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当了三年的太上皇,这期间都在干什么呢?:自古以来,太上皇就没有好下场,乾隆为何还要主动禅位去当太上皇?关于雍正能够在九子夺嫡当中取胜,很多史料中都
关于雍正能够在九子夺嫡当中取胜,很多史料中都认为是康熙看好乾隆,所以将皇位传给了雍正,这种隔辈传位的说法,也不是没有道理,康熙曾将乾隆养育在宫中。
可以说康熙皇帝对于乾隆整个人生的启蒙是相当巨大的,而乾隆也十分敬佩康熙,甚至超过了对自己父亲雍正的崇拜。
在乾隆即位时,就曾经面对天下苍生许下誓言,他在位的时长决不能超过自己的爷爷康熙皇帝,而康熙的在位时长是61年,那么就给自己定下了只在位60年的目标,也可以说是誓言。
当时乾隆不过25岁,想要执政超过61年,那需要活86岁,这在古代是很难以想象的事情,也可以看出,乾隆这个誓言有点不走心啊!然而君无戏言,当乾隆在位真的到了六十年的时候,估计他也有点吃惊。
在吃惊的同时,他也有些后悔,六十年的时间他把弄权力已经成为了习惯,他过惯了富贵的生活,习惯对人呼来喝去。如果真的禅位后,自己过了几十年的优质生活可能会离自己而去,甚至有一个凄惨的晚年,想想赵武灵王禅位后被活活饿死,李渊、李隆基郁郁而终的下场,都让乾隆十分犹豫。
然而,如果不兑现自己就可能会被天下人耻笑,但是话已经放出去了,总不能收回来,于是他想到让位不让权这个办法。
自己成为太上皇,把名义上的皇帝交给自己的儿子嘉庆,自己仍然大权在握,名义上是不放心祖宗基业,担心儿子无法好好的管理国家,替儿子管,实际上就是把权力还是握在自己自己手里。
其实就是把自己的头衔换了一下,变了一个名字,但是骨子里还是皇帝,改为太上皇只是为了堵住天下人的嘴,既完成了自己对于天下人的诺言,又把权力牢牢攥在手里。
乾隆的太上皇生活过得非常的称心,虽说是太上皇,但是他对人仍自称为“朕”,谕旨称为“敕旨”,题奏行文遇太上皇字样,必须高三格抬写,而皇帝只两格抬写。太上皇得生日要大办特办,称万万寿,皇帝的生辰称万寿。
文武大员进京陛见以及各种各样的大事小情一定要征得太上皇的同意,有了同意才可以觐见。传位与不传位并无太大的区别,权力始终都在乾隆手里握着,他不放权,把嘉庆当做自己的傀儡,让儿子负责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事,自己依旧处理军国大事。
为了打压嘉庆,乾隆甚至大力扶持和珅,朝中大事多经和珅办理,当时人们都称和珅是二皇帝,其权力比嘉庆还要大。
即使是在太上皇住址上他依旧不让步,按礼制,皇帝退位后,应该搬出养心殿。乾隆在很早之前就在宫中外东路兴修了宁寿宫,作为归政后的休养之所。
他传位以后本应该搬出去,回到自己修缮好的地方,但是乾隆却并无搬出养心殿的意思,他给自已找借口说,即位以来,居养心殿六十余载,最为安吉,今既训政,自当仍居养心殿,诸事咸宜也。
意思就是,我已经在养心殿住了60年了,觉得这里最舒服,今天我当上了太上皇,自然应该也住在养心殿,这样所有的事情都可以迎刃而解了。
他的权力依旧握在手里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在各种国务的处理中,他也没有遵守传位时做出的承诺。
在传位之前,他曾决定给予自己儿子处理奏章罢免百官的权力,传位后,除了一些不关紧要的小事,太上皇一直将批答奏折、任免官员的权力牢牢地攥在手里。
关于乾隆担任太上皇期间干的蠢事,多次举办千叟宴应该算一件。
千叟宴起源于康熙时期,盛于乾隆时期,是清朝规模最大,受邀人最多的大型宴席,在康熙年间举办了两次,在乾隆时期举办了两次。
康熙五十二年的时候,康熙过六十岁生日,举办了一次千叟宴,后又在康熙六十一年举办了人生的第二场千叟宴。
乾隆当时年仅十二岁,作为皇孙参加了这次宴会,记忆尤深,而乾隆处处对标康熙,所以,在乾隆五十年的时候举办了一次,乾隆没有六十一年,而是嘉庆元年,也就是乾隆太上皇的第一年,乾隆又举办了一次。
可以看出,乾隆的两次千叟宴都是按照康熙时的规格进行的,乾隆自诩十全老人,所以处处都要彰显一下自己治国的能力。
当时的乾隆已经是86岁的老人,对于参加宴会的老人,年龄定为70岁,估计乾隆的想法是60多岁的老人在乾隆朝已经不是什么稀奇的东西了。
乾隆为了把天下富足国库充足的景象炫耀给世界,召集了约3000位老人,还有邀赏者5000人,这些人中各色的人都有,有些是皇家的亲戚,有些前朝的旧臣,也有从千里迢迢从民间各地赶来的普普通通的老人。
乾隆皇帝为了显示自己皇恩浩荡,普渡众生的天子理念亲自为各位老人倒酒,这个架势普通老百姓哪见过啊,实然诚惶诚恐。
这次盛大豪宴,老人们一辈子都没见过的奢华,不由得争先恐后,一边夸着国家给的待遇好,一边大吃狂吃,狼吞虎咽。 老人们因为过度兴奋晕倒、乐倒、饱倒、醉倒的人数特别多。也有很多老人因为过度兴奋,而直接过世。
千叟宴的本意是想给天下人一个国家政策好,百姓安居乐业的美好印象,然而,千叟宴带来的代价也是巨大的,一些老人因为年纪太大加上舟车劳顿,会加速身体机能的快速流失,甚至会缩短寿命。 得不偿失。
我们不否认乾隆是一代明君,他所在的时期和康熙时期并称为康乾盛世,但是权力是否真的可以使一个人疯狂,忘记了养民爱民的初衷,沉迷于享乐和形式主义,看看晚年的乾隆吧!
一部中国五千年历史,研究对象无非是王侯将相。皇帝是历史永恒的主题,通过他们我们可以更清楚地读懂历史。从秦始皇以来,研究中国史,就是研究封建帝王史。
在大清皇帝中,乾隆是个很有福气的皇帝。
有什么福气呢? 乾隆就职的时候,他老爸雍正就早把他执政道路上的障碍都给清除,朝中明里、暗里所有政敌全部除掉了。
为了给给乾隆铺路,雍正甚至将自己的亲骨肉,乾隆亲哥弘时都废成了庶人,而且弘时死得也离奇,很有可能是为了斩草除根,连庶人都不让他做了。
因此乾隆顺风顺水,一路绿灯。别人都是马上打天下,人家游山玩水,到处题字坐天下。一不小心还整出来个什么盛世。乾坤能不自信吗?
难怪人家每次喝高了都对满朝文武说,本朝没有能臣。不是没有,而是被朕给盖了,至少乾隆自己觉得自己把他们盖了。
即使放到整个中国历史上,乾隆也绝对不是个平常的皇帝。说他不平常不仅是因为他在位时间最长,也不是因为他开创康乾盛世,而是因为他是元朝以后唯一一个禅让的皇帝,更是因为他是极少有的禅让的比较开心的皇帝。
唐高祖李渊,因为老二李世民诛杀太子,逼自己退位。这时候的李渊别说皇帝当不了,就是老命也悬,所幸李世民没有做绝,不仅没有要命,而且还给了他个太上皇位子,千恩万谢。往后余生,只能仰儿子鼻息过活。
唐明皇李隆基的幸福生活因为杨玉环而终结,这个风流天子美人没保住,江山也让儿子弄走。安史之乱的过程中,唐肃宗发动灵武政变,自立为帝,众叛亲离的唐玄宗也只能被迫禅让了。
至于宋徽宗就更不值得一提了,金兵打到开封,吓的宋徽宗紧急禅让,锅甩给儿子自己跑了……
没有平地不显高山,人家乾隆爷这太上皇当得那叫滋润、霸气。 人家虽然七十多了,可以依旧“年富力强”,依旧牢牢掌握着朝中大权。
人家禅让不是迫不得已。而是自己不想在执政年限上超越康熙爷爷(早年许过愿,没想到自己当政年限真的超过了康熙),就因为这一点,乾隆才要玩禅让。可心里真的留恋权力,除了割肉疼就是交权疼, 所以,人家禅让只是让出了个虚名。
乾隆当上太上皇之后,朝中内政外交还是太上皇做主。嘉庆这个皇帝就是英国的国王,摆设。接见外宾,出席庆典那些跑腿受累的事才轮到嘉庆干。
甚至在嘉庆皇帝登基好久了,乾隆在圆明园接见外宾的时候,乾隆非常明确地告诉外国友人,我已经退位了,不过军国大事他们非要请示我,没办法。这等于告诉文武百官,天下还是我的!也是变相警告嘉庆你这个皇帝没有转正,小子你干啥事悠着点。
可以想象嘉庆那几年是怎么过来的,嘉庆又是怎么办公的——早上,来个大臣禀报:皇上,这有一封边关急件。 嘉庆:找太上皇定夺。 中午,大臣来禀报:皇上,这有个渎职案件。 嘉庆:-找太上皇御览。 下午,大臣又来禀报:皇上.,这有个大理寺的问斩的案子。-嘉庆:找太上皇御批。 傍晚,大臣又来了:皇上。。。 “滚。”
嘉庆急了,能不急吗? 嘉庆这皇帝当得憋屈。 没有乾隆点头认可,嘉庆连中央文件都发不出去,因为玉玺还牢牢握在和珅手里。
因此嘉庆每次去老爸乾隆那,还要对和珅毕恭毕敬。而和珅的尾巴想夹也夹不住,不由趾高气扬。嘉庆一肚子火也不敢发,他这皇帝一天不转正,那都是镜花水月,他唯恐这厮一句话把名义上的皇帝也弄没了。
一直到三年后,乾隆爷去世了,嘉庆帝才成为真正的皇帝,有皇帝的名,也有了皇帝的实。 嘉庆在老爸在世的时候就像个跟班,在太上皇跟前唯唯诺诺、提心吊胆,整整压抑、憋屈了几年,所以在乾隆归西之后,第一件事就是迫不可待干掉和珅,出一出心里的恶气。
乾隆当了三年的太上皇,他都做了什么呢?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一下。
既然说到太上皇,我们就不得不说到初衷,其实乾隆并不是想做太上皇,只是他当初立了一个承诺“在位时间不能超过我爷爷”,康熙当年在位61年,乾隆就说我最多60年吧!于是就发生了退位这件事,把位置交给儿子了。
不过大家都想,退位后,那太上皇乾隆是不是就轻松养老了呢?对于普通人也许是这样,可是对于乾隆皇帝,你想啊,做了60年的工作,突然让你不干了,是不是心理上都有点不舒服,那我岂不是成为废人了啊,就像古代那些武林人士,动不动武功废掉,就说“我是个废人了”好吧,按照这个常理,我们现代人估计都是“废人”了。
现在我们来说一下乾隆这三年零四个月的太上皇,到底做了啥?我们主要说三件事:
太上皇乾隆虽然退位了,但是却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大权不放”,我们来看一下乾隆是怎么做的“军国重务仍奏闻,秉训裁决,大事降旨敕。”,我们从《清史稿》发现了这个记载。从这里面,我们看到,重要的军务大事,国务还是乾隆来处理,而嘉庆虽然登基了,只能负责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且文武大臣进京都要请示他的恩训。
嘉庆元年正月十九日,乾隆在圆明园召见朝鲜使臣,更是直接放话:“朕虽然归政于皇帝,但大事还是我办。”大家看到了吗?都退位到太上皇了,还自称“朕”。而且住所一点变化都没有,还住在养心殿,其实乾隆应该搬到宁寿宫,但是乾隆解释道:“予即位以来,居养心殿六十余载,最为安吉。今既训政如常,自当仍居养心殿,诸事咸宜也。”意思就是说,你看我都住在这里60年了,我都住习惯了,现在既然是训政,帮着皇帝提点,那我还是住在这里吧,别乱搬家了,怪麻烦的!哎,这都说啥话呢?我们都说在其位谋其事,乾隆还挺热心,不在皇帝位了,还谋皇帝事,住皇帝住所。真是有点可怜嘉庆了。
“千叟宴”这个事情,开创于康熙年间,当时康熙60大寿的时候举办过,在康熙69岁的时候又举办过一次。既然乾隆很多事都效仿康熙,这么重要的事情当然不能放过了,在嘉庆元年正月初四,乾隆刚当上太上皇三天,就在宁寿宫的皇极殿举办了“千叟宴”。
当然在乾隆75岁的时候,已经办过了一次“千叟宴”了,可是那次出现了一些不好的后果,由于舟车劳顿或者宴会吃的太好了等原因,一些岁数大的人,在回去后都病逝了。所以当乾隆在做太上皇的时候,再次效仿康熙第二次举办“千叟宴”的时候,就把人数降低了,列名参席者3056人,在宴席上大家还赋诗三千首,当时嘉庆还率领3056名耄耆老人山呼万岁,为乾隆祝寿。在他一生当中,此刻达到了顶峰,乾隆十分满意。
在千叟宴刚过没多久,在四川、陕西、河南和湖北边境地区就发生了清朝中期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也就是“白莲教起义”。
在平定过程中,乾隆先让湖广总督,巡抚,西安将军进行镇压,击溃多股敌军,随后乾隆采取坚壁清野策略,让白莲教只能转战他处,让清军夺得了主动权。
当嘉庆三年八月,起义领袖王三槐被抓获,乾隆说道:“十全武功又多了一功”不过乾隆最终还是没能看到起义结束,就撒手人寰了。
这场起义历时九年,直到嘉庆九年才平定。据统计,为了平定这场起义,清朝投入了超过两亿两白银,相当于国库五年的财政收入。
嘉庆三年腊月,89岁的乾隆得了轻微感冒,大家也没在意,到了嘉庆四年正月初一,乾隆还接受嘉庆和亲王贝勒的拜年,可是到了初三就突然驾崩了。
乾隆的一生无比辉煌,哪怕是在最后的几年也是过的非常惬意,大权在握,平定起义,千叟宴,最终也算是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今天的回答就写到这里,欢迎关注我,以后会有更精彩的内容分享给大家,谢谢。
乾隆退位后,他的主要工作就是坑和珅,把和珅坑的万劫不复。以至于在他死后,嘉庆不顾礼制也要在他的国丧期间把和珅给法办了。而他干的那些丑事,自然也是被嘉庆扣在和珅的头上,跟他“一点关系都没有”。
公元1795年九月,在位已经60年的乾隆宣布第二年正月退位,正式让位于皇十五子永琰。
乾隆这个时候他决定退位,没别的意思,仅仅就是因为要兑现继位当年立下的“皇爷爷在位61年,我不敢和他比,只敢在位60年”的flag,不能不退位。
既然并非是出于真心想退位,因而禅位之后的乾隆,便让位不交权,仍然居住在养心殿掌控朝政。他对外自称为“朕”,谕旨也称为“敕旨”。而身为皇帝的嘉庆,则只能屈居住在毓庆宫中。
并且,乾隆为了不让大臣们议论,还下诏称皇帝还小没经验,军国大事不能懈怠,他必须要在军政大事上教导皇帝,以免将来嘉庆会因没有做皇帝的经验出错。
说来也是巧了,乾隆刚退位,川楚白莲教就举行了起义。这真是瞌睡了有人给枕头,乾隆名正言顺的踩在嘉庆头上,替他处理复杂难搞的镇压起义的工作。
总之,退位之后的乾隆,除了名号换成了“太上皇”之外,所行的依然还是皇帝的权柄。不论是人事任免还是军政大事,全部都由他来做主。
但是,乾隆当时毕竟老了,已经85岁了。处理朝政这种事情,他力不从心,所以他需要找一个贴心的“小秘书”替他把把关。而这个贴心“小秘书”就是和珅。
和珅这个人,想必大家都熟悉,这里就不赘述他的履历了。就专门说说他在乾隆退位之后是怎么给乾隆背锅的。
首先,和珅要给乾隆敛财,但他不能说是给太上皇敛的,只是说是自己贪污的。当然和珅自己的手脚也不干净,他替乾隆敛财,自己也捞了不少好处。但是总的来说,老百姓恨的都是他,而不是乾隆这个“十全老人”。
其次,和珅要替乾隆制约嘉庆,但他也不能说是太上皇让他这么干的,只能说是自己权利熏心。比如,嘉庆呈给乾隆的奏折,经常会被乾隆故意打回去。但是和珅如果是呈上去,往往经他一番言语,就会被批准。导致对他恨得是牙痒痒。
第三,和珅要替乾隆打压不听话的官员,但他不能说是太上皇让他这么做的,只能说是自己鬼迷心窍。比如乾隆上朝时,和珅通常都是侍立在乾隆和嘉庆的身侧,朝臣如果奏事,必须要先经过他,然后他再传达给乾隆听。有时他自行判断,仿佛摄政王一样,被人调侃为“二皇帝”。如此一来,朝臣哪有不恨他的?
另外,和珅还秉承乾隆的意思,往嘉庆和朝臣身边安插眼线。比如,嘉庆的侍读吴省兰两兄弟,就都是和珅的耳目。但嘉庆对他们不做猜忌,反而与他们“相处融洽”。
总之,退位之后的乾隆,有虚名,他领,有锅就让和珅去背。乾隆把嘉庆和满朝文武对他的怨恨,全部都转移到了和珅身上。
对于太上皇的“好意”,和珅心知肚明,但他无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因为,他很清楚乾隆贪图虚名的德性。此时他除了俯首听命于乾隆,按老主子的意图去总揽大权,压制嘉庆帝的参政可能,已经没有别的选择了。
而嘉庆皇帝虽然即位,有皇帝之名,而无皇帝之实,对和珅这个言出法随、一呼百诺的太上皇乾隆帝代理人,是恨之入骨。
这样的君不君、臣不臣的日子过了三年,到了公元1799年,活到快90岁的乾隆帝,戴着“中国寿命最长皇帝”和“中国实际执政时间最久(63年)皇帝”的两顶桂冠,心满意足咽了气。
乾隆死后,嘉庆在乾隆去世第五日,便将和珅拘捕入狱,并查抄家产,10日后便颁布20条大罪,将他赐死。
和珅一死,嘉庆爽歪歪了。这里说的爽歪歪,不仅仅是说嘉庆查抄了和珅的家财,填补了国库亏空。更多的是说,嘉庆通过赐死和珅,给自己立了威。
最后,给乾隆的太上皇生涯做个总结。
第一,禅位不交权,一切军政大权仍然握在乾隆之手。禅位之前是什么样,禅位之后也是一样。
第二,内忧外患,内有国库收入逐年减少之忧,外有川楚白莲教起义之患。乾隆的三年太上皇生涯,都没有搞定这里两件事。
第三,让和珅背锅,把老百姓、文武大臣和嘉庆对他的不满,都迁怒于和珅身上。以至于和珅在他死后不久就被赐死,并且还在死后背负上了“史上头号巨贪“的污名,成为了古代贪官墨吏的头号代表人物。
要说乾隆当上太上皇后,他都干了什么?必须从“禅让”说起。
据乾隆自己说,自登基之初,他就曾焚香祷告上天:我皇祖在位六十一年,我不敢相比,如果我能统治六十年,一定会在八十有五岁时传位皇子,自己退休下台。
为了成为千古第一帝,千古第一全人,八十五岁时,乾隆必须唱这一出“禅让”大戏。
然而,帝王“禅让”从来都是具有很大风险的,在乾隆之前,尚没有成功的“禅让”。尧舜禹的禅让,是后世的粉饰,不是真禅让;唐高祖李渊禅让,是被儿子李世民用刀逼迫的,禅让之后当了九年如同囚犯的太上皇,最终悄无声息地死去;唐玄宗也没好到哪里去,禅让后在儿子的猜忌提防中胆战心惊地生活,身边的大臣、近侍一个个被流放,最终在软禁中郁郁而终;至于宋明搞禅让的那几个皇帝,宋徽宗、宋高宗、明英宗,下场都不好,无一不悲惨。
所以对乾隆来说,禅让要搞,但禅让的风险也必须规避。
为了保证当上太上皇后不落入囚徒的境地,乾隆搞的禅让水分很大。
在退位之前,乾隆就明确宣布:新皇帝只负责接待、开会、祭祀、礼仪之类的日常工作,至于“军国大事及用人行政诸大端”,他“岂能置之不问,仍当躬亲指教,嗣皇帝朝夕听我训导,将来知所遵循,不至错误,岂非天下之福哉。”
退位之后,在接见朝鲜使臣时,乾隆更借此向各国宣称:“朕虽然归政,大事还是我办。”
这里有几点值得注意,乾隆退位后,还称“朕”,他的旨意还称“敕旨”,文武大臣进京陛见以及高级官员赴任前都要请示他的恩训。
虽然乾隆在退位前花巨资修建了宁寿宫,但真正禅让退位后,他根本没有搬离象征皇权的养心殿,为此他解释说:“予即位以来,居养心殿六十余载,最为安吉。今既训政如常,自当仍居养心殿,诸事咸宜也。”
由此可见,乾隆虽然禅让当了太上皇,实际上却是退而不休,依旧牢牢地握着皇权,依旧是一国之主,而嘉庆名义上是皇帝,实际上就是乾隆身边的高级秘书。
所以,当太上皇的那三年,虽说日常工作不再占用乾隆的时间精力,但他绝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退休老人,搞宴会享受最后的荣华固然少不了,但他的身心还是原样,甚至比以前还要紧张、操劳。
此话怎讲呢?
就在乾隆完成禅让的同时,嘉庆元年正月初七,陕西、四川、湖北的交界地即爆发了规模不小的白莲教起义。
为了镇压白莲教,乾隆几乎用上了全部的残存精力,悲催的是,此时的乾隆再没有盛年时的“英明神武”,在那三年时间里,即便他动用数十万的军队,花掉七千万两白银,一日不停地调兵遣将,结果却是起义的烈火越烧越旺。
在大家伙素朴的印象中,当太上皇的那三年,乾隆应该是好大喜功、奢侈无度的,其实不然,他更多的是孤独、昏庸、心忧以及无可奈何。
《春冰室野乘》中记载的一幕很能从侧面反映乾隆最后几年的光景——
一日,早朝已罢,嘉庆帝和和珅入见。和珅至,乾隆南面坐,嘉庆西向坐一小杌(wu,乾隆召见臣工时的小凳子)。和珅跪地良久,乾隆闭目若熟寐然,口中喃喃有所语,嘉庆极力谛听,终不能解一字。
久之,乾隆忽启目曰:“其人何姓名?”
和珅应声对曰:“高天德、苟文明(皆白莲教首领姓名)。”
乾隆复闭目诵不辍。移时,始麾之出,不更问讯一语,嘉庆大骇愕。
他日,嘉庆密召和珅问曰:“汝前日召对,上皇作何语?汝所对六字,又作何解?”
和珅对曰:“上皇所诵者,西域秘密咒也,诵此咒则所恶之人,虽在数千里外,亦当无疾而死,或有奇祸。奴才闻上皇持此咒,知所欲咒者必为教匪悍酋,故竟以此二人名对也。”
可见,一个曾经叱咤风云的英明君主,最后几年对白莲教起义竟如此无可奈何,独自念咒,意欲制敌于死地,何等的昏聩、孤独、心交力瘁。
嘉庆三年以来,太上皇乾隆的身体并未见有异样,然而嘉庆三年腊月底,八十九岁的乾隆得了轻微感冒,起初谁也没有在意。嘉庆四年正月初一,乾隆还如常御座受礼,接受嘉庆和诸王贝勒及二品以上大臣拜年,但到了初二,乾隆突然就不行了,初三就驾崩了。
这倒很符合清朝皇帝的驾崩规律,死的都很干脆,绝不拖泥带水。
乾隆活了八十九岁,是清朝最长寿的皇帝,但却不是在位时间最长的。在他二十五岁刚继位的时候就曾焚香向上天祷告过,大概意思就是,因为他的爷爷康熙在位了六十一年,他不敢与之相提并论,如果他可以在位六十年,那一定要在八十五岁时把皇位传给皇子,自己退休下台。
他能说出这样的话,首先是因为乾隆自幼时就很崇拜并且敬重自己的祖父康熙,一直以他为榜样,希望自己能也成为一个明君,发誓在位时间不会超过康熙是为了表达自己对祖父的尊敬。其次,古人的寿命都相对来说比较短,乾隆也不曾料到自己能活这么久,让位的问题就真的发生在了自己的身上。
在古代,君王自己退位是少之又少的。我们可能会想,他们明明可以自己主动让位,在生前就交代好未来的继承人,自己也不用那么辛苦忙碌,皇子之间也不会为了皇位互相残杀。但是君王的行为一向无法用我们普通人的思维去理解,他们从小经历深宫之中的尔虞我诈,很难再去相信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对他们来说永远存在的只有权利和利益。他们活着,说白了也就是为了争夺权利。一朝天子一朝臣,只要新皇帝上位,难免不会先铲除旧势力,培养自己的新势力,这样做朝廷内势必会有矛盾,发展到更加严重的后果就是兵变。让位的皇帝此刻的处境就会变得相当危险,继承者很有可能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而除掉旧的统治者。从古至今,为了争夺皇位,即使是亲生兄弟也会手足相残,朝廷内先君臣后父子,那么自己的亲生儿子为了巩固政权杀掉自己,好像也不是什么特别不能理解的事情。
所以对于古代的皇帝来说,自己主动让位,是具有极大风险几乎不会发生的,那么乾隆为什么要主动让位给嘉庆呢?他当太上皇的这三年又在做什么呢?
因为继位时自己立下的誓言,再加上八十五岁确实已经年迈,身体各项机能都在下降,繁重的治国工作已经力不从心。乾隆便在1796年举行了归政大典,宣布自己为太上皇,嘉庆继位。虽然表面看来乾隆把皇位给了嘉庆,可实则他并未真正放权。早在退位之前,乾隆就事先说明,只是将一些普通的接待和祖宗祭祀之类的工作交给嘉庆,其他军国大事他仍然亲力亲为。其实就是只让嘉庆负责一些无关紧要的杂事,真正的大权依然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并且退位后仍然住在象征着权利的养心殿。
虽然乾隆年轻时确实是个明君,但是当局者迷,再加上他为人本身也就比较自负,晚年的他沉溺于自己曾经的功绩,再难看清当时的局势,殊不知大清朝已经开始慢慢衰败,即使他使尽浑身解术也再难力挽狂澜,所以迟迟不肯放权大概也只是他的“自欺欺人”吧。
当时的清朝虽还称着“盛世”的架子,实则早已开始腐朽。“康乾盛世”走到了尽头,各地官员行为作风不正,剥削当地百姓。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本源于唐宋时期的白莲教又在这时逐渐兴旺了起来,白莲教汇集了数十万长年被骄奢淫逸的各路官员逼到忍无可忍的穷苦百姓,一起前来对抗清政府,这也是清朝发生过的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晚年的乾隆决心彻底根除白莲教,对白莲教首领和教徒进行了大逮捕和大屠杀,急忙调集军队清剿。虽然朝廷的军队比较普通百姓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当时大清朝廷对川楚地区的管辖还是相对薄弱,使得清政府损失了大量军力。乾隆几乎耗尽自己全部的精力在这件事上,起义最后虽然以失败告终,但是也让清王朝元气大伤,国库本就紧张的政府更加雪上加霜。
乾隆大概还没意识到自己早已不是曾经那个意气风发的天之骄子,而大清朝也不再是康乾盛世之时的模样了。而这无论晚年的他怎样挣扎,不肯放权也好,殚尽竭虑也罢,都无法挽回当时的局面,有人抨击乾隆说是他败光了国库和祖宗积攒下来的伟业,最后把烂摊子留给自己的儿子,但是盛世之下必有腐朽,大清朝开始走下坡路并不是乾隆一个人所造成的,是时代的变迁,也是历史的的必然结果。
在现代社会,退休本是一个新的开始,意味着老年人终于结束了自己一生的工作,可以好好的享受天伦之乐。乾隆虽然长寿,但他的晚年生活却不尽人意,这三年对他来说大概比前半生都要漫长得多吧。
我是梦话春秋,我来回答。
乾隆皇帝为什么要选皇十五子永琰为皇帝,乾隆皇帝当然有自己的考虑,永琰虽然才智平庸,但是极其听话,办任何事都以父皇为主,从没有越规越距之事。乾隆很喜欢永琰这一点。永琰被册立皇太子第二天,就赶紧的上书,恳请乾隆继续执政,停止当太上皇的事宜。并向乾隆表明心志:“臣既蒙恩册立,朝夕侍膳问安之暇,待以禀受至教,勉自策励。”乾隆对此甚感安慰。
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早上九点,皇太子永琰在紫禁城太和殿接过乾隆象征皇权的“皇帝之宝”玉玺,成为大清国的第七位皇帝,乾隆正式退居二线当上太上皇。
一,继续把持朝政。
嘉庆二年(1797年),成为太上皇第二年的乾隆,他下令制作了“太上皇帝之宝”玉玺,比嘉庆皇帝手里的“皇帝之宝”大多了。据《清实录》,嘉庆皇帝执政的前三年,朝廷对外一切政令及人事任免,都是太上皇乾隆身份发布。乾隆直接掌控着国家四品以上高级官员的升迁任免。嘉庆只不过出席国家祭祀、代批部院衙门及各省递交的奏章,批阅后,还要请太上皇乾隆定夺。
二,继续宠幸贪官和绅。
已经达到权力顶峰的和绅,和乾隆一样把持着权力不放手。在嘉庆二年,大清国早朝,乾隆坐在皇帝的龙椅上,嘉庆皇帝坐在乾隆的旁边,而和绅却站在两个皇帝的中间。因为垂暮之后的乾隆只有和绅才能听明白乾隆说的什么,所以每天满朝文武百官三跪九叩后,和绅就等同摄政王一样,他听取乾隆的说话,再传递给嘉庆皇帝,因此清人都称和绅为“二皇帝”。嘉庆只能唯乾隆、和绅马首是瞻,他们笑,嘉庆皇帝亦笑。
三,修建养老圣地宁寿宫
乾隆皇帝一直打造自己的养老工程,宁寿宫的建造。乾隆对宁寿宫的改造,是真正的拆毁重建。他在宁寿宫区域的中轴线上设置了六座主要宫殿,即皇极殿、宁寿宫、养性殿、乐寿宫、熙和轩、景祺阁。改建工程耗时五年,共花白银140万两。尚不包括皇宫造办处用的黄铜15万斤,门前一对镀金铜狮五次镀金就用了334两黄金。
宁寿宫当时用的全是西方舶来的平板玻璃,价格十分昂贵,每一平方米平板玻璃的价格高达白银十五两之多。这样花费巨大的养老宫殿,乾隆一次也没有住过,因为他说住养心殿习惯了,那里训政方便。当上太上皇之后的乾隆多次去过宁寿宫,他说,自己还不能退休,因为太子执政,他还不放心,要让皇帝完全掌握治国理念才能退休,希望自己能活到100岁,到时再来享乐。
四,举办行千叟宴。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农历正月,康熙大帝为了预庆自己的70岁生日,他在乾清宫举办第二次千叟宴,12岁的弘历作为皇孙参加了这次宴会。已经成为太上皇的乾隆也仿照康熙皇帝举办千叟宴,以传播自己统治下大清帝国天下太平。其实,在乾隆五十(1785年)兴办千叟宴,但乾隆不满足,一定超过自己那次千叟宴。就在自己的养老圣地宁寿宫举行,给天下人看看,我乾隆是真退休了。
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初四,禅位刚三天的太上皇就再次举办千叟宴,列名参席者3056人,列名邀请者5000人。宴会开始,中和韶乐奏响,在嘉庆皇帝的侍奉下,太上皇乾隆坐上皇极殿宝座,在嘉庆率领3056名银须白发耄耋老人山呼万岁。太上皇心满意得。他召请宴会中九十岁的老叟到御座前亲自赐给他们御酒。在这场宴会上,老人们受宠若惊,他们大快朵颐狼吞虎饮,据说晕倒、乐倒、撑倒、醉倒老人不在少数。大批老人死在回家的途中。这场千叟宴唯一留下的是3497首没有人看的诗。
在这场千叟宴上,乾隆自称“十全老人”,他认为自己文治武功达到了极点,并且能通过禅让制,让手中的权利和平移交到自己的儿子手里,自己并光荣的退休,过上太皇的生活。其实,乾隆退休了吗,他一天都没有休息,当在嘉庆元年,朝廷主管祭祀的太常寺将皇帝祭太庙仪注只递呈给嘉庆皇帝,没有给太上皇一份,引起乾隆的大怒,并下令规定,以后祭祀仪注,只能奏给太上皇。这样退而不休,有什么意义,只是演戏给天下人看,给自己看。
其实乾隆并不知道,西方列强们通过工业革命强大起来,武装好了自己的舰队,已经把大清国当成自己的嘴里的肥肉了,他并不知道大清国,官吏贪污横行,民不聊生各类民间起义团体,正在暗处风云涌动。乾隆当上太上皇的三年,并没有为大清办一件实事,全是面子工程,要把大清国的财银耗尽,他才甘心。
一
在中国的历史上,尤其是在皇权专制的岁月里,禅字对于那些皇帝们来说是一个非常神圣的字眼。封禅和禅让代表着皇权专制文化的最高级精神内核,是那些皇帝们梦寐以求的事。
那些自认为做得不错的皇帝都会去泰山封禅,也有一些会去搞禅让,昭示自己像尧舜禹一样伟大。毫不客气的说,乾隆就是这样一个会装逼的皇帝。
在皇权专制时代,并没有非常严格的法制观念。国家就是皇帝的家,因此孝敬皇帝就非常重要。皇帝就是天下臣民的君父,既是君,也是父。在这样的概念之下,做任何事情都不能超出自己的祖先。
乾隆的爷爷康熙8岁登基,69岁去世,一共执政了61年。因此乾隆在25岁登基的那一年,就宣布,为了尊重自己的爷爷,他在皇帝位上不会超过61年。
可能原本乾隆也是在想,康熙活了69岁,雍正活了58岁,就算自己比他们活得久,也不过70多岁,应该当皇帝超不过60年。就算做到了60年,也85岁了,绝对是高龄,可能性不大。所以就公开宣布,如果自己当皇帝到了60年,就一定会禅让。
二
一入江湖催人老,岁月是把杀猪刀。乾隆是一个权力欲望非常强的皇帝,真正到了85岁的时候,他反而不想放弃手中的权力。但禅让的话早就说出来了,现在收回来就会被别人骂做是放屁。
乾隆皇帝的旁白是,我还年轻,我还能再干五百年。但这些话只能在自己的心里面说说,禅让的工作,还必须有条不紊的进行。乾隆皇帝的心思早就被和珅看了出来,中国人的智慧是无穷的,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和坤的对策就是让位不让权,也就是说表面上嘉庆当了皇帝,但他不过是一个傀儡,手中没有权力。在他背后还有一个影子内阁,所有的事情都要早请示晚汇报,这也是在尽孝道。
对于乾隆来说,让位不让权,实在不要脸,总是要找一个借口的。既然是找借口,就要找一个像模像样的借口。正好这时的白莲教起义爆发了,这对于穷兵黩武的乾隆来说,就是得到一个好借口。
三
于是乾隆就对熟悉的那些重臣宣布,鉴于嘉庆还年轻,不足以驾驭目前复杂多变的国内局势。我老人家还是需要把他扶上马,再送一程。
根据清史的记载,上朝之时,嘉庆皇帝陪坐在乾隆的身边,就像是一个提线木偶,恭恭敬敬的不敢有半点违抗。乾隆笑他也笑,乾隆不高兴,他就一脸紧张。
虽然在大臣们的劝告下,乾隆把象征着大权的传国玉玺交给了嘉庆。但乾隆在接见外国使臣时专门强调:朕虽然归政于皇帝,大事还是我办。
虽然嘉庆早就看和珅不顺眼,但他没有任何办法。1798年也就是嘉庆三年,在镇压白莲教的局部战争中,清军取得胜利。嘉庆不得不按照乾隆的意见,晋升和坤为公爵。
四
终于在嘉庆四年正月,老不死的乾隆死了。刚出了正月,进入二月,迫不及待的嘉庆就处决了和珅,建立了自己的政治班底。和坤的死,代表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和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不少太上皇,在自愿或被迫的情况下进行禅让。北周时的宣帝就和乾隆一样,但是更无耻,他喜欢整天吃喝玩乐。大臣们劝他振作起来打理朝政,他就顺势把皇位传给了他7岁的太子。自己依然执掌朝权,荒淫无道,在禅让的第2年就死了。
禅让在历史的源头上就是一个最大的骗局。义尧把权力禅让给了舜,舜又把权力禅让给了禹,本身就是子虚乌有的事。只是被孔子和他的门人编造出来,成为圣人们的最高理想。
禅让对于有些皇帝来说,就像头上套上了金箍咒。乾隆皇帝所谓的太上皇,就像后世的慈禧太后搞的垂帘听政。坐在前台的皇帝只不过是后边实际掌权者的玩偶和工具,乾隆皇帝不过是在演了一场戏罢了。
乾隆当太上皇的三年依然忘不了的还是权和钱两个字:誓死不放权,生命不息权力不放;再就是临死玩命花钱来使他的十全武功和十全老人更加丰满。逼得嘉庆不得不宰了和珅这个大肥羊来填补窟窿。
先说权力,虽然实行了禅位程序但是所谓的禅位就是改了给名字。嘉庆这个改了年号的皇帝掌握的只是祭祀等毫无权力的时候出席的吉祥物。乾隆以训政之名掌握着全国的权力。
《清史稿 高宗本纪六》记载:嘉庆元年正月戊申朔,举行授受大典,立皇太子为皇帝。尊上为太上皇帝,军国重务仍奏闻,秉训裁决,大事降旨敕。宫中时宪书用乾隆年号。
国家的军政大权还牢牢的掌握在乾隆的手上,这不是逗笑呢嘛?甚至在朝鲜使臣拜见的时候,乾隆直接说虽然我是太上皇,但是国家大事还是我说了算。你说这老头,这不气人吗?接着嘉庆元年爆发的白莲教起义,初步平定后乾隆又把功劳记在了自己头上。在嘉庆三年八月,得知农民起义领袖王三槐被擒,侈谈“武功十全之外”,又“成此巨功”。
我们可以想象嘉庆皇帝的憋屈,哪有什么办法呢?这说起来让我想起了《都挺好》中的苏大强这样的爹,乾隆比苏大强更可恶。
甚至乾隆自己都糊里糊涂表达不清楚了还要上朝,说不清楚就让善于理解他意思的和珅转达给朝臣。这样和珅也得留在乾隆和嘉庆的金殿上,可见和珅的势力的庞大。就连英国使臣也称呼和珅为二皇帝,这也为后来和珅倒霉埋下了伏笔。
乾隆这一生太顺利了,25岁正年轻力壮的时候顺利继位。老爹雍正给他留下了丰厚的家底:高达八千多万两的库存。乾隆可和他爹苦熬苦业的雍正不一样,特别知道享受。一生六下江南,不断的平定叛乱。那钱花的海了去了,还动不动就免了天下钱粮。所以到乾隆退休的时候国库已经空虚的不行了。大清王朝也看到了落日余晖的档口,大家可能觉得乾隆距离近代史还远着呢?其实不然,乾隆死亡的时间是1799年,距离第一次鸦片战争才四十年。
当时的大清财政危机依然显现,蝗灾盛行否则也不会爆发白莲教起义。乾隆在国库这么空虚的时候还搞什么千叟宴,导致嘉庆继位后想学个豁免天下钱粮的钱都没有。也许大家觉得千叟宴不就是吃顿饭吗?能化多少钱?
那可不是那么个事情,根据记载,在嘉庆元年太上皇乾隆举行“千叟宴”。此次与宴人员达5900人,盛况空前。宴会结束时,乾隆向与宴的臣民们颁发如意、寿杖、缯绮、貂皮、银牌等物。其中,银牌自15两至30两不等,依据年龄而分出等次,加上其他赏赐,此次动用白银达百余万两。举行一次宴会就要一百多万两白银啊。看到了吧,就是这么个千叟宴就得化一百多万辆,穷奢极欲啊!
乾隆这钱花的让大清财政到道光时期都没缓过来,众所周知道光抠门那是因为国家没钱啊。千省万省,一个《南京条约》又是割地又是赔款。所以都说大清的率领其实是从乾隆晚期开始的。
小结:
乾隆一生无病无痛,享受够了荣华富贵。穷奢极欲的结果就是给儿子嘉庆留下了一个烂摊子,好在还留下了和珅这个大肥羊可以让嘉庆补充一下。在这方面乾隆和法国国王路易十五有一拼,路易十五有句名言:我死之后哪管洪水滔天。可能乾隆也没相当他这遭的太厉害,国内的矛盾连续爆发,在他看来如日中天的大清王朝已经摇摇欲坠。仅仅四十一年后的鸦片战争爆发就输给了英法联军,不知道乾隆地下有知会不会后悔在乾隆五十七年(也就是鸦片战争前的47年)英国使臣的通商建议。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
太上皇虽然数量较少,但还是存在的。中国的太上皇无非以下几类:
第一种,儿子打下江山,尊称父亲为太上皇。如嬴政、刘邦。
秦始皇的父亲是秦庄襄王,刘邦的父亲是刘太公,这俩都是因为儿子做了皇帝,喜当太上皇的。
第二种,儿子谋反,不得不当太上皇的。如李渊、李隆基。
唐高祖李渊当太上皇是被逼的,玄武门之变,太子李建成被李世民杀死了,尉迟恭包围了皇宫,李渊除了做太上皇又有什么办法呢!
唐玄宗也是被逼的,马嵬坡之变,杨贵妃被杀死了,玄宗和太子李亨分道扬镳,玄宗逃到了成都,李亨逃到了陕北,他在灵武这个地方宣布称帝,遥尊玄宗为太上皇。
第三种,实在不想干了,让儿子来当接盘侠。
南宋时期,出现了连续三个太上皇,即宋高宗、宋孝宗、宋光宗,他们三个之所以做太上皇,是因南宋政权摇摇欲坠,内忧外患,纷争不断,皇位就像烫手山芋一般,自然是你推给我,我推给你了!
早在继位之初,乾隆就曾多次表示,他在位时间不会超过爷爷。乾隆显然低估了自己的寿命,于是当了六十年皇帝之后,不得不交出了皇位。
然而,他这个太上皇虽无皇帝之名,但有皇帝之实,权力丝毫没有减少,他曾对外国大使说:“朕虽然归政于皇帝,但是大事还是我说了算。”
事实上,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大臣有事要奏报,先要给乾隆汇报,乾隆做了重要批示之后,嘉庆才能最终下旨。
后来,乾隆觉得这样还是不太方便,索性把之前交给嘉庆的印章,又全部收了回来,自此,他这个太上皇和皇帝根本没有任何区别了。
乾隆当了三年太上皇,这三年他没干啥正事,第一年,发生了白莲教起义,乾隆指示嘉庆镇压起义。
第二年,白莲教头领王三魁被擒获,乾隆甚感欣慰,十全武功之外又多了一件武功,“十一武功”了啊!
第三年,乾隆终于驾崩了。
一天中什么时候运动减肥效果好抓 小孩能不能练哑铃多大的孩子适合 小孩嘴唇起皮怎么办怎样才能预防 孩子的罗圈腿是怎么形成的三大因 孩子早恋怎么办如何有效疏导孩子 医生婆婆称自己专业孩子的事必须 儿子成人礼送什么礼物好呢给你孩 有孩子的夫妻千万不要离婚对于孩 小孩千万别让老人带的说法正确吗 自卑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怎么改善 怎么让孩子开口说话 这几个方法 怎么让孩子吃饭 教你如何让孩子 怎么管教不听话的孩子 家长首先 顽皮的孩子怎么管教的 这些方法 叛逆期的孩子怎么管教 引导孩子 孩子性格软弱怎么办 懦弱的性格 孩子性格偏激怎么办 孩子性格偏 孩子性格固执怎么办 家长们不妨 爱惹事的孩子怎么管教 不妨试试 养育优秀的孩子具备特征,家长要 高考数学难出新天际,可有的孩子 “做胎教”和“不做胎教”的孩子 花费十几万只考了302分 妈妈觉得 甘肃作弊考生留下来的疑团,是怎 一举夺魁!高三学生离校时,校领 高考钉子户:26次参加高考,今年 D2809次列车因泥石流脱线!此类 “女儿16岁,学校宿舍里分娩了” 扭曲邪门的内容,频频出现在教科 川渝地区几所大学实力很牛!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