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大明王朝1566》中赵贞吉和胡宗宪谁的权谋更高?

《大明王朝1566》中赵贞吉和胡宗宪谁的权谋更高?

2020-10-25 10:01阅读(66)

《大明王朝1566》中赵贞吉和胡宗宪谁的权谋更高?:这还用说吗?肯定是赵贞吉啊,不然的话为什么他入了阁,而胡宗宪没有入阁?我来解释一下,为什么赵贞吉能入阁

1

这还用说吗?

肯定是赵贞吉啊,不然的话为什么他入了阁,而胡宗宪没有入阁?

我来解释一下,为什么赵贞吉能入阁,胡宗宪入不了!

嘉靖帝四十四年,赵贞吉被徐阶举荐进京当了户部尚书,半年后,海瑞进京,任户部主事,再次成了他的手下。

由于抄没严党,户部进账一千多万两银子,就分配事宜,徐阶为代表的内阁跟嘉靖帝产生分歧。嘉靖帝为了发泄自己的不满,不惜冲裕王和世子下手,更是撵走了吕芳,迫使内阁强挤出一百五十万两分给工部修宫殿。

就在这个过程中,赵贞吉表现优异,嘉靖帝甚为欣赏,然后突然宣布,赵贞吉入阁。那么赵贞吉何德何能,为什么刚刚到任半年时间,就能入了内阁?

一、

嘉靖帝很清楚,徐阶拟的票拟确实每笔钱都花到了刀刃上,也没有理由不花。

但他纠结的事情有三个:

一是自己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万寿宫迟迟不能建成,这样会耽误自己修道,耽误自己长生不老。所以,他自己也很纠结,如果直接拒绝徐阶的票拟,那自己就是昏君,不能得道升天。如果不拒绝徐阶的票拟,那就自己别扭,修仙大业又会延迟,自己还能不能撑到那一天尚不得知。

二是分成的比例,当年严党被灭,就是败在分成比例上,鄢懋卿巡盐收入,只分给嘉靖帝五分之一比例。这次严党倒台,清流派来分成,又是只分给嘉靖帝五分之一比例,那么嘉靖帝当初倒严有何用?到如今连个背锅的都没有了。

三则是皇权受到挑战,这个前面提过很多次了,也就是大家把效忠的顺序搞反了。在嘉靖帝看来,先是忠君,其次才是为国,最后才是为民,结果徐阶的票拟表示,军、官、民都高于了君,这是本末倒置,不利于皇权统治。

所以,徐阶等人得到吕芳被贬,嘉靖帝让重新票拟的命令后,马上改了以前分成比例,硬是从兵部、户部、吏部再次挪出一百五十万,供户部修万寿宫。

一切尘埃落地,徐阶见嘉靖帝高兴,他把之前的不快归罪于海瑞进京题字。为了拍嘉靖帝马屁,也为了表明海瑞并不是自己一派的,于是当着嘉靖帝的面,问赵贞吉:

“赵贞吉,你管着户部,昨日户部新上任一个主事妄议圣意,你过问了吗?”

二、

赵贞吉这个人很鬼,他有没有真的找过海瑞尚不得知,但他的回答非常得体。

先是告诉皇上,海瑞这个人按时报到了,证明海瑞还是买自己的账;二是自己找海瑞谈话了,而且海瑞被自己的口才折服,深刻反思自己的错误;三是替海瑞开脱,他就是一个蛮夷之人,方式有点欠妥当,但心是不坏的;四是赏罚分明,即使海瑞承认了错误,但是妄议之罪也不能饶,罚他半年俸禄。

嘉靖帝听完赵贞吉的话,再加上工部刚表态年底必然完工万寿宫,心里高兴:

“该出手时就出手,得饶人处且饶人!”

这句话相当有意思,表面上是说赵贞吉,说他教训海瑞教训的对,但是也要懂得饶人。其实也是说自己,看看自己一出手,你们一个个都臣服了,连海瑞都认错了。但朕是皇上,怎么可能跟你们一般见识,还是饶了他吧。

等赵贞吉提出,可以从自己的俸禄中拿出钱来补贴海瑞时,嘉靖帝突然出了一个对子问徐阶:

“宋朝有个人出了个绝对,叫做“三光日月星”,愣是没有人对上,苏东坡大才子,只有他对上了,徐阁老你应该记得他是怎么对的。”

徐阁老当然知道,第一个是“四诗风雅颂”,第二个是“四德亨利元”,刻意避开了“贞”字。

三、

随后嘉靖帝提到内阁就三个人,太辛苦啦,就把苏轼省去的字补上吧!

“贞者,吉也,徐阁老也是天纵聪明啊!”

就这样,赵贞吉入了阁,那么赵贞吉真的仅仅凭借替海瑞罚俸禄,才入了嘉靖帝的心吗?这要从赵贞吉为什么能进京做官说起:

赵贞吉真正施展抱负是在审理浙江贪案一事上,其实浙江贪案真正的推行者是海瑞,杨金水、胡宗宪、赵贞吉都是围绕着海瑞转。而在京城的争斗,同样占据一半的篇幅,主角是嘉靖帝,徐阶、严嵩、吕芳围绕着嘉靖帝转。

而京城和地方的斗争结果大家也看到了,杨金水靠装疯卖傻退出舞台,胡宗宪靠急流勇退退出舞台。吕芳靠仁慈卖拙退出舞台,严嵩靠背锅卖老退出舞台。

最终胜者是赵贞吉和徐阶,而这两人也曾经面对着极大的风险,有非常多的相近之处:

赵贞吉在浙江巡抚任上,想到的不是尽快调查真相,也不是拼命往上爬,而是尽量不出错,毕竟很多眼睛看着他。反观徐阶也是如此,即使被嘉靖帝抬到了内阁值房,他仍然不敢有半点倒严的思想外漏。

赵贞吉明明知道司礼监的意思,但是仍然把海瑞的供词原封不动的递上去,为什么?赵贞吉明明希望谭伦站在他这一边,可是又瞒着他不给看张居正的书信,而且也不执行,反烧掉书信,为什么?赵贞吉明明知道郑泌昌和何茂才是怎么回事,还是把证词,翻供,再翻,另加海瑞的供词递上去,自己还不签字,为什么?

四、

赵贞吉就是一个太极高手,我们之前也讲过,他最擅长的不是断案,也不是党派斗争,亦不是造富百姓。他最擅长的就是揣摩圣意,嘉靖帝为什么派他去浙江,又为什么让徐阶代领半个月内阁首辅?

其实就是看看清流派到底有几斤几两,到底能不能办事,能不能揣摩圣意,在圣意的框架下把事情办好?

徐阶别看当了首辅,就像严嵩说的那样,给徐阶一个胆,他也不敢!他怎么敢?

嘉靖帝调整内阁,竟然不跟严嵩和徐阶商量,直接把张居正、高拱、严世蕃赶出去了。圣旨上却说跟严嵩和徐阶商量了,还点名让徐阶宣旨,高拱和张居正怎么看他?即使在内阁值房里,嘉靖帝的人,严嵩的人,哪一个不是死盯着他看,但凡有一点过错,必死无疑。

等他看到嘉靖帝给他的“好自为之”的纸条,能不吓出一身冷汗吗?这就是高处不胜寒,同行嫉妒,领导监督,下级不满,徐阶在内阁值房那半个月比坐牢都难受,能帮他解局的恰恰是赵贞吉。

再看浙江贪案的最终结果:

赵贞吉究竟审明白浙江贪案了吗?沈一石的赃款究竟去了哪里?织造局到底是徽商的还是宫里的?他最终织出来五十万匹丝绸了吗?

这些重要吗?

一点都不重要,赵贞吉在浙江贪案上根本就没表态,前面把杨金水拉出来在火上烤,后面又拉着胡宗宪前来垫背。最后弄了一堆供词,真真假假不分辨,一股脑交给嘉靖帝定夺,而不管最终结果如何,跟他无关。

五、

但是给嘉靖帝的印象却变了,他摇身一变反而成了为国为民,为君解忧的老臣了。他对于倒严不倒严并不感兴趣,这是低级的谋略,他要做的是嘉靖帝希望他成为的那个人。

其实他心里最明白不过了,倒严是迟早的事,关键是倒严之后,清流派能不能顶用?

而在浙江一案上,赵贞吉的所作所为给了嘉靖帝信心和希望。凡是可能引起嘉靖帝不适的问题,他一概掩盖,实在掩盖不了了,他不表态,交给嘉靖帝去表态。思嘉靖帝之所思,想嘉靖帝之所想,该说的一句不少,不该说了半句不提。

胡宗宪也讲过,以前的赵贞吉也敢仗义执言,也敢为民请愿,可是一味的这样,他又走不上高处,走不到高处,又如何救国救民?

反而赵贞吉是最贴近人性的一个人,知道轻重,看看新任的几个阁员:

李春芳是兵部尚书,因为嘉靖帝不满修万寿宫的钱太少,他从兵部扣出五十万两。理由是,自己再次算了一下,以前算错了,其实兵部用不了这么多,他这就是在放麻辣罗圈屁,连账都算不清,要你何用?

高拱是吏部尚书,同样要从吏部拿出四十万两银子,他的理由是:

“两京的各部堂官都愿意暂不领欠俸,许多家境尚好的官员也可以暂不领欠俸,因此吏部也能减出四十万两。”

这简直就是违背常理,他高拱只能代表他高拱,代表了不了全部堂官,睁着眼睛说瞎话,让嘉靖帝心里不安?

反观赵贞吉的户部,灾民的钱照发不误,但是皇上修万寿宫也得修,这个钱哪里出?

他早已一个月前就跟南直隶、浙江还有湖广联系了,让他们从藩库里拿出一些余款,或从官仓里拿出一些余粮,赈济灾民。

其实就是拿嘉靖帝自己的钱,给自己修宫,他只不过做了中间调度。这一举措,既赈济了灾民,又留下皇上体谅民生,为民做主的好名声,还修了宫殿,简直是一举三得。

虽然此举不过是把左手的钱拿到右手,但解决了嘉靖帝的大难题,还不难堪,你说他不入阁,谁入阁?

真所谓,赵贞吉,贞者,吉也,这可不是“万事大吉”,而是“逢凶化吉”,高手呢!

而胡宗宪,一开始就站错了队,后面再有权谋,也难逃这个命运!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看《大明王朝1566》,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乐趣,喜欢就关注吧!

2

就单单只是《大明王朝1566》来说,赵贞吉的权谋肯定比胡宗宪要高,当然这方面的高并不是体现说赵贞吉比胡宗宪聪明身上,而是胡宗宪愿意舍身成仁,而赵贞吉则如愿入主内阁。但是在真实历史中,赵贞吉的权谋给胡宗宪提鞋都不配。

这是怎么说呢?

在剧中,我们看到赵贞吉是一个非常圆滑的人,在朝廷和地方之间游刃有余的游走,把所有脏活都给海瑞干,自己既拿了功劳也撇的一干二净。对自己的好友胡宗宪也是如此,表明一套背后一套,有名有利的事都自己收了。

反观胡宗宪,到了因为“改稻为桑”失败的时候,他就有“舍身成仁”的意思,就是直接在抗倭前线战死,这样可以保全个名声,也不至于拖累自己的恩师严嵩。但最后眼见胜利在望,还是忤逆了严嵩“倭寇不可不剿,亦不可剿尽”的指令,把倭寇都灭了,同时也令包括严党在内的自己一败涂地。

然而在真实历史中,胡宗宪之狐,不愧一个胡字。胡宗宪首先是依附当时的权贵严嵩,然后用尽所有手段坐上了浙江巡抚的位子,并且趁着朝廷拨给戚继光抗倭的钱粮“中饱私囊、私自加税,收刮民脂民膏”,有着“总督银山”等称号。

但是我们说“恶人”一般都就恶了,但是胡宗宪却非常聪明,他利用收刮来的钱去收买日本倭寇;然后利用自己和当时倭寇之王汪直的交情欺骗汪直,叫其到杭州,说朝廷会开放海禁,没想到汪直这一信胡宗宪,就被设套抓起来砍头了,如此,倭寇之患自然解除。

换句话说,胡宗宪所用的策略就是我贪污,然后我抗倭有功,看你们怎么办。但是抗倭,其实也是用收刮来的钱收买可以收买的弱势倭寇,日本人;然后用感情欺骗真倭寇,中国沿海居民………

不得不说其谋略之高,为大明第一,赵贞吉自是比不了的。

3

人能到赵贞吉和胡宗宪那个位置,权谋都是很厉害的,唯一的差别在于立场是怎样的。胡宗宪和赵贞吉最大的区别在于胡宗宪顾全大局,公忠体国,而赵贞吉的出发点多是为了自己,奉迎嘉靖,以图自己的名利。

胡宗宪和赵贞吉有二十多年的交情。两个人的个人成长经历其实是非常像,一个人的师傅是当今的首辅,另一个人的师傅是次辅。二人曾经一起谈论过王阳明心学。后来一个在浙江,另一个在南京。不过长期的官场生涯,二人却越来越陌生了。胡宗宪了解赵贞吉想要什么,而赵贞吉不了解胡宗宪想要什么。从这一点来看,胡宗宪权谋更高一点。

《大明王朝1566》中胡宗宪和赵贞吉直接打交道的有两件事,一是胡宗宪向赵贞吉借粮食,另一件事胡宗宪托付赵贞吉浙江事情。这两件事可以说把二人之间的差别表现得淋漓尽致。

严世蕃为了改稻为桑,在浙江毁堤淹田,几十万百姓的生存成了问题。这个时候胡宗宪带病跑到南京跟赵贞吉借粮食。

这个时候的赵贞吉是怎么理解胡宗宪这种行为的。他认为胡宗宪给皇帝上辞呈是为了躲出来,避开这个责任。胡宗宪跑到南京来借粮食不过是为了做个上面看,严嵩严世蕃知道,徐阶高拱张居正这些清流也知道。胡宗宪这样做,即使借不到粮食,心意够了就行了。最后赵贞吉还表示:

“浙江不死人,这件事情就完不了。”
“死一万人是个数字。”
“死十万人,百万人也是个数字。”

甚至在中途的时候,赵贞吉还抱怨胡宗宪想把他拉下水。

胡宗宪自然也是聪明的,他明白赵贞吉想要什么。所以胡宗宪先是用二人的私交来劝说赵贞吉,企图用朋友之情来说服他。赵贞吉不领情以后,胡宗宪只能是拿出杀手锏,以浙江总督的名义向赵贞吉调军粮。因为这样做,赵贞吉不用担负一点责任。

第二次两个人打交道是改稻为桑失败以后,赵贞吉调任了杭州巡抚 。胡宗宪对赵贞吉说:

“浙江现在是个烂摊子,搞不好你也会陷进去。”
“如果搞好了,你赵孟静就可能入阁拜相。”
“圣上这是在为下一届的内阁,物色人选呐!”

这个时候注意赵贞吉的表情变化。胡宗宪说他可能会陷进去的时候,他是低着头的。当说到可能入阁拜相的时候,他明显眼睛往上抬了一下。可见赵贞吉是非常想进内阁的。

胡宗宪和赵贞吉都是能人。胡宗宪能够平定倭寇,为国为民。赵贞吉则是在浙江大案的漩涡中成功的向嘉靖表了自己的忠心,这也为他后来能够进入内阁打下基础。

虽然赵贞吉这个人权谋手腕厉害,但是他太顾及自己的利益了,太急功近利了。赵贞吉是徐阶的学生,但是赵贞吉并不听徐阶的。浙江大案的时候,他为了向嘉靖表忠心,根本不站在海瑞和王用汲这一边。可以说,赵贞吉这是对清流赤裸裸的背叛。毕竟海瑞和王用汲拼了性命才审出了案情。

正如高拱所言,赵贞吉这样做不是世故,而是无耻。“当初叫人家冲锋陷阵,这会儿我们自己人又向人家背后放冷箭。他们不要脸,我高拱还要这张脸呐!” 为此赵贞吉的师傅徐阶是非常为难的,毕竟张居正给赵贞吉写过信,表明是这是徐阁老的意思。

徐阶是这么说的,“赵贞吉和谭纶,要是连一个海瑞都不保,他们也就连人都不要做了。”

这也是赵贞吉最后必然悲剧的根源。他本是徐阶的学生,裕王继位以后,徐阶自然成为首辅,而他也有希望进内阁。可是他等不急,偏偏要出卖自己的立场。

胡宗宪虽然是严党的人,但是电视剧中无论是嘉靖、严党、清流,都是认可他的能力的。这一点来看,胡宗宪要做得比赵贞吉好多了。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顺手点个赞哦~

更多精彩请关注历史是什么

4

对这部剧深有体会,看了众网友回答。但是还是觉得胡的权谋之术更高。论说里面几个人的情商都高的没得说,各个手腕都硬,都敢对自己的人下手,更别说对手。但是胡总是能在无形之中把事情做了,可以说无招胜有招,手中无剑,全靠剑气,几件事可以看出来:

1.一开始胡是准备推行改稻为桑的国策的,哪怕是新安江大堤毁了,他还拉着杨金水和郑何二人上折子,但是折子递上去之后,皇帝不买账,让所有人都回京述职。这时胡就有了退意,不想再参与这个事。到了京城,一方面在皇上面前保持自己大公无私形象,一方面在严党面前放低姿态,请罪云云。小阁老让他辞职,他完全不用把折子交给皇上的,他却按照他的意思请辞。其实嘉靖一直监视他,他来个就坡下驴,皇上你也看到了,是他们逼我辞职的,不是我要撂挑子,嘉靖帝也被骗了,胡终于抽身了,这一节给所有人包括观众的感觉是我是被迫辞职的,皇上也不让我干了,我不是为了我自己。果然郑何二人接了他的浙江巡抚差事,两人在巡抚衙门有过一次经典谈话,恍然大悟,你胡宗宪把所有人都耍了,最后也看到这两个替罪羊被砍了脑袋。

2.严阁老让儿子写信给胡不要把倭寇平了,为什么,兔死狗烹,你胡宗宪是我提拔的,你要是把所有事都办完了,我也就完了,但是这一次老胡没有按照他的恩师画的道。所有人的第一感觉是老胡是为了国家,但是反过来想想又何尝不是为了自己。如果你真的这么做了,嘉靖皇帝会饶的了他吗?皇帝也就是看你听我的话,认真剿匪才委以重任,你现在不听我的了,听你的老师的,估计严党没倒,老胡要先领盒饭了,所以这一次老胡硬是没听,当然严党的好日子也到头了。

第三件事,接着上面,嘉靖帝策略高明,欲擒故纵,让严党的冒青烟去巡盐,并好言抚慰,严阁老自己认为自己最大的一张牌是你嘉靖帝必须靠我给你搜钱奢侈,离开我你就过不起现在的日子,所以你离不开我,所以严党此时依然如日中天。连海瑞都觉得前途渺茫,更别说裕王身边的人了,都觉得严党真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然而有一个人就是胡宗宪已经预计严党没救了,首先自己要退,托病不再入朝,其次开始接近海瑞,让他不要辞职,因为他知道将来这个人肯定是前途大大的,由于他和赵贞吉关系密切,现在和海瑞又走得近,已经将自己退路埋好了。但是胡宗宪却没有再和严党的人有任何书信交往,一丝一缕联系都没有,哪怕是严阁老。因为他已经看清楚这群人后面的路了。

总而言之,胡是一个用公把自己的私包裹的天衣无缝的人,可以瞒过所有人,他的眼光甚远,看的为准,做事手段极其隐秘,这一点赵贞吉差太多了

5

如果利用权谋是为了给自己谋私利,那胡宗宪不如赵贞吉;可如果用权谋是为了做事,则赵贞吉不如胡宗宪。


二贞的区别


贞者,吉也。东南二贞,是朝廷敢在内忧外患的浙江推行改稻为桑国策的重要原因。


赵贞吉第一次出场是胡宗宪去江苏找他借粮食,赵贞吉明知道浙江情况危急还是不借,当然也是因为上面有人打了招呼。最后逼得胡宗宪动了军令,才借到粮食。


也就是从一开始,赵贞吉就主动卷进了党争之中;而胡宗宪则是被迫卷进去的。赵贞吉懂得利用党争之势给自己铺路,因此一路升巡抚,升尚书,直至登台入阁;而胡宗宪虽然也看到了党争之势,可他还是执着于做事以及对得住自己的良心,所以浙江倭寇平了,胡宗宪在朝廷也就没有立足之地了。



但如果胡宗宪能在倒严的关键时刻添一把火,比如把毁堤淹田的事如实上报,那胡宗宪之后的仕途一定会比赵贞吉差吗?


赵贞吉主动拥抱党争为自己铺路


赵贞吉在党争中看似保持中立,实则一直在徐阶的授意下行事,比如海瑞审问郑何二人审出毁堤淹田的事实,赵贞吉并未署名上奏朝廷;司礼监封还供状后,张居正以个人名义要求赵贞吉再次领衔上奏,可赵却并未照听行事,反而当面将司礼监的批文念给郑何二人,导致其当堂翻供。最终呈上去的供状也就是郑何二人贪污,毁堤淹田、私放倭寇的事不了了之,严党也没有伤筋动骨。


这里的问题是:为什么赵贞吉没有按照张居正的意思领衔上奏海瑞审出来的供状呢?


其实大家可以回想一下这期间徐阶的动作。陈洪去找徐阶联手,可徐阶只是念了一段《祭十二郎文》,表明自己垂垂老矣,没有野心。


那为什么徐阶和赵贞吉都没有急着开大招呢?很简单,因为时机没有成熟,尤其是跟之后血经一事比起来再看。徐阶认为时机未到,那自然他也会将这层意思授意给赵贞吉,这里就可以看出徐赵二人的政治头脑和政治嗅觉何其发达,就连张居正在他们面前都显得有点稚嫩。


胡宗宪抵抗党争而注重于做事


胡宗宪看似是严党,实则两头不讨好。严党怀疑他改换门庭,清流跟他之间毕竟隔了一层,而且把胡宗宪弄过去,会不会跟他们抢内阁的位子呢?胡宗宪心里不会不知道这些,但他还是顶着压力肃清了浙江的倭寇,于他个人而言,这是为了做事;可于党争而言,他的利用价值也就差不多用完了。但除了做事的能力,也不要忽视胡宗宪搞权谋的能力,如果没有权谋,那胡宗宪也就变成海瑞了。毁堤淹田一事,胡宗宪先斩后奏,保住严党之时,自己也离开浙江的是非之地,还保留了浙直总督,专心抗倭即可。


另外第十七集胡宗宪殿前奏对说的一番话,感受一下帝国封疆大吏的政治头脑,以后谁还说胡宗宪没有权谋就把这段话甩他脸上:


我大明,两京一十三省,疆域万里,子民百兆。


皇上肩负祖宗社稷,治大国如烹小鲜。


今年正月,鞑靼从河西渡冰河犯山西,顺天府百万军民缺粮。 二月,山东济南府饥荒、三月,京师又饥荒,四月,山西又饥荒。 五月,东川土司内乱,闰五月,江西流民叛乱,攻泰河,四川苗民叛乱,犯湖广界。 本月,宁夏,陕西,山西闹地震,死伤军民无算。


更何况,东南沿海决战又已到了决战时刻。 国事艰难如此,如果兴起大狱,牵及内阁和六部九司,我大明朝立时就大乱了。 皇上现在问及新安江绝口之事,臣无言以对。也不敢言对。


臣恳请在适当的时候再彻查。臣的苦心不仅念及严阁老的知遇之恩。


严阁老从政二十年,到底是贪了还是没贪,还是别人打着他的招牌在贪,还是他自己有贪贿行为,皇上比微臣,更了解他。


胡宗宪的做事能力,就连之后嘉靖也感叹“就怪严嵩严世蕃不争气,搞得朕连胡宗宪这样的能臣也用不了”。


个人觉得二贞的权谋并不需要分个高低,两人都清楚知道自己要什么,最终也是求仁得仁而已。

6

方向不同,不好区分高低。不过按我们现在的价值观是赵贞吉吧,毕竟入阁了。做人我喜欢胡宗宪,做事我喜欢赵贞吉,用人也是需要用赵贞吉那样的人才能成事。赵贞吉是一把完美的工具。胡宗宪有自己的灵魂,方向按领导,做事按自己想法,精神是高尚的。两个人对我们来说都是苍天大树,看到的都只是盲人摸象,评论都狭隘了。

7

就剧里来说,二人权谋不分上下,各有千秋。只不过二人看问题的出发点不一样,胡宗宪是胸怀天下之人,对待问题并不是只考虑自己的利益。

反观赵贞吉则相反,是个地地道道的利己主义者,赵贞吉好算计,贪名,例如他曾对海瑞下诛心之论,大忠似伪,以邀直名。其实他本人才是大忠似伪,以邀直名。从他借粮给胡宗宪,筹备军饷,审郑必昌,何茂才,海瑞上疏等一系列事中就能看出一二。

胡宗宪权谋之术先用于谋国再用于谋身,赵贞吉权谋之术先用于谋身再用于谋国。

8

先说结果

赵祯吉寿终正寝,胡宗宪冤死狱中

两者一文一武,各有千秋

我自己认为从结果上看赵略胜一筹,两者都有太保的头衔,胡是千军万马统帅,赵是进士及第,入阁的阁臣。

胡没得选是严嵩的门生,这一点直接导致了他日后的结果。(但他为了报国,只能投靠严嵩)。也是唯一败笔。

但如果非要分个高下,这一点上赵祯吉赢了,权谋略胜

9

赵。赵做事圆滑,仕途为重,让海瑞审郑,何二人自己撇清关系,以及海瑞上贺表后主动前往暴怒中的嘉靖面前以进为退,确实厉害!相比较之下,胡在剧中的表现我觉得比海瑞还好,一切都以大局为重,相比海瑞的刚直,胡明显是堪大大任之人。

10

没有可比性,中央和地方是天地之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