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赵明诚去世时,李清照为什么说他“素无分香卖履之意”?分香卖履有什么典故?

赵明诚去世时,李清照为什么说他“素无分香卖履之意”?分香卖履有什么典故?

2020-11-01 02:03阅读(67)

赵明诚去世时,李清照为什么说他“素无分香卖履之意”?分香卖履有什么典故?:据说李清照在闺阁之中,就名动京城,引得太学生赵明诚为她大做相思之梦。据《琅娘

1

据说李清照在闺阁之中,就名动京城,引得太学生赵明诚为她大做相思之梦。

据《琅娘记》卷中引《外传》里记载,赵明诚小时候,一日做梦,在梦中朗诵一首诗,醒来只记得三句话:“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百思不得其解,就向父亲讨教。

他的父亲听了哈哈大笑:“吾儿要得一能文词妇也。”明诚大惑不解。

他父亲说:

“‘言与司合’,是‘词’字,

安上已脱,是‘女’字,

‘芝芙草拔是‘之夫’ 二字。

合起来就是‘词女之夫’。”

长大后有一年正月,赵明诚与李清照从兄李迥外出游玩,在元宵节相国寺赏花灯时与李清照相识。

赵明诚早就读过李清照的诗词,本已赞赏不已,此时一见,便产生了爱慕之意。

赵明诚回去后,便以“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的字谜方式,委婉地向父亲谈及此事。

赵挺之恍然大悟,便派人去向李清照家去求亲。

于是李清照十八岁时,在汴京与太学生、丞相赵挺之的儿子赵明诚结婚。

婚后,夫妻感情笃深,常投诗报词。

他俩是古今人人共同羡慕的恩爱夫妻,神仙眷侣。

这些都可以从李清照本人大量情感深挚缠绵的词里找到证据。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

然而好事多磨,由于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首先倡议打击元佑党人,因而造成了李清照父亲李格非的不幸命运,并进而连累李清照。使得李清照不得不与她丈夫分离,只身离京去投奔先行被遣归的娘家人,夫妻之间也就产生了感情的隔阂。

另外在宋代达官贵人以及文人士大夫有蓄养侍妾与歌妓的风气。

宋真宗就曾多次鼓励大臣们应当充分地蓄养歌妓来享受生活,他说:“时和岁丰,中外康富,恨不得与卿等日夕相会。太平难遇,此物助卿等燕集之费。”(沈括《梦溪笔谈》卷25)

宰相王曾非常节俭,真宗居然专门派人为他购买侍妾。

李清照与赵明诚特别尊崇的文坛前辈苏轼,平生并不好色,但苏轼自己却蓄养有朝云之类的一群侍妾,而且也不时的携妓吟诗作画,甚至携妓拜见佛门子弟大通禅师,自称“我也逢场作戏莫相疑”(详见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十七引《冷斋夜话》)。

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赵明诚无论是在太学读书还是在官府为官,都不可能免俗。纳几个姬妾多半出于娱乐的目的,不过是逢场作戏,他的全部感情与心思还是放在李清照的身上。李清照心里非常明白的,所以也并不介意。

后来赵明诚离开青州后,先后在几个州郡做官,尤其后来做了莱州知州,已有经济基础与政治地位,身边萦绕着越来越多年轻漂亮的女性。

而李清照虽然才华出众,气质优雅,但毕竟已近四十。

赵明诚的心思和感情不免开始慢慢转移到那些年轻漂亮的侍妾身上。李清照这般聪颖、敏感怎能感受不到。

大家可能还记得李清照曾写过《凤凰台上忆吹箫》这首词:

《凤凰台上忆吹箫》 宋·李清照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其实赵明诚重返仕途,前往莱州就任知府时,完全可以携带家眷一同前去,而他没有带李清照一同前往,李清照想跟丈夫一起走,可丈夫并没有带她一起走。李清照这时已经感到了婚姻的危机。所以她在词的最后写到“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这首词中她还用了两个典故:

“烟锁秦楼”:是《列仙传拾遗》上说的萧史弄玉的故事。

“武陵人远”:是个离别后有外遇的典故,是说刘义庆《幽明录》所载刘晨、阮肇到天姥山采药遇仙女并与之嬅和故事。

通过了解这两个典故,可以猜测出李清照写这首词不只是送别和相思这么简单,她是担心丈夫有外遇:

“难道丈夫真如那两个采药人一样,进入深山,与仙女相会去了!丈夫与那些漂亮的侍妾乘着凤凰双宿双飞,却把自己留在这孤独冷清的房间里!”

另外,李清照还有一处愁,就是不曾生育过。古语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在古代,一个不能生育男孩甚至根本不能生育的妻子,在家中几乎是没有什么地位的,而且最终也会丧失丈夫的关爱以及对家庭财产的继承权。

南宋人洪适撰写的金石文字著作《隶释》中。其中谈到赵明诚身后之事的时候,说到“赵君无嗣”,即赵明诚没有后代。

赵明诚是有侍妾的,但也都未有生养,可见这“不孕不育”的责任是谁?我想大家一看便知。

但在古代,医疗落后,科学观念不发达,舆论一般都会将罪责指向为人妻者。

李清照怎能不愁,不痛苦,不难过。

后来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赵明诚将李清照从老家青州接出,到任所团聚。

这一年的秋天,李清照离开居住了十几年之久的青州,风尘仆仆,前去与赵明诚相聚。

多年难得一通音讯的等待,猜疑,使李清照这次起程前去与赵明诚重聚,不禁心事重重,有许许多多的担忧。

李清照并没有因为独自苦度五年的光阴、而今终于等到了重聚的日子而感到喜出望外。

品味李清照前往莱州途中路过昌乐时所作的《蝶恋花》和初到莱州时所作的《感怀》诗,发现李清照依然没有摆脱愁苦,情绪十分低落。

这种不可明说的愁苦,在《蝶恋花》一词中表现为对闺中姊妹的思念。为何李清照在赶往和丈夫团聚的路上,想念的不是自己的丈夫,而是想起自己的“姊妹”呢?其中的含义是不言而喻的。

都说小别胜新婚,但李清照到了莱州,并没有与赵明诚恢复往日那般琴瑟和谐的生活,她在《感怀》诗中流落出对赵明诚整日忙于应酬,却冷落了自己的不满情绪。

到了莱州,她的最好的两个朋友,一个是乌有先生、一个是子虚先生。那么合起来不就是子虚乌有,什么都没有了吗?这是何等的孤寂。

是赵明诚忽略了她,还是她不想理赵明诚,不得而知……

公元1129年,49岁的赵明诚病逝了,这年李清照46岁。赵明诚给她留下了南下逃难时携带的十五车金石古籍,望着堆积如山的收藏品,李清照百感交集。

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记述赵明诚去世时的情景时写道:“取笔作诗,绝笔而终,殊无分香卖履之意。”

“分香卖履的典故”

出自曹操的遗嘱,即《遗令》

原文是:

“吾婢妾与伎人皆勤苦,使著铜雀台,善待之。于台堂上安六尺床施繐帐,朝晡上脯备之属,月旦、十五日,自朝至午,辄向帐中作伎乐。汝等时时登铜雀台,望吾西陵墓田。余香可分与诸夫人,不命祭。诸舍中无所为,可学作组履卖也。”

白话文就是:曹操《遗令》中说:我的婢妾和歌舞艺人都很辛苦,让他们住在铜雀台(遗址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南二十公里邺城遗址内),好好安置他们,在台正堂上放六尺床,挂上灵帐,早晚上食物供祭,每月初一、十五两天,从早至午,要向帐中歌舞奏乐。你们要时时登上铜雀台,看望我西陵的墓地。余下的香可分给诸夫人,不用它祭祀。各房的人无事做,可以学着制作带子、鞋子卖。

现在多用来形容人死的时候也不忘记自己的妻妾(妻儿)。

李清照在这里用这个典故,正面意义是为了突出他们两人最终感情如一,赵明诚临终之际并无牵挂其它女人。他并没有像曹操那样将家中的财产、家业交付给其他的侍妾。而是都留给了自己。这不得不说是对她之前忧愁善感的一种释放。

反面意义却又正好说明赵明诚生前是有侍妾的。

2

问题:赵明诚去世时,李清照为什么说他“素无分香卖履之意”?分香卖履有什么典故?


前言

这句话出自李清照的《金石录后序》金石录序》,在这篇文章中,李清照讲述了靖康之变前后,她与丈夫赵明诚生离死别的故事。

分香卖履这一段,是夫妻二人感情破裂的表现。

一、从琴瑟相和开始的美好婚姻生活

李清照的父亲与赵明诚的父亲,分属于北宋政坛的两派。李清照父亲李格非属于苏门后四学士之一,而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则对于苏门所属的元佑dang人恨之入骨。

苏门的陈师道因为不愿意老婆借用连襟赵挺之家的棉袄,外出被冻病而死,可见这两种人走在一起并不容易。

大家脑补一下李商隐因为婚姻生活, 在牛李两派中的遭遇 。

不过,来自于两派家庭中的年轻人还是走在了一起,双方的家长同意这桩婚事,成就了一段美满的婚姻。

赵明诚也是当时的才子,与李清照志趣相同、情投意合。一起度过了多年赌书泼茶的幸福生活。

但是这一段生活,最终被战争所打破。而他们的感情生活,也渐渐出现了裂痕。

二、国破家亡中,感情破裂的开始

在靖康之变以前,生活在北方青州的李清照和赵明诚,最早收到金兵的威胁。因此早早就准备南下了。

靖康二年三月,赵明诚因奔母丧先南下金陵,并且任江宁知府。 李清照收拾好家中的古董字画古玩等珍宝后,也在沦陷之前南下。动身不久后,青州就被金兵占领,她知道,这一生可能再也回不去了。

更加令人痛苦的是,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在任职金陵的时候,竟然做了一件很丢人的事情。

在儒家的文化中,读书人的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作刘琨、张巡、颜真卿一类铮铮铁骨的士人。

但是赵明诚身为最高长官,竟然在兵变时找了根绳子出城溜之乎也了。

可见不是所有读尽圣贤书的人,都有骨气“留取丹心照汗青”。

三、李清照诗词中对于南宋士大夫的讽刺

我们最熟悉的李清照作品就是这首《乌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诗是对于临阵脱逃的士大夫的一种羞辱。

除了这首诗以外,宋朝人庄绰在《雞肋編》中还记载了四个断句:南度衣冠欠王导,北来消息少刘琨。又云:南游尚觉吴江泠,北狩應悲易水寒。

庄绰明确地说,李清照“作詩以诋士大夫”,而且““后世皆当为口实”矣。”

王导是永嘉之乱以后,司马氏南渡后的肱骨之臣,辅佐司马睿奠定了东晋的基业。刘琨是永嘉之乱以后留在北方抗战的晋朝将军,少年时和祖逖一起闻鸡起舞的那个人。

北狩應悲易水寒,是指两个倒霉皇帝还在北方受苦呢?这些南下的士大夫们却不思进取。

李清照说,南宋看不到王导和刘琨这样的人。言下之意,尽是些和我老公赵明诚一样的窝囊废。作诗还行,迎回二帝恢复中原是没有指望了。

因此庄绰认为,李清照的这些诗诋毁士大夫。站在赵明诚的角度,老婆这样评价他,他是什么心情呢?

至于这几首诗是不是写在赵明诚生前,但是相信李清照一定表现出了这些意思,因此夫妻之间的感情渐渐有了裂痕。

四、分香卖履的悲哀

南下的路上,赵明诚又接到了任命,临行前李清照问他,假如遇到危险了怎么办呢? \"如传闻城中缓急,奈何? \"

赵明诚“戟手”告诫李清照,那你先后扔掉自重、衣被、书册、古玩等,但是祖宗宗器不能丢,你必须和宗器同生死。

“戟手”,用食指、中指指人,古代不是特别尊重人的意思。李清照特意用了这个词,不知是不是对于赵明诚的不满。

二人最明显的感情破裂,是在赵明诚临死的那一刻。赵明诚离开李清照不久,就在金陵病发,等李清照赶到时,他意境病在膏肓了。

李清照特意写到,赵明诚宁肯写一首绝笔诗,也不肯给她留下什么遗言。

取 笔 作诗,绝笔而终,殊无分香卖履之意。

分香卖履,典出三国时曹操的《遗令》:

余香可分与诸夫人,..........诸舍中无所为,可学作组履卖也。

曹操临死的时候,想到自己的这些夫人们,给大家的未来都做了一些规划。

但是李清照的丈夫呢,在兵荒马乱之中,一句话也没有留下。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想呢?

结束语

从李清照的《金石录后序》中,可以看出李清照对于夫妻之间感情变化的流露。和平时期的幸福生活中,作为一代才女,她对于自己的丈夫非常满意。

但是在国难当头之际,李清照的失望从她的诗词中可以看出。这可能就是夫妻感情变化的原因。

从分香卖履这个词可以看出,李清照对于赵明诚,还是在心中留下了一些怨恨。

@老街味道

3

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里,叙述丈夫赵明诚暴病临死之际,所做绝笔诗。“殊无分香卖履之意”。

“分香卖履”的典故,来自于东汉末年曹操的《遗令》。是曹操在死之前分配死后遗产的遗嘱,曹操要求把剩余的香分给各个夫人,要求他的夫人们在家学习编织鞋子,以卖鞋度日,以保自足。

李清照只所以说赵明诚“殊无分香卖履之意”,是说她的丈夫赵明诚,临死前,只是写了绝笔诗,并没有像曹操那样,对他的妻子和妾有较好的托付,也没有分家产给他的妻妾们,以使她们以后有生活保障。赵明城是撇下了他的几位妻妾,撒手而去的。

只有一点,赵明诚临死将未完成的金石事业,托付给了李清照。

4

先说分香卖履。

曹操临终时吩咐诸妾:“汝等时时登铜雀台 ,望吾西陵墓田。”又云:“馀香可分与诸夫人。诸舍中无为,学作履组卖也。”

见晋陆机《吊魏武帝文》序。

意思是说,你们把香料分了,自己学学怎么做鞋,卖鞋谋生。

“分香卖履”以后就被用来比喻临死不忘妻妾。

李清照原话是“取笔作诗,绝笔而终,殊无分香卖履之意。”这要对照上下文来看,《金石录?后序》写的时候,赵明诚已亡六载,中间国破家亡,风流云散,李清照自己遇人不淑,情感与物质都损失惨重。

同样是这篇文章中,还有另一段话,写于避乱分手之际,“余意甚恶,呼曰:’如传闻城中缓急,奈何’戟手遥应曰:’从众。必不得已,先弃辎重,次衣被,次书册卷轴,次古器,独所谓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之。’”危难关头,赵明诚的意见是,最后不得已,再和夫妇二人的收藏,一起玉碎。

所以,回到问题中那句话,李清照是说,他们用尽心血倾尽家财的金石收藏,即使到了赵明诚弥留之际,也没想过要卖掉而用来给李清照补贴生活。

因为,那些东西无关价值多少,而是他们爱情的一一见证。

5

典故

曹操临终时遗命诸子曰:“吾死之后,余香可分诸夫人,不命祭。诸舍中无为,学作履组卖也。”

翻译成白话文就是说:剩余下的香可分给诸夫人,不用它祭祀了。各房的人如果无事做,可以学着制作带子、鞋子,然后拿去卖。

后来“分香卖履”就用来形容和比喻人临死念念不忘妻儿。

意义

曹操是一代枭雄,我们以为他的遗言都是定国安邦豪言,没想到他也会念及自己妻儿,希望他们生活不至于太差,可以焚香;也希望女眷们有一技之长,如果遇到意外,比如家道中落,就可以凭手艺自保。

对比

相对于曹操的家室,李清照就没有那么幸运。她在《金石录后序》:“取笔作诗,绝笔而终,殊无分香卖履之意。” 李清照说赵明诚在去世时,没有分香卖履之意。意思是说赵对她没有什么顾念,也说明夫妻感情一般般。其实自从赵弃城逃跑之后,李清照就对他的人品不满了,两人之间也渐渐产生裂痕。

启示

夫妻本是同林鸟,当一方撒手而,一般都带着对另一方的牵念,希望阴阳两隔之后在世的人能过得更好一些。

在分别的那一时刻,都是平时感情的积累。希望夫妻间能珍惜难得的缘份。

6

分香卖履的典故我们大家可能不熟悉,但是发生这件事的相关地点人人都知道,那就是曹操的铜雀台。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走到了人生尽头。在其弥留之际,曹操作《遗令》为遗嘱,其中写到(摘选):

吾婢妾与伎人皆勤苦,使著铜雀台,善待之。于台堂上安六尺床施繐帐,朝晡上脯备之属,月旦、十五日,自朝至午,辄向帐中作伎乐。汝等时时登铜雀台,望吾西陵墓田。余香可分与诸夫人,不命祭。诸舍中无所为,可学作组履卖也。吾历官所得绶,皆著藏中。吾馀衣裘,可别为一藏。不能者,兄弟可共分之。

曹操到这份遗嘱将自己的妻妾财产都做了详细安排:妻妾婢女都安排在铜雀台为自己守灵祭祀,初一十五还要歌舞演奏。祭祀不要用香,可以将其分给各个夫人。平时各房无事之时,可以制作饰品和鞋子售卖为生。自己的衣服绶带能收藏起来的就收藏起来,不能收藏的就给几个儿子分了。

正因为分香卖履出自曹操的遗嘱,因此这个成语就表示临死之人对于妻儿财产的安排,也指代人之将死。例如唐朝罗隐的《邺城》诗:“英雄亦到分香处,能共常人较几多。”

李清照所说的赵明诚“无分香卖履之意”,指的就是赵明诚死时并没有安排身后的妻儿财产。但是李清照这句话并不是赵明诚死时说的,而是赵明诚死后六年,李清照《金石录后序》中说的:“余悲泣,仓皇不忍问后事。八月十八日,遂不起。取笔作诗,绝笔而终,殊无分香卖履之意。”

《金石录》一书,著录从上古三代至隋唐五代以来,钟鼎彝器的铭文款识和碑铭墓志等石刻文字,是中国最早的金石目录和研究专著之一,是倾注了赵明诚李清照夫妇毕生心血的一本巨著。

赵明诚自己生前已写了书的序文,列于书首,并请好友清河县刘跂写了后序,一般人们把刘跂的后序叫着《金石录刘序》,而李清照再作了这篇“序”,附于书后,故称“后序”。

建炎三年(1129年)五月,赵明诚和李清照在贵池(今安徽池州)接到宋高宗任命,需要上殿朝见。于是赵明诚去见皇帝,李清照在贵池安顿下来。分别的时候李清照在船上、赵明诚在岸上,赵明诚只是交代了如果遇到战乱如何安排所收藏的文物,继而匆匆上路。

七月,李清照接到书信,赵明诚病了。等李清照到了的时候,赵明诚已经病入膏肓、无力回天了。

赵明诚临终前取笔做诗,绝笔而终,并没有对李清照和家产做出安排,因此李清照开始了流浪而不幸的下半生,这才有了“殊无分香卖履之意”的感慨。

7

我们先说分香卖履吧,分香卖履的意思是指临死之前也不忘妻妾。至于分香卖履的典故呢,我们需要回到东汉末年三国时期。

分香卖履的典故

分香卖履出自曹操的《遗令》,什么是遗令呢?也就是当时曹操的遗嘱。

这大概是曹操预感寿命将尽时才颁布的。果然,两年后的春正月,曹操死于洛阳,临死前又颁布《遗令》:\"吾死之后,葬于邺之西岗,与西门豹祠相近,无藏金玉珠宝。\"还进一步交代家人:\"汝等时时登铜雀台,望吾西陵墓田。\"这个《遗令》是西晋著名文学家陆机无意中在宫内秘阁中发现的。

吾婢妾与伎人皆勤苦,使著铜雀台,善待之。于台堂上安六尺床,下施繐帐,朝脯设脯糒(食物)之属。月旦、十五日,自朝至午,辄向帐中作伎乐。汝等时时登铜雀台,望吾西陵墓田。馀香可分与诸夫人,不命祭。诸舍中无所为,可学作履组卖(做鞋卖钱)也。

翻译成白话文呢,说的就是我的婢妾和歌舞艺人都是很辛苦的,就让他们住在铜雀台吧,切记要好好安置他们,在铜雀台的正堂上放一张六尺大的床,挂上灵帐,早晚要供祭食物。每个月的初一十五,从早上到中午,要向帐中歌舞奏乐,你们也要经常登上铜雀台,经常看看我在西陵的墓地。余下的钱财,不需要用它来祭祀,可以分给诸位夫人,而各房的人没有事情做的话,可以学着制作鞋子、带子来卖钱,自食其力。

这就是分香卖履的典故,说明曹操临死之前也不忘了嘱托自己的妻妾,让她们能够有生活上的经济来源等等。

那赵明诚去世的时候,李清照为什么说他没有分香卖履之意呢

很多人猜测,李清照是因为没有孩子,赵明诚养侍妾的事情导致心灰意冷,才写下赵明诚殊无分香卖履之意,是幽怨,但是,我认为李清照写下这一句话是为了表现赵明诚对他的爱啊

我们先谈一谈宋代社会达官贵人和文人士大夫养侍妾和歌姬的风气。当时宋真宗就鼓励大臣们应该养侍妾来充分的享受生活。当时的宰相王曾十分节俭,宋真宗竟然还专门购买了侍妾送到了他的府上,由此宋朝供养侍妾的风气可见一斑。在当时,侍妾歌妓不仅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甚至还成为了交易、朋友互赠之间的礼品。

在如此浓厚的风气之下,在太学中的学生,也常常出入歌妓院或者召唤歌妓来太学中陪酒。赵明诚无论是在太学中读书或者在官府为官,自然都不能免俗了。但是这都是逢场作戏,赵明诚的心始终都是在李清照的身上。

不说别的,光说赵明诚在去世的时候,没有给其他人留东西,而是把之前收藏的十五大车金石古玩都留给了李清照就可以看出。

我们注意,分香卖履,说的是曹操临死之前不忘妻妾,但是赵明诚心中却只有李清照一人,所以没有留下一分钱给他的侍妾、歌妓等人。

所以李清照写下“取笔作诗,绝笔而终,殊无分香卖履之意。”并不是对赵明诚的幽怨之意,而是感念二人的感情之好,情比金坚。在当时这种社会,赵明诚都没有留下一分钱给其他人,怎么能说他们两人的感情不好呢?

你们觉得呢?


关注小太阳,每天都有新鲜的历史知识双手奉上哦。

8

李清照是一个很有才华的女性,在悠久的中华历史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读过李清照词的人都能够感觉,她的词中有女性的酒文化的属性,特别是古代的中国女性,一个喝酒的女性,是如何寄托自己丰富的感情。

大家知道李白是一个酒鬼,其实李清照也嗜酒如命,在酒文化的熏陶下,展现出一生的命运更别有几多辛酸在其中。

一杯水酒承载了她的天真、缠绵、闺怨、寂寞、哀怨。可以说酒已经深入她的灵魂,造就了李清照灵敏善感的气质,酒也丰富了她的生活,为她的作品增加更多的色彩。

她的词中看不出小家碧玉的样子,更多的是阳光美少女,一边是荷叶,一边和美酒,夜光和笑声,饮酒而醉,醉而忘归,归而迷航,误入藕花深处,既而出现了“争渡,争渡”的场景。

可以说这样的豪情和男人有什么分别,酒量也不弱。在古代封建社会的坏境下,什么样的坏境培养出一个特殊的李清照,喝酒写词,不醉不归的女性。

李清照的爸爸李格菲,此人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曾有从事教育工作的经历,做过山东郓州教授、太学录、太学正,还做过太学博士。

同时,李格菲在文学上的造诣也很深,苏轼也十分赏识他的才华,与其他几位苏门弟子合称“苏门后四学士”。

李格菲品行刚正不阿,为官廉洁,绝对的君子。

李清照的妈妈,王氏,是宋仁宗朝的科举状元王拱辰的孙女

在《宋史·李格菲传记》中有载:“妻王氏,拱辰之孙女,亦善文”。这样的两个人强强结合,可想而知李清照的家庭氛围是多么的强大,有力的为李清照创造了一个开明的、文学氛围浓厚的成长环境。

当时社会背景下,女子的地位有所提高。可以看到李清照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已经超越了时代对一个女子的限制。

在这样的家庭和社会中,李清照从小就接触了极高的艺术培养,在诗词歌赋以及音律都很成功,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才能饮酒游玩,拥有把酒邀明月,共赏梅花的卓越风姿。

酒中保函了更多的苦涩,欢乐少之又少,在不如意的生活中,也只有酒才能够缓解她的烦恼和忧思。

李清照十八岁的时候嫁给了太学生赵明诚

二人志趣相谐,夫妻生活非常美满。据其《金石录序》中记载,她在初入夫家之后,曾同夫一起出入相国寺逛街购书;后来,在随夫屏居青州乡间时,又在“归来堂”中一起从事古籍校勘、题签和文物的考订、鉴赏工作,并完成了《金石录》这一部大型学术专著;业余则相对品茶、饮酒,甚至还玩“智力竞赛”——指堆积史书,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较胜负,为饮茶先后。

由此看来,词人陶醉于夫唱妇随的生活中,本不应该有哀苦心情。但是,为何在李清照诗词中有多缠绵、闺怨、苦恼、思夫。她怨什么呢?又为何苦恼?

事实上,这和当时所处的社会背景有关。

一,赵明诚是一位官宦子弟,高居太守之位,他也有自己的事业需要付出努力和时间,如读书、求学、交友、处理政务、还有相应的应酬,以及一些士大夫文人必须做的事情要做,就不能陪伴着闺中的李清照。

夫妇之间分离就成了常事。那习惯了和赵明诚喝茶饮酒的李清照离开丈夫后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又能做些什么呢?只能把酒独饮,黯然神伤的闺怨:“酒意诗情谁与共”。

另一方面,封建时代的士大夫拥有三妻四妾是司空见惯的平常事,而他们在外边的寻花问柳,也并非太丢脸的举动。

所以,出于对丈夫喜新厌旧,移情别恋的忧惧,闭门待在家中的妻子会滋生出自怜幽独的孤寂情怀,也就是自然的事了。当然,李清照的老公也许不会这样做。

但,一个少妇,独守空闺有会想些什么呢?“

而在《金石录后序》中记叙赵明诚病故情况时提到过‘分香卖履’的典故(曹操临死时嘱咐,将香料分给众妾,宫女们则可做鞋子养活自己),从中或许就可以演绎出赵明诚曾有过外遇和纳过小妾的情况。”

二则,李清照终生无子嗣,在封建社会是一件杀伤力极大的事情。一旦赵明诚离开,李清照便因缺乏安全感而陷入深深的苦恼和闺怨中。




纯手工作答,如果这个的回答对大家有帮助, 欢迎大家点赞、转发分享和关注博而化易来支持我吧!朋友的一评一转都是对博而化易最大的肯定和支持,感谢伙伴们的支持!

9

宋·李清照《金石录后序》:“取笔作诗,绝笔而终,殊无分香卖履之意。”

分香卖履,旧时比喻人临死念念不忘妻儿。“素无分香卖履之意”就是从来没有为妻儿生活打算考虑过的思想!

李清照为什么会如此说呢,下面看她的丈夫赵明诚生前对李清照的留言:‘从众。必不得已,先弃辎重,次衣被,次书册卷轴,次古器,独所谓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之。’赵明诚叫李清照护送宝物跟随众人逃难,迫不得时要李清照与宝物一起玉碎。金石是夫妻二人半身心血收集的宝物,并著有《金石录》一书。

李清照为什么要在《金石录后序》中说“素无分香卖履之意呢”?显然是突出赵明诚对这些宝物的看重宝及对毕身心血《金石录》看重,比李清照都重要,继而突出《金石录》的重要!

那李清照为什么要用“分香卖履”这个词呢?是不是李清照太多虑,当然不是,显然是有李清照的小情怀在里面!因为之前就有赵明诚因部下反叛而丢下李清照独自弃城逃跑的行为。

这里的“分香卖履”可以理解为散去宝物(多数是奇石,很重)这种负担,让李清照轻装谋生!

这还是应了那句老话:“财多累主(己),实宝伤人”!赵明诚是“玩物丧志”之人!

“分香卖履”典故来源于汉·曹操《遗令》:“吾婢妾与伎人皆勤苦,使著铜雀台,善待之。于台堂上安六尺床施繐帐,朝晡上脯备之属,月旦、十五日,自朝至午,辄向帐中作伎乐。汝等时时登铜雀台,望吾西陵墓田。余香可分与诸夫人,不命祭。诸舍中无所为,可学作组履卖也。”说的是曹操如何安排自己死后原来妻妾们的生活!

典故译文如下:

曹操《遗令》中说:我的婢妾和歌舞艺人都很辛苦,让他们住在铜雀台(遗址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南二十公里邺城遗址内),好好安置他们,在台正堂上放六尺床,挂上灵帐,早晚上食物供祭,每月初一、十五两天,从早至午,要向帐中歌舞奏乐。你们要时时登上铜雀台,看望我西陵的墓地。余下的香可分给诸夫人,不用它祭祀。各房的人无事做,可以学着制作带子、鞋子卖。

10

对我来说,知道赵明诚此人,完全是因为“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李清照才名太盛,赵明诚被冠以“李清照”第一任丈夫。

门当户对的年少夫妻,一路走来,有过琴瑟和谐的和美时光,也有过多年的两地分居。公元1129年,赵明诚因病去世。

六年后,李清照无意中翻阅赵明诚整理的《金石录》,回想起往事百感交集,于是写下《金石录后序》

这序可以算作李清照的回忆录,其中有写赵明诚去世时的情景:“取笔作诗,绝笔而终,殊无分香卖履之意”。也就是问题之一的出处。

想更好地回答第一个问题,首先需要了解题主的第二个问题。

典故

“分香卖履”这个成语与一代枭雄曹操有关,出自他的《遗令》。

馀香可分于诸夫人,不命祭。诸舍中无所为,可学作履组卖也。

大致翻译:把我留下来的香料分给诸位夫人,不必用来祭祀。各房的姬妾要是平日里无事可做,可以让她们去学着编织鞋上的丝带(一说做鞋子)卖钱。

曹操临死的时候,给自己姬妾的未来做了一些规划,使她们有所寄托。可以理解为遗嘱中对身后家事的安排

后来,就用“分香卖履”一词比喻临死念念不忘妻妾 。

殊无分香卖履之意

背景:1129年六月中旬,赵明诚出发赶往皇帝驻跸的建康(被任命为湖州知州,需上殿朝见),患了疟疾加上痢疾。

等李清照赶到的时候,已经病入膏肓。八月十八日,人起不来了。临终前,赵明诚是怎么样的呢?

取笔作诗,绝笔而终,殊无分香卖履之意。

结合典故,我认为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赵明诚只写了一首绝笔诗就去世了,并没有留下什么“分香卖履”之类的遗嘱

深层含义

李清照是特意提到赵明诚“殊无分香卖履之意”。为什么这么说呢?李清照“才高学博”,当然不会无故用此典故。

01

赵明诚“纳妾”之暗证

虽然没有明确的史料文献可以直接证明赵明诚“纳妾”的问题。一来根据当时宋朝风气,纳妾是被社会所认可的。

二来赵远在外做官分居两地,况且李赵二人无子嗣。赵明诚纳妾的可能性极大

其实,李清照无意中流露了赵是蓄有姬妾的。如果压根没有蓄妾之事,那么借用曹操对其妻妾的遗嘱,可以说是不得体、不严谨的。

正是因为赵明诚纳妾了,并且不止一个侍妾,这样一来,以“分香卖履”代指遗嘱才比较恰当。

02

李清照的抱怨

在当时女子“出嫁从夫”,丈夫决定妻子的命运。赵明诚在如此兵荒马乱的局势下,根本就没有对身为妻子的李清照作任何一点安排。

乱世中的弱女子,带着大量金石文物,该怎么办?李清照自己都在下一句写道:“葬毕,余无所之”。意思是将丈夫安葬后,她茫茫然不知到什么地方是好。

“分香卖履”用在这里,其实暗含着对赵明诚的抱怨,也流露出对丈夫的暗讽

03

夫妻感情的紧张

六月中旬分别的时候,赵明诚“精神如虎,目光烂烂射人”,因为即将赴任而精神奕奕,却并没有对李清照留下任何话语。

等李问到如果遇到危险怎么办,赵“戟手”(古代不尊重的一个手势)应答后就驰马而去。

病重时,李清照急急忙忙赶来,可赵临死都没有和李清照交代后事,“殊无”,完全没有留恋和不舍。取笔作诗说明赵头脑还是挺清醒的,也只说明他心里谁都不重要

总而言之,李清照用“分香卖履”的典故大有深意。

《金石录后序》这一篇别样的“自传文”,是研究李清照生平的重要史料,价值不言而喻。

一家之言,请各位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