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张良和诸葛亮谁的谋略更高超?

张良和诸葛亮谁的谋略更高超?

2020-10-23 22:03阅读(64)

张良和诸葛亮谁的谋略更高超?:张良是帝师的谋略!张良他贿赂项伯,离间项羽内部,为刘邦进军汉中打下基础,献计鸿门宴,火烧栈道,平定三秦,劝谏刘邦韬光养晦:

1

张良是帝师的谋略!

张良他贿赂项伯,离间项羽内部,为刘邦进军汉中打下基础,献计鸿门宴,火烧栈道,平定三秦,劝谏刘邦韬光养晦,策反英布,断了项羽右背,虚扶韩信封王,从不争功!和刘邦手下名将都能心心相惜配合默契,却不遭帝王猜忌,劝刘邦先封一个仇人雍齿为侯坚定众心!帮助吕雉请来商山四皓,扶稳了太子之位,帮刘邦平定天下政局安稳之时,他能全身而退,安享晚年实在是他的高明之处。

诸葛亮是军师的谋略!

诸葛亮被刘备请出之后,第一仗火烧新野让刘备刮目相看,东吴联盟共抗强曹,巧取蜀汉三分天下后,他没有好好劝谏刘备,彝陵之战被火烧连营七百里,致使蜀汉元气大伤,刘备病重托孤之时还遭猜忌,刘禅称帝他独权专政,六出祁山,劳民伤财,还无功而返,明知蜀汉后期!国力匮乏还一再坚持北伐,虽为北伐主帅还对任何人不放心,事无巨细还皆要躬亲,

五丈原陨命没有安度晚年。

如果非要把张良的谋略和诸葛亮的谋略相比,张良要略胜诸葛亮。

2

张良和诸葛亮两人的谋略谁最高?回答这个问题先两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回答一下。

说下俩人相同点,刘邦在路过“下邳”认识张良。当时的张良是在秦灭韩国,张良学荆轲刺杀秦始皇为国复仇,失败被通缉,无奈投奔项梁。他的愿望就是恢复韩国。也力劝项梁拥护韩王。这时刘邦也在项梁部下。刘邦被张良的爱国情怀深深打动,两人彻夜长谈,有相见恨晚之感。随后两人逐渐的走到一起,并成为刘邦的得力助手。

诸葛亮,是在徐庶被曹操逼走之后,他向刘备推荐的人。说诸葛亮如何有谋略和会打仗。这样刘备才三顾茅庐请来诸葛亮。并且隆中对中提成三分天下主张。一路来,力保刘备由身无一地,到火烧新野,博望坡,取荆州,益州入川地。可以说为刘备恢复汉室鞠躬尽瘁披肝沥胆。刘备死后,又衷心不二保刘禅,六出祁山伐魏,不幸含恨殒命战场五丈原。这和张良有着相同点,无论何时何地,都不会动摇他爱国忠君的立场。

张良和诸葛亮有相同之处,两人都是难得人才,都有谋略,能领兵会打仗。但是他们有着不同点。

张良在知道小韩王被秦杀后,他就死心塌地力保刘邦,当刘邦打下咸阳之后,被华丽的宫殿所迷惑,不求进取,贪图享乐。当陈平苦劝无效时,张良才劝刘邦不要贪图享乐,要多关心天下人民疾苦,才能做成大事。刘邦听取他的建议。鸿门宴刘邦脱险之后,在张良的建议下,要想夺得天下,必使川中入汉中,这才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并一举拿下汉中。随后刘邦在彭城之战,刘邦三十万大军被项羽三万铁蹄打败,刘邦几度放弃作战,这时张良又提出要联合英布,彭越,争取韩信的谋略,终得成功,最后经过四年楚汉之争,刘邦终于一统天下。

一统天下后,刘邦为巩固其政权,铲除异性诸侯,一些将领先后被处死,这时张良提出高老还乡,吕后又为立太子,让张良力保。之后,张良就回到故里。刘邦没能杀张良,原因是他是爱国始终如一的人,从力保韩王杀秦始皇,到一心出谋划策帮助自己打下江山。刘邦心里是最清楚的。

诸葛亮 帮助刘备拿下川中,和张良帮助刘邦拿下川中却不一样,拿下川中之后,却也想走出此地,但是他没有保住已经到手的荆州,却又失去大将关羽。当时也没有力劝住刘备发动夷陵之战,使刘备白帝城死去。损兵折将,

从此大伤元气。之后刘禅继位,他又六出祁山伐魏,无一成功而死,明知不能撼动曹魏的情况,却还有做无畏的牺牲。这只是转移当时的国内矛盾而已。生前也没有调整好各利益集团的关系,死后又有马岱杀魏延,使抗魏重要将领无辜死去。别说统一天下了,就自保都成问题。

张良和诸葛亮两人的谋略,两人都是谋略家,但是所处历史机遇有所不同。所辅佐的主人也不同,所以两人有着不同点,一个却能保主公一统天下,而另一位却壮志未酬身先死!




3

张良与诸葛亮的谋略相比较,还是诸葛亮高了一些。诸葛亮对蜀汉的建立从设计规划到开疆经略都做出了无人可及的贡献。他不但谋略,而且还亲临战场,率军指挥战斗。甚至连军需后勤都亲自过问。最后为报知遇之恩,累死战场,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张良仅仅是个谋士,赞画方略,出谋划策,运筹帷幄是其所长。张良是汉初三杰之一,刘邦靠的是张良的谋,韩信的军事,萧何的后勤。诸葛亮一人而起到了三人的作用,因此说还是诸葛亮全面。

4

张良和诸葛亮谁的谋略更高超?我认为诸葛亮的谋略高于张良,我的理由如下:

张良和诸葛亮都是生于乱世,出生于官宦之家,家庭都遭遇过不幸,但他们理想有区别之处,张良只是为了复仇,报复秦国灭韩亡家之恨,而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是以天下为己任,恢复中原,匡扶汉室,是治世救民的思想,所以诸葛亮的胸怀是比张良胸怀更宽广,相对来说谋略比张良谋略看得更长远。

(一)从择时而出看,从时机选择来比较两个人的谋略大小。

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张良是秦未汉初,诸葛亮是汉末三国鼎立之前,天下大乱,农民纷纷起义,而后诸候割据,连年战争。

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刘邦沛县起兵,项梁楚地举起反秦大旗等起义,天下群雄并起,张良也只是随时而动,聚结一百多人,因为势单力薄,只能去投奔他人,张良的时机出山,既没有陈胜、吴广强占先机,早入为主,也没有像项梁一样迅速组织一支全国有影响力的部队,成为领导的中心,从这一点看,张良的出山产生的意义并不大。

诸葛亮出山时,曹操收复中原,势力影响全国,威震华夏。曹操乘势南下要夺取荆州,统一全国,而刘备颠沛流离,居无定所,面临生存危机。

此时此刻,诸葛亮择时而出山了,首先推出隆中对,划分了天下形势;再是联吴抗曹,改变了天下形势。诸葛亮出山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以上分析不难看出,第一局诸葛亮胜。

(二)从择主来看,从选择明主来比较两个人谋略的高低。

张良、诸葛亮都是高智商高情商的人,在选择明主建功立业方面有什么不同。

张良第一个选择的人是景驹,是一个自立为假楚王的农民领袖,这个人平凡至极吧,再没有多余的文字;第二个选择人的是刘邦,刘邦是张良在投奔景驹的路上相识的,一见如故。张良屡次用《太公兵法》试探刘邦,而刘邦多能领悟,并且采纳张良的建议,从而愿意追随刘邦;第三个选择的人是韩王成,张良为了实现复韩目的和政治夙愿,看到项梁立楚王后人为王,同时也提议韩王后人,项梁欣然同意,于是韩王后代横阳君成立为王,张良竭尽全力扶持他,不久项羽杀了韩王成,张良又回到刘邦旁边。张良是再三移主,反而那个适合他的目标,他先跟随谁。

诸葛亮心里明镜似的,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政治家,而且品德高尚,怎样选择一个明主,选择一个志趣相同的明主极其重要,为这样一个问题,诸葛亮纠结了好几年,最终他选择了刘备,从一而终,坚贞不渝,二人的珠壁联合,成为千古历史美谈。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第二局诸葛亮又胜。

(三)从战略规划来看,从战略谋略来比较两个人的战略长远。

张良跟随刘邦南征北征,主要谋略有辅佐刘邦入关中,约法三章;智斗鸿门宴,帮刘邦脱险;明烧栈道;平定三秦;下邑之谋;借箸阻谏分封六国等等,这些谋略中并没有宏图大计,战略规划比较长远的战略思想眼光,为汉朝制订相应政治纲领和基本国策。

张良借箸阻谏分封六国,是所有谋略中最大的亮点。谋士郦食其提出分封六国,让历史回到秦朝以前战国状态,这本身就是一种急功近利落后的思想,更是一种历史的倒退,张良借箸阻谏分封六国,是张良昔日处外积虑复韩,思想认识上一个大飞跃,从而避免了一次战略上重大失误,为今后汉王朝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平铺了一条光明大道。

诸葛亮初登历史舞台,就表现出了一个战略思想家的形象。诸葛亮《隆中对》,为刘备描述出一个伟大远景,在中国古代战略思想中,具有典范价值意义。《隆中对》是汉蜀数十年的政治纲领和基本国策。

诸葛亮为刘备分析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夺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再图中原的战略思想,促成了三国鼎立的战略决策。

诸葛亮的联吴抗曹,同样是一条战略思想规划,这条战略思想贯彻落实几十年,实践证明他就是汉蜀的生命线。诸葛亮告诉关羽:北拒曹操,南连孙权。关羽当耳旁风,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场;刘备阻谏攻打孙吴,夷陵之战大伤元气。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这一局诸葛亮再胜。

张良只是政治家和谋略家,他实现了个人目的就归隐田园,云游四海。而诸葛亮的人物形象更丰满,他治国安邦,政治眼光,战略规划,军事部署,文学才能,面面俱到,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以上是本人的拙见,希望大家交流学习,指出不正之处。

5

张良字孑房,河南颖川城父(河南宝丰)人汉初谋臣,为兴汉三杰之一。封留侯。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临泝市泝南县)人东汉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政治治家,军事家。武乡侯。两个人都是古代杰出战略家,治世之人杰。两个人的能力伯仲之间,在唐代,张良和孔明被看作是和白起,韩信并列的军家。张良以谋略见长,孔明以善于治理国家,安抚百姓,发展经济闻名。各百有所长。张良韩国贵族,年轻时博才多学,得黄石公赠《素书》,业精于熟。博浪沙刺杀始皇闻名于世。秦末起义后帮韩王复国,劝刘邦在鸿门宴上卑辞言和,保存实力,疏通项伯,使刘邦转危为安,楚汉战争中,为刘邦争汉中封地,明修栈道,分化项羽与群雄关糸,为刘邦打下汉家江山。刘邦说:\"夫运等策帐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靠谋略保住刘盈太子之位,功成名就后,不贪位不恋权,从赤松子游,表现得超凡脱俗。诸葛亮未出茅庐天下三分,联吴抗曹,三国鼎力,西治巴蜀政绩斐然。北伐中原,秋风五丈原,出身末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在谋略上子房见长,治世上孔明闲熟各有所长。

6

张良远胜诸葛亮。

第一、从成就上来讲,张良统一天下而诸葛亮三分天下。张良拜师黄石公,黄石公授书与他,读后便能应机权变,下山寻明主,帮汉高祖平定天下。诸葛亮师从水镜先生司马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未出茅庐边三分天下。

第二、从谋略上讲张良略胜一筹。张良和诸葛亮都有经天纬地之才,不同的是张良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除鸿门宴智救刘邦外,其余求得汉中,“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都是制定战略战术不会亲力亲为。诸葛亮一生唯谨慎,凡事事必躬亲,在这一点上不符合为帅之道。

第三、从增强国力上讲诸葛亮不如张良。张良劝刘邦休养生息,取得民心。诸葛亮明知国力匮乏,仍坚持北伐,大大不智。

第四、从结局上讲。张良功成身退,明哲保身,云游天下落个安享晚年。诸葛亮六出祁山,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只落得“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活活累死在五丈原前。





7

诸葛亮对标的应该是萧何,而不是张良,刘备的张良应该是法正。

诸葛亮自己不也说了吗?“自比于管仲乐毅”,管仲乐毅是谋士吗?

8

一,张良在下邳读《太公兵法》的时候,诸葛亮在隆中读《梁父吟》。由此可见,张良是学以致用,为将来准备,诸葛亮是缅怀先烈,啸傲当时。

张良在刺秦失败后,认真汲取教训,下决心苦学本领。以备将来大用。诸葛亮喜欢二桃杀三士,说明他喜欢斩首行动。这就不难看出,张良是全方位准备,诸葛亮是局部考虑。他们的格局就不一样了。

二,刘邦是刘备的祖先,刘备并没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们为部下提供的舞台就决定了张良的活动空间比诸葛亮高而远。

刘邦奔驰的地方,张良几乎都跑了一遍。刘备跑的地方,诸葛亮没有跑遍。张良比诸葛亮的视野就更广阔了。

张良比诸葛亮的活动范围大,决定了张良比诸葛亮更能对付复杂的局面。

三,他们最后更对了老板。

无论是三年反秦四年楚汉,张良是有始有终,奋不顾身地斗争到底,诸葛亮是在汉末三国即将分出雌雄时才出山,有点投机取巧的味道。所以,张良又比诸葛亮的意志更坚定 预料更为准确。秦朝末年,各路豪杰,六国诸侯后代都起来反秦。目标一致,矛头对准秦二世皇帝。这是多对一。志在灭秦。楚汉时期,张良帮助刘邦,目标只有一个项羽。无论刘邦屡败屡战,张良是王八吃秤砣,铁了心也要跟随。当然诸葛亮也做得不错,坚决跟着刘备。但是,我们发现,刘邦对张良是敬,刘备对诸葛亮是亲。所以,张良与诸葛亮对老板而言,他们的界限就区分出来了。

四,刘邦比刘备能干。那么,刘邦手下的人才就比刘备手下的人才多。

由此而来的问题是,张良比诸葛亮活得更轻松。

张良对刘邦,只需要指点一下就可以了。其他事情不用张良操心。但是,诸葛亮不仅要指点,还要自己去执行。诸葛亮比张良活得累。由于刘邦手下有几个独挡一面的大将,不仅刘邦有休息时间,就是张良也轻松不少。刘备手下没有能独挡一面的大将,所以诸葛亮活得忧心忡忡。刘邦手下的韩信替刘邦打下几个诸侯国,刘备手下的关羽,不仅没有替老板分忧,反而把仅仅存在的荆州都搞丟了。给诸葛亮带来无穷的麻烦。比较而言。张良比诸葛亮幸运得多。也就反映出张良的谋略比诸葛亮更高一筹。

五,刘备比刘邦的处境更危险,他的对手比祖宗的对手更强大和狡诈

其实说张良与诸葛亮,必然要说他们的老板。老板不给他们提供平台,他们就张扬不起。所以说在大环境是乱世的情况下,主子是如何的人也就格外重要了

刘邦在楚汉的主要敌人就是项羽。这个时期,刘邦的敌人就只有项羽一个人,其他不计。但是,刘备的敌人就多,一是曹操,二是孙权。曹操和孙权都比项羽更奸诈和歹毒。刘邦刘备对付项羽曹操孙权的局势就不一样了。也就是张良诸葛亮的区分就出来了。不消说,张良的麻烦比诸葛亮少。张良只需要在关键时候提醒一下刘邦,其余的事情,张良就可以不操心了。但是,诸葛亮不行。诸葛亮必须自己干。他要对付曹操,还要对付孙权,还要给关羽刘备的后事擦屁股。这一点诸葛亮比张良更不容易。诸葛亮对付曹操孙权和刘氏父子。而张良不存在这些,他只是部分对付项羽就够了。张良只是建议刘邦如何对付项羽就可以了。

六,现在来说一下他们的主要谋略如何。

张良的贡献,其余不外乎劝刘邦去霸上驻扎,汉中烧栈道,联合鲸布和彭越共同打击项羽,让刘邦把刻好的诸侯印销毁,在楚汉定谋后追击项羽,立韩信为齐王,分土地给韩信彭越,让他们带兵来合围项羽于垓下……这些都是张良的谋略,而且,一件一件地都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诸葛亮的谋略,北伐中原走两路。一方走荆州,一分走汉中,以及联合孙权对抗曹操,这是他最厉害的谋略。但是,关羽把荆州一路葬送了。使诸葛亮理想落空。后来六出祁山,寸土不得,使诸葛亮的战略计划流产。如此看来,诸葛亮的计划谋略有一些不切合实际情况。不及张良的成熟。感性认识比理性认识更浓烈。

刘邦得了天下,张良就退休了。不再在皇帝左右招摇。

刘备得了蜀国,诸葛亮的担子更重了。大小事情都是一个人扛。

张良的谋略,计划得周到,所以,张良回封地过道士的炼丹养生的生活去了。

诸葛亮考虑不周到,在个人退休问题上显然对张良望尘莫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诸葛亮的写照,不到死的那一天,诸葛亮休息不下来。

总而言之,诸葛亮无论在那个方面,差不多比张良要逊色一些。尤其是在制定战略计划方面。张良的计划更恢宏,气势更磅礴。诸葛亮偏居一隅,自然格局不大。谋略计划未免脱不了小打小闹的局限性。

9

如果比谋略,诸葛亮肯定不及张良。看看司马懿对诸葛亮的评价:

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

这是司马懿与诸葛亮最后一次对阵时司马懿对诸葛亮的评价,两军对峙五丈原,司马懿对这位老对手给出了最终的评价。他认为诸葛亮志向很大但是不懂得见机行事,谋略很多但是缺乏决断,喜好打仗但是不知道权变,虽然有十万兵马,但是在司马懿看来已经必败无疑。从司马懿的话可以看出,打仗需要的是:“见机”、“决断”、“权变”。如果仔细研究汉末三国时期的历史就可以发现,打仗比较厉害的人都具有这三个特质。兵者诡道也!懂得利用时机,快速做出决断,遇事能够随机应变,这样才能克敌制胜。

比如司马懿擒斩孟达,孟达驻守在新城,司马懿在宛城,孟达认为司马懿距离自己一千两百里,距离洛阳八百里,司马懿要请示魏明帝曹叡,书信来回得要一个月。然而司马懿却懂得抓住时机,并不向洛阳请示,日夜兼程,八天就到达新城,令孟达措手不及。

再比如善于用兵的曹操,经常都能做出令其他人看不懂的决定。袁绍屯兵黎阳要进攻许都,曹操却先提大军进攻刚刚背叛的刘备,他认为袁绍必然不会乘他攻击刘备而进攻他。远征乌桓而不怕刘表进攻许都,因为他了解刘表没有进攻中原的志向。

而诸葛亮的战绩则乏善可陈,几次出祁山都是粮尽而还,以至于他的对手司马懿都知道他一定会因为兵粮用尽就自己退去。

但是诸葛亮在内政和经济上却有很多亮点,就像陈寿说的: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 之内,咸畏 而爱之,刑政虽峻 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 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可以看出陈寿将诸葛亮与管仲、萧何相提并论,认为他有管仲、萧何一样治理国家的才能。同为“汉初三杰”,萧何与张良有很大的区别,萧何主内,在政令政事,农业生产,经济等方面把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在这一点上诸葛亮与萧何非常相似。诸葛亮质量蜀汉,法令非常严格,然而老百姓没有不服气的,因为他在蜀汉官僚阶级内部营造了一种廉政的氛围,他以及他以下的各级官吏都赏罚分明。诸葛亮在汉中盆地兴修水利,目的是为了屯兵备战,然而这些水利设施直到现在都还有在使用中的。可以说诸葛亮真的是治国的一把好手,是个很好的丞相人选。

刘邦说: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所以诸葛亮是萧何一样的人才,只是被小说《三国演义》塑造成了既是萧何又是张良的完美形象。

10

从历史功绩来看,应该是张良高一些,毕竟张良辅佐刘邦成就了百世基业,而诸葛亮使尽浑身解数,也没有能够阻止蜀汉的衰亡。

诸葛亮一生的聪明才智仅只于《隆中对》一文,后人推崇更多的是他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义之举,除此之外并没有什么令人惊艳的智谋。

反观张良,几乎刘邦所有重大的举措都是出自张良的计谋:

1 反秦复韩 圯上受书

2 降宛取蛲 佐策入关

3 谏主安民 斗智鸿门

4 明修栈道 暗渡陈仓

5 下邑奇谋 画箸阻封

6 虚抚韩彭 兵围垓下

7 劝都关中 谏封雍齿

8 假托神道 明哲保身

实事求是的说,论智谋,诸葛亮真的不能和张良相提并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