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邬思道为了雍正忙前忙后图什么,什么也没落下?

邬思道为了雍正忙前忙后图什么,什么也没落下?

2020-10-24 19:02阅读(70)

邬思道为了雍正忙前忙后图什么,什么也没落下?:邬思道为了雍正忙前忙后,什么也没落下?其实不然,且听小崔细细道来!一、首先,咱们从邬思道的出场聊起,这个

1

邬思道为了雍正忙前忙后,什么也没落下?其实不然,且听小崔细细道来!


一、首先,咱们从邬思道的出场聊起,这个很多人应该没有听过!

这件事要从康熙年间的南闱科场舞弊案说起,邬思道本来才高八斗,识穷天下之人,是无锡有名的大才子,府试乡试连战连捷,中秀才举人都是头名。康熙三十六年他应试南京春闱,三场下来,时文、策论、诗赋均做得花团锦簇一般。考完后他自认为就算不在三甲,怎么着也能稳稳当当的考个前十名。

怎料成绩出来之后,“邬思道”三个字竟然在副榜末尾!邬思道大怒之下仔细打听,才知道主考左玉兴、副主考赵泰明都是捞钱的好手,一概论孝敬取士,谁出的钱多谁的成绩就在前面,名次高下按质论价童叟无欺!邬思道原本就心高气傲,盛怒之下,他邀请了其他四百多名落榜举人,抬着财神拥入南京贡院,遍城撒了揭帖,指控左、赵二人贪贿收受,破坏考试秩序,并作诗一首,把主考人员骂得狗血淋头,把个南京科场搅得四脚朝天。并作了一首很尖刻的诗,所做诗文如下:

左丘明有眼无珠,不辨黑黄却认家兄!

赵子龙一身是胆,但见孔方即是乃父!

无锡书生邬思道谨赠!

事情终于闹到让康熙知道了,康熙盛怒之下,康熙眉梢一挑,只说了句:“邬思道好一笔字!”

他大闹一场扬长而去,苦得江南巡抚因拿不到他这个“正犯”被连降两级,左、赵二人革职罢官“永不叙用”——官司直打到紫禁城当今天子康熙御前,明珠、索额图两大权相都差点吃挂落。因此,朝廷严令各省缉拿他这个闹事的“正犯”。

二、邬思道第二次出场是在康熙四十六年,这次他遇到了他为之忙前忙后的胤禛,这时的胤禛还是四爷呢!

邬思道在外逃亡十年时间历经磨难,而且两腿在逃亡的路上被水匪给打折了,他从此成了人们口中的“邬瘸子”!

在外十年,回到久违的三吴家乡,邬思道正站在桥头回首往事,口中喃喃说道:“白杨绿草,风雨忧愁,十年一别,这树都合抱了……” 忽听到背后有人喊他的名字,转过身去一瞧,原来是他的同乡戴铎。两人寒暄之际,戴铎身边站着一个二十五六岁的年轻人,咋看之下,此人:“打扮也并不出奇,只穿件灰府绸银鼠夹袍,月白夹裤,脚蹬一双黑冲呢千层底布鞋,虽不奢华,却是干净利落纤尘不染。那青年倚栏而立,一条乌亮的发辫直垂腰间,似笑不笑地看着他们过来。”

此人正是胤禛,但此时,戴铎和胤禛并没有对邬思道表明胤禛的身份,只说是京城皇商!胤禛早听过邬思道的才名,而且胤禛喜欢收用一些落难的奇人异士,胤禛邀请邬思道一起把酒言谈,邬思道也对这个年轻人有所好感,就答应去了,言谈之间说到天下事儿,胤禛对邬思道的见解很是惊讶,想把邬思道收入门下。

正好戴铎和邬思道相熟,胤禛就把这件事交给戴铎去办,怎料邬思道心里还惦记着他的初恋情人,他的表姐金凤姑,金凤姑是他姑姑的女儿,在南京做官的金玉泽的女儿。邬思道去打听之际得知,金玉泽已经升职去了京城。邬思道便在南京忽忽游览了一番,便起程去了京城寻找他的表姐去了。

到了京城,找到她表姐家才得知,原来她已经嫁人了,嫁给了一个叫党逢恩的人,此人是和金玉泽都是“八爷党”的人,邬思道投亲不成,反而在言谈之间得罪了金玉泽和党逢恩,差点被灭口,辛苦他的续姑姑以前对他很有好感,半夜告知他,那两人要害他,并给了他一些细软让他逃走。

邬思道心灰意冷,再加上身体残疾,半夜之间晕倒在一个破庙门口,恰巧被雍王府的武和尚性音和尚所救,性音告诉他,胤禛也在找他,此时只怕只有四爷才能护得他的周全,从此,邬思道归入胤禛门下,一心一意为胤禛出谋划策,助他走上了那个至尊之位!

三、邬思道助胤禛夺嫡之路可谓凶险异常,但在和胤禛相处的过程中,也知道了胤禛是怎样的一个主君,只能共患难不能同享福,他也早就想好了明哲保身之道!

投入胤禛门下之后,邬思道不但给胤禛出谋划策,而且还教出了一个后来的帝王弘历,也就是后来的十全宝宝乾隆!这期间,邬思道对康熙的帝王心术分析的可谓淋漓精致,胤禛又爱又怕,心想事成之后要收拾掉这个瘸子,而邬思道呢,早就知道他是什么人了。

胤禛夺嫡成功之后,邬思道和老十三胤祥的一段对话很有意思,这充分展示了他对胤禛的了解。起因是胤禛要封胤祥为铁帽子王,邬思道劝他辞掉。原话如下:

允祥哈哈大笑说:“先生真是先天下忧而忧!我再告诉你,今儿在养心殿万岁亲口对我说,先生有辅相之才,只干碍着没职份,所以开恩科,特简先生进翰林侍读,然后转上书房。宣麻拜相,还有比这更喜的么?”

邬思道神情似乎有点呆滞,古怪地一笑说道:“算是的吧——十三爷今晚喜上眉梢,给我报喜是一宗儿,恐怕你自己有喜事才是真的。说出来,叫我也欢喜欢喜!”“都喜。”允祥掩饰不住得意的神情,向后一靠伸展了一下,“其实是早已知道的了。万岁说元旦日晋封我亲王,世袭罔替!王不王无所谓,这个‘世袭罔替’难得!”邬思道一双眸子在灯下晶莹生光,沉静地一笑,说道:“铁帽子王,儿孙永永无既。好嘛!连你加上一共九位了。”

胤祥说“你今晚怎么了,这么不阴不阳的?”

邬思道伸手将一杯茶推给允祥,长叹一声默然不语,见允祥一脸惊讶之色,苦笑道:“十三爷,我和你认识十五年了,你天真率性、任侠仗义,很佩服你的为人。今日有句话,说出来或许我要人头落地,不知当讲不当讲?” 允祥被他的神情惊呆了,手里捧着已经凉了的茶,死死盯着邬思道。

“这个铁帽子王你要拼死辞掉,才能保你一世平安!”邬思道仿佛不胜其寒,紧紧抱着铜手炉,声音低沉嘶哑。“四爷豺声狼顾,鹰视猿听,乃是一世阴鸷枭雄之主……”

邬思道语气冷峻得令人发抖,接着又说“你没勘透世情。与平常人交,共享乐易,共患难难。与天子交,共患难易,共享乐难。”

胤祥说 “我不信!今日四哥还说,决不做鸟尽弓藏的事!”

邬思道阴冷地一笑:“明日我的话就能验证,性音和粘竿处十几个最心腹的,专一替四爷办秘密差使的恐怕就要被灭口了”!

二人正言谈之间,雍正来了,话题就此打住,雍正此时已是皇帝,他想找邬思道聊聊,结果邬思道先开口了。他告诉雍正自己有三忌三不可用。

胤禛回过头来,脸上已是挂了一层严霜一样冷峻,却不吱声,幽幽望着邬思道。

“臣残疾之人,这是一忌。”邬思道毫不畏缩地看着禛,“国家取士授官,自有制度。况大清国运正盛,人才济济,臣在王邸十几年,中外人士知之甚多,骤然置之庙堂之上,虽至公亦无公,虽无私也有私,恐怕有伤圣德。这是一不可用。”

“臣原是犯罪之人,这是二忌。”邬思道道,“康熙三十六年臣为孝廉,应天府试,率五百举人抬财神大闹贡院,此事震动朝野,天下皆知。虽说是激于义愤,到底是触了国法,先帝曾连下诏旨捕拿,臣又潜逃在外。为憎恨吏治黑暗,臣又入京,择主而事。万岁如今功成名就,即起用臣辅在帝侧。在臣原是罪余钦犯,在君又干碍圣祖当初原意,用此不忠之臣致于臣下议万岁为不孝之君,这是二不可用。”

胤禛听得悚然动容,不觉坐了下去,抚膝沉吟道:“只是可惜了你。”

“这正是第三忌。”邬思道见他动了心,舒了一口气,又道:“臣虽然薄有小才,却是阴谋为体。万岁龙日天表春华懋德光明正大。这就是忌!臣在万岁僭邸蒙恩十余年,顾问侍从,无不听之言,无不从之计,无数惊涛骇浪之中早已殚精竭虑耗尽心力,譬如已经熬干了的药渣,万岁何堪再用?倘若万岁念思道忠贞不贰之心,放臣还山,沐浴圣化之中,舞鹤升平之世,在万岁为全始全终之主,在臣为明哲知理之臣,传之后世,亦为一段风云际会佳话。万岁若不允臣之所请,臣今夜就仰药自尽,不伤圣人知人之明!”说着,泪水已走珠般滚落出来。

雍正听完后,不觉动容,他原本打算在晚上除掉邬思道以及给他秘密办事的人。但从邬思道的言语之间得知,邬思道这番言语,其实已表明永不从政,永不泄密,想起十几年知遇之交,朝夕赞襄,吟诗论文,这些情分也难一古脑儿付诸东流。便不忍除掉邬思道了,但也没有完全放松对邬思道的监视,于是放他中隐隐于市了。最后还是十全宝宝说情,终于放他归山林了,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结语:总之是他二人相辅相成,互相成就,邬思道帮助胤禛走上了至尊之位,反过来胤禛也成就了邬思道辅助帝王的理想抱负!邬思道本无心做官,不能说他什么也没落下!


需要说明的是小崔在这里所写的都是电视剧和小说里的情节,并不是历史真实事件,请看清楚评论!小崔拙见,欢迎关注点评!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2

题主所问,前提条件不明。以电视剧《雍正王朝》来论,此言差矣,邬思道为胤禛谋划鞍前马后,最次起码也混个饭饱嘛,不能说什么也没落下。

邬思道前传

邬思道出场前,是胤禛与十三阿哥奉旨,前往江南赈济灾民。吩咐在杭州做参将的年羹尧,代为寻找邬思道。从这一桥段来看:

  1. 胤禛研读过邬思道的文章,认可了其才能,希望聘请其,作为自己儿子的老师;
  2. 胤禛应该不知道邬思道的下落,否则年羹尧不会说找邬思道,花了很大功夫;


待年羹尧安顿好邬思道,让其妹妹年秋月代为照顾,可以看出邬思道刚出狱不久,贫困潦倒,连郎中都是由年羹尧请的。估计年羹尧向其说明来意,邬思道便欣然应下差事。

邬思道主业

所以,老师才是胤禛请邬思道的本意。看到有些“条友”说,上来胤禛就请邬思道出山,谋划夺嫡。逻辑先后不对,虽然说胤禛是主角,要打扮成光明正大的形象,但上述说法,起码是有两点不当:

  1. 此为太子还没被废,没有夺嫡之说。其次,胤禛彼时,在外界看来是太子一党,还并未单干,如何便迫不及待剧透了?
  2. 胤禛与邬思道并无谋面,开始只是聘请其,作为儿子的老师,这个才是主业,后面为胤禛谋划是“副业”,只不过“副业”做得太出色,变成了主业,这个有逻辑先后的问题。

定位变化

在江南赈灾时,胤禛并未与邬思道见面,只是吩咐年羹尧护送回京,好生照顾。虽说年氏一家为胤禛的包衣奴才,这是在胤禛府内,在外年羹尧当时再怎么说也是杭州的参将了,让自己妹妹亲自己照顾,说明年羹尧清楚邬思道的地位。只不过,胤禛福晋不知,怠慢了。等到年羹尧禀明情况,反倒令福晋觉得失礼了。


回京后,在众多下人面前,贵为贝勒的胤禛,向刚出狱的汉人行拜师礼。加上将邬思道十年前的文章头口而出,一下打动了邬思道。如同当年刘备三顾茅庐,让诸葛亮看到了“诚”字。自此,邬思道尽心尽力为胤禛谋划,反而将老师变成了“副业”。

运筹帷幄

自太子第一次被废,众位皇子暗流涌动,纷纷开始了夺嫡行动,胤禛也不例外。邬思道在户部欠款、推举新太子等夺嫡关键时刻,运筹帷幄,每一次都料敌在先,在与“八阿哥党”斗争中占得先机,将胤禛置于有利位置。哪怕是康熙逝世当晚,“八阿哥党”不服胤禛继位,企图反扑,都是邬思道率先,让十三阿哥安排丰台大营以及顺天府等五路人马,守卫雍正府邸。五路人马互不统属,起到牵制作用,由十三阿哥居中调度,度过了这一危险的晚上。

功成身退

继位的胤禛与邬思道都感到,彼此的存在是个威胁。何故?胤禛担心邬助我继位,万一为他人所用,对我是个莫大的威胁。而邬思道并未将名利看得很重,其与十三阿哥说:助胤禛继位,是为了天下苍生。雍正继位后,邬思道也觉得与天子相交,共患难易,共富贵难。率先想好了三个理由,作为退路:

  1. 腿瘸,影响雍正的威望;
  2. 是个康熙朝“刑余之人”,雍正用他,恐怕背上不孝的骂名;
  3. 谋划继位是阴谋诡计,继位后不宜再使用。


于是,选择半隐,即找个雍正能找到他的地方吃饭,既解决温饱,又消除了雍正的担心。事实上,后续发展也如邬思道所料,雍正早早便安排了如月,名为照顾,实为监视。

后记:

以《雍正王朝》的剧情发展,原本定位为老师的邬思道,后“不务正业”,发挥了谋略的特长,为苍生谋利,运筹帷幄,为雍正继位做出了重大贡献,反而老师成为了“副业”。待雍正继位后,又能打消雍正的“杀心”,急流勇退,实有春秋越国范蠡之风。所以说,个人价值得到充分发挥,不能说什么都没落下。

各位看官,不知道您,怎么看?

捧个人场,点个赞呗^_^

3

邬思道为何要帮雍正呢?

第一,邬思道原来曾以一篇讽刺朝廷的文章而大出其名,但也因此而下了大狱,后来,康熙大赦天下,邬思道被放出来,经年羹尧等推荐,进入了雍王府,成了胤禛的谋士,胤禛恰好与其他皇子在争夺皇位继承权,而邬思道屡屡为胤禛出主意,而且都能起作用,胤禛视邬思道为心腹谋士,也算是识才,而邬思道帮着胤禛出谋划策,最先是为了报恩。

邬思道(剧照)

第二,邬思道看准了雍亲王继位有戏,所以,他肯帮胤禛,其实,他也是想让自己的谋略能有实际的效果,并以此来证明自己有能力有谋略成为帝师,这算是为了满足自己施展才学的欲望吧。

当时,太子党和八爷党在继位方面相对比别的皇子更具有竞争力,但是,邬思道能看出这两派其实都有弊病,太子和八爷身边缺少真正有谋略的人,在他们身边,是一群善于拍马屁而装聪明的人。还有,太子自以为是,权力欲很强,但却优柔寡断,经常听信于身边的人,而身边的人所出的主意多是损招,所以,他手上有一把好牌,却屡屡打错了,最终失去继位的机会。另外,八爷胤禩有能力有谋略有政治才能,但他太过于自信狂妄,且又太阴毒,是个争权夺利的行家里手。可是,他是康熙的儿子,他虽然有谋略,但在康熙这个政坛老手、深谙权术的帝王面前,他的阴谋是藏不住的,康熙非常了解他的这个第八子,知道他是多谋而阴险的。而八爷常怂恿大臣四处活动,为他继承皇位而奔走,这是皇子争权不该犯的大忌,康熙岂能容许,因而,八爷继位的事后来彻底黄了。总之,对太子和八爷的前途,邬思道是心中有数的,所以,他肯帮雍亲王争夺继位权,他觉得胤禛继位有戏。

第三,虽说邬思道是一个厉害角色,深通韬略,眼光也很锐利,可是,开头他并没有看出雍亲王胤禛的阴毒之处,所以,邬思道愿意帮他胤禛成就帝王大业。邬思道刚进雍王府时,胤禛对他非常客气,而胤禛给邬思道的印象是很有贤德的一位皇子,胤禛吃斋念佛,慈悲为怀,邬思道认为他还算是想干点为国为民的事,属于心善而又有志向的不错的阿哥,而且,邬思道觉得胤禛算是能言听计从,对他很是尊重。进雍王府的相当一段时间,邬思道觉得雍亲王是值得辅佐的。在这种情况下,邬思道当然是很愿意为这位亲王出谋划策的,愿意帮他夺得皇位继承权。

可是,过了一阵,发生了一件事让表面上慈悲为怀的雍亲王露出了真面目,原来,胤禛是一个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为争皇位而心狠手辣的阴险的王爷。

当时,从任伯安那里夺来的《百官行述》被雍亲王烧了,八爷党算是输了一局,但是,八爷党扳倒太子的目标并没有改变,皇八子胤禩想依仗着他的“八贤王”美名,鼓动众大臣举荐他为继位者,而为了达到此目的,他首先必须扳倒太子胤礽,而八爷想到的关键一招是弄到太子曾写给任伯安的信,此时,这信就在四爷手里。于是,八爷党筹划着拉拢四爷的门人,通过这门人去窃取那信件。

可是,雍王府门户严,八爷想要拿到那封信很难,此时,恰好雍王府的仆人坎儿因气愤李卫与他所喜欢的翠儿相好,在酒馆里喝闷酒,这被八爷的人盯上了,八爷让人找了个姑娘给了坎儿,坎儿因此而出卖了四爷。而此事却被十三爷知道了,十三爷告诉邬先生,邬先生将计就计,利用坎儿将太子给任伯安的信交到八爷手中。他的目的是借八爷党之手把信转交给皇帝,如此一来,太子定会被扳倒,不过,此事四爷是不能做的,因为一贯面上装仁义的胤禛不愿让人知道他陷害太子。而不邬先生让坎儿去做,既能扳倒太子,减少四爷夺权的阻力;又能让坎儿及时回头,重新回到雍王府。

雍正皇帝(剧照)

坎儿是有过失,有错误,他因闷气喝酒贪女色而背叛四爷,但此次他有大功,他帮四爷传信给了八爷,而且已经是回归雍王府了,邬思道以为四爷会放过坎儿,可是,当天夜里,四爷还是赐给坎儿毒酒。邬先生听到坎儿呼喊四爷,知道事情不妙,赶紧赶过去,可是,坎儿已躺倒在地上,邬先生差点被绊倒,仔细一看,坎儿尸体还没有凉,邬先生痛苦地感叹:“是我杀了坎儿!”

正是邬先生让坎儿把信给八爷,而四爷不想让人知道信是从雍王府传给八爷的,不想让人知道太子是他胤禛陷害并帮着扳倒的,所以,胤禛将坎儿灭口了。

胤禛毒死了坎儿,是不想让人知道他出卖了太子,同时,也是警告雍王府的人:背叛是没有好下场的。邬思道当然明白四爷暗示,这是杀鸡给猴看。

雍正与邬思道(剧照)

第四,坎儿的死,让邬思道清醒地认识到,胤禛是个不择手段的阴毒的皇子,如果哪一天必要的时候,他邬思道也会成为第二个“坎儿”,当然,他知道,胤禛不会在继位那一天杀他的,但是,他若是干了类似于坎儿干的事,必定会遭胤禛毒手。

如果早知道胤禛是这样一个人,或许邬思道就不会那么投入地为胤禛出谋划策了,可是,现在他已经在雍王府,不干也不行了。

后来,在胤禛登基成了雍正皇帝的那一夜,邬先生为了自救,也为了摆脱胤禛的控制,使用了巧妙的“半隐”策略,因为他不能全隐,全隐胤禛也不会放过他,因为雍正知道他是个非常厉害的谋士,是不允许他帮别人的。而“半隐”就不同了,他跑到胤禛最信任的李卫那里,胤禛对此很放心,胤禛通过李卫可以对邬思道进行监控,当然,在李卫身边,邬先生也很安全,因为李卫对邬先生非常敬重。

帝王权谋不是常人可以知晓的,邬思道能选择激流中睿智地“半隐”,这保住了他的性命,这是杰出谋士才具有的政治智慧。

4

《雍正王朝》中的邬思道极力帮助雍正,颇有一种“士为知己者死”的意境。

“士为知己者死”,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古代读书人非常崇尚的一种气节所在。

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并予以信任与重用,而诸葛亮不仅帮助刘备成为割据一方的诸侯好强,更是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回报了刘备当年的知遇之恩。明朝时候建文帝朱允炆的老师方孝孺,对于自己的学生同时也是自己君主的建文帝是忠心耿耿,面对朱棣的威逼利诱,不为所动,最终以“诛灭十族”的方式悲壮收场,尽显人臣的气节。

这样的例子在中国古代的读书人中,是不胜枚举,“士为知己者死”也就此成为了读书人的重要向往和追求的目标之一。

那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邬思道在《雍正王朝》剧情中的处境。

他是经历过十年牢狱生活的罪犯。提及明清时期的监牢,总会让人有一种不寒而栗的感觉,犯人在不见天日的牢房中,睡的是草席,吃的是残羹冷炙,还要受尽官差的欺凌与虐待,可以说是毫无“人权”可言。

在这样的情况下,邬思道历经了十年的风霜雨雪,无论是在他的身体上和心理上,都遭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在狱中,他患上腿疾,不仅造成了行动上的不便,影响到实际生活,并且这也会让他在求职和营生方面,遭受到了巨大的阻碍。而更为关键的是,一篇满怀激情、感叹世事不公的《士子揭世文》,却给自己带来了如此大的劫难,必然也极大的消磨了邬思道的心性和热情,也让他对于自己的未来发展心灰意冷,更是对整个官场甚至朝廷失去信心。

毫不夸张的说,尽管邬思道满腹经纶,有着“房杜之才”,但是以他的这份履历和目前的状态,别说东山再起,是否能够维持生计,才是他要面对的首要问题。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雍正表现除了极为真诚的“礼贤下士”和“求贤若渴”的态度。

首先,雍正在很早的时候就安排年羹尧找寻邬思道到了邬思道,并且年羹尧按照雍正的要求对其给予了极高的礼遇,甚至将自己的亲妹妹年秋月服侍邬思道,让邬思道从一开始就对雍正有了一个很好的印象,至少雍正以及年羹尧帮助邬思道很好的解决了安全问题和温饱问题。

其次,雍正完成了江南筹款赈灾的任务,回到了府上,还没有来得及脱去官服,就急忙带着自己的两个儿子弘时和弘历,依照汉族读书人的传统,将邬思道奉为府上幕宾,包括他在内,都对邬思道行大礼以示尊崇,这一举动必然是让邬思道诚惶诚恐。

再次,雍正在当天夜里,与邬思道彻夜长谈,并且还提及到了邬思道的那篇《士子揭世文》。

朝廷待其不为薄矣,二君设心何其谬矣。 独不感天听若雷,神目如电。呜呼 !吾辈进退不苟,死生惟命 ,务请尚方之剑斩彼元凶、头悬国门、以儆天下墨吏!

这篇让邬思道受尽人间疾苦的《士子揭世文》,让邬思道对其是百感交集,而如今,却得到了雍正的正视与莫大的认可,这边让雍正与邬思道之间建立了同理心,而邬思道在重获信心的同时,也为雍正的诚意所深深打动。

可以说从这个时候开始,邬思道决定全力辅佐雍正,而只要雍正对其继续保有认可与信任,那么邬思道则会继续用自己的才智和谋略回报雍正。


邬思道自己也非常的清楚,帮助雍正参与“九子夺嫡”,对于他自己也是一场危局。

《雍正王朝》中的雍正,在最开始的并没有主动夺嫡的想法,更多的时候还是依附于太子胤礽,并且积极协助、保全胤礽。可是随着胤礽愈发的荒诞不羁,并且与康熙的矛盾愈发尖锐,同时八阿哥胤禩等人对于皇位又是虎视眈眈,这才坚定了雍正夺取皇位、继承大统的想法。特别是有了十三阿哥胤祥和邬思道的鼎力支持,一个主外帮助其共抗强敌,另一个主内帮其出谋划策,也为其增添了不少的信心。

然而,此时的邬思道也非常清楚,从这一刻起自己的结局已然是注定了的。

帮助雍正参与夺嫡,必然是将要知道非常多的内幕,而这些内幕中,有些则是关系到皇家的威严以及皇位来源的合法性的的原则性问题,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影响力效果,必然会引得雍正的担忧。

如果雍正顺利登基,这些事情很有可能成为雍正的“黑历史”和把柄;而如果雍正不能夺取皇位,这些事情也将成为新君清算雍正的重要罪证。

在这样的情况下,邬思道的结局只有两个,要么被处死,要么被隔绝于诗,与外界彻底无法解除,进而彻底的失去自由。不管是哪一种结果,对于邬思道来说都是非常的不公平。

而雍正在处死高福的时候,可以说给了邬思道一个非常明显而又明确的暗示,也让邬思道明白了雍正的想法和用意,那就是雍正的眼里揉不得沙子,邬思道安分守己尚且能够保全,如果有其他想法,结局必然是同高福一样。

可是即便如此,邬思道还是尽到了自己的责任,全力辅佐雍正。

一来,辅佐雍正登基,尽管不会青史留名,也不能被公之于众,但是对于邬思道而言,经历过十年邢狱之苦,这些都是虚无缥缈的东西,他通过此得以重新证明自己,即便是死也是死而无憾了。

二来,邬思道看到了康熙其他皇子的心性,自觉雍正还是最有利于整个国家的继任者,他帮助雍正,是对国家和朝廷的负责,这也是一个读书人应有的责任。

三来,邬思道现在已然是在雍正府上无法脱身,而他想要找寻新的机会,保全自身,继续扶保雍正也就成为了唯一的选择。

而邬思道也用尽其所能,帮助雍正分析局势,剖析康熙的想法,并且积极为其出谋划策,最终帮助雍正顺利登上皇位。


最终,邬思道先是在李卫府上“半隐”,最终在田文镜府上完成“全隐”。

雍正登基当晚,连夜回到府上,而他此时有个很重要的目的便是处理邬思道的问题。此时的邬思道提出“三不可用”,随后又想雍正提出了“半隐”。

可以说这个“半隐”的提出,帮助雍正解决了一个很大的问题。此时的雍正最为担忧的便是邬思道不再受到自己的控制,进而成为自己皇权统治的威胁,而他们之间十多年的主仆情谊以及邬思道的功劳,又让雍正下不了决心彻底将其除掉。所以邬思道用“半隐”的方式,既解决了自己的温饱和生计问题,可以安心养老,同时将自己置身于雍正的视线之下,让雍正放心。

而实际上,此时前往李卫府上,成为了邬思道想要“半隐”同时也是雍正同意其“半隐”的唯一去处。

之后邬思道借由帮助田文镜彻查山西藩库弊案,成功“跳槽”到了田文镜府上,并且向田文镜索取了每年八千两的幕酬。

邬思道并不是爱财之人,但是在田文镜府上,他却对这份幕酬反复提及,一方面,他这是在故意激怒田文镜,让田文镜主动将自己赶出府上,另一方面,这个钱是他未来的养老钱,是他和如月未来的生活费用,他必须要拿到。

于是,田文镜在邬思道的反复讨要下,不厌其烦,最终兑现了其四千两幕酬,将其驱赶出府,之后,雍正也没有派人再去追寻,可以说也算是最终放过了邬思道,准许其“全隐”,也给予了他“自由”。

而此时的邬思道,尽管没有得到高官厚禄,但是他并非一无所获。

在田文镜处取得的数千两白银,相当于一个四品京官几十年的俸禄;一位服侍自己的丫头,这是雍正和十三阿哥胤祥对于邬思道的歉意体现;当然还有一份助君夺位的经历,这也能让邬思道感到一份信心以及自我认同。

5


谁说没有落下!

人家邬先生图的是济世安民!已经通过辅佐老四上位完成了!图谋甚大,最后还完成了,不能说什么也没有落下!

更何况邬先生在田文镜处逃了以后,还带着侍女如月和四千两巨款跑的,虽然对比他的巨大功劳而言不值一提,但最起码晚年是无忧无虑了。

完成理想,还可以安度晚年,可以了。

至于宋安之为什么这样说,我们看看邬先生临走之际,老十三愧疚的对邬先生说道他们对不起邬先生的时候,邬先生是这样回答的:“我是怀着为天下苍生的心愿来辅佐四爷的,如今心愿得偿夫复何憾呐”。

虽然邬先生这样说有着自保的意思,不想表露出自己的不满的意思。但也是自己的真实想法,说明邬先生这个人的理想就是济世安民,所以身为一个谋士,他通过辅佐老四上位,以这种方式完成自己的理想,已经是很成功了。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

当年邬先生被下入死牢,是老四派年羹尧救他出来的,不然早就被折磨至死了,所以老四就是邬先生的救命恩人,邬先生这样报答他,也是情理之中的。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回答,欢迎吐槽、点赞、关注~

6

感谢邀请。

关于邬思道,写过一个问答了。

“邬思道为了雍正忙前忙后图什么,什么也没落下?”

这是电视剧给人的印象。电视剧,又是根据小说来的。

小说作者和电视剧的编剧,大概是要把邬思道描写为足智多谋、深思远虑这样一个旷世奇才的典型吧,就像诸葛亮那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于是,邬思道在胤禛还只是个不很得意的皇子的时候就辅助他,而一旦胤禛真要承继皇位了,邬思道又深谙雍正的为人,知道自己马上会大祸临头,于是就悄然而去了。

这也就反衬出了“伴君如伴虎”的高危,以及邬思道的“世事洞明,人情达练”。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到底邬思道图什么,这给电视剧的观众和小说的读者,留下了足够的象形空间——各自琢磨去吧。

清朝历史上有过邬思道这个真实的人吗?

还真有。

问题是,胤禛没有继位之前,应该不一定知道有这么个人,更别说把他揽入府中,靠他出谋划策了。

胤禛成了雍正帝之后,邬思道仍然没被他揽用。

据说,在雍正后期,有人看到过邬思道行走京城,猜测他在为皇帝做事,但这也只是猜测而已,各种清朝皇室文献中并无记载。

那么,雍正知道有邬思道这个人吗?

他知道。

从目前能查到的清宫档案看,是在重臣李绂参劾另一个重臣田文镜过程中知道的。

李绂,在康熙朝已经被重用。雍正三年,李绂由广西巡抚转任直隶总督。赴任途中,他经过河南,看不惯河南总督田文镜的严苛做作,于是起本参劾田文镜。

李绂在呈送雍正奏折的第一款即说到邬思道——

“闻若上蔡知县张球,本属市井无赖,因将乌姓幕宾荐于巡抚衙门,藉此招摇恐吓同官,抚臣信为心腹……”。

他说,时任上蔡知县的张球,是个地痞无赖,可是因为把一个姓邬的“幕宾”推荐给了田文镜,就到处炫耀欺压同僚,可是田文镜还把这个张球当做心腹信任。

雍正是极其信任田文静的,被称为雍正朝的“总督三杰”之一。这是因为,第一,田文镜在清查亏空、摊丁入亩、严惩侵贪等一系列雍正新政上响应迅速、执行坚决;第二,田文镜不结群党,反而敢参劾查办权臣,这让雍正尤为刮目相看;第三,田文镜最善于揣摩雍正心思,特别乐于报呈祥瑞,这也让雍正打内心深处喜欢田文镜。

不过,雍正绝非昏君,眼里揉不得沙子,年羹尧曾经多么受宠,雍正稍不满意说整掉就整掉了。

李绂的奏折里,还参劾田文镜横行乡里、轻践士人、贪赃枉法、祸害百姓,等等。

于是,雍正马上就直接查问田文镜。

田文镜绝对吓出了一身冷汗,忙不迭密奏雍正,一条条辩解李绂的参劾。

关于邬思道,田文镜辩解说,臣下曾任两届布政使,从没有幕僚。皇恩浩荡,委臣以巡抚重任。政务实在殷繁,总要有个打杂的人手,抄抄写写。邬思道是浙江人,臣下早就认识,听说他来了上蔡想找个差事,臣就把他招到了署里。这个人绝非张球推荐。邬思道在臣这里,只是个钱粮先生,从不参与任何机密大事,凡机密大事或者牵涉到人オ进退,都是臣下亲自裁決,不但不让邬思道参与,根本不让他有所听闻。

其实,田文镜没对雍正说实话。

在密折中,田文镜还全力为张球开脱,说他“政声俱优”,也无“恐吓同官之事”云云。

《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记载了田文镜之密折。

后来,钦差大臣查出张球不少贪赃柱法之事,被办掉了。

本来,田文镜这是欺君大罪。大概,雍正权衡利弊后,觉得田文镜仍可倚重,于是并为予以惩处。

田文镜在康熙朝做官四十年,此时,年届花甲。对担负总督重任来说,已力有不逮,没有一个能干之人辅助他,体力精力都支应不了。很可能雍正清楚这一点,所以,对于邬思道在田文镜府中忙活张罗,也就睁眼闭眼了。

但也或许如此,邬思道在田文镜府中,愈加跋扈。

光绪朝进士李岳瑞曾在光绪朝做官,他写的《春冰室野乘》一书中说到,邬思道曾公开和田文镜闹别扭。田文镜不但对其毫无办法,还不得不低三下气安抚邬思道。

书中说,后来邬思道开出条件,要田文镜每天支与其五十两白银,否则 “恕不奉陪”。邬思道搬到外面租房住,每天来上班,先要在门口看看他房间桌上有没有包好的银子,如若没有,则转身便走。看来,田文镜一定有什么把柄捏在邬思道手里。

书中还说,邬思道对田文镜的最大作用,就是分析揣摩雍正心思,以投其所好。李岳瑞认为,田文镜能够当上巡抚,并深得雍正信任,与邬思道在背后出主意有很大关系。

书里说,雍正很了解邬思道在田文镜府中的情况,一次还在田文静请安折上朱批问道:“朕安。邬师爷安否?”

据说田文镜死后,多地督抚曾高价聘请邬思道,但他不为所动。有人在北京看到他,猜测他是去为雍正做事了。

这就是前面说到的猜测的来源,不过未得到清皇室文献记载证实。

据《永宪录续编》记载,田文镜府中的坏人,邬思道算一个,另一个是田文静的女婿崔鏏。

田文镜曾多次匿灾不报,让河南老百姓遭受了极大损害。参劾他的密报不少,都被雍正压下了。可能他太需要田文镜这样的一个总督级别官员。

乾隆即位后,曾下明诏罪其匿灾不报。可能手下人误解了乾隆的话,把田文镜的坟墓也扒掉了。

这大约就是真实的邬思道和田文镜。

7

在《雍正王朝》中邬思道极力帮助雍正。都知道在四爷登基之路上,离不开邬思道的出谋划策,可以说如果没邬思道就没有雍正登基的那一天。历史上确实有邬思道此人,但是没有那么神乎其神罢了。

邬思道自幼好学,是有名的才子,这次去参加科举应试,满腔热忱想通过仕途,考取功名来报效国家。可没想法自己却落榜,越想越不通,就想弄个究竟,到处打听才知道主考官眼里只认钱不识圣贤。进榜不是按分数,而是谁给的钱多钱少,排名上榜。邬思道本觉得这应试应是公正性的,无奈考官受贿却落榜,一贯恃才傲物的邬思道一怒之下把主考官们揭发,指控考官们舞弊受贿,怒于官场黑暗,联合几百名落榜考生大闹南京贡院,闹得沸沸扬扬,还传到康熙那里,康熙一怒下令缉拿他。

邬思道闹完事后,知道这下肯定有大麻烦,赶紧收拾逃离去了。因为揭发科举考试中的舞弊,邬思道是何等人物,满腹才华变成了“逃犯”。为此邬思道在外一直逃亡直到太后去世大赦天下,这才让邬思道有机会回到了故乡。

邬思道逃难十年重返家乡,遇到未来的雍正,有机会实现了他的理想抱负

邬思道在书中是第二次是这样上场的:

康熙四十六年的春天,扬州地暖,虹桥两岸姹紫嫣红,芳草新绿如茵,一个拄着双拐的人在桥南的“培鑫客栈”慢踱着。

邬思道逃难在外十年,而且双腿还被贼人打瘸。邬思道再回到家乡,已物是人非事事休。

走到桥头,邬思道巧遇投入胤禛四哥门下的同乡戴铎,两个互相寒暄一会,然后被戴铎引荐给了假扮皇商的四阿哥,而四阿此时改变他命运的人。

胤禛阿哥兴致勃勃的谈论着当初邬思道因愤怒于官场黑暗,纠集四百余名学子大闹南京贡院。敬佩他的勇气和才华,还说当时邬思道还做了一首诗:

左丘明有眼无珠,不辩黑黄却认家兄;

赵子龙浑身是胆,但见孔方即是乃父。

狡黠的邬思道从细节中已经看出胤禛阿哥的来头不小了,像他这么聪明的他并未点破。四阿哥早闻邬思道大名,今日一见其身已残疾颇为可惜,但起爱才之心,便邀请酒楼把酒畅谈。

在酒楼,邬思道遇到当地已贵为太守的车铭大老爷,一贯恃才傲物的邬思道,当年车铭曾闹出“妹妹我思之”的笑话,所以邬思道揪出来当笑柄,并说:就今日这杯酒,我饮是酒,而你饮是祸水。

邬思道恃才傲物,看不惯地郡守,故意激怒这位当地郡守,邬思道的确是有些不知天高地厚了,但不得不佩服他的智慧和胆识。

这一幕看呆了在场的所有人,邬思道虽是残疾之身,但心气高傲,且曾经又是落难之人。四阿哥收用人是有规矩的,非落难的不用,而邬思道正是适合选人的条件,也让当时的胤禛决定一定要把这个邬思道笼入袖中。

胤禛阿哥知会戴泽去跟邬思道说,表明有意收他为幕僚奉为上宾。但邬思道对已定亲的表姐金凤姑还是念念不忘,然后决定去投亲去。邬思道四处打听才得知,他的姑父金玉泽已经升职去了京城。便急忙起程去了京城找他的表姐。

邬思道到了京城,才得知表姐另嫁给他人,此时的金玉泽已经是“八爷党”的人了,邬思道投亲不成,姑父和表姐的丈夫设计陷害邬思道,幸亏曾在姑姑家做婢女,后来做了姑父三姨太,直至姑姑死后被扶正的兰草的帮助才逃脱此劫。

邬思道拖着他残疾的身体,一路颠颠簸簸晕倒一个破庙门口,恰巧的是胤禛阿哥也到处在找他,邬思道知道他此刻的困境无处可去,除了投奔胤禛别无选择。四阿哥援助之手帮助了邬思道,邬思道也就成胤禛权谋师爷,决定一心一意出谋划策把四阿哥推上政治的舞台。

邬思道帮助胤禛出谋划策“夺嫡方略”

邬思道对康熙帝王之术经过深入分析,为胤禛出谋划策的,邬思道用自己的才智和谋略回报雍正。

第一件邬思道分析:清理户部欠款之事没人敢接管,这种事吃力不讨好,又得罪人的差事,其他阿哥都不敢沾手。要赢得康熙的圣心,首先要为国为君分忧,让国库充裕,又能得人心又能帮康熙分担压力,何乐而不为?即使办不好也没人敢说,因为谁都知道这不是件好差事。

第二件太子胤礽第一被废,康熙提出公开推举新太子,其他阿哥都力挺八阿哥胤禛。在公开推举太子的过程中,八阿哥胤禩的行为可以用“上窜下跳”和“志在必得”来形容。邬思道建议胤禛阿哥一定要力挺胤礽复立废太子,一是迎合康熙之意,骨肉兄弟,能有个兄弟替胤礽说几句,显出他胤禛重亲情、有君臣之道,收获了人心,深得康熙圣心,获得康熙赞誉。

邬思道的分析没错:这一次的公开推举太子,极大的可能是康熙的谋略“请君入瓮”,并暗中观察其他阿哥,而且八阿哥胤禩以及佟国维已经想必已经进入那个“瓮”了。这样一来,他的夺嫡的希望就打大的增加了。

第三件事邬思道帮助胤禛和十三阿哥出谋划策,给他们草拟了一个举荐胤礽太子位子折子,让康熙知道,我胤禛对太子之位不感兴趣,只想替父皇分忧,不支持其他皇子觊觎,还给废太子胤礽这样比较妥。而老八的所做所为失去康熙圣心。

康熙对胤禛阿哥和胤祥阿哥的奏折感到很满意,两人的举荐让康熙很欣慰,保举废太子密折也让康熙再次重新审视胤禛阿哥。邬思道对康熙帝王之术研究,康熙所做所想他都能“洞察观火”,而邬思道也用尽其所能,帮助雍正分析局势,胤禛阿哥有邬思道的助攻方略“不争是争”,四阿哥胤禛的夺嫡之路怎会不胜?

邬思道帮助胤禛夺嫡取胜,邬思道明哲保身退隐过安稳生活

邬思道自觉雍正还是最有利于整个国家的继任者,帮雍正,想必尽自己对国家和朝廷的负责,更是邬思道自己此生的理想抱负。

邬思道帮助胤禛登基皇位,邬思道没有什么可图,雍正帮邬思道实现了理想抱负,给了他可以施展才华的平台。邬思道用他近乎于妖的智慧帮助雍正登上那人人都想坐的位置。他们各自成就了各自。

他们俩个都是老狐狸,太了解对方想什么了。雍正登基那一晚,雍正想法很复杂,目的昭然若揭,想鸟尽弓藏,但是又重情,念邬思道一心忠于他,而他们之间十多年的主仆情谊以及邬思道的功劳,为他出谋划策登基皇位,雍正心里的犹豫和顾虑,邬思道都看在眼里,邬思道早就做好明哲保身退隐了,还没等雍正开口,他早就想好怎么去说服雍正了,以“半隐”和“三不可用”的名义逃过一劫。

最后邬思道保身隐退和如月过上了平常清净的日子,邬思道这后半生总算能有个着落,十年逃亡,十几年阴谋算计,淡泊名利、与世无争过安稳生活。

而雍正励精图治刷新吏治,给十全宝宝乾隆留下来大好江山,而十全宝宝乾隆这个败家玩意儿,只知游山玩水,到处留情。

结语

邬思道和雍正俩人相互成就,相辅相成,雍正帮邬思道实现了理想抱负,给了他可以施展才华的平台。邬思道用他近乎于妖的智慧帮助雍正登上那个人人都想坐的位置,胤禛也如愿做上皇帝。

邬思道尽管没有得到高官厚禄,但是他并非一无所获,完成了济世救民之宏愿,有银两白银和如月过上安稳的生活。

—完—


(图片来源网络)了

8

邬思道是二月河小说《雍正王朝》和同名电视剧中主要人物,在原著小说中邬思道智近于妖,是类似于诸葛亮的人物,而且还不求名利,当雍正顺利继位后,邬思道却能急流勇退。

小说中和电视剧里智近于妖的邬思道

其实按照小说和电视剧中邬思道的人物性格来说,他确实是这样的人,因为在小说中邬思道曾经多次跟人提到过他有陶朱之能,即便仕途失意,也可以找到出路,过上体面富足的生活。

小说里邬思道自始至终没有什么在财用上比较拮据的日子,离开雍正之后更有出手阔绰地赏赐随从的情节,而此时他连正式的工作都没有。可见他不需要领什么薪水就可以自行解决经济问题。归根究底,即便他不跟从雍正,他可以保证自己当个安闲恬适的富家翁。

所以小说中邬思道所追求的,并不在于物质生活,而是更高层面的东西。

名利场凶险万状,刀光剑影,风雨冰霜;侍从在恩威莫测的胤禛身侧,更是随狼伴虎,安危难测,但邬思道投身其中,可见他是个高尚的人,有道德的人,纯粹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雍正,有益于大清的人。

邬思道吃了两杯酒,脸上泛出红光,舒适地向后一躺,闭目摇头道:“你们不要恨田文镜,我谢他还来不及呢!也不要安慰我,我高兴还来不及呢!这里头的事情,不但你们,田文镜也是不知道的,世上知道我的,只有皇上,怡亲王和李卫。我不能说破,‘说破英雄惊煞人’!你们只要懂得,我是累极了的人,根本就不想在名利场中混!好歹嘛,我家有良田三百顷,产业十万,满逍遥的——这一回田文镜算是替皇上撒手放了我,真是如蒙大赦!”

——《雍正王朝》

真正历史上的邬思道

其实邬思道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历史上的邬思道出身浙江绍兴,是清代最负盛名的“绍兴师爷”,而且和小说以及电视剧中形象差不多,腿脚有些残疾。

历史上的邬思道可没有小说和电视剧中那么大的影响力,他可能并未参与帮助雍正九子夺嫡。

因为历史上的邬思道只是雍正得力助手河南巡抚田文镜的师爷。

而田文镜出任河南巡抚是在雍正登基之后,所以说在雍正登基前,雍正和田文镜可能都不认识邬思道。

邬思道之所以能作为一个师爷在青史留名,主要在于他对田文镜的影响力确实很大,他的文采非常好,田文镜在河南执行雍正的新政改革是非常依赖于邬思道的帮助。

邬思道帮助田文镜在河南推行新政,帮助田文镜给雍正上奏折,由于邬思道文采很好,而且写的东西很符合雍正的意思,所以久而久之雍正也就知道了田文镜手下有这么一位精明能干的幕僚师爷。

后来雍正给田文镜回复奏折时都会问一句“朕安好,邬先生安否”,雍正就这么一句奏折上的回复问候,也让邬思道在青史留名。

据晚清民国时期文人李岳瑞所著《春冰室野乘》记载:当初田文镜与雍正的舅舅隆科多不和,正是邬思道帮助田文镜揣摩雍正意图斗倒了盛极一时的隆科多。

邬思道和田文镜日久也会产生摩擦,后来田文镜逐渐与邬思道不和,邬思道于是愤而辞职。

后来田文镜写奏折屡次不合雍正意思,外加上雍正也知道邬思道的存在,所以雍正就明白邬思道可能离开田文镜了,于是故意在奏折中经常向田文镜询问邬思道近况。

田文镜觉得离开邬思道仕途处处不顺,而雍正也这么器重邬思道,于是只得又低眉弯腰把邬思道重金礼聘回来。

结果邬思道这回大摆谱,张口找田文镜要每天五十两银子的报酬。

即便如此高价,为官清廉的田文镜依然咬着牙将邬思道聘请回来,田文镜宁可不给家人钱花也要供养邬思道,于是邬思道声名日盛。

田文镜去世后,各地督抚纷纷寻找邬思道,想聘请他来自府上入幕,但是大家都找不到邬思道。

据后来民间传闻邬思道在田文镜死后则被雍正重金聘请到北京皇宫中做了皇帝的幕僚。

之后雍正去世,邬思道寓居北京,最后在乾隆初年去世。

历史上的邬思道其实是“绍兴师爷”的代表人物

邬思道就是清代“绍兴师爷”中的代表人物,在清代各地官员聘请师爷代为处理公务可以说是一大政治特点。

在清代1358个县、124个州、245个府、18个省以及总督府、布政司、按察司甚至京都六部以及大理寺等等各个衙门,基本都会有聘请师爷的情况。

所以说清代一个朝代全国师爷总数都至少得有2万人之多,可以说这个师爷团队可并不亚于官僚团队。

在清代浙江绍兴不止盛产绍兴老酒,“绍兴师爷”也是绍兴地区一大特色。

绍兴因为经济富庶,文风盛行,所以涌现出了很多读书人,但是大量的读书人也不是都能通过科举步入仕途,同时又不甘心在老家窝一辈子,所以这些人便退而求其次,进入官员的幕府,施展抱负。

于是“绍兴师爷”就成了清代一大政治特色。而历史上的邬思道就是“绍兴师爷”中最具代表的人物之一。
小岛知风拙见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9

说什么都没落下有点过分,其实还是有点收获的。

邬思道入狱,是雍正给他放出来的

他原本是江苏的解元,因为揭露考官贪污腐败的恶行,被举国通缉。电视剧跟原著这里有点差别,原著中他一直在逃,而电视剧中他有了十年的牢狱之灾。

邬思道入狱,是雍正派年羹尧给他救出来的。所以,雍正对邬思道有救命之恩。如果没有雍正,邬思道可能就会死在狱中。

邬思道才智过人,堪称是《雍正王朝》中的第一智囊。雍正能够登基,很大程度是在他的帮助下。

虽然后来邬思道选择“半隐”保命,但这是他早就预料到的事情。从那晚他在等着雍正,就能看出来,他知道雍正起了杀心。

他早就料到了结局,却仍然选择了辅佐雍正。其实一方面是因为救命之恩,另一方面就是他感念雍正的知遇之恩。

雍正视他为幕僚,在王府对他对多加礼遇。让邬思道觉得遇到了明主,一身才学可以施展。也许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士为知己者死。

邬思道忙前忙后,表面上没收获什么。实际上他实现了报负,也得到了田文镜那里的几千两银子,足够他半生逍遥快活了。

10

在《雍正王朝》中,邬思道辅佐雍正,图的并不是功名利禄,他为的是天下苍生能够得到一个真正拯民于水火的好皇帝。

在成功辅佐雍正继位成功后,从邬思道的人生理想上来衡量,他可以说是得偿所愿,毫无遗憾,夫复何求呢?而且,即便从世俗的角度来看,邬思道辅佐胤禛,最后得到的并不少。

首先,邬思道保住了命。

比起任何功名利禄,最重要的其实是生命。如果没了生命,任何功名利禄都是一场空。纵观历史,多少功臣在辅佐君主完成大业后,没有全身而退,最终只能横死在君主不断膨胀的猜忌心上。而邬思道呢,他虽然没有得到所谓的功名利禄,但却全身而退,在剩下的人生岁月里有一口安生饭吃,这就很不容易了。

第二,邬思道摆脱了罪臣身份。

邬思道本是康熙朝的钦犯,因为他写了揭露科举考试黑幕的文章,才有了十年之久的牢狱之灾。而他之所以能够走出监狱,还是雍正想聘他为西席先生,才让年羹尧想办法把他从监狱里弄了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说,邬思道是因为有机会辅佐雍正,才摆脱了罪臣的身份,雍正是邬思道的恩人。

第三,邬思道得到了钱和女人。

邬思道被迫半隐之际,胤祥前来相送。可能是知道邬思道与秋月曾两情相悦,临别之际,为表歉意,才送给了他一个长相酷似秋月的使唤丫头,名叫如月。虽然说雍正把如月赠给邬思道,有监视他的需要,但其实也考虑到了邬思道老来寂寞的情感需求,算是对他多年劳苦功高的一个回报。除此之外,邬思道从田文镜幕府连夜逃出,除了带走了如月,还顺便拿了田文镜四千两银子的幕酬,这应该也是得到了雍正的默许,算是雍正变相给他的晚年留下了一点资金上的保障。

完成了济世救民之宏愿,洗白了早年的犯罪污点,摆脱了鸟尽弓藏的厄运,功成身退,色利双收,邬思道辅佐雍正一场,最后得到的东西实在太多了。

相关问答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