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司马微为什么说孔明得其主,而不得其时?

司马微为什么说孔明得其主,而不得其时?

2020-10-27 02:03阅读(61)

司马微为什么说孔明得其主,而不得其时?:三国时诸葛武侯的大名垂千古! 我想每一个喜欢诸葛亮和爱读三国史的人来说,每每读到《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

1

三国时诸葛武侯的大名垂千古!

我想每一个喜欢诸葛亮和爱读三国史的人来说,每每读到《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这一章时:当司马徽再遇刘备,得知是徐庶向刘备举荐的诸葛亮时就说过“元直欲去,自去便了,又惹他出来呕心血也”。又说过“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的感叹。当时心里不禁会觉得一突,为什么这时诸葛亮还未出山,司马徽会有这样的言论,又不免感到忐忐。而纵观诸葛亮一生也确实应验了这句“不得其时”的论断。真的是让人们为诸葛亮的一生感到痛惜、哀惜、悲惜、怜惜!这也是为什么刚开始司马徽不向刘备推荐诸葛亮的原因。正因如此诸葛亮千百年来一直在世人的心目中有着非常崇高的地位,他的形象深入人心,是后人争相学习的典范!后世之名人墨客也多有追评高论,不胜枚举。其中以杜甫的诗词《蜀相》最为贴切肯实,让人读后再忆起诸葛臣相时禁不住潸然留下。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这首经典的称颂,缅怀一下三国时期这位伟大的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经济家、建筑制造大师、大诗人的丰功伟绩: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宫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那么在汉末群雄并起,天下大乱之时,诸葛亮为什么没有选择曹操或是孙权呢?诸葛亮是汉朝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人,父亲诸葛圭虽然早亡,但也是汉朝官员,职位太山都丞。因为他叔叔诸葛玄和荆州刘表关系不错,所以诸葛亮一家就一直居住于当时荆州的管辖范围内。常和当时的荆襄名士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徐元直为友,坐而论道。而当时曹操的专权挟帝和看出东吴孙权只会偏安一禺的现状,作为汉家臣子后人的诸葛亮是觉不会与他们同流的。刘备大汉后裔,皇室贵胄,又素有壮志,虽然未遇诸葛亮之前一直都郁郁不得志,但这都不是真正影响司马徽所谓的“不得其时”的原因。而且崔州平“由乱而入治,由治而入乱”的论述,也间接说出了诸葛亮跟随刘备的“不得其时”。三国演义开场所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 ,合久必分”。历史的延续发展,朝代的兴衰更迭,不会因为个人的意志而转移改变,三国时期的历史发展也正是“由治而入乱”的开始,历史也证明刘备不是那个“由乱入治”的人,曹操也不行。那么这个道理别人都懂,诸葛亮也更加明白,也看的透彻。那么导致诸葛亮最终跟随刘备出山的理由,我想原因有二,第一是诸葛亮确实为刘备的三顾之真情所打动,士为知己者死!第二我在之前的问答中也说过,诸葛亮绝对对自己的能力有着相当的自负,企图帮助刘备重拾山河,重造汉室,重写历史。我这绝不是贬低武侯,而是对武侯能力的高度赞扬。他绝对有扭转乾坤的能力,比及吕望、子房的豪情!就像他用七星续命一样有着强大的自信!但终究“不得其时”啊!!!诸葛亮的一生充满了智慧、忠勇、朴实、辛劳、大度,他的形象光芒万丈,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为刘备光复汉室的夙愿中去,直到死也不忘蜀汉山河,蜀汉人民,最后葬于定军山遥望北方,以此守护着蜀汉的汉中大门。希望能看到后代北伐成功的那一天!刘欢的一首《哭诸葛》是那么的让人心肝悲恸,让人怜悯惋惜!

遥想武侯当年意气风发,未出茅庐而定三分天下计;火烧新野初展风姿;联孙吴舌战群儒;借东风赤壁败曹;夺荆州为主谋基业;戏周瑜为蜀去强敌;哭周瑜英雄惜知己;入西川先主成帝业;取汉中曹操败退;重养民后世颂其德;降姜、马为蜀储人才;困陆逊八阵显威力;擒孟获为汉平后方;辅后主、俩上表彰显忠诚心;斩马谡方见治军严谨;用兵奇谋空城计,别出心裁木牛连环弩;骂王朗尊汉抑魏;战司马计高一筹;七星续命神鬼莫测;除魏延用心良苦;葬定军夙愿未甘!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鞠躬尽瘁 ,又何为死而后已。诸葛亮的精神用完美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这就是为什么司马徽说徐庶“惹他出来呕心血也”。可见司马徽看人之准,也算称得上诸葛亮的知己了。

真是:

一生为主身先死,

鞠躬尽瘁只为国。

空余阵图与瑶琴,

留得美名在人间。

2

诸葛亮出山时,水镜先生说“孔明得其主而不得其时”,那么这个水镜先生又是谁?他为何会做出这样的评价?三国里面,水镜先生是看的最透彻的,俨然就是天龙八部里扫地僧般的存在,他认为乱世之中名利皆为虚妄,梦一场空一场,拿得起放得下。

相传水镜先生和诸葛亮是师徒关系,水镜先生名为司马徽,字德操,颍川阳翟人,为人清高拔俗,尤其是有知人论世、鉴别人才的才能,受到庞统、诸葛亮、徐庶等人的敬重。

《三国演义》中水镜先生这个人物其实类似看透一切,甚至是能预知书中结局的人物,在我看来有点像作者自身其中一样,他之所以说孔明虽得其主不得其时,这也得分两各方面来看。

虽得其主——得刘备

诸葛亮自比管仲,抱负远大,希望能拥有一个可以展现自己的舞台,施展才华,力挽狂澜,但是却一直在山野间做个村夫,后来刘备在和水镜先生交谈的过程中,想要邀请他辅佐自己,奈何水镜先生说自己乃是个山野闲散之人,不堪世用。

之后并推荐诸葛亮,说他的本领超过管仲、乐毅、有姜子牙和张子房的本事,这才有了刘备“三顾茅庐”,最终打动了诸葛亮,此后一直追随刘备,为他出谋划策。确实,刘备对诸葛亮非常信任,很多事都是由诸葛亮决定的,他帮助刘备从一个小势力逐渐发展到三足鼎立,为刘备建立蜀汉基业立下汗马功劳。同时诸葛亮治国的才能也得到发挥,治理蜀地、平定南蛮,凡是亲力亲为,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直到刘备去世,白帝城托孤,甚至说出了让诸葛亮取而代之的想法,不论真假,但这也算是对诸葛亮的信任,因此在选择主公,诸葛亮毫无疑问是正确的。

不得其时——不得时势

水镜先生对诸葛亮的这句点评非常精准,可谓是开局就预言,给出了答案,水镜先生说的这个“时”自然是天下时势,此时的曹操已经得了天下的三分之二,而且还是占据最有优势的地区,可以说无论哪个方面都强于刘备,面对这样的形势,早已看透一切的水镜先生自然是能大致猜到诸葛亮的结局。

正是这句话,仿佛给诸葛亮定格,尽管诸葛亮神机妙算、腹有谋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最终还是没有实现刘备复兴汉室的愿望,果真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水镜先生在推荐诸葛亮给刘备之后,还感叹了一句“元直欲去,自去便了,何又惹他出来呕心血也?”

意思是徐庶你去就去了,干嘛还要将诸葛亮介绍给刘备,纵使诸葛亮有万般本事,面对这样的天下形势,时机已过,恐怕也无力扭转局面,其实诸葛亮对天下形势也看的很清楚,只是和水镜先生不同,水镜先生看得透、拿得起放得下,诸葛亮则是放不下,演义中纵观诸葛亮所作所为,似乎都是逆天而为,只有在火上上方谷和七星续命时感叹天意难违,听天由命。

不过诸葛亮能在“不得其时”的形势下,走出一片天地,能让刘备成为三足鼎立之一也是非常不错,倘若能在北方战局混乱时,也就是陶潜让徐州给刘备时出山,那时候的形势完全是不一样的,此时获得的利益应该才是最大化。

【文/羽评郡主,欢迎关注】

3

为什么司马徽说“孔明虽得其主,未得其时”。

诸葛先生未出之时司马徽已经言尽,孔明一生才华命运一世作为。为什么这么说呢?皆在司马徽与刘备寥寥几语谈话之中。《客师万言歌》有言,天罡遁上论造化,无止无境无有崖。上士行此通天地,一语成谶说古今。第一言徽笑曰“元直欲去,自便去了,又何惹他出来呕心血也?”一语言尽诸葛先生最终的命运,呕心沥血,殚精竭虑,大业未成而亡。第二言“徽曰: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也”。诸葛先生学富五车博学多能,满腹经纶才华横溢,精通易理奇门是没有问题的。单论才华是可以成就大业的,在这里司马徽先生明确点出人才的主要性,成就大业是需要大才的。第三句:徽下阶相辞欲行,玄德留之不住。徽出门仰天大笑曰“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言罢飘然而去。这就是精通奇门遁甲之人高深莫测之言。奇门遁甲能知天时也!天下大势尽在此言。玄德可得地利人才,天时不在啊!

时运不济不可能成就大业,无力改变的历史规律,主客乃是天下式,昨为主来今为客。英雄小子同一悲,荣辱兴亡何作为。司马徽先生此行想来有事指点,闻诸葛先生出,知道大势已成,玄德挽留而不住,仰天大笑感憾英才无为而无奈。


4

(三国时代的司马先生才是真正高手)

诸葛孔明满腹经纶,聪明绝世,才华横溢,年过三十而不出道。反而独居野外,躬耕田地,饱肚诗书,外出闲游访友论道。他明知当时的乱世之秋,是英雄豪杰纷出的时代,是军兵将士用武,立功创业之时。也是文人谋士运筹帷幄,出谋划策,大施才智,服务时代社会,争取功名利益之时。

孔明处事小心谨慎,思虑过多,目光看得远,思想想得广,不计较眼前一时半会的得失,放眼于来长久的利益。其心胸开阔,志向远大,抱负不是一般人可以想象的。宁可置身事外,放任好闲,也不轻易出山,他并不是孤身自傲,而是故意神仙道骨。

究其原因他此时此刻,还没有遇到明主,没找到可以投靠依托的英明之主。所以他在等待机会和时间,也在等高人的出现。虽然他等的不一定是刘备,等的肯定是刘备样的专人,也就是说刘遇到孔明是偶然也是巧合。

偶然的是刘先遇到司马老先生,在先生的赞美和推荐下,刘才有所心动。而刘在迟迟打不开局面,又处于落难困苦之中,缺兵缺将,缺人才缺地盘之时,必须要得到能人异士的辅助,才有可能打开新局面。

刚开始刘去拜访孔明时,也许还不是真心诚意,首次看到孔明的住处和环境之后,可能才有真正的求拜诸葛亮的想法。而孔明也很有可能故意,考验试探刘的耐力和诚意程度,于是就有一顾二顾三顾茅庐的故事。

孔明终究被刘的诚心真意所打动,紧随其南征北战,建立起蜀汉政权,开创三国局面。而司马先生既了解刘的为人处事,又深知孔明的聪明才知,更知道三顾前后的事实情况,还清楚明白当时的时局,和各方实际势力的强弱,所以就有”孔明得其主”的认可。

\"而不得其时,是司马老先的预言或感叹,这也是先生对具体时局和各方势力,作出精准分析后得出的真确感叹。一个大时代的发展或方向,趋势并不因某个人的努力而轻易改变,虽可以改变局部环境,甚至可延缓大势的发生,但无法阻挡历史发展的滚滚宏流。

长江黄河虽曲折不断,依然不改东流大海的雄心壮志。从这方面上看,司马先生要比诸葛孔明,和三国时代所有的能人谋士要高M倍,他才是真正的终极高手。










5

诸葛亮出山之时,年龄不过二十出头,但他安邦定国之才,常自比管仲乐毅,他的师父庞德公给他起了个响亮的名号,名曰卧龙。既然是龙,必能吞云吐雾,翱翔于九天之外,不可能甘愿埋没于山丘野壑中。正所谓良禽择佳木而栖,良臣择明君而侍,诸葛亮虽是隐居,但其实是待价而沽,而且他自视甚高,他要的是身居高位,他要的是绝对权力。



有哪些领导可供选择呢?谁能满足他的要求呢?

北面有曹操,雄踞北方,实力最为雄厚,加之其挟天子以令诸侯,乃汉室正统,且曹操爱才惜才,主张唯才是举;东南有孙权,称霸江东,实力次之,他知人善任,善于以感情笼络人心;西南有刘璋,占据益州肥沃之地,但他昏庸懦弱,益州早晚会被别人夺走;中部有荆州刘表,他是守成之主,不思进取,各方军阀对荆州垂涎三尺;还有汉室宗亲刘备,胸有大志,声望很高,但东奔西走,始终未有立足之地。



采用排除法,诸葛亮首先排除了刘表和刘璋,剩下三个选项,曹操、孙权和刘备。

诸葛亮首先想到了曹操,曹操是三国争雄中,最有可能笑到最后的,但是曹操手下人才济济,比较出名的谋士有荀彧、郭嘉、贾诩、荀攸、程昱、刘晔等等,个个都是奇谋善断之士,才能都不弱于诸葛亮。最为曹操赞许的郭嘉,只混了个个军师祭酒的职务,所谓军师祭酒,其实就是个没有正式编制的丞相府的属官,根本没有任何权力。诸葛亮去了,又能如何呢?诸葛亮首先排除了曹操。



其次诸葛亮又考虑了孙权,孙权手下能臣强将也不少,谋士有鲁肃、周瑜,文臣有张昭、顾雍、诸葛瑾等,孙权知人善任,重情重义,自己的亲哥哥诸葛瑾,才能虽不如自己,尚且得到重用,诸葛亮去了,应该能有一番作为的。但诸葛亮期望值比较高,孙权给不出他想要的职位,因为周瑜已经干了大都督,诸葛亮去了之后最多只能屈居周瑜之下,干个谋士什么的,跻身不到权力核心。是否选择孙权,诸葛亮犹豫不决。



再次诸葛亮考虑了刘备,刘备武有关羽、张飞和赵云,都是能征善战的虎将,唯独缺少驾驭他们的军师,诸葛亮去了,倒是能手握大权,身居高位。但是刘备势单力薄,连一块根据地都没找到。诸葛亮也有一丝顾虑。

诸葛亮踌躇未定,不知作何选择时。而他的好朋友却替他做了选择,谁呢?徐庶和司马徽,他俩比较看好刘备,不失时机的推了诸葛亮一把!

先是徐庶化身单福,帮刘备打了一场翻身仗,紧接着便借口母亲被曹操掳去,准备离开刘备,前往曹营,临行前特意推荐了诸葛亮,并把诸葛亮一个劲的猛夸,说自己若是寒鸦,诸葛亮就是凤凰;自己是劣马,诸葛亮就是麒麟。刘备有些心动了!



徐庶又担心诸葛亮不去,特意骑马来到卧龙岗,和诸葛亮说了举荐他这件事,诸葛亮当场就气懵了!且看《三国演义》中的描写:

孔明闻言作色曰:“君以我为享祭之牺牲乎!”说罢,拂袖而入。

可见,诸葛亮当时还没做好决定,刘备不一定是他的首选。所以他才如此激动。徐庶碰了一鼻子灰!



紧接着,司马徽出马了!他几次三番的跑去刘备那替诸葛亮造势,说诸葛亮才能超过姜子牙和张良,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如果这个超级大腕要被别人抢走,那就悔之晚矣了!刘备这下彻底心动了,立马就要动身去请诸葛亮。司马徽见已促成好事,就飘然而去了,临走时说了一句摸不着边际的话:“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

后来刘备三顾茅庐,前两次吃了闭门羹,第三次终于见到诸葛亮真身,再三邀请其出山辅佐,且看诸葛亮是怎么说的呢?

亮久乐耕锄,懒于应世,不能奉命。



这不一定是诸葛亮故意谦让之词,更像是他内心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他或许真没把刘备当做最佳人选。最后刘备使出杀手锏,一个劲的哭,诸葛亮毫无办法,刘备怎么着也是个汉室宗亲,他都这样屈尊相邀了,怎么也得给个面子,于是诸葛亮只得随刘备而去了。他应该不会想到,在刘备那一干就是一辈子,一直干到死;他更不会想到,他这一选择,成为了千古佳话!



诸葛亮另外一位好朋友崔州平,在刘备第二次光顾茅庐时,曾对刘备说:

将军欲见孔明,而使之斡旋天地,扭捏乾坤,恐不易为也。

这番说辞与司马徽的“得其主不得其时”,异曲同工,意思就是汉朝最终必然覆亡,这是宿命,是大势所趋,是人力无法改变的!就算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也不可能扭转乾坤。诸葛亮的朋友能看到这一点,诸葛亮应该也能看到。

所以说,诸葛亮出山,实在是迫不得已!

6

从古至今,做大事,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邀诸葛亮出山,得其主,而不得其时正是司马微(水镜先生)对于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的感慨,今天我们就说一说这句话的前因后果。

第一是天时,公元207年,北方有曹操,南方有刘表,东方有孙权,西方有张鲁,还有如刘璋、马超等大大小小的诸侯,刘备在新野的立足尚未稳固,就当时的时势来说,任何一个人都会明白,就天时来说,刘备未站天时,这也是司马微先生感叹的原因之一。

第二是地利,众所周知,古往今来,对于地理位置重要的地方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从当时的地理环境分析,刘备所处的新野,处于长江中上游,水陆运输还算发达,对于这样一个地方,说曹操、吕布和孙权等诸侯不想据为己有,我想不太现实,所以从地利上来说,也不利于刘备。

第三是人和,虽然说得人心者得天下,但当时的人口分布,大部分集中在北方,也就是曹操所管辖的地区,还有孙权的江东,刘备的人口储备在当时,是偏弱的,所以也算不上刘备占据了优势。

对于像司马微这样的谋士来说,早就把天下大势分析的很清楚了。或许他和诸葛亮一样,也想追随一位明主建功立业,刘备所表现出来的仁政爱民对于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来说,无疑是一种希望,但他更明白,大势已定,强求不来,所以他甘愿当一个隐士,对于诸葛亮辅佐刘备,更多的是一种惋惜,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总的来说,历史的发展也见证了刘备的崛起和消亡,也见证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7

松竹通幽处,一间简陋却又脱俗的小茅屋屹立于院落中。一位身着粗布大衣,松形鹤骨,器宇不凡,犹如一个修道的老者正在抚弄石床上的古琴,老者的四周书架堆满了书卷,幽幽琴声配上竹林清风,沁人心脾。

这位道谷仙风的老者名为司马徽,字德操,是颍川阳翟,他有一双慧眼,不但能识谋士,还能识明主。他还有鉴别才能之士的功能,并像前程无忧一样为那些主君选取和匹配属于他们的谋士,人称“水镜先生”。这位水镜先生在三国时期的地位犹如《天龙八部》扫地僧一般的存在。悲天悯人,看破不说破,功名利禄,人生如梦。

水镜先生为人清雅,学识渊博,他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庞统,并说出那句广为流传的“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这句话想必大家一定不陌生,其实他还说过一句“孔明虽得其主,不得其时”

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看他自己看来,如果不能遇到齐桓公,燕昭王这样的明主,宁愿终老于山野之中。而刘备知人待士,百折不饶,更是三顾茅庐,诸葛孔明深深感受到了刘备的求贤若渴,也被刘备的真挚情意所打动,刘备就是诸葛亮的伯乐,就是他期望的主公。所以说诸葛亮“得其主”。

而“不得其时”指的是,当诸葛亮跟着刘备出山时,天下早已大乱,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一方势力渐渐突起,手下的谋士,名将如数家珍。更在公元200年在官渡之战以少胜多,击败袁绍,统一北方,占据了汉室大部分江山。

而孙吴久居江东,拥有赤壁之天险,孙权所在的地盘就是我们现如今经济最发达的江浙沪地区。鱼米之乡为孙权提供了很多粮食补给,手下的将士多有丰富的水上作战经验。拥有天时地利的孙权坐稳东吴之地。

至于刘备,40多岁的年纪,手下除了几名武将,几乎连一块根据地都没有,更没有多少士兵。他想要一统天下,匡扶汉室,在那样的形势格局下十分艰难。在冷兵器时代,人口,土地的优势是巨大的。当时的政治中心在北方,曹操一人所占的土地人口是另外两方的数倍之多。统一天下已经势在必得了。

诸葛亮满腹经纶,神机妙算,鞠躬尽瘁,他辅佐刘备白手起家,联孙抗曹,火烧赤壁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立之势,后占领益州,建立蜀汉政权。他一生都试图改命,匡扶汉室,但也只是延缓了天下统一的步伐。他六出岐山都没有成功,最后还病死在五丈原上。落得个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壮结局。

水镜先生的话真是一语中的,纵使诸葛亮机关算尽,也不能挽回刘备这些硬伤。很多人都很疑惑,为什么诸葛亮不去辅助形势大好的曹操或者孙权?在当时,曹操和孙策孙权早有能人谋士,去投靠他们,诸葛亮未必能得到重用。

可刘备身边只有那些能打的武将,急缺谋士,所以他过去必将能得到主君信赖,自己的谋略也必将能施展出来。诸葛亮只想做刘备的唯一啊。

8

司马徽看的很透彻,说孔明保刘备没有错,汉末天下大乱,群雄逐鹿,象刘备这样的英主还是少见。连一代奸雄曹操眼里唯一看得起的人物也唯有刘备。刘备不但有抱负,而且还有仁慈,这是英主独具的气质。靠这个可以赢得民心,得民心者可以得天下。因此,司马徽说孔明得其主是选择对了。不得其时大概是其运势不佳,不得天道的助佑。两汉相传已四百年,汉朝的气数已尽。东汉末年宦官当权于内,外戚和军阀割据于外,皇权旁落,小人得势,忠良遭难。各路诸侯借剿灭黄巾之机不断壮大自己,纲纪毁坏,天下分崩,炎刘天下已近日落西山。这个时机来匡扶汉室,复兴东汉唯恐不是明智之举。因此,说孔明不得其时可谓有先见之明。后来的结果果如所料,纵然诸葛孔明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也只是谋得了个三分天下只有其偏居一隅的境况。看来司马德操真不愧为高卧隐士,也不负哪个水镜先生之名,看天下大势如水之透彻,如明镜之高悬,这才是天下之奇才。

9

水镜先生有大智慧,这句话点评的极其到位。

所谓良臣择主而侍。

但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所以怀才不遇成为中国文人的千古惆怅。

诸葛亮身怀通天彻地之才,如果没有遇到明主,老死山林之间,将是多么不幸和悲哀。

从这个角度来讲,诸葛亮是幸运的。在27岁的壮年遇到明主刘备,彼此欣赏,主贤臣忠,得以一展才华,实现生平抱负。

中国五千年历史,像他这样幸运的,并不多见。这是诸葛亮的大幸运。

但是他又有点小不幸。

那就是自己出生太晚,遇到刘备太迟了。

也就是水镜先生所说的,不得其时。

假设诸葛亮早生十几年,在刘备起兵之初,就完成学业,出山辅佐刘备。

那个时侯,各地军阀多如牛毛,曹操,袁绍还没有独霸北方,江东荆州还在混战。刘备的对手要弱的多,发展的机会太多太多。

有诸葛亮的辅佐,刘备不会丢掉徐州,不会败于吕布,败于曹操,不会无可奈何寄人篱下。汉室很快就能复兴,而天下易安。

可惜,诸葛亮晚生了十几年。

在这十几年里,刘备屡战屡败,完美错过了一切可以发展壮大的机会,惶惶如丧家之犬寄居荆州。

在这样极端被动的情况下,再要想成就大业,实在是太难了。

用诸葛亮自己的话说就是,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不得其时啊。

10


在三国中,魏蜀吴相互争权夺利,其中最不能缺乏的就是能人志士的帮助。虽然曹操、孙权、刘备个顶个的都是人中豪杰,但仅仅凭借自身的力量也是难以在权力的争夺之中占据优势地位的。

除此之外,曹操、孙权、刘备一个个的也都是爱才之人。而诸葛亮的出山与此也有很大关系。但是为什么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时水镜先生会说:\"孔明虽得其主,不得其时。\"这句话呢?其实从下面几个角度来看就不难理解了。


第一,从水镜先生的角度来看。根据历史记载,水镜先生原名司马徽,自身博学多才,是当时魏蜀吴三国都纷纷想要招揽的对象。而在《三国演义.毛宗岗批评本》第三十七回 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 中,提到刘玄德遇到水镜先生,追问元直(徐庶)所举荐的诸葛孔明,而水镜先生却说:

元直欲去,自去便了,何又惹他出来呕心血也。

因为水镜先生对孔明有着极高的评价:\"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也。\"水镜先生对诸葛亮报有如此之高的评价,自然也不会希望诸葛亮陷入俗世的泥沼。


而水镜先生的智慧也准确的预言了诸葛孔明的未来。诸葛亮出山后虽竭尽全力的辅佐蜀国的先主与后主,但是如此的呕心沥血却最终也未能挽救蜀国的消亡命运。最后诸葛孔明更是在北伐中身死。而水镜先生不仅仅是诸葛孔明的老师更是其的朋友,亦师亦友的亲密关系让水镜先生难以阻止诸葛亮出山,但也更为诸葛亮出山之后所处的时局感到惋惜。


第二,从诸葛孔明的角度来看。在《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说:

老氏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凡在贤达之流,固必兼而有焉。以诸葛亮之鉴识,岂不能自审其分乎?

且在蜀书中通过徐庶等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语,足可以看出诸葛孔明的过人智慧与高超技能。

况且即使是周瑜与曹操,都称诸葛亮为当世卧龙,人间英才。周瑜更有\"既生瑜,何生亮。\"的无奈之语。在《三国演义毛宗岗批评本》中,写诸葛亮为极冷极闲之人,但又写偏是极冷极闲之人,才有极暖极热之举。这更为诸葛亮为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埋下伏笔。


诸葛亮虽然凭借自身的才能让刘备三顾茅庐,但当时的时代却是注定容不下如此奇才的。曹操、孙权虽有爱才之心,但当诸葛亮做了刘备的谋士,为其统一天下出谋划策时,自然也就不可避免的站在了曹操、孙权的对立面。

二者自然容不下他。而刘备身死之后,托孤于诸葛亮,虽体现了刘备对诸葛亮的全面信任。但也是这个原因,使诸葛亮不得不担负起兴复汉室的责任,在某种程度上加速了诸葛亮的死亡。水镜先生之语,对诸葛亮日后的处境已预见的十分准确。


第三,从刘备及身后代表的蜀国政权来看。刘备最开始以汉室宗亲,兴复汉室为由招贤纳士,博揽贤才。但是事实上刘备是否真的为汉室宗亲还有待考究。刘备对于诸葛亮的尊重与信任自然不必多说,否则水镜先生又为何在\"不得其时\"前加上\"虽得其主\"这四个字呢?自然是因为水镜先生肯定刘备对于诸葛亮的真诚态度。

但是又说诸葛亮出山\"不得其时\",这很大程度上是刘备所代表的蜀国的自身原因。在诸葛亮出山之时,曹操已经吞并了河北的大部分地区,曹魏实力正处于强盛时期,更不消说还有一个东吴在阻碍蜀汉发展的步伐。


即使以诸葛亮的才智,也难以抵御来自曹魏、东吴的双重压力。在诸葛亮出山之时,水镜先生恐怕早已预料到了这一点,否则也不会有\"不得是时\"之语。而诸葛亮所辅佐的后主刘禅,其昏庸无能是事实,但其的地位尊贵也是事实。打不得骂不得,但是不打不骂却又更有负于先帝所托,使得诸葛孔明更为抑郁。

因此才会有《出师表》中\"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讬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之语。并进一步的说明自身的无奈\"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诸葛亮的\"不得其时\"在《出师表》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由以上三个角度来看。水镜先生称诸葛孔明\"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是对诸葛亮日后所处的境遇的十分准确的预料。

你是如何看待诸葛亮的?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相关问答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