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称帝前,当时唐朝厉害的人物基本都在太子身边,为何最后李世民得胜了?:李世民称帝前,当时唐朝厉害的人物基本都在太子身边,为何最后李世民得胜了?(关
常言道“成王败寇”。历史是为成功的人书写的。我们都知道,在唐朝初年,秦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了太子李建成,逼迫父皇李渊改立自己为太子,并最终登基皇位,史称唐太宗。
但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历朝历代,但凡是当朝太子,除了得到皇帝的肯定外,还都有一部分支持者,被称为太子党,都是很厉害的人物,太子李建成也是如此,身边厉害人物很多,可谓是阵容庞大,但为什么在与李世民的夺位中失败了呢?
在古代是嫡长子继承制,李建成作为李渊的嫡长子,在继承皇位方面具有优先的身份。所以,无论各位皇子在大唐建立的过程中有多大的功绩,李渊都只能立李建成为太子,李渊对此也非常认可。同时,李建成作为李渊的长子,在李渊起兵反隋,建立大唐政权中,也是成绩斐然。那么李建成的都有哪些支持者呢?
一是李唐皇室宗亲。作为大唐的第一位太子,李建成做太子名正言顺,李唐宗室也大都支持李建成的。自古以来,皇室宗亲的支持是皇帝坐稳江山的基本保证。唐室宗亲在李渊时代是很有实力的,因为皇帝更相信自己的族人,一直采取“强宗室“的政策,他们不仅享受高官厚禄,而且手里还有兵。平易近人的李建成为人不错,很注意和宗亲处好关系,所以他们大都支持李建成,齐王李元吉也是和他同一战线。
二是朝中大臣和各地军政长官。因为李建成是被册封的名正言顺的太子,也是将来的皇帝,并且为人不错,所以朝中大臣和各地官员大都支持拥护他。比如宰相裴寂,因为他是忠于唐高祖李渊的,既然李渊立李建成为换太子,裴寂当然倾向李建成。各地的封疆大吏,李建成也拉拢了不少人。比如幽州大都督庐江王李瑗、幽州总管李艺、邢州都督任环和他的弟弟任璨、益州都督行台尚书韦云起、郭行方也都是李建成的支持者等等。
三是士族门阀的支持。初唐时期,属于士族时代。唐朝初年,最著名的士族有五姓七家,即:博陵崔氏、赵郡李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陇西李氏、太原王氏。这些贵族门阀势力宏大控制了全国的经济命脉和政治格局,彼此都有千丝万缕的姻亲关系,是一股很强大的政治势力。李建成的太子妃郑观音便是荥阳郑氏之女,其家世背景强大,是延续数百年的世家大族。
四是太子府的属僚,虽然身份不是太高,但文武方面都是奇才。据记载,建成太子也曾广罗人才,善待贤才。“倾财赈施,卑身下士,逮乎僧道博徒监门厮养,一技可称,一艺可取,与之抗礼,未尝云倦,故得士庶之心,无不至者。”
在建唐前后,他招揽了许多谋臣猛将,为他出谋献策。李渊起兵之前,李建成奉父命在河东招募人才,可谓是人才济济。除了有的李渊派给太子的辅臣,大都是太子自己笼络来的,他们有:魏征、韦挺、王珪、薛万彻、冯立、罗艺、李瑗、裴矩等,基本上当时就已经名满天下了,他们都是非常有才华的,这些人中的许多人都成为后来的贞观名臣,为贞观之治作出了贡献。比如:魏征、王珪后来成了一代明相;薛万彻在平突厥、薛延陀部、征高句丽时屡立大功;罗艺为开府仪同三司等。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太子属僚应该多么强大。
公元616年,李世民跟随父亲李渊多次奋战沙场,立下赫赫战功,曾经成功应对抗突厥人的进攻。随后,在李世民的劝说下,李渊出兵讨伐隋朝,李世民被授予重职,统帅右三军,一举灭掉了隋朝。公元618年,李渊称帝,封李世民为右元帅,进封秦王。
李世民在征战中收服了“瓦岗五虎”:罗成、秦叔宝、单雄信、程咬金和王伯当。可以说,李世民在军队中是有威信的,并且还有像“瓦岗五虎”这样的将才及枭雄。
他们通过战场上的拼杀获得了军功,但是他们的出身并不高,往往都是寒门士族或者是一些草莽英雄,即便是出身于世家门阀,但是也都是一些地位不高的人物,比如长孙无忌是关陇贵族集团子弟,但是在唐朝初期的地位并不高。在玄武门之变之前,长孙无忌的职务,是李世民手下的一个郎中。像秦琼和程咬金这些人,祖上虽也是官场中人,但也都是一些低级官员了。
所以说,李世民的支持者虽有才华、盖世武功,但是没有势力。
我们看李建成和李世民身边的人员构成,能够发现太子李建成身边的人都是上等人,而李世民的身边其实都是一些下等人,但为什么在争夺中李世民能取胜呢?
一是李建成的支持者等虽然势力庞大,但没有拼杀的动力。在李建成的身边,聚拢了一大批士族阶级的代表人物,这些士族门阀虽然是很强大的一股政治势力,但这群人基本都是一些文人,他们有着极高的地位,生活优越,前景美好,非常惜命,虽然在金钱、意愿等方面支持太子李建成,但没有拼杀的动力。
二是李世民背后是一群勇猛的将士。因为李世民一直都是在外带兵征战的,所以结识的都是一些寒族功臣、草莽英雄和不得志的士族子弟,也都是一些地位不高的人物,这样的一群人为了自己的政治地位,愿意参与他们兄弟俩的争斗中,不怕流血牺牲,毕竟如果他们成功了,他们的荣华富贵也就保留下去了。
三是李世民是武将们的利益代表,必须要胜。俗话说“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我们知道,李建成在唐朝立国后基本上是坐镇长安,作为储君在唐朝后方,帮助皇帝处理政务。而李世民则带着一帮武将在外开拓疆土。要知道当时的天下是武将们打下来的,但是他们不是太子的人,如果李建成当上皇帝之后,他们的地位不一定保住。所以,这个时候他们需要一个能够代表他们利益的人出来,而这个人就是他们的军队首领李世民。
四是李世民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和沉着冷静的应对能力。在整个玄武门事件策划和执行中,他都表现的非常冷静,心理素质相当好,而太子和齐王在相比之下就缺少这种能力,特别是在玄武门对阵的时候,齐王吓得竟然连弓都拉不开。
五是李世民的情报工作非常到位。在太子和齐王密谋要对自己动手的时候,能够第一时间获得情报,为自己制订反击计划提供了先机。太子虽然势力强大,但在情报工作上做的不如李世民好,这也是他失败的原因之一。
六是太子李建成过于自信和自负。在玄武门之变的前一天,齐王曾提醒太子明天的对质可能是圈套,但太子却不以为然。因为当时玄武门的将领常何是太子李建成的人,自认为最不可能出问题的地方,但却出了问题,常何被李世民成功策反了。所以太子才毫无防备的进宫,导致自己身死失败。
所以,虽然太子李建成身边都是厉害人物,势力庞大,但他们爱惜生命和地位,瞻前顾后,再加上太子李建成过于自信,不善于做情报工作,最终使得李世民成功登上了皇位,而且在他的统治下唐朝走向盛世,开创了“贞观之治”。虽然说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但唐太宗李世民确实创造了中国历史上辉煌的时代。
题主所说的唐朝最厉害的人物基本都在太子身边,个人同意这个观点,当然我们先要自我否定掉“成王败寇”的这种认知。
支持李建成的有裴寂、王珪、韦挺、 李纲、 窦轨、 裴矩、魏征、冯立、 谢叔方、 唐宪、 罗艺、 薛万彻等。
李世民有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高士廉、段志玄、尉迟敬德、侯君集、秦叔宝、程知节、张公谨、张亮、屈突通、长孙顺德为之效死。
(李建成和李世民剧照)
看看两方面的人才对比,围绕在太子身边的都是一些世家、贵族门人。
裴寂,闻喜裴氏,李渊老铁;韦挺,关中韦氏之后,后来这个人还得到了个“韦半城”的美名,可见韦氏势力之强悍;窦轨,那更了不得,外戚;裴矩,隋朝老臣,其背后的政治资源更是雄厚惊人。
古人常说,得民心者得天下,什么叫民心,其实就是这些世家贵族之心。
他们稳了,王朝的阶层架构就稳了,天下就稳了,李建成手上拿的是多么好的牌啊!
反观李世民这边,尽是一些破落子弟、寒门庶子。
长孙无忌,关陇破落贵族之后,在舅舅家讨饭吃着长大的;房杜二人,落魄书香门弟之后;秦叔宝,山东著名响马;程咬金,巨寇大匪出身。。。
(程咬金画像)
但是,笑到最后的却是李世民,为什么?
真的是“有心算无心”,李世民的做法就完美诠释了什么叫做“先下手为强”。
李世民在与李建成的权斗中,可以说是全面落于下风。
古人讲究“长子继位制”,李建成本身就具有继承大位的名份,被立为东宫以后,他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招收人才来充实东宫,他的实力扩充得非常快速。
李世民被任命为天府上将,开府仪同三司,他也同样有了招收人才的权力,天策府同样发展壮大起来,但是李世民依靠的是寒门庶族,形成势力,向上攀爬。
这也是名份问题啊,天策府再厉害,那也是只是为征战四方而建立的,李世民是没有继承大宝的名份的。
天下有点见识之人,或者是世家名门,都不会认为李世民有上位的可能,这就导致了李世民必须依靠个人的魅力来与李建成的名份优势相抗衡。
“俄而突厥寇边,太子荐元吉北讨”。——《新唐书》
(突厥入侵)
引爆“玄武门”这个炸药桶的就是这个事件。
公元626年,突厥军队入侵大唐,他们驻扎在黄河岸边,攻打乌城,太子推荐李元吉率兵出击。
李元吉向李渊提出,要征调天策府的猛将、文臣以及军士,一起北上抗敌。
这是一个阳谋啊,出兵抗敌、保家卫国是每一个国人的义务,就算贵为二皇子的李世民更应该有这个觉悟。
所以他根本无法拒绝李元吉的征调申请。
不同意,那就是拥兵自重,同意了,那李元吉就能名正言顺进行“釜底抽薪”之计,将天策府文臣猛将抽掉一空。
从理论和历史事实来说,李世民以其他的那些四梁八柱根本无法破掉这一招阳谋,结果当然只能直接用“暴力”来破掉这一招阳谋,这才发生了玄武门事变。
(李世民苦思定策)
我们常说的“能动手的就别吵吵”,李建成这一边还在绞尽脑汁,搞阴谋阳谋呢,李世民这边早已经不跟你玩这个了,直接一顿乱拳,就把老师傅直接打死了。
这种直接“刺杀”的手段在政治博弈中,是很违反规则的。
因为在政治规则中有一个著名的术语叫做“对等效应”,就是说,你对我做了什么,那么我也可以用相同的手段来对付你。
当然,李建成也不会复活过来了来进行报复,但是从这一点上来说,恰恰是天策府众人已经没有办法来应对了,所以才会挺而走险。
如果你有办法来对付,肯定不会这么干,毕竟没有发生事变之前,结果谁知道呢?
风险还挺大的呢,也就一次机会,你失败了就完了。
李世民这么干,李建成就变成了“死非其罪”了,《新唐书》和《旧唐书》里描述李建成是如何如何的阴险,其实还真比不上李世民的暴虐。
(玄武门事变)
相反,李世民的这种“死非其罪”的做法,就给他的后世子孙开了很坏的头,看唐朝皇帝都是怎么上位的,就知道危害所在了。
其实,中国人的道德观念普遍偏向劳苦大众、偏向弱者的,正是因为如此,李建成倒是获得极好的名声,就和秦朝的扶苏公子一样。
所以就有人说了,如果李建成当了皇帝,那大唐肯定会更好更强大。
其实不然,李建成更亲密于世家贵族,就算他不亲密,但是他必须要依靠世家贵族来巩固皇权。
(开科举)
从这方面来看,李世民的上位,他的那一套治国理念——开科举,大力提拔寒门庶族,这跟他出身天策府有很大关系,上位前或者上位之后,他都必须靠寒门来与世家贵族相抗衡。
就这样,科举从此变成了常态,这就是历史的一大进步,这也是李建成做不到的,个人还是支持李世民。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千古
这个命题不太正确,应该说当时李建成和李世民手下都是人才济济,李建成的手下有王珪、魏征、韦挺、 李纲、 窦轨、 裴矩、 冯立、 谢叔方、 唐宪、 罗艺、 薛万彻等。
李世民则拥有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高士廉、段志玄、尉迟敬德、侯君集、秦叔宝、程知节、张公谨、张亮、屈突通、长孙顺德等人。相对来说,李世民阵营的人才质量更高些。尽管如此,身为太子的李建成还是拥有许多优势,可是为何他没能笑到最后?
1.李建成太子之位虽然让他在夺位之争有很大优势,但是也使他麻痹大意最后丢了性命
武德元年(618年),李渊称帝,并且立李建成为太子。名分已定,让李建成在夺位之战中占有很大优势,但是也有不利的一面。
其中最不利的就是身为太子,李建成再不用冲锋陷阵,他和李渊一样稳居大后方。这样的结果导致他无法建立军功,也错过了网罗军事人才的机会,使他在日后与李世民的对决中缺少优秀的大将。
而李世民则凭借着平定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割据势力,既建立了赫赫战功,还趁机网罗了大批人才尤其是军事人才,这些人才成为后来的玄武门之变的骨干力量。
另外李建成的太子之位使他继承皇位名正言顺。他得到了皇帝、朝中大臣和后宫嫔妃的大量支持。
正因为拥有如此巨大的优势,使李建成麻痹大意,放松了警惕,没有早日解决掉竞争对手李世民。
比如有一次李渊和李世民到齐王府,李元吉安排了刺客准备干掉李世民,但是被李建成制止了。这倒不是李建成心慈手软不想杀李世民,而是他觉得自己优势明显,犯不着用这种非常手段解决李世民,毕竟这样杀死李世民不好向李渊交待。
还有魏征当时也是李建成的手下,他多次劝说李建成除掉李世民但是都被拒绝了。玄武门之变后魏征对李世民说:“如果太子采用我的计谋,又怎会落到今天的地步!”
甚至在玄武门之变前夕,李世民向李渊状告李建成秽乱后宫,李渊准备第二天召李建成和李世民对质。这个消息被张婕妤探知,她急忙通知李建成让他第二天不要入朝。李元吉也劝李建成托病不去。但是李建成拒绝了,他说如果不入朝怎么了解情况。
最终李建成在巨大优势的支撑下,信心满满地走向了鬼门关。李建成可谓是成也太子败也太子。
2.李世民的策反工作更有成效
冯小刚的电影《天下无贼》有一句经典台词:二十一世纪什么最重要?人才!
其实人才一直都很重要,特别是李建成和李世民争夺皇位,双方都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为此双方除了培养自己的人才势力,还把眼光放到对方阵营,策反对方的人才。
在这方面李建成完败于李世民。李建成虽然十分重视收买李世民阵营的人,但是他的策略不当,李建成把李世民阵营的高级军官作为收买的主要对象。
比如李建成曾经派人送了一车金银珠宝送给尉迟敬德想收买他,但是被拒绝了,尉迟敬德还把这事向李世民汇报。后来李建成又用重金拉拢李世民的另一员猛将段志玄,也没能成功。
反观李世民的策反工作则十分务实,他把策反对象锁定为李建成阵营中的中下级军官。
比如李建成阵营的常何、王晊都被李世民收买。常何在玄武门之变当天负责守卫玄武门,王晊是李建成的心腹,他向李世民透露许多李建成的情报。
从双方策反的成效来看,李世民比李建成高明多了,李建成把策反目标定为李世民的高级将领,这些人固然十分重要但是很难收买。李世民的策反工作则高明多了,他选了李建成阵营中占据重要岗位的中下级军官,这些人忠诚度比高级将领低,但是又能掌握到核心信息,具有重大的价值。
3.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向李渊状告李建成秽乱后宫其实暗藏杀机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突厥进犯大唐,李元吉主动请缨去抵抗突厥,他趁机抽调李世民麾下的猛将尉迟敬德、秦叔宝、程知节、段志玄等。
不甘心束手就擒的李世民决定反击,他向李渊状告李建成秽乱后宫。李渊决定第二天召李建成和李世民入朝对质。
以秽乱后宫告李建成的状,看起来好像是李世民黔驴技穷的表现,因为宫廷丑闻这种事,除非是抓奸在床,不然很难证实。其实这是李世民真正高明之处!
一是这种宫廷丑闻皇家不愿意张扬,因此李渊只召集了少数大臣、李建成和李世民两人来对质,这样跟随李建成入宫的人不多,提高了伏击李建成的成功性。
二是可以麻痹李建成。它会使李建成认为李世民已经毫无办法,只能用这种下三滥的招数来诬陷自己。而李建成身正不怕影子歪,大可以放心上朝和李世民对质,最终结果将证明李世民是诬告,那么李世民的政治生涯就结束了,自己的太子之位就稳了。
正是在这种自信的心理支撑下,李建成拒绝了张婕妤和李元吉不要入宫的建议,跳进李世民设下的圈套。
4.李世民身经百战,他出色地指挥了玄武门之变
李世民身经百战,在他一生的战争生涯中,除了晚年征高句丽铩羽而归,其他战役他都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一生中十分重要的一场战斗,李世民出色的指挥才能使他最终赢得了胜利。
4.1李世民率领九名心腹带兵埋伏于玄武门
李世民以李建成秽乱后宫为由,引诱李建成进入圈套后,李世民又精心布置了政变现场。
玄武门之变当天的值班将领是已经被李世民收买的常何。于是李世民提前带着尉迟敬德等九名心腹,伏兵于玄武门。
4.2玄武门之变当天李世民身先士卒射死了李建成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初四,毫无防备的李建成和李元吉来到临湖殿时发现情况不对,于是调转马头准备回府。
这时李世民从后面追赶上来,李元吉向李世民连射三箭,由于心慌没有射中。李世民却一箭射死了李建成,随后在尉迟敬德的帮助下杀死了李元吉。
玄武门之变的结果可以看出李建成由于做了太子后久疏战场,他来不及做出反抗就被射死,李元吉作为一名骁将还是做出了反抗,只是他的心理素质不过硬,箭法有失水准。李世民由于一直征战沙场,保持了高超的武艺和心理素质,因此一举将两位对手杀死,为政变成功打下坚实基础。
4.3被历史掩埋的主战场:太极宫
由于李世民篡位后篡改了历史,他故意将另外一个更重要的战场从史书上抹去了,这就是李渊所在的太极宫,这里才是最重要的战场。
纵观历史上的政变,要取得成功最重要的是控制或者杀死当时的首领,许多政变失败就是没有做到这点。比如汉武帝的太子刘据、唐中宗的太子李重俊最后失败就是因为他们没能控制住他们的父皇。
因此史书记载的玄武门之变时李渊还在泛舟湖上,明显是不符合逻辑的。李渊作为帝国老大,在天子脚下两派武装发生了血战,他怎么可能一无所知还在泛舟湖上,并且一见到尉迟敬德就乖乖地交出权力。
因此,真相就是李世民派兵进入太极宫,控制住了李渊,这样万一玄武门战场失利了,李世民还可以挟天子令诸侯。
手下人才济济的李建成最后被杀,实在不是他无能。借用电视剧里的台词:不是国军无能,而是共军太狡猾!
李建成只能感慨自己命运不好,遇到了不世出的天才李世民,既生成,何生民!估计是李建成最大的心声!
首先,这个问题有一错误。
太子李建成,身为嫡长子,不但没有任何过失而且为大唐作出不少贡献。要知道李渊起兵之前大多数兵马都是由李建成于河东招募而来的。其后又剿灭军阀刘黑闼,平定山东。武德元年(618年) 李建成被立为太子,之后又打了几场仗,但毕竟身份已经不一样“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大多数时间都是留在京城。李建成在朝廷中可是大受好评,被看好是下一任皇帝,且有齐王李元吉的辅助,势力远比李世民强大。
但说厉害的人都在太子李建成身边,就违背史实了。相比李建成在内辅佐李渊处理朝政,李世民长时间在外征战沙场,几乎每场大型战役都参与,可以这样说大唐一半以上的功劳归功于李世民,掌握军中大权,赢得了北魏末期以来势力强大的关陇勋贵军事集团的支持,又在虎牢关之战中一举击败王世充和窦建德,奠定了其在中原一带的军事威望,被封为天策军,开府招贤。
此过程中更是收获了一大批有才干的人,有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秦叔宝、程咬金等文臣武将。李建成虽也有魏征,薛万彻等人,可以说这两人这在能人将士应该上势均力敌。
可有一个转折点-玄武门之变,致使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死亡,秦王李世民被封为太子,并继承皇位,成为最大的赢家。
公元626年7月2日早上,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李世民设计进宫,途中经过玄武门的时候,李世民直接率领一群人冲了出来,见人就杀。李元吉被吓得弯弓射箭,想要射死李世民,但却由于紧张连弓都拉不开,被尉迟敬德射死,而李世民也看准时机,直接把李建成射死。
第一:李世民胆识过人,杀伐果断。
李世民南征北战多年,有了丰富了作战经验,胆识过人,面对李建成步步紧,决定先发制人,污蔑李建成淫乱后宫,致使李渊下令要李建成次日进宫对质,自己则连夜在玄武门埋下伏兵,准备发动致命一击。
第二:李世民军中战神,实际掌握军权。
李世民曾在玄武门之变前夕想要得到李靖的帮助,李靖虽没有答应,但也没有把此事告知与众,选择了中立。原本在玄武门驻守的将领常何是太子李建成的人,但被李世民策反了。而皇宫禁军那可是跟李世民一起打过仗的,视为战神,妥妥的转向李世民的阵营。
第三:李世民的情报功能很强大。
在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刚刚想要对李世民动手时,却因情报被泄露而李世民所知。让李世民有时间布局引其上钩,而对方却没有丝毫察觉。
第四:李建成太过自信,轻视李世民。
李建成先往玄武门的时候,魏征和李元吉都觉的这是个陷阱,不应该去。可李建成觉的常何是自己人,有他作保障,没有什么问题。也正是因为这不可能出错的地方可却因常进叛变而改变,最终输的一塌糊涂且丢了性命。
个人认为李建成和李世民军事才能和政治才干都很强,只是李建成多多少少有点成为太子就后顾无忧的,没有好的情报系统,轻视李世民。但不管怎么说,李世民都在这场夺位之争中取得胜利,一个漂亮的华丽转身,成为一个明君,开创了贞观盛世。
这个命题本身就有问题,如果说玄武门政变时太子一方相对李世民来说势力较大,是说的过去的,但是要说能人都在太子身边,就违背史实了。
玄武门之变发生时,因为洛阳战事结束,国家统一,按惯例,李渊收掉了李世民的兵符军权,给予了至高无上的奖赏,李世民被调回长安当起了太平王。但是大唐的天下从起事谋划到扫平天下,不但每个环节李世民都参与了,而且几乎所有战役级的大战都是他统兵指挥的,再不济也是行军大总管,节制各路兵马。
所以,因为付出的多,干的多,自然天下真正的英才都被其收罗在手中。关键是李世民本身就是一个胸怀天下、善于识人用人的英主,就拿在玄武门之变中忠于太子李建成的大将薛万彻来说,当时为救太子拼死浴血进攻李世民一党,兵败逃离隐居后,李世民不但未加怪罪,反而到处寻访,最后还委以重任,令其领兵征伐草原十八部。
再有谋士魏征,成天给太子出谋划策,要置李世民于死地,换一句话说,没有魏征的一再谋划和劝谏,或许太子与李世民的关系不一定会走到玄武门之变那种势同水火的境地。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不但没有怪罪魏征,还委以重任,成全了魏征千古谏臣的美名,这一对本来是仇家的君臣反而彪炳千秋,成为千古君臣的范本和楷模。
再有李靖,在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亲自相请,希望他选边站队,他断然拒绝了李世民的要求,事后李世民也没有半分怨恨,李靖最后不负众望,为李世民的李唐江山扫平西域建立了赫赫武功。
从这几个事例就可以看出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的差距,因为李世民的贤良爱才,所以李世民帐下武有尉迟敬德、秦叔宝、侯君集等等若干猛将,文有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等千古名臣,所谓房谋杜断,更是声名遐迩,享誉京师。
反观太子阵营,一个李元吉虽然因为征伐草原十八部,兵权在握,但是毕竟不堪大用、难成大器,自己老婆都不服屡屡给李世民通风报信的人能有多大能力可见一斑。武将也就一个薛万彻了,关键时刻,玄武门守将也背叛了他转投李世民,这才有了李世民八百精锐能够大摇大摆闯入禁宫设伏的故事。文也就一个魏征,魏征其实并不是谋划高手,只不过是一代谏臣,善于明辨是非而已。相较职业搞谋划的房、杜来说,起码专业不大对口。
要知道玄武门之变,建成、元吉在京师禁宫能够调动的兵马就有五千人,还不算李元吉手持兵符,能够调动大量的远征兵马。手上握着压倒性优势的好牌,最后打的稀烂的原因,就在于他们兄弟俩认为双王四二在手,胜券在握,李世民已经是他们砧板上的肉,想怎么切就怎么切。他们两个庸才哪里知道,带兵贵精,用兵贵奇,空有数量优势,不能够根据变化合理运用,最后都是白搭。
所幸玄武门一役准备带兵远征草原十八部的李元吉被李世民灭了,不然这样的人去征伐草原十八部,大唐战无不胜的光辉历史恐怕要添上败笔。
说李世民称帝前,当时唐朝厉害的人物基本都在太子身边这话不对,看看双方手下的厉害人物都有谁就知道了,太子李建成手下厉害人物有:魏征、王珪、韦挺、薛万彻、冯立、马三宝。
武将薛万彻,在李建成死后为唐征讨突厥、吐谷浑、高句丽等;冯立在突厥大军逼近长安时以少战多,大战突厥;马三宝是柴绍家丁,唐初创时,马三宝随李世民的妹妹平阳公主起兵反隋,马三宝安抚数万盗贼,后随李世民平定长安,任太子监门率。
韦挺小时候与李建成关系不错,李建成当太子期间,担任太子左卫骠骑、检校太子左卫率。武德七年,因杨文干事件,与杜淹、王珪一起被流放。玄武门之变后,获唐太宗重用。
王珪是南梁尚书令王僧辩之孙,隋文帝开皇十三年,入召秘书内省,授为太常治礼郎,唐朝建立后,历任世子府咨议参军、太子中舍人、太子中允,成为太子李建成的心腹,后因杨文干事件被流放,贞观年间,被唐太宗召回朝廷,历任谏议大夫、黄门侍郎、侍中、同州刺史、礼部尚书、魏王老师,封永宁郡公。
魏征是有名的谏臣,更是凌烟阁功臣。
李建成手下很多人才被李世民重用,一来体现了李世民的宽广胸怀,二来也说明李建成作为大唐第一位皇帝的太子,手下有能人,不过与李世民相比,李建成手下的能臣猛将就不够看。
李世民手下厉害人物文有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高士廉,武有侯君集、尉迟恭、秦叔宝、程咬金、段志玄、张亮、屈突通。
李世民参与了唐高祖李渊从谋划起兵,到入长安、称帝,扫清各路反王,败突厥,平定天下的全过程,是武将集团、军功勋贵集团的实际掌控人和精神领袖,李世民手下厉害人物主要有瓦岗军首领和没落的贵族,还有平民,即寒门。
李建成支持者除了上述厉害人物,还有齐王李元吉,李唐皇室宗亲、后宫妃嫔张婕妤、尹德妃等,还有关陇贵族和文官集团,因为李建立成是太子,名正言顺的大唐皇位第一继承人,所以得到这些人的支持。
李建成与李世民的对立说白了就是贵族、士族与寒门、庶族的对立,也是文官集团与武将、功臣集团的对立。
李世民建议李渊晋阳起兵,拜右领军大都督,受封敦煌郡公,领兵攻破长安,拜尚书令、光禄大夫,受封秦国公、赵国公。
唐朝建立后,李世民领兵平定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刘黑闼等割据势力,为唐朝的建立与统一立下赫赫战功,拜天策上将,封秦王,秦王府可以招纳四方人才,也可以发布政令。
秦王李世民的政令,与太子李建成的政令、高祖皇帝李渊的诏令都有效,各级官员按收到的诏令、政令先后顺序执行。
随着李世民的功劳越来越大,权势越来越大,而李建成虽然有战功,但是与李世民相比微不足道,有传言说李渊打算废掉李建成的太子之位,改立李世民为太子。
李建成就勾结齐王李元吉,并巴结,奉承李渊后宫妃嫔。
李元吉是李渊第四子,是一员骁将,曾多次随李世民征战天下,李世民立下赫赫战功,而李元吉的光芒被李世民掩盖,李元吉对李世民很不服气,李建成拉拢李元吉,两人一拍即合。
李建成向李元吉承诺,“一旦我登基称帝,就封你为皇太弟”,从此李元吉为李建成效忠。
李渊宠爱的后妃跟随李渊时间不长,儿子都年幼,都想在李渊的儿子之中寻找靠山,李渊宠妃尹德妃、张婕妤想要为自己的父兄谋官职,找到李世民,李世民不答应,说官职要封给功臣和真正有才能的人,对尹德妃、张婕妤一点情面都不给。
而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巴结、奉承尹德妃、张婕妤,后妃就倒向了李建成,在李渊面前吹枕边风,说李世民欺压她们娘家人,使李渊对李世民的印象变差,打消了更换太子的想法。
但是李建成始终担心唐高祖李渊会废掉自己的太子之位,改立李世民为太子,在太子东宫明目张胆的扩充军力,与秦王府对抗,太子东宫与秦王府对抗愈演愈烈。
唐武德七年(624年)六月,唐高祖李渊到长安以北宜君县仁智宫避暑,命秦王李世民、齐王李元吉随行,太子李建成留守长安。
李建成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良机,就派人给亲信,庆州都督杨文干送去盔甲、军械,密谋起兵造反,推翻李渊,自己当皇帝。
不料李建成派去给杨文干送盔甲、军械的尔朱焕和桥公山非常恐惧,主动向李渊报告了这件事情。
李渊又惊又怒,命人以其他事由召李建成前往仁智宫见驾。李建成心知事情败露,非常惊恐。
李建成有部下劝他在长安起兵造反,也有部下劝他孤身一人前往仁智宫请罪。
李建成听从了后者,孤身一人到仁智宫请罪,一见到李渊,就跪地求饶。李渊把李建成拘押起来,只给粗食,同时派遣使者宇文颖下诏给杨文干,召其觐见。
杨文干见事情败露,便发动兵变。
为了平息杨文干叛乱,李渊允诺李世民,只要李世民平息叛乱,就废掉李建成的太子之位,改立李世民为太子。
李世民领兵平叛,大军还没到,杨文干军已经大乱,杨文干被部下杀死。
李渊没有履行诺言,仍令太子李建成回长安,只责兄弟不睦,而归罪于太子府的王珪、韦挺和秦王府的杜淹,并将他们流放。
这是导致李世民与李建成从一般的斗争,走向“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斗争的第一次导火索。
秦王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的矛盾越来越深,担心自己留在长安会有危险,就想去洛阳避祸,洛阳是李世民打下来的,可以说洛阳是李世民的地盘。
李世民让工部尚书温大雅镇守洛阳,派秦王府车骑将军张亮率领一千多人前往洛阳,暗中结交当地豪杰。
李元吉告发张亮图谋不轨,张亮被审讯。张亮从始至终一言不发,朝廷便释放了他,让他返回洛阳。
李渊觉得李世民与李建成矛盾难以调和,两人都在长安,早晚会出事,同意李世民去洛阳。
可是李世民准备出发的时候,李建成和李元吉一起商议说:“如果秦王到了洛阳,拥有军队和土地,就能割据一方,以他的军事才能和手下的精兵猛将,是我们的大祸患。不如将他留在长安,这样他就只是拔了牙的老虎而已。”
于是,他们让人上奏李渊说,“秦王身边的人们得知秦王要前往洛阳,无不欢欣。秦王到了洛阳,恐怕要割地称王,再也不回长安”。
李渊就改变主意,秦王前往洛阳一事就此搁置。
有一天李渊和李世民一起来到太子东宫,李元吉也在,李元吉对李建成说他可以安排刀斧手躲在幕后,杀死李世民。
但是临近动手时,李建成却改变了主意,他觉得自己在与李世民的斗争中占上风,没有必要冒险,杀了李世民,虽然除去一个争夺皇位的对手,但是却会让李渊讨厌自己,只会白白便宜李元吉,李建成决定等待机会。
这个机会终于来了,可是也成为玄武门之变的导火索,成了李建成的催命符。
事情是这样的,武德九年(626年),突厥数万骑兵入侵长城边塞,包围乌城,太子李建成推荐齐王李元吉率军抵抗突厥入侵。
高祖听从了李建成的建议,命令李元吉率军驰援乌城。
李元吉趁机请求征调秦王府尉迟恭、程咬金、段志玄、秦琼等将领和秦王帐下精兵随军出征。
在太子东宫担任率更丞(主管计时)的王晊,被李世民收买,成为李世民在东宫的眼线,王晊密报李世民说,太子和齐王打算杀死被征调到齐王帐下的秦王亲信将领,收编秦王精兵。
李世民超紧召集亲信长孙无忌、房玄龄、尉迟恭、程咬金等人商议,这些人自然不干,向李世民陈述利害,让李世民发动军事政变夺权,表示他们不想等死,如果李世民不政变夺权,他们就回乡下当个农夫。
李世民当机立断,决定发动玄武门之变。
于是李世民向李渊告密说,李建成、李元吉私通后妃,淫乱后宫,这本是诬告,恰好后妃经常在李渊面前说李建成、李元吉好话,而说李世民的坏话,李渊就信了李世民的谎言,召李建成、李元吉入宫,与李世民当面对质。
皇宫玄武门守将常何被李世民收卖,宫中禁卫也多是李世民旧部,心向李世民,李世民就率领一众心腹将领和八百死士来到玄武门。
张婕妤听到风声,向李建成、李元吉告密,让这二人不要入宫,李元吉也劝李建成不要去皇宫与李世民对质,但是李建成认为,如果不与李世民当面对质,就表明自己做贼心虚,没有与后妃私通也会变成与后妃私通,再加上常何是李建成的亲信,李建成不相信李世民在皇宫还能玩出什么花样来,就与李元吉两人一齐进宫。
李建成、李元吉刚来到玄武门外,就察觉到气氛与往常不同,立即掉转马头,准备返回东宫和齐王府。
李世民跟在他们后面呼唤他们,李元吉心虚,先张弓搭箭射向李世民,但由于紧张,没有拉满弓,三箭都没有射中李世民。
李世民却不慌不忙,搭弓射向李建成,一箭就射死李建成。
李世民的坐骑受到惊吓,带着李世民奔入玄武门旁边的树林,李世民又被林中的树枝挂住,从马上摔下,倒在地上,一时爬不起来。
李元吉迅速赶到,夺过弓来,准备勒死李世民,就在这时尉迟恭赶来,大声喝住李元吉。
李元吉知道自己不是尉迟恭的对手,赶紧放开李世民,想快步跑入武德殿寻求高祖庇护,但尉迟恭放箭射死了李元吉。
尉迟恭穿甲带兵入宫,高祖李渊慌了,惊问何故。
尉迟恭回答说,“太子和齐王叛乱,已经被秦王处决,末将奉秦王之命入宫保护陛下。”
李渊心知大势已去,非但没有责怪李世民,还封李世民为皇太子,不久禅让皇位给李世民,李世民登基称帝,开创“贞观之治”。
李建成五子和李元吉儿子在玄武门之变后被杀。
最后总结一下,无论军事才能、获取情报的能力,对情报的重视程度、收买人心、领袖的人格魅力,还有手下文臣武将的质量和数量,还有处事之果决,李建成都完全不是李世民的对手。
谢邀
先来点题外话
胜利者书写史书,这没有什么不对。
至于很多人说唐太宗李世民篡改史书美化自己抹黑当时太子李建成,说太子李建成不是一个无能的人,相反还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
太子李建成是有能力,这个不假。可你们想过没有,李建成是有能力,可也要看看跟谁比啊,跟李世民比那叫有能力嘛?
就好比一个普通班里的第一名跟尖子班的第一人比一样。就算你在普通班里能力在高是第一名,可你在尖子班第一人的面前什么都不是,就是个没能力的学渣。
杀兄弑弟虽然是被迫无奈的做法,可毕竟还是做,这种六亲不认的做法,美化一下自己最正常不过了。
要知道当时的秦王李世民的功劳实在太大了,跟李唐三足鼎立的窦建德还有王世充都是被李世民所灭的,可以说李唐取得天下,奠定江山秦王李世民有一大半的功劳。
魏征都害怕秦王李世民功高,劝李建成除了李世民。对李建成说:“秦王公盖天下,中外归心,殿下但因名分居长,得就东宫。”
李建成李元吉收买李渊的张尹二妃,经常说李世民坏话,使李渊冷落李世民。
李元吉拉拢尉迟敬德不成,就污蔑尉迟敬德谋反,还把李世民身边的杜如晦、房玄龄调出秦王府,弄得秦王府人心惶惶的。
这时候秦王李世民他在不有所行动,不发动玄武门之变,我想死的就是他了。
就是一个灭了刘黑闼,而且这还是被秦王李世民打的落花流水的人。
魏征说太子如果不立大功,恐怕难镇服海内,所以才出来半道抢功劳的。
玄武门之变前,太子李建成身边有能力的人物的确不少,有齐王李元吉、魏征、伟挺、王珪、裴矩等人辅助,还有京中武将薛万彻、冯立等人。
可这些人比起秦王李世民身边的人还真有点不够看。秦王李世民身边有杜如晦、房玄龄、虞世南、褚亮、姚思廉等十八学士,武将更有尉迟敬德、秦琼、李靖、李世勣这些牛人。
不过太子李建成势大这是一定的,毕竟他是名义上的储君。
至于为什么说最后李世民胜出了,本人觉得还是出其不意的发动玄武门之变才是最重要的原因。
玄武门之变杀死了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李渊也没办法就诏立李世民为太子,国家庶事,皆由他处理了。
个人见解,不足之处请指正
欢迎讨论
这不是废话吗,李大自然不愿动手毕竟赢定了,问题是你李大可以不动但是李四必须动手,李大不动手李四就无法名正言顺的把两个哥哥一锅烩了,所以就像历史书上说的,李四投靠李大之后,李四打着李大的旗帜处处先下杀手,而且所有的手段明显就是无法一击至李二于死地,唯一的后果只能是激化李大和李二的矛盾冲突,摆明了就是纯粹挑事,历史书说李四原定起兵伏杀李二我是绝对相信的这事摆明了对李大没有好处但却是绝对有利于李四,把李大李四看成完全一体无私的绝壁是沙雕,位置就只有一个,李四伏兵杀了李二,这个锅无论怎样都是扣在李大头上,最好的情况回过头老李一发火把李大废了就是李四发达了,最坏的情况也不过是再加一把劲把李大也做了,将两个哥哥一锅烩,再逼宫老李,只可惜人家不按他的意思干事
当时唐朝厉害的人物可并非都在太子李建成身边,所以这个问题本身就是错误的。实际上,李世民和李建成两个各自的麾下,都聚集了当时大唐最核心的人才,只不过各自的人才梯队的侧重点不同罢了。
大唐立国之初,首要的任务是平定四方,结束战乱,完成天下的统一。所以,李渊需要选择一个出色的儿子,代替他在外统兵征伐,完成统一大业。而作为太子的李建成,乃是大唐的储君,稍有差池就会动摇国本。于是,李渊选择把太子李建成留在长安辅政,锻炼其治国理政的能力和素养,而把征战四方的重担,交给了自己另一位出色的儿子——秦王李世民。
在长期辅政的过程中,太子李建成身边逐渐形成以京中文官、豪门贵族为主的政治势力。而常年在外征战杀伐的秦王李世民,其身边则逐渐形成以军中武将、寒族仕子为主的政治势力。
换句话说,李建成实际上是唐初中央文官集团的代表,而李世民则是唐初一线武将集团的代表。而两人之间的斗争,表面上是兄弟之间的皇位之争,实际上却是文官集团和武将集团的政治斗争。
而在大唐统一天下的过程中,秦王李世民和其麾下的众多武将率军四处征伐,“抛头颅,洒热血”,接连消灭纵横西北的薛仁杲父子、称雄中原的郑王王世充和虎踞河北的夏王窦建德等割据势力,最终取得大唐统一战争的彻底胜利。因此,秦王李世民和其麾下的众多武将,个个都是功勋卓著,居功至伟。反观留守京中的太子李建成和他麾下的那些京中文官们,与前者相比就显得暗淡无光了。
所以,不论是太子李建成,还是他麾下的政治势力,都想分化和铲除秦王李世民势力,以此来巩固自身的政治利益。
不过,玄武门之变毕竟发生在京中,这对于李建成而言,本身是具有主场优势的。毕竟在京中多年辅政所建立的政治力量和关系网,可不是常年在外征战杀伐的李世民所能比的。然而,最终李世民却能先发制人,实现客场制胜,除了其自身的胆色谋略外,实际上多少还有点运气因素存在!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本文作者:小贱贱
感谢邀请
历史上每一场政变都不是简单的结论能盖括的。
个人认为,首先李世民是想和太子成为好兄弟的。但太子重视的不是李世民。那李世民肯定多有不满,日积月累也就有了夺权的心里准备。
太子身边重用看起来都是些能人,但基本都是大官显贵,文官纸上谈兵,虚容的,逢场作戏的多。而李世民手下全是精兵強将,全听李世民的军事化行动。既能征善战,能文能武。就这一项大势上就压倒太子,再加上信息的可靠,方方面面严紧的安排布悾。又长年在外打仗,练就一身胆量,李世民身边能人又多。一个宏伟的蓝图早在他们心中成形,只等时机成熟,也就是说李世民的章程策略高过了太子,而太子对李世民也是大*义啦,没想到能来的这么块这么突然。而李世民就是要选择趁太子还没对他防范时先下手为强,所以推翻朝廷,取太子性命,也就易如反掌。
一天中什么时候运动减肥效果好抓 小孩能不能练哑铃多大的孩子适合 小孩嘴唇起皮怎么办怎样才能预防 孩子的罗圈腿是怎么形成的三大因 孩子早恋怎么办如何有效疏导孩子 医生婆婆称自己专业孩子的事必须 儿子成人礼送什么礼物好呢给你孩 有孩子的夫妻千万不要离婚对于孩 小孩千万别让老人带的说法正确吗 自卑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怎么改善 怎么让孩子开口说话 这几个方法 怎么让孩子吃饭 教你如何让孩子 怎么管教不听话的孩子 家长首先 顽皮的孩子怎么管教的 这些方法 叛逆期的孩子怎么管教 引导孩子 孩子性格软弱怎么办 懦弱的性格 孩子性格偏激怎么办 孩子性格偏 孩子性格固执怎么办 家长们不妨 爱惹事的孩子怎么管教 不妨试试 养育优秀的孩子具备特征,家长要 高考数学难出新天际,可有的孩子 “做胎教”和“不做胎教”的孩子 花费十几万只考了302分 妈妈觉得 甘肃作弊考生留下来的疑团,是怎 一举夺魁!高三学生离校时,校领 高考钉子户:26次参加高考,今年 D2809次列车因泥石流脱线!此类 “女儿16岁,学校宿舍里分娩了” 扭曲邪门的内容,频频出现在教科 川渝地区几所大学实力很牛!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