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就是全世界最好的吗?

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就是全世界最好的吗?

2020-10-20 03:33阅读(64)

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就是全世界最好的吗?:不管怎么样贬低,由瑞典人颁发的诺贝尔文学奖,依然是全世界范围内最顶尖的文学奖项,这是一个事实。没必要为此争

1

不管怎么样贬低,由瑞典人颁发的诺贝尔文学奖,依然是全世界范围内最顶尖的文学奖项,这是一个事实。没必要为此争得面红耳热抡胳膊。

其余一些重磅文学奖,诸如卡夫卡文学奖(捷克、奖金1万美元、2014年阎连科得过)、布克文学(英语世界最高的奖)、龚古尔文学奖(法国最高奖),乃至我们的“茅盾文学奖”(奖金50万,李嘉诚资助),都远没诺奖有分量。争议不断的诺贝尔奖,还是当下最具公信力的一个奖项。

比如,自1901年首次颁发以来,120年都过去了,瑞典人就没从给“自家人”暗箱操作一个;再举个极端例子,2017年底,负责颁发文学奖的瑞典文学院前所未有地爆出性丑闻,其委员会的反应还是很到位的:开除搅屎棍,成员纷纷宣布退出委员会抗议,且果断暂停一年评选,以维护该奖声誉与公平性。诺奖作为“百年老店”,迄今还有至高无上的信誉,显然不只是因为钞票送的多。

由此,我还想到一件趣事:17年前的2003年,南非作家J.M. 库切获奖。这爷是有名的怪咖,性格孤僻佛系主义,得了两次布克文学奖都懒得去领。宣布奖项后,瑞典方是有点后怕的,担心他不给面子拒领。颁奖前,他们特地委托一位名记者,去库切家打探消息,咨询下“会否领奖”。库切面对采访,只郑重地说了一句,“我最可能来的”(most probably)!诺奖委员会这才舒了口气。

库切为啥这时不傲娇了,后来他有过解释,认为“这是文学界最重要的奖”,“是致谢每一位写作者”的。


固然,诺贝尔文学奖是最顶尖的,但他评选出来的作品,就必定是“全世界最好”的吗?答案显然又不是。这是两回事:程序公正并不等同结果公正。

而且,“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这是一个常识,不需要多费口舌争论。诺贝尔文学奖的主持者们,也从来没有宣称,他们几个老头老太太,每年围在一块壁炉取暖之余,给投票出来并给予近100万美金奖励的作品,是世界第一无与争锋。1938年,当美国女作家赛珍珠靠那本烂书《大地》获诺奖时,福克纳就忍不住破口大骂,大意是这货色都能得奖,我家保姆也该去领一个云云。

在2000年左右的一次受访中,长期参与评选工作的瑞典文学院院士马悦然,就专门很认真澄清过,“诺贝尔奖不是奥林匹克比赛,不是谁得了,就是世界最好的作家”。他说,“不可能的,只能说是非常好的作家”。马悦然这个说法,滴水不露又非圆滑敷衍,鄙意是可以作为标准答案的。

事实上也是如此。我们可以看到:一方面,诸如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夏目漱石、谷崎润一郎、易卜生、乔伊斯、卡夫卡、博尔赫斯等文坛大师,竟然都与诺奖无缘,这绝对是不可原谅的失误,现如今老到掉牙的米兰.昆德拉也屡屡被“戏耍”,我个人就觉得不可理喻;但另一方面,诺贝尔文学奖自1901年颁发以来,获奖者近120人,除极个别诸如赛珍珠、高行某、鲍勃·迪伦、海因里希·伯尔等浪得虚名外,确实基本都实至名归。尽管不尽如人意,但整个20世纪,还没有比诺奖更有分量、更公正的奖项。

只是说,文学这玩意太主观太个人性——比如村上春树有人觉得是大师,有人鄙夷为狗屎,而诺奖评委会也就那几号人,他们没有能力也不可能每次都评选出“全世界最好的作品”。在意识形态因素较少的领域,诸如自然科学之类的奖项,诺奖就公正很多,几乎没有杂音。

至于文学奖呀,和平奖呀,经济学奖呀,这些人文社科奖项几乎每年都要找骂。比如今年这位,美国诗人露易丝·格丽克,试问who cares?


而说到诺奖及其文学奖,全世界范围内,大概又要属我们国人姿态最矛盾。近100年来,我们对于诺奖,十足暧昧又扭曲:既有深厚的“诺奖情结”,又有同样沉重的“鄙视心结”,动辄贬低到充话费免费送似的。

一方面,从梁启超那时代起,我们就翘首期待能得一个,以“壮我国威”。1957年,当杨振宁与李振道二位,作为中国人首次登上斯德哥尔摩大厅时,全球华人都为之沸腾,尤其港台报纸铺天盖地为之“热泪盈眶”,这两年大陆媒体也纷纷为残雪、阎连科等免费造势。从上到下,我们都还是太渴望这个奖项了。

后来的李敖、王某蒙他们,10多年来都孜孜不倦玩“被提名”把戏,过足炒作瘾——实际上,只要是作协或教授,谁都有权利去“提名备选作家。只要给瑞典文学院寄封挂号信,收到信件“回执”,就等于“被提名”了。这意思浅白地说,只要某位中国作家或教授愿意提名我,那我刘宅宅也是“诺贝尔文学奖受提名者”。

但另一方面,试看下当下舆情,从庙堂媒体到民间论坛,诺奖的分量似乎又确实在日渐流失,大有成过街老鼠之状。这里面最大的问题,在于很多中国群众,对于该奖项的“政治意图”,抱有深深的疑虑甚至是敌意。认为这个奖项,不仅存在文化偏见、语言隔阂,还有一个更大的政治偏见,横亘其间。

如此,不仅导致“猫腻”丛生,更沦为呼应西方政治谋略的一种政治手段。中国网民的情绪格外非理性吗?只怕也不是。有个别“中国人”的获奖,确实显示诺奖是有欠妥的。


说了这么多,我的核心意见,当可以直白讲了:1,诺奖确实是独一无二的奖项,我们没必要轻视;2,诺奖尤其是文学奖,得不得我们没必要太在意,它绝非衡量中国科技与文学的唯一指标。

现在舆情汹汹,一味地贬斥诺奖,说的一文不值,这不是客观、厚道的评判。而且,只能显示我们的自卑与酸葡萄心理。全球近200个国家,大家都认这个牌子,就我们觉得它是烂货,这道理行得通吗?把诺奖说的越不堪,只会越表明,我们在文化与精神上的自闭已越来越严重,而带来的后果更是不言而喻的。

再让我说实话,别的领域不谈,至少我们的当代作家,确实还不配得诺贝奖文学奖。莫言是侥幸,最有头脸的那一批,什么残雪、王安忆、余华、格非、北岛、贾平凹(我个人认为最有实力)、阎连科(个人觉得最符合诺奖口味),明眼人都知道,起码暂时都还不够格。一个由郭敬明呼风唤雨的社会,纯文学大作家也很难生存。

当下中国,作家无数,作品就更无数,但我们的文学世界荒漠化了,缺乏国际重量级大作家。93年前,鲁迅回复要提名他参选的朋友,“倘因为黄色脸皮人,格外优待从宽,反足以长中国人的虚荣心,以为真可与别国大作家比肩了,结果将很坏”,这话也能适用于今天。谩骂诺奖不公,不如反省自身到底水准行不行,以及需不需要。

但是,没得诺贝尔文学奖,我们确实不必自卑。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国家,中国文学之伟大不输任何国家,不值得为了一个奖项惊慌失措。永远该重点考虑的是,自己是否能接续传统,是否可以“克绍箕裘”,重新振作起来,而不必两眼泪涟涟,张口等着别人施舍印可。如果咱们真的不好,不会由于人家捎来一个诺奖,就立马变好;假若我们真的厉害了,也不用一个诺奖来证明。有谁会在乎曹雪芹或卡夫卡是否获奖呢?

所以,至少在当前,对于诺贝尔文学奖,最好的态度是:他们不用理我们,我们也不必理他们。“世论纷纷枉见仇,吾身自计本悠悠”,一切顺其自然就好。

2

强大的国家不是靠得了多少诺奖来衡量的,谁的科学技术最先进发达 谁就是实际的诺奖。靠一张写有诺奖的纸不代表国家的实力。

3

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不见得是质量高的文学作品,关键是合不合西方人的口味。莫言的《生死疲劳》就是典型的一例。

4

那到不一定。好作品多得很。就象饮食习惯一样。四川人喜欢麻辣鲜香,蒸炖炒闷,色香味形。广东人喜欢甜食之类的,各地方,各人的口味不一样,作品也似饮食。你喜欢你的,我喜欢我的。曲高和寡,众声附和,都有它存在的价值和空间。况且,中国人的东西凭什么要西方人来定价呢?穿的鞋合不合脚首先是自己才有感觉发言权。那双鞋再漂亮,如果穿起不舒服也等于零。

5

肯定不是的,尤其对文学奖来说。

诺贝尔奖之所以名气这么高,只要是体现在“物理”“化学”等奖项上,因为这些东西都是实打实的科技,代表了人类最新和最高的科技发现。

算得上是“硬核派”了。

而文学奖则不一样,因为中西方文化差异比较大,就算是在西方,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习俗,而文学作品,尤其是虚构类的,基本上都有自己文化的背影在里面。

这就会造成,在西方很好的作品,咱们中国人未必喜欢。

说白了,文学作品这种东西,很难比出谁高谁低,只能看评委的“口味”了。

何况2018年的时候,诺贝尔文学奖还因为“评选人员”的丑闻而停摆,这是很“丢面子”的事情。

下面科普一下诺贝尔文学奖的“前世今生”,方便大家对诺贝尔文学奖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1、诺贝尔文学奖的由来

简单来说,当年发明了“炸药”的诺贝尔先生,靠着自己的发明赚了大量的钱,但是他发现炸药被广泛的用于战争,给人类造成了极大的灾难。

这违背了他发明炸药,造福人类的初衷,所以他内心也很痛苦,不知道他是否也能感受到,炸药将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承担重要角色。

还有一点,诺贝尔先生,没有结婚,没有孩子,所以他决定死后把自己的财产全部捐出来,奖励世界上为人类科技或者文学、经济做出重大贡献的人。

文学奖就是其中一个分类。

2、为啥中国文学,这么多年,只有莫言一个人获奖?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时候,引起了全国轰动,莫言的一些作品也从“默默无闻”,一下子变得“炙手可热”。

很多书评人,也开始研究和点评莫言的作品,其中不乏夸赞夸大之词,就连莫言自己都表示,其实自己当时根本就没有想那么多。

但是不管怎么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对国人来说,是一件很兴奋的事情。

但是也不禁让人反思,我国算得上文化大国,最近几百年以来,优秀的作家和作品也非常多,但是为啥直到2012年的时候,才收获了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

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两个:

①西方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偏见”

诺贝尔文学奖是由瑞典文学院评选的,评委都是西方人,所以他们更加亲赖西方文学作品。

而中国文学当时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很弱,很多西方人都不了解中国。

何况咱们的语言和人家也不一样,咱们的语言非常特殊,有些方言词语,同样的字,用在不同情境下,就是完全不同的意思。

这和西方简单直白,逻辑清晰的语言相比,咱们的语言显然要复杂很多,这也是导致中国文学作品,无法和西方接轨的一个重要原因。

②中国文人独有的“傲气”

当时,诺贝尔文学奖,是以西方为中心的,在中国的作家,其实对这个外国“文学奖”没有太大的好感。

因为我国曾经受到西方列强的压迫,国人骨子里对洋人是“憎恨”的。

鲁迅、胡适等当时的一些文学大家,也受到过国外的关注,但是这些人都普遍对这个奖不感兴趣。

我觉得这可能是文人骨子里面的“傲气”,我一个中国人,还要填表、还要申报,还要接受你们“评选”,最后还要去你们那里领奖。

这类似于“受封”仪式一样,何况当时的交通并没有今天这么发达,所以千里迢迢,领这个奖有啥用,在国内的知名度也不高,甚至还会让老百姓觉得,你“崇洋媚外”。

巴金当年要参加诺贝尔文学奖评选的消息,也是很受关注,因为巴金这个年代,战争已经结束,中国也在积极的融入世界市场,所以老百姓还是很关注这个诺贝尔文学奖的。

但是巴金却说:“对这个奖毫不知情,他为中国人写作,对获什么奖一点都不感兴趣!”

不知道当年瑞典文学院听到这句话的时候,会不会悄悄的把“巴金”加入“黑名单”!

而到了2012年的时候,中国的各方面实力都很强了,也在积极的融入世界,所以说中国的作家和文学作品,也开始被西方学者关注,莫言也“应运而生”了。

3、世界上并不是只有一个“诺贝尔奖”!

诺贝尔奖之所以被大家关注,就是因为它的“硬核”奖项,物理化学奖的确都是人类最顶级的科技。

所以每次提到诺贝尔奖的时候,都觉得一定是“最好”的,就连文学也是,这或许就是“口碑效应”吧。

但是世界这么大,全球人并不是只靠一个“诺贝尔奖”来证明自己。

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国际奖项,其中这些奖项的含金量不亚于诺贝尔奖。

比如,诺贝尔没有数学奖,菲尔兹奖就被人们称为数学界的“诺贝尔奖”,迄今为止,2名华裔数学家获得过这个奖项,1982年获奖的数学家丘成桐和2006年获奖的数学家陶哲轩。

还有一些奖,请看下图,这些奖项的含金量非常的高,不亚于“诺贝尔奖”。

所以说,诺贝尔奖未必是“最好”的,尤其对文学奖来说。

在咱们国内,盛名最高的应该是“茅盾奖”,这里面的文学作品基本上代表了中国文学的“主流”吧。

但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更多的是得到世界主流文学的“认可”,并不一定代表这个作品是最好的。

总结:

世界在经济科技等一体化方面进展很快,但是在文化、语言等“软实力”方面,还是有隔阂的,尤其是中西方文化,想要完美融合,还需要一段“漫长”的时间。

但是最近几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可读性”还是很不错的,去年,因为瑞典文学院的“丑闻”,而换了全新的“评委”。

由100多名瑞典作家、演员和记者,以及其他的文化人士,参加了评选,寻找讲述“世界上的人类”故事的作家。

可见诺贝尔文学奖,越来越倾向于,讲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学作品,希望以后能为我们全球人类,选出好的作品。

6

任何事情都没有绝对的!就像奥斯卡一样,我觉得水形物语就特别垃圾。当年阿凡达输给了拆弹部队,也非常令人惊讶,且不说阿凡达好不好看,这部电影是划时代的技术革新之作,催生了3D电影的普及。

诺贝尔也是一样,争议很大。很多人喜欢村上春树,为他叫屈,那么多年陪跑了,就一直没拿到大奖。

但换句话来说,不管是诺贝尔也好,还是奥斯卡也好,都是在各自领域里相对最权威的奖项。这个奖可能是从很多种角度去评价,不仅代表的是个人,也可能代表的是一个国家,一种潮流。

所以,从宏观上来说,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是代表了最全世界最优秀的作品。

看一看历年获奖的作者和作品,虽然争议的不少,但伟大作品占据了绝大多数,像《约翰克里斯多夫》、《老人与海》、《日瓦戈医生》、《愤怒的葡萄》、《雪国》等等,这些都是历史伟大的丰碑。其中也包括中国获奖作者莫言和他的作品:《蛙》、《丰乳肥臀》、《檀香刑》、《生死疲劳》等等。

我不明白为什么有一些国人去贬低莫言。就因为他写了“丑化”中国的小说,难道过去中国不是那个样子吗?为什么不去正视历史!在莫言获奖前我就已经读过他的大部分作品,我很惊讶中国还有这样一位伟大的作家。奇怪的思路,嬉笑怒骂,乡土情结,把历史的背景融入其中,各种荒诞,揭开时代的伤疤,又透露岁月的无奈。

我想不出比莫言更优秀的作家,没有。硬要安排一个,可能就是刘慈欣了,但刘慈欣已经获得了雨果奖,那个是科幻领域里的最高奖项。所以,可以说中国最伟大的两个作家,都获得了世界上最伟大的奖项的承认。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个奖项代表的就是最好的作品。


这张照片是有一年我在敦煌参加文博会的时候,在走廊里恰巧遇到了莫言,他正在等电梯,满脸的疲惫之情。我觉得诺贝尔文学奖给了莫言最高的荣誉,也给了他最大的烦恼,各种应酬各种被喷等等。他曾经说过,对他影响最大的是没有办法静下心来写下一部小说。这可能也是人性的一种悲哀吧。


有一种侠键盘侠,有一种勇敢叫无知者无畏。

7

不是的。莫言写的书没有爱!

8

当然不是的

9

不一定,比如我写的以后就是最好的!

10

这倒不一定。不过可以说,在西方的特别是在瑞典的评委的眼中,这些作家以及他们的作品,都属于最优秀之列。莎士比亚说过,一千个人的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有一些争议是必然的。那些为此而争得面红耳赤的人,不如节省点时间,去认真读一读吧。


(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诗人露易丝·格丽克(Louise Glück))


问题在于,现今世界,反权威的潮流愈来愈盛。不论专家评委如何地推崇备至,我就看不出好呀,你奈我何?


其实,你大可不必激动。如果你不喜欢或者不认同,不鸟他就是了。不过,我遗憾地告诉你,也许,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你的认知水平出了问题。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中国作家莫言)


文学作品获奖的理由,可以有许多,不过,最核心的标准有二。其一,是作品的文学性。文字优美,结构精巧,情节完整,并且,能够被世界各地的读者读懂和接受。其二,是作品中体现的人文精神。比如,宣扬强权至上的作品,就可以肯定,无法入选。


另外,在某个区域内的读者群体众多,不是获奖的硬指标,只能算标准之一。比如,许多人拿金庸与莫言相比,就是陷入了这样的误区。


(武侠小说的一代宗师金庸)


许多人喜欢看金庸的武侠小说,说起里面的江湖侠客来,那是如数家珍。不过,金庸并没有什么创新,他走的是传统的市井通俗小说的路子,其中的人物与情节,也只能引起身处东亚文化圈的部分读者的共鸣。


莫言是有创新的。他将中国历代的志怪笔记,比如集大成的《聊斋志异》,与南美的魔幻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相结合,再融入中国跌宕起伏的百年大历史之中,从而形成了一种有内涵的、世界各地的读者也可以理解的、新型的、属于中国的文学作品。


(《百年孤独》的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变革,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莫言是否在有意“讨好”洋人呢?在某种意义上说,是的。如果,旨在全世界传播中华文化,那么,首先,也是最为重要的,就是要让别人能够理解,否则,只能是孤芳自赏。说得粗俗一点,就是窝里横了。


我们当今的中国人,必须要有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拥抱这个不同文化异彩纷呈的世界。我们可以不神话、不顶礼膜拜鼎鼎大名的诺贝尔文学奖,但是,我们千万不能走回闭关自守的老路。难道,这方面的教训还不深刻吗?