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道德经有什么经典语录?

道德经有什么经典语录?

2020-10-23 03:02阅读(63)

道德经有什么经典语录?:您好!欢迎关注头条号“麦地传奇”,了解相关内容,麦地传奇专注文史类原创内容。我的头条号之前发过一片《道德经名句赏析》,关:-经典

1

您好!欢迎关注头条号“麦地传奇”,了解相关内容,麦地传奇专注文史类原创内容。我的头条号之前发过一片《道德经名句赏析》,关注我的头条号在文章列表中可以查看。

这篇文章对《道德经》中的一些经典名句做了详细的赏析。比如,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

由于问答不能直接粘贴头条的内容,所以我截了几张图,要了解更多可以关注我的头条号。希望我的回答和文章对您有帮助,欢迎点赞支持和关注我,谢谢!


2

道经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德经第一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奇文道、德经。只看评论区便知分晓。

3

五千字,没有一个字是多余的。你信不信?

每一个句子,都是至理名言,只可惜很多人只解读了一层意思,或者只是“断章取义”,没有深入的去探析其中的奥秘!

如果就我个人而言,《道德经》中只有一个思想我是不喜欢的:“以德报怨”。

对于这个思想,我更喜欢孔夫子的说法“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德报德,以直报怨”。

静下心来,仔仔细细的品读《道德经》,带来的触动是无穷的!

有 物 混 成 , 先 天 地 生 。寂 兮! 寥 兮! 独 立 而 不 改 ,周 行 而 不 殆 , 可 以 为 天 下 母 ,吾 不 知 其 名 , 强 字 之 曰 道 , 强 为 之 名 曰 大 。大 曰 逝 , 逝 曰 远 , 远 曰 反 。故 道 大 , 天 大 , 地 大 , 人 亦 大 。域 中 有 四 大 , 而 人 居 其 一 焉 。人 法 地 , 地 法 天 , 天 法 道 , 道 法 自 然 。

《以经注经》,是为读书最好的方法。不光可以更透彻的理解某些字句的意思,更能做到举一反三。

“浊以静之徐清”,“沌沌兮”,这里又用到一个词“混成”。都是在形容道的一种状态。前面章节还有用到“惚、恍”“窈、冥”与此章“寂、寥”,都是描述道的“虚““静”,如“渊”似“谷”。

老子《道德经》的行文,跟我们现在所习惯的行文方式完全不同。如果简单的把道家所提倡的“出世”“入世”作为两种状态来描述,把道的“名”“用”分开来理解。则老子在行文的过程中,互相掺杂,一会描述道的“名”,一会描述道的“用”,一会描述“出世”,一会描述“入世”。为的就是让读的人更容易理解。比起我们现在碎片化的注解,高深太多太多。所以惟有拜读,不敢妄言!“深入浅出”、“前后呼应”的行文方式,值得后世如我这般企图仔细拜读的人,拿来作为读书的方式,看后呼应的去读,而不是简简单单的读过一句就是一句。以为了解了字面意思就已经读懂了这些章节。那就太可笑了。犯了“自是”的大毛病。

此章前几句字面意思可以大概理解为:有这么一个东西(物,不是物体的物),混混沌沌,难以描述,在天地之就已经存在了。清虚寂静到了几点,寥远无边。按照自己的规律独立于无边广大的宇宙乃至之外而从不改变;周而复始,不生不灭;所以可以称它为天下的母亲,也就是万物的开始。

4

认真领悟《道德经》以下经典十句,就真正把握了《道德经》的精髓:

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叫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名。名称未定之前,那是万物的起源;名称已定之后,那是万物的母体。

二、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有和无互助产生,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形容,高和下互相倾向,音和声互助谐和,前和后互助跟从。世间任何事物,总是一分为二,体现为彼此相对。学习修行应当知晓,这种相对,源自于事物之间对比性,明白了事物之间的相对性,进而遵道而行,才是应有的修为。

三、治大国,如烹小鲜。

治理大国就象煎小鱼。大家都知道小鱼的身体还没有长成,骨弱肉薄,一不小心就会将小鱼弄碎,因此烹煎小鱼所忌者就是不断翻动,如不断翻动,势必将小鱼煎碎。治理国家要像烹饪小鱼一样,要多加小心才能烹饪出美味的小鱼来。

四、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灾祸啊,幸福就紧跟在它身边,幸福啊,灾祸就潜伏在里边。灾祸和幸福是相依相随的,谁也无法脱离谁而单独存在,任何的幸福背后总是潜伏着灾祸,但灾祸并不是永远存在的,灾祸的反面就是幸福,所以要以平静的心态来面对灾祸和幸福,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五、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天下的难事必须从容易处做起;天下的大事必须从细小处做起。谋划之艰难,在于任何艰难的谋划都是由简单原理来支撑的。作为之伟大,在于任何伟大的作为都是从细微处着手的。天下困难的事情必兴作于简易,天下伟大的事情必兴作于细微。

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以地为法则,地以天为法则,天以道为法则,道以自然本性为法则。人要修道,需效法于地,地厚德而能载万物,人乃万物之一,当然要效法于地。地则效法于天,地载万物而天覆之,所以,地要效法于天。天则要效法于道,因为,道生天地之前,天地都有道的本性,所以天地都要效法于道。,道是效法于“自然”,即道的独立而无所依的自然本性。

七、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最高尚的善要象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之争夺,安然处在众人所厌弃的低洼之处,所以说它的行为是最接近于道的准则。老子认为,拥有最高德行的人就如同水一样,具有宽广的胸怀、谦逊的品格、与世无争的情操、宽厚诚实的作风,这些最接近大道的本质,是人类最应效仿的德行。具体地讲也就是心胸要像水渊一样,宽广无边、清湛悠然;要像水的流势一样,谦虚卑下,不可处处与人争高低,要择地而居。

八、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道产生初始的一,初始的一产生阴阳的二,阴阳的二产生混合的三,混合的三产生万物。万物都背负着阴而怀抱着阳,它们在交互作用中形成和谐状态。

九、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最大的灾祸是不知道满足,最大的罪过是贪得无厌。所以,知道满足为满足,永远是满足的。可欲与不满足容易引起罪恶、祸患,贪得无厌则是一切灾祸的根源。

十、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能认识了解别人的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的叫做聪明。能战胜别人的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刚强。老子认为能够理解判断外人和外物的人,只能称其为拥有世间的庸俗智慧,而通过外事外物反观自己,从而悟出生命的本来面目的人,才配称为有明慧,也就是大智慧;能够以武力战胜别人的人,只能称其为有力量,而这个力量是大道所给予的,是大道的生命活动本身的体现,能战胜自己的私欲和成见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5

《道德经》全书虽然仅短短的五千言,但却体大思精,胜义迭呈,妙语连珠。
一,道经。
1,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大"道"被废置抛弃了,才会提倡所谓的"仁义":聪明智慧出现了,才有严重的诈伪:父子反目,兄弟阋墙,夫妻不和,家庭陷入纠纷,才会提倡所谓的"孝慈":国家政治昏乱黑暗,才会产生所谓的"忠臣"。
2,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不看重和任用有才干的人,使民众放弃竟争:不重视珍稀的物品,使民众不至于沦为盗贼:不展示足以引起欲望的事物,使民众的内心不被烦扰。因此,"圣人"所要造就的理想政治,是使民众的头脑单纯,使民众的肚子填饱,使民众的志气消亡,使民众的身体强壮。永久使民众处于没有知识和欲望的状态。使得那些自作聪明的人不敢有所作为,总之,按照"无为"的标准处世接物,那么天下就没有不太平的。
3,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道"虚怀若谷,永不停歇地孕育生产天地万物,这就是玄妙莫测的母性本能。微妙的母性生产本能,则是天地万物产生的根源。它绵绵延延,生生不息,无形地存在着,发挥着无穷无尽的作用。
4,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常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
凡是处处要求圆满,不知趁早歇手不干:傲才持物锋芒毕露,必然难以保持长久:黄金美玉堆满屋子,到头来谁也无法守藏:因财产丰厚、地位显赫而骄傲自大,必定会留下祸患,埋下灾难。功成名就,即谦让告退,这样做才符合天道的规律。
5,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缤纷绚丽的色彩使人眼睛变瞎,优美动听的音乐使人耳朵变聋,丰盛精致的食品使人胃口变坏,纵情于驰马打猎使人身心放荡,稀有珍贵的物品使人做出偷盗这类恶行。因此圣人但求温饱而不追逐声色之娱,总之应舍弃感官享受,满足于简单温饱的生活。
二,德经。
1,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对立面的存在,并各自向相反的方向循环转化,是"道"的运动变化的规律和特点,柔弱无力,则是"道"的作用的发挥和表现。天下万物都产生于物质性的具体的"有",而"有"又产生于抽象、无形的"无"(道)。
2,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人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天底下最柔弱的东西,往往能驾驭天底下最坚硬的东西。无形的力量,往往能穿透不留任何空隙的东西。我因此而认识到无为所带来的种种好处。不论空谈的教化,无为的好处,天下极少有赶得上的。
3,不出户 ,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双脚不迈出大门,就能知道天下的事物:两眼不观望窗外,就能认识自然的法则。走得越远,见得越多,知道的就越少。因此,圣人不必亲身经历就能了解一切,不必用眼去看就能明白一切,不必有所作为就能成就一切。
4,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善于做统帅的,不逞勇武:善于作战的,不轻易发怒:善于战胜敌人的,不同敌人正面交锋:善于任用人才的,对人谦居其下。这叫做不与人争的品德,这叫做任用人才的本领,这叫做符合自然的规律。这就是自古以来就有的最高准则。
5,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惟病病,是以不病。圣人??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明明知道却以为不知道,这是真正的高明。实际不知道但却自以为知道,这就是毛病。正因为把这种毛病当作毛病,因此就不会有毛病。圣人是不会犯错误的,这是因为他把这种毛病当作毛病,所以他不犯错误。

6

老子的著作,句句都是警句 。

  •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
  • 柔弱胜刚强。
  •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 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
  •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 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 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 多藏必厚亡。
  • 治大国若烹小鲜。
  •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7

道德经81章五千多字都是经典语言。

喜欢的朋友可以将其分为几类,每一类记住几句经典语言就可以喽。

1.道法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2.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几于道。

3.大智若愚,大音无声,大象无形。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

4.致虚极守静笃。

5.治大国如烹小鲜。

6.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8

无古无今,无始无终,未有天地而生天地,至深微广大矣……。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名之曰大。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惚兮恍兮,其中有象;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

视之无形,听之无声,谓之幽冥;幽冥者,所以喻道,而非道也。

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

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道德不废,安取仁义;性情不离,安用礼乐;五色不乱,孰为文采;五声不乱,孰应六律?

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是故知神明,然后知道德之不足为也;知道德,然后知仁义不足行也;知仁义,然后知礼乐不足修也;立仁义,修礼乐,则德迁为伪矣!

夫道者,无私就也,无私去也,能者有余,拙者不足;顺之者利,逆之者凶!

无为者,道之宗!得道之宗,应物无穷;任人之才,难以至治。

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

夫天地运而相通,万物总而为一。能知一,则无一之不知也;不能知一,则无一之能知也!

夫无为,则得于一也。一也者,万物之本也,无敌之道也!

忽兮忽,不可为象兮;兮忽兮,用不屈兮;幽兮冥兮,应无形兮;遂兮洞兮,不虚动兮;与刚柔卷舒兮,与阴阳俯仰兮……。

我为汝遂于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阳之原也;为汝入于窈冥之门矣,至彼至阴之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