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袁绍前期那么厉害,到底是靠谁呢?他有五虎将吗?

袁绍前期那么厉害,到底是靠谁呢?他有五虎将吗?

2020-10-24 10:02阅读(66)

袁绍前期那么厉害,到底是靠谁呢?他有五虎将吗?:我是鸡汤,我来答!袁绍在吞并韩馥后,拥有天下最强的武将集体和谋士集团!可惜,最强的武将没有出现在后来与

1

我是鸡汤,我来答!

袁绍在吞并韩馥后,拥有天下最强的武将集体和谋士集团!可惜,最强的武将没有出现在后来与曹操的争霸战争中。而谋士群体中,郭嘉、荀彧在后来的争霸战争中,反而出现在了曹操阵营中。

后来曹操最优秀的谋士,郭嘉、荀彧,早期都在袁绍阵营

由于四世三公的出身(袁绍比袁术人望还是高得多),门生故吏遍天下,并曾经担任天下诸侯的盟主。早期的袁绍最被人看好,是群雄中人才最多的。就连曹操这样的英雄,早期都仰仗袁绍的庇护!

曹操、刘表这些远方的盟友先不说了。就说袁绍早期的人才库吧:

先说袁绍的五虎将,袁绍手下拥有大家后来都知道的“河北四庭柱”,颜良文丑张合高览,可是,这四位在早期都要往后靠,袁绍早期最仰仗的,是鞠义!如果要评五虎上将的话,鞠义是当仁不让的首位!

什么河北四廷柱?我才是如假包换的河北第一名将!

鞠义,我认为可能是汉末群雄争霸早期最优秀的军事将领了。他是西凉人,后来又来到了幽州前线发展,可以说,当时西凉和幽州是当时战争经验最丰富的地区,鞠义把两个地方的经验都整合起来,可称为早期最强的将领!

袁绍早期,最大的威胁是北方的公孙瓒。东汉的精锐骑兵,主要出自两个地方,西凉和幽州。由于西凉过于混乱,坐拥幽州的公孙瓒,拥有的兵源是当时最好的。200多年前的刘秀,正是仰仗着幽州的渔阳突骑横扫天下的!公孙瓒以此兵源为基础,还打造了白马义从,这算是早期最强悍的力量之一了。他在对外战争中,可以把乌桓、鲜卑打得苦不堪言。

公孙瓒的白马义从,是早期最嚣张的骑兵力量。

如此强大的公孙瓒,在界桥大战中,遇到了克星——鞠义所率领的大戟士。这一战,堪称是中国古代史上,步兵克制骑兵的经典之战。面对骑兵的突击,鞠义令八百步兵持盾伏地,安静从容。等到骑兵靠近,突然喊声大起,射弩投戟,飞身冲出。连杀公孙瓒军数千人,一举击垮了横行天下的公孙瓒军!

大戟士在界桥之战中的表现,看成古代战争中以步制骑的典范。

界桥之战,是袁绍早期的重要胜利,自此,袁绍军摆脱了公孙瓒军骑兵的心理阴影。

早期袁绍帐下最强悍的两支精锐,“先登死士\"和\"大戟士\

2

袁绍可是东汉帝国的实际掘墓人,东汉末年的大乱世,皆因袁绍而起。

东汉近两百年政权,由外戚、宦官、士族三大势力支撑着皇权,维持政权的平衡,到了袁绍所在的东汉末年,外戚大将军何进掌权。

是谁向何进建议杀尽宦官,征召外军入朝?是袁绍。

是谁希望外戚势力与宦官势力大并拼,而坐收渔翁之利?是袁绍。

是谁希望摧毁支撑东汉政权的外戚与宦官两大势力并重建政治秩序?是袁绍。



袁绍想干什么?

袁绍想消灭外戚势力与宦官势力,让士族势力登上政治舞台,掌握朝政,控制国家。因为袁绍自身就出于汝南袁家这样的士家大族。士族早在光武帝刘秀开启东汉王朝时,就因支持刘秀一起打天下,那个时候叫地主豪强,到刘秀统一天下后,这些地主豪强更加得势,只不过在光武帝、汉明帝、汉章帝、汉和帝时期,处于受打压的状态,但一直在暗中发展。

在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轮流执政的时候,士族反而倍受冷落,沦为陪衬,但士族实力越来越强,垄断人才、舆论、经济,而政治地位却严重不匹配,于是士族集团在东汉末年,决定联合夺权,而袁绍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袁绍所干的事,不过为了士族这一阶层的政治利益而已。



可让袁绍没想到的是,征召来的董卓居然不听从命令,董卓可是袁氏门生,那个时代的门生,可是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一日为生,终生为父,门生故吏遍天下,那可是相当了不得的成就,而正是董卓作乱,让袁绍功败垂成。

不过没关系,袁绍振臂一呼,不到十年时间,就收伏了北方四州,袁绍这么历害,靠的到底是什么呢?



就是士族。

袁绍是士族阶级的杰出代表,建议何进诛杀宦官、召外军进京,都是以袁绍为代表的士族共同利益,袁绍准备开启士族政治的黄金期,让士族真正在政治上大有作为,因而得到当时天下大部分士族的支持,袁绍能发展这么快,完全是士族在背后支持。

袁绍手下主要有汝颖系和北方系两大士族势力,汝颖系代表人物有:郭图、逢纪、辛评、荀谌、许攸、辛毗。北方系代表人物有:沮授、审配、崔琰、田丰。



而且袁绍手下人才济济,武将也有不少:

1、麴义:麴义是袁绍早期数一数二的大将,作战勇猛,比所谓的河北四将表现还要强,在击败公孙瓒的战争中立下大功,但因为持功自傲,被袁绍所杀。

2、张郃:河北四将之一,从张郃投降曹操后表现来看,张郃绝对算的上一员猛将。

3、颜良:河北四将之首,勇冠三军,在白马之战中被关羽斩杀。



4、文丑:河北四将之一,袁绍手下名将,随袁绍击败公孙瓒,在延津之战中被杀。

5、高览:河北四将之一,袁绍手下名将,后投降曹操。

6、淳于琼:来头不小,最早是西园八校尉之一的右校尉,当时的袁绍是西园八校尉之一的中军校尉,之后随袁绍征战河北,是袁绍手下地位最高的武将之一,在官渡之战曹操烧乌巢的战斗中被杀。

3

袁绍前期厉害是因为基础好,有着四世三公的家世,这让他的起点就比很多人要高。而且他又有还诛灭宦官、反对董卓残暴的义举,这让他慢慢积累了不小的声望。

因为这些,所以在讨伐董卓时众人才会推举他做盟主。也因为这些,他逐渐壮大,在后来成为雄踞北方的霸主。

因此他靠的是谁?他靠的是显赫的家世与自己早期贯彻正义积累的声望。

但有了这些,还是得靠人去贯彻,毕竟事业不是一个人就能打下的,那他靠的是谁呢?

首先他靠的谋士逢纪,在讨伐董卓之后,袁绍急需一个立足之地安生发展,在他踌躇不定之时,是逢纪告诉他应该把目标放在冀州之上,并分析了冀州之主韩馥无用、暗弱,声明了冀州可以拿下的可能性,建议采取与公孙瓒联手方式打击韩馥。而韩馥面对袁绍的压力最终选择了妥协,让出了冀州,袁绍轻轻松松当上了冀州之主。

接着是他最该感谢的一人,那就是麹义,这个从韩馥那里投降过来的大将。

当时公孙瓒与袁绍交恶后,袁绍在早期被公孙瓒打的毫无还手之力,白马义从几乎所向披靡,冀州各郡县望风而降。

袁绍无奈只好亲自率军出战,两军交战于界桥,在此战中麹义以八百精兵为先锋,公孙瓒因麹义兵少而轻敌,直接派白马义从冲击,被麹义用埋伏好的盾兵与弓弩手打败,麹义乘胜追击,一度曾杀到到公孙瓒的驻营地,取得了界桥之战的胜利,此战后袁绍阻止了公孙瓒的南侵,得以保存自身,并且挫其锐气。

之后在公元195年,公孙瓒杀刘虞,引得其部下不满,公孙瓒受到诸方讨伐,袁绍乘机派麹义进攻公孙瓒,公孙瓒一路败退,被麹义困在了易京,最后在绝望之际自焚。消灭公孙瓒后,袁绍乘机拿下幽州,实力再次提升。

不过这个给袁绍立下大功的麹义,他的结局似乎不太好,因自恃立下大功,最终被袁绍斩杀了。

拿下冀州,消灭公孙瓒后,剩下的则不足为虑,慢慢被袁绍吞并,袁绍成为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

接着,袁绍是没有五虎将的,但他有四庭柱,即颜良、文丑、张郃、高览四人。这四人在袁绍平定冀州、攻灭公孙瓒的多场战役中也立下了不少功劳,只不过不如逢纪与麹义功劳大。

袁绍虽然是没有五虎将,但如果强凑还是可以凑起的,毕竟不算麹义,还有四庭柱加淳于琼、朱灵等名将。

4

袁绍能统一河北四州之地,其实也就有了定鼎天下的实力。

在历史上,以河北之地而夺取天下的政权也不少。袁绍能一统河北,说明了其本身也有能力独到之处,我们来看看,袁绍前期他到底为什么那么厉害呢!

袁绍的第一桶金——为勃海太守

袁绍出身于名门“汝南袁氏”,从他高祖父袁安起,袁氏四代之内有五人位居“三公”之位。

袁绍丰姿威容,爱养士,有贤名,并且对游侠儿也倾心结识。

于是中常待们弹劾袁绍,“袁本初好养死士,不知此意欲作何为!”

他的叔父袁隗听到之后,怕袁绍会连累家族,便好好地劝了他一顿,然而袁绍不改初衷。

于是,袁隗便把他荐给了大将军何进。中平五年,东汉朝庭初置西园八校尉,其中袁绍为佐军校尉,他的好哥们老曹为典军校尉,然而军权却被上军校尉的小黄门蹇硕所把控。

(汉朝十常侍)

中平六年,汉灵帝病重,就在“太子”的问题上,大将军何进与宦官势力爆发了激烈的冲突。

何进当然要立他妹妹何皇后所生的刘辨为太子,而宦官想立的是王美人所生的刘协。

汉灵帝认为刘辨轻佻,想立刘协,但又怕群臣反对他“废嫡立长”,于是这事一直托到了汉灵帝死了都没有解决。

灵帝死了之后,宦官假借议事之名,想先将何进骗入宫中杀死之后,再立刘协。

但何进不上套,他在宫外集结军队以待,最后宦官们迫于压力,不得不立了刘辨为帝,这是外戚与官僚士大夫与宦官争斗的一次胜利。

之后,袁绍劝进董卓招西凉军阀董卓进京,诛杀宦官。然而没有想到的是,宦官势力竟然绝地翻盘,他们在大殿上杀死了何进。

董卓进京之后,他跟宦官势力一样,也想控制“皇统”来扩张自己的权力。

于是,董卓欲行废立之事,他问袁绍“天下之主,当是贤明者居之,天下之事,我欲为之,谁敢不从?
袁绍大怒,“天下兵强马壮之人,也不只是董公一人而已!”

于是拿着宝刀,横在手中,缓缓而退,直奔冀州而去了!

董卓知道袁绍是名门世家之后,也不敢当时就加害于袁绍。

但一想,他又害怕袁绍在冀州搞风搞雨,于是想去把袁绍抓回来。

有人就劝董卓,“废立这种大事,非常人所能参与的。袁绍出逃,不是他有什么异志,应该是他害怕而已。袁家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不宜树敌,不如赦免他的罪行,拜为一郡守,也就安了袁氏的心了!”

董卓听了觉得有理,便拜袁绍为勃海太守。 袁绍的第二桶金——得冀州。

(荀谌劝降韩馥)

初平元年(190年),袁绍在勃海起兵,与十八路诸侯会盟于酸枣,袁绍被推为盟主,老曹为副。

天下豪杰之士,纷纷来投靠袁绍,袁绍一时名满天下。 冀州牧韩馥见人心归绍,非常忌惮他,于是便减少军粮,想让袁绍的军队饿垮饿散。

董卓还未除掉,关东联军的各郡长官开始起了心思,他们互相拆台,袁绍的手下逢纪劝袁绍攻下冀州,袁绍担心攻不下来,逢纪再出一计,联合公孙瓒共击韩馥。

初平二年(191年),韩部将麴义反叛,韩去讨伐他反而失利,恰好公孙瓒又在此时南击韩馥。

在袁绍的运作中,韩馥内忧外患,袁绍便派说客高干、荀谌去见韩馥,荀谌见到到韩馥之后,便对他说,“如今将军内忧外患,不如把冀州让给袁绍吧!袁氏四世三公,仁义之名满天下,他必然会厚待将军,也只有他才能抵挡得住公孙瓒了!”

韩馥得知大势已去,便想把冀州让给了袁绍。 袁绍的第三桶金——得沮授、田丰、审配。

(沮授、田丰、审配)

韩馥从事数十人无不争先恐后地要去投靠袁绍,只有闵纯、沮授、赵浮、程涣反对。

沮授对韩馥说,“冀州带甲数十万,军粮可支用十年,袁绍孤军一支,还得仰仗我们供给军粮,如果断其军粮,他的兵不攻自溃,何必要把冀州献给他呢?”韩馥不听。

袁绍领冀州牧之后,没有杀死沮授,反而用他为别驾,他对沮授说,“今朝中有贼臣作乱,我欲兴复汉室,希望卿能与我同心,共安社稷。

沮授感其诚,从此之后便一心一意为袁绍出谋划策。 又有魏郡的审配,钜鹿的田丰,这两人都是大才,都因为为人刚直而不得韩馥所喜,袁绍也拜田丰为别驾,审配为治中。一时之间,袁绍帐下,人才济济。

袁绍的第四桶金——打败了公孙瓒,完成了河北四州的统一。

(白马将军公孙瓒)

公孙瓒大破黄巾,威震河北。初平二年(191年)冬,公孙瓒将兵三万,马数万骑,入侵冀州,诸城无不望风响应。

袁绍命令麴义率领精兵八百,强弩千张,为“前登营”,战时,千弩齐发,公孙瓒军大败。麴义追至界桥,公孙瓒结兵再战,麴义又大破之。

袁绍听到公孙瓒军已经被破,他脱离大军在后十数里,帐下唯有强弩数十张,大戟士百许人。恰有公孙瓒的散兵二千余骑攻到,包围袁绍数重,射箭如雨下。田丰扶着袁绍,让他逃脱到安全的地方。

袁绍大喊:“大丈夫当斗死于战场之中,哪有逃跑的道理呢?”

他命令弩弓竞发,射伤敌骑。刚好,麴义来相救,骑乃散退。三年之内,袁绍又打败了公孙瓒一次。从此之后,公孙瓒不敢从幽州来攻了。

兴平二年,袁绍被拜为大将军,名义上兼督冀、青、幽、并河北四州。

四年,袁绍打败了公孙瓒,在实质上完成了河北四州的割据。

(官渡之战打响吞天下示意图)

个人认为,袁绍帐下的有力武将以及精锐兵种,先登营的弩营,战斗力应当排在首位,而大戟士这个兵种应排在第二位;而麴义、张合(合阝)、高览应为河北名将,像文丑、颜良这类将领看似勇猛,其实只适合作先锋之将而已。

袁绍集团在前期表现出一副蒸蒸日上的模样,得力帐下的文武合力,并不能单单说是武将建功的。

袁绍本人的家世与名望,使得他在前期一统河北四州之地表现得一帆风顺,而且那个时候,他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骄傲自满,也有前期敌人太过于“弱”的缘故。

当然,强弱对比并不是绝对的,当他挥军南下时,志向天下,在“官渡之战”中,就碰到了他一生最强大的敌人。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千古

5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诸侯争霸,彼时先有天下三分,后是三家归晋,在那个乱世中笑到最后的人,是并非诸侯的司马懿。在此之前,最为成功的人,则是一统了江北,并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而再往前,一家独大的人则是袁绍,毕竟在孙曹刘刚刚崭露头角之时,他便一统了河北四州。熟读汉末三国史,我们不难得知,诸侯纷立之时,刘备麾下有五虎上将,曹操帐下有五子良将、八虎骑,孙权则有江东十二虎臣。那么袁绍能够取得这样大的成就,是否有悍将相辅呢?

  答案是有的,袁绍麾下曾有五员大将,能力不输刘备的五虎将,也不逊色于曹操五子良将,可是他们之中,大多数人都未能大放异彩,而且结局一人比一人惨。他们分别是谁呢?我们一起来了盘点一下。

  五、下落不明的高览

  高览,又名高奂,与颜良、文丑、张郃并称河间四将,张国良的《三国志评话》中,他则与其他三人一起被誉为“河北四庭柱”。因为史料的缺失,他的战绩几乎没有记载,不过既然他能与其他三人并列,其能力应该不弱。官渡之战时,曹操率军奇袭乌巢,他与张郃奉郭图之命攻打曹操的大营。因为郭图之计不合情理,他们并没有完成任务。这个时候郭图不但没有反思自己,反而诬告张郃和高览,说他们不尽力。于是“高览等忿惧,遂焚攻具,率众降于曹操。”与他一起投降曹操的张郃,得到了曹操的重用,被曹操比作“微子去殷,韩信归汉”,他却从此在史料中失去了踪影。

  四、死于袁绍之手的麴义

  麴义,原本是冀州韩馥的麾下,后来选择了背叛,并与袁绍一起攻打韩馥,最终成为了袁绍阵营的一员。此人出身西凉地区,手下有一支唤作“先登死士”的精锐。当初袁绍与公孙瓒战于界桥之时,他仅率八百部曲大败公孙瓒军,并全歼了同样是精锐的白马义从,公孙瓒麾下的大将严纲也被他斩于阵前,这些事迹都记载在《英雄记》中。可是这样一位能力颇为卓越的大将,最终却死在了袁绍自己手中。《英雄记》称:“麴义后恃功而骄恣,绍乃杀之。”《后汉书》中则记载道:“麴义自恃有功,骄纵不轨,绍乃杀之,而并其众。”通过这些记载,我们不难得知,麴义不管有没有意图造反,他的死都可以称得上咎由自取,不值得唏嘘。

  三、成为政治斗争牺牲品的张郃

  张郃虽然是曹操麾下的五子良将之一,但他投奔曹操之前,却是袁强手下的大将,只不过为袁绍效命时,他没有什么出彩的表现罢了。所以若要讨论他的实力,我们只能以他在曹操帐下时的表现为依据--汉中争夺战时,主将夏侯渊被斩杀后,他代其统率大军,让刘备忌惮不已;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他大败马谡于街亭,迫得诸葛亮回军;同样是北伐战争,因为他用兵巧变,善于利用地形,“自诸葛亮皆惮之”。可是在蜀汉第四次北伐之时,诸葛亮退兵而去,他认为有埋伏,司马懿却为了铲除曹魏忠义之士,非要让他去追击,结果导致他中箭身亡。

  《三国志》注引《魏略》曰:“亮军退,司马宣王使郃追之,郃曰:‘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宣王不听。郃不得已,遂进。蜀军乘高布伏,弓弩乱发,矢中郃髀。”

  二、死于乱军之中的文丑

  文丑是袁绍麾下数一数二的大将,孔融曾道:“颜良、文丑勇冠三军”。能够成为最大割据军阀手下最顶尖的将领之一,并得到孔融等人的认可,可见其能。可是史料仅有的记载中,他仅出场过一次,而且结局非常凄惨。官渡之战爆发的时候,他率兵前去攻打曹操,原本他的骑兵实力与数量远胜曹操,击败曹军的希望极大。可是曹操命人在路上丢弃了很多粮草辎重,他的军队便开始哄抢财物,忘了破敌之事。曹操趁势杀回,不但将其击败,还让他死在了乱军之中。一代将星,就这样憋屈的死在了乱刀之下,也可谓凄惨。

  一、被于万军之中取走首级的颜良

  袁绍麾下与文丑齐名的另一顶尖将领,正是颜良。时人对他的武艺非常认可,不但孔融曾言他勇冠三军,沮授和荀彧也认为他骁勇善战。可是他与文丑一样,刚刚出场便战死沙场了。比文丑更为悲惨的是,他被人于万军之中取走了首级,而且毫无反抗之力。《三国志·关羽传》记载:“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一个以骁勇著称的人,在战场上遇上敌人,还不及反抗便已身首异处,这次第,怎一个“惨”字了得?

  通篇分析之后,我们不得不承认,袁绍麾下的这五员虎将,个个实力不弱于蜀汉五虎,或曹魏五子良将,然而他们却个个结局凄惨,而且除了张郃和麴义外,大都没能在历史上,留下属于自己的辉煌,实在令人唏嘘。

6

在《三国演义》中,有着这样一个经典桥段,那就是“青梅煮酒论英雄”。

在书中,因领地徐州被吕布占领而被迫投靠曹操的刘备整日以种菜为乐。

一日,曹操邀请刘备到亭中饮酒食青梅。席间,二人对天下英雄进行了一番讨论,并最终以曹操说出“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而刘备则装作怕雷而渡过难关告终。

在这段精彩的描述中,刘备曾经询问道:“河北袁绍,四世三公,门多故吏;今虎踞冀州之地,部下能事者极多,可为英雄?”而曹操则不以为然。在《三国志》中,刘备并没有列举各路诸侯,曹操是直接说出了“本初之徒,不足数也”的豪言。即使曹操似乎对袁绍感到不屑,但专门提到他的名字,或许并非无心。

东汉末年,袁绍一度成为实力最强的诸侯。那么,袁绍前期那么厉害,到底是靠谁呢?他有五虎将吗?

要探究袁绍为何在东汉末年强势崛起,要从内、外两方面因素来考虑。其中,内部因素指的便是袁绍的自身能力,包含性格、才能、乃至人格魅力等等。

那么,我们就先来看看袁绍自身是否具备着发展并领导一支强大势力的能力。

东汉末年,袁绍出生于汝南郡汝阳县,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一带,他身处于东汉中后期的一个庞大家族——“汝南袁氏”。

上文中,《三国演义》里的刘备称袁绍是“四世三公”,这指的是从名臣袁安在朝中担任司空、司徒起,袁家四代都有人官至\"三公\",在朝中的地位十分显赫。

袁绍的父亲袁逢官至司空、叔父袁隗则官至太傅。作为他们的后辈,袁绍自然是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具备许多常人所难以拥有的素养。

据《三国志》记载:“绍有姿貌威容,能折节下士,士多附之。”在几乎是出身决定命运的古代,名门之后的袁绍从小就养成了贵族的气质和风度,具备着相当强的魅力,这吸引了许多的豪杰前来依附。

据《英雄记》记载:“袁绍有姿貌、威容,爱士养名。既累世台司,宾客所归,加以倾心折节,莫不争赴其庭,士无贵贱,与之抗礼。”

由此可见,袁绍的个人条件还是十分不错的,有魅力的领导者会吸引并团结周边的人,让他们为自己所用。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外部因素。

首先要讲的便是上文已经提及的,袁绍的家世。作为名门之后,袁绍自幼便能够得到最好的资源,拥有比常人多许多的机会,这锻炼了他的能力,培养了他的气质。此外,名门的标签也帮他吸引了大批追随者,为他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举例来说,袁绍先是因为身份而被推举为讨董卓联盟的盟主。之后,曾经是袁家故吏的冀州牧韩馥将冀州拱手相让,使得袁绍不费吹灰之力便有了自己的根据地。袁氏在朝中发展多年,许多重臣都曾受其恩惠,于是袁绍利用这层关系,得到了许多好处。

其中一大好处,便是人才对汝南袁氏这一金字招牌的向往。

在袁绍发展的初期,就有沮授、郭图、田丰等谋臣辅佐。其中,沮授为袁绍定下“横大河之北,合四州之地,收英雄之才,拥百万之众,迎大驾於西京,复宗庙於洛邑,号令天下,以讨未复,以此争锋”的发展方略。而郭图则曾经劝说袁绍抢先迎接汉帝,挟天子以令诸侯。

田丰协助袁绍攻灭了统一河北的最大敌人公孙瓒,又在曹操东征刘备时提出偷袭其后方的良策。在官渡之战中,他建议袁绍进行持久战,不过因为他性格刚直,所以袁绍常常对他的建议不予采纳。在袁绍的创业初期,许多谋臣的帮助使得他顺利统一河北,雄踞北方。

当然,武将也是十分重要的。

袁绍虽然不像小说中的蜀汉,拥有骁勇善战的“五虎将”。但在后世评话小说中,他也有着自己的\"河北四庭柱\"。他们是颜良、文丑、张郃和高览。

其中,颜良、文丑被孔融称为“勇冠三军”,在史书中,关羽“策马刺良於万众之中,斩其首还”,而文丑则死于乱军之中。

张郃、高览在官渡之战后期投靠曹操。张郃在曹魏屡立战功,官至征西车骑将军,地位十分显赫。而高览则销声匿迹,没有了什么存在感。

综上所述,袁绍前期的强势,和家世、个人能力,以及手下的谋臣武将都是离不开的,河北四庭柱虽然不及五虎将,却也是一时猛将。

7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袁绍靠了谁?就这事,喜欢历史的小伙伴,随便整一个出来,都能回答上一句:“四世三公,有一堆好祖宗呗!”

这话您只对了一半,毕竟老袁家也不可能就他袁绍一根独苗啊,其他人,咋就没有靠这招牌混的风生水起呢。

咱要想把这事弄明白,咱就得打他老袁家为嘛就四世三公了说起。

袁绍家的四世三公

嘛是三公呢?这其实是三大官,司徒,司空和司马,就这三官在汉朝那会算所有官僚当中顶尖的了。

整个官员系统的运作,全靠这三管理,从这里您就能感觉到这三公的能力。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后来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时候,就怼这三公,硬生生的把这三职务给怼没了,弄了个宰相自己坐上去了,为后边的曹魏政权做准备。

当然曹操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动了一帮子士大夫的蜜桃,结果后头就拥着司马懿把曹魏给废了。

哎!这一说就说一边去了,咱接着老袁家的事说。

那么老袁家是咋就爬到这个位置上的,而且一坐就坐了四代人,咋就没让那帮子牛哄哄的外戚和宦官们掀翻在地呢?

这事,咱得先从老袁家的发迹开始说起。

咋说呢?咱大华夏的文明,有俩字最为关键,一个孝字,一个德字。

而老袁家发家的始祖,就占了一个德字,而且占大发了。

古训说的好,五世大德者,必有五世富贵保之。

老袁家最开始的时候,是汝南这块的豪族,说的简单点,家里有点钱,有不少的地,朝堂上有点子人脉,有几个当小官的,就是这么个家族。

那么当袁安出现在老袁家的时候,这就开始有了变化。

最开始的时候,袁安他还没做官呢?出了这么一档子事。

他到洛阳这嘎达住着,那会也兴这个,有点家底的人家,就把自己的娃弄到大城里头,和那些个达官贵人们挨的近一点,也许就能撞个大运啥的,当然前提你的有点名气,这必须是贤名,可不能是啥恶名,不然这就不是撞大运了,而是一家伙就能撞到大牢里头吃牢饭去了。

而这袁安的名气在洛阳还成,如果发展下去的,被人举荐做个孝廉,回头做个官啥的,应该没问题,但啥时候是个头呢?也许只有天知道。

那就熬着吧!赶巧了,这中间又发生了一件事。

洛阳下了一场大雪,那白刷刷的,雪下的能埋人了,这不,雪停了之后,这洛阳令就到出瞅瞅,看看大家伙咋样了。

袁安不是有贤名吗?他家也在洛阳令的行程,结果洛阳令到了他家,一瞅,袁安家这都快被埋起来了。

于是洛阳令让随从把袁安的家的路扫出来,结果就瞅见了就剩下一口气倒腾的袁安,窝在床上冻得抖成了筛糠。

“你咋不向你家的亲戚求助呢?”

“哎!就这天,没人的日子好过,咱不好意思打扰人家!”

“兄台高洁啊!”

得咧,这洛阳令就更加的佩服袁安。

后来洛阳令就推荐袁安为孝廉,袁安这就算是进入了官场,做了县令。

这不后来就有了一个成语叫“袁安困雪”,就说那些个有节操的高洁之士。

所以从这里就能看出来,袁安这人性格比较犟,认准一条道的人,而且很有底线。

他这人对自己都严格,所以对下属也是很严格的,那么做起事了,就不用说了,老百姓没有不说好的。

这一步步的升迁。

这里边有一件最值得说道的就事。

当年楚王刘英造反,这事其实没多少人参与的,结果办案的人不地道,就想着赶紧的把这事弄完了了事,所以刑讯逼供在所难免。

这家伙好,刘英撑不住了,这就开始咬,这一咬几千人可就被关了起来,一堆冤枉的,您瞅吧,这造反能有个好吗?不是杀头就是砍头的,皇帝也怒了。

这事没完了。于是当时的三公也叫三府推荐袁安主持把这事给平了,毕竟名气就摆在哪里,人又公道。

而袁安去了之后,连衙门口都没有进,直接跑大牢里头看卷宗,提审犯人。

结果那些个没有啥证据的,直接就给放了。

这那成呀!参与这案子的其他人不乐意的,这就较上劲了,袁安死都不怕,还怕这个,据实上报:“有啥问题,俺顶着!”

得咧,这事弄清楚之后,这一放就是四百多家。

咱别的不说,袁安公道啊,人心都是肉长的,当然这袁安的名气就更大了,再加上这些个能牵扯到造反行列的人家,您说是平民百姓也是不可能的。

所以这名气就上去了,再说人家的这个德就配这名气。

这一步步的就成为了朝廷重臣,最后都当上了司空,司徒,这老袁家的第一任三公就出现了。

后来

他在朝堂上,这个性一直就没有变,看不惯他就要怼,就要和你掰扯,该弹劾就弹劾,这都不带看情况的,弹不死你!

就连当时相当霸道的外戚窦宪,瞅着袁安都是一脑门的疙瘩,不敢动的。

您要知道窦宪这可是连公主家的土地都敢霸占的家伙。

从这里您就能看出袁安的高洁之处,毕竟他如果哪怕有那么一条缝隙的话,你看窦宪整不死袁安?

那么袁安给老袁家积攒的这份德,可就有了。后来外戚窦宪完蛋了,那么袁安也早亡了,但皇帝可记得这份情。

老袁家至此开始发迹,而袁安奠定了老袁家发迹的基础。

他的清廉,他的德让袁家的话语权相当的大。

那么通过四世三公,大家伙就发现了一个恐怖的现象。

很多官员一聊:“你是那个老师提拔起来的?”

“袁公!”“呦!俺也是!”“啊!俺也是!”

得咧,整个老袁家通过这个四世三公编撰起来的关系网,那就是相当的庞大。

所以当袁绍出现在老袁家的时候,您就知道这份底蕴有多深厚,这厚到最开始的时候,曹操和刘备这都的仪仗袁绍来喘口气的地步。

那么为嘛是袁绍呢?最次那还有一个袁术呢?其他老袁家人呢?

其实这俩人是一个爹,这爹叫袁逢,而袁术是嫡长子,袁绍是庶子,婢女生的。

一说到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挠头了:“庶子干不过嫡长子?这过分了吧!难道是袁绍的能力比袁术强?”

拉倒吧!在那会可是要讲究出身的,瞅完了出身,才看能力的。刘备拉队伍的时候,还到处介绍自己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人。

咱接着说,那么原因在哪里呢?

袁绍是庶出,但架不住人家过继了一下,这就过继给了他的伯父袁成家里当儿子去了。

得,这一家伙就不存在啥庶出了,直接就是嫡长子的身份,和那袁术不相上下的,而且伯父袁成还是他亲爹的哥哥,这身份又比袁术高了一节。

再加上人家袁绍长的漂亮,您别觉得漂亮没用,那会漂亮真的可以当饭吃。要知道后来的庞涓才能是杠杠的,就因为长的不好看,结果,嗯很尴尬的。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袁绍获得的资源显然就比袁术多了,就显得老袁家这一代的人才似乎就是袁绍了。

那么袁绍本人咋样呢?呵呵!大家伙有目共睹的,耳朵里压根就听不进不同的意见的一人,不然也不会一个官渡之战就把自己个打崩了,那还是在实力比曹操还牛掰的情况之下被打崩的。

他还嫉妒别人比他有才,哎!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8

袁绍虽然没有五虎将,但是却有大名鼎鼎的“河北四庭柱”,除此还有八大谋士,四大能臣。是真正的一文武齐备,兵精粮足。只可惜一手好牌反被别人“春天”。

荀彧评价袁绍:“绍,布衣之雄耳,能聚人而不能用。”真是恰到好处。



四世三公

袁绍出身东汉名门“汝南袁氏”,自袁绍曾祖父起,袁氏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他自己也居三公之上,其家族也因此有“四世三公”之称。袁绍早年任中军校尉、司隶校尉,曾指挥诛杀宦官。又敢于同董卓对立,被推举为关东联军首领。

可以说在早期积累政治资本时期,袁绍占尽先机,因此也吸引了大批追随者,其中还包括荀彧、郭嘉等后来的曹魏名臣。原因有二∶一是华北地区多名士,二是氏族之间的合作与投机。

秦汉以来人才选拔制度均为“察举制”,是经过地方官员、贵族举荐,参加统一考核,最终任用的一种用人制度。其关键环节在于举荐,经过几百年的经营,人才推荐和选拔已经牢牢掌控在世家贵族手中。尤其是河南河北地区,世族林立、人才井喷。比如颍川荀氏、陈氏,汝南袁氏,河内司马氏,弘农杨氏等等。

所谓良禽择木而栖,很多人出身氏族自诩名士,自然要找一个容得下自己的舞台,而此时同样出身贵胄、名望颇高、实力雄厚的袁绍自然就进入了大家的视野。

八大谋士

袁绍手下有八大谋士,分别是田丰、沮授、审配、许攸、逢纪、郭图、辛评、辛毗。其中田丰、沮授、审配和许攸等人在官渡之战中都有建树,有的能够准确分析局势,有的能够正确制定战术,如果正确选择,曹操恐怕很难取胜,然而多数建议袁绍都没有采纳,反而是逢纪陷害田丰,郭图逼反张郃、高览等奸计全部得逞。

可见谋士不在多,计谋不在准,主公的决断才最重要。最后八大谋士中,除辛毗归降,其余七位全部惨死。

四庭柱

袁绍手下多有勇武之将,其中以颜良文丑名气最大,张郃高览次之,四人合成“河北四庭柱”,在袁绍手下战功赫赫,勇武非常。

不过颜良文丑虽然武艺高超,但都是匹夫之勇,先后被曹操斩杀;张郃高览倒是有勇有谋,却不慎被郭图算计,无奈归降曹操,后来在曹营中都能够独当一面。

四大能臣

除了猛将谋士,袁绍手下还有一众处理内政的能臣,包括荀谌、王修、陈琳和崔琰,都是当代名士,其中荀谌是荀彧的兄长,崔琰是曹操的发小,陈琳曾经写檄文把曹操骂的死去活来,王修冒死为袁谭收尸。

后来除了荀谌不知所踪,其余三人都被曹操委以重任。

这些只是上的了台面的文臣武将,其余称得上名士干臣的更是不计其数,袁绍实力之雄厚不可估量,只可惜德不配位,一片大好形式付诸东流

9

说起这件事情,我们就不得不提到当时袁绍的出身了。

无论是曹操或者是刘备形容袁绍的第一句话肯定就是袁绍祖上四世三公,这是一种对于袁绍的描述,但同时也是一种嫉妒,袁绍的出身,实在太好了,在汉朝所有的官吏,如果想晋升的话,就必须得到上级的认可,在这个时候占据着官员最高位的是三公,也就是说,天下所有的官员如果想要晋升的话,那必须得到三公的同意,才能够把自己的官职往上提升。

等于就是说袁绍这几代人给自己的后代留下的最大的遗产就是这批自己的门生故吏,你们提拔自己的时候都是依靠着我们向皇帝进言,你们才提升自己的官位的,到了汉朝末期,无论是哪个官员都必须得卖袁绍一个面子。

袁术之所以一直跟袁绍在那争夺谁是袁家正统继承人的身份,原因便在于争夺这一批人力资源,即便袁术只有袁家一半儿的影响力,但是他也仍然能够在刘备,曹操,孙策,吕布超豪华阵容之下被殴打了那么长时间,还不倒下,袁家的实力可见一斑。

此外,袁绍这个人是行大运了,我们都知道,三国时期,袁绍真正开始发威,是在他夺下了韩馥的冀州,从这个时候他从一个小小的郡守成长,成为一方的大员,真正开始了制霸北方的道路。

说实话,他夺下冀州,这一点有点戏剧性,说1000道1万只能够说袁绍这个时候实在是运气太好,冀州这么稀里糊涂的被袁绍给拿下。

此外,袁绍手底下并不是没有人,这就提到了问题主所说的那个情况,袁绍手底下也是猛将如云,谋士众多,袁绍手底下的猛将,颜良文丑,张郃,高览,都是威震一方的将军,尤其是张郃,当初黄忠在《定军山》斩了夏侯渊,刘备就抱怨说斩什么夏侯渊啊,有本事你把张郃给宰了,结果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正是他率领大军拿下来街亭,击碎了诸葛亮的北伐之梦。

与此同时,袁绍手底下还有诸多谋士,比如说田丰沮授,许攸,郭图,这些人都是当时良臣,田丰,沮授战略分析能力比较强悍的人,郭图说起这个人,大家都以为他是一个小人,实际上他的才能也挺高的,当初曹操进攻孤立无援的冀州的时候,正是他活生生拖了曹操几个月时间。

只能够说袁绍手底下的谋士团有一种既生瑜何生亮的错觉,原因为何,就是曹操手底下的谋士团实在是太过于豪华了,郭嘉,戏志才,荀彧,荀攸,程立,贾诩那一个人,放在任何一个朝代都可以成为威震天下的战略家,结果曹操可以聚集起来,这么多人替他卖命,袁绍即便是再怎么聪明,也弄不过这一批人。

此外,在这之前我说过,纵横家的那一篇文章里面说过,袁绍一开始在大的战略的联盟方面没有错,做的可以说是最好的,袁术选择联盟公孙攒陶谦,袁绍立刻意识到,对于南方的。陶谦和袁术,只需要派人牵制就可以防止他们找自己麻烦,而自己真正的战略重心仍然在北方,因此他放弃了跟袁术,陶谦正面作战的机会,选择扶持,曹操,还有刘表去找这二人的麻烦,自己亲自率领大军北上攻下了幽州,杀死了公孙攒,可以说这一个时期,袁绍所做的战略是正确的,是因为他做的战略的正确性,才使得他后来能够成为北方第一大势力。

同时,我们得说处于创业期的那些大的人才,他们在这个时候总是有一种奋发向上,奋发图强的精神,因此对于人才的那种弊病,也就是一般来说,有才的人都会通常带有自己那点小脾气,他在这个时候都是选择忍让或者说选择倾听别人的意见。也就是说,此时此刻她还没有到后期那种一意孤行的时候,这个时候,只要他能够正确的才拿部下的意见,他的军队能够无往而不利,毕竟他手里面占据的天下最大的一个洲,冀州,整个汉朝末年,总人口数从5000万直锐减到2000万人,袁绍在掌管冀州的时候,手底就有300万户人家,会说家大业大,才是造成袁绍前期能够拿下这么多辉煌战绩的原因。

10

东汉末年,袁绍官拜大将军,封邺候,吞并冀、青、幽、并四州之地,有兵士数十万人,威霸一方,成为最大诸侯。

他没有五虎将,只有河北四大庭柱,分别为颜良、文丑、张郃、高览。这四位猛将为袁绍冲锋陷阵,攻城略地,为他夺下大片地盘。


袁绍前期这么厉害,到底是靠的谁呢?我认为有如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袁绍家世显赫,礼贤下士,天下人都争着投奔他家。

袁绍出生于四世三公之家,他祖父是司徒袁汤,父亲袁成曾任职五官中郎将,喜欢结交,自大将军梁冀以下的众官,没有不跟他交好的。袁家在朝为官四世,门生故吏遍布天下,这些后来都成为了袁绍的资源。

袁绍容貌威武庄重,敬重士人,礼贤下士,又注重自己的名声,待人不分贵贱,皆以平等礼节对待,他结交的贵人与下士,满街满巷。

《后汉书·袁绍列传》记载:绍有姿貌威容,爱士养名。既累世台司,宾客所归,加倾心折节,莫不争赴其庭,士无贵贱,与之抗礼,辎骈柴毂,填接街陌。

这些资源都令袁绍在东汉末年脱颖而出,在民间多有呼声,天下人都争着投奔他家。他趁机收集众多英雄豪杰为自己所用,势力也就越来越大,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二、袁绍是最早起兵讨伐董卓, 在讨伐过程中获得最大的利益。

汉灵帝死后,袁绍劝何进征召董卓等军,用来胁迫何太后诛杀宦官。董卓率兵进京后,迅速控制了朝廷,还欲行废帝之事,引起天下大乱。

东汉末期这场大乱,可以说是由袁绍而起,后来他在朝堂上奋力与董卓抗争,才为他讨回颜面。

初平元年,袁绍便以渤海郡起兵,与袁术、韩馥、孔伷、刘岱、张邈、张超、王匡、袁遗、桥瑁、鲍信等同时起事,每人各有数万人马,以讨伐董卓为名。众军会盟,遥相推举袁绍为盟主,袁绍的名声达到了顶点。

《后汉书·袁绍列传》中记载:是时豪杰既多附绍,且感其家祸,人思为报,州郡蜂起,莫不以袁氏为名。

董卓听到袁绍起兵于山东,便诛杀了袁绍的叔父袁隗,又将袁氏宗族在京师者着全部杀掉。众豪杰感念袁绍一家遭受的人祸,都依附于他,各州郡纷纷起事都以袁绍为名。

袁绍得到众人的拥护,势力越来越大。

三、袁绍兵多将广,很早就与其他诸候争地盘,势力越来越大。

当时冀州还是韩馥的,袁绍用逢纪的计策,令公孙瓒率兵南下袭击韩馥,韩馥害怕,让位给袁绍,袁绍于是做了冀州牧。

绍客逢纪谓绍曰:“夫举大事,非据一州,无以自立。今冀部强实,而韩馥庸才,可密密要公孙瓒将兵南下,馥闻必骇惧。并遣辩士为陈祸福,馥迫于仓卒,必可因据其位。”《后汉书·袁绍列传》

袁绍引用沮授为别驾,用他之计攻打公孙瓒,讨伐黑山军,以声势威胁匈奴,横扫黄河以北,合并冀、青、幽、并四州之地。

在天下大乱,诸侯并起时,袁绍利用自己的名声,是最早建立势力,也是最早开始争夺地盘的诸侯,所以他的势力越来越大。

综上所述:袁绍强大起来,有家世所助,也有他礼贤下士,各方势力为他所用,让他越来越大。东汉末年这场劫难,由袁绍而起,他却收获最大,成为最大的诸候,不过,他也没抓住机会成为最后的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