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为什么姜维自杀殉国后,仍然被人剖腹取胆?

为什么姜维自杀殉国后,仍然被人剖腹取胆?

2020-10-28 00:01阅读(62)

为什么姜维自杀殉国后,仍然被人剖腹取胆?什么仇什么恨?:孔明命丧五丈原,临死前,把兵书战策、排兵布阵的方法都交给了姜维。说姜维继承了孔明的衣钵这话没毛

1

孔明命丧五丈原,临死前,把兵书战策、排兵布阵的方法都交给了姜维。说姜维继承了孔明的衣钵这话没毛病。

事实也是如此,姜维继承了孔明的遗志,就是克复中原。

孔明一生鞠躬尽瘁,为了恢复汉室,六出祁山,但天不遂愿,六伐中原无尺寸之功。

姜维是孔明的接班人,接过孔明的接力棒,姜维九伐中原,可以说超过了孔明的次数。同样耗尽了财力物力,毫有建树。

不但如此,还被邓艾从阴平小路,偷袭成都得手,刘禅被迫自缚而降。当然,责任不应该全部由姜维承担。主要还是刘禅听信宦官黄皓之言。

刘禅被俘后,命令姜维放下武器,姜维被钟会收编。

姜维利用邓艾和钟会之间的矛盾,让钟会诬陷邓艾意图谋反,并说邓艾意欲自立为王。这样,司马昭对邓艾起了疑心。

钟会诬陷邓艾自作主张,擅自对蜀国官员封官许愿,制造邓艾和司马昭之间的矛盾。

司马昭果然上当,于是命监军卫瓘押解邓艾回魏国。邓艾走到半路时,就被卫瓘杀害了。

姜维假借敌人之手,杀了邓艾。反过头来,他又鼓动钟会谋反,说让钟会学刘备那样,自立蜀国为王。

钟会不知道这是姜维的阴谋,姜维目的就是:让钟会造反,成功后杀钟会,尔后迎接刘禅继续做他的皇帝。

姜维去信对刘禅说:“望陛下忍数日之辱,维将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必不使汉室终灭也。”

姜维说动了钟会谋反,眼看计谋成功。但钟会对手下将士如何解释呢?总不能啥也不说,将士们就跟着他一起造司马昭的反吧。

钟会没想那么多,对众将官说,谁不随我一起造反,我已挖好了坑,我就活埋谁。

次日,姜维和钟会正在计议,突然听到外面一阵噪杂,原来钟会手下兵士杀了进来,原来这些魏兵听说钟会要杀将军,这些士兵只想回家,不想造反。

〖宫外四面火起,外兵砍开殿门杀入。会自掣剑立杀数人,却被乱箭射倒。众将枭其首。(引自三国演义)〗钟会死于乱军之中。

姜维力杀数敌,忽然一阵心绞痛,心知不妙,大声说:“吾计不成,乃天命也!”遂自刎而死。时年五十九岁。

此时宫中死者数百人。监军卫瓘曰:

〖“众军各归营所,以待王命。”魏兵争欲报仇,共剖维腹,其胆大如鸡卵。(引自三国演义)〗

以上这些就是姜维为何被刨腹取胆的原因和过程。

(撰文:秉烛读春秋,欢迎点评加关注)

2

谢邀,为什么姜维死了以后,却依然被人剖腹取胆?这个就要从当时的背景说起,且听小编来讲故事。

公元263年,司马昭任命钟会为三军统帅,指挥三路大军进攻蜀汉。钟会自领东路军十几万人。进攻汉中。

诸葛绪领中路军,进攻阴平桥头。切断姜维后路。邓艾领西路军,同在沓中的姜维展开正面决战。

东路军很快占领汉中。姜维率军巧妙跳出诸葛绪的包围圈,赶到剑阁,将钟会大军阻挡在剑阁。一时间,钟会是进也进不去,就这么退回去,他也不甘心啊。

就在此时,素有谋略的邓艾想了一个奇招,他准备撞撞运气,偷渡阴平小道,直插蜀汉心脏。如果蜀汉有兵把守在那儿。他们的小命儿可就交待这儿了。

但没想到的是,蜀汉没有派兵把手,他们到达摩天岭之后,知道田章已经把江油的三千士兵击溃。于是邓艾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取涪城,占绵竹,诸葛瞻父子皆阵亡。

随后直插成都。后主刘禅率百官,举城而降。刘禅投降的详细传到了剑阁,姜维等人听说后,纷纷拔剑砍石,十分不甘心。悲愤交加。

没办法,蜀汉的皇帝都投降了。姜维也只能投降于钟会。但他没有死心。投降钟会以后,钟会对待姜维也是礼遇有加。

姜维为钟会建言献策。两人关系迅速升温,其实姜维心中还有一个复国的心愿,他要撺掇钟会谋反自立。然后自己再杀掉钟会,光复蜀汉。不知道怎样的信念,来支持他完成复国大业。

他修密书一封给刘禅: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这是何等的执着!在命运的夹缝中,在大势已去的情况下,依然选择逆天改命,光复蜀汉。这是后三国时期的唯一一个。

他也是在后三国时期充满尔虞我诈、背叛与反背叛层出不穷的环境中一股清流。

姜维和钟会开始密谋,第一步,必须先夺了邓艾的兵权,正好邓艾率先攻破蜀汉,立下不世之功。开始忘乎所以。

自己擅自以天子的名义与刘禅签订协议,并大肆分封自己的将领担任蜀汉的地方官。可谓是愚蠢之极。此举正好给了钟会等人的借口。

于是钟会向司马昭打了电报说邓艾在蜀汉这边代天子行事等等。各种添油加醋。司马昭听了必然是大怒。让钟会进军成都,接管兵权。把邓艾放进囚车,押到洛阳。监军卫瓘先钟会一步抵达成都,缴了邓艾的械。

邓艾倒也没反抗。乖乖的进了囚车。钟会随后赶到,接管兵权。此时的钟会掌管了三路大军,加上蜀汉的降兵。共20多万大军。一时间风头无两。威震蜀汉。

姜维加紧说服钟会自立,不然司马昭也不会饶他。后来钟会脑袋一拍,想出来一个假借魏太后遗诏,奉命讨伐司马昭的理由。

但是这个理由毫无说服力和让大伙儿信服。首先大伙儿怀疑这诏书的来历。其次魏军出征,家眷都在国内。

所以,没什么人同意。反倒让大伙儿觉得你钟会是在造反而不是什么护驾。钟会见魏军将领不愿意造反,于是把他们都抓起来。

姜维建议,钟会把这些军官都杀了,换成自己的亲信。但是钟会心中也有小九九。

一旦杀了这些将领。自己或许就不是姜维的对手了。但是眼下,他又拿这些将领无可奈何。

最终,还是听从了姜维的建议。挖了坑,准备让这些魏军将领填坑。

但这个事儿让人走漏了风声。一时间,这些牙门将都知道自己的小命不保了。为求自保,只能前去把钟会他们杀掉。

于是争先恐后,杀向钟会和姜维。双拳难敌四手。

钟会和廖化、张翼这些蜀汉旧将被魏军杀死,姜维眼见大势已去,心想:“刚伺候完一个弱智的刘禅,又碰上优柔寡断的钟会,这个计谋不能成功,乃天意如此”。功亏一篑。于是拔剑自刎。可怜姜维的妻子家眷全部惨死。

为什么剖腹取胆

姜维自刎以后,魏军发现姜维的尸体,也知道这一切都是姜维鼓捣钟会谋反,并且想要坑杀他们。这个姜维,太坏,这么死了就太便宜他了。

血海深仇不可不报。所以气就不打一处来。拿刀剖开姜维的尸体,取出他的胆,发现有鸡蛋那么大。而后又为了泄愤,把他的尸体砍成几段,暴尸荒野,并且不许下葬。

姜维的亲信在月黑风高的晚上,偷偷的把姜维的四肢捡了回去。埋葬在成都。自此,一带名将就此陨灭。

姜维死,蜀汉亡。


觉得小编叨叨的不错的,可以加波关注,关于这个问题,你们怎么看?

3

263年8月,曹魏发兵18万进攻蜀汉,蜀汉大将军姜维在沓中被邓艾击溃后,和前来救援的廖化、董厥、张翼等人退守剑阁关。钟会的十多万人马进攻一个多月毫无结果,意欲退兵。不料邓艾偷渡阴平,在绵竹击败了诸葛瞻,刘禅投降。

不久刘禅的诏书传来,要求姜维投降曹魏。姜维和众将士感到悲愤不已,纷纷拔出宝剑劈砍石头,发泄怒火。在经过一番思考后,姜维向钟会投降。264年元宵节刚过,钟会和姜维在成都密谋叛乱,但被卫瓘识破,曹魏士兵发生火拼,钟会、姜维死于乱军之中。而姜维则被愤怒的曹魏士兵剖腹取胆,碎尸万段,可见曹魏士兵对姜维恨之入骨。为何曹魏士兵如此痛恨姜维呢?

一、姜维是“曹魏”叛徒,并多次北伐曹魏,造成大量曹魏士兵死伤。

姜维本是天水郡冀县人,姜氏是当地望族,228年诸葛亮北伐时,姜维被俘。之后,姜维受到诸葛亮和刘禅的重用,从俘虏一路做到了蜀汉大将军,成为蜀汉后期的栋梁之才。诸葛亮死后,姜维秉承丞相遗志,多次北伐,给曹魏造成了极大困扰。特别是狄道一战,姜维大破雍州刺史王经,曹魏士兵死伤数万人之多。

姜维的叛国行为为曹魏士兵不齿,而且姜维多次北伐,造成曹魏军民死伤无数,所以曹魏士兵对姜维早已恨之入骨,人人得而诛之。

二、姜维是谋害邓艾的主谋之一。

蜀汉灭亡,邓艾是头功,但邓艾的下场却是被下狱收监,邓艾所部许多士兵因此受到牵连。他们认为,是姜维和钟会两人合谋陷害了邓艾,所以借此机会为邓艾伸冤报仇。虽然史书上并没有明确记载姜维是否参与谋害邓艾,但钟会应该和姜维商议过此事,而且得到了姜维的支持。

三、姜维挑拨钟会叛乱,借刀杀人,意欲光复蜀汉。

投降后的姜维得到了钟会的厚待,两人“出则同舆,坐则同席”,而且称姜维的才能与夏侯玄和诸葛诞不分伯仲。姜维看出钟会的野心不小,于是便想利用钟会的野心来光复蜀汉。姜维的计划是借钟会之手诛杀曹魏骨干将领,然后伺机杀掉钟会,坑杀曹魏士兵。所以他给刘禅写了一封密书“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263年冬,姜维随钟会一同进入成都,将邓艾收监。此时钟会已经得意忘形,自以为扳倒了邓艾,就没有人能够制衡他了。264年正月,司马昭写信给钟会,说贾充将带兵数万下汉中,自己将屯兵十万于长安。钟会一看,司马昭要来收拾他了,于是计划立即谋反。姜维建议钟会择日召集军中牙门骑都以上军官、护军、郡守和蜀汉旧官,将他们牢牢控制,并用亲信接替他们的位置,再将不配合的士兵予以坑杀。

正月十六,钟会按照姜维的计划将上述官员牢牢控制,但许多士兵则归乡心切,不想为钟会卖命,钟会便挖好了大坑,做好了坑杀准备。但消息走漏,引起了巨大骚动,姜维建议钟会尽快杀掉牙门骑都以上的军官,以绝后患,但钟会迟疑不决。十八日,士兵发生变乱,矛头直指钟会姜维。钟会死于乱军之中。姜维在徒手杀掉5、6名敌兵后被乱刀砍翻在地,愤怒的曹魏士兵想看看姜维到底有多大的胆子,于是剖开了姜维的腹部,其“胆如升大”。随后,将姜维的家属一并虐杀。姜维的计划就此破灭。

这场变乱持续了数日,成都遭到洗劫,张翼、关彝(关羽之孙)、刘璿(刘禅太子)等人死于乱军之中,刘禅的后宫、宫女被曹魏军官玷污。而邓艾也在绵竹被卫瓘灭口。这个故事被罗贯中演绎成“一计害三贤”

4


公元263年八月,司马昭分三路大军共计十八万伐蜀,诸葛绪引军三万为中路军,由祁山进攻武街、阴平桥头切断姜维退路,邓艾引军三万为西路军,由狄道进攻甘松、沓中并直接进攻姜维,钟会亲率十余万人为东路军,由斜谷、骆谷、子午谷进军汉中。三人都想争夺灭蜀之功,邓艾知道自己兵力最少,想出奇谋,偷渡阴平小道,直取成都。提议被采纳后,邓艾在绵竹地区斩杀诸葛瞻父子,兵临成都,刘禅因惊慌失措束手就擒,投降邓艾蜀国灭亡。刘禅投降后,要求姜维放下武器,即可投降,姜维不得已而投降钟会,后来钟会在成都谋反,监军卫瓘率军诛杀钟会,姜维也在乱军中被杀,并且被剖腹取胆,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以下笔者做简要分析。


原因之一姜维投降钟会离间借钟会之手杀掉邓艾,意图恢复汉室。灭蜀的第一功臣是邓艾,姜维为何会投降钟会,除了痛恨邓艾灭蜀以外,钟会也是一个野心家,脑后有反骨,姜维正是想通过钟会谋反,然后在杀掉钟会,以此来兴复汉室。姜维也曾秘密告诉刘禅:陛下先忍耐一段时间,臣自有妙计恢复汉室。


姜维投靠钟会之后,积极挑拨钟会与邓艾之间的关系,姜维也正是看透二人都有争攻之心,钟会更是屡次请教姜维如何排挤邓艾,夺得灭蜀第一功。姜维便与邓艾积极谋划,搜罗邓艾谋反的证据。邓艾也是个有勇无谋之人,占领成都后,邓艾擅自以天子的名义封赏蜀中官吏,任命刘禅为骠骑将军,蜀汉太子为奉车督尉,蜀中的大小官员,要么被任命为当地官吏,那么被邓艾搜罗为自己的部下,而这一切并没有得到司马昭的同意。


因此司马昭对邓艾也是又爱又恨,更担心邓艾会谋反,正所谓防人之心不可无。姜维钟会于是就密谋诬告邓艾谋反,上书司马昭说邓艾在蜀中擅自笼络人心,召集兵马,意图谋反。司马昭自然知道钟会的意思,但钟会不但功高震主,最主要是做事没有征求司马昭本人同意,司马昭也顾不得邓艾是否谋反,只想借钟会之手除掉邓艾。于是司马昭就派监军卫灌,前去成都捉拿邓艾,邓艾父子均被收押。


原因之二姜维劝说钟会谋反。司马昭拿下邓艾后,命卫灌将邓艾父子押回洛阳,钟会到达成都后,亲自审讯并侮辱了邓艾,姜维对邓艾更是嗤之以鼻。但司马昭开始对钟会不放心,此时钟已经拥有二十多万军队,威震西土。于是司马昭给钟会修书一封,上面写着:(司马昭)因担心邓艾不服从命令,特遣中护军贾充率步兵和骑兵一万进入斜谷,我(司马昭)亲率十万大军,驻扎长安,为将军(钟会)接风。钟会惊慌失措,便对姜维说:司马昭这是怀疑我,如果司马昭真心欢迎我凯旋,怎会率十万大军前来迎接。姜维也看出了钟会心思,便劝谏钟会:今将军带甲数十万,唯一忌惮的邓艾也被收押,功名天下无人可比,完全可以在蜀中称王,又何必寄人篱下,再者即便回到长安,司马昭也不会放过将军。


最后姜维、钟会之死。于是钟会思虑再三,决定采纳姜维的建议,然而应钟会却不知,自己也是姜维的一个棋子。钟会宣布谋反后,召集各路官员,前来议事,钟会劝说:司马昭背主弑君,人神共怒,我已决心反叛,众人都不表态支持,于是钟会便将所有官吏收押。姜维劝说钟会将所有官吏坑杀,重新任用,钟会采纳建议,决定第二天处决所有不服从的官吏。


由于做事不秘,其中一位官吏的部下,悄悄将消息报告给监军卫灌,卫灌连夜召集兵马杀往成都。在加上官吏大多是司马昭的旧部,不愿谋反,于是魏军一时间一起兴兵讨伐钟会。大军杀入钟会府中,姜维钟会率几百人迎敌,钟会被乱箭射死。姜维也因寡不敌众,自杀殉国。


姜维死后,卫灌因害怕自己也曾参与陷害邓艾,于是将邓艾父子在绵竹地区处死,为了推卸责任,把所有的罪责都推给姜维,于是姜维便成了魏军发泄的对象,官员们将姜维破腹取胆,挖心取肺,以此来表达愤怒,之后又杀入姜维府中,将姜维家小满门抄斩,可怜唯一对蜀汉忠心耿耿的姜维,却落得如此下场。

你是如何看待姜维之死?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5

为什么要说诸葛亮是伟大的千古名相呢?大家可以检点一下,有人背叛过曹操,有人背叛过刘备,在孙权遭遇危境之时,许多大臣也欲弃吴降曹,但却没有人背叛过诸葛亮。

骄狂如魏延,在诸葛亮的麾下即使如何不满,仍然不折不扣地完成诸葛亮交付的每项任务;自负如马谡,失街亭后明知回来就是死路一条,仍然回到军中伏法,引颈就戮;而姜维,做为诸葛亮北伐事业的实际继承者,统帅三军,为先师未竞之志,呕心沥血,屡败屡战,不屈不挠。

姜维,绝对是一个值得我们敬重的英雄。人生在世,难道必须要以成败论英雄吗?

在漫漫的岁月中,每个人都曾有过美好的追求,努力追寻着自己的梦想,许许多多的人都因为困难和挫折而选择了放弃,而有些人始终都在坚持和奋斗。什么是成功?成功并不是一定要创造出一番令人赞叹的伟大事业,而是要成为最好的自己。只要你为了信念和理想不懈地努力过,奋力地拼搏过,热情地付出过,永远向着目标迈进,即使最终倒在了征途中,你就是成功的,无悔的,值得自己和他人永远敬重的英雄。

姜维就是这样一个英雄。

姜维实际上从来都没有得到蜀汉集团的直正支持。自从诸葛亮星落五丈原之后,蜀汉的对外战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以往的主动进取而改为被动防御,北进中原的希望泡沫就此全面破碎。

姜维其实没有沾上诸葛亮多大的光,诸葛亮生前对姜维更多的是品行方面以身做则的教诲,能力上悉心的培养,但诸葛亮并没有对姜维进行着意的提拔,姜维从中级军官逐步进阶完全是依靠自己的努力,充分证明了自己的实力,被赋予了更高的期望和责任。

蒋琬当政,蜀汉的战略全面进入防御时代,后来的费祎也仍然继承这种防御战略。期间屡次遭到曹魏方面的进攻,而蜀汉上下一心,将士用命,数次化险为夷。直到姜维掌握军权时,蜀汉才重新构建攻势战略。

很多人认为,诸葛亮和姜维北伐中原是错误的战略,应该谨守防御,休养生息。但要考虑到,人家曹魏有什么理由让你舒服百年?东吴谨守,后来司马家放过东吴了吗?真正动起手来,东吴长年不战的后果就是一战即溃,毫无挣扎之力。

“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蜀汉要想以益川一州之地,与体量庞大的曹魏进行持久相抗,那纯粹是作梦。姜维完全可以选择一种舒适的生活方式,过一段富足安逸的日子,但姜维却选择另外一种道路――为信念而战:

“据上将之重,处羣臣之右,宅舍弊薄,资财无馀,侧室无妾媵之亵,后庭无声乐之娱,衣服取供,舆马取备,饮食节制,不奢不约,官给费用,随手消尽。”

总得有人去战斗。任何时候,优裕的背后是因为有人在负重前行,安乐的背后是因为有人挡住了风雨。

姜维并非能力不行,实在是国力太弱,在内又遭到来自各方面的掣肘,能够以手中这点实力精妙计算,打得风生水起,屡屡让魏军是焦头烂额,苦不堪言。如果双方实力对等,邓艾和钟会根本不是姜维的对手。

钟会牵制,邓艾偷渡阴平,直取成都,后主刘禅不战而降,在汉中前线的姜维本部就陷入了困境。其实以姜维的才能和他手中所掌握的力量,他可以有多种选择:投降,以姜维之才,受封至少可为上将,保全富贵权位,而且没有谁可以责怪他,君主和群臣已经全部投降了,姜维已经尽到了自己的全部责任;战斗,姜维可以率兵继续战斗,以全自己的节义,名垂史册,后人万世景仰。

但姜维放弃了名,放弃了节,放弃了利益,选择了最委屈自己的方式——阴谋。对于姜维这样一个注重名节品格的人来说,我们可以想象,当他做出这样的选择时,内心是多么的痛苦。当年叛魏投汉,如今再叛蜀投魏,大事若成,又叛魏归蜀,姜维在史书上将留下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姜维的设计非常诡谲,借钟会之手除掉邓艾父子和其武装力量,再借钟会的不臣之心杀掉所有的魏将,再封住要道,将魏军一网打尽,重新复辟蜀汉。

他几乎就成功了,但人算不如天算,在最后关头,历史选择了统一,姜维梦破,自刎而死。魏军将士恨之入骨,将他剖腹取胆。

为什么魏军将士如此恨姜维呢?姜维的计策实在是太毒了。魏军将士们拼死作战,本来都立下了灭国之功,都能得到嘉奖和封赏,但姜维利用钟会和邓艾的矛盾,首先造成了魏军的内讧,自相残杀;其次,姜维再怂恿钟会拘禁众将,差点来个集体屠杀;姜维虽然计划没有得逞,但魏军将士们由于都被迫卷入到这场纷争中,被蒙上了作乱和背叛的污名,前面所有的功劳都将被一笔抹煞。

这就是姜维最狠毒之处:如果他成功了,魏军将士们全部要倒大霉;即使他失败了,魏军将士们仍然全部都要倒大霉。

在三国这段波澜壮阔的时代,涌现出许多雄才大略的主君,智谋深长的谋士,勇冠三军的猛将,也涌现出像姜维这样勇于拼搏和战斗,勇于付出忠臣的名节和军人的荣誉,只为了心中那分永远不息的信念和抱负。

姜维,确实是位英雄!

6

一个魏国降将,投降蜀汉之后,成长为蜀汉军队的最高长官,整个蜀汉朝廷,包括皇帝刘禅在内,也包括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在内,甚至诸葛亮本人,都没有姜维北伐如此高涨的信心、如此坚定的执着、如此抛头脑洒热血般的不断北伐。

换句话说,姜维北伐的信心、理念、意志是整个蜀汉朝廷是最坚决的,不亚于诸葛亮,为何一个降将会如此反客为主的北伐?我们不仅要思考姜维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如果说姜维投降蜀汉,是因为他的上司天水太守马遵怀疑他,而迫不得及投降了第一次北伐的诸葛亮大军,姜维毕生北伐,一心为汉的理想,就来自于诸葛亮的赏识与教诲。君以国士待之,我必以国士报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诸葛亮慧眼识才,把姜维当成了继承自已理想的衣钵传人,注意是理想的传人,而不是官职上的接班人,诸葛亮官职上的接班人是蒋琬和费祎,而姜维不是。

姜维投降诸葛亮的第二年,就被任命为奉义将军,统领五六千蜀汉虎步军。一个降将,在投降的第二年,就在曾经敌国有五六千的兵权,要知道整个蜀汉只有十万军队,而姜维这个仅仅投降一年的降将,就握有蜀汉全国二十分之一的军队,这份信任和重用,整个三国时期恐怕也找不出第二个。

面对诸葛亮如此的信任,姜维是如何回报的?

姜维选择了尽忠,而放弃了尽孝。离开了与自已相依为命、孤苦零丁的老母亲,而选择终身效忠蜀汉,自古忠孝两难全,徐庶在面对选择了,选择了自已的老母亲,选择了尽孝,而放弃了尽忠,所以徐庶是一个孝子,而姜维正好相反,放弃了尽孝,选择了尽忠,所以姜维是一个忠义之人。

两汉是以孝治国的,所有汉朝皇帝的谥号中都有一个孝字,在两汉时期如果不孝,那简直是大逆不道,是完全不被主流社会所接收的,而姜维就是这么一个不孝的例子,在姜维曾经的故国曹魏看来,姜维就是一个不忠不孝之人,但在蜀汉看来,姜维虽然不孝,但好歹足够忠心。

姜维在诸葛亮时代,能得到诸葛亮的常识和破格提拔,是因为姜维有才能。诸葛亮去世后,姜维仍然在蜀汉不断的得到提拔和升迁,原因还是因为姜维有才能,除了姜维自身的才能之外,蜀汉人才的青黄不接,也让姜维从辅汉将军、营司马、镇西大将军、卫将军一步一步升迁为蜀汉全国最高军事长官--大将军。

从姜维公元228年投降诸葛亮开始算起,到公元256年姜维被任命为大将军,姜维用了28年,姜维把一生的青春都奉献给了蜀汉政权,一个降将,抛弃老母与族人,为另一个曾经的敌对政权效命,这份执着与坚持,本身就是一种难能可贵之处。

然而,姜维不仅仅只是效忠蜀汉,而且姜维是整个蜀汉政权北伐意志最坚决的人,也是整个蜀汉自诸葛亮之后,唯一不断北伐的将领,即使是诸葛亮的接班人蒋琬和费祎,都没有姜维北伐的决心,就连诸葛亮的亲生儿子同样也没有姜维北伐的信心。

姜维前后十一次北伐之多,虽然有胜有负,虽然历经磨难,但姜维从来没有放弃过,一次又一次地,艰难地翻越过“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八百里秦川之地,如果你有机会走一走当年姜维北伐的路线,就会明白这其中的艰难有多大,不亚于红军北伐的路线,还是在一千多年前的冷兵器时代。

姜维从诸葛亮去世的四年后开始第一次北伐,到蜀汉灭亡的前一年,姜维刚刚结束最后一次北伐,姜维在24年的时间中发动了11次北伐,平均每两年一次,这个北伐强度,就是诸葛亮也不及。

姜维北伐曹魏期间,也是曹魏内部激烈权力斗争的时期,当时魏明帝曹睿刚刚去世,国内由大权臣司马懿和纨绔子弟曹爽共同执政,随后经历了高平陵政变司马懿夺取,淮南三叛,司马氏逐渐巩固了地位,并逐渐纂夺了曹魏的权力。

姜维北伐期间,也是曹魏权力由曹家向司马家过渡的时期,而在这一时期,除了蜀汉的姜维在不断地对曹魏的关中及陇右边境进行骚扰外,曹魏也没有特别持续的外部战争,换句话说,曹魏的后期,只有蜀汉的大将军姜维在不断的北伐、北伐、北伐。

边境战争是由姜维挑起的,每次战争都会加剧边境地区的局势动荡,和曹魏百姓的苛捐杂税,曹魏上至掌权者,无论是曹氏还是后来的司马氏,下至普通的平民百姓,都对姜维不断进行战争产生不小的怨恨。

而同样对姜维的怨恨还发生在蜀汉内部,整个蜀汉政权,除了皇帝刘禅及尚书令陈衹之外,再也没有人支持姜维北伐了,包括北伐思想创建者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也是一心反对北伐,反对姜维北伐只有一个原因:劳民伤财、穷兵黩武。

姜维在这么一个危机重重,四面得不到支持的环境之下,仍然像一只打不死的小强,不断的北伐,这份恒心和毅力,就不是普通人能比的。

而正是因为姜维像阴魂不散的恶鬼一样,不断地缠着曹魏进行战争,也让晚期执政的司马昭下定决心,想要一举解决蜀汉问题,这就有了发生于公元263年的魏灭蜀之战。

这一战,姜维在前线拼死抵抗,却没有料到他一生的老对手邓艾因为偷渡阴平,兵临绵竹,一战击杀诸葛瞻,魏兵第一次兵围成都,姜维同时也没有想到的是,作为皇帝的刘禅,在蜀汉全国还在抵抗的情况下,居然投降了。

臣等正欲死战,陛下何故先降

这不仅是当时蜀军士兵的心声,更是姜维内心巨大的愤怒,身为蜀汉的大将军,身为最高军事领导人,姜维在拼死抵抗,为刘禅的江山而战的同时,他的顶头上司,蜀汉皇帝刘禅居然投降不要这份江山了,这样的失望岂是姜维能够接受的。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皇帝都投降了,身为大将军的姜维能不投降吗?当然要听从皇帝的命令投降了,于是姜维平生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迫不得及地投降了,但是姜维显然不甘心投降,即使在投降了魏军主帅钟会之后,姜维仍然一心蛊惑钟会造反,以便让自己混水摸鱼,达到复国的目的。

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姜维是为谁复国?是为自已吗?当然不是,是为了刘禅复国,为了刘氏政权,汉室江山而复国,绝对不是为了姜维自己,在蜀汉都已经灭亡的情况,姜维这个热血老将都没有放弃心中一生的理想“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姜维的行为用一个不恰当的比喻就是:皇帝不急太监急。连那个窝囊皇帝刘禅都放弃了他英雄一生的父亲刘备的一生事业,以便于能保全性命,而姜维却不顾生死地为了这个窝囊皇帝作最后生死一搏,这是怎样的一份忠心!

姜维的效忠是蜀汉的大忠,却是魏国的大不忠。姜维对蜀汉越忠心,就让魏国越恶心,都说忠义之士应该得到每个朝代统治者的欣赏,比如义士豫让,但姜维却没有得到魏国的欣赏,姜维由于蛊惑钟会造反失败后被杀,不仅被杀,姜维还被魏军士兵剖腹取胆。

姜维死的忠心,即使没有姜维的蛊惑,钟会也是要造反的,可是魏国士兵却把这笔帐算在了姜维身上,可惜了姜维,一生忠肝义胆。

7

其实,姜维的历史形象被太多的人拔高了,在三国那个素以忠义和门第衡量一个人的时代,姜维的在川蜀政权中的形象并没有我们如今所了解的那么伟岸,只不过,我们用如今的视角来看曾经的姜维,能够得出一个中肯的评价:


姜维是个好将军,但是不是一个好臣子。


也许很多人是因为姜维的这句话所感动的:


密书与后主曰:\"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没错!这零星的字眼里我们是能够看到一位满腔爱国热情的臣子,可是对他川蜀百姓来说,姜维不是一个好人,也并非是一个好臣子。


在姜维执掌川蜀军政大权的时候,一共有11次,我能知道战争不怕打决战,就怕打消耗战。消耗战这玩意不仅仅是损害国家经济基础,还会将百姓的生活置于水深火热之中,而且川蜀之地经过诸葛亮的连年征战,好不容易休战了一点时间,可是姜维在上台之后,百姓的生活可以说是苦不堪言。


刘备建立川蜀政权的核心理念是民心,其次才是战争。而民心往往是需要几代君主励精图治才能够换回来的,可是在后三国时代其实并没有所谓的民心,人们早已经厌恶了常年的北伐征战,无论这个人是处于拥护国家,还是为了民众。他们所考虑的最为直接的利益是,我无地可耕,我没饭吃就会饿死。


这才是百姓最为关注的焦点,而理解了这一点,我们或许也会知道姜维北伐所代表的的不是朝廷,而是有一点他自己的私心,一点希望让自己能够稳抓军政大权的私心。


所以,当时的朝堂之上才会有人极力的排斥他,无论是刘禅,还是诸葛瞻、黄皓等,他们都希望卸掉姜维的兵权,进而扼制姜维常年北伐的决心,可是姜维自己溜了,他自己跑到沓中屯田去了,因为他仍然想要北伐。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说姜维所做的是为了国家,但是我前面说了,不站在普天之下黎民百姓的角度来为国家,那纯属就是扯淡,纯属就是无稽之谈,没有民心,何来的川蜀政权。


在姜维接到刘禅的诏书之后,他是有点愤怒的,他不明白为什么后主刘禅不反抗一下就举城投降了,他姜维完全可以重新拿下成都,可是有没有想到?百姓会不会同意?


姜维在投身于曹魏钟会帐下的时候,钟会有谋反之心,后来被乱军杀害,史书记载姜维最终被“剖腹挖胆”,就算是姜维曾经是他们的敌人,那么也不至于这么残忍吧?答案正是在这里,常年的征战受到波及的不仅仅是民众,还有川蜀和曹魏的士兵们,他们的心里也不乐意。


士兵的仇恨会叠加,也会在某一天突然爆发出了来宣泄几十年叠加的这种情绪。


为什么我们生活中见到平常脾气不大的人,要么不发脾气,一发就是排山倒海的愤怒。这个例子正好可以放在曹魏的那些士兵身上,谁不希望能够在和平年代安安稳稳的生活,谁希望自己每天苦哈哈的打仗?


所以,姜维的这种下场可能他自己也能想到。姜维是出发点是对的,但是他可能忘了,衡量能臣和勇将的标准是民众的拥戴,而不是一个人的功绩。

8

“胆大如斗”,这是一个形容人胆量极大的古汉语成语,看似很平淡,然其背后却有着一段非常悲壮而令人叹惋的故事,这个故事的主人公便是蜀汉名将——天水姜伯约!

公元264年正月,钟会与姜维密谋反叛,然消息走漏,随即引起了军中一片骚动,后在监军卫瓘的号召下,钟会手下士兵哗变,矛头直指钟会与姜维二人,当即钟会便被乱军砍死,姜维在一番搏杀之后也终被魏兵所杀,然姜维死后却仍不解当时魏兵之恨,被魏兵剖腹取胆。据《三国志》记载:

“维死时见剖,胆如斗大”

这便是“胆大如斗”这个成语的来源!话说姜维毕竟是一代名臣,既然已经为国而死,应当赢来时人的尊重,为何在其死后,却还遭受到了“剖腹取胆”的羞辱呢?时魏兵为何如此痛恨姜维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叛国降将

姜维本是魏国将军,公元228年诸葛亮北伐时,姜维因被天水太守马遵怀疑有异心,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投降诸葛亮,尽管在小说中这一情节被美化成了“弃暗投明”,但姜维对于魏国来说,不过一个叛国之贼罢了。

北伐结怨

六出祁山,九伐中原!这不仅仅对蜀国造成了极大损耗,对魏国而言也是一个灾难。姜维从一个魏国降将一路做到了蜀国大将军,其才能是无可否认的。其继诸葛遗志,数次北伐,光复汉室之心是值得后人所钦佩的。然作为当时战争的发起者,姜维无疑是魏军极度痛恨的对象。据《三国志》记载,姜维一生一共进行了11次北伐,所谓“九伐中原”实为泛指!而这十一次的北伐过程中,对魏军的损害是极大的,特别是姜维第八次北伐,据史料记载,此次北伐,姜维大败雍州刺史王经,斩杀魏军数万人。相比当年诸葛北伐,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加之姜维本是魏国叛臣的身份,试问魏军将士怎不对姜维恨之入骨!

策反钟会

说到计害邓艾,这个其实到和姜维关系不大,邓艾之死也可以说是咎由自取,其拿下成都后擅自循照东汉将军邓禹作法,以天子的名义,任命官吏,又怎能不让司马昭生疑,落口舌于钟会!不过说到策反钟会,到确实与姜维有着一定的关系,不过姜维的意图也并非帮钟会谋反,而是想借刀杀人,趁机复国。当时姜维的支持让摇摆不定的钟会决意反叛司马昭,后姜维又怂恿钟会设法杀害一些重要的魏将,好让自己杀了钟会后使得魏军群龙无首,进而达到光复蜀汉的目的。

时姜维曾有密信于后主刘禅:

“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然这种复国手段在时人看来是十分卑劣的|,故阴谋败露之后,新仇旧恨激起了魏军心中的愤懑,故姜维遭到了魏军“剖腹取胆”的羞辱!不过姜维对蜀汉的一片赤诚之心,还是很令人钦佩的。

“品历史人文,悟真理人生。”专注历史文化的探索,我是灵魂的感触!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哦!

9

都说姜伟虎胆雄心,那么姜伟死后被魏兵争欲报仇以看其胆。

那么当时剖腹取胆的那段历史是什么样子呢?

维领命,方欲行动,忽然一阵心疼,昏倒在地;左右扶起,半晌方苏。

……维拔剑上殿,往来冲突,不幸心疼转加。维仰天大叫曰:“吾计不成,乃天命也!”遂自刎而死。时年五十九岁。……魏兵争欲报仇,共剖维腹,其胆大如鸡卵。



《外科学》上说胆囊正常大小长8-10cm,直径3-5cm,临床上长>8cm,直径>3cm均考虑有病变。然而,现代吃的鸡蛋一般长5cm,直径3cm……(好像还有一个版本说是胆大如斗?我没有找到,有原文的麻烦私我,谢谢!)



比起来小甜姜的胆好像比正常人还小。[笑cry.jpg]

当然也有可能是三国或者明朝鸡蛋比较大,这个要问一下学农林历史的小伙伴。但此处原意是想表达小甜姜胆子很大,这一点应该是清楚的。



那么现在,姜维死前的症状表现有两个可能:

1、急性心肌梗死:胸骨后剧烈心绞痛、濒死感,姜维此时五十九岁,是急性心梗的好发年龄,加上存在过劳和激动的诱因,“往来冲突”后心肌耗氧量增加,心疼加重,符合AMI症状表现。

2、急性胆囊炎:如果当时的鸡蛋真的特别大,可以考虑小甜姜有胆囊增大,胆囊壁增厚。急性胆囊炎表现为右上腹阵发性绞痛,可向周围放射,放射到心前区也是完全有可能的。但因为之前“昏倒”了一次,我更倾向于心脑血管疾病。

见习的时候老师下的诊断是急性胆囊炎,身为一个姜维粉,我对这段比较在意,把原文重新翻出来,分析后还是更偏向于急性心梗,不伴急性胆囊炎。

虽然直接死因是抹脖子没跑啦

10

姜维是三国时代蜀国的一代名将,也是诸葛亮的接班人。但是我们很少有人知道姜维其实是魏国人,出生于甘肃一带,他一开始是为魏国工作的,是个小军官,在诸葛亮北伐的时候,有一个计谋被20多岁的姜维给一眼看穿了,诸葛亮至此对这个年轻人上了心,于是小施策略,使其投降于蜀汉,并且重用姜维,可以说诸葛亮是姜维的伯乐,才子姜维就这样稀里糊涂地成为了诸葛亮的接班人,后来开始统领蜀国的三军,姜维全心全意地辅佐着刘后主,他多年被诸葛亮教育,脑子里想的都是恢复汉朝的想法,曹魏在他眼里就是逆臣贼子,他的人生就是为了要灭魏而战。


但是姜维是生不逢时,他所在蜀汉的实力远远不如曹魏,晚年的姜维遭遇了一件痛心疾首的事情,公元263年,魏国大将钟会和邓艾伐蜀,刘后主投降了邓艾,让在外面征战的姜维投降于钟会,如果姜维也跟着投降,他也许就可以保全性命,度过一个平和的晚年。



可是姜维不是这样的人,到了最后还要拼搏一下,他带着自己的兵马在投降钟会的同时,开始离间钟会和魏国的关系,因为钟会这个人是有野心的,想取司马昭而代之。钟会先是污蔑邓艾要造反,邓艾被司马昭给抓了。钟会带着众多的兵马进入了成都。此时钟会和姜维都开始打自己的小算盘,钟会想让姜维带着大批兵马去讨伐司马昭,而姜维呢,想借着钟会的手把一些魏国的名将干掉,然后再杀钟会,取得兵权,重振蜀国。但是此次的计策没有获得成功,姜维的行动败露了,结果钟会和姜维都被杀害。不过小说《三国演义》中把姜维的死说成了自杀。钟会如果让姜维去杀司马昭,那么钟会部队里的将领肯定是死路一条,而钟会如果听姜维的话,屠杀将领,很多将领也是死路一条,所以那些魏国将领肯定对姜维是咬牙切齿,他们剖开了姜维的肚子,居然发现他的胆与常人不同,胆如斗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