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曹丕当上皇帝后重用贾诩,孙权得知后为何断言魏国要亡?

曹丕当上皇帝后重用贾诩,孙权得知后为何断言魏国要亡?

2020-10-20 20:03阅读(63)

曹丕当上皇帝后重用贾诩,孙权得知后为何断言魏国要亡?:孙策病死的前后,孙氏的势力范围已达会稽丹阳等五郡,但是当时的情景是宾客寄寓之士,以安危去就为意,

1

孙策病死的前后,孙氏的势力范围已达会稽丹阳等五郡,但是当时的情景是宾客寄寓之士,以安危去就为意,未有君臣之固。江东处于权利交接的同时又因豪杰并起,而且没有稳固君臣之间的关系和名份。说孙权接手了一盘散沙不足为过。

可是,孙策依然决定舍弃亲子接掌,而是选择了亲弟孙权继任来保存孙氏基业,就是因为孙权有一个孙策自认不如的天赋,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识人用人,能尽其才,是孙权的看家本领,也是他保守江东的凭借。

然而,他却对曹魏的一项人事安排嗤之以鼻,连连失笑。而被嘲笑的两人还不是什么无名之辈,其中一人曾以寥寥数语而使几经蹂躏的东汉永无翻身之时。他就是被后世公认的“三国第一毒士”,贾诩。进而连带曹魏的开国之君曹丕,也不能幸免。

孙权嘲笑的原因主要是,曹丕在篡汉之后,任命了贾诩为太尉。

太尉一职,后改为大司马。因权势过重,汉高祖至汉武帝几经撤立。东汉时期也是如此反复,可以看到当权者对于这个主管全国军事的主官也是爱恨交加,难以取舍。

到了曹丕建立魏国重新设立太尉,其地位是超出其他两公的(丞相和御史大夫,即司徒和司空)。曹丕任贾诩为太尉,足以证明曹丕确实有看重贾诩的意思。

而孙权之所以不看好曹丕和贾诩,其中确实有不妥之处。

一、人品

贾诩,武威姑臧人。很早就有才名,被举为孝廉为官。为官期间也未有什么惊人表现,很是平庸。

一段时间后,因母亲病故,贾诩就势辞官归家。

也就在路上,贾诩遇到一帮氐族的叛乱份子,贾诩和同行的几十人一同被劫持。

氐族此时虽不能主导西凉的局势,可是时常与羌族一同叛乱。在东汉末期,受命平叛时常有皇甫规,段颎以及张奂三人先后为帅。但是三人的所侧重的路线不同,皇甫规和张奂两人多以剿抚并行,更是以清正廉明享誉西域各地。段颎侧重以暴制暴,强调赶尽杀绝以绝后患。

贾诩为了不被氐族叛乱份子残害,多次宣称自己是段颎的外孙,使得氐族投鼠忌器,不仅不敢加害贾诩,反而是恭敬有加的将其释放。

至于与他同行的人则无一脱逃,尽皆死于非命。这一段经历,使得贾诩的人品被定性。

之后,贾诩又主动投身于董卓。董卓被吕布和王允联手设计除掉后,董卓的部将李傕郭汜等人听从了贾诩的策略,相互联合攻取了长安,诛杀王允,驱逐吕布,劫持了汉献帝刘协,使得东汉朝廷无法管理地方,加上黄巾军还有剩余力量存活,各州郡尽皆自立门户或相互吞并,天下自此大乱。

紧接着贾诩又相继投奔段煨、张绣等,却没有一个善类,要么是割据一方的军阀,要么是在众大军阀环伺之下的小军阀,成为城头草,处世的风格只有一条,以自身的利益为中心。这种做法被延续下来,对贾诩几乎有再造之恩的张绣,在曹丕追责张绣杀其兄长曹昂之事,也未见贾诩为故主求情。

贾诩在黄初元年(公元220)为太尉,此时已经74岁高龄,三年后既黄初四年六月,在任上离世。曹操在世时,贾诩的职务一直没有变动,还是在建安九年(公元204年)也就是贾诩劝解张绣归降后曹操五年后,才获得的太中大夫,主要行使谋士的职能而已。并未在曹操的封国魏国之内任职。

太中大夫一职直到曹丕登基之后才被拿掉,整整被曹操闲置了十多年的时间。这与曹操任人唯贤,不以他人过往及人品为喜好的风格不符。

贾诩对此的看法是,非太祖旧臣,而策谋深长,惧见猜疑。

其实,贾诩的这段经历还是与他人品有些关系,纵观曹操倚重的谋士如荀彧荀攸叔侄以及程昱郭嘉等人,无不是品行如一的人,贾诩虽屡获曹操咨询,却也没见曹操将其大用。

而曹操的继任者曹丕却是反其道而行之,一继位就任命贾诩为太尉。这无形之中也将曹丕真实的品性,透露了出来。古话说的好,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一向标榜自己为明君的孙权肯定会嘲笑曹丕和贾诩一番的。

二、亡国论

在史书上是没有看到孙权有关曹魏的定语。即便是有,也是一种猜测。不过,这种猜测确实有一定的依据。

曹操平定北方主要依仗的是武将和文臣的合力。根据所在的地段不同,武将多是来自于曹操的本家,是为谯沛集团。文臣谋士多是出自于汝颖集团。

贾诩的出身,上文已经说过,是出自武威,也就是为人熟知的西凉。

西凉在两汉时期,出的最多的是一干能征善战的武将,而不是谋士,主要是因为与羌族还有更早之前的匈奴一直保持着对战的状态,几乎两汉的每代帝王都要耗费一大部分的精力去应对。

贾诩却成为其中的另类,其早期的经历即为官之前必定也颇为奇特。据唐朝的史学家考证,贾诩的先祖是西汉名臣贾谊。如果从家学和环境考虑的话,贾诩则更为奇特了,他甚至可能是文武双全。

但是,就是如此一位人才,在进入曹操阵营之后,却是左右为难。

他究竟该依托武臣,还是加入到文臣之中,从而确保自身的利益?

事实上,贾诩并没有明确加入哪一方,他在曹操在世时,采取了张良的做法,一改之前极具进攻性的战略前瞻眼光,也抛弃了他拥有的洞察人性的本领。阖门自守,退无私交,男女嫁娶,不结高门。

只是在曹丕需要一些计谋来增加他成为王太子几率的时候,贾诩给与了一番建议。

一个就是杨修举报曹丕私通外臣。

另一个是曹丕询问如何稳固现有之位。

最终,曹丕遵循贾诩的建议,愿将军恢崇德度,躬素士之业,朝夕孜孜,不违子道。获得了太子之位。

曹丕所接受的建议是符合汝颖集团的喜好,也因此获得了一定的支持,包括荀攸钟繇和陈群等人。

如果换一个角度来说的话,曹丕实质并不是咨询贾诩的意见,更像是逼迫贾诩拿出真实的态度。

在荀彧和荀攸,郭嘉和程昱相继离世之后,原本属于中间派且智谋过人的贾诩无形之中成为了曹操阵营之中元老。加上曹丕极为疑惧谯沛集团支持的曹植等宗室,以武力威胁自己的帝位,一再进行打压。文武双全微微偏向文臣的贾诩,就在这种情景之下上位。

这明显的释放了一个信号,曹魏内部斗争是以文臣为主导且占据优势,而不是宗室武将为主导,大权有旁落的迹象,为此就有亡国的迹象。

总之,贾诩不被重用,显示了曹操以武定国的路线,而曹丕重用贾诩,则表明了曹丕日后治理朝政的目标。

最重要的是贾诩对一统天下的策略,对孙权来说自然是一件喜事,而相对曹操曹丕父子来说是却比较消极。贾诩先后劝说曹操和曹丕不要以武力征服东吴孙权,而是要养精蓄锐,增强国力,而后以德服人。

可如果从贾诩本身考虑的话,贾诩以前以自身为中心的想法,已经被现实击垮,并开始转变,但在曹操和曹丕的反对之下,再次溃败下来,更为糟糕的是上天留给贾诩的时间并不多了。

2

魏文帝曹丕当上皇帝后重用贾诩,委以三公太尉之职,孙权得知后觉得可笑,并断言魏国要亡。

为何孙权得知曹丕重用贾诩后,会断言魏国要亡呢?“三公具瞻所归,不可用非其人。”因此,担任三公之人非常重要,应该可以引导社会风气,并且能够树立道德楷模。但是,贾诩重谋轻德,巧谋不顾家国,善于权谋求生,善于见风使舵,并非有德之人,而曹丕却委以三公之职,自毀长城,所以孙权才说魏国要亡。

巧谋不顾家国

据说董卓被杀后,王允等人准备清算董卓的余部,贾诩也在名单内。当时,许多董卓余党非常害怕,准备各自逃亡,贾诩挺身而出,劝李傕、郭汜等人反攻长安,“听闻长安城中正在商议着打算把凉州人斩尽杀绝,而诸位阁下抛弃属众独行,一个亭长就能把你们抓住。不如带领部队向西,沿途收敛士兵,再进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如果能够幸运地成功,尊奉国家(的命令)征服天下,如果不能成功,再逃走也不迟”。

李傕、郭汜等人依贾诩计策,率军奔袭长安。长安城破后,李傕等人放纵军队到处掳掠,长安百姓被杀达数万人,原来长安官史也大都被杀,如太常种佛、大鸿胪周奂、城门校尉崔烈、越骑校尉王颀、司隶校尉黄琬、左冯翊宋翼、右扶风王宏和司徒王允及其妻子。

贾诩巧谋让李催等人攻下长安,但同时给长安带来灾难,长安几乎变成废墟,该行为可谓失德。

善于权谋求生

贾诩年轻时,因为生病辞官回家,路上碰巧遇到氐人叛乱,贾诩与路人一起被氐人抓住。

当时的太尉段颎,镇守西凉,在氐人中威望很高。于是,贾诩谎称自己是段颎的外孙,由于氐人害怕段颎报复,便把贾诩放了,同行其余人都被杀。

贾诩使用权谋诈术来求生,并非大儒之行为。

善于见风使舵

最初,贾诩原是董卓的一名部将,当董卓被杀死后,贾诩便献计,让李傕和郭汜反攻长安。

随后,李傕等人遭遇失败,贾诩开始投奔段煨。然后,因段煨的猜忌,贾诩又转投张绣,成为谋士。贾诩在张绣账下,用计两次打败了曹操。

最后,在官渡之战,贾诩劝张绣一同归降曹操,让曹操取得宫渡之战胜利。此后,贾诩在曹操麾下效力,并被曹丕重用。

可见贾诩多次更换山头,善于见风使舵,追随过很多势力,毫无忠心可言,并不是有德之人。

总而言之,当时贾诩不是一个德高望重之人,难怪有“昔魏文帝用贾诩为三公,孙权笑之。”

以上是@凝沙成石的回答,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您有不一样的想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一起讨论。喜欢本文的朋友,帮忙点个赞,或关注一下!

3

曹丕继位为魏王后,任命贾诩为太尉。孙权听说后,“笑之”。

人家曹丕任命太尉,关你孙权什么事?你孙权有什么好笑的?

这事,确实有点好笑。

智计绝伦却有“硬伤”的贾诩

单说智谋,贾诩不让于同时代的任何人。

早先辅佐张绣时,贾诩就料敌于先,把曹操算得死死的,击败了曹操。

归顺曹操后,他的表现,也堪称顶级。

官渡之战时,曹操有些坚持不住,先后问计于荀彧、贾诩。

荀彧在分析形势后,判定:用奇谋的时刻快到了。

相比之下,贾诩更为直接:你到现在还干不过袁绍,是因为你顾虑万全!果断一点,把握机会,“须臾可定”!

赤壁之战前,曹操挟平定荆州余威下江东。

贾诩反对:如果安定荆州,使士民安乐,江东可不战而克。

曹操未采纳,赤壁战败。

渭南之战时,双方相持不下。

贾诩分析马超、韩遂矛盾,巧施离间,一举平定关中!

可以说,单以智计而论,曹丕给贾诩任何官职都不过分!

可是,贾诩却有“硬伤”:干过“缺德事”。

董卓死后,王允为代表的官僚士大夫集团重新控制朝廷,西凉军散去。

当时,李傕、郭汜已经准备跑路,西凉军事集团看起来将土崩瓦解。

关键时刻,贾诩提出:现在跑路,一个亭长就能灭了你!不如打着为董卓报仇的旗号,收集散众,放手一搏!

在贾诩的策划下,李傕、郭汜反扑长安,杀掉王允,控制了朝廷!

在士人们眼中,贾诩居然出谋让西凉军欺凌天子,屠杀公卿,实属大逆不道!

其实,这件事,贾诩也是出于乱世中自保之意。而且,当时天下已经分崩,难道王允当政,袁绍、公孙瓒、曹操们就不打了么?

何况,后来贾诩又出谋划策,帮助天子和公卿们逃出长安,也算是稍稍将功补过了。

可是,只此一件事,贾诩已经被认为是“祸机一发,殃流百世”的始作俑者,成了“无德”之人。

被当偶像供起来的贾诩

孙权笑话的,是曹丕对贾诩的任命:太尉。

太尉,三公之一。秦与西汉时,属于宰辅职官(也称宰相),权力极大。

可是,到了汉末三国时期,太尉,已经是一尊偶像了。

东汉时,“虽置三公,事归台阁”,实际权力由尚书行使,三公的权力已经被虚化。

所以,地位尊崇却不掌大权的三公,已经是“偶像职务”了。

不过,可不要小看这种地位尊崇的“偶像职务”。

古人相信“天人感应”。如果地位尊崇者德行好,那上天会给面子,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如果地位尊崇者德行有亏,那上天就会降下灾祸,警醒世人。

皇帝不能换,三公可以换。所以,在天人感应理论下,国家有没有灾祸,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三公的德行。

所以,到三国时期,三公之位,“非道德崇重则不居其位”,如果找不到合适的人,宁可暂时空着都行!

贾诩,干啥都行,就是不适合当这个“德高望重”者。

笑笑而已

让有“道德硬伤”的贾诩担任德高望重者才配得上的三公之职,确实有些讽刺。

曹丕也认识到有点问题,很快就做出了调整。

1年多以后,曹丕让钟繇作了太尉,把贾诩换了下来。

换上钟繇后,曹丕说:“此三公者,乃一代伟人也,后世殆难继矣”。

当时,贾诩还活着。三公只替下了他一人,就全部都是“一代伟人”了。

这话,够膈应人的!

不过,笑笑也就罢了,孙权确实也笑了,但是,此事倒也不至于上升到影响大魏国运的程度。

太尉并不是一个可以影响国运的职位,甚至在实权体系中有些边缘。

若干年后,曹爽和司马懿权力斗争,曹爽以司马懿德高望重,把他架到太尉之职,企图把司马懿供起来。

当然···司马懿可不是随便能供得起来的!


贾诩智计绝伦,但并非德高望重,把他供到太尉之职,确实有些讽刺。

不过,这只是一个小插曲而已。把魏国后来的衰落与之联系起来,有些牵强。

4

孙权如真说过这话,也只是为了给手下的文臣武将们提提神,打打气,自己嗨一下,并没有深刻的用意。

很多懂史的人评价孙权一生是虎头蛇尾。可能是年轻时孙仲谋就把一辈子的好运气都用光了,在他统治后期,性情诡异,昏庸无道,功臣良将,捕杀殆尽,废立太子,自生其乱,一世英名毁于一旦。

因此,此时的孙权,在识人用人上,并不比曹丕强多少。

当然,确实魏国最后亡了。这也不能说明老孙有远见,封建王朝到最后哪个不歇菜玩完?

三国时代的曹魏政权,有五位大谋士相当出众——荀彧、荀攸、贾诩、程昱、郭嘉。这五人均有辅佐雄主的才略。《三国志》中,陈寿又根据他们的德才,将荀彧、荀攸、贾诩归为一传,三人是精英中的精英,而程昱、郭嘉则因为做人差了一点点,排名稍稍靠后。

单说贾诩。

贾诩(公元147年-公元223年),字文和,甘肃武威人,是西汉大文学家贾谊的后代。

曹操曾经说过,使我信重於天下者,就是贾文和你啊!

大家知道,贾诩四易其主,常换东家,似乎不那么忠诚。事实上,翻翻他的过往,贾诩在其位谋其政,从不害主,尽心竭力的做好本职工作。因此,新主、旧主都对他既欣赏又信任,这个人是完全靠得住的。

贾诩精通兵法,著作有《钞孙子兵法》 ,另外,他还为《吴起兵法》校注 。

论谋略,贾诩洞察人性,富有奇谋,能够随机应变。他关键时刻的一句话,就能扭转乾坤,搅得敌方天翻地覆。危难时刻贾诩还充当救火队长的角色,尤其善于应对突发状况。

贾诩曾劝谏曹操不要攻打江东,提议采用安国富民之策,力求不战而屈人之兵,曹操没有采纳,结果赤壁之战大败。

贾诩有品有才,曹丕重用他,还是十分恰当的。

因此,对孙权所说话这句,大不必信。

5

贾诩,三国时代最顶级的谋士

曹操死后,曹丕很顺利的通过禅让制成了皇帝。当然他也嘉奖了对他登上帝位帮助最大的贾诩。让贾诩成为三公之首。这对曹丕来说非常难得。因为如果细细说来,贾诩还是曹丕最大的仇人。

但题主所说的“孙权得知后断言曹魏要亡”,这个似乎历史上没有记载。跟题主最相似的记载来自荀勖别传曰:晋司徒阙,武帝问其人於勖。答曰:“三公具瞻所归,不可用非其人。昔魏文帝用贾诩为三公,孙权笑之。”

按上面的理解,魏文帝曹丕坐上皇位之后,用贾诩做三公,孙权得知后嘲笑他。但这个仅有的记载还是通过荀勖的口转述的。也就是说,这是荀勖随口说的一个段子,为什么荀勖要这样说呢,是因为晋武帝司马炎因为司徒这个位置缺人,就让荀勖推荐合适的人选,荀勖不但没有推荐任何人选,反而给晋武帝司马炎讲了一个故事。

就是贾诩对曹丕帮助很大,然后曹丕成了魏文帝之后,就把贾诩提拔到三公的位置上。成了仅次于皇帝的第二号人物。所以孙权就嘲笑曹丕,意思是贾诩人品不好。所以荀勖才对司马炎建议,选宰相一定要德才兼备才好。不能像贾诩一样光有才而没有德。

其实就荀勖的为人,批评贾诩无德不是主要目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推荐自己的合适人选,这里模糊的借用“孙权笑之”,只不过是增加说服力而已。否则如果孙权真的那么厉害,他也应该会算到吴国一样会灭国,难道是他孙权任人不当?所以孙权就是神仙,也不可能就曹丕任命一个贾诩,就断定曹魏要亡。所以“孙权笑之”,最多是对这个任命不以为然而已。

不管有没有这回事,毕竟荀勖的这段话历史上是有记载的,也就是说,荀勖对贾诩的为人非常不以为然,认为贾诩的德行不足以坐上三公的位置。但嘲笑贾诩的荀勖本身,却是一个非常擅长拍马溜须的尚书令。

虽然他名声不好,但他毕竟说出了一个三公任职人员的标准,按这个标准选三公,至少大家会信服。那么贾诩到底有没有资格做三公呢,这需要从几个方面来了解:

1)贾诩之才当时无双,是三国时代的顶级谋士。

三国时代是一个人才倍出的年代。非常著名的有郭嘉,荀彧,诸葛亮,庞统,贾诩等。除了贾诩外,其他几位只是辅佐一个英主,从而留名天下。但贾诩不一样,他辅佐任何人,都会留名天下,所以单从智谋上讲,贾诩的水平还要高过以上各位。

在董卓时代,贾诩只不过是小小的平津都尉,但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不起眼的官,贾诩仍然能辅佐李傕,郭汜等在梁东击败孙坚。可见贾诩的能量。

后来由于董卓被吕布和司徒王允所杀,李傕,郭汜准备逃亡,这时候贾诩说:“听闻长安城中正在商议着打算把凉州人斩尽杀绝,而诸位阁下抛弃属众独行,一个亭长就能把你们抓住。不如带领部队向西,沿途收敛士兵,再进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如果不行,再逃不迟!”

就连李傕,郭汜这样的领导,在贾诩的辅佐下一样拿下了长安,击败了当时号称三国第一战将的吕布。并且成功的控制了朝廷,可见贾诩的智谋超群。满朝文武抵不过一个贾诩,这样的人才司徒王允竟然没有发现,可见当时的汉朝已经堕落到了什么地步。

这还不是贾诩的高光时刻,最高光的时候是贾诩辅佐张绣时候。这个时候贾诩展现出来他作为最杰出谋士的经典一战,并且他的对手是三国时代最伟大的英雄曹操。结果是曹操损失了最器重的大将典韦,大儿子曹昂。被张绣和贾诩杀的丢盔弃甲。

所以曹操对贾诩是太器重,太喜欢了。所以当张绣后来投降曹操的时候,曹操非常高兴,拉着贾诩说:“我最高兴的就是得到了你!”这话听着有点肉麻,但曹操真的是这样想的,因为贾诩在曹操最艰难的时候,说服了张绣投降曹操,为在官渡前线备受煎熬的曹军送上来一支强心剂。

要知道当时曹操都不认为自己能赢得了袁绍,但贾诩却肯定的告诉曹操:“你一定能赢!”并且贾诩还真是的送来了取胜之道,他对曹操说:“你无论是精明、勇敢、用人、决断四个方面都胜过袁绍,之所以相持半年不能过取胜,是想顾及周全啊,抓住机会,便能很快取胜。”贾诩的话坚定了曹操决定偷袭的决心,后来果然抓住机会,把袁绍的粮草一把火烧掉,打赢了官渡之战!

所以贾诩无论辅佐任何人,都能帮助自己的领导取胜,这样的人才才是最顶级的人才。

2)贾诩对曹丕的帮助,无人能及!

曹丕其实在作为继承人上,并没有任何优势。因为曹丕还有一个天才的弟弟曹植。当时人说:天下才有一斗,曹子建独占八升。也就是曹植一个人的才华,占了整个天下的百分之八十。可见曹植的水平之高,碰到这样的弟弟,曹丕几乎是一点机会都没有。

但还好的是,曹丕有了贾诩。要说曹丕和贾诩应该是大仇。还记得曹操当年讨伐张绣的时候,张绣很爽快的投降了。贾诩非常高兴,终于找到一个像曹操这样的老板了。但可惜的是,曹操一激动,把张绣的嫂子弄上床了,这对张绣是奇耻大辱。张绣气愤填膺的找到贾诩,贾诩只有暗自里长叹一声。

这时候贾诩没有选择帮助曹操,光这一点上,职业操守已经超过了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因为这时候贾诩已经算是曹操的人了,就是他不帮张绣,也没人会说什么。

拿人钱财忠人之事。这一点上,贾诩作为一个谋士非常合格。他给张绣出了个主意,深夜袭杀曹操。多亏典韦拼死力战,还有曹操的大儿子曹昂拼命救父亲,曹操才能逃出生天。这就是贾诩,一个绝对忠人之事的谋士。

所以说,曹丕这个时候找到贾诩,说明曹丕还是非常有胸怀的。因为面前这个文弱书生正是干掉自己哥哥的真正凶手,但也是才惊天下的顶级谋士。后来很多人称贾诩为“毒士”,那不过是目光短浅人士的无聊之说。真正的英雄,是需要贾诩这样的人物,正是这样的人,才能翻云覆雨,震惊天下,比如,刘邦的陈平!

贾诩给曹丕出的主意非常简单,只有三条:

第一,做一个有德之人。

第二,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第三,做一个有孝道的人。

而曹丕也正是严格的按照这三条去做的。虽然做的有点刻意。比如曹操领兵出去打仗,曹植写了一首又一首赞美诗。曹丕明知道写不过曹植,他就哭,曹操一出征,他就哭的稀里哗啦的,看的曹操非常感动,还是曹丕孝顺啊,这样以来,曹植的才华曹操就没心情看了,所以“感人心者,莫乎情也”。贾诩深通人性!

在最后一次曹操还在犹豫的时候,就去问贾诩:“到底我立哪个孩子做继承人?”贾诩低着头一声不吭。

曹操说:“哎,我问你话呢!”

贾诩:“我在想……”

曹操:“想什么呢?”

贾诩:“想袁绍是怎么被灭的!”

曹操大笑,然后立曹丕为世子。因为袁绍就是立了最小的儿子为世子,然后才导致三兄弟伙并,被曹操各个击破,曹操不想犯这样的错误!

所以,曹丕正是用了贾诩,这才稳稳的拿到了世子之位。而曹丕在当上皇帝后立刻把贾诩提拔为三公,可见曹丕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不像后来的雍正皇帝,邬思道帮了他十几年,他却想怎么把邬思道活埋了,怎样的忘恩负义!

3)曹魏被司马取代,并不是因为贾诩做了三公,而是曹丕和他的子孙太短命。

从历史上可以看到,刘邦的汉朝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一个比一个能活,作为一个王朝,一定得有镇得住场子的人。并且保证政策和社会秩序慢慢稳定。如果王朝的继承人一个比一个短命,那么王朝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就失去了保障。更何况是三国时代。

一个王朝能不能持续的基础就是,权力是不是掌握在皇帝手中。三国时代群雄逐鹿。三个国家之间战乱纷争,而这样打仗很容易形成权臣。比如蜀国的诸葛亮,魏国的司马懿。这些都是权臣。

因为打仗需要有军权,并且在打的过程中,权臣可以提拔自己的人,时间越久,将军和士兵就会成为一体,尾大不掉。诸葛亮是一心为公。但司马懿就没有那么好心了。再比如接受东晋禅让的大将刘裕。

所以说在三国纷争年代,贾诩的作用非常有限,他取代不了曹魏。这一点上孙权应该比谁都清楚。真正能取代的反而是这些将军们,手里有军队。乱世只有手里有军队,才能有号令天下的底气。否则,一介文人造反,会让人笑掉大牙的。

我们的一位伟人曾说: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综上所述:贾诩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任何人拥有他都有改变时局的能力。所以他做三公完全没有问题,特别是在三国时代,只有能力才能拯救国家的命运。否则就像王允,虽然设计了董卓,还是没办法善后,最后东汉终于分崩离析。

而作为一代枭雄,孙权很明显知道这一点。孙权笑不光是贾诩,更有同是三公的华歆和王朗。特别是是华歆,是从孙权身边走到曹丕身边的,孙权肯定会有点失落,所以嘲笑两声完全可以理解。但断定曹魏亡国,这就不是孙权的本事了。应该说这是王朗的本事,因为王朗毕生研究易经,并有专著问世,但可惜的是,王朗也没有做出过这样的预言。

所以贾诩的才华和能力,完全可以做三公。也正是像贾诩这样的人一直在曹魏政权里,这才保证三国中,曹魏政权才是最强大的政权,最后终于统一了三国。虽然是司马炎代了曹魏,但至少曹操的“唯才是举”没有错,保证了国家的强大。这对老百姓来说,无论谁当皇帝都没有问题,只要回家安定,人民生活安康就可以了,就是一个好时代。

6

我是小心,与你分享。

贾诩其人

贾诩是曹操的前期五大谋士之一:郭嘉、荀彧、荀攸、程昱、贾诩。

1:贾诩投靠李傕、郭汜

贾诩第一次展露头角是在董卓被杀的时候。

董卓被杀以后,部将李傕、郭汜准备将军队解散,各回各家,途中碰到贾诩,贾诩阻拦,说:“你们应该重新集结军队,以为董卓报仇为名打回去。打赢了,可以‘奉国家以令天下’,打输了,再走不迟。”于是二人反攻长安,进而攻下长安,开始了他们肆意屠杀大臣、抢劫百姓的祸乱罪行。

2:贾诩投靠张绣

贾诩觉得自己这么献计是献错了,于是与他们二人关系变得微妙起来,于是贾诩投奔张绣。曹操攻打张绣时,贾诩献计让张绣诈降曹操,使得曹操大败,曹操最心爱的儿子曹昂死于军中。之后曹操多次攻打张绣,贾诩献了不少计策让曹操吃了不少苦头。

3:贾诩投靠曹操

然而曹操是要成大事的人,并不会在乎一兵一卒的得失,在曹操与袁绍的官渡之战期间,张绣投靠了曹操,贾诩也正式成为曹操帐下的一员。

孙权断言

当得知曹丕重用贾诩时,孙权断言曹魏必亡,笔者认为原因有四:

1:藐视对手

孙权作为一方诸侯,定然不会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至少在表面上,要树立一个正面的信心。我们看《三国演义》中,许多谋士都在做事之前,表现出极大的信心,比如诸葛亮北伐时,曹魏一方的王朗居然说凭借几句话便可胜诸葛亮,结果被诸葛亮骂死。当然,这是小说《三国演义》的情节,或多或少有些杜撰的成分,但是也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当时的社会面貌。

2:君臣关系

从贾诩的经历可以看出,贾诩在成名过程中对曹操这个最后的东家制造了不少麻烦,如此这样的人能在曹魏政权混下去吗?曹魏政权如果重用他,就是在告诉天下:凡是对我曹魏不利的人都可以被重用!这是非常不好的。

所以贾诩后期只是关起门来夹着尾巴做人,曹操曾经数次就军事问题问他,他都避而不答,不是不会,是明哲保身。无论什么政权,君臣相疑,始终是大忌。

贾诩才能是有的,然而有所顾虑,不能极尽发挥,是一种损失,也是一颗定时炸弹。

3:曹丕能力

曹丕本人的能力是远不及曹操的,曹丕很难能震慑住贾诩。自古以来,凡是能力太强的人都是难以驯服的,而曹丕能力又差、贾诩能力又强,因此君臣之间的关系甚是微妙。虽然最后贾诩在曹丕之前死去,但是这种担心始终还是存在的。

4:人品不行

从贾诩的成名过程可以看到,贾诩的人品存在很大的问题。

贾诩劝李傕、郭汜反攻长安的时候,说了一句“奉国家以令天下”,这与后来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一回事。这样的人担任这么重要的职位,就是一个定时炸弹。

再有贾诩献计让李傕、郭汜这两个董卓逆党去反攻长安,使得好不容易将董卓之乱平息下去的天下又蒙上了一层阴影;在李傕、郭汜祸乱长安的时候,贾诩知道自己做错了,但是却不极力制止,他想到的只是一走了之;贾诩后期为贪图自身富贵明哲保身,是为小我而舍弃大我。这些都不是国士所应该做的。

综上,是笔者关于孙权敢下此断言的原因,如有不同意见,请在下方评论。

7

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取代汉朝建立魏朝,之后曹丕任命贾诩为三公之一的太尉,孙权听说了这事后,就笑了起来,并不是断言魏国灭亡,这事被记载在《荀勖别传》中,内容如下:

晋司徒阙,武帝问其人於勖。答曰:三公具瞻所归,不可用非其人。昔魏文帝用贾诩为三公,孙权笑之。

这话的意思是:晋朝时司徒的职位空缺,晋武帝司马炎问荀勖何时可做太尉人选?荀勖回答说:三公(司徒是三公之一)是众人所瞻望的宰辅重臣,不可以选用不适当的人,从前魏文帝曹丕把贾诩任命为三公(太尉也是三公之一),孙权笑话他……

曹丕

这里就有几个疑问:孙权笑的是谁?孙权为什么会笑他?

先聊一聊贾诩这个人,先对贾诩做一个评价:

贾诩是一个极其聪明、明哲保身、私德低下的谋士

三国时期的谋士数贾诩最聪明,郭嘉、荀彧、庞统、法正这些人的智商都不如贾诩,为什么说贾诩最聪明?看看贾诩做的那些事就明白了,董卓被杀,鼓动西凉军杀向长安,造成了王允被杀、吕布出逃、汉献帝被李傕、郭汜这样的军阀劫持。

贾诩

贾诩投靠军阀段煨,发现段煨猜忌他,立即转投张绣,投靠张绣成功帮张绣打赢曹操,一次是策划诈降+美色计大败曹操,斩杀曹操的侄子曹安民,长子曹昂,爱将典韦;另一次是曹操撤退时,献计张绣二次追击,大败曹军。最不可思议的是,贾诩和张绣明明和曹操有仇,但是仍然算定了曹操会善待,劝张绣投降曹操,这是杀子仇人的投靠啊!也只有贾诩想得出来,曹操做得出来。

贾诩的计谋还包括离间马超、韩遂,所有计谋只要对方听了,无一例失败,这就是贾诩的厉害之处,不仅洞悉人性,而且算无遗策,从来没有失算过,但是贾诩并不轻易献计,时刻保持低调,一生活了77岁,还是善终。

孙权笑了

贾诩保持低调的原因就是想明哲保身,包括他一生所献的大多数计谋都是明哲保身的计谋,比如劝李傕、郭汜杀回长安,那是因为贾诩也为自己个人安危谋划了,西凉军只有赢了,他贾诩才不会被朝廷清算,还包括贾诩鼓动张绣投降曹操,那同样是为了保全自己,不投降曹操,以贾诩和曹操的仇恨,是不可能活下去的,毕竟曹操长子之死贾诩涉案。还有贾诩含蓄地回答曹操关于继承人的问题,都显出贾诩的明哲保身,既回答了曹操的问题,又没有参与太子之争站队。

为什么说贾诩私德低下,这个是相对于东汉末年的道德而言的,两汉以孝治国,以儒为本,讲的是忠君爱国,忠贞不二,就说贾诩为了自保劝李傕、郭汜攻打长安这事来说,后来直接导致汉献帝在摆脱了董卓控制,又被李傕、郭汜这样更加没头脑的军阀所挟制,弄得整个朝廷一片混乱,这是对皇帝的不忠。

贾诩与张绣

除此之外,贾诩一生效忠的主公太多,没有忠诚性可言,贾诩最早是跟随董卓的,是董卓女婿牛辅手下的校尉,董卓被杀后,与李傕、郭汜等人结盟,汉献帝逃到洛阳后,贾诩先投靠段煨,后投靠张绣,最终又投靠曹操,虽然贾诩所做的一切只是在乱世中保全自己的性命,但是贾诩的所作所为还是让当时的主流士大夫感到不屑。

比如上文提到的荀勖,荀勖出身颍川荀氏,是荀彧的叔父荀爽的曾孙,典型的名门士族,荀勖说魏文帝任命贾诩为太尉时,孙权笑了,这就明摆着是暗示魏文帝曹丕用人不当,同时也暗示贾诩没有资格被任命为太尉,所以孙权才会笑的。

曹操贪恋张绣婶娘而大败

因为三公是当时朝廷官职最高的三个职位,三公是太尉、司徒、司空,名高而权轻,属于典型的面子职务,虽然三公名义上的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但是也象征了一个朝廷的脸面,三公一般由有名望、有出身、道德高的名士来担任,比如汝南袁氏四世三公,弘农杨氏五世三公,如果从这个标准来看,贾诩确实是没有资格担任三公之一的太尉,况且贾诩终身是个谋士,没有担任过朝廷高官,一下子被提升为太尉显得有些不合理。

但是孙权是不是真的笑了?这个只是荀勖的一面之词,如果真有这么回事,那么孙权笑的肯定是曹丕

道理很简单,因为这个是讲曹丕用人,选择权在曹丕,而不是贾诩。举个例子:你要提拔一个不合理的人担任高官,有人笑了,你觉得是在笑话谁?当然是曹丕这样的领导,况且孙权与曹丕同级别,对用人一向很敏感,也有自己的原则,从两人的对比来说,孙权的用人水平高于曹丕。

曹丕

至于曹丕为什么要用贾诩担任太尉?原因应该是出于贾诩曲线劝曹操立曹丕为继承人有关,有一个小插曲就是,曹丕任命太尉的第一人选其实不是贾诩,而是杨彪,就是被曹操杀死的杨修的父亲,也是弘农杨氏的族长,但是杨彪不愿意来,想想也会明白,曹操杀了杨彪的儿子,杨彪会给杀子仇人的儿子曹丕打工吗?

杨彪不愿意,所以曹丕才任命贾诩为太尉,算起来贾诩只是个备胎而已。贾诩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他既是曹丕的仇人,又是曹丕的恩人,这话怎么讲?

贾诩与张绣合谋策划杀了曹操的长子曹昂,所以贾诩是曹丕的仇人,但是如果曹昂不死,这皇帝之位也轮不到曹丕,所以贾诩也是曹昂的恩人,其实曹丕对贾诩有一种复杂的感情,即使是曹丕内心想感谢贾诩,也不能公开,毕竟曹丕是皇帝,不能表现得对自己的杀兄仇人很亲近,否则会有人非议,因此曹丕把贾诩列为太尉人选的第二继承人,就是这个复杂感情的体现。

8

曹操死了之后,曹丕也继承了他的事业,并且还迫使汉献帝退位,自己做了皇帝,他继位之后,也立即就重用贾诩。

贾诩在曹魏的阵营里面是很晚过来的,他的出身也不是非常好,并不是中原士族,这也让他在曹魏阵营里面很难有出头的日子,可贾诩是非常聪明的人,他就暗中帮助曹丕继位。

在他的帮忙下,曹丕赢得了储君之争,他心里自然非常感激贾诩,在当时朝中可用的人里面也没多少,贾诩是非常合适的人。

可在曹丕选择贾诩作为太尉,这也让孙权非常高兴,他得知这个消息,就认为曹魏可能会灭亡了。

为何贾诩被任命为高官,他还会这么高兴呢?

其实贾诩的才能在三国里面都是非常出色的,他也是做到了算无遗策,可实际上,贾诩并不是那种一心为国的人,他心里还是非常在乎个人的利益,因此贾诩在很多事情上都是选择明哲保身,甚至帮助曹丕,他也是暗中帮助,他没有公开去支持谁,这样的人位居高位,也不是什么好事,孙权还是看得比较明白,其实他也不见得清楚贾诩的能力。

孙权在三国君主里面是最小的,他与那俩都不是一个时代的,可曹丕虽然与他算是同一时代的人,但孙权当国多年,曹丕与他相比,就是一个刚刚上台的新人,因此曹丕的执政能力确实会受到他的质疑。

而贾诩长期隐藏自己,不想荀彧这些人一样,在国内外有极大的名望。孙权不了解这新上台的曹魏君臣也正常,作为敌国的君主,他质疑对手也太正常了些,可能孙权当时没有想那么多,只是单纯觉得曹丕不行。

实际上,事实还真就如同他预测的一样,曹魏就因此而灭亡了,倒不是贾诩导致了曹魏的灭亡,而是由于贾诩受到重用,曹丕等人开始重用一些善于明哲保身的臣子。

像后来的司马懿,更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作为魏臣多年,居然没有感念国家的恩情,还走上了谋逆的道路,这样的人对国家是没有任何好处的,因此曹丕大量启用这些人,导致曹魏的官僚体系出现了极大的问题,后来大量的人都开始为自己谋取利益,真正为国的人就没多少了。

司马懿篡权的时候,国家内部没有几个人站出来维护曹魏的统治,这里面很多人都是曹魏的老臣,可这些人并不感念曹魏的恩德,该改换门庭的时候还是这么做。

这也是与曹魏君主的性格有关,曹丕与曹操都是猜忌心非常重的人,他们也杀掉了不少有威胁的臣子,很多人其实对曹魏还是忠诚的,只是他们的权势过大,对皇权就有可能产生威胁,可他们没有想到,把这些人都给除掉了,反而让能拱卫曹魏政权的人变得更少,这也让曹魏政权渐渐被孤立。

贾诩这个人对国家还是有功劳的,他一生没有做过什么有损国家的事情,自己身居高位,为了避免受到皇帝的猜忌,也没有做过太多的事情,可他这样的人都明哲保身,朝中愿意做实事的人就更少了。

在三国里面,孙吴政权算是维持时间比较长的,由于处在南方,有着地形的优势,孙吴还是能长期维持下去,而曹魏在三家里面是最强的,可实际上,他们算是很早被灭掉,只是没有正式被灭,可在高平陵政变之后,曹魏已经与被灭没有什么区别了,要是曹丕能少一些猜忌,提拔一些愿意忠心为国的臣子,曹魏也不至于落得这个下场。

9

汉朝时,司徒,司空,太尉被称为三公贾诩就是曹丕的太尉,能位列三公者,一般都是有名望的人,要么是门第高名门望族,要么是品行高尚被人敬仰者,要么是学术学问被众人推崇者。孙权知道贾诩被曹丕封为太尉后笑了,甚至还说,连他爸爸曹操十分之一才能都没有,亡国指日可待了。



陈寿老夫子在《三国志》中,是这样记载的

文帝即位,以诩为太尉,魏略曰:文帝得诩之对太祖,故即位首登上司。荀勖别传曰:晋司徒阙,武帝问其人於勖。答曰:“三公具瞻所归,不可用非其人。昔魏文帝用贾诩为三公,孙权笑之。”

意思就是说,曹丕当皇帝后,封贾诩做太尉,根据《魏略》记载,曹丕知道贾诩对曹操说过的话后,他即位后贾诩就列三公了,《荀勖别传》记载:晋朝司徒的职位空缺,晋武帝问荀勖选什么人合适?荀勖回答说:“三公是众人所瞻望的宰辅重臣,不可以选用不适当的人。从前魏文帝任命贾诩为三公,孙权笑话他。

这说明在这个时候,人们还是重视官员品行的,贾诩德行有问题,够不上三公标准,完全是私人关系上位。



孙权为什么笑话曹丕?

第一, 古代皇帝选官分三种,任人唯贤,任人唯才,任人唯亲。说明当时曹丕是为了报恩,让贾诩当上三公,任人唯亲,一个皇帝,如果任人唯亲那就不是好现象,就会给那些钻营拍马官员找到空子,离贤臣越来越远。君子道窄,小人道长,朝堂风气如此了,如遇大事,别有用心之人乘机坐大,领导却再也听不到真话了。

第二, 看看曹丕三公都是谁,司徒华歆,司空王朗,太尉贾诩,在三国演义中,华歆是逼宫主角,王朗也是毫无气节官员,贾诩虽有才但无德,这三人被曹丕列为三公,说明他没有识人之明。

第三, 任人唯亲,没有识人之明,说明格局狭窄,才能有限。从后来托孤司马懿也能看出曹丕眼光确实有问题。

第四, 贾诩被称为“毒士”,这个毒有两种意思①所献计策多心狠毒辣,损人利己,不顾百姓死活,他思维缜密,几乎没有疏漏,这是心毒;②他看人奇准,知道利用别人的弱点,知道在什么时候进退,这是眼毒。这种人就是没有理想,没有抱负高级精致利益主义者,有奶便是娘。

我想孙权大概想到这些,高兴,觉得魏国也不是威胁,甚至离亡国不远了。事实证明魏国比吴国确实先亡。中间还被司马氏傀儡很久,真实天道好轮回。



这些现象也可以从侧面看出,汉末三国时期,礼崩乐坏,社会风气不正,国家公器被皇帝私用,国家量才本该,唯才唯德是举。有志有才之士应该,匡扶正义,平定天下,早日让国家太平,救百姓水生火热。像贾诩华歆等人,虽有才,但只用于给自己谋取私利,谋取高位却尸位素餐,典型精致利己主义者。用之,就是给后代挖坑。

10

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开始封官许愿,大赏功臣,谋士贾诩也因为建言曹丕为太子有功,从此走上人生巅峰,被封为三公之一,太尉一职。当曹丕封贾诩为太尉的消息传到江东,孙权听说之后大笑不止,称“曹丕这小子用人能力和曹操根本就无法相比,任用贾诩为太尉,曹魏的日子也过不长了!

贾诩足智多谋,又很早就跟随曹操,从资历能力上来讲,担任太尉是足够的。但孙权为什么如此不看好呢?

当时三公为王朗、华歆、贾诩,相比前两位以品行节操所获得的名气来说,贾诩的名气是来自他的计谋,曹丕登基的时候,汉末重视名节的习惯还在,所以一般都认为三公这种主要任务是和天子坐而论道的高官,应该用年高德劭的人来担任。而贾诩对曹丕是私恩,贾诩的名望也不足以让其他人当成楷模,所以曹丕这样做是公器私用,是自己乱了法度,树立了一个不好的典型。因此,孙权听到这个消息后,才嘲笑了曹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