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李渊的禁军哪里去了?消灭太子就夺权了吗?:玄武门事变并不是一件孤立的事,实际上它是唐初内部权力分配失败后,矛盾的集中爆发。当然消灭太子李建
玄武门事变并不是一件孤立的事,实际上它是唐初内部权力分配失败后,矛盾的集中爆发。当然消灭太子李建成是夺取大唐权力最关键的一步,但却并不是最重要的一步,最重要的就是拿下李渊所控制的禁卫军。
首先说一下,李渊被夺权实际上从唐初定都长安城就已经埋下了种子。
公元616年七月初四,李渊在山西晋阳誓师起兵,四个月后的十一月初九,李渊顺利攻入长安城。第二年五月,李渊登基称帝,李建成被立为皇太子,此时距离李渊起兵仅仅过去了10个月。
战争出奇的顺利使得李渊过早的称帝,当然早早的称帝也有好处,一来可以牢牢的占领大义,吸引人才,二来也还可以有效的管理国家,制定法令。但在战争频繁的时候过早称帝,国君留守国都就出现了大问题,那就是国君会逐渐的失去了对军队的控制权。
李渊当时也发现了这一问题,由于李世民军功威望的提升,自己逐渐失去了对军队的控制权。为了制约李世民,李渊采取了制衡的策略。即在外由李世民、李元吉共同带兵作战,双方共同牵制。另外赋予太子李建成一定的权力,让李建成有足够的实力制约李世民。
很可惜李元吉不争气,李世民基本上是百战百胜,而李元吉则是百战百败。留守太原老家时把老家都丢了,最后由李世民给他擦的屁股。之后李渊又派李元吉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李世民将刘黑闼的主力打败后被调回长安,这是一个明摆着给功劳的机会,结果李元吉还是没抓住,被刘黑闼的败军追着跑。
军队内以李元吉制衡的手段失败了,李世民的权威也顺利达到了顶峰,官职也做到了司徒、尚书令、中书令。最后封无可封的时候,李渊将李世民封为了天策上将军,并且允许了李世民开府治事,位置在诸王之上。
李世民开府治事后,唐廷内部出现了重大的问题,那就是大部分优秀的将领进入了秦王府,一时间李世民似乎掌握了长安以外大半的军权。
为了再次制衡李世民,李渊无奈选择分割权力给李建成,让李建成有能力去制衡李世民。李建成有了父亲李渊的支持后如虎添翼,在长安城内面对李世民时有压倒性的优势。
当时在长安城内,李氏父子四人共计控制士兵33800人,其中李渊掌管3万禁卫军,号称“元从禁军”,负责玄武门周围的守卫。元从禁军是李渊控制长安城的重中之重,李渊为了安抚他们的军心,将渭水北岸最肥沃的土地赏赐给了他们,因此元从禁军也称北门屯营兵。
李建成有长林军2000人,另有300名骁勇骑兵,李世民有800府兵。李元吉有700府兵。
▲唐长安平面图▲
实力的差距过于明显,李世民知道在长安城内无法有大的发展,于是向李渊请命镇守洛阳,目的在于结交关东豪杰,以备将来反攻关中。
李渊最初同意,但李建成看清楚李世民的计划后苦苦哀求李渊,最终李渊听了李建成的建议后否决了李世民的请求。但与此同时,李渊做出了一件非常昏庸的事情,那就是调任李建成手下将领常何做了玄武门三把手,掌管一定的数量的屯营兵。
或许李渊的想法是增加李建成的权威,让李世民在太子之争中知难而退。但这一招确实非常昏庸,可以说是一个没有经过大脑的想法。
第一、人都是有私心的,而且富贵这种东西让人上瘾。当时的李渊已经60岁高龄,其部下已经为了自己将来的荣华富贵开始结交年轻的太子或者秦王。此时的李渊应该做的是防备他们的势力向自己的核心权力渗透,以避免自己的权威衰落。但李渊却反其道而行之,让太子的人进入元从禁军,掌管屯营兵。最终屯营兵其他将领开始在各大势力间摇摆不定,这就包括屯营兵一把手主将敬君弘,二把手中郎将吕世衡。
第二、常何身份复杂。最初是瓦岗寨将领,后来又追随了李世民打天下,在李建成攻打刘黑闼时成为了太子府的人。让一个身份如此复杂的人管理重中之重的玄武门,难道就不怕常何是双面间谍吗?
李世民眼看自己无法逃往洛阳,于是策反了身份复杂的常何[也有一说,常何本就是安排在李建成身边的卧底],策反后的常何成为了李世民的间谍。李世民也因此有了抗衡李渊、李建成最关键的资本。于是李世民在公元626年7月2日乘着夜色埋伏在了玄武门附近。
之后的事情就简单了,李世民迅速做掉大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后,并且派尉迟恭逼宫李渊。
这时北门屯营兵在干什么呢?当时屯营兵主将敬君弘、中郎将吕世衡看到太子、齐王被杀后,知道太子大势已去。所以在太子府、齐王府士兵来复仇时,都选择帮助李世民,后来这两位没有准备的将领还被太子府的人给砍死了。从这里可以看出李渊的权威已经衰落到了极限。
李渊当时也知道了情况,至此明白了过早称帝使得自己丧失了军权,令常何进入军权核心确实是一个混招。如今制衡手段彻底失败,自己根本无法控制核心的北门屯营兵。于是在裴寂等人的建议下果断放弃了名义上的权力,下令让屯营兵和太子府的人放下武器接受李世民的调遣。至此,李世民接管了长安城内所有的军队,夺取了大唐最高权力,开启了贞观之治。
玄武门之变的根源其实就是权力分配引起的,当时的唐朝最高权力被三人掌握着,皇帝李渊,太子李建成,秦王李世民。
高祖李渊是唐的开国皇帝,在山西起兵发隋,向西攻占了长安,没多久就登基称帝,时间非常短,基本一年时间都不到。李渊开朝称帝,对当时的隋末时期有非常积极的作用,首先是树立了政权正宗大统,其次就是吸引了天下人才归附,建立起国家层面的管理机构。
李渊称帝后,天下并没有统一,到处都是割据军阀和农民起义军,李渊最为仰仗的只有两个人: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
李建成不是史书上写的那样是个文弱太子,他能够在李渊登基称帝后就册封为太子,靠的却是军功,他在前期的起兵时期立下了赫赫战功。同时,秦王李世民也是对外战争中屡战屡胜,军中势力越来越强大。
唐初的权力格局在李建成当太子后出现了分化,太子入朝管理政务,秦王在外带兵征伐,而皇帝李渊却是在朝统管全局。
关键的问题来了,秦王李世民的战功越来越大,战王世充,擒窦建德,收复洛阳等等,这样的功劳让皇帝李渊为难,让太子李建成不安,也让李世民有了更大的权力欲望。
李渊召回了秦王李世民,为了防止秦王坐大,威胁皇权,收回了李世民的兵权,并且把李世民的心腹亲信都进行了分化(调离房玄龄、杜如晦,严令要求不得与秦王府来往),调李世民的亲信大将尉迟敬德归齐王李元吉账下。
李渊偏心于太子李建成,不但打击秦王李世民,更是把皇帝保命的禁军指挥权交给太子李建成,以此来增加太子的权力,史称“元从禁军”,这支禁军有三万人。这支禁军屯兵北门。
玄武门之变的发生既有偶然性,又有长期性,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长期的权力争夺是焦点,而爆发玄武门之变的时期却是秦王构陷太子李建成猥亵后宫,李渊令太子、齐王与李世民进宫对质,如果李世民不能解决太子和齐王,李世民就极有可能被皇帝李渊彻底在政坛上扳倒。
正因为玄武门之变发生的突然性,导致了真正掌控禁军的太子李建成毫无防备,主要的是李世民策反了玄武门的守将常何,他掌控了玄武门的钥匙。
当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秦王李世民进入玄武门后,常何关闭城门,剩下的时候就看那哥仨自己解决,由于秦王李世民早有准备,不但领了尉迟敬德入宫,而且还埋伏了几百府兵在玄武门外。
当秦王与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打得你死我活的时候,太子的亲兵是得到了讯息,里面杀声四起,外面的亲兵听也听出来怎么回事了。太子亲兵聪明报信,太子李建成的禁军大队人马前来增援,但是城门被常何关闭,进去不去,而且外面的秦王府兵又冲了出来。
禁军到底战斗力很强大,秦王的府兵渐渐不支,此时处于观望状态的屯营兵一把手主将敬君弘,二把手中郎将吕世衡必须要选择站队了,要么开门放禁军入城,解救太子;要么站在李世民一边,坚守玄武门做政治投机。
他们两人的选择很坚决,领着守城军士出击禁军,让常何守门,很明显他们都站队了李世民,队虽然站正确了,但是命没有了,他们两人都被禁军杀了。
此时的玄武门之变其实已经结束,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都被李世民所杀,城外的禁军以及秦王府兵还不知道呢,打得不亦乐乎,尉迟敬德割下太子李建成的脑袋站在城门上大喝太子谋反,已被诛杀。禁军一看,主子都被杀了,一哄而散。
禁军的威胁就此解决,剩下的情况就是如何夺权,李世民杀了太子和齐王,并不等于权力就到了李世民手中,毕竟大唐还有皇帝,而此时的皇帝李渊正和宠臣裴寂在皇宫花园湖里划船呢。
李世民要夺权,并不只是太子的权力,更多的是皇帝的权力,第一步就是要逼迫皇帝李渊认可他诛杀太子、齐王的正当性,这件事情很简单,有太子的脑袋,有满脸血污的尉迟敬德就够了。
尉迟敬德提着太子李建成的脑袋到了皇帝李渊面前,当然,另外还拧着滴血的刀,一切都很明朗,皇帝李渊没有办法,只得下旨太子、齐王谋反,秦王平乱有功,太子李建成所有权利归秦王李世民所有。
秦王李世民夺得太子权利,其实并没有安全,毕竟大唐的所有权利在皇帝手中,李渊极有可能在未来缓过气来,收拾李世民,毕竟李渊的儿子不止这几个。
李世民没过几个月,再一次逼迫高祖李渊退位,自己登基当了皇帝,彻底的掌控了皇权,玄武门之变的这场政治阴谋才有了一个彻底的了结。
雄才大略的李世民能成为千古一帝并不是偶然的,论玩心机玩手段,老谋深算的李渊、仁爱宽厚的李建成、强悍勇猛的李元吉都不是李世民的对手,因此李世民的玄武门兵变看似偶然,其实也是必然。
李世民一直很有心计,李渊开始的时候不敢公然谋反隋朝,结果被李世民一通算计下来,不反也得反了。
当时19岁的李世民是怎么算计51岁的李渊的呢?李世民让裴寂等人灌醉李渊,然后从隋世祖杨广的晋阳行宫里挑了尹、张两个绝色美女出来,去伺候李渊睡觉,这么一来,给表弟隋世祖杨广戴绿帽子的李渊再不造反隋朝的话还有什么活路可言?
忠厚仁义的唐朝开国皇太子李建成同样不是二弟李世民的对手。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一·唐纪七》记载:
世民从上幸元吉第,元吉伏护军宇文宝于寝内,欲刺世民;建成性颇仁厚,遽止之。元吉愠曰:“为兄计耳,于我何有!
意思就是李世民随从李渊前往李元吉的府第,李元吉命令护军宇文宝埋伏在寝室里,准备刺杀李世民。李建成生性颇为仁爱宽厚,连忙制止了李元吉。李元吉恼怒地说:“我这是为哥哥着想,对我自己有什么好处!”
李建成毁在太心慈手软,他阻止了李元吉杀李世民,实际上是李世民的救命恩人,却没想到自己与五个儿子会被李世民全部屠杀。
而李元吉毁在太信任大哥李建成,你要杀二哥就直接杀,干嘛让心慈手软的大哥知道?
李渊与窦皇后只有四个儿子,即李建成、李世民、李玄霸、李元吉,由于老三李玄霸早夭,因此有资格争夺皇位的只有皇太子李建成、秦王李世民、齐王李元吉三个嫡子。
当时在长安城内,李渊、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父子四人共计控制士兵33800人,其中李渊掌管3万禁卫军,号称“元从禁军”,负责玄武门周围的守卫。元从禁军是李渊控制长安城的重中之重,李渊为了安抚他们的军心,将渭水北岸最肥沃的土地赏赐给了他们,因此元从禁军也称北门屯营兵。 李建成有长林军2000人,另有300名骁勇骑兵,李世民有800府兵。李元吉有700府兵。
实力的差距过于明显,李世民知道在长安城内无法有大的发展,于是向李渊请命镇守洛阳,目的在于结交关东豪杰,以备将来反攻关中。
李渊最初同意,但李建成李元吉看清楚李世民的计划后苦苦哀求李渊,最终李渊听了李建成李元吉的建议后否决了李世民的请求。
李建成李元吉不肯让李世民去洛阳放虎归山,等于逼着李世民狗急跳墙发动玄武门兵变。
当时的玄武门有三股禁军守备,一个是南衙兵,一个是北门兵,另一个是监门将军,都是皇帝李渊直接领导。这三股宫门守备军分属三位将军:敬君弘、吕世衡、常何,而这三位将军,就是此次玄武门兵变最关键的地方。
常何原本是皇太子李建成的人,据说常何的女儿还是李建成的爱妾,因此李建成做梦也想不到老丈人常何会是李世民派来的卧底。所以李建成才敢那么大胆的不带一兵一卒与李元吉两个光杆司令单枪匹马去玄武门。
另外两名将军敬君弘、吕世衡为什么最终也会根据形势来帮助李世民,或者说一开始选择中立,这就跟李世民的身份有很大的关系。
李世民当时尚书令,相当于国务院总理,而且是十二卫大将军。李世民的身份为这次兵变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当时在唐朝京畿附近,共有十六个卫,其中后四卫,左右监门卫掌管长安城诸门禁卫,左右千牛卫统率千牛备身等为皇帝侍从、仪卫。这四卫算是都城禁军,其他十二卫是京畿拱卫禁军。
李世民正好是领十二卫大将军;十六卫最终又归尚书省管理,李世民又正好是尚书省最高长官尚书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其实李世民就是敬君弘、吕世衡的直接上司,平时交流接触很多,他们当然更会偏向李世民,这一点毫无疑问。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兵变可以说是蓄谋已久,玄武门兵变的前一天,李世民跑去找李渊,然后哭哭啼啼地演了一场戏。
当时,先是出现了一个天文现象“太白复经天”,李世民派太史令傅奕偷偷跑去告诉李渊:“这大白天的,太白星却突然出现在秦国分野之地,秦王当有天下呀!”
李渊听了将信将疑,然后叫来了李世民,说了一下这个事,李世民乘机秘密上奏李渊,告发李建成和李元吉与后宫的嫔妃淫乱,给李渊戴绿帽子,然后哭哭啼啼地对李渊说:“父皇呀,我也没有辜负过大哥四弟他们呀,可他们如今却想杀我,像是给王世充、窦建德他们报仇一样,我要是死了,变成了鬼,在地底下也耻于见窦建德王世充他们!”
李渊一听两个嫡子给自己戴绿帽子,老羞成怒,他惊讶了一会儿才说:“这事呀,明天我会好好审问他们,你记得到时也来与他们对质。”
李世民告状一是麻痹李渊,让李渊放下对他的防备。另外是引蛇出洞,让李建成李元吉离开兵强马壮的东宫与齐王府,在玄武门伏击他们,可谓一箭双雕。
张婕妤就是当年在太原被李世民用来拉李渊下水的两个绝色美女之一,她暗中得知了李世民密奏她与李建成李元吉通奸,她吓得花容失色,急忙派人告诉李建成。李建成将李元吉召来商议此事,李元吉的头脑比较清醒,他说:“我们应当管好东宫和齐王府中的士兵,托称有病不去上朝,以便观察形势。”
李建成却麻痹大意地说:“宫中的军队防备已很严密了,我与皇弟应当入朝参见,亲自打听消息。”
于是李建成李元吉决定先入大内皇宫逼李渊表态。不料在宫城北门玄武门执行禁卫总领常何本是皇太子亲信,实际上是李世民的卧底,因此宫中卫队已经倒向李世民,李建成和李元吉却不知道,还以为宫中禁军都还是自己人。
公元626年7月2日,李世民在玄武门埋下伏兵。 李建成、李元吉不知底细,也一起入朝,骑马奔向玄武门。
李建成、李元吉来到临湖殿,察觉大事不妙,立即掉转马头,准备向东返回东宫和齐王府。
李世民跟在后面呼唤“大哥四弟”,李元吉心虚,先张弓搭箭射向李世民,但由于心急,一连两三次都没有将弓拉满,箭没有射中。李世民却搭弓射向李建成,将37岁的李建成杀害。
尉迟恭带领骑兵七十人相继赶到,他身边的将士用箭射中了李元吉,李元吉跌下马来。可就在此时,李世民的坐骑受到了惊吓,带着李世民奔入玄武门旁边的树林,李世民又被林中的树枝挂住,从马上摔下,倒在地上,一时爬不起来。
李元吉迅速赶到,夺过弓来,差一点勒死李世民,就在这时尉迟恭跃马奔来大声喝住了他。李元吉知道不是对手,赶紧放开李世民,想快步跑入武德殿寻求李渊庇护,但尉迟恭快马追上他,放箭将24岁的李元吉杀害了。
皇太子李建成的部下、翊卫车骑将军冯立得知李建成遇害,叹息道:“难道能够在太子生前蒙受恩惠而太子一死便逃避祸难吗!”
于是,冯立与薛万彻、谢叔方等将领率领东宫和齐王府的精锐兵马两千人,急驰赶到玄武门,准备为皇太子和齐王报仇。
守卫玄武门的云麾将军敬君弘与中郎将吕世衡大声呼喊着向冯立率领的东宫齐王府联军冲去,结果全部战死。
把守玄武门的禁军士兵与冯立薛万彻等人奋力交战,持续了很长时间,薛万彻擂鼓呐喊,准备趁胜进攻秦王府,秦王军的将士们大为恐惧。
此时,尉迟恭提着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首级给薛万彻等人看,东宫和齐王府的军队顿失战心,迅速溃散,薛万彻与骑兵数十人则逃入终南山中。冯立杀死敬君弘后,对部下说:“这也可以略微报答太子殿下了。”于是,他丢掉兵器,落荒而逃。
李世民在玄武门这边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就夺权了吗?实际上并没有。
李世民这边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如果就此罢手的话,玄武门之变的成果也有可能保不住,所以他决定趁势再进一步。
这时候李渊还没反应过来,禁军又站在了李世民这边,所以李世民就直接让尉迟恭带着人闯入了李渊的宫殿,措手不及的李渊自然也就被尉迟恭以“保护”的名义给控制了起来,李渊的命也就被李世民捏在了手里。
李世民让李渊立自己为皇太子,李渊敢不立吗?所以,李世民成了皇太子。 没过几个月,李世民又逼迫李渊禅位,李渊敢不禅位吗?所以,李世民成了皇帝。
因此,李世民夺取最高权力是在尉迟恭控制了李渊之后才实现的,如果李世民在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之后退回秦王府,没有趁机控制李渊的话,李渊也有可能派兵镇压李世民。
即使李世民被杀,李渊还有其他儿子,虽然这些儿子不是窦皇后生的嫡子,但在嫡子全部死亡的情况下庶子也是可以继承皇位的,比如8岁的老六李元景、7岁的老七李元昌等。
关于玄武门之变,其实有必要做一个真实的详细说明,李渊是拥有禁军,可是玄武门之变中这些禁军并不管事,消灭太子与李元吉,基本宣布这场兵变是胜利的了,也可以说算是已经夺权。
为什么这么说呢?且听我接下来为你仔细分析。
为什么玄武门之变能够那么顺利,主要就在于李世民前期准备做得好,计划周密,才能够为后来的胜利奠定基础。
他们分工明确,将所有能够用上的战斗力都集中起来,当时太子李建成自己拥有2000兵马,还有李元吉也有接近1000,两人的兵马加起来总共3000左右,而李世民只有1000左右,要是硬拼,肯定没有任何优势。
所以李世民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李建成的这些兵马要怎么处理,怎么去防范,还有李渊的禁军以及主力军队,这些都是李世民需要提前考虑的。
李建成的兵马好处理,毕竟是玄武门里边戒备森严,没人可以带兵进去,可是李渊的火力怎么办呢?这个才是最主要最现实的问题。
当然,李建成的兵马进不去玄武门,那李世民自己的兵马也进不去玄武门,这个事情显得十分棘手,也是必须要处理的迫在眉睫的问题。
李世民最聪明的一步就在于此,他提前先去试探了带兵的李靖和徐茂公,得知两人不参与也不反对,这样一来李世民来自外界的压力就小了,不用担心李渊的主力军突然出现,只需要搞好玄武门内部事情即可。
当时的玄武门有三股势力守备,一个是南衙兵,一个是北门兵,另一个是监门将军。这三股宫门守备军分属三位将军:敬君弘、吕世衡、常何,而这三位将军,就是此次最关键的地方。
常何原本是太子李建成的人,李建成也一直不知道常何早已经被李世民买通,所以李建成才敢那么大胆的去玄武门。另外两名将军敬君弘、吕世衡历史资料中虽然没有说明是被李世民收买,可是他们后来根据趋势也只能支持李世民。
现在好了,搞定了一个常何,到时候自己要带人进去就从常何这里的门进入,十分安全可靠。另外两个人为什么最终也会根据形势来帮助李世民,或者说一开始选择中立,这就跟李世民的身份有很大的关系。
李世民当时是十二卫大将军,还是尚书令。他的身份为这次兵变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当时在唐朝京畿附近,共有十六个卫,分别为: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金吾卫、左右领军卫、左右监门卫、左右千牛卫。其中后四卫,左右监门卫掌管长安城诸门禁卫,左右千牛卫统率千牛备身等为皇帝侍从、仪卫。这四卫算是都城禁军,其他十二卫是京畿拱卫禁军,并且平时一旦有战事,都是由其他十二卫带领下面折冲府的兵去打仗。
因为十六卫官署在皇宫之南,所以史称“南衙府兵”。而一般意义上说的南衙兵则主要是指左右监门卫、左右千牛卫这四卫,因为这四卫负责长安城的安全,所以南衙兵也叫南衙禁军,南衙兵由敬君弘负责,也就是说他带领十六卫中的四卫,那其余十二卫呢?
当时十二卫府兵归十二卫大将军管理,李世民正好是领十二卫大将军,名义上负责管理府兵;十六卫最终又归尚书省管理,李世民又正好是尚书省最高长官尚书令,名义上还是负责管理府兵。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其实李世民就是敬君弘的直接上司,平时交流接触很多,他当然更会偏向李世民,这一点毫无疑问。
南衙兵搞定、常何搞定,就只剩下一个北门兵吕世衡,叫两个人去劝导一下,他自己就知道应该怎么做,在大是大非面前,他肯定不会站错队。
一切准备就绪,玄武门是可以放心进出了,而且外边的军队李靖以及徐茂公也不会轻举妄动,现在就可以放心带领自己部队进入玄武门埋伏好等待李建成送上门来。
李建成和李元吉没有带什么人马,因为李建成觉得常何就是自己的人,完全不用担心,可是当他进入玄武门之后,却发现事情有些不对,他打算转身离开,这时候李世民喊他,一边喊他就一边跑,李元吉看形势不对,就拔出箭射向李世民,可惜没有射中,李世民也射出一箭,将李建成射杀。
李元吉慌忙之中连续数发,依旧没有射中李世民,李世民紧追李元吉,结果不小心马被惊到,开始乱窜,李世民被树枝弄到地上,李元吉一看机会来了,立马调头冲过去想用弓弩将李世民勒死。
正在千钧一发之际,尉迟敬德带领70精兵赶到,一看李世民有危险,立即冲过去将李元吉杀死,并且砍下人头,还把李建成人头一并砍下。
外边李建成以及李元吉的人看到里边形势不对,就打算冲进去救李建成,可是敬君弘、吕世衡严防玄武门,根本不让他们进来,这时候尉迟敬德将李建成与李元吉人头提到城楼上,并且跟李建成以及李元吉的人马说:“你们的老大已经死了,你们还有什么必要继续坚持呢,快撤回去吧。”
看形势不对,大家纷纷离开,只有冯立还不离开,史书记载“翊卫车骑将军冯立是建成亲信。建成被杀后,左右多逃散,叹曰:岂有生受其恩而死逃其难!”,所以冯立继续抵抗,最终将敬君弘与吕世衡杀死,才说大仇已报,遂纷纷离开。
如今李建成与李元吉的人马暂时搞定(除了庐江王李瑗和罗艺后来起兵反抗李世民,兵败被杀,其余李建成的部下很多最终还是得到李世民的重用),李世民该继续去处理李渊的事情,这里才是最重要的。
尉迟恭早已经受命于李世民去软禁李渊,李渊看到尉迟恭,十分惊讶,连忙问道“今日乱者谁邪?卿来此何为?-《资治通鉴》”
尉迟恭告诉李渊是李建成与李元吉在外边造反,李世民正在平叛他们,并且要求李渊将禁军使用权交给李世民,以便李世民处理叛乱。史书是这样记载的“南衙北门兵马,及二宫左右,犹相拒战,敬德奏请降手敕,令诸军兵并授秦王处分,于是内外遂定。”
意思就是说当时外边的南衙北门兵马还仿佛对李世民没有那么顺从,直到李渊亲自下令全部交给李世民处分,才内外安定下来。一切安定下来之后,李世民也去找到李渊,并且“跪而吮其上乳”。
李渊也是明白人,知道大局已定,况且只有李世民一个嫡子了,他只能昭告天下立李世民为太子,至此,玄武门之变顺利且没有意外的成功,李世民不久后成为皇帝,开启贞观之治,成为千古一帝。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在玄武门之变的过程中,李渊的禁军其实早就已经被李世民搞定,后来的事情,只需要杀掉李建成与李元吉,一切自然水到渠成,基本上没有什么悬念。
李世民之所以取得如此顺利的成功,除了当时的精心计划之外,还有更多是李世民多年的战功,大家都心知肚明,自然不会轻举妄动,最后看到大局已定,很多人都明白该怎么做,这才让这场政变顺利,并且后来没有留下什么后遗症。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
一、虽然史书上没明说,但很显然李渊禁军的部分指挥权已经提前被李世民掌控了。
二、消灭太子只是拉开了夺权序幕,李世民之后又花了一个月时间才彻底完成夺权。
玄武门之变,并非只是一场杀了哥哥、弟弟的小政变。李世民作为战神级的军事家,作为知错能改,但同时又是一不做二不休的狠人,他怎么可能会只杀了哥哥和弟弟,然后坐等老爸李渊做最后裁决呢?
所以很显然,李世民在发动政变前,他已经兵分两路,一路截击李建成、李元吉,一路控制李渊禁军的部分指挥权。
对于李世民,其实李渊也有心理防备。武德九年初,为了遏制秦王党,尉迟恭一度被李渊派人捉拿,并下了大狱,程咬金也被李渊外放到了康州当刺史,房玄龄、杜如晦二位亦已被控制。可以说,在玄武门之变前,李渊和太子党已经把秦王党逼到了绝境,双方就差翻脸了。
玄武门之变前夜,房玄龄、杜如晦和尉迟恭是偷偷摸摸到秦王府,策划动手事宜的。这个时候别怪李世民狠,因为已经到了生死关头,你死我活的阶段,谁要是怂了,谁的脑袋就要搬家。而要下狠手,那很自然,李渊禁军的兵权就要掌握在自己手里。毕竟李世民当时手头上没多少兵。
为此,李世民首先策反了玄武门禁军统领常何以及他的部下。
据《常何墓碑》甚至记载,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前就布了局,放长线,钓大鱼,动辄就给常何送财宝,让他收买部下。当然,李建成也派人经常拉拢常何。常何的态度并不明朗。所以玄武门之变的前一天晚上,李世民又找到了常何,并成功把他说服,拉到了自己阵营。
拉拢常何之后,李世民又布了一个局,他先发制人,对李渊说:“李元吉与父亲的妃子私通乱伦”。这事影响很大,李渊当即表示第二天召李建成、李元吉审问此时。
而第二天即是六月初四,也就是玄武门之变的当天。
对于李渊为什么要召见,此时李建成和李元吉并不知情,他们以为只是例行召见,就没有太当回事。而李世民要的就是这种效果。
接下来,就是玄武门之变了。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率领一堆人抢先入朝,并在玄武门外设伏兵。
李渊也将裴寂、萧瑀、陈叔达、封德彝、裴矩们召来,准备在宫里仲裁。
关于李世民是如何设伏的,史籍中没有详细记载,但根据地图可以看出。李建成和李元吉想要入太极宫,他们就必须要先从自己的东宫出玄福门,然后往西入玄武门。而李世民又是住在宫外的。所以李世民肯定是先在玄福门和玄武门之间的小树林中埋伏,待李建成和李元吉走到玄武门下时,再突然从东面截杀,堵住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退路。
这个猜测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李建成和李元吉看到李世民后,第一反应不是往回跑,而是搭弓射箭,跟李世民玩命。
李世民在玄武门外干掉哥弟二人后,消息传到了东宫,太子党和齐王党聚集了约两千精锐壮士,前往玄武门救援。
当时,这帮人并不知道李建成和李元吉已经被干掉了,所以杀红眼了,想救出主人。幸亏常何率领的玄武门禁军和李世民的心腹拼死守玄武门,太子府武士才未攻破玄武门。
太子府武士见玄武门实在攻不下,便转头攻打位于长安城外的秦王府。当时秦王府的精锐尽出,已是一座不设防的王府。如果太子府武士杀进秦王府,李世民的家眷肯定也玩完了。就在这个时候,尉迟恭非常及时的在玄武门上提起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首级给这帮人看,这帮人的意志瞬间崩溃,这才挽救了秦王府一干老幼妇孺。
瓦解太子府的斗志后,接下来才是最微妙的时候:李世民到底是怎么处理李渊的?
在《旧唐书》中,记载非常简单:
秦王以皇太子建成与齐王元吉同谋害己,率兵诛之。诏立秦王为皇太子,继统万机,大赦天下。
在《新唐书》中,记载也很简单:
九年六月,太宗以兵入玄武门,杀太子建成及齐王元吉。高祖大惊,乃以太宗为皇太子。
无论是《旧唐书》还是《新唐书》,记载都很简单——李世民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李渊就册立他为皇太子了,至于李世民到底用了什么手段让李渊下台,均没有记载。
没有记载,这只能说明一件事,相关的官方史料“遗失”了,也可以说,当时的史官根本就没敢记载。详细的过程,只能是靠后世王朝的史官搜索众多杂七杂八的史料,然后整理出一个相对完整的细节过程了。
好,后世王朝史官是如何整理的呢?北宋时期的司马光在他的《资治通鉴》中,是这样描述的:
李世民杀李建成和李元吉时,李渊在太极宫的海池泛舟。李世民办完事后,命尉迟恭披甲执锐,进到太极宫,并走到了李渊面前。
李渊当时很怕,就问你来干什么?尉迟恭也不说谎,直接就挑明了情况。李渊听说后便问左右大臣该怎么办,群臣很聪明,便说建成和元吉本来没啥功劳,既然秦王已经杀了他们,陛下只要把国务委托给秦王就好了。
大臣们给台阶下,李渊当然要兜着,于是他也说我也是这个意思。尉迟恭见机,就请李渊写封手敕,饶恕秦王党。李渊当然不敢有什么意见,便一切照办。之后李世民进到太极宫,李渊安抚他。之后,李世民就哭了。
看完了《资治通鉴》记载的过程,不知道有没有人会产生一个疑惑,就是:李渊明明是打算与重臣们一起仲裁李元吉通奸案的,为什么玄武门政变后,他却莫名其妙在太极宫的海池上泛舟呢?
我觉得,这个奇怪的现象,只能用一个逻辑才能说得清,那就是——李世民在玄武门埋伏兵马对付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同时,也派人去把李渊赶到海舟上去了。
杀了哥哥弟弟后,李世民自己不出面,让尉迟恭披甲执锐,而且一身血去找李渊,意图恐吓李渊。当时李渊本来就已被实质性软禁,所以见到这个场景,只能是借坡下驴,把国务委托给李世民了事。
如果这个解释行的通,那也能表明,李渊禁军的指挥权,至少是部分指挥权,早就被李世民控制,李渊实质上已丧失兵权。(至少玄武门的兵权已经丧失)
当然李渊当了九年皇帝,也不是白当的,他即便被软禁了,他对大唐王朝也仍然有很大影响力。所以李世民受封皇太子后,他还需要继续布局,操控大权。
首先,李世民派自己的心腹屈突通接管东都洛阳,控制住了关东。
其后一个月,秦王党的秦琼、程知节、尉迟恭等人全部封将军。高士廉、房玄龄、长孙无忌以及杜如晦等人全部封宰相。
无论文臣、武将,无论关中、关东,先后被李世民的人控制。
至此,李世民的布局完成。
这个时候,无论李渊是否退位,结果都不会有什么改变了。
武德九年八月,即玄武门政变后两个月,李世民登基继位。
玄武门之变的真相扑朔迷离,只能说是事发突然,李渊猝不及防。李渊有三万禁军,大部分驻扎在皇城北面,少部分驻扎在城南。如果从禁军的部署来看,显然防御的重点在北面,因为北面是抵御突厥或是其他军事入侵的屏障。而南面全是大唐的势力,防守自然薄弱,即便是真有国内的叛军来攻,也能从容应对。因此我们不难看出,所谓的禁军能保卫皇城的安全,但对皇宫是鞭长莫及。
所以,李渊的个人安全应该由城内的侍卫提供,而李世民展开的恰好是一次斩首行动,极有可能这些侍卫已经被提前解决掉了。所以,当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被杀后,尉迟敬德凶神恶煞一般闯到李渊身边的时候,李渊已经知道大势已去,只好顺着梯子赶忙往下爬,要不然外面已经有了儿子两颗血淋淋的人头,也不差再多他这一颗。
这要看李渊的态度了,李渊可以不交,那么有两个结果,一个是被杀,另一个是反抗。但第二种可能不大,因为一方面李世民不给他这个机会,另一方面是李渊折腾不起。要知道当年他已经是个行将就木的六旬老人了,如果和儿子去硬拼一把,显然不符合双方的利益,到时候即便李渊灭了儿子李世民不但没有丝毫意思,而且还会把大唐江山推入万劫不复之地。所以李渊选择了交权。
当尉迟敬德手持长矛,浑身是血闯入的时候,李渊先是惊慌失措,后又故作镇定的问:“外面何人在作乱?”
尉迟敬德回答:“你的两个宝贝儿子造反,已经被秦王杀死,微臣前来护驾!”李渊忙问左右大臣应该怎么办,而他们各怀心事,因为此时的选队的关键时刻,稍出差错后果不堪设想。
后来大臣裴寂出来打圆场说:“秦王李世民有能力,太子、齐王犯上作乱罪有应得,皇上只需立秦王为太子就会相安无事”。
李渊明白这是赤裸裸的逼宫,但是面对杀气腾腾的尉迟敬德,只能做顺水人情,说他早有此意。随后,尉迟敬德又请命道:“现在东宫人马还在抵抗,请皇上下令让他们停止作乱,全部听从秦王号令”!李渊一一答应。这样一来,李世民已经掌握了大唐的核心主动权,所以接下来怎么做李渊只能充当一个顺从的旁观者。
玄武门之变的第二天,李世民将10个侄子推上了断头台。李渊老泪纵横,苦苦哀求,李世民无动于衷,因为李世民只坚信一个斩草不除根,后患会无穷的真理。李渊无可奈何。
玄武门之变的第三天,李渊立李世民为太子,大小事全由太子决断。其实,李渊已经让出皇位。
之所以导致玄武门之变的发生,李渊有不可推脱的责任。首先李渊没有意识到事情会发展到如此严重的地步。其次李渊太过自信,认为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他在两个儿子之间周旋的游刃有余。所以当李世民突然袭击的时候,李渊毫无防备,只能束手就擒。
最终,李渊的作法是明智,非常具有全局意识,这样一来等于把损失降到了最低。
玄武门之变发生时,唐高祖李渊依然是实权皇帝,并没有被唐太宗李世民或者隐太子李建成架空。换言之,最起码皇宫的宿卫、京畿的驻军李渊是可以实际控制的,也不太可能假手他人,亲儿子恐怕也不行!最大的问题并不是李渊手里是否有军队,而是玄武门发生太过突然,完全超出了李渊的预料。
李建成与李世民的矛盾已久,这一点李渊心知肚明,他也曾经为此纠结过。但是,在玄武门之变发生前夕,李渊实际上已经决定对李世民下手、维护李建成的储君地位了,著名的“张亮谋逆案”实际上就是李渊迈出的第一步。但毕竟都是自己的亲儿子且李世民又战功卓著,李渊似乎一直在寻找一个较为稳妥的解决方案,并没有急于对李世民下手。“张亮谋逆案”更多的可能还是李渊在释放政治信号、敲山震虎,并没有打算就此拿下李世民。否则,就算张亮咬死了不招供,欲加之罪又何患无辞呢?
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李世民和天策府的谋士、武将们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危机,一场武装政变也在悄悄谋划中……但是,李渊并没有预料到李世民会这么快铤而走险。就在玄武门之变发生的当日,李渊还带着一群老臣在宫中享受呢!换言之,李渊事先根本没有得到任何风声、更加没有作出任何预先安排,可玄武门之变却确确实实地发生了。
李世民先是拉拢了玄武门的守将,接着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玄武门没诛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太子与秦王大站,无论是武将还是文臣,首先考虑的恐怕都是自保,然后才是站队。而就在知情者为自己前途谋划之时,李世民已经迅速结束了战斗。这个时候的李渊还被蒙在鼓里,直到尉迟敬德全副武装站到了李渊身边“护驾”时,李渊才知道自家老二杀了老大和老四。这个时候,李渊已经没有时间作出反应,调兵更加无从说起。尉迟敬德就全副武装站外自己身边,与其说是“护驾”,倒不如说是“逼宫”。只要李渊说一个不字,自己想善终恐怕都很难。手里控制了皇帝,皇宫宿卫、京畿驻军只能俯首听命,别无选择。武将、文臣们见皇帝被李世民控制、大势已去,更何况人家是亲生父子,自己搞不好里外不是人,根本没有几个人公然出头,李世民就这样轻而易举地控制了整个京城。
近在咫尺的在京武将、文臣都选择了缄默,更何况是远在外地、不知细节的地方官员、驻军,他们知情后同样保持了缄默,观看时局的变化,根本不会轻举妄动。要知道,这不是外姓谋逆,是父子反目、兄弟阋墙,外人掺和进入,搞不好死无葬身之地!为了自家的性命和富贵,众人不得不仔细掂量。
面对李世民的逼宫,生命受到严重威胁的李渊无可奈何,只能接受既成事实。不久之后,李渊正式立李世民为皇太子。不仅仅是生命受到威胁,彼时的李渊也的确其别无选择。李渊的儿子之间存在一个明显的年龄断层,武德九年除了四个嫡子和庶出的李智云之外,其他庶出的儿子都没有成年!三子李玄霸和五子李智云在唐王朝开元建国之前便死去了,实际上武德九年时李渊只有三个成年的儿子。李世民杀了另外两个,剩下最大的弟弟李元景只有九岁,还是一个孩子,而且还是庶出!即便生命没有遭到威胁,李渊也别无选择。彼时李世民是唯一活着的嫡子、也是唯一成年的儿子,李渊重新册立皇太子,只有李世民一个候选人!这恐怕也是众多武将、文臣保持缄默的原因所在。
不过,李世民并没有满足于皇太子之位,在成为皇太子之后不久,李世民便逼迫李渊禅位,将目标指向了皇位。反正皇位将来也是李世民的、自己又被这个儿子给控制了,李渊索性就坡下驴,把皇位交给了李世民,自己当起了太上皇。一切顺利,并没有什么波折。就这样,李世民由秦王变成了大唐王朝的皇帝,正式拉开了“贞观之治”的序幕。
玄武门之变太过于突然,以至于李渊26000余人的护卫队,却被仅仅只有1000人的李世民策反了。悬殊的实力差距,仅4个字足以概括:粗心大意,太过天真。
我国古代历史上夺权政变从来都是有预谋的,掌权者在明,谋权者在暗,这也是为什么夺权容易守权难的道理,即使双方实力相等,但占据主动权的那一方永远更有利。
真正双方交战时并非你拥有多少人,而是那千钧一发的时刻,是你能调动多少兵力,短时间内拥有多强的战斗力。
我们纵观李建成笼络人心的手段,就可见其并非有勇无谋的泛泛之辈。当时朝中众多谋臣是拥护李建成的,虽然许多人将不直接受他管辖调遣,但在心底里认定他就是将来的皇上,以至于所有人都误以为这个事实的时候,李世民却来了一次绝地大反击。
我们不得不承认李世民的带兵作战之道,他四处征战为大唐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当时大唐帝国的军事部署中央共有5个军区,而李世民相当于军区司令的存在,当然李元吉和李建成也各自掌管一个,李渊作为现任皇帝,手中拥有两个军区控制权。
这也就间接表明了,只有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有继承权,当然李建成作为准太子,自然希望和机遇是最大的。
(李元吉剧照)
仅仅杀了太子,李世民还不足以完全掌权,当时的李建成也很聪明,尽管他精通内政事务处理,但其实他们三人都同为军区司令,但要是统帅作战,无疑是李世民最盛,当然李建成为了操胜券,自然也极力拉拢李元吉,可能他们二人单方面都无法与李世民抗衡,那要是联合镇压,是绝对能让李世民乖乖臣服的。
李建成最后也成功说服李元吉加入自己阵营,但他却万万没有想到,最终的结局是被李世民反杀。 整个李唐政权当中,李世民的实力是逐渐被弱化的,但他的野心却是日益增大的。当然,这最终的极限反杀也与李建成等人掉以轻心有莫大的关系。
李建成当时仗着有李元吉的支持,再加上太子的身份以及父亲李渊对自己的信任,也准备对李世民进一步清洗镇压以绝后患,所以他就提前在李渊面前,表明了李世民想要谋反的心意,同时也为了拟订合适的理由,让父亲李渊支持他削弱李世民的实力。
作战经验更为丰富的李世明,显然更深刻体会到先下手为强的道理,对于李建成的步步紧逼,他也不是没有察觉,也乘机向父亲禀告,先前李元吉和李建成淫乱后宫,这样的行径无疑是对父亲李渊极大的不敬。
当然父亲李渊明知其中有鬼,就让第2天上朝之时两人当庭对质。正是这样的决定,恰恰合了李世民的心意,当天夜里他就派人准备,潜伏在李建成和李元吉第2天上朝的道路上,第2天一大早,李建成就在毫无防备下被射杀。李元吉尽管有所反应,但也不过是强弩之末,最终成为刀下亡魂。
当然这一场政变发生之快,以至于李世民手下大将尉迟敬德浑身是血出现在李渊面前时,李渊才明白发生了什么。
(李渊画像)
李渊的禁军确实有,但他绝对没有想用来防备自己的儿子,李世民有可乘之机也就见怪不怪了。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结果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性命,皇位自然非他莫属。
玄武门之变时,李渊正和大臣裴寂、萧瑀和陈叔达在宫内的海池上划船,突然李世民带着尉迟恭闯入。
当时,尉迟恭身披铠甲,手握长予,径直来到李渊所在的船上,逼得李渊下诏赦免秦王府的所有罪行,并把军国大事全部交给李世民。对此,很多人就很好奇,李渊作为帝国的皇帝,他的禁军去哪里了呢?为何会被李世民和尉迟恭轻易制服?
按照史书上的记载,在玄武门之变发生前,李渊直属的禁军有近26000人,其中20000人驻扎在皇城北面,属于是长安城守军,另外6000人驻扎在皇宫保护李渊的安全,相当于是李渊的护卫队。
与此同时,李建成的东宫和李元吉的齐王府各有一支1000人的护卫部队,而李世民的秦王府,只有一支近800人的武装力量。所以单从实力上来对比,李世民不要说挑战李渊,就是单挑李建成或者李元吉,其实都不占任何优势。
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李渊、或李建成,甚至李元吉也愿意这样用“玄武门之变”这种突袭方式来解决李世民,李世民恐怕也会失败得很惨。问题是,李渊、李建成,甚至李元吉都觉得,以他们的实力根本用不着这样玩。
在李渊看来,自己要解决李世民,只要一纸调令就可以了。事实上,李渊就这样玩的。李渊一纸调令。秦王府的成员,就得赶紧离开秦王府。然而就在李渊以为已解决李世民、李建成和李元吉觉得可以高枕无忧的时候,却没有想到李世民突然背水一战。
当然,因为秦王府的整体实力远弱于东宫和齐王府,所以即便李世民搞突然袭击,一举斩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但随后东宫和齐王府得军队开始反攻时,秦王府的军队立马被打得呈现崩盘之势,甚至支持李世民的高级将领敬君弘、吕世衡都被当场杀死。
在这千钧一发之时,尉迟恭直接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人头扔了出来,这才将东宫和齐王府军队得军心给瓦解,随后李世民趁胜追击,把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儿子都给残忍杀害。最后,李世民又带着尉迟恭等数人前去皇宫威逼李渊。
前面说过,在皇宫之中,李渊有近6000人的护卫队,虽然这6000人不可能全部待在李渊的身边,但当时李渊和大臣裴寂、萧瑀和陈叔达这三位朝廷重臣在一起划船,其身边的护卫至少应该有数百名。而李世民这边,只带着尉迟恭和少数几名随从,从战斗力上来说,李渊不应该这么快缴械投降。
但是,李渊却选择不战而降,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李世民已经把李建成、李元吉和他俩的儿子都给杀了,在这种背景下,李渊如果选择反杀李世民,无非是多死一个儿子和几个孙子。
要知道,李渊的四个嫡子,李建成、李元吉被李世民火并了,他们的儿子也被李世民给杀了,李玄霸早死且无后;庶子中唯一成年的李智云,早在太原起兵时就死了,并且他也无后;至于李渊剩下的儿子,都还年幼。
在这种背景下,如果李渊再把李世民火并了,李氏家族的结局将是什么?想一想,也没有什么乐观可言。关键是,李世民把一母兄弟全部杀光断根了,以至于李渊的皇后一系已没有太多选择,基于她的利益,她只能支持李世民,因为她亲生的就这一支血脉了。
要知道,李渊的皇后窦氏一袭的势力是非常强大的,她的父亲是隋朝高官,母亲更是北周帝王家,这些势力盘根错节下来,是非常庞大的。而在当时的背景下,这股势力已经只能选择李世民。
再加上,当时李世民已杀了红了眼,跟随李世民的人都已上交了投名状,已经将生死置之度外,所以他们再多杀一个李渊,好像也不是多大的事。在这种背景下,李渊与李世民继续争下去,谁杀了谁,还不一定呢。
所以,处于李渊的角度,他如果没有被愤怒冲昏头脑,就会接受李世民的造成的既成事实;尤其是当李世民趴在他怀里失声痛哭时。因为这样斗下去,就算李渊反杀李世民成功,李氏家族的命运,也是一片暗淡。
而如果李世民通过火并李渊取得最后的胜利,李氏家族的前途也非常危险。因为李世民杀父、杀兄、杀弟上位,这种伦理的包袱也未免太大了。
想当年,刘裕一家火并的一塌糊涂,于是亡国了。后来取代刘氏皇族的萧道成临死前,留下遗言,如果刘氏家族不内讧的无可抑制,也轮不着我们家上位。所以,你们一定要吸取这个教训。结果萧氏家族也火并的无可抑制,于是灭亡了。
此时,如果李世民要和李渊火并一场才能上位,李氏家族的前途恐怕实在不敢多想!也正是因为类似的原因,李渊最后只好选择接受事实,随即下达了诏书,随后李世民拿着这个诏书,才稳住了局势!
事情当然没那么简单,玄武门之变,并不是一次突发行为,而是经过了长时间谋划的,消灭太子只是计划中的一环而已,至于为什么禁军没有来,这里面的原因有很多。
唐朝时长安有两个玄武门,一个在太极宫,一个在大明宫,大明宫是唐高宗时期所建,李世民发动兵变的玄武门,是太极宫的玄武门。
大唐开国初期,军制方面沿袭隋朝的府兵制,府兵制的基层单位叫折冲府,折冲府上是卫,而唐初的禁军就是在府兵中挑选,轮流去京城担任防卫任务,每一个月就轮换一次,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有人在禁军中私自培植党羽,犯上作乱,这些军队负责京城的防卫,但不负责皇宫的保卫工作,因其指挥所位于京城南端,被称作南衙军。此外,负责皇宫保卫工作的号称北军,唐高祖称为“元从禁军”,唐太宗时称为“北衙七营”。北军将士皆驻扎在玄武门北面,玄武门因其地理位置和建筑规模成为北军的重要戍守之地,某些时期甚至成为北军的指挥中枢。因此,北军就相当于禁军。
一但皇宫有事,北军是最先反应的部队,因此,要想政变成功,唯一的途径,就是在护卫宫廷的北军身上打主意。
但是,北军向来受到唐高祖李渊的高度重视,他早就让太子李建成负责北军事务,北军的高级军官都直接听命与皇帝或太子,李世民想要拉拢他们,或者攻打北军,都不现实。唯一可行的就是在北军的下级军官上打主意,很快他就找到了一个人---常何,此人曾经跟随太子李建成,算得上是太子的老部下,刚刚被李建成调入北军宿卫,时任左羽林兵曹,其值守地点就在玄武门城楼之上,李世民不知道用了什么方法,很快就常和收为已用。
宫廷政变最关键就是对时间的把握,务求一击必中,在极端时间内取得最高权力,而且,要隔段主政者与外界的联络,使其无法调动军队,而军队也情况不明,不敢贸然行动,如果没有做到这几点,那就是死路一条。西汉时太子刘据起兵造反,就是没有及时控制住汉武帝,最后被反杀。而李世民,显然深谙其中道理。
唐长安城东、西、南三面被郭城包围,若城外军队到宫城救援,势必行进速度缓慢,若是宵禁之时,援军更是寸步难行。宫墙北方为禁苑,场地相对空阔,适合军队来援,高大的玄武门就成为连接宫城内外唯一的屏障。
玄武门高有二十余丈,墙体用大青砖砌成,上为高耸的门楼和墙垛,下为阔大的门洞。该门洞有三重门,皆用终南山山上的千年椴木制成,为保坚固,门上还镶嵌了许多阔如手掌大小的青铜钉。
李世民显然精准地谋划了整个政变过程的细节,常何的归顺是他整个事件的制胜点。因为有了常何的支持,李世民可以率人乘着夜色进入玄武门埋伏,当李建成和李元吉毫无戒心地进入玄武门后,常何令人关上大门断其退路,那边的伏兵顿起,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
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手下也并不是温顺的绵羊。整个太极宫长度也不过三四里,宽度两三里,虽然李世民关上了玄武门,但是里面动静闹得这么大,外界不可能一点也不知情。当得知太子被围后,翊卫车骑将军冯立、副护军薛万彻等太子亲信当即点起东宫、齐府(齐王李元吉的亲兵)两千余人来攻玄武门。
这时候,玄武门的作用就显现了出来,由于城墙高大,虽然太子这边人多势众,但是破不开城门。玄武门的设计本来是防卫宫廷,但是此时却成了一道生死之门,里面想逃命的出不来,外面想救人的进不去。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杀后,尉迟敬德拿着他们的人头向太子府兵示众,太子部下一看大势已去,当即溃散。
紧接着,李世民就要去逼李渊交权,因为玄武门虽然高大,但李世民兵力终究太少,撑不了太久。对于逼迫李渊交权这件事,《资治通鉴·唐纪》写道:
“上方泛舟海池,世民使尉迟敬德入宿卫,敬德擐甲持矛,直至上所。……敬德请降手敕,令诸军并受秦王处分,上从之。天策府司马宇文士及自东上閤门出宣敕,众然后定。上又使黄门侍郎裴矩至东宫晓喻诸将卒,皆罢散。”
李世民并没有自己直接去和李渊谈,而是派了尉迟敬德去和李渊交涉。一方面,这终究是件大逆不道的事情,李世民不想和自己的父亲刀兵相见,另一方,尉迟敬德乃一介武夫,对李渊来说更有威慑力。果然,尉迟敬德“擐甲持矛”面见李渊,让李渊感受到死亡的威胁,加上身边的大臣大都倒向了李世民,李渊也不想再做无谓的反抗,交出了所有的权力,李世民顺利当上皇帝。
一天中什么时候运动减肥效果好抓 小孩能不能练哑铃多大的孩子适合 小孩嘴唇起皮怎么办怎样才能预防 孩子的罗圈腿是怎么形成的三大因 孩子早恋怎么办如何有效疏导孩子 医生婆婆称自己专业孩子的事必须 儿子成人礼送什么礼物好呢给你孩 有孩子的夫妻千万不要离婚对于孩 小孩千万别让老人带的说法正确吗 自卑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怎么改善 怎么让孩子开口说话 这几个方法 怎么让孩子吃饭 教你如何让孩子 怎么管教不听话的孩子 家长首先 顽皮的孩子怎么管教的 这些方法 叛逆期的孩子怎么管教 引导孩子 孩子性格软弱怎么办 懦弱的性格 孩子性格偏激怎么办 孩子性格偏 孩子性格固执怎么办 家长们不妨 爱惹事的孩子怎么管教 不妨试试 养育优秀的孩子具备特征,家长要 高考数学难出新天际,可有的孩子 “做胎教”和“不做胎教”的孩子 花费十几万只考了302分 妈妈觉得 甘肃作弊考生留下来的疑团,是怎 一举夺魁!高三学生离校时,校领 高考钉子户:26次参加高考,今年 D2809次列车因泥石流脱线!此类 “女儿16岁,学校宿舍里分娩了” 扭曲邪门的内容,频频出现在教科 川渝地区几所大学实力很牛!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