁之前驾崩的,只有刘弗陵和刘欣得病早亡,或者有少数几个因政治因素早亡,大部分寿命相对要长一点。
东汉的皇帝短命,固然与他们的遗传因素有关,主要还是因为纵欲。幼帝没有能力把持朝政,导致外戚、宦官专权。等到稍微长大一点想亲政,又必然侵犯到宦官、外戚的利益,这些外戚、宦官想方设法抓权。皇帝没事干就拼命喝酒,酒喝多了又开始饱暖思淫欲。最荒唐的是汉灵帝,他居然命令宫女们穿开裆裤,便于他随时纵欲。
等到这些皇帝成人之后,刚有了一点治国理政的能力,又因酒色过度而驾崩。
一是从历史功绩上来看,西汉从汉高祖刘邦统一天下,建立了大一统的汉朝。文帝、景帝休养生息,创建了文景之治的盛世,期间还平定了七国之乱。
到了汉武帝即位后,对内,削减诸侯权力,强化皇权;对外,派大将军卫青、霍去病等出击匈奴,又收服了西南夷,派张骞出使西域,强化与西域的联系,建立了一个非常强大的帝国。
这几个皇帝,在历史上都是赫赫有名,有其历史功绩。
相比较这些西汉的皇帝,东汉的皇帝除了光武帝刘秀,其他皇帝在历史长河中确实比较缺乏存在感,大多数不干正事。
二是从皇帝的权威上来看,西汉的大多数皇帝能够牢牢掌握朝政。而汉和帝之后,东汉的皇权旁落,反而是东汉的那些外戚和宦官,你方唱罢我登台,只看到他们在表演。
我们看东汉的历史,基本上就是外戚和宦官互相之间斗得死去活来,互相杀伐。反而没有皇帝多少事情。年少的皇帝只知道玩耍,纵欲,并且早早就谢幕人生。
三是从经济上看,西汉时期,实施“推恩令”削弱诸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太学;实行盐铁专营、专卖;把铸币权收归中央。前119年,汉武帝将冶铁、煮盐业改为国家垄断经营,设立盐铁专卖衙门:
使孔仅、东郭咸阳乘传举行天下盐铁,作官府。
西汉的皇帝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
而刘秀自东汉开国以来,盐铁专营和铸币权已落入豪强世家之手,皇帝失去了专营权。
西汉从楚汉相争,到文景之治,平定吴楚七国之乱,再到汉武帝征伐匈奴,出现了卫青,霍去病,李广这样的名将,至今仍然令人神往。历史上也有许多古诗词、演义、评书对此进行过大量的艺术描写。
西汉皇室的后宫,传奇色彩也很强。汉文帝的母亲薄姬,原来是魏豹的女人,被俘虏后,充实入刘邦的后宫;汉景帝的母亲窦漪房,一生也充满传奇色彩;汉武帝的母亲王娡,先是嫁给金王孙,离婚后入宫,很快得到宠幸。这些题材,妥妥的都是宫斗剧的剧本。再比如王昭君,王政君,在历史上都很有名,仅一个昭君出塞,就产生了很多艺术作品。这也带动了与他们相关的皇帝在历史上存在感增强。
相比较而言,东汉的这些皇帝,缺乏传奇性,就算把他们的故事编个剧本,写个演义,也不太容易吸引观众的眼球。
大家好,我是“今古讲堂”,感谢阅读,欢迎您【关注】,评论,点赞,转发。谢谢!
皇帝都是依靠王朝存在的,要比较西汉和东汉的皇帝的好坏,就要说明西汉和东汉两个王朝的异同。本人认为可以从汉代社会的底层结构来看王朝的兴衰。
西汉的社会是一个平民社会,呈散沙状,这样的社会是有利于统治的。西汉之所以是这样的社会,应归功于秦朝的统一。当年秦孝公在任用商鞅变法时,为了控制全国,实行了一项措施,就是把大的家族强拆成小的家庭。这种措施之所以能实行,是因为当时秦国有大量的无主土地,吸收了大量的流民和慕名而来的各种人才,商鞅也是外来客卿。小的家庭是有利于政府统治的,既有利于生产,也有利于收税,而且由此发展起了地主阶级。秦国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郡县制和九等军功爵制,逐渐统一了全国。这种措施虽然,但是秦国搞的太仓促,统一天下的时候一直在推行。到最后,激起了农民起义,二世而亡。
秦朝虽然亡了,但是它所创造的社会形态,却被汉朝继承了下来,也就是说汉初时是一个比较散沙化的社会。与散沙社会相对的是豪族社会,即是地主豪族力量强大,把持地方权力的情况。汉朝又吸取了秦朝的教训,在以关中的核心的地区建立郡县制,其他地方封给功臣,又来又消灭了功臣,封给了宗亲。同时将关东的豪族迁入关中,由中央直接控制,维持了国家稳定。到文、景、武帝时,又陆续削弱了各个封国,建立了中央一统的集权社会。一个皇帝之所以有作为,是他的集权程度密切相关的,只有地方没有足以牵制皇权的力量,这个皇帝才能有大的作为。汉武帝的经历就说明了这一点。当时,国家实行了空前的统一,北伐匈奴,南征甄越。建立了大的功业。
一切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汉朝衰落的根也就是在汉武帝时种下的。匈奴被打得很惨,但不要以为汉朝的老百姓就很滋味,长期的战争需要不断地收税,当时的生产力薄弱,根本不可能禁得起汉武帝的长期折腾。所以很多的老百姓因为交不起税收就逃离了土地,成了流民。这些流民又要吃饭,于是很多人就投靠到了某些豪强的家里作了长工和奴仆。这些豪强本来被汉武帝打击得很厉害,这回又死灰复燃重新强大起来。汉政府一直在收税,豪强就越有机会扩大的自己的势力。这样就在汉武帝后一百年,西汉的豪强势力已经非常强大。
到了西汉末年,豪强已经和官员勾结到一块,严重威胁到皇权。王莽在位时就想解决豪强问题,实行了一系列看似荒唐的改革措施打击豪强。这次豪强不干了,直接选择推翻了王莽,后来又拥立了刘秀作皇帝,建立了东汉。
所以说,从东汉的建立开始,就意味着他的皇权不可能太强。因为刘秀是在得到各地豪强支持的情况下才建立东汉的。他不可能把支持他的人一一灭掉,刘邦之所以能灭掉韩信,是因为一起发家,韩信等功臣没有在民间建立起足够的威望和利益。而刘秀不一样,此时的豪强已经深深扎到社会里了,再灭掉他们又会是无休止的战争。所以,刘秀建国后没以消灭一个功臣,只能跟合伙人共享权力。这就决定了东汉的皇权不可能强大,皇帝无法很好地集中资源,自然也就不会有大的作为。东汉的皇帝也想过振兴皇帝,最好的办法就是从士族之外寻找政治力量,就是外戚和宦官,所以我们看到了,外戚和宦官一直活跃在政治舞台上,他们实质上是皇上的爪牙,是皇帝打击士族和豪强的工具。诸葛亮在出师表里说:“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其实所谓的贤臣就是以士族为代表的豪强,他们控制了朝廷的官僚阶级,而小人就是皇上作用的外戚和宦官。皇上要和士族争权,自然会表现出所谓的“亲小人,远贤臣”的姿态,至于这些贤臣是不是真贤,是另外一回事,文化掌握在他们手里,自己可以抬高自己,贬低皇帝。当然,外戚和宦官也不都是一无是处,其中也不乏为国家作出贡献的人。
诚如提问者所言,两汉的皇帝们确实是西汉的皇帝比较出名,无论是汉高祖刘邦,还是文帝、景帝、武帝,都在历史上留下了赫赫之名。反观东汉的皇帝,除了开国皇帝刘秀之外,再出名的就是末代皇帝汉献帝了。不是东汉的皇帝受到忽视,而是东汉的皇帝们确实也太拿不出手了!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请听笔者分析。
刘邦是汉朝的开国皇帝,而且出身低微,品行不佳,留给世人的话柄也最多。但刘邦毕竟是开创了四百年大汉基业的伟大人物,汉人之所以自称为汉族也是来源于此。
任何一次开国,随着一批人或者一个阶级的改头换面,另一个阶级则随之轰然倒地。在这个过程中,刀光剑影、尔虞我诈、纵横捭阖充斥其中,本来就是最吸引人的,史书的记载也自然就有意思的多。笔者认为 ,刘邦之所以出名,除了他是汉朝的开国皇帝之外,他身上的故事被大家津津乐道也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汉文帝本是刘邦最不起眼的一个儿子,其母薄姬也是刘邦最不受宠的一个妃子,其一生也仅受过刘邦的一次宠幸。所以说,汉文帝刘恒能够当上皇帝,确实是个异数,也是汉初后族、功臣们互相角力的一个产物。
笔者认为,汉文帝之所以出名来源于两点,一是以最边缘化的诸侯王登上皇帝宝座,本身就自带话题和流量;二是即位后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最符合当时历史条件下国家的发展需要和人民的普遍期望,因此获得了极大的名声。
汉高祖刘邦像 图片来自网络
作为汉文帝的儿子,汉景帝即位后,并没有改变乃父休养生息的政策,所以才造就了汉朝的“文景之治”。在这一点上,汉景帝是有功劳的。
汉景帝出名的另一个地方就是“刻薄寡恩”,这一点,在提出削藩之策的晁错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汉景帝不是不知道即使杀了晁错也无法制止七国之乱,他要的是通过晁错的死给他争取一点备战的时间。因为汉景帝知道,虽然表面上是七国之乱,但是在七国内部远未达成共识,如齐国等就是被裹挟进去的。如果能够通过晁错的死换来那些摇摆的诸侯国退出作乱或者暂时不反叛,那自己就可以利用这段时间整军备战,一举荡平七国之乱。
可事与愿违!
汉景帝也由此落下了刻薄寡恩的骂名。另外,在对待平定七国之乱的大功臣周亚夫的问题上,汉景帝同样是刻薄寡恩,就因为周亚夫因为一次对没有给他准备餐具表示了不满,就给周亚夫定性为“此怏怏者非少主之臣也”,然后就给周亚夫定上了个反叛的罪名,其理由牵强的可笑,据《史记》记载:
尉责曰:“君侯欲反邪?”亚夫曰:“臣所买器,乃葬器也,何谓反邪?”吏曰:“君侯纵不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无论是“文景之治”也好,“七国之乱”也罢,都是影响到汉朝走向的大事件,汉景帝在这两个问题上处理的一好一差,也给了很多后人发挥的空间,这也是汉景帝会出名的原因之一。
汉景帝像 图片来自网络
汉武帝的出名理由太多了,在他的领导下,汉朝在真正意义上走向了世界。汉武帝的功绩太多了,笔者就举几例。
其一、击败匈奴,彻底解决了为患秦汉几百年的外患。
其二、派张骞出使西域,把汉朝正面的展现给了世界。
其三、开疆扩土,我国版图的大致规模就是在汉武帝时期正式形成的。
其四、颁布推恩令,彻底解决了汉朝的隐患,使汉朝能够集中力量一致对外。
可惜,汉武帝的政策确实有好大喜功的一面,在赫赫武功背后,是无数人民的血泪。好在汉武帝及时悬崖勒马,颁布《轮台诏》进行自我批评。
汉武帝最大的错误是受人蒙蔽,造成了“巫蛊之祸”,逼死了太子,这也直接影响到了汉武帝死后,由幼子继位的不利局面。西汉盛极而衰的隐患就是来源于此。
汉武帝像 图片来自网络
汉光武帝刘秀与汉高祖刘邦一样,都是开国皇帝。凡是开国皇帝,故事总是最多的,刘秀也不例外。
刘秀能够在短短几年内削平海内群雄,其实是靠这三点:
其一、士大夫们的支持。王莽篡位之后,一改行之有效的汉朝政策,这就极大损害了过去依靠汉朝的士大夫们的利益。而刘秀本是就是士大夫们的一员,深知这些人的利益所在,因此才能够把这批人拉拢过来为己所用。
其二、普通民众的支持
在反莽的农民起义中,绝大多数都是打着刘姓的旗号,即使起兵之时没有刘姓宗室在内,要他们也会寻找一人来立为皇帝,这个现象很奇怪。
其实,这也不奇怪,因为就像史书中评价的那样,汉朝自开国以来,毫无失德之处,也就是说,汉朝基本上没有迫害普通民众和士大夫们。虽然在汉武帝时期为了征讨匈奴和攻打西域,造成了国家财力枯竭,人民损失很大,但那是国战,作为国民有义务为国效力。而且,即使汉武帝时期,汉朝也没有大范围征调普通民众参军或者实边,而都是给予了一定的优惠政策,鼓励内地人主动要求实边。而且在军队的征集上,很多人都是社会上的游侠或者无赖,如李陵所率领的就是5000江淮剑客。因此,汉朝士大夫们和普通的民众对汉朝始终抱有好感,因此才会出现即使自己造反也要拉一位刘姓宗室做皇帝这么一种奇怪的现象。
其三、刘秀本身就有很强的军事能力
在封建社会的开国帝王中,具有军事能力的不少,笔者认为,最强者有二人,一是刘秀;二是朱元璋。李世民也很强,可惜不是开国帝王。
这种能力好像是天生的。笔者这么说,并不是说这二人有很强的冲锋陷阵的能力,而是他们对战局的把控程度。就以吴汉攻打成都公孙述一战为例,在刘秀得知吴汉和刘尚隔河分兵且相距二十余里的时候,马上判定,如果吴汉不马上调整部署必败。
事后果如刘秀所言,吴汉在公孙述的攻击下,几乎战败。要不是吴汉连夜潜行与刘尚合兵,则灭蜀大计去矣。
笔者认为,汉光武帝刘秀之所以出名,一是其开国皇帝的身份,二是民众普遍的支持,三是自身具有卓越的军事能力。
至于东汉其他皇帝,要么年幼登基,要么昏庸不堪,能够拿得出手的却是不多,因此也就在历史上没有什么名声。
最后,就得说说汉献帝了。
汉光武帝刘秀像 图片来自网络
笔者常常在想,如果汉献帝遇到了一个不是曹操那样的奸雄,东汉或许就会在这个时期中兴。因为,汉献帝并不是如《三国演义》描述的那样无能,而是一位具有大智慧的君主。可惜的是,他遇到了曹操。
就像世人常说的那样,一个王朝往往两个皇帝最出名,一个是开国皇帝,另一个是亡国皇帝,可汉献帝却不尽然。
自“董卓之乱”时,汉献帝就表露出不同于常人的见识和胆识,不然,董卓也不会废掉汉少帝刘辩改立汉献帝刘协。可一个9岁的孩子,先后遇见了董卓、曹操这两个权臣加奸雄,实在是没有办法摆脱恶人。
汉末的群雄们为了各自的利益纷纷割据,在需要的时候上表进贡,在不需要的时候弃皇帝如敝屣,那些本应与汉朝休戚相关的文臣们因为在汉献帝身上得不到他们想要的东西,也纷纷作鸟兽散,要么投靠了曹操,要么投靠了各路诸侯,汉献帝虽然顶着一顶皇帝的帽子,但实质上就是个傀儡,即使他再聪明睿智,可是根本没有发挥的舞台,能够保住善终就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笔者认为,汉献帝是可惜了。汉朝虽亡,但责任不在汉献帝,而是肇始于桓灵二帝。汉献帝悲哀之处在于生在了末世,只得背上了亡国之君的丑名。
唉,末世的皇帝难当啊!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其实不是东汉的皇帝受到忽视,而是东汉的皇帝们确实也太拿不出手了!
汉献帝剧照 图片来自网络
说汉朝有名的皇帝都出自西汉,这个提法是有问题的。
在五胡十六国时代,刘渊建立汉政权,为了表示自己是继承汉室皇统,他煞有其事地修建八座汉代皇帝祭庙,包括“三祖”与“五宗”。“三祖”就是三位开国皇帝,西汉刘邦、东汉刘秀、蜀汉刘备;“五宗”就是五位杰出的皇帝,包括汉文帝、汉武帝、汉宣帝、汉明帝、汉章帝。这八位最杰出的皇帝,西汉有四位,东汉有三位,蜀汉有一位。从这里可以看出,西汉的贤君虽然比东汉多,但也只是略多而已。
可是,为什么我们在讲到汉代皇帝时,给人感觉东汉皇帝的知名度要逊于西汉呢?这里有几个原因,我且分析如下:
汉代分为西汉与东汉,但是西汉比东汉要强大得多。
无论从文治还是武功上说,东汉都不及西汉。譬如文治,东汉的“明章之治”比不上西汉的“文景之治”。为什么呢?一个是明章之治的时间短,对社会产生的效果不及文景之治。同时,汉文帝在仁政上有许多开创性的事业,比如废除连坐法,废除诽谤罪、妖言罪,废除肉刑等等,其历史意义之深远,是东汉明章时代所无法比拟的。
再说武功。西汉的军事力量比东汉要强大许多,西汉有强大的中央军、边防军及地方军,而且军种完备。东汉初期,废除了许多军种,地方的军事力量相当薄弱。因此,西汉时代,整个帝国基本上是开疆拓土。到了东汉时代,尽管仍可以守成,但是开疆拓土的动力已经不足了。
东汉总共有十四个皇帝,活过四十岁的只有三个,分别是前两任皇帝光武帝(六十二岁)、汉明帝(四十八岁)与末代皇帝汉献帝(五十三岁)。其余十一位皇帝,没有一个超过三十五岁,甚至有三个婴儿皇帝,没活过三岁。短命皇帝之多,在中国各个朝代中堪称第一。
其实东汉皇帝里面,也有许多才华出众的,比如汉章帝与汉和帝。特别是汉和帝,十四岁时就发动政变,把窦宪给整垮了。如果汉和帝能像汉武帝那样,统治帝国半个世纪,估计也是一代雄君,可惜他三十岁就死了。
反观西汉皇帝,平均寿命要远远长过东汉皇帝,特别是几个重要的贤君,在位时间都在二十年以上,汉武帝甚至超过五十年。一个皇帝再出色,也需要时间来完成其伟业。从这点看,西汉皇帝无疑是比较有条件的。
读者对西汉的皇帝了解比较多,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多数读者对东汉历史的了解是比较少的。
我写过西汉的历史,也写过东汉的历史,从读者的反应来看,我感觉多数人对东汉的历史并不了解。为什么呢?因为东汉的历史,相对来说比较压抑。从内政上看,整个东汉的历史,充斥着外戚集团与宦官集团擅权乱政,一部东汉史,至少半部比较黑暗,令人不忍猝读。
从对外战争来说,西汉的故事是很清晰的,主要是汉匈战争,外带大汉帝国向周边开疆拓土,线索是很清楚的。可是,到了东汉,故事就变得十分复杂。东汉与羌、匈奴、鲜卑、乌桓之间有着扯不清道不明的复杂关系,一会是友,一会是敌,没有下苦功去理清线索,就会越看越糊涂。因此,读懂东汉史,比读懂西汉史要难得多。这也造成读者对东汉的了解,远远不如西汉。
文:鱼包历史课(原创不易 请点右上角关注)
看完我的回答大约需要3-4分钟,希望您觉得值得,谢谢。
谢官方邀。其实东汉谈不上被忽视,这个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国家机器的形成时期,但是对历史感兴趣的朋友,普遍觉得东汉在国史上存在感很弱,无外乎这几个原因吧。
东汉的实际经历时间从光武中兴到献帝被废,共196年时间,历经了十二位皇帝。这个数字也算不上很特别,可是接下来的数字就很夸张了。东汉的十二位帝王中,未满十六岁便少年即为的竟然达到9人,占到总数的三分之一了。
细看之下,东汉的政治格局也是乱作一团,尤其是汉和帝之后,皇帝基本都是幼年登基,于是东汉的朝政一直处于失控状态,皇帝在政坛竟然毫无影响力,甚至安危难保。朝政基本是外戚和宦官轮流把持,皇帝几乎成为了政治上的看客。
行文开头提到了,东汉时期是我国国家机器的形成期,而国家机器的建立期即为秦至西汉,东汉的各项国家制度比之与西汉并没有太多开创,东汉开国的光武帝略微修正之后,都得以延续下来。
反观西汉,从刘邦建汉到刘彻杨威,政治制度不断的提出、施行、修正、确立,而东汉主要极为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若干举措,其余皆承西汉旧制。既然没有新的制度的建立,没有开疆拓土的业绩,那么史书中所能宣扬的,今日教科书所能记述的就非常有限了。
东汉另一个存在感不强的因素实在是历史的宣传上,而东汉这方面面临的前后两名选手都太强大了。一则是西汉,一则是三国。
西汉有传奇的帝业开创者刘邦,超级帝国的塑造者刘彻等等,三国人杰无数,故事太多更是不必说,有这两个历史宣传上的强大对手的“前后夹击”,东汉自然很难显山漏水。
原创码字着实不易,你的关注就是对我最大的支持。
欢迎跟我一起读诗书,学历史。点个赞,就像是跟我击个掌。
东汉也有有名的皇帝。光武帝,明帝,和帝都很不错的。
东汉王朝疆域图
相对而言,东汉王朝在人们的心目中,总不如西汉王朝那么有分量。东汉王朝多少有些落寞的感觉。其实呢,东汉王朝在整个中国古代的大一统王朝之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
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像
东汉和西汉对比,要是论疆域,则东汉大于西汉。东汉王朝在西域控制的面积远大于西汉。而在其他地区所控制的疆域则基本相同。要是论战功,窦固、窦宪远征北匈奴,完全是主动出击,根本不像西汉时被动反攻。窦宪北征的结果是在狼居胥山进行了封禅之后,草原上暂时没有了人类的踪迹。北匈奴也被迫踏上了西迁的道路。要是论文化成绩,从建武五年光武帝就开洛阳开阳门外修建了太学,太学的规模达到招生三万多人,这三万多人所学都是诗书礼易春秋这些典籍,为了方便他们学习,熹平四年政府将经典刻于石头之上,立于太学门外,称熹平石经。晚清时期学者皮锡瑞在其《经学历史》中称东汉是“经学极盛时代”。东汉是宦官势力真正走上了政治舞台的时代。但在宦官专政的黑暗时代里,也爆发了不屈不饶的抗争,三李杜前后相继,以至于顾炎武在近两千年之后还感叹“风俗之好,三代以下,无尚于东京者”。
那么为什么东汉会在人们的印象之中那么寂寞呢?其原因就在于,东汉王朝太中规中矩了。比如西汉的开国皇帝刘邦及其功臣,都是一群草莽英雄。而东汉开国皇帝刘秀本人是一个中规中矩的儒生,而其主要功臣则是以世家子弟为主。诞生于西汉的《史记》和诞生于东汉的《汉书》,都是史学名著,《史记》里司马迁有自己独立的是非评价标准,而司马迁的这个特点却遭到了班固的批判,班固认为就应当以官方公布的标准来评价历史。西汉的经学家如董仲舒,不仅要做学问,他们还都在关心时政。东汉的学者如贾逵、马融、许慎、郑玄,学问很大,但却在政治上没有多大的影响。西汉的儒生热衷于推翻体制,比如董仲舒的再传弟子眭弘就上书汉昭帝要求皇帝退位,西汉中后期的儒生也都敢于把批判的矛头直指皇帝。而东汉的儒生则是积极地维护体制,他们是典型的只反贪官不反皇帝,用后世的标准来看,东汉的儒生都是忠臣。西汉的大将卫青、李广等人,都是平民出身。东汉的大将窦宪、窦固、皇甫嵩等人,都是名门之后。西汉的大臣之中不少平步青云,比如公孙弘是第一个由布衣而登相位的儒生,汉元帝时期的丞相匡衡是勤学的楷模。但东汉的大臣,多是累世公卿,比如弘农杨氏四世三公,汝南袁氏四世五公,其他谯郡桓氏、颍川荀氏、颍川陈氏、太原王氏、荥阳郑氏等等。就连对待功臣的方式,刘邦的大功臣韩信发出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哀叹,而刘秀则是云台记功,云台二十八将等功臣都富贵绵长。若论文学家,西汉时期司马相如有“凤求凰”的传奇,而东汉时期的班固、张衡等人则没有这样的浪漫……
我想大概就是这样的原因使得东汉在人们心中的分量不如西汉那么重吧。
的确,汉朝的著名皇帝大多在西汉,从汉高祖刘邦一直到汉宣帝刘询,几乎每一位皇帝都是名垂青史的,不过这些著名皇帝也的确做出了一些功绩,比如汉高祖刘邦,汉朝的天下就是他打下的,文帝和景帝前后相继开创了“文景之治”,汉武帝时期创造力大汉盛世,昭帝和宣帝又 开创了“昭宣中兴”,而反观东汉的皇帝,不仅知名度不高(除了光武帝刘秀和汉献帝刘协之外几乎没有什么著名皇帝),而且的确没有做出啥成绩。
东汉的皇帝在光武帝刘秀之后,一届不如一届,明帝和章帝执政时期还算可以,因而历史上有所谓“明章之治”,明章二帝继承光武帝的政治作风,推行德政,弘扬文化,与民休息,的确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是在明帝章帝之后,汉朝皇帝就每况愈下了。继明章二帝之后的和帝也曾经有机会有一番大作为的,可是天不假年,他仅仅活了27岁就驾崩了。后来的殇帝、冲帝和质帝都是在位仅仅一年就驾崩了,其中殇帝和冲帝都是在襁褓中就夭折了。东汉的皇位继承出现了很大问题。而且,因为皇帝都太年幼,所以朝政由宦官和外戚轮流掌握,这也直接导致了东汉时期的戚宦之争。反而皇室因为力量孱弱,所以无法在朝政中有话语权。
后来的桓帝和灵帝在位时间倒是比较长,但是这俩皇帝能力有限,品德不好。桓帝灵帝掌权期间,朝政败坏,桓帝时期发生了著名的“党锢之祸”,许多正义的大臣被禁,桓帝因为沉溺于酒色,所以35岁就走了。灵帝继位后,更加荒淫无度,做出了在宫内设置人工集市,自驾驴车等一系列荒唐的事情,所以灵帝末期爆发了黄巾起义。
汉献帝出名倒不是因为他能干,而是因为他太窝囊,在位25年,没有过过一天自己决定的日子,一生都是别人的傀儡。
所以,东西汉相比,高下立判,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东汉皇帝老被忽视。
艾弗森站在姚明跟前也是个矮子
其实这得怨观众怨不得东汉。中国历史太长,总要选择最精彩的点才有看点跟卖点。东汉的历史比之前面的西汉与后面的三国缺乏爆点,所以无论是影视还是文学方面的作品,东汉都要少很多。
老妖打赌,随便找个人都能说出西汉好几位开国功臣,但是东汉不一定能说得出五个
西汉接的是秦末天下大乱,刘邦作为一个混混斩白蛇起义,先是推翻暴秦,然后又经历四年的楚汉争霸才建立。刘邦经历多少曲折,才建立汉朝。
鸿门宴、十面埋伏;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兵圣韩信等等哪一个拿出来都有精彩纷呈的故事。
看看西汉开头的大IP:秦朝、项羽、刘邦、韩信、张良……
反观刘秀,建立东汉当然也非常曲折。先是跟兄长刘演起兵,刘演被更始帝杀后蛰伏起来,后与更始帝决裂,夺取皇位。
就文学表现力上,刘秀建立东汉的过程起点高,显然没有刘邦赤手空拳建立西汉精彩。
不信的话问问有没有人不知道韩信?有几个人知道云台二十八将?
先看西汉,除了汉高祖刘邦的故事,有吕后的故事,有七国之乱,汉武帝时将西汉推向了盛世,是西汉最精彩最广为流传的历史。
即便是汉宣帝,也有一个从监狱到平民到皇帝,将西汉推向巅峰的曲折历程。但是即便如此曲折的故事,在文学作品上的表现都不多,更何况后来的东汉,起点高,动乱小,外族威胁相比西汉也小的多,比西汉精彩程度自然也少。
最关键的是有一位汉武帝雄才大略,有大将卫青霍去病建立了中国武将的不世之功。西汉开疆拓土,第一次将西域置入汉王朝下,第一降服匈奴;而东汉从汉和帝之后,幼主多,英主少,内斗多于外斗,守成多于开拓。
窦宪燕然勒石功绩不必霍去病封狼居胥差,但是知名度低了好几个档次,一是受限于东汉开疆拓土的难度与力度比西汉不足,第二窦宪是外戚,讨伐北匈奴是为了将功赎罪,但是最后依然因罪被诛。
三国时期的历史,虽然最精彩的部分是在东汉的名义下,但是东汉已经彻底基本沦为背景板,人们更关注的是逐鹿中原的群雄。在众多文学作品中曹操、袁绍等个人角色的时代感都超越了朝代感。
作为统一王朝,东汉没有春秋战国、三国时期群雄争霸的局面,没有两晋、两宋抵御外族侵略的故事,没有像西汉、大唐一样开疆拓土、扬我国威。东汉自然也就没什么知名度。
平心而论,东汉的历史也挺精彩,可惜命运不好,夹在两段更精彩的历史中间。
一天中什么时候运动减肥效果好抓 小孩能不能练哑铃多大的孩子适合 小孩嘴唇起皮怎么办怎样才能预防 孩子的罗圈腿是怎么形成的三大因 孩子早恋怎么办如何有效疏导孩子 医生婆婆称自己专业孩子的事必须 儿子成人礼送什么礼物好呢给你孩 有孩子的夫妻千万不要离婚对于孩 小孩千万别让老人带的说法正确吗 自卑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怎么改善 怎么让孩子开口说话 这几个方法 怎么让孩子吃饭 教你如何让孩子 怎么管教不听话的孩子 家长首先 顽皮的孩子怎么管教的 这些方法 叛逆期的孩子怎么管教 引导孩子 孩子性格软弱怎么办 懦弱的性格 孩子性格偏激怎么办 孩子性格偏 孩子性格固执怎么办 家长们不妨 爱惹事的孩子怎么管教 不妨试试 养育优秀的孩子具备特征,家长要 高考数学难出新天际,可有的孩子 “做胎教”和“不做胎教”的孩子 花费十几万只考了302分 妈妈觉得 甘肃作弊考生留下来的疑团,是怎 一举夺魁!高三学生离校时,校领 高考钉子户:26次参加高考,今年 D2809次列车因泥石流脱线!此类 “女儿16岁,学校宿舍里分娩了” 扭曲邪门的内容,频频出现在教科 川渝地区几所大学实力很牛!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