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雍正为什么要把《百官行述》烧掉?

雍正为什么要把《百官行述》烧掉?

2020-10-26 23:01阅读(63)

雍正为什么要把《百官行述》烧掉?:谢谢邀请。这是《雍正王朝》电视剧中的情节,历史上是否真有此事有待考证。所以少校下面的分析以讲故事为主。(请一定别当正史

1

谢谢邀请。

这是《雍正王朝》电视剧中的情节,历史上是否真有此事有待考证。所以少校下面的分析以讲故事为主。(请一定别当正史去看)。雍正帝胤禛当着太子以及众位皇子的面烧掉了《百官行述》,达到了一石四鸟的效果。



第一只鸟:给康熙皇帝留下了一个顾全大局的好印象。

在太子被废之前,胤禛一直是作为太子的爪牙而存在的。由这个大前提我们再说一下百官行术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八爷党里面有一个小卒子叫任伯安,这个让国安在吏部当主事的时候,就把所有官员行为不端的地方给记录了下来,整理成了一套书,叫百官行述。

他的目的昭然若揭:这就是文武百官的把柄和小辫子。而这个任保安整理这些东西是给谁准备的呢?是给八爷这位准备争太子的人准备的。



康熙皇帝英明一世,他怎么能不知道如果这套书留传下来,将来八爷党就可以在整个朝廷中呼风唤雨。无论谁做太子都可以被受制于人。况且这套书本身就是个烫手的山芋,一把火烧掉最好,一了百了。

所以胤禛简单粗暴的当众一烧了之。这就是顾全大局。而给皇帝留下好印象,比收买百官威胁百官更有用。这就是胤禛的第1只鸟。



第二只鸟:安了八爷党的心。

烧了这套书,对八爷打的势力是一个极大的打击,怎么会安了八爷的心呢?

八爷最担心的是:胤禛会不会复制一份?或者少烧一份,便继续利用这套书来将百官聚为己用?那八爷党就散了。

这有一个细节:当这套书被从万永当铺取出来之后,直接运送到了四爷胤禛的府中。书上的封条都没有被撕掉,箱子没有被破坏,然后一把火烧了。所以八爷安心了。



第三只鸟:树立了自己的威望。

被百官行术记录了自己行为不端的那些官员们,这下安心了。再也不用被人揪着小辫子了。晚上也可以睡个好觉了。

而这一切他们都应该感激胤禛的大度,对这个冷面王四爷抱有极大的感激之心:谁说四爷冷面冷心?

你看在这件事上就处理的很有人情味嘛。



第四只鸟:给太子挖了一个坑。

当百官行述被烧的时候,太子还傻乎乎的在旁边乐呢,其实他内心想的是:老四啊,你怎么不留个备份啊,这么好的抓人小辫子的机会,以后可以把八爷打狠狠的打击一下。

而他就没想到的是:太子监国,主管六部,竟然在他治下出现了这么大的一个丑闻,康熙皇帝会怎么看待这个太子?

太子无能这个印象会不会在康熙心里种下了?所以说这个坑胤禛给太子挖的。



当人的地位上升到一定程度之后,一言一行都有其深刻的含义。虽然雍正烧百官行述这件事是电视情节,但我们仔细品味,依然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东西。

我是少校柳下惠。

2

《雍正王朝》中的《百官行述》,可以说就是官场上的一颗“定时炸弹”。

在这部《百官行述》之中,涵盖的是上百名大小官员的不为人知的把柄以及不堪入目的秘密,它不仅仅是掌握着所记录官员们的政治前景与仕途命运,甚至还将有些身家性命握于手中,其对于官员们的威慑力可想而知。

而编撰这部《百官行述》的,便是此前被罢黜江南巡盐道任伯安。为了编修这部“大作”,其利用在吏部担任主事的机会,广布耳目,到处搜罗打听,穷尽十年时间才得以完成。他要做的就是要借由这部《百官行述》,极力的保全自己在朝堂上的安稳地位,同时在合适的时候,将其作为交易的“筹码”,来换取足够的政治资源。

然而,就是一部谁都要夺取到手中,进而挟制百官,壮大自己势力的强大工具,竟然被雍正直接一把火给当众烧掉了。

看到这里的时候,或许有朋友会说,雍正做得好,做得对,此举足可见其为人的刚正,不屑于使用这些阴谋诡计。当然,也会有人说,雍正这样的行为太过于愚蠢,这部《百官行述》对于兵强马壮、人员众多的八爷党不算什么,但是对于形单影只的雍正来说,能够获取这些官员们的投靠和支持,无异于增加了其从“九子夺嫡”中胜出的砝码,现在就这样一把火烧掉了,太可惜了。如果持有的是前一种的观点,那就太小看了雍正;而如果持有后一种的想法,那无疑是更加的错看了雍正。

当众烧毁《百官行述》看似让雍正失去了一次挟制百官、扩大势力和影响力的机会,但也就是这样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举动,却恰恰起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树立“孤臣”形象,继续示好康熙。

“孤臣”,这是康熙对于雍正的要求,同时也是雍正需要在康熙面前极力树立和展示的形象。

康熙让雍正做一介“孤臣”,这里的“孤臣”,要拆分成“孤”和“臣”两层意思来理解。所谓“孤”,就是孤独和孤立,是康熙在告诫雍正不仅不能结党,同时也要保持自己的独立个性,不能与其他势力同流合污;所谓“臣”,就是“为人臣”,这也是在暗示雍正要收起对于皇位的觊觎之心,安心辅佐康熙以及太子胤礽。

毫无疑问,此时的康熙不仅仅是对于雍正,包括对于其他皇子,都不希望其与胤礽争夺储君之位,如果一旦表现出了夺取皇位的想法,无疑将会引得康熙的巨大反感,这就是康熙心中的“红线”,皇子们也是万万触碰不得的。

这一点对于此雍正来说必然也是非常的清楚,所以他要做的,就是不能让康熙对其起一点点的疑心,不能让康熙有丝毫的感觉认为其对于皇位有觊觎之心。

于是,雍正不仅仅是必须要烧掉《百官行述》,并且是要当着众人的面,在所有人看到自己并没有动过《百官行述》的情况下将其销毁,而这一切的一切,实际上都是做给康熙看的。

首先,以康熙的性格,这个时候的京城上下乃至王公大臣的府中,必然是有康熙皇帝的眼线,所有的一切都逃不过康熙的眼睛。

在此之前,康熙皇帝能清楚的了解到三位拖欠户部库银的官员将借来的银两挪作他用,也依旧能够在此后将隆科多当掉的宝刀赎回,这些都说明了康熙的“谍报”工作真的是做的特别好。因而这件事情想要瞒过康熙,是绝对不可能的,而他要做的,就是把一切做到尽善尽美,让康熙看在眼里,同时也能表明自己的心志。

其次,就是要彻底打消康熙的怀疑,消除一切“可能性”的因素。

《百官行述》为什么会在雍正手里?雍正在此之前有没有看过?会不会烧掉的是一份假的,真的却被其藏起来了?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疑问都会困扰着康熙,甚至是其他的皇子和朝臣们也是如此,而这必然是将雍正至于一个非常不利的境地之中。

于是,雍正与十三阿哥胤祥联合起来,用一套“连环计”,就是要消除众人、特别是康熙皇帝的疑虑。

第一步,先制造家中被盗的假象,同时安排李卫前往存放《百官行述》的万永当铺,当掉这批“赃物”;

第二步,借由十三阿哥胤祥署理的刑部,通过刑部将其立为案件,走正常的渠道,将一切的行动公开化,避免了为人指责此为“暗箱操作”的可能;

第三步,雍正和胤祥兵分两路,雍正前往八阿哥胤禩府上,截留八阿哥等人,防止其进行干扰,同时胤祥派人前往万永当铺,抄没《百官行述》;

第四步,雍正不仅喊来了八爷党的一众阿哥们,包括太子胤礽、三阿哥胤祉以及上书房大臣马齐,也被雍正喊来了,这样一来朝堂上的各方势力齐聚一堂,共同为雍正作证,之后共同见证了《百官行述》被烧毁,算是做到了有人可证。

再次,雍正在做这些事情的同时,也为自己找到了“保护伞”。

毕竟《百官行述》万永当铺搜查出来的,这样一来,万永当铺作为八阿哥胤禩的产业,必然让胤禩等人绝对不敢就此事在康熙面前为难雍正,因为一旦彻查下来,八阿哥胤禩等人的嫌疑远远超过了雍正。

而不管是从动机,还是从便利性上,胤禩等人无疑是更加接近于获取并且看到《百官行述》,当然,始作俑者太子胤礽则是更加不希望将此事张扬开来。于是,雍正也得以从整件事情中全身而退了。

当然,事情最后还是为康熙皇帝所知,只不过康熙并没有发表任何的看法,也没有做出任何的交代。

一方面,是因为他对于雍正的行为是非常的认可,只是雍正在此之后并没有对康熙进行及时汇报,让康熙感觉到了一丝疑惑。然而从雍正的角度来说,他没有汇报就表明他不想以此“邀功”,不想因为画蛇添足,难免引发不必要的事端。

而从另一方面来说,此时的康熙尚在南巡途中,他并不希望因为《百官行述》而造成朝局的动荡,这样一来康熙必然是鞭长莫及,极容易发生变故,这也是康熙所不想看到的。

可以说,雍正用烧掉《百官行述》的做法表明了此时的他并没有争权夺势的心思,反而是继续展现着自己识大体、顾大局,以朝局为重的一面,这无疑赢得的是康熙皇帝对其的巨大好感。


销毁《百官行述》,不让他人获取。

此时的任伯安已经在年羹尧屠灭江夏镇的过程中,被年羹尧处死了,而关于《百官行述》,留下的也仅仅是一张可以提取这部“私档”的当票而已,可以说被烧掉的这部《百官行述》就是一份孤本,在这之后也再无出现的可能。

雍正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此时的他已经真正有了“夺嫡之心”了。

说到这里不得不要提一下,此前的雍正是真的没有夺位的想法,他有的只是对康熙尽孝、对太子尽忠,按照康熙皇帝的要求做一个“孤臣”。

那么是什么让雍正有了争夺皇位的想法呢?原因有两个方面。

一来,这个时候的太子胤礽已经多次“坑”了雍正,特别是在雍正追比户部欠款的时候,不仅让雍正替其隐瞒、干扰正常的追比工作,之后更是在百官面前公然的质疑甚至是羞辱雍正,无疑让雍正遭受到了巨大的耻辱,而他对于太子胤礽也是愈发不满,同时更加认为胤礽是难堪大任,断然无法将国家治理好。

二来,便是邬思道与十三阿哥胤祥坚定的支持,让雍正有了足够的信心,尤其是十三阿哥胤祥那句“你为什么就不去争一争”,让雍正感受到的是莫大的鼓舞。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雍正有了脱离太子胤礽而另立门户,进而参与夺位竞争的想法,并且开始了付诸行动。

在这个时候,雍正采取的策略便是“争是不争,不争是争”。

然而,“不争”只是将自己的“夺嫡之心”隐藏起来,不为康熙所发现,进而受到康熙的反感与打压,同时也不能为太子胤礽以及其他皇子,特别是八阿哥胤禩等人所察觉,为的是避免遭受到排挤、构陷与打压。

于是,雍正用当众烧毁《百官行述》的方式,向外传递了三个非常重要的信息。

其一,他并没有任何的夺取储君之位的想法,要不然便不会将这份可以挟制、号令百官的最好“工具”就此销毁。

其二,雍正他坚持的朝堂上的“正义”,坚决抵制、认真杜绝这样有违“圣人之道”的行为在官场肆意横行。

其三,在皇子与朝臣面前,继续树立的一个“冷面王”的形象,虽不靠《百官行述》挟制百官,但是多少也能起到以德服人的效果。

而从其根本原因上来说,便是既然雍正本人无法得到也无法利用这部《百官行述》,那么其他皇子也不许得到。


一手“反客为主”,为十三阿哥胤祥以及年羹尧进行开脱。

纵观雍正获取《百官行述》的过程,十三阿哥胤祥以及年羹尧可以说在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同时也有着诸多的“违规”行为。

特别是年羹尧,他不仅一夜之间屠灭了整个江夏镇,将全镇上下七百余口尽数屠戮,更是一把火将江夏镇付之一炬。而整个屠镇事件中被杀害的不仅有任伯安、刘八女、黄体仁等一众朝廷要犯,甚至连负责协防江夏镇的淮安营官兵也被尽皆杀掉,而这一起都是在没有康熙皇帝允许的情况下行事,年羹尧的罪过可想而知。

与之相对应的是,年羹尧听取的是十三阿哥胤祥的安排,如果真的追究起来,胤祥将会承担更加严重的罪责,这一点也不得不让雍正有所后怕。而更加让雍正感受到无奈的是,事情原本可以不这么复杂,却因为年羹尧的所作所为,让雍正和胤祥就此陷入了非常不利的境地之中。

所以雍正要做的,便是扭转眼前的这种不利局面。

于是,他先是到八阿哥胤禩府上抢先说明了年羹尧屠灭江夏镇的事情,目的就是让胤禩等人先吃上一个“哑巴亏”,也使得他与胤禩的人在任伯安、刘八女的问题上,先达成利益关系上的一致,避免届时出现分歧。在随后的宴请中,他又将所有的罪责全部推卸给了任伯安和《百官行述》之上,年羹尧更是被他“包装”成为了为国为民“英雄人物”,就连三阿哥胤祉都不禁夸赞年羹尧此举是“大功一件”,算是彻底为年羹尧进行了“洗白”,同时胤祥也可以从中抽身。

当然,尽管太子胤礽非常愤怒,但是面对在场众位皇子以及马齐,也只得表示支持,而在事后,他也知道自己理亏,更是担心康熙直到这件事情的原委,因而也就不敢过度伸张。

就这样,包括雍正、十三阿哥胤祥以及年羹尧等人,全部得以从此事件中全身而退,而年羹尧更是被康熙皇帝加封为四川巡抚,反而是不降反升,“因祸得福”了。

雍正的一把火,不仅烧掉的是这部可以挟制百官,甚至引发朝局动荡的《百官行述》,同时也让太子胤礽以及八阿哥胤禩等人无法借由此实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在这之后的太子胤礽,更是因为其与任伯安相约,妄图利用《百官行述》控制朝局的“阴谋”被康熙所知,进而导致了其皇太子之位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被康熙皇帝废黜。

而烧掉《百官行述》的雍正,让其团队此前所有的行为都得到了暂时性的自圆其说,得以从此事中全身而退,并且也使得康熙皇帝他也有了新的看法和认识,极大的增强了康熙对其的好感,也让其在此后的夺嫡之路上获益良多。

由此可见,烧掉了《百官行述》,雍正非但没有任何的损失,反而取得了“一石三鸟”的效果,进而成为了真正的“赢家”。

3


这个问题有意思,宋安之来回答!

老四之所以一把火烧掉百官行述,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年羹尧血洗江夏镇事情影响太大,很明显老四是压不住这件事的。太子和老八已经开始追查起来,甚至老八根据老十四查出的有限线索,都初步确定是年羹尧血洗的江夏镇。

因此年羹尧是血洗江夏镇的罪魁祸首,早晚会被老八和太子知晓。而百官行述他们自然也会知道落于自己手中,所以与其等着他们一起对自己发难,甚至捅到康熙那里,影响自己夺嫡,还不如干脆一把火烧掉,大家谁也得不到。


二是烧掉百官行述,可以替年羹尧洗白,使年羹尧这个杀人恶魔,摇身一变成为有功之臣。

因为老四召集了太子和诸位阿哥,还有上书房留守大臣马齐,也就是当时在京城的百官之首。当众说出了百官行述的存在,并且说道有人勾结任伯安,想要得到百官行述掀起一场政潮,老十三掌管刑部知道这件事以后,为了保密所以让进京述职的年羹尧顺道去捉拿任伯安,查抄百官行述,不料任伯安勾结淮安营拒捕,所以年羹尧将他们依法剿灭。

这样一来,年羹尧自然成为功臣,一切事情也就解释的合情合理了。

三、老四这样做,是为了借刀杀人对付太子做铺垫

大家注意老四对马齐的说法是有人勾结任伯安想要得到百官行述,掀起一场政潮。其实说的很有水平,因为他说的是事实,太子就是这个想法,但他没有说出是太子想要百官行述,很明显留了余地。

老四这样说其实还有技巧,首先替年羹尧洗白,然后留有余地,太子质问老十三之时,老十三回道他们这样做是为了不让太子再次翻船,意思是你这样是犯错误的,我们这样自作主张就是为了避免你再犯错误。

同时还有关键就是勾结任伯安的人,用脑子想都知道是皇子才有这个能量。而皇子中符合这个条件的寥寥无几,也就是老八和太子,而百官行述就在老八名下的万永当铺,老八没必要再多此一举勾结任伯安,所以老四是有意无意的意指太子是这个想勾结任伯安的人。

再看看后来老八觉得有猫腻,命令胡管家套高福的话,送给高福一座四合院和一个妓女,以收买他。

而老四知道高福被收买以后,急性子的他并没有暴跳如雷,而是不闻不问。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让邬先生拿到太子写给任伯安的亲笔信这种重要的东西,然后又通过高福给了老八,使老八利用这封信导致太子二次被废。

而太子被废以后,高福也被赐死,说白了就是杀人灭口。

这说明老四是在借刀杀人,故意露破绽,让老八得到太子亲笔信,然后使老八背负废太子的罪名,自己则是坐收渔翁之利。

所以总结来说老四当着诸位皇子对马齐说的话,其实就是在有意无意的指太子就是勾结任伯安之人,只要康熙知道了一查就可以查出来的,就是在为他后来谋划废太子做铺垫。

四、老四这样利是很大于弊的

老四烧掉百官行述,可以说是有着诸多好处的。

首先是既然事情早晚会捅出来,自己肯定保不住百官行述,干脆烧了大家谁也得不到。

还有就是百官行述留着也不是个事,如果康熙知道了,到了康熙手里,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难题。查吧,三百多名官员,到时候势必会造成朝野动荡,动摇自己的统治。不查吧,腐败如此,自己这个当皇帝的不闻不问,以后如何统治天下呢,可以说进退两难。

而老四这么一烧,康熙自然没有这个难题了。可以说老四是相当上道,而事实证明老四这么一烧使康熙更加肯定他,所以二废太子之际,康熙下的第一道密旨就是让老四在京城统领隆科多,来监视对付太子,当时写密旨的张廷玉都震惊了,因为老四是太子的人,明面上太子一党之人,康熙竟然这样命令,所以疑惑的问道四阿哥?

康熙再确定一次,张廷玉才写密旨。这说明有人勾结任伯安想掀起政潮,而这个人很可能是太子的情况下,老四还是烧掉这个百官行述。这么一烧,足以证明老四是值得信任的,所以康熙让老四去对付抓获太子,就是切割他跟太子的关系,等于是在二废太子风波之中保全了老四。

可以说光是这个巨大回报也是值得了,说明老四没有白烧。

还有就是老四这么一烧,使三百多名官员避免了被清查的威胁。这样一来,肯定无形中笼络了不少人心,这对于孤臣老四来说,也是一件好事。

正因为如此所以老四才烧掉百官行述,因为这个做法对他来说利远远大于弊的。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回答,欢迎吐槽、点赞、关注~

4

假如你是康熙,最后拿到了“百官行述”,该怎么办?

(影视剧里的“百官行述”)

关于《雍正王朝》的分析很多,其中不乏立意深刻的作品,本文就不多做分析了。我们单单来说说这个“百官行述”,到底是多么尴尬的存在。

首先,所谓的《百官行述》是二月河虚构的,历史上并不存在。按照电视剧描述的,百官行述来自于一个名叫任伯安的人,他在吏部担任小官的时候,利用手头资料齐全的便利,搜集了百官的种种劣迹,汇编成册。四大箱的“百官行述”,成了要挟百官最重要手段。

当然,到最后老四胤禛一把火把百官行述烧掉了,这事儿也就告一段落了。


我们首先要问一个问题,任伯安真的有本事写成“百官行述”吗?

(吏部资料)

吏部掌握着全国官员的任免、考课、封赏等事务,但是清朝的统治集中在皇帝手中,中高级官员的任免,也完全是军机处秉承皇帝的旨意直接发布的。吏部在其中,只起到一个最基本的文书工作。而下级官员的资历考察等问题,吏部人手有限,面对庞大的下级官员群体,也基本上是按照规章办理文书手续而已。

吏部作为一个走形式的机构,从哪里得来的“百官劣迹”?要知道,吏部的基本工作是官员升迁考核,每天处理的都是“公文”。也就是说,他们能看到的都是“流水账”一样的文件。比如某某官员何时何地任什么职务,干了几年时间,任期内有没有被上级处理过,按规定到什么时间该调任了……还有就是官员交接、丁忧、补缺等等这些明面的事情,他们从哪拿到的“百官劣迹”?

吏部的工作是官员的升迁任免的文书工作,基本不可能涉及到更深入的内容。就算有一些买官卖官的内幕消息,像任伯安这种低级官吏,也是不可能知道的。

不然的话,“百官劣迹”都明目张胆的摆在吏部的档案库中,谁有时间都能整理一份出来,那吏部的官员岂不是人人都能有《百官行述》了?

所以,真要是勉强有的话,那也是类似于“粘杆处”这种特务机构才有,一般人根本接触不到。


下面,我们不考虑“百官行述”的出处,就当他真的存在吧。

(影视剧中烧掉“百官行述”)

人人都有黑暗面,百官当中九十九个都有劣迹,只不过严重程度不一样。所以理论上而言,舍得花钱花时间,确实有可能弄出一套“百官行述”。

但是,百官行述真的意义重大吗?

老四胤禛如果没有烧掉这批东西,而是直接送给了康熙,请问康熙怎么办?要知道,杀一个贪官很容易,如果满朝廷都是贪官,能全杀了?

真要是按照百官行述的设定,那朝廷一大半的官员都是劣迹斑斑。就算是到了康熙手上,他也明白这东西已经意义不大了:你真要是处罚,那就把大半个朝廷都清空了,不光是颜面不保,而且需要“大换血”才行——朝廷要想顺利运转,靠的就是这些官员,整个换一套新系统,万一运转出了问题怎么办?

所以,摆在面前的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彻底忘记这件事情。你把百官行述送到康熙手上,他也会一把火烧了。

手底下有一个混蛋,拉出来砍了就行。手底下全是混蛋,那就只能装聋作哑,以后慢慢处理了……

5

《雍正王朝》中《百官行述》一折似曾相识。原来《三国演义》中有过类同的描写。

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击败了袁绍,并搜出曹营众人暗通袁绍的密信。众人心惊,未料曹操未开箱而付之一炬,并大度说到,当时情况紧急,我都没有必胜把握,诸位有些想法,不必介意。

《百官行述》是八爷党为掌控朝臣,把他们相互勾结、买官卖官的交易记录下来,做为把柄,随时可要挟他们。涉及人员之广,超出想象。

当四爷胤禛奉旨办差发现了这一重大秘密。他可上报朝廷,搏得美名。而他当众烧掉,令人费解。

其实这不是老四有多么仁慈,而是他正下的一盘更大的棋一一收买众臣之心,搏得好名,等待时机。

一,胤禛非嫡非长,又是冷面王,在朝属于孤臣。并没有夺嫡的资本。

二,在处理《百官行述》一案已显露出他的刚毅果断和深谋远虑。

1,此事若抖了岀去,朝臣半数将牵涉进去。杀头灭族不知得多少人?好大喜功的康熙已将处于难堪境地,,他一心想称千古一帝彻底没戏。

2,表面看他把《百官行述》己销毁,但己传到康熙耳朵里,对老八为首的一党相当的忌讳。其实从此事起,老八做为太子人选早就踢出局。

3,胤禛这样的处理最合康熙心意。即保全了父皇"康熙盛世"的面子,也避免了朝廷中可能的震动。所以此事后他晋升为亲王。

4,从雍正登基乃至后来几次朝堂逼宫,他并未显得孤立。其中应包括来自于当年《百官行述》中末暴露身份_些大臣暗助和感激!

6

金庸的武侠小说中很多所谓武林人士都喜欢用“毒药”来控制别人,让别人死心塌地为自己服务,服务得好,就按期给解药,要是反叛或有其他想法,就不给解药,毒死你。这些武林组织就是靠这种手段达到管理的目的。

在《雍正王朝》里,任伯安的《百官行述》就是喂给朝野百官的毒药,拿下了他们的“小辫子”,你要是不顺从,就给你断送了前程,就有入狱杀头的危险。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才成为人人争夺的对象,尤其是参与夺嫡的皇子们。

拿人“小辫子”,拿人“把柄”,通过这种方式来控制百官终究不是君子所为,也不是皇帝权术之道。中国几千年的皇权思想,从独尊儒术开始,到宋代程朱理学,相互借鉴杂糅的统治思想里,“行王道”还是占据主要方面,不管是儒家还是道家还是理学,从不主张哪朝哪代靠拿人“把柄小辫子”来治理国家的。

所以,《百官行述》的存在就是一味“毒药”,它可以乱人心性,靠这种办法来治理国家和朝政,不会带来安定与和平,人人处于信任瓦解的边缘,最终只会以“乱”结束。

如果大家还看过《康熙王朝》,李光地建议康熙皇帝开启“风闻言事”的事一定还记得。结果呢,“哪个背后不参人,哪个名下不被人参”的局面产生,满大清除了皇帝和太皇太后没人敢参,其他的人无不被人参,皇帝怎么办?难道个个都给法办了?那还有谁给朝廷办事,谁还敢给朝廷办事。

万事不可能做的十全十美,法理,人情,在中国古代绝对是绕不过去的两大因素,有的是因为难以洁身自好,有的可能是身不由己,还有的可能是连带关系,其中的道理和情况不是几句话就能说明白的。

《百官行述》跟“风闻言事”的效果也差不多,最终只会搅得朝廷人人自危,乱局丛生。胤禛作为一个有作为的皇子,当然能够意识到这样的危险。邬思道有一个观点是贯彻始终的,那就是乱局对于八爷党有利,稳定则有利于四爷党,这是金科玉律。

回到《雍正王朝》,四爷胤禛烧毁《百官行述》,难道真的仅仅是因为《百官行述》是一味毒药就必须毁灭?难道皇子们真的是都想利用《百官行述》来要挟百官,为己所用?胤禛这么做,可能出乎你的想象。

一是博取在康熙心中的好印象。

很多人以为,皇子们谁得到《百官行述》,就真的能够拿来要挟百官,尤其是皇太子胤礽。这么分析是将康熙皇帝这个大BOSS当做蠢猪一样的存在了。试问,《百官行述》就算放到八爷胤禩手里,他敢拿来要挟百官吗?皇太子胤礽就算得到《百官行述》,他又敢据为己有,肆意作为要挟百官的工具?非也。皇帝的儿子们都是人精儿,要是《百官行述》真的能够拿来肆意妄为,那就太低估他们的智商了。

刑部冤狱案,老八胤禩诱审肖国兴,尽管是骗审,他也不敢保留,即刻送呈康熙皇帝定夺。虽然是戳太子的屁股,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的做法无懈可击,康熙也不得不加封于他。《百官行述》带来的后果和影响比刑部冤狱案要强大多了,这些夺嫡的皇子们就算拿到《百官行述》,谁敢不呈报康熙皇帝而据为己有?要知道,谁据为己有,一旦发现,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老四胤禛首先拿到《百官行述》,他没有呈报康熙皇帝,这也是康熙皇帝当时很恼火的地方,但是听说他一把火烧了的时候,即刻就认可了胤禛的作法,如此,在康熙皇帝心中留下了好印象。

换句话说,即使老八胤禩拿到《百官行述》,他也会毁了它,而不是拿来利用它要挟百官,《百官行述》在皇子们手里的作用不是利用“小辫子”或“把柄”治理百官,而是用来博取夺嫡的条件,这是很多人误会的地方。可能除了皇太子胤礽有拿《百官行述》要挟百官的意思(狗急跳墙),老八老四老十三老十四恐怕都不敢这样做。很多人以为,皇子们争夺《百官行述》的目的是拿来要挟百官,大错特错,他们敢拿来试试看,康熙皇帝难道是吃素的?

二是博取在百官中的好印象。

谁都不希望《百官行述》被利用,可以肯定的是,谁都希望《百官行述》被毁掉。并且可以肯定的是,即或是康熙皇帝拿到《百官行述》,最终也是毁掉它。但是对于胤禛来说,这里面有个“技巧性”问题,即:是呈报康熙皇帝后,由康熙皇帝毁掉还是胤禛主动出击亲自毁掉,这两种结果和影响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如果是胤禛呈报康熙后,康熙皇帝下令毁掉《百官行述》,那么恩惠就在于康熙,百官当然是对康熙皇帝感恩戴德。如果是胤禛亲自毁掉,那么恩惠自然就在于老四胤禛。在这样的情况下,胤禛召集皇子大臣们见证,主动毁掉《百官行述》,博取了百官好印象,那些有“小辫子”和“把柄”的人,心中自然转而支持老四胤禛,这样换取的人心比用《百官行述》要挟换取的人心要可贵得多。

当然,胤禛必须要让皇子大臣见证这一时刻,这样就显得他的坦荡和磊落,皇太子胤礽也无话可说。康熙皇帝也就顺便将这个人情送给了胤禛,要不然,肯定得一顿狠批。

三是断送太子胤礽的念想。

胤礽经历了一废太子之后,属于秋后的蚂蚱,他不择手段索取《百官行述》的目的当然很简单,就是想利用《百官行述》要挟百官为己所用。但是胤禛心里很明白,这样做的结果必然会引起朝局动乱,一旦朝局混乱,对自己极其不利。要知道,老四胤禛可是举荐太子复立的主要成员,康熙皇帝一旦知道太子利用《百官行述》为祸朝廷,老四胤禛必定首当其冲的受到牵连,如此就十分被动了,让八爷党得势了。所以,老四胤禛要断了太子胤礽的念想,也是为了保全自己。

综上所述,除了皇太子胤礽狗急跳墙希望利用《百官行述》来要挟百官,老四胤禛、老八胤禩和其他皇子都不敢用来要挟百官的,他们争夺《百官行述》的目的是获得主动权和优先处理权,来博取康熙皇帝的好感,争取百官之心。

老四胤禛首先得到《百官行述》并烧毁它,获得了优先处理权,得到了康熙皇帝的认可,也争取了百官的支持,在夺嫡之路上获得了更多的主动权。那些被拿了小辫子和把柄的官员谁心里不对他感恩戴德啊?

7

雍正皇帝为什么要把《百官行述》烧掉?

所谓的《百官行述》就是在八阿哥的授意之下,由任佰安负责编制的一部当朝官员相互勾结,买官卖官的黑幕交易,牵涉到的官员人数之多,涉及的范围之广,如果选择公告天下,可以说是当时第一大丑闻也不为过!这样让晚年的康熙颜面做存?那么整个朝局无异于大地震!那么朝局还能稳定吗?所以,雍正选择把《百官行述》烧掉是明智之举!

为什么呢?



一,《百官行述》不仅仅是一桩丑闻,更是一个随时引爆官场的大手雷!

《百官行述》就是八阿哥,九阿哥以及十阿哥的精心谋刬之下搞出来的!

里面记录了当朝官员之间见不得人的内幕和交易!八阿哥几个人建立这个的初衷是:必要时利用这些见不得光的事去控制或者是威胁一些人!很多朝中官员知道后惶惶不安!如履薄冰!提心吊担!

但是,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

四阿哥和十三阿哥巧设计谋,采取调虎离山之计,智擒了《百官行述》的实际负责人任佰安!

四阿哥坐实了任佰安的罪名,还把这个皮球踢结了九阿哥,又卖了个大人情!真正的一箭三雕!!!



二,雍正把《百官行述》烧了,是保全了一批官员,也是维护了朝中的稳定!

雍正在擒拿任佰安这件事上处理得非常的高明!

为什么呢?

1.由于当中涉及到官员多,这样是等于保全了他们!

2.挖了阿哥党势力的墙单,砍了阿哥党一条臂膀!让阿哥党舍车保帅!

3.卖了个大人情给阿哥党!

4,由于《百官行述》烧了,很多见不得人的内幕烟消云散,让那些牵涉其中的官员终于放下压在心中的大石头,可以安安心心过日子!维护了朝局的稳定!

所以,雍正这样做,确实是既明智又高明!



由此可见:雍正这样做,也是出于综合多方面的考虑!毕竟康熙晚年统治的朝庭,是多事之秋,经不起反反复复的折腾了!

8

我是鹏正!我来回答!我是喜欢军事和历史的小学弟鹏正。

我记得《雍正王朝》有一个经典镜头,就是在江夏镇有一个叫任伯安的官员利用职务之便收集了几乎当时所有官员的资料甚至包括他们的把柄,任伯安是八爷底下的一个门客,由于期间任伯安不信任老八,随后又转头了当时太子老二。

但是不知道怎么的,几乎同时间都知道了这本书的存在,双方势力为争夺这本书而煞费苦心,不久后,雍正获得了这本书,随后大家都知道,他当着大家的面把这本书烧掉了。其中有三大原因!

当时的大清朝内忧外患,内部反叛不断外部有强敌干预,如果这个时候内耗的话,毫不疑问是对大清朝雪上加霜,天下都坐不稳了,也就不需要管那些没有不合实际的东西,并且这么做还能收一波好的人缘,像四爷的对立面八爷势力,就是最好的证明。

其二这本书本身祸根,如果老四想要这本书去威胁别人,那他自己离死不远了,会有很多人想弄死老四,所以看来,这并不是什么救命稻草而是烫手山芋,所以老四在公共场合把书烧掉,刚好打消了所有势力的顾虑更能保存自己的安全。

最后一点就是,千万不要在皇帝面前耍心眼,对于一些把柄大家都是众所周知的,心里明白就好,捅出来就变成另一种意义了,这样反而会让皇上反感老四,并且皇上也会担心,如果老师掌握了这本书,那老四很有可能召集百官,对抗皇上,这样的话,皇上都很有可能对他起杀意之心。所以老四这招实在是高明之举。

(以上配图均来源于网络)

9

在《雍正王朝》中,太子胤礽复位后,似乎不愿再被摆布。他开始反击,先是把所有八爷党的人全都免职了,然后又惦记上了任伯安手中的《百官行述》。

《百官行述》是任伯安当年在吏部供职时搜罗记录下来的三百多个官员相互勾结、买官卖官的把柄。他把这些东西记录下来,打算留给八爷胤禩挟持百官之用。经刑部冤狱案后,任伯安决定投靠太子胤礽,于是他联络太子党羽,说只要胤礽能把押解在刑部的任季安和刘八女放回,他就会将《百官行述》双手奉上。

胤礽想到了现管刑部的老十三胤祥,他给胤祥来了个连环计,逼迫胤祥帮他私放了任季安和刘八女,结果胤祥与胤禛配合,二人将计就计,令年羹尧持刑部密令以捉拿钦犯任季安、刘八女为由突袭江夏镇,夺走了取回《百官行述》的当票。之后,胤禛和胤祥又从万永当铺顺利夺得《百官行述》,并在几位皇子的和上书房马齐的见证下将其烧毁。

那么,胤禛为何要把《百官行述》烧掉呢?

第一,《百官行述》的确是三百多个官员的把柄,但也是一块烫手山芋。正如胤禛所说的,谁看了《百官行述》,谁拥有《百官行述》,就意味着谁有挟持百官结党夺嫡的嫌疑。所以,胤禛将其烧毁。

第二,变相打击太子党和八爷党。《百官行述》最初寄存在京城的万永当铺,而万永当铺是八爷胤禩的产业,由此可见,《百官行述》最开始其实是在胤禩手中。胤禩保存《百官行述》是要干嘛呢?很显然,他想利用这些把柄去控制官员,为八爷党牟利,为夺嫡做准备,而太子胤礽同样有挟持百官结党夺嫡的需要。所以,这二人无论谁得到这本《百官行述》,都会扩大自身势力,这对同样卷入夺嫡纷争中的胤禛十分不利。烧掉《百官行述》其实起到了打击太子党和八爷党的作用。

第三,给康熙一个交代。《百官行述》涉及那么多官员的黑幕,一旦被公之于众,势必会引发大清官场的集体塌方,这肯定不是晚年康熙所愿意看到的,而如果对此置之不理,或是仅仅拿几个小鱼小虾开刀,又势必会有失公正。如果胤禛在得到《百官行述》后,连夜将其交给康熙,康熙反倒会无所适从。所以,胤禛将《百官行述》烧掉,是在替康熙着想,给康熙一个满意的交代,并再次向康熙展示了自己稳健的办事能力。

10

《百官行述》是由任伯安组织编写的一部记录官员行为不端的黑历史。包括官员之间的关系网,买官卖官的途经,收受贿赂的多少,大小官员谁去过妓院,有什么不良癖好都一一记录在案。任伯安是八阿哥的包衣奴才,负责南方一带八爷的财产收入兼特务工作。这本《百官行述》也是偶然得到。雍正和老十三一次回京住在刘八女的庄上。当时未表明身份,刘八女很狂要赶他们走,并举出先帝御赐金匾。老四,老十三也未发作就离开了。随后一路打听刘八女所作所为,居然也是八爷一党。老四的狠劲上来了,命年羹尧率兵扮作土匪暗杀刘八女全家,洗劫了全部财富,并找出这本《百官行述》。

老四一看大吃一惊,大大小小官员全部都有记录。四爷,十三爷还是重点照顾对象。禀报了康熙爷后,康熙问如何处理。老四这时参照了曹操的作法。可见老四也是城府极深,手段老道。第一为了大清国的体面,保证朝局的稳定;第二保护所谓个人隐私,当然也有老四自己的隐私,第三为了笼络其它官员的人心。于是象曹操那样把和袁绍暗通往来的书信烧掉,《百官行述》也付之一炬。列位,这不是一本书,而是一册一册的,总名叫《百官行述》。雍正这么一做第一百官放心了,可能不少人心中倒向老四。老四有没有暗中复制一部呢,不得而知。




相关问答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