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古代内衣的称呼是如何演变的?

古代内衣的称呼是如何演变的?

2020-10-30 03:01阅读(66)

古代内衣的称呼是如何演变的?:第一反应,姜文电影《让子弹飞》里面的经典场面,一个穿着肚兜的女人。当然,这只是电影桥段,真正古代内衣的种类可是很多的。在:

1

第一反应,姜文电影《让子弹飞》里面的经典场面,一个穿着肚兜的女人。


当然,这只是电影桥段,真正古代内衣的种类可是很多的。

在秦汉之前,内衣被称为“亵衣”。秦汉时期被称为“抱腹”或者“心衣”。魏晋时期的时候,内衣被称为“两当”。唐朝时期的内衣变化就比较大了,那时候称为“诃子”。宋朝时期被称为“抹胸”。明清时期,就是我们熟知的“主腰”“肚兜”了。

可见《让子弹飞》里面平民女性穿的就是被称为“主腰”的内衣,这种内衣比肚兜稍大,是前面比较长,把肚子全遮挡住,保证肚脐不会受凉。背部用一根绳系上,也就是以腰部全包裹的形式,所以光看这名字也非常形象啦。

下面,一张图,向你解释古代内衣的演变过程

古人对于内衣还是很隐晦、很保守的,认为这是非常私密的东西,有点像衣服一样遮挡的严严实实。我们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古代内衣的款式有长方形、正方形、菱形、如意形、扇形、三角形等几大类,但万变不离其宗,最根本就只有一个作用,遮羞。直到二十世纪,科技大发展,内衣的作用才开始演变成功能性的进步,有聚拢型、托高型、方便肩带、美背型、前扣式、无钢托型......等等各种各样的演变。

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内衣的追求也越来越高。虽然内衣通常是指贴身穿的衣服,但现在我们说内衣,一般单指“文胸”。文胸最大的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作用,除了遮羞,就是保证身体的健康和提高女性魅力了吧。怎么样,你了解了吗?

最后,知道了文胸的演变,也就能更好的对待它啦。

2

古代内衣,较早的称谓是“亵衣”。“亵”意为“轻薄、不庄重”,可见古人对内衣的心态。中国内衣的历史源远流长,以下所诉的内衣历史线索是从汉朝开始的。

说到内衣,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女人们穿着的贴身的衣服。当然了现在的内衣和古代的内衣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

现在的女人穿内衣,更多的像是一种装饰品一样了,因为穿上内衣之后,会让自己的身材显得更加丰满一些。

要知道古代的内衣和现代是有大不同的,古代女人穿的内衣,男人根本不可能在外面见得到的。

因为这是女人们最为私密的东西。

古代内衣的称呼是如何演变的?

古代内衣的称呼有很多,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说法,而且造型也会有所变化。历史上在各代内衣的名称集对他含义的解说。

汉:抱腹、心衣

“心衣”的基础是“袍腹”,“抱腹”上端不用细带子而用\" 钩肩”及”

裆”就成为“心衣”。两者的共同点是背部袒露无后片。平织绢是汉朝常用的内衣面料,其上多用各色丝线绣出花纹图案(称彩绣),图案多以“爱情”为主题,在当时用素色面料来制作内衣的情况是不多的。

魏晋(十六国):两当

“两当”与“抱腹”、“心衣”的区别在于它有后片,“既可当胸又可当背”。材质多为手感厚实、色彩丰富的织锦,双层,内有衬棉。“两当”最初是北方游牧民族的服饰,后传人中原,属异族文化。 本贴包含图片附件:

唐朝:诃子

唐朝以前的内衣肩部都缀有带子,到了唐代,出现了一种无带的内衣,称为“诃子”。这也是其外衣的形制特点所决定的:唐代的女子喜穿“半露胸式裙装”,她们将裙子高束在胸际然后在胸下部系一阔带,两肩。上胸及后背袒露,外披透明罗纱,内衣若隐若现,因而内衣面料考究,色彩缤纷,与今天所倡异的“内衣外穿”颇为相似。为配合这样的穿着习惯,内衣需为无带的。“诃子”常用的面料为:“织成”,挺括略有弹性,手感厚实。穿时在胸下扎束两根带子即可,“织成”保证“诃子”胸上部分达到挺立的效果。

宋代:抹胸

“抹胸”穿着后“上可覆乳下可遮肚”,整个胸腹全被掩住,因而又称“抹肚”。用纽扣或带子系结。平常人家多用棉制品,俗称土布,贵族人家用丝质品并在其上绣以花卉。单的夹的,形式不一。

元朝:合欢襟

“合欢襟” 由后向前系束是其主要特点。穿时由后及前,在胸前用一排扣子系合,或用绳带等系束。合欢襟的面料用织锦的居多,图案为四方连续。

明朝:主腰

“主腰”外形与背心相似。开襟,两襟各缀有三条襟带,肩部有裆,裆上有带,腰侧还各有系带将所有襟带系紧后形成明显的收腰。可见明代女子已深谙凸现身材之道。

清代:肚兜

清代“抹胸”又称“肚兜”,一般做成菱形。上有带,穿时套在颈间,腰部另有两条带子束在背后,下面呈倒三角形,遮过肚脐,达到小腹。材质以棉、丝绸居多。系束用的带子并不局限于绳,富贵之家多用金链,中等之家多用银链、铜链,小家碧玉则用红色丝绢。“肚兜”上有各类精美的刺绣。红色为“肚兜”常见的颜色。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小马甲

“小马甲”形制窄小,通常用对襟,襟上也施数粒扣,穿时将胸腰裹紧。”小马甲”进一步发展并吸收了西方的某些特点便成了当今的胸罩。面料以棉、丝为主。

“小马甲”形制窄小,通常用对襟,襟上也施数粒扣,穿时将胸腰裹紧。”小马甲”进一步发展并吸收了西方的某些特点便成了现在的胸罩。面料以棉、丝为主。 中国古代女子内衣以其“近身衣”的浪漫情怀在服饰艺术中独树一帜。它是女性私密空间中的悄悄话,含羞而内敛、充当着美和情的抒发载体,一经揭开它神秘的面纱,那塑身修形的造型理念、大俗大雅的配色处理、无限寄寓的图腾纹饰、独具创造性的技艺手段,无一不吐露出女性对生活价值理念、审美情趣、情感寄托、情爱传感等诉求的心声。

女子内衣是在特定时间与空间中的私密性服饰。它比其他受礼法制度制约的外现服饰更自由、更浪漫而富有智慧,无论是惊艳式的风花女子,闺中式小家碧玉的少女、还是雍容华贵的命妇少奶,都特别注重在内衣的私密平台上追求个性化的艺术异彩。

如今的“文胸”是起源于法国,在20世纪初期才传入中国。

折叠奇巧方寸编辑

中国古代女子内衣在造型理念上,强调在内衣的方寸之间通过巧妙分割来塑形修身。在款式结构的经营中注重平面形态的不同分割与布局,在奇巧的方寸分割中体现独到的创意理念,达古代内衣到平中出奇、平中出神、平中生韵。中国古代女子内衣的制式既具有合乎人体装束的自然属性又与习俗礼仪的社会属性相对应。它所包含的“因人定制”、“因题定性”、“因俗定款”等一系列制式特征中,充分体现着中国古代女子内衣文化的深邃广奥。它从外形设计到具体的某一细节,均明晰地折射着当时的社会文化与表现。它在款式艺术的创造法则中既有长短宽窄的穿插,又有厚薄动静的变化。中国古代女子内衣的款式结构有“前后覆绕式”与“前胸单片式”两种,分别来“覆盖胸背”和“覆盖胸乳”。从目前的研究来看,款式有长方形、正方形、菱形、如意形、扇形、三角形、仿动植物形态等数大类。

折叠色彩奇想编辑

中国古代女子内衣艺术在色彩的创造方面有着极其丰富的想象力,体现在色彩的多样性,地域的鲜明性,金银的巧用化等方面。明代大诗人李渔在《闲情偶寄》中便形象地道出了人、色彩、内在服饰的异面关系。“富贵之家,凡有锦衣绣裳,皆可服之与内,五色粲然,使一衣胜似一衣……”中国古代女子内衣的色彩经营上以“浓烈煽情的对比法”和“温情含蓄的调和法”最具特色,浓烈煽情的对比法中如红与绿,蓝与黄的强烈反差来营造一种对比力度,再用黑白,金银的间隔安插起到丰富的效果。在色彩安排的位置上也各不相同,有居中式、角隅式、散点式、满地式等;温情含蓄的调和法以相似,近似,同一的色彩配置经过不同的色彩面积和方位的安排,产生温情而含蓄,雅致而恬美的装饰效果,例如:用一种色彩不同深浅的层次渐变来形成晕染的温情效应。

折叠图腾纹饰编辑

中国古代女子内衣的图腾纹饰于题材更为丰富多彩,纵情地将山水、花古代内衣鸟、云气、吉祥物、神仙、神话故事、戏曲人物、生活人物等各类素材与元素展示在小小的方寸之间,主张着天、地、人同源同根,平等和谐的文化观念,在身体上展露以形写神,达道畅神来诉说寄寓传情的美学思想。在纹饰的形神表现上,既注重对自然景态外在美的描摹,如牡丹、云纹;又强调物象寓意寄托及蕴意表述,如“喜上眉梢”以喜鹊和梅花的图案来通谐;动植物图案的组合,如“连(莲)年有余(鱼)”、“三多之相(多子,多寿,多福)”等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吉祥纹样在内衣平台上的传神再现。中国古代内衣艺术中的图腾魅力不仅单纯地表现在每个独立纹样的构成上,还体现在纹样的经营位置和布局安排上有着独到的创意,充满无穷的浪漫。

折叠装饰手法编辑

中国古代女子内衣在成衣创造上同样极富艺术创造力,它的装饰手法分别有绣、镶、贴、补、嵌等多种技法。单在手工针法上就讲究不皱、不松、不紧、不裂。追求外观的平服、顺直、薄松、轻软。在内衣制作上强调局部缀饰的魅力,例如:乳房部位的吊带与衣片的连接部位,用不同的盘花图案扣来装饰,使之奇巧动人,有的盘扣还镶有金银丝线,显得精美绝伦。在内衣的刺绣方面,强调能、巧、妙、神的艺术原则。针法上有平针绣、绕针绣,编针绣等,尤其是定针绣大胆地在纹样上用钉针、盘针、连物、堆绫、缉珠、贴布等方法在内衣上作二度装饰,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女子内衣的装饰语汇。仅贴布种类又有贴羽、贴绒、贴毛发等不同的处理。

总结:中国古代女子内衣是一部寄情的文化史,它在“仅覆胸乳”的不同几何形态分割中达到身体与社会表情、身体与人生价值的交相辉映,并通过这个表现的平台来传递女子不同时代与文化的价值理念,吐露内在情愫。

3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古人对男女之事都比较隐晦,古代女子在妇德之下更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对于古人来说女子内衣是万万不能在大庭广众之下提起的。古人毕竟不像如今的我们开明,现在的大街小巷基本上都有内衣店,一个女士更是把内衣胸围等字眼当作稀松平常的事情。

如今的内衣我都知道如何称呼,在一些艺术作品中也经常看到古装演员身穿内衣让我们感到惊艳,在惊艳的同时或许人们都会好奇,古代内衣的称呼是如何演变的,他们古代都把内衣叫做什么呢?

内衣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周朝时期,周朝以礼治国,礼讲究庄重内衣是贴身之物自然不能在大庭广众之下谈及,周朝时期把内衣称作亵衣。亵衣二字代表着就是内衣比较轻薄和不庄重,在以庄重为基本的周朝,内衣好像难登大雅之堂,所以当时的人们以亵衣称呼内衣让内衣有了雅号。

到了汉代时期,内衣被称作抱腹、心衣,当时的内衣基本上是背部袒露无后片,平织绢是汉朝常用的内衣面料。后来一些手巧的女子在内衣上绣上一些精美的图案,毕竟女子天生就是爱美的,这些图案基本上以爱情为主题,也预示着汉代女子都比较崇尚爱情吧。

魏晋时期内衣又有了新的名字被称作两当,汉代时期的内衣没有后片达不到塑体的效果,当时聪明的女孩子为了让自己形体更加大方,尝试在内衣上加上后片,后来经过女子们的试用,在内衣上加入后片之后能让形体更加高挑,这样的款式一直深受当时女子的喜爱。

唐代时期我们都知道唐代的女子比较半露胸式裙装,唐代对于女子来说是一个比较开明的王朝,加上女子们的天性,为了让自己更加美丽动人,他们把内衣进行了改良。唐代女子把裙子高束到胸部那里系上一条丝带,让上胸和后肩露出,在披上外纱,给人一种神秘感又能让自己看起来更加美艳。当然也有无带的内衣,总之内衣经过唐代女子的改良,保证自己胸上部分达到挺立又不失一些魅力,当时人们把这种内衣称作诃子。

宋代称内衣为抹胸,元代为合欢襟,明朝为主腰,清朝称女子内衣为肚兜,内衣可以说从周朝以来一直在改良,从无后片到有后片,在到加入丝带,还有有扣无扣,加入绳子点缀,加入鸳鸯图案等等。

历朝历代的女子都会把内衣进行改良,让内衣更加塑体,加上当时的女子没有什么生存技能,全部仰仗于男子生存,把内衣进行改良还能讨得自己丈夫的欢心,有助于女子与自己丈夫的感情。

4

秦汉之前,内衣被称为“亵衣”。古人对于内衣还是很隐晦的,认为这是非常秘密的物品。内衣到了秦汉时期被称为“抱腹”或者“心衣”,就是用一块布裹在身前,背后再用绳子系起来。魏晋时期的时候,内衣被称为“两当”,唐朝时期的内衣称为“诃子”。宋朝时期被称为“抹胸”,元朝时期称为“合欢襟”。明朝时期的内衣变化比较大,称为“主腰,”清朝的内衣名字叫“肚兜”。民国初期“小马甲”就出现了,这就是我们国家在那一历史上最后一种款式,如今的“文胸”是起源于法国,在20世纪初期才传入中国。

5

其实内衣也是经过了长时间的演变才出现的,原始人衣不蔽体将兽毛作为衣物遮羞,随着文明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穿着也更加的丰富,但是只有富裕的人家才能够穿的起丝绸,普通人家只能穿着麻布做成的衣服,而麻布十分的粗糙,会将女子细嫩的皮肤磨破,所以内衣就这样应运而生,各个时代内衣的叫法也是个不相同。

汉朝:抱腹、心衣

汉朝人对于内衣的命名极富诗意,而这两个名字共同突出的主题就是贴身。汉朝刘熙所著的《释名.释衣服》中说到:帕腹,横帕其腹也。报腹,上下有带,包裹其腹,上无档者也。心衣,抱腹而施钩肩,钩肩之间施一档,以掩心也。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当时已经出现了样式不同的内衣,简单一点的就是一块横裹的布,稍微复杂一点的就是在布上缝上带子用于紧抱腹部。

并且汉朝女子的内衣已经成为了一种装饰物品,讲一下爱情故事秀在内衣上,这与现代人的做法也是十分相似。

魏晋:两当

两当与心衣的样式十分类似,唯一的不同就是两当有后片,所以相当于现代的抹胸,两当的材质也会更加的厚实,给女子安全感。这种服饰起源于北方游牧民族,在魏晋这个特殊时期传入了中原。

唐:诃子

唐朝人观念较为开放,唐朝女子敢于展现自己作为女性的美,所以唐朝的内衣都是无带的。因为唐朝女子的服装基本上都是“半漏胸式裙装”,而诃子可以保证身体达到挺立的状态,尽显魅力。

宋:抹胸

宋代的内衣更像是一件衣物,因为穿上之后“上可遮乳,下可遮肚”,因此有被称为“抹肚”。而后背用带子或纽扣系紧。

清朝:肚兜

这个不用我介绍我想大家都知道长什么样子,因为肚兜在中国古装剧当中实在是太泛滥了。肚兜上有带,穿的时候将带套在颈上,另外腰上还有两条袋子束在背后。清朝的肚兜多为红色,并且在上面秀以各种精美的刺绣。


小小的一个内衣经过历史的演变居然有如此多的变化,简直可以称得上是一部文化史了。

6

谢谢小邀请,水煮汗青为您解答。

古代内衣的称呼有很多,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说法,而且造型也会有所变化。

在秦汉之前,内衣被称为“亵衣”,从名字也可以看出,古人对这种贴身的衣物还是略带有隐晦之意。在《礼记》里也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

春秋时期鲁国季康子的母亲去世了,在陈列小殓需要用到的衣物时,他们把内衣(原文称为“亵衣”)也给陈列出来了。这时候他的从祖叔母敬姜看到了,就对季康子说:“妇人没有打扮都不敢见公公婆婆,更何况等下会有四方宾客到来,你们怎么把这内衣也摆放在这里呢?”于是命令撤去内衣。

从这则故事可以看出,古人对于内衣还是很隐晦的,认为这是非常秘密的物品。从秦汉开始,内衣的名称不代变化,有些名称很形象,有些则令人费解。

内衣到了秦汉时期被称为“抱腹”或者“心衣”,就是用一块布裹在身前,背后再用绳子系起来。这种造型和我们现在炒菜时候系的“围裙”有点相似,不过围裙是由脖子一直围到膝盖位置,而抱腹只是由胸前围到腰间。

魏晋时期的时候,内衣被称为“两当”,这是从游牧民族传入中原的内衣款式。两当的设计稍微先进了一点,它是由两层布缝制而成,布的夹层还可以填塞衬棉,达到冬夏两用的效果。“两当”从名字上听起来就是“两挡”的意思,表示既可以挡前身,又可以挡后背

唐朝时期的内衣变化就比较大了,那时候称为“诃子”,这是一种“无绳”内衣。由于唐朝流行“半露式”裙装,所以内衣也被设计成低胸装,这种内衣款式我们在唐朝的影视作品中也经常可以看到。

宋朝时期被称为“抹胸”,这是从唐朝的“无绳内衣”又恢复到了“有绳”;元朝时期称为“合欢襟”,是一款系绳扣的内衣,而且扣子还不少,应该是算是“最繁琐的内衣”;

明清时期的内衣也变化比较大,明朝时称为“主腰”,我们从造型可以看到,这款内衣是前身全遮挡,背部半露,也就是以腰部全包裹的形式,所以名字也非常形象;清朝的内衣名字我们就很熟悉了,叫“肚兜”,现在还有些家长会买小肚兜给小孩穿,主要是可以遮住肚脐不会着凉。

民国初期,“小马甲”就出现了,这就是我们国家在内衣历史上最后一种款式。如今的“文胸”是起源于法国,在20世纪初期才传入中国。

7

现代社会有内衣一说,事实上内衣这种东西在古代就已经有了,现在只不过是发展的更为完善一些而已,在很早的古代,人们就意识到内衣对人的重要性。

在很多古代小说甚至古装电视剧中,人们就可以看到古代女子所穿的内衣叫肚兜,事实上在更早的时候有一种更确切的说法叫做亵衣,也就是传说中的另一种说法。古代的内衣没有现在这么完善,主要是在腰部肩部或者胸部肌上带子,从而能够保护自己一些关键的地方,不至于春光外泄。

不同的朝代对这种利内衣有不同的说法,到了汉朝的时候就被称为心衣,因为内衣保护的地方主要是胸部,而心脏也正好在那个地方,当然腹部也是内衣保护的另一个关键地方,所以又叫报腹。到了唐朝的时候,因为唐朝是风气比较开放,所以唐朝的内衣给人一种比较美观的感觉,大家可以看杨贵妃。

到了明清时代的利益,事实上和我们一般人所说的肚兜已经比较相似了。肚兜上有时候还绣一些图案,例如鲤鱼什么的一些吉祥的东西,据说可以辟邪。此外,小孩很多时候也会穿那种肚兜。总而言之,内放这种东西在中国古代可谓是源远流长,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文化。

我是冰哥聊史论古今,期待您的关注与点评!

8

欢迎走进文史工作坊!

中国古代内衣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称呼变化巨大。

汉代以前的名称叫做“亵衣”,亵这个字,在古语中是贬义,有着轻薄不庄重的含义。也显示了古代封建社会的保守性。

汉朝的时候,有一个新称呼,叫做“心衣”,衣服的样式的特点是背部是袒露的。“心衣”上面的图案也有专门的名称叫做刺绣,上面的图案都具有描述爱情的意义。

魏晋南北朝的时候叫做“两当”,这是北方游牧圈里的内衣,因为北方比中原地区寒冷,所以这个“两当”的夹层加上了棉花,具有保暖的功效。

唐朝的服饰文化较为开放,出现没有肩带的内衣,方便穿搭,叫做“诃子”。

宋朝的名称则沿用至今,叫做“抹胸”,普通百姓家主要用土布制作,贵族家庭则装饰牡丹、月季等花卉图案。

元代叫做“合欢襟”,衣服特征是前排多了一排扣子。图案多以合欢花为主。

明代的时候叫做“主腰”,外形有点像今天的背心。

清代的时候叫做“肚兜”,肚兜正面呈倒三角形,脖子上有带子,一般有钱之家会用金链子。这时候肚兜一般都会选用正红色。

9

中国服饰史上,不同时期的内衣有不同的称谓。汉代称「抱腹」「心衣」其中心衣是在抱腹的基础上发展趄来的,将抱腹上端的细带子发展成了粗钩肩,两者的共同点是背部袒露无后片。


唐代出现了一种屑部无带的内衣,称「诃子」,这也是由当时的外衣形制决定的。唐代女子喜穿「半露胸式裙装」她们将裙子高东在胸际然后在胸下系一阔带,上胸及后背袒露,外披透明罗纱。为配合这样的穿著习惯,内衣需为无带。

宋代内衣称「抹胸」其正面将整个胸腹全部掩住,反面用纽扣或带子系结,因而又称「抹肚」平常人家多用棉制品制作抹胸,贵族人家用丝织品。

元代出现了「合欢襟」,合欢襟布料以织锦居多,穿时由后向前系束,并在胸前用一排扣子系合,或用绳带系束。

明代的内衣称「主腰」,其外形与背心相似·开襟·两襟各缀有三条襟带,腰侧还各有繁带,将所有襟带繁紧后,形成明显的收腰。

清代的女性内衣则称「肚兜」。肚兜一般做成菱形,也有长方形、正方形、如意形、扇形丶三角形。菱形肚兜采用对角设计,上角裁去,呈凹状浅半圆形,上端有带,穿时系在脖子上,左右两角各有一条带子,束在背后;下角呈圆弧形丶三角形或尖形,遮过肚脐,直至小腹。肚兜遮盖住了胸部和肚脐’发挥遮羞和保健的功能。同时,独特的菱形结构,增添了视觉美!

10

古代的内衣,曝光率最高的,一定是老少通吃的“红肚兜”了!小时候看古装电视剧,每当即将出现涉及内衣的镜头时,大人就把我们赶走,说小孩不能看。

他们越是这样,越是引起了我无限的好奇心,发誓一定要看看那一段到底演了个啥。终于有一天趁他们下地干活的时间,我在电视上看到我朝思暮想的画面——唉,看完就大失所望了!不管脱多少衣服,最后都千篇一律地“红肚兜”啊!

那些电视剧教会了我三件事:

  1. 古代人脱衣服实在是麻烦!
  2. 古代人的内衣都长一个样!
  3. 大人都挺没劲,啥也没有的镜头还喜欢遮遮掩掩!


但历史告诉我们,电视剧都是骗人的!

其实古代人的内衣,花样多着呢!光名字就有很多种叫法。


一、春秋时的“衵”

《左传·宣公九年》里有这样一句:“皆衷其衵,以戏于朝。”

这个“衵”,就是指内衣。《广韵·入质》里有专门的解释:衵,妇人近身衣。《左传》这句话的意思是“都穿着他们的内衣,在朝堂上嬉戏”这说的是陈灵公和夏姬,这两人本来就是不清不白的在一起,竟然还玩这么大,古人其实比我们想的要开放啊。


二、战国时的“亵”

《荀子·礼论》记载:“说亵衣,袭三称。”

这里的“说亵衣”就是指设立内衣(标准),“说”是通假字,设立的设。而“亵”字在今天有“污秽、下流”的意思,也是从这里引申而来的,因为古人觉得内衣特别容易脏,慢慢就有了把“亵衣”也作为脏衣服、旧衣服的统称。


三、两汉时期的“抱腹”、“襗”

汉朝时,内衣主要形制为帕腹、抱腹、心衣,背部袒露无后片。


“帕腹,横帕其腹也。抱腹,上下有带,抱裹其腹,上无裆者也。心衣,抱腹而施钩肩,钩肩之间施一裆,以奄心也。”——汉刘熙《释名.释衣服》


帕腹最简单,胸腹部横裹一件布帕而已,抱腹上面用细带子,心衣用鉤肩及裆。内衣上面多绣一些爱情主题,比如“鸳鸯相偎燕双飞”之类。


汉朝班固的《窦将军北征颂》里面有这么一句:“劳不御舆,寒不施襗。” 《广雅·释器》这样解释:襗,长襦也。襦类似于现在的短夹袄,长襦,就是比较长的夹袄。古代人穿衣服,是最里面穿襗,外面再穿袍,袍外还有中衣,必要时外面再加礼服。

“襗”,也写作“泽”,引申为“污泽”,也是来源于“内衣容易脏”的原因。


四、魏晋之后的内衣发展

  • 魏晋

内衣形制为“两当”。和汉朝的抱腹心衣不同的地方,在于后面有布,前后都遮挡。色彩有了更大发展,常两层,外为织锦,内为衬绵。


  • 唐朝

女性内衣出现了肩部无带类型,叫诃(hē)子。唐代女性喜欢穿半露胸式裙装,裙子高束到胸,胸下系条阔带,上胸和后背袒露,外披纱衣,内衣半隐半现,类似“内衣外穿”,因此无带的诃子比较好看。

  • 宋朝

内衣分两种:抹胸和裹肚抹胸,史料注释其作用“上可覆乳、下可遮肚”。此外也有裹肚,抹胸短小,裹肚较长。抹胸有时还可以穿在外面。


  • 元朝

英勇好战的游牧民族很喜欢“合欢襟”,又称“合欢”。合欢襟主要特点是从后向前系束合欢襟背后袒露,仅以带子相连,肩部无带。穿的时候从后往前穿,前面用襻(pàn)带或者一排扣子联结。

  • 明朝

内衣听上去倒像是别的东西:主腰,这玩意的外形神似我们今天的背心。

开襟,两襟各缀有三条襟带,肩部有裆,裆上有带,腰侧还各有系带将所有襟带系紧后形成明显的收腰。”

这描述相当详细,也让我们看到了明朝这设计相当地先进,已经具备了现代内衣的塑形功能了。

最后,到了大清,就有了我们从小耳濡目染的“红肚兜”!


以后,再在电视剧中看到了熟悉的“红肚兜”,记得我和你分享的知识哦!一个导演专业不专业,就看他“红肚兜”用得对不对!



参考资料:

《释名.释衣服》

《广雅·释器》

《左传·宣公九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