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文天祥被俘后,曾提出一方法为元朝效力,为何还是被忽必烈杀害?

文天祥被俘后,曾提出一方法为元朝效力,为何还是被忽必烈杀害?

2020-10-28 16:32阅读(61)

文天祥被俘后,曾提出一方法为元朝效力,为何还是被忽必烈杀害?:文天祥(公元1236——1283年),字屐善,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是南宋末期伟大的

1

文天祥(公元1236——1283年),字屐善,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是南宋末期伟大的民族英雄。

南宋宝祐四年(公元1256年),弱冠之年(20岁)的文天祥中进士,被任为宁海军节度使判官。1259年,蒙古大军南下攻打鄂州(今武昌),南宋君臣大为恐慌,有人劝宋理宗赵昀迁都以避蒙军锋芒,文天祥上书据理力争,反对迁都,并提出抗敌之策,宋理宗拒不采纳。之后,文天祥先后担任过刑部郎官、右丞相兼枢密使等职务。

德祐六年(1275),得知蒙军大举南下的消息,文天祥在赣州组织义兵3万入卫临安(今杭州),开始了戎马生涯。不久被任为平江(今江苏吴县)知府,奉命率义兵驰援遭蒙古军围攻的常州城。在常州,义兵浴血苦战,宋将张全却率官军隔岸观火,拒不增援也便罢了,后来又临阵脱逃,致使500义兵被蒙军击杀,壮烈殉国。

同年冬,文天祥奉命率部火速增援临安门户独松关,还未抵达目的地,就听说平江守将已献城投降。接着,又得知独松关已被蒙军攻克。

没办法,他只得率义兵急返临安,准备决一死战,与行在(首都)共存亡,谁知进城后,才发现满朝文武纷纷弃官而逃,武官逃亡殆尽,文官仅剩6人。

1276年正月,执政的谢太后执意投降。元军统帅伯颜指定必须由丞相出城商议,丞相陈宜中居然连夜缒城遁逃。文天祥临危受命,以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的身份,出城议和。谈判时,文天祥不惧元军强大的武力威慑,痛斥伯颜,慷慨表示要抵抗到底,遂被扣押。他被押解乘船北上,初以绝食抗议,到镇江后才设法虎口脱险。

脱逃后,文天祥一路颠沛流离,历尽千难万险,好不容易才抵达温州。这时,朝廷已经奉表投降,谢太后、宋恭帝赵显已被押往大都(今北京),陆秀夫等人拥立年方7岁的益王赵昰在福州即位,是为宋端宗。文天祥闻讯赶往福州,被封枢密使。同时都督各路军马,到南平建都督府,派人赴各地招兵筹饷, 号召各地起兵抗元。1276年秋,元军攻入福建,端宗逃往海上,乘船漂泊到广东沿海一带。

景炎二年(1277年),文天祥率军移驻龙岩、梅州(今广东梅县)一带,并挺进江西。

雩都(今江西于都)一战挫败元军,接连收复了兴国、赣州十县、吉州四县,声势大振,江西以及全国各地纷纷举兵响应。不久,元军集结主力开始猛攻文天祥兴国大营,宋军寡不敌众、伤亡惨重,残部被迫北撤,溃退到庐陵、河州(今福建长汀)一带,文天祥的妻儿都被元军俘虏。

1278年春,小皇帝赵昰病死,陆秀夫、张世杰等再次拥立6岁的小皇帝赵昺即位,小朝廷迁至距广东新会50多里的崖门,这是海中的一片弹丸之地,文天祥被封为信国公。这年冬,文天祥率军撤出潮阳,移往海丰,准备进山据险坚守。

行进到海丰以北的五坡岭一带时,元军大举追至,并随之展开激战,文天祥被俘,部下战死者难计其数。次年正月,他被转移到海船上监押,经过珠江口零丁洋时,他吟诵“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表明不屈之志,成为千古绝唱。

崖山血战,南宋十余万文武精英牺牲殆尽,陆秀夫身背幼帝昺蹈海而亡。史载,南宋灭亡后,文天祥被押解北上,于至元十六年(1279年)十月初一抵达大都。元世祖忽必烈对文天祥的事迹早有耳闻,对这位忠贞义烈的汉子抱有好感,于是想招降他。

前南宋丞相留梦炎、被封为瀛国公的宋恭帝赵显,先后奉忽必烈之命劝降,都被文天祥一口拒绝。元权臣阿合马和丞相孛罗等先后亲审并诱降,文天祥慷慨陈词,义薄云天,绝不投降。他在大都兵马司狱中被关押了3年时间。他的夫人和两个女儿也被拘押在大都。文天祥知道,只要自己一点头,一屈膝,就能和家人团聚,甚至能飞黄腾达,但仍不改初衷,仅托狱卒转告家人要“归之天命”。

《宋史》载,他身陷牢狱,而诗句墨宝却传遍大都,被人视作珍宝,在狱中,一些负责看守他的元军官兵也对他钦佩有加,经常请他讲古人事迹。

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八日(公元1282年1月8日), 元世祖忽必烈亲自召见文天祥,进行了最后一次劝降。客观的说,忽必烈对铁骨铮铮的文天祥是颇有好感的,亦有心保全他,同时还有利用他巨大的影响力招降继续负隅顽抗的宋军残余方面之考量 ,他耐心说服,想感化、招降他。文天祥还是和往常一样,硬梆梆地答以:“天祥为大宋状元宰相,宋亡,只能死,不能活”。不过,他还对忽必烈说了另一番话:“国亡,吾分一死矣。傥缘宽假,得以黄冠归故乡,他日以方外备顾问,可也”?

啥意思呢?意思是“国家已经灭亡,我本应以身殉国。但假如您能释放我,我愿出家为道,再以道士的身份回到故乡,之后以一个方外之人(指僧道)的身份为您效力,如何”?

其实,忽必烈完全可以这样做,释放文天祥,可以博一个宽宏大量的好名声,还可以消弭汉人特别是文人士大夫们的反抗情绪,然后再让他以出家人的身份为自己效力。但他也很清楚,以文天祥一贯刚直不屈的性格,不可能为苟活而乞降,谁知道这是不是他的缓兵之计抑或是诈降呢?放他出去不难,但若是纵虎归山,岂不是自找麻烦? 凭文天祥的名气和强大的号召力,假如他获得自由后再竖抗元义旗,一定会应者云集,那时局面可就不好收拾了。于是,忽必烈陡起杀机。

次日,文天祥在大都柴市被处死,死时年仅47岁。史载,文天祥到柴市刑场时,先问明方向,再面朝南方跪拜后,方从容赴死。

【插图源于网络】

【写作不易 严禁搬运】

2

文天祥被擒后确实曾经向忽必烈提过一个条件,只可惜同样是南宋状元宰相的留梦炎深知文天祥的为人,阻止了忽必烈放走文天祥的想法,这个汉奸留梦炎一句话最终让文天祥无法脱身继续抗元,也坚定了忽必烈杀死文天祥的想法。

文天祥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在他二十岁的时侯,考取了进士,参加殿试写了一篇“御试策”,洋洋洒洒写了一万多字没用草稿,宋理宗定位状元,只不过为人刚直的文天祥仕途并不顺,几经沉浮后,在37岁的时侯退休了。

咸淳九年(1274年),文天祥被起用,任命为荆湖南路提刑,第二年被委任为赣州知州。

德佑元年(1275年),南宋临安城里乱成一团,面对节节推进的蒙古兵,南宋各级官员纷纷弃职逃命,抛下66岁的谢太皇太后和4岁的宋恭帝赵?,南宋政权摇摇欲坠,就在这些文臣武将纷纷弃官逃命的时候,身为赣州知州的文天祥却挺身而出,在接到朝廷诏令天下勤王的诏书后,文天祥捧着诏书痛哭流涕,随即变卖家产充作军费,集结了一万多人向临安进发勤王。

有朋友劝他说你这些人就是乌合之众怎么能挡的住蒙古的虎狼之师,文天祥回答道:“我也知道是这样,只不过国家有难,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京,我深恨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希望天下忠臣义士有风闻而起的人,那样国家就有保障了。”

德佑二年(1276年),文天祥被任命为临安知府,协助拱卫京师,蒙古大军逼近临安城的时候,左丞相留梦炎和右丞相陈宜中相继开溜,谢太皇太后只好颁发懿旨,任命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派他去跟元军主帅伯颜讲和谈判,文天祥到元军营后与伯颜抗争辩论,伯颜大怒把文天祥拘押起来。

在文天祥被拘押后不久,走投无路的谢太皇太后带着宋恭帝出城向元军投降。在宋恭帝投降后3个月,陆秀夫和张世杰在福州拥立赵昰为帝,是为宋端宗,而被元军押解北上的文天祥找到一个机会逃脱,辗转来到福州,与他们一起继续抗元。

公元1276年7月到1278年12月,文天祥先后组织义兵对抗元兵,还一度收复了江西赣州、吉州等一些地方,可惜元军势大,文天祥在永丰被打败,妻妾子女都被抓住,文天祥的掺议军事赵时赏自称是文天祥,被抓后遇害,文天祥因此得以逃脱。文天祥召集残兵驻扎南岭,再后来转移广东潮州,准备和张世杰部会合,不幸军中流行瘟疫,士兵死了几百人,文天祥唯一的一个儿子也死于瘟疫。

文天祥就这样再败再战,一路转战到广东海丰时,不料遭到张弘范军队偷袭,猝不及防的文天祥被元军抓住,仓促之中文天祥想服毒自杀,但是没死成。

元将张弘范抓到文天祥后,左右喝令他下拜,文天祥傲视不屈,张弘范很佩服他,为他解绑以宾客礼节接待,随后要文天祥写信劝降张世杰等人,文天祥说:“我无法保卫父母,还要教别人背叛父母,可能吗?”文天祥后来写了自己过珠江口外的零丁洋时做的一首诗给张弘范,以示回答。

1279年二月,陆秀夫和张世杰带着又拥立的赵昺来到广东崖山,率领残余十几万南宋军民与元军展开战斗,最终惨败,陆秀夫背着宋帝昺投海自尽,张世杰船翻溺死,南宋至此彻底灭亡。

张弘范在崖山海战后劝降文天祥,文天祥不为所动,张弘范感其仁义,派人将文天祥护送到京师呈见忽必烈,在路上文天祥绝食八天求死,没想到仍然不死,于是他放弃绝食,决定与蒙古周旋到底。

忽必烈对于文天祥很欣赏,派了好几拨人来劝降,当忽必烈派王积翁劝降文天祥的时候,文天祥说道:

国亡,吾分一死矣。傥缘宽假,得以黄冠归故乡,他日以方外备顾问,可也,若遽官之,非直亡国之大夫不可与图存,举平生而尽弃之,将焉用我?

意思就是国家亡了,我只能一死报国,倘若因为宽赦,能以道士回归故乡,以后再以方外之身当顾问,那还可以,假如立即给以高官,不仅与亡国的士大夫不能相容,而且把自己平生的抱负全都抛弃,那么任用我有什么用。

王积翁想想有道理,就想联合其他几个前南宋的官员去请求忽必烈放文天祥去当道士。这时候留梦炎跑出来说:

天祥出,复号召江南,置吾十人于何地!

文天祥跑出去,又再号召江南百姓反抗,我们几个会被置于何地。


文天祥提这个条件就是缓兵之计,本想着能放出去再战斗是没希望了,此后忽必烈派了宋恭帝赵显来劝降,文天祥痛哭流涕,北跪于地只说了四个字:“圣驾请回。”

忽必烈又让在宫中为奴的文天祥妻女写信给他诉苦,文天祥心里也痛苦的很,但仍然不肯投降,写了一封信回复家人:“收柳女信,痛割肠胃。人谁无妻儿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这里,于义当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可令柳女、环女做好人,爹爹管不得,泪下哽咽哽咽。”

文天祥被关了四年,始终不屈,最终被忽必烈赐死,临刑前文天祥面朝南方跪下,从容就义!

3

文天祥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民族英雄,对于民族英雄用“投降”二字似乎有所不妥吧?不知题主是无心的还是另有其他目的?而且这种问题一出,一定会引来不小的纷争,这会有损文天祥的身后名誉,所以这里我郑重其事的告诉各位,文天祥是民族英雄,他也从未有过投敌这种想法!

但文天祥被捕后也确实曾对劝降他的汉族大臣提过一个要求,事情的前因后果是这样的:

公元1278年11月,宋元之间的战争已经接近尾声,此时的文天祥率部退到广东潮阳继续抵抗元军,在那里他剿灭了当地的盗贼流寇陈懿,刘兴一部,虽然刘兴被杀,但陈懿逃走了。到了12月陈懿暗中勾结元朝大将张弘范助其围攻潮阳,就这样文天祥部被突然出现的元军打的措手不及,文天祥本人也不幸被俘。

当文天祥被押到张弘范面前时,张弘范以礼相待,希望他能写信劝降另一位南宋抗元大臣张世杰,文天祥不仅严词拒绝还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诗作《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张弘范看到此诗后也被文天祥的忠义所感动,于是他不再逼迫文天祥,只是派人护送回京师。

当时忽必烈一心想要招降文天祥,因为他知道文天祥是南朝文人的精神领袖,是他们的表率,只有让文天祥归降于他,才能彻底瓦解南宋文人们的抗元意志,况且文天祥本身也很有才能,元朝立国不久,将来治国还要靠他们,于是他派文天祥的旧友王积翁等人去劝降。

也就是在这时候,根据《宋史》里记载文天祥说了如下的话:“国亡,吾分一死矣。傥缘宽假,得以黄冠归故乡,他日以方外备顾问,可也。若遽官之,非直亡国之大夫不可与图存,举其平生而尽弃之,将焉用我?

大意就是“国家亡了,我只能以死报国,但如果忽必烈能准许我以道士的身份归乡,将来就可以以方外的身份做他的顾问。但如果现在立即许我高官厚禄,这会毁了我平生的抱负更有辱我的人格,这样的文天祥有什么用呢?”

此话一出,王积翁等很多人赞同文天祥的要求并准备上书忽必烈请求释放他,但也有不同意的,他就是留梦炎,他认为文天祥这是要借机逃走然后再召集义军抗元,众人一听也觉得有理,就这样他们放弃了释放文天祥的想法,而文天祥也一直被关押了三年之久,在这期间很多人都来劝他投降,他就是不答应,甚至忽必烈也曾想放过他,但遇上了江南有人以他为名聚众起兵抗元的,所以鉴于文天祥的声望太大,忽必烈最终只能杀掉他。

而且在文天祥临死前,忽必烈还曾劝他回心转意,结果文天祥只有冷冷的几句话:“天祥深受宋朝的恩德,身为宰相,哪能侍奉二姓,愿赐我一死就满足了”,至此忽必烈彻底死心了,刑场上,文天祥向南跪拜后从容就义。

所以我们可以完全相信文天祥当年说的那些话其目的就是为了有机会逃回江南召集义军,当时在文天祥心里死是很容易的事,但抗元是大事,只要有机会抗元就不会白白死去,可怜这位民族英雄,身陷囹圄还念念不忘恢复中原,再对比那些为了一己私利而投靠蒙元的南宋旧臣,只能说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就是这么的大。

4

公元1278年11月,元军攻入广东潮阳县境内,文天祥仓促率军与元军将领张弘范交战,结果兵败被捕,文天祥想吞药自杀却未能如愿,最后被士兵押送到张弘范的面前。

当时,左右官员都命文天祥向张弘范行跪拜之礼,但文天祥却傲视不屈,张弘范很佩服他的气节,便以宾客的礼节接见他,并带着他一起来到厓山观战。

随后,张弘范要求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却回答说:“我不能保卫父母,还教别人叛离父母,这可能么!”

后来,架不住张弘范强迫索要书信,文天祥在经过珠江口外的零丁洋时,便写下名传千古的诗歌《过零丁洋》给张弘范,以示答复,即“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297年2月,张弘范率领的元朝军队在崖山大败张世杰的南宋军队,这一战宋军几乎全军覆没,四十三岁的陆秀夫见无法突围,便背着八岁的皇帝赵昺投海,随行十多万军民亦相继跳海,张世杰随后也溺水身亡,南宋就此覆灭。



厓山之战后,张弘范特意在军中置酒宴犒军,并再次对文天祥劝降:“丞相的忠心孝义都尽到了,若能改变态度像侍奉宋朝那样侍奉大元皇上,将不会失去宰相的位置。”文天祥却留着泪说:“国亡不能救,作为臣子,死有余罪,怎敢怀有二心苟且偷生呢?”

张弘范自知无法招降文天祥,便派人将其护送到京师,交给忽必烈处理。在路上,文天祥一心求死,所以连着绝食八天,却最终还是没有死成,这时文天祥的求死欲望也就降了下来,他开始正常吃饭,并决定和元朝斡旋到底。

等到文天祥来到京师后,恰逢忽必烈正在大范围搜寻有才能的南宋官员,于是王积翁便趁机向忽必烈力荐文天祥,表示整个南宋都无人出其右。忽必烈听后大为震撼,便派王积翁前去劝降文天祥。

面对王积翁的劝说,文天祥回复了这样一段话:“国亡,吾分一死矣。傥缘宽假,得以黄冠归故乡,他日以方外备顾问,可也。若遽官之,非直亡国之大夫不可与图存,举其平生而尽弃之,将焉用我?”

简单翻译一下就是:倘若元廷真愿宽赦我,那就让我出家做一个江湖道士了此残生,这样将来还可以以顾问身份为元廷效力。但是,如果现在立即给我高官,这不仅让我对不起那些为国家而牺牲的同僚,更是让我把自己平生所信奉的东西都给丢弃,这样的我又有什么用呢?



从这层意义上说,文天祥给忽必烈提出的要求,就是放他到外面出家做一个脱离尘世的道士,不再过问朝廷政事。至于将来,必要时他可以以道士的身份来给忽必烈提一些治国的建议,兼任忽必烈的顾问,这就像当年的丘处机对于成吉思汗一样。

王积翁听了文天祥的话,也觉得有道理,毕竟文天祥内心的忠义二字,也是需要时间来磨平,总不能让人家一转身就背信弃义,那也实在太无耻。所以事后王积翁便联合十个原先的南宋官员,一起向忽必烈求情,希望能够释放文天祥,让他出家做一名道士。

忽必烈本想同意,结果这时候一个叫做留梦炎的大臣站出来反对。

这位留梦炎和文天祥一样,都曾是南宋的状元郎,后来文天祥担任右丞相,而这位留梦炎则担任左丞相。但后来在元军进攻杭州时,文天祥选择誓死抗元,而留梦炎则率众投降。



投降元朝的留梦炎为忽必烈鞍前马后地忙碌,还亲自劝降了一大批南宋官员,由此他自己也做到了元朝丞相的位置。

因为文天祥与留梦炎的共同经历和所作所为形成了鲜明对比,所以留梦炎自然对文天祥充满怨恨,他害怕文天祥将来会取代自己的位置。

所以,在忽必烈有心要释放文天祥时,他便跑出来对忽必烈说了这样一番话:“你今天释放文天祥,明天他又跑到南方号令江南义士抗元,这置我们于何地呢?”潜台词就是不要因为一个文天祥,就将我们这些积极归降的人置于尴尬位置,否则我们会寒心的。

由此,忽必烈便决心不释放文天祥,而是逼他投降,否则就处死。最终,文天祥在经受了长达三年的各种劝降以及五花八门的酷刑后,选择英勇就义,从而兑现了自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承诺。

至于这位留梦炎,虽然对元朝有着天大功劳,但无论是元代官修《宋史》,还是明初编订的《元史》,都没有留梦炎传记,他如同遗臭万年的秦桧一样,其为后人所不齿。后来乾隆更是下令,凡留姓子孙参加科举考试,均需先声明非留梦炎后代,才有考试资格。

5

忽必烈是有放了文天祥的想法,但是,叛宋的汉奸却非要他死。

在说文天祥这件事前,我们先说两个“汉奸”!

在战场上,为国捐的的人又很多。一时兴起,激情澎湃时舍身取义的也大有人在。但是,像文天祥这样,忍受住时间考验,最终慷慨赴死的,真是世间少有的英雄!

<汪精卫>

汪精卫是近代史上最大的汉奸,但是,他不是一开始就想当汉奸的。汪精卫年轻的时候,也是爱国的革命者。在他27岁的时候,他曾策划谋杀清朝的摄政王载沣。他的妻子陈璧君,就是被他的英雄举动感动了,在他行刺的前一天“献身”给他。此时,汪精卫夫妻都还是爱国革命者。

可是,等到1938年,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以后,汪精卫夫妻竟然一起投日了。。。两人经河内逃往上海。1940年,汪精卫组建了伪国民政府,夫妻二人一起给日本人当狗。

<洪承畴>

洪承畴在被皇太极俘获之前,是明朝的蓟辽总督。刚被抓住时,洪承畴也是一脸正气,绝食数日,拒不肯降,要为大明“舍身取义”。还把来劝降的官员都给骂走了。

据说,后来他见到孝庄太后以后,不知为何,忽然想通了,投降了满清。要知道,此时的大明还以为洪承畴战死了,正在为他进行哀悼。洪承畴后来也被清朝乾隆皇帝列入《贰臣传》!

文天祥是有机会被放走的,但是,被汉奸搅黄了。可是,我觉得就算是忽必烈放了他,他回去以后照样会起兵反元。

文天祥被俘以后,绝食八天。很多投降元朝的宋官都来劝他,都被骂走了。宋朝的状元宰相留梦炎来劝文天祥,结果被文天祥骂“无父无君”!留梦炎因此怀恨在心。后来,忽必烈派人问文天祥如何才肯降。

文天祥答复:\"国家亡了,我只能一死报国。倘若因为宽赦,能以道士回归故乡,他日以世俗之外的身份作为顾问,还可以。假如立即给以高官,不仅亡国的大夫不可以此求生存,而且把自己平生的全部抱负抛弃,那么任用我有什么用呢?\"

忽必烈在原来的宋朝官员劝说下,也有放他走的意思。可是,就在此时,留梦炎提出反对意见:\"文天祥放出后,又在江南号召抗元,置我十人于何地?\"

(我相信,文天祥回去以后,就算是不起兵反元,也不会再回来效忠元朝的。)

因此,忽必烈没有放了文天祥,还是把他继续关在监狱了。这一关就是三年多,文天祥依然不投降元朝!在这三年里,民间经常有人假借宋朝皇帝和文天祥名义造反。

后来,忽必烈犹豫再三之间,同意了文天祥“赐我一死”的请求。不过,忽必烈马上就后悔了,又下诏阻止行刑。可惜,晚了一步,文天祥已经被杀。

文天祥在刑场上从容不迫,问明哪里是南方后,对着南方叩头三次。然后,慷慨就义。其衣服上有遗言: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文天祥被俘三年多都不投降,坦然选择慷慨就义。真是真英雄、大丈夫。

(文|勇战王聊历史)

6

文天祥作为南宋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一首慷慨激昂的《过零丁洋》激励着无数文人志士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也正是文天祥一生的真实写照。

文天祥少年之时便有大志,当年考中进士,本想一展自身才华,无奈碰上了奸相贾似道,报国无门的他干脆辞官回乡,变卖家产组织义军抵抗蒙古大军的南下。

可惜当时南宋君臣上下昏庸,文天祥一人难以挽救南宋的危亡,文天祥一直抗战到广东,最终因寡不敌众而在五坡岭被俘,被元军押往大都。

在被关押的三年之中,忽必烈曾多次派人去诱降文天祥,都被文天祥严词拒绝,可到了最后,文天祥曾提出一个要求,能满足他,就会投降。《宋史-文天祥传》曾这样记载过:

国亡,吾分一死矣。傥缘宽假,得以黄冠归故乡,他日以方外备顾问,可也。若遽官之,非直亡国之大夫不可与图存,举其平生而尽弃之,将焉用我?

文天祥的意思是,投降是不可能的,如果你忽必烈能放我回去当一个道士,过几年之后你在把我聘回来作为顾问,这样还是可以的,如果让我直接背叛,那是万万做不到的。

可忽必烈并没有答应他的要求,而是将文天祥给杀死了,难道忽必烈苦心等了三年就这样放弃了吗?

其一,文天祥并非真的要投降,还是想逃出去继续组织力量来抵抗元朝侵略。

其二,忽必烈并非真的爱惜文天祥的才华,而是名人效应,以文天祥的归降来瓦解南方士人的抵抗之心。

其三,文天祥只有以道士这一个清白之身才能有号召力,如果假意投降,成了元朝的官员,日后再起义,就会少了一分公信力。

综上所述,文天祥并非真的要投降,只不过是他的一个缓兵之计,正如后世的林则徐所说的那样:“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就是气节,是情怀。正是有了文天祥这样的英雄人物,中华民族才有了屹立于东方的脊梁,是我们后世之人无限崇拜的对象!

我是亮仔,欢迎大家讨论留言,如果认为我说得还有些道理,烦请动动小手,点波关注不迷路。

7

这种说法至少是以讹传讹。宋史文天祥传里的记载是这样的,元世祖派人劝降,文天祥说,”国亡,吾分一死矣。傥缘宽假,得以黄冠归故乡,他日以方外备顾问,可也。若遽官之,非直亡国之大夫不可与图存,举其平生而尽弃之,将焉用我。”把这段话掐头去尾作为文天祥有投降之意的证据,不知是何居心?

文天祥这段话的大概意思是,国家已经灭亡,我的职分就是一死。不过,如果让我出家为道人回到故乡,以后以出家人的身份来做顾问,也可以。但如果现在给我官做,一则哪有和亡国之臣商讨治理国家的道理?二则我这一辈子的所作所为都要被抛弃,那用我干啥子咧?这段话不能随意裁剪,否则就是耍流氓咯。

文天祥在回答中提出的可不是一个条件,而是好几个,一个是回家,又一个是出家为道人,不做官,再一个是现在不给元朝当顾问,是以后再说。文丞相提这三个条件,对元世祖可有点不地道,纯属忽悠人。他的想法显然是回江西吉安,招兵买马,再来讨元。此前降元的一些宋臣想建议忽必烈释放文天祥让他出家回故乡,但他们在征求降元的宋故丞相留梦炎的意见时被留拒绝,留某人看得很清楚,他说“天祥出,复号召江南,置吾十人于何地!”留不肯为文天祥说项,一个是怕惹祸,一个是文丞相当年在留降元后写诗骂过他,”龙首黄扉真一梦,梦回何面见江东”。

即便如此,忽必烈还关押了文天祥三年,试图劝降,直到最后有传言说有人要营救文天祥,忽必烈才下旨处死文天祥。文天祥要是怕死想投降,在大都关了三年,哪天不能投降?

8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哎!先让俺叹口气!文天祥?咱大华夏的魂,咱大华夏的根,有这样的人,有了这样持续不断前仆后继敲起来硬邦邦的硬骨头,出现在咱大华夏历史上的人,咱大华夏才能经千年而不朽,经万年立于世界之巅而不倒。

瞅着题主这题目,咱就不得不提一个已经被历史扔到垃圾堆,被世人所唾弃,应该让所有人都憎恨的家伙——留梦炎。

就是他坚定了忽必烈杀掉文天祥的决心。

所以在说题主这事的时候,咱不妨先说说这留梦炎。

留梦炎

这人是咱大宋朝的状元,状元啊!就这俩字足以说明这人聪明,打小就聪明。所以啊咱大宋还在的时候,他为了爬的高一点,再高一点,还比较讲究名节。

其实名节这东西就是他爬高的梯子而已,就在他志得意满整了个宰相的帽子搁自己脑瓜顶上秀的时候。

蒙古人的骑兵可就来了。咱老话说的好,国难当头,方显真英雄啊!怂货,英雄这一家伙就分出一二三四五。

瞅着大宋要完了,这人(这名字不提也罢,提了的话咱今晚上吃啥都没味)就照顾自的溜了,就那小短腿,撒丫子撒着欢的跑了,一家伙就跑到了衢州。

咱就说了,你可是宰相啊,你跑了下边的人都傻眼了,这世界上居然还有这操作?说啥自己不想当这宰相了。

这事搁了几个月,蒙古人这就打下了衢州,就这货膝盖往地上一搁,脑瓜子往地上一杵,就差嘣嘣嘣磕三响头,带着一帮子软骨头这就投降了。

最可气的是,你说自己个不想当宰相了,这就算了。他投降的时候,居然是以大宋宰相的身份投降的,你说气人不!

而且就是利用这宰相的帽子招降了一大批的宋臣。

“你看俺作为宰相这都降了,你也来吧!”

所以他对于元朝来说是有功之臣。

最后这人也得到了他想得到的一切,搁元朝的时候,坐了礼部尚书,最后官帽子还是累计到了宰相的位置。

他这人自己挺痛快的,但历史压根就不会忘记他做的事。他虽然给元朝整了好多的事,但元朝的人压根就看不起他,元代官修的《宋史》压根就没有他这一章。

这要是搁史书上,作为一个宰相,而且是有大功的宰相,这都应该有一个具体的传记来写这人,但就是没有。

不仅如此,就连大明朝修的《元史》中都没有,就是在说别人的时候,可能会遇到他,就提那么一鼻子而已,一笔带过,能省则省。

这和秦桧都是一个级别的臭。

搁他的家乡——浙江。浙江人一提这货,都感觉羞愧,臊的慌,也不会和你掰扯啥,所以就有浙江的人说:“两浙有留梦炎,两浙之羞也。”

这不后来到了大明朝的时候,凡是浙江来的人,您要是想参加科举考试,得,您得先写一份保证书,保证自己个不是他的子孙才成。

就这传统一直都延续到了满清结束,您就知道这人有多臭。

好了,咱知道了这人的底细,然后再说题主的事,这就容易多了。

文天祥

话说宋末三杰文天祥,陆秀夫和张世杰,文天祥居首,二十岁的时候,这就考了进士,其后参加殿试,就是皇帝亲自出题监考,文天祥压根就没用啥草稿,一股脑就整了一万字。

这就不用说了,状元的身份这就没跑了。有了这层身份,一般人早就飞黄腾达了,但架不住文天祥这人比较直,就瞅不惯大宋官场上的那些个弯弯绕,就俩字别扭。

得咧!文天祥也不想和他们辨出个子丑寅卯来,这就搁三十七岁的时候,宣布退休不干了。

咱举几个例子大家伙听听。

话说1259年的时候,这元朝的军队攻打大宋。你说就在这个节骨眼上蹲在一边的宦官董宋臣,立马出了个主意:“咱迁都吧!”

哎呦!俺了个去啊!这人家还没打到眼跟前呢?你就这就要迁都?这也没谁了!

可就这么个都冒了泡的主意,朝堂上愣是没有人反驳。

文天祥知道了,直接上书:“砍了这祸国妖民的董宋臣!”结果没有采纳,文天祥自己个要免职回家,当然这事也没准。

贾似道大家伙知道不?文天祥正面杠过这人。当年贾似道用生病想要退休来要挟宋理宗。

文天祥看不过这做派,在起草制诰的时候,就讽刺这贾似道。

把个贾似道气的脑壳子冒火,这不就因为这事贾似道就命令他的同伙弹劾文天祥。

文天祥因为这事被斥责了好几次,所以文天祥干干脆脆这就退休了,眼不见心静。

咱说了是金子搁那都发光,后来文天祥又被启用了,这已经是1273年的事。

后来的事

时间推到1975年,大宋的临安城已经乱成了一锅粥了,蒙古的骑兵开始逐步的向临安推进。

这个时候,像留梦炎那样弃官跑的有,手足无措的他也有,咋说呢,这城里就是一个乱字。

这不大宋这就昭告天下,令天下兵马勤王。

文天祥见到诏书都哭了,这就开始变卖家产,召集有志之士进京勤王。

文天祥这就领兵万人,向京城挺进。

这个时候,文天祥的朋友劝他说:“现在元朝的军队三路南下,已经攻破了京城的市郊,就你带着这点人,而且还是一帮子没上过战场的乌合之众,这就是羊入虎口啊!”

“事是这么个事,但大宋养育咱老百姓已经三百多年了,现在他有危难了,要召集天下的士兵护卫,没有一兵一卒去,就俩字丢人!自不量力也罢,以身殉国也罢,俺希望天下忠义之士听到了俺的事,能够义无反顾的前去勤王,这就值了!”

后来的事,大家伙也知道,这里就不详细的说明了。

后来当蒙古大军逼近临安的时候,时间已经到了1276年。

右丞相陈宜中这就派俩波人去元军中谈判,没谈成(这个时候那个左丞相留梦炎已经溜达走了。)

后来谢太后派大臣给元军送过去降表和传国玉玺,这谈判的事才有了缓和,但元军要和宰相会谈。

这陈宜中当天晚上就撤离了临安,搁温州的地界跑,后来就飘到了大海上。

这下子谢太后抓瞎了,俩宰相一个都没在眼跟前都溜了,于是就任命文天祥为左丞相到元军中谈判。

咱都知道文天祥压根就不是卑躬屈膝的主,到了地就和元军的伯颜辩论起来了。

把个伯颜气的,七窍生烟这都是轻的,最后直接就把文天祥给抓了起来。

好吧,不管咋说谢太后带着宋恭帝投降了。

接下来的事

后来陆秀夫和张世杰搁福州这地拥立了赵昰,这就是宋端宗。

这事咱揭过不提,文天祥这就被伯颜抓着往北边溜到。结果路上文天祥找了一个机会跑了,这就往福州的地界找。

这不后来,文天祥组织起了大兵对抗元朝的蒙古兵,咋说呢?文天祥的军事才能很棒的,收复了很多的失地,但架不住元军势大。

后来就败多胜少了,妻女也在战争中被元军抓走,儿子和他的母亲死在了军队中流行的瘟疫里边。

一路辗转,文天祥最终兵败被抓,其实最后文天祥眼瞅着逃不掉了,这就吞龙脑自杀,但没有死成。

最终文天祥被押到了潮阳,见到了那个后来在崖山之役爬在石头上炫耀自己功绩的张弘范,就那个搁石头上写“张弘范灭宋于此”的家伙,后人调侃他,就在这几个字中加了一个字,变成了宋张弘范灭宋于此。

所以这张弘范那嘚瑟劲就别提了,有那喜欢奉承的要求文天祥跪下拜见他们的大将军。

您就说吧,文天祥是这样的人吗?拜见!拉倒吧!你还不如洗洗睡了。

当然张弘范知道他的目的不是让文天祥跪拜,目的是让文天祥写招降书,招降张世杰(这时间点上崖山之役还没完)

“俺都不能保护父母,你让俺教别人叛变自己的父母,天下那有这样的道理!”

最后文天祥被这张弘范要书信,要的烦了,干脆就写了《过零丁洋》给他。

但崖山之役结束后,张弘范那就更加的嘚瑟了,搁元军中,整那酒宴,要求文天祥像他一样,就像侍奉大宋皇帝一样的侍奉元朝的皇帝,而且你那宰相的位置还在。

当时文天祥就哭了:“国家都亡了,做人臣子,这是死罪啊!俺哪里敢苟且偷生啊!”

后来文天祥绝食八天,没饿死,这就决定瞅瞅蒙古人到底想干嘛?

忽必烈知道文天祥的事,知道这是个忠心可嘉的人,而且还有大才,所以这就想招揽。

派了老多人,一波接着一波的去说这事。

就连宋恭帝都给派出来劝文天祥投降。

文天祥到也干脆,哭着跪在地上行君臣之礼:“圣驾请回!”

但文天祥已经抱了必死的决心,说是说不动了。

其中有一个被派来劝降的人叫王积,就想让忽必烈放文天祥去当道士算了,他就联合好多人在忽必烈的面前说这事。

结果咱前文里提到那留梦炎就跑出来了:“说文天祥这是铁杆的忠臣,要是把他放跑了,他一股脑的又会跑到南边反抗咱大元!”

暗含的意思杀了也就算了。

得咧,就是这么一句话让忽必烈下定了杀文天祥的决心。

这个时候,文天祥已经被关在大牢里有四个年头了。

行刑的时候,文天祥面朝南方跪下,从容就义了!

文天祥这三个字已经融入了咱大华夏的魂,大华夏的根!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9

答:大英雄文天祥是我华夏千古伟人,他从没有提出过要投降。

这段时间,有人为了赚取点流量,博取眼球,想抹黑文文山,简直是痴心妄想。

我注意到,有人胡扯说文天祥根本不想死,说他也想投降的,只是死要面子,只要忽必烈满足一下,给他个台阶,他就降了。

还有人说,文天祥本身并没那么高尚,他也想求生的,是他的朋友王炎午写《生祭文丞相文》给逼死的。

……

怪论很多。

但是,所有的怪论都是站不住脚。

难道说,天文祥的忠肝义胆,是王炎午一个人催生出来的?

真是可笑。

关于王炎午写《生祭文丞相文》之事,明朝人敖英是这样看的:人生在世,无不有一死。憎恨某人,希望某人早死,这是很常见的事。但敬爱一个人,希望这个人早死,这是君子才有的心思。自古有言:“纲常九鼎,生死一毛”,当死重于生,君子就会促其舍生取死。所以,这才有中唐大将南霁云被执而未死,张睢阳大呼男儿以速其死;文丞相被执而未死,王鼎翁作生祭文以速其死的典故。

实际上,天文祥在孩提时,见学宫所祠同乡先生欧阳修、杨邦乂、胡铨等人的画像,谥号都为“忠”,便欣然慕之,朗声说:“没不俎豆其间,非夫也!”意思是说,我以后如果不成为其中的一员,就枉为大丈夫了!

所以说,文天祥这一腔浩然忠义之气,那是自小就养成的了,百折不回,至死不渝。

文天祥二十岁中状元,在集英殿答对论策,没有草稿,文不加点,一口气写下来,洋洋洒洒万余字。考官王应麟读了,赞不绝口,说这是“古谊若龟鉴,忠肝如铁石”——看,忠心肝胆好似铁石!

王应麟可谓知人识人!

德祐元年(1275年),元军南征,军情紧急,宋廷诏令天下兵马勤王。

文天祥捧诏流涕哭泣,聚集起兵众万人,义无反顾地率军入卫京师。

有人劝阻说:如今元兵三道鼓行,破郊畿,薄内地,所向无敌,您以万余乌合之众赴援,根本就是驱群羊而搏猛虎。

文天祥慨然答道:敌强我弱的形势我自己清楚,之所以不自量力,以身徇之,是想以此为榜样,使天下忠臣义士闻风而起。

文天祥平生锦衣玉食,声伎满堂,这会儿散尽家财,把家里的资产全充为军费。

他在潮阳五坡岭被张弘范的军队捉获之时,立刻吞食毒药殉国,可惜毒性不够,没有死成。

张弘范胁迫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

文天祥哂笑说:“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

为了让张弘范死心,当即写下《过零丁洋》相示,诗末两句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那些想抹黑文天祥的人,到底在哪儿看到文天祥贪生怕死了?

厓山大战结束,文天祥在张弘范座舰上目睹南宋君臣蹈海殉国,目眦尽裂,发往上指,心胆俱摧,泪眼哭干,恨不能同陆秀夫一样伴幼帝而去。

张弘范军中置酒大摆宴会,洋洋得意地对文天祥说:“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

文天祥凄然欲绝,泫然出涕,说:“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我相信,这一刻,他的心已经死了。

所谓“文天祥向忽必烈提投降条件”之说,其经过是这样的:

忽必烈非常敬重文天祥,派降臣王积翁前来劝降。

文天祥冷冷地说:“国亡,吾分一死矣。傥缘宽假,得以黄冠归故乡,他日以方外备顾问,可也,若遽官之,非直亡国之大夫不可与图存,举平生而尽弃之,将焉用我?”这句话的意思是:国家已亡,我份内只有一死而已。倘若因为宽赦,能以道士的身份回归故乡,他日以世俗之外的身份作为顾问是可以。假若立即给以高官,不仅亡国的大夫不可以与我并存,而且我平生的抱负都会一文不值,那么任用我又有什么好处呢?”

王积翁想联合留梦炎、谢昌元等十个宋朝降臣一起向忽必烈申请释放文天祥为道士,让他获得自由。

留梦炎断然否定,说:“天祥出,复号召江南,置吾十人于何地!”

王积翁顿时省悟,于是请释文天祥之事就此作罢。

有人乱说王积翁已经请求,而忽必烈也已经批准放人,便被留梦炎劝阻住了。真不知他们怎么读书的。

应该说,留梦炎的说法是对的,如果王积翁向忽必烈请求,而忽必烈也已经批准放人。则以文天祥的性格,绝对不会安安逸逸去隐居做道士——真要这样,当初他就不会知难而进、毁家纾难了。他势必会“复号召江南”,那时,申请释放他的王积翁等十个人一定会死得很难看。

忽必烈也的确是敬重文天祥,他深知文天祥是宁死不降,一心求死,却舍不得杀,将文天祥关在狱中,好生养着。

就这么着,又关了三年,到了至元十九年(1282),有妖僧人说土星冒犯帝坐星,怀疑有变乱。事有凑巧,中山有狂人自称“宋主”,拥兵千人,叫着闹着,说是要救文丞相出苦海。随后又发生了左丞相阿合马被刺事件。

一向迷信的忽必烈惊惧不已,决心杀文天祥。

处决当日,派人询问文天祥,说:“汝何愿?”

文天祥从容作答:“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

由于被关四年,文天祥在狱中暗无天日,上刑场时,已不辨南北,不得已,向监斩官问清南面方面,向南跪拜,一片丹心,历历落落,死前犹不忘酬答自己写过的雄诗:“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

我真不知今世竟然有人会生诬文文山贪生怕死!无语!

文天祥“从容伏质,就死如归”,其妻欧阳氏前来收尸,在其衣底中发现绝命诗:“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明人蒋一葵大赞:“擎天者,文天祥。捧日者,陆秀夫。”

异世大英雄于谦更长叹:“呜呼文山,遭宋之季。殉国亡身,舍生取义。气吞寰宇,诚感天地。!”

文天祥被关了四年,长长的四年时间,可以改变世上的许多东西,尤其是人的心境。

但文天祥心无杂念,一心求死。清乾隆帝因此敬仰无限地说:世间忠诚有德之士很多,但大多是出于一时之愤激、奋不顾身以死殉之。但文天祥的忠诚之心绝不是出于一时之激,而是久而弥励,浩然之气,与日月争光。像他这样欲伸大义于天下的志士仁人,是绝对不可以用成败利钝动来改变他的志向的。

10



文天祥,在人们心中一直是个大英雄。

他是官员的榜样,是百姓心中的明灯,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世人,如何做一个大写的“人”。只是,宋朝大势已去,纵然文天祥能力出众,想力挽狂澜,但终究敌不过趋势。

文天祥前后被俘两次,第二次被俘时,忽必烈提出“请先生担任中书丞相一职。”

文天祥表示不做元朝的官,但可以考虑当元朝的民。听这话,文天祥话软了。但三年后,忽必烈还是杀了文天祥,这到底怎么回事,忽必烈为什么要如此?

文天祥的过去,说明了不能放虎归山



文天祥在39岁的时候,元朝大军来了,除了安排不多的兵马抗敌外,自己散尽家财,招兵买马,以抵抗元军。当时,文天祥振臂一挥,聚拢了5万仁人志士。

该做的都做了,但蒙古的铁骑,实在不易抵挡。元朝的丞相伯颜,在1275年和文天祥进行了谈判,就一个意思:宋朝表面上都投降了,你还硬撑什么?降了吧!

文天祥是谁?是士大夫的代表,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忠君爱民”早已深入骨髓,因此干错利落地拒绝了。既然文天祥敢拒绝,伯颜就敢翻脸。绑起来,送往大都。

在途中,文天祥趁对方一个不小心,逃了。于是,文天祥给元人留的第一个印象是,不屈并且狡猾。

文天祥跑哪去了呢?东南方。



五月,文天祥在福州,与张世杰、礼部侍郎陆秀夫、右丞相陈宜中等拥立益王赵昰为帝。不久之后,文天祥再次聚兵抵抗元军,只是实力还是差得远。败退广东之后不久,文天祥再次被俘虏。

同样,又被押送往北边的大都(北京)。这次,文天祥没有能跑得掉。

文天祥两次举兵抗击元朝的举动,说明此人“狡猾”而且对宋朝忠诚,此人要被放回去,他还会大概率地再次起兵对抗元朝。文天祥以往的过去,促使忽必烈无法放文天祥回到民间当百姓。

文天祥的性格,让忽必烈无法掌控



在大都,虽然忽必烈是元朝的皇帝,但文天祥丝毫不惧。

忽必烈想邀请文天祥做丞相,邀请是真心的,但不是所有“真心的邀请”都能如愿。

面对忽必烈的邀请,文天祥给出了自己的回答,原文如下:

国亡,吾分一死矣。傥缘宽假,得以黄冠归故乡,他日以方外备顾问,可也。若遽官之,非直亡国之大夫不可与图存,举其平生而尽弃之,将焉用我?

啥意思?给你当官,我是不干的,但回去当个道士或老百姓,那是可以的。时间久了,做个所谓的顾问,也不是不行。如果让我必须做官,那我只有一死了。

有人说,看到这段话,感觉文天祥要投降了。其实不是,这就是文天祥的性格,很坚毅,但不缺柔软和智慧。不当元朝的官,说明文天祥不愿和元朝同流为伍。回去当道士或者当老百姓,是屈从于大势,条件成熟,还有东山再起的可能。



生命如此珍贵,47岁的文天祥也不想死。但,如果在当元朝的官和“死”做选择,文天祥的选择是“死”,因为一旦当了元朝的官,文天祥的人设就会彻底崩塌,这不是文天祥要的东西。

对于文天祥的性格,阅人无数的忽必烈看明白了,对于文天祥的意思,忽必烈也清楚了。

“要么为我所用,要么去死”,这几乎是所有伟大君主都做的事情。

但是,忽必烈还想继续看看,继续等等,不放弃希望。

关押文天祥期间,常有“文天祥”相关的事件



文天祥在大都关了三年,没有屈服,这怎么办?杀了,有点可惜,不杀,不能所用。忽必烈有些郁闷。

但是,其后发生的几件事,最后促使忽必烈下了决定。

第一件事,是有人打着“宋主”的名义起兵了,号称有几千人马,要发兵救出文天祥;第二件事,福建有一僧人说土星冒犯帝坐星,怀疑京城有变乱。什么是土星?文天祥呗,什么是帝座星?忽必烈呗;第三件事,京城里发现了未署名的书信,说计划某日火烧蓑城苇,率领两侧翼的士兵作乱,丞相就没有忧虑了。丞相是谁?说的就是文天祥;第四件事,元朝左丞相阿合马被杀了。

几件事情一一发生,忽必烈开始重新考虑问题了。如果不解决文天祥的问题,还会有人打着救人旗号闹事,引发社会动荡。

于是乎,1283年,忽必烈终于下定决心,杀了文天祥。

忽必烈将大英雄文天祥杀死了,只留下《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作品。人死了,但那首著名的《过零丁洋》,那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仿佛还在忽必烈和大臣们的心头荡漾。



文天祥没有投降当官,但有“妥协当民”的意思,忽必烈最后杀了文天祥,有三个原因:一是文天祥的两次和元军对抗说明,这人不容易臣服;二是,文天祥的性格坚毅又灵活,如果不能为元朝所用,可能会造成对元朝的损害;三是发生了一些“打着文天祥”的名义闹事的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